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舞蹈文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范文第1篇

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挥在那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经济多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产物。就文化多元化的概念而言,目前学术界还没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但是文化多元化理论的提出带来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多元化文化理论认为,一个有多个民族形成的国家,它里面的每一个民族都拥有保持并且传承和发扬该民族文化的权利和义务,但同时,各个民族都应该融入到该国家的共享文化。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民族舞蹈的交流和融合为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为文化多元化提供了基础,民族舞蹈的多元化也为舞蹈艺术顽强的生命力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国家质检文化的交流更加多元化,为民族舞蹈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途径。当然,在民族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对于民族舞蹈自身的要求也相应增加了,舞蹈的可理解性以及美观等方面遇到了更多的挑战。本文将对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民族舞蹈教学的遇到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希望为民族舞蹈教学在多元化背景下及时进行调整,获得更好地成果提供参考依据。

2.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的困境

在多远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舞蹈教学也存在很多难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民族舞蹈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中国的民族舞蹈历史由来已久,但是教育部门对于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视不够,广大人民对于民族舞蹈的认识不足,加之素质教育在中国兴起较晚,很多家长和老师一味重视文化课而将舞蹈教学当做是孩子增加一门技能的存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应的教学都是通过言传身教,缺少专业的理论课程的学习,甚至很多情况下,教学只是通过舞蹈步伐的学习,过分将目光投入到基本功的练习,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对于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十分缺少关注。一些艺术高校对于民族舞蹈的理论体系建立也起步很晚,相关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教学理论和指导思想还不够成熟。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民族舞蹈教学的理论体系建立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2.2缺少高素质教学人才

另外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就是专业的高素质民族舞蹈教学人才的匮乏。正因为我国的民族舞蹈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加上很多民族由于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在舞蹈的传承上大多是言传身教,而每一代人对于舞蹈的理解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再者有些民族语言与普通话沟通困难,种种障碍使得一些民族的舞蹈的教学人才更加匮乏,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3民族舞蹈教学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民族舞蹈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我国民族众多,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文化,在该民族的舞蹈学习中,一味地通过步伐的训练是难以获得对于民族舞蹈学习的理解的。就像传统的文化课学习时,老师一味满堂灌,而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令人痛心。民族舞蹈教学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面临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加,所以民族舞蹈教学需要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立于不败之地。

3.提高民族武大教学水平的策略

针对以上民族舞蹈教学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进行改变提高自己的文化竞争力呢?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措施:

3.1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首先对于民族舞蹈文化教学必须要完善自身的教学理论体系,确认教育的中心思想和指导纲要,以方便规范各位教学老师以及教育部门的实施行为。之后,对于每一种民族舞蹈的教学都要有对于学生的理论教学的要求细则,关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以及相关参考书籍的选取都要有指引,让学生们有据可查,同时明确指出每节课后需要学生们达到的基本要求以及更高要去,以便教学老师进行实施。

3.2培养优秀的民族舞蹈专业人才

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者,对于民族舞蹈的教学亦是如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舞蹈面临着比以往还要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要想让国家各个民族的舞蹈能够获得传承和发扬而不是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就要对民族舞蹈教学人才进行强化培养。一是吸引民族舞蹈专业人才进行舞蹈教学,二则对于教学人才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积极参加文化交流,取各家所长,用于本民族舞蹈的教学,争取机会进入高等院校或者国外先进的民族舞蹈培训院校进行进修学习,将自身民族舞蹈带出去,并在沟通交流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舞蹈,对其进行创造,使之更具有国际化又不失民族特色。

3.3创新教学模式,使民族舞蹈教学重现生机

针对传统的民族舞蹈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首先可以是加强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在舞蹈教学的时候配合音乐进行补发训练,并鼓励学生创新配合的音乐,自主选择音乐进行训练。再则民族舞蹈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民族文化进行阐释,使学生理解民族舞蹈的起源、发展,该民族的风土人情,让他们获得该民族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感。此外,民族舞蹈教学的老师还可以在教学模式上参考探究式合作学习模式,不仅仅是一对多的教学,还可以是小组的合作式学习,激励学生自主进行民族舞蹈的学习,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民族舞蹈重现生机。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教学;文化底蕴

我国经过五千年沉淀形成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发展我国文化建设非常有意义。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应当融入到工作中、生活中以及各个领域中,使其在各个领域发光发亮[1]。所以,民族舞蹈教学中舞蹈文化的融入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舞蹈,并在此基础上将情感与肢体表达相结合,更好地演绎民族舞蹈,从而提高学生民族舞蹈表演水平。

一、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

舞蹈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背景,要求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强烈的艺术感等,将其巧妙的引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使名族舞蹈教学水平提高。当然,将舞蹈文化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深入了解民族舞蹈文化,如此才能使其与民族舞蹈教学合理融合,提升民族舞蹈教学质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舞蹈文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阶段、古代阶段、现代阶段。原始阶段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舞蹈文化,主要是形成民族舞蹈雏形,即在原始社会农耕渔猎过程中,古代劳动人员在劳作中创造的民族舞蹈轮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到了古代社会,手工业的发展、国家与城市的建设,使得人类文明意识增强,古典舞蹈在此时应运而生,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形态、文明程度等方方面面对古典舞蹈影响较深,使古典舞蹈文化得以形成。而民族舞蹈发展到今天,现代社会中人们尤为重视舞蹈这项体育运动,并且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舞蹈形式,创造出现代舞蹈、本地舞蹈,丰富了我国舞蹈文化[2]。从民族舞蹈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的社会形体、人类思想结构、人类心理结构等方面对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较大,也正是如此,民族舞蹈才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舞蹈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创新、不断被发展,使得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从人类学及民族舞蹈的角度上来看,民族舞蹈文化内涵的形成及演化,是以一定时间和空间为基础的,因此民族舞蹈文化是有层次的,即文化层次和历史层次,而两者决定了舞蹈文化的意识形态,使之表现出原生形态、变异形态。民族舞蹈文化两种意识形态是在不同背景、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其中原生形态的民族舞蹈文化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在人们思维、心理等多方面影响下形成的,而变异形态的民族舞蹈文化是以社会历史为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审美心理等方面影响下形成的。所以,民族舞蹈文化两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舞蹈节奏、步伐、动律、文化内涵更加复杂。另外,在舞蹈文化基础上,民间舞蹈的空间性,也是在民舞文化的纵向性相对的横向性的突出,使得民间舞蹈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因此民间舞蹈文化的空间文化层次较高,即表层结构以舞蹈表演的物质性、动态性为主;深层结构以舞蹈文化所体现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为主[3]。总之,民族舞蹈文化内涵丰富、独特。

二、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民族舞蹈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巧妙的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学活动,促使名族舞蹈教学的开展更具特色和教育性。学生将深入了解民族舞蹈文化,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民族舞蹈。民族舞蹈教学中注重舞蹈文化的融入,包括民族舞蹈欣赏、民族舞蹈文化讲解、民族舞蹈文化讨论、民族舞蹈相关风土人情的学习等,如此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舞蹈形成的历史背景、古代劳作人民的风土人情及其所表达美好愿望等,促使学生深入的了解民族舞蹈,真正感受民族舞蹈,并与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这会使学生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将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优美的呈现民族舞蹈的同时,将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赏者。例如,在教授学生傣族舞蹈《彩云之南》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述《彩云之南》舞蹈的背景、表达内涵、情感等,如此学生将深入了解这个舞蹈,在表演中注意手势、姿势、表情等方面的控制,突出舞蹈情感。

(一)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可以规范学生动作形体

之所以说,民族舞蹈文化融入到民族舞蹈教学中可以规范学生的动作形体,主要是民族舞蹈教学中将从民族舞蹈文化的角度出发,对民族舞蹈的体态、动作、步伐、姿态等进行剖析,促使学生能够详细了解民族舞蹈每个动作的意思及内涵,如此学生可以在民族舞蹈学习中注意规范自己的动作形体,促使学生准确的掌握民族舞蹈表演。在东北秧歌舞蹈学习中,身体前倾、膝部微屈、重心向前等动作呈现,可以表现东北秧歌的欢快、灵活、喜庆,如此可以使观赏者在观赏东北秧歌舞蹈的过程中联想到东北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人民性情等[5]。所以,民族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可以规范学生舞蹈动作。

(二)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可以使民族舞蹈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民族舞蹈的表演,还要注意学生素质、文化等方面的培养,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舞蹈文化与民族舞蹈教学相结合来实现。因为基于民族舞蹈文化而展开的民族舞蹈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及生活习性,有针对性的传授学生民族舞蹈文化,使学生在掌握当地民族舞蹈的基础上,逐步学习其他地区的民族舞蹈文化及舞蹈表演,循序渐进的教授和培养学生。而这一过程中,学生受民族文化熏陶和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品质品德。此种情况下,将民族舞蹈教育与文化教育合理结合,并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来展开民族舞蹈教学,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教育的影响与熏陶,提升自身文化品位、文化素养,为成为优秀的、高品质的舞蹈表演者奠定基础[4]。

(三)民族舞蹈文化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提高

从民族舞蹈教学性质上来看,民族舞蹈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民族舞蹈表演水平。但巧妙的、合理的、科学的开展民族舞蹈教学除了能够提升学生民族舞蹈表演水平之外,还可以增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舞蹈创作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操等。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必然是有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基于民族舞蹈文化展开的民族舞蹈教学,是注重“以情带舞”的教学,民族舞蹈本身表达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加之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可以使学生审美感知能力在教学中被培养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在从审美感知角度出发鼓励学生领悟民族舞蹈、鼓励学生尝试学习舞蹈动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舞蹈中,学会民族舞蹈表演,并积极创作民族舞蹈。另外,一些以真、善、美为主题的民族舞蹈学习中,舞蹈文化的感染,将会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品德逐渐被改变,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三、结束语

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是非常重要的,其可以深入的影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民族舞蹈、规范学生动作形体、促进民族舞蹈教学与文化教育结合、提升学生整体水平。如此民族舞蹈表演将真正意义上得到创新,有效的教授学生,使学生舞蹈表演水平得以提升的同时,审美感知能力、文化素养、品质品德等提高,促使学生逐渐成为优秀的舞蹈表演者。所以,在新时代的今天,将民族舞蹈文化积极、合理的融入到名族舞蹈教学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胡婷娜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团

参考文献:

[1]李霞.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影响的研究[J].华章,2010(33):126-127

[2]孙磊.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影响的研究[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3(10):178-178.

[3]董欣.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影响的研究[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2(2):123.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传承

民族舞蹈的传承一直都是各国舞蹈艺术家密切关注的焦点,这个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显得突出和紧迫。尽管联合国及各国政府先后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并了一些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政策法规,加强了继承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工作。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舞蹈家也在个人力所能及的条件中,竭心尽力地投身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事业。然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地区的舞蹈艺术家们却面临着观念陈旧、理论滞后、资金短缺、人才不济、设备落后等诸多困扰。由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舞蹈文化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舞蹈艺术之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所以,对其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国际意义、学术地位、艺术价值。因此,如何科学把握民族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的问题,也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和紧迫。

1.民族舞蹈特性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最佳的传播载体,舞蹈艺术把人的希望、观念、精神自然地整合成多种文化因素,化成形态语言,这种非艺术化的行为动作语言,一旦形成稳定的风格程式,即会代代相传,奇迹般地保存并发展。文化在不断发展,舞蹈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贯穿人类生命的延续和推动社会不断地发展,但舞蹈文化的根可讨、貌可视,在纷繁多变,多姿多彩的舞蹈中,民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传承性、群众性、自娱性、及民族性等特性。

2.民族舞蹈传承意义

在艺术的舞台上,民族民间舞大放异彩。如果没有民族民间舞那么就如“三月不知肉味”一样。民族民间舞用动人的舞姿,优美的音乐打动人心。少数民族民间舞源远流长,节日中的情节舞与情绪舞最为普遍的。一般场面巨大,人数众多,欢快热烈,反映着人们内心需要与精神寄托,民族民间舞充满生命的活力。舞蹈语言丰富多姿,风格多样,艺术舞台上因为有了民族民间舞而显得生气盎然,在新时代社会的建设中,传承民族民间舞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民族民间舞是各族人民的祖先通过长期的艰苦创造的非常宝贵的遗产。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舞蹈必须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形式上做相应的改变,要求传统民族民间舞完全与时代接轨,是不切实际的。又因民族艺术辐射力比较薄弱,一般多在某个地域发展,民族民间舞要发展,必须善于发扬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不断汲取民族文化与舞蹈艺术的发展的基石,在继承民族民间舞时要避免两种极端现象。一是以继承为借口,对传统民族舞蹈否定,用虚的思想来对待民族民间舞;二是一律肯定,保守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这两种思想都不利于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是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并肩的,在很多舞蹈中都以模仿生活状态为主。继承的目的是发展,而不是将民族民间舞变为背上的因袭重负,也不是让民族民间舞固步自封,更不是让民族民间舞因循守旧。当时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一个民族要发展就必须传承与发展创新双管齐下,创新己经成为当代民族文化发展的灵魂。

3.民族舞蹈传承方法

3.1普及性传承。民族舞蹈来源于群众,植根于群众,最终的传承也要靠群众。民族舞蹈的表演者要深入到乡村和社区中,建立广泛的少数民族舞蹈活动场所;舞蹈文化艺术下乡活动,能够很好的促进民族舞蹈的推广工作;通过开展艺术课程,在学校普及民族舞蹈知识。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推广工作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而的发展,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3.2产业化经营道路。民族舞蹈的产业化经营道路是指将民族舞蹈的经营与发展推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舞蹈的设计与制作水平得到充分提升,在市场竞争中检验民族舞蹈的实力,将创作收益与市场反应相结合,彻底实现产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道路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了民族舞蹈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内在潜力,以市场作为试金石,使民族舞蹈在市场的考验中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3.3政策保障。在民族舞蹈方而现有的政策包括:建立民族文艺团和文化研究机构;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举办全国性的文艺汇演、评奖、比赛、展览、观摩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这些政策内容构筑了民族舞蹈发展的基础,并在实际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民族舞蹈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国家政策构筑新的支撑体系。依据民族舞蹈传承的规划,国家政策目前需要对民族舞蹈的经营道路给子引导,从政策上倡导产业化和国际化经营方式,以此带动教育、机构、基础设施、文化交流的一系列发展,实现各个发展环节的有机结合。另外,国家需要从政策方而给予民族舞蹈创新经营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便满足其在创新运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研究市场开拓、对外交流等方而的资金需求,帮助其走出当前的困境,实现新的飞跃。政策体系的支持能够从宏观上发挥引导作用,并且加速民族舞蹈传承的发展。

3.4强化文化传承。民族舞蹈“传承”,从本质上分析,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文化的本体、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发展三者鼎立,拧成统一的整体文化通过文化传播达到文化的发展传播促进文化的整合、文化积淀、文化增值、文化变迁。舞蹈是人类及人类不同个体和各种群体创造的能体现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特点的独特艺术形式。包括:身体动作、技能知识、社会形态、民俗风土历史背景、精神资源及艺术、哲学、文化、社会科学和意识行为等多元化、多层面的文化行为。透析民族舞蹈文化、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可以从全方位来剖析它了解它,从而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变真正体验民族舞蹈文化的真蹄。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具有五十六个民族舞蹈资源的大国,重视民族舞蹈传承、发展,永不渴源的宝贵精神文化资源历史的重任铸就舞蹈传承的重点题,也是国际舞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

学院学报,2006,4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朝鲜族;民族舞蹈;民族特点;历史底蕴

中图分类号:PD94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59-01

朝鲜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发展、文化底蕴、民俗风情等一直是学者重点研究的内容。其中,朝鲜族舞蹈更是代表了当地的民族特色。朝鲜族舞蹈种类多,民族特征显著,因此被列为我国十大民族舞蹈之一。被各大艺术院校纳入教学范围中。朝鲜族舞蹈强调的是动静相融,以内在气息和内心的意念来引导舞蹈肢体动作。其舞蹈动作优美,又不失力量。朝鲜族舞蹈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和本土民族特色。民族舞蹈的研究意义在于研究舞蹈中的动作及特点,从而研究其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对民族舞蹈的研究还有助于分析舞蹈学领域的基本理论,有助于舞蹈形式的创新和对历史文化底蕴的研究。

一、朝鲜民族舞蹈

(一)朝鲜民族舞蹈探究。建国初期,朝鲜族舞蹈开始转变为歌舞剧形式,以歌舞剧形式来庆祝抗战胜利。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将当时朝鲜族人民的生活特点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建国初期到目前为止,具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舞蹈大致分为假面舞、扇子舞、刀舞、巫舞和杖鼓舞等。其中扇子舞、杖鼓舞等在我国民族舞蹈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朝鲜族舞蹈动作主要以体现女性的美为主,以舞蹈的形式让人们感受到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人文风情。朝鲜族舞蹈随着社会所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始终基于民族风俗之上,通过舞蹈将生活环境和情绪表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的社会环境和朝鲜族人民的民族向往。

(二)朝鲜族舞蹈民族特点。朝鲜族舞蹈根据其历史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舞蹈初期形成阶段、舞蹈形式固定阶段、舞蹈稳定发展阶段和舞蹈形式转换阶段等四大阶段。舞蹈初期的形成阶段处于中国封建主义统治时期。因此其舞蹈形式大多以农家乐为主。讲述朝鲜族人民勤劳务农的民族特点。农乐舞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勤劳互助的民族特点,也是目前传播最为广泛的朝鲜族舞蹈之一。

到了舞蹈形式固定阶段,其舞蹈主要以柔美、展示女性美为主。当时的舞蹈形式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并没有非常显著的民族特征,而是以爱国、教育为主,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舞蹈的民族特色。进入舞蹈发展阶段后,其历史背景处于改革开放的稳定时期,因此舞蹈模式受到了现代舞的强烈冲击。舞蹈逐渐转向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舞蹈形式强调凸显自我个性,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歌舞剧、双人舞等舞蹈形式。

朝鲜族舞蹈进入了复兴时期,逐渐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在基于其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具有现代特色元素的舞蹈。其舞蹈形式虽然还是基于扇子舞、杖鼓舞等传统朝鲜族舞蹈形式,但是在其中加入了现代化元素,将场景融入舞蹈中,体现出舞蹈所蕴藏的情感。

二、结语

民族舞蹈文化中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风情。因此,越来越受到研究学者的重视。本文针对朝鲜族舞蹈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其舞蹈中蕴含的民族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在朝鲜族舞蹈发展的四大阶段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特点。从舞蹈初期形成阶段到舞蹈模式稳定阶段,再到舞蹈稳定发展阶段,最后到舞蹈形式转换阶段,分别体现出朝鲜族人民勤劳、爱国、敢于斗争、民族凝聚力强等民族特点。

朝鲜族舞蹈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反映了其民族的历史底蕴及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朝鲜族舞蹈在其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模式多元化的发展,实现了民族舞蹈的舞台化和艺术化。同时也传承了中国朝鲜族人民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青戈.中国舞蹈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2]袁禾.舞蹈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音乐和舞蹈人类学:关于表演人类学的研究一安东尼・西格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报告[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5(2).

[4]朴永光.韩国传统舞蹈的沿革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民族舞蹈文化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 发展与保护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 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 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 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 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 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 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1]尤其是民族 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 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 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 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 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 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 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 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 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 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8.98%的少数民族,其民间 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 洋\"是名副其实。[2] 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 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 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 化的不断融入,形形的现代舞蹈诸如交谊舞、国标舞、街舞、迪斯科 融入祖国内陆城市,使得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 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舞蹈的民族 属性渐渐淡化主要表现有:在一些以歌星为主动脉的综艺拼盘式的大 型晚会上,不少舞蹈成为大腕歌星的陪衬,成为功效制作流程中的雷同 标本,缺乏独特鲜活的舞蹈语汇和形象塑造;舞蹈作品只强调表演技法 而忽略民族语汇的运用和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些以表现自我为主 的蹦迪之类的舞蹈甚至成为时尚,等等.

    近年来,少数民族舞蹈的民族属性淡化,引起了我国民间艺术工作 者的警觉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行动。由此也取得了一些在民族文化的 保护和发展上的重大成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颁布了一 系列法律,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2005年2月《中国 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白皮书,明确指出\"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 文化、繁荣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第二设立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 蹈的机构和设施,使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载培养人才。到 目前为止,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34个,艺术表演场 所194处,图书馆661个,群众艺术馆82个,文化馆679个,文化站7318 个,博物馆155个,全国五个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有24 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第三申报和设 立世界和国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励教学科研机构为保护 和发展民族舞蹈提供智力支撑。到目前为止,我国设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目前已经有518项被选入,其中包括民族舞蹈.

    尽管如此,但是各个地区未将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传统 文化保护相结合起来。而曾指出\"一方面我们要保护这些珍贵的 人文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这些人文资源作为一个突破口,从旅游 业入手,发展西部经济。当然,要形成良性的发展,就需开发和保护一 起抓。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西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举世 罕见的历史文化。因此,我们要把旅游业作为一个吸引外资的窗口。世 界经济越发展,人们花在旅游方面的消费就会越多。但我们现在的旅 游业发展还不够,光靠几个兵马俑是不行的,还要有一套历史的知识.

  要组织一批人来讲清楚西部的人文资源,包括中国早期文化的光辉历 史,在全世界确定中国文化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没有对少数民族舞蹈 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进行保护,使得少数民族舞蹈保护和 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力发展我国民族舞蹈是当务之急,对推动 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并且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提供不 可缺少的部分.

    三、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1.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首先就要保证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 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对少数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 环境进行保护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根本。因为没有少数民族 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就缺乏民族舞蹈成长的支撑力.

    对民族舞蹈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的保护就是要尽最大可能 将民族民间舞蹈置身于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在浓厚的民俗 民风的浸润下,对其能整体\"活性\"的保护起来。正如北京舞蹈学院副教 授金浩认为的那样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在现代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需 要对其生存的环境予以支持和重视,我们在坚持民族民间舞蹈自主性 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护它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