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遗文化工艺

非遗文化工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遗文化工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非遗文化工艺

非遗文化工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免费开放;公共设施;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71-01

生活需要文化来丰富,生活需要文化来提升,我们的生活更是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文化馆( 站 )的免费开放,则是为广大市民敞开了一扇丰富文化的大门,也是每一个城市提高文化品味、重视文化生活的理想而又高明的做法,不仅提升了人民 的文化素养,也极大的提升了国家的文化品味。

公共文化设施,是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用于向群众开放并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场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平台,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展示文化建设成果的重要阵地,这关系到文化发展成果的进度和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程度。文化馆(站)的公共文化建设要求党委和政府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起,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力求使文化建设有目标、有重点、有布局、有举措的进行。公共文化建设在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搭建公共文化平台、营造公共文化环境等方面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作为一项完整的体系建设,应该包括规划体系、建设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四大方面。而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完善各项保障措施,重点在基层,因此要提高服务能力。确保足够的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等基础设施,打造布局合理的文化设施网络。使文化干部学会“会管理、会协调、会辅导、会组织、会经营”的本领。不断创新,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除了不断创新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普及文化服务,还必须以群众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根据各地风俗习惯、审美要求等,提供不同的服务,以求老百姓的满意,让文化馆更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方便群众。要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对文化服务创新,改善文化服务形式,丰富文化服务内涵,提高文化服务质量与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也越来越高,文化馆应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优化服务内容与形式,它是开展群众文化的重要部门。文化馆必须充分加强人才战略,及时开创培训班,积极挖掘艺术人才潜力,如美术、书法、表演、舞蹈、乐器或者各种文化剧本的创作等,通过开展培训班,提高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各种艺术可以以点带面,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促进本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有序开展,牢固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促进社会发展。多功能厅、宣传廊、独立学习室(音乐、书法、美术、曲艺等)、辅导培训教室、展览厅(陈列厅)、计算机与网络教室、舞蹈(综合)排练室、娱乐活动室等公共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

为使人民群众有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培训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的免费提供。建议各级人民政府加大文化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免费服务的基础,加强经费的倾斜,设立农村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扶持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添置设备、图书及开展文化活动。积极探索文化管理机制。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应以人为本,创新理念,贴近群众,确定人民群众的主题地位,参与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创造权益。应创新机制,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效能,提升执行力。应丰富内容,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创新服务,打造品牌,从而提升吸引力。

确立基本的服务标准,健全基本的服务项目,包括基础设施标准、服务项目标准、内容标准、评估标准等,如场次、人数、册数等形成规范化的免费服务意识。

树立数字化发展理念,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新载体,加快推动数字服务的提供,提高便利性,加快现代化科技手段。

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性,参与性,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实现对象化提供,建立并完善免费开放的信息与宣传,增强吸引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色、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提升文化影响力。

非遗文化工艺范文第2篇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加工工作,目前,全县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6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4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60名。下面小编收集了文化非遗加工典型经验材料例文,一起来看看吧!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我县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涌现出一批文艺精品。拍摄了以东女文化为品牌,全面展示马奈锅庄的电影《马奈的新娘》、以及反映嘉绒藏族历史浪漫的传奇、情爱、文献、灾难性的史诗影片《东方女儿国》。创作了以突出展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奈锅庄》为题材的《马奈锅庄梦》系列文艺剧目,多次参加省内外汇演获得好评;制作出版了歌剧集《高原雪梨花》,陆续出版了《历史文化览略》、《历史文化丛书:风云》、《文史》一二三四辑、《雍仲苯教法相宝典》、《象雄—》、《民俗大典》等一系列书籍画册。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

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我县每年都要举办以“梨花节”和“红叶节”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汇演活动,锅庄、藏族山歌、花棒、腰鼓等民间艺术多次被搬上舞台,刺绣、织木子、吊羊毛等手工技艺也多次得到展示,这些都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又通过举办民间艺术汇演、民歌大赛和各种节庆汇演,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扬

为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县不断创新方法,焕发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以“输血式支持”、“奖励性扶持”等形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人培养和民间文化展演,使小区域传统文化走上大舞台,开辟新的演艺天地,如编排的河东乡“千年锅庄换新词”、“马奈娃娃锅庄”等,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让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我县目前正在恢复部分传统戏曲(藏戏),比如卡拉脚乡二普鲁村的猩猩与猎人,安宁乡牧场村的格萨尔王藏戏等;咯尔乡德胜村举办的“孝德”文化节,以德报怨的传统美德也被中央四台《记住乡愁》栏目搬上荧幕;勒乌摩崖石刻是苯教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国内外知名专家先后多次对其进行考古论证,相关论文在新华网、人民日报等有影响力的网站和刊物上刊登,提高了甚至整个嘉绒地区的文化地位,强化了嘉绒地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嘉绒地区增加了新的文化亮点。

“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县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面对这种现状,我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住县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县委、县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以政府为主导、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社会广泛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扎实做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旅游服务,处理好了保护与开发的

非遗文化工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寿光 文化遗产 《月宫图》

山东寿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利形胜,名人荟萃,兼受渔盐之利,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岳石、北辛、龙山和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现就挖掘整理《月宫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保护设想谈一下个人构想,以期唤起社会关注。

传说黄帝时代,仓颉在此始创象形文字。《金陵新志》载,周初在北海寿光发现仓颉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仓颉台弥水所经,有孔子问经石室,中有孔子像”。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载:“《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中”。民国三十七年所撰《寿光县志》载:“世传仓颉墓有三:一在陕西白水,一在山东东阿,一在寿光。疑寿光为最是”。

仓颉,黄帝史官。传说其聪慧过人,四目灵光,两眼观天之奎星园曲,两眼看地之蹄爪之迹,创造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待黄帝一统中原,垂及升平,想用符号记载历史,便想到了仓颉氏,也便有了“黄帝寿光拜仓颉”之说。

文字的发明揭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使其“天雨粟,鬼夜哭,龙潜藏”,惊天动地。

先民们在这方厚土上创造了许多古老的艺术,《月宫图》等民间文化遗产成为艺术界的一朵朵奇葩。

《月宫图》俗称跑灯,流传于寿光市圣城街道南关村,自明代流传至今已有500余载。据老艺人张明经讲述,此舞系他祖上流传下来的,一直流传了十几代人。解放后曾一度中断演出,几近失传。至1982年,寿光市文化馆在民间艺术大普查时发现该舞以喜庆的手法,反映了“天下太平、国泰民安”,以及天上人间的共享喜悦,而且它表现手法独特,场面火爆,迭起,最终确定为民间艺术的挖掘对象。三个月的调查走访、挖掘整理使该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经层层上报后,发现该节目在山东省境内仅此一家,然后确定其为山东省著名的民间舞蹈之一。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北部莱州湾畔,沿海一带虽受鱼盐之利,但大地泛碱,茫茫一片,正月时常有海上狂风,掀起滔天巨浪向南袭来。为祈求平安,乡民多信奉王母娘娘,把她看作是保佑平安的庇护神,大村重镇多修有“天后庙”。为了祭祀这位神灵,南关村张氏先人根据梦中所记,正月十五是王母娘娘宴请天上诸神开蟠桃天会的日子,各路神仙各持法术飘然而至,她派天上仙女降落人间与民同乐,以共享人间美景为主编排了一整套的民间舞蹈。

《月宫图》每年正月十五演出时,场面宏大,舞姿优美,灯随人走,拼图好看,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当时,也惊动了官府,每当地方官府有什么喜庆乐事,也请南关村的《月宫图》进府演出。在这种情况下,《月宫图》的表演连绵不断,得以保留。解放后,张明经老人一直担任该节目的导演和组织者。他担任南关村党支部书记后,更是对该节目关爱有加,一直关心着这一节目的保护传承。

为了使这一民间艺术更加璀璨,寿光市政府本着“保护、发展和提高”的方针,于1982年对这一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寿光市文化局、文化馆组成专业班子做了为期三个月的挖掘整理,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新的内容和演出技巧,使这一民间舞蹈得以升华。

《月宫图》早期演出时,阵容庞大,最多时有64人表演,共有256盏灯上下翻飞,除了跑出许多复杂的图案外,还能用红灯摆出许多祝福用语等,表演者全部为男扮女装,腿上均绑高跷。解放后,表演者皆为女性,去掉高跷,而跑灯时的姿势依然保持着前脚掌着地、上身略向前倾的动作特点。现在所看的表演队伍由20人组成,即16名宫女、4名仕女,宫女们均以嫦娥装束,侍女为丫环打扮。出场时,广场上烟雾弥漫,云雾萦绕,如同在天空之中,宫女和仙女动作轻盈,步子飘逸,队伍场面变化繁多,急缓有序之中,上下翻飞,红灯闪烁,特别在节日的夜晚,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给人一种神秘和亲临仙境之感。

《月宫图》纱灯照明蜡烛的制作十分特殊,均用牛油熬制。先将牛油熬至去水达到燃点,再用木橛砸窝,中间置一苇杆,然后灌进牛油。至第二日清晨,整支取出。这样熬制的蜡烛,遇风不灭,不流蜡泪,不燃纱面,可随意挥舞。

《月宫图》与其它舞蹈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队伍变化均无直角,全部由圆形或弧形组成,据老艺人讲,“月宫图”舞蹈共有72种变化,一变一个圆,每场都将72个变化完后才能结束,72个圆的顺序是“月宫”为一个圆,“圆场”一个圆做三次,共3个圆。“双盘月”2个圆,“月宫玉兔”3个圆,“双寿桃”2个圆,“四门八斗”9个圆,“单葫芦”4个圆,“卷盘月”10个圆,“卷箔”2个圆,共72个圆,然后相继摆出“天下太平”字样后,全舞结束。

《月宫图》的道具是“T”行灯架,涂红色,架的两端安铁环,各挂一盏红灯,灯架把长约65厘米,横杆长约55厘米,小红灯都可以自由舞动。

《月宫图》的服饰为:“宫女”头后散辫,插绢花,头顶一朵大红花绸花,绸子从两耳垂下,上穿大红色大襟褂,下着彩裤,脚穿彩鞋并缀红缨,腰系百褶裙,披大红云肩,云肩边沿缀黄色丝穗;“侍女”头上戴黄绢花,穿粉红色大襟褂,彩裤和彩鞋,腰扎粉红色绸腰带。

《月宫图》的音乐中有民乐、打击乐、女生伴唱等舞中有声,声中伴舞,载歌载舞,声情并茂,更增添了《月宫图》的艺术效果。

《月宫图》的流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表演形式优雅,点线律动变化,构成形形的月亮图案,给人以律动的美感。在表演过程中,迭起,舞随歌起,歌随舞和,委婉动听,强烈地调动着人们的情绪,“串串红灯照天庭,喜看人间不夜城,红灯绿灯看不尽,福禄喜寿乐无穷”。体现了人们对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美好企盼。

《月宫图》是优秀的民间舞蹈,是民间艺术特有的表演形式,1989年被《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省卷》收编。它先后于1985年山东电视台播放,同年,《中国文化报》做了详细报导;1987年获潍坊市文艺汇演一等奖;1988年参加潍坊市国际风筝会开幕式的大型文艺表演,有800名女生3600盏红灯表演,获一等奖;1988年参加潍坊市春晚开场表演,并获一等奖;1994年成为我国台湾的华视特别节目;1995年在山东省第三届音乐舞蹈节荣获二等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月宫图》对弘扬民族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反映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鲜明的主题、美丽的画面、朴实的歌词,和愈来愈丰厚的文化积淀,这一民族民间的艺术奇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它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艺术作用。

非遗文化工艺范文第4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个人工作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对此高度重视,把非遗工作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技艺,把堂纺叠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下去,在2018年主要参加了下列宣传活动和培训:

1.1月25日受邀参加第四十四届Miss Globe蜜丝歌伦环球国际小姐选美总决赛及颁奖盛典。神农架 “堂纺叠绣”非遗旗袍及系列具有中国传统工艺的特色绣品,被选为指定服饰,并应邀出席总决赛颁奖盛典。

2.2017年10月28日杨钿大师受聘为香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专家委员会研究员。

同时,2019年受邀参加美国凤凰卫视专访。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艺,使堂纺叠绣能够稳步的发展,走出神农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神农架,了解神农架地方特色文化!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非遗文化工艺范文第5篇

自今年8月以来,我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来,我作为站长首先在思想上认识了普查工作的重要性,说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意义重大.首先,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民间文艺,技术,礼仪当前,我镇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的现象.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民间文艺,技术,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流失严重.因此,加强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其次,我相信民族的东西永远是世界的,作为文化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做好普查工作.再者,做好普查工作更是为子孙后代造福,是让历史的脚步留下印迹.

1制定详细普查计划

为了做好普查工作,首先我做了翔实的普查计划

组织学习,统一思想

组织全站工作人员学习《》文件精神,安排专人去文体局学习普查工作指

导要点,和工作方法.并做好对全站人员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2合理分工责任到人

为了更好的开展普查工作,我站做了合理分工,全镇29个行政村,12个社区,共分4个片,每片有专人负责,每片还从村和社区中抽调10至15名普查员.并组织普查员开展4次统一学习和交流会议.

做好普查宣传工作.

开展普查工作的重点是要在宣传上下功夫.召集各村,社区的相关人员开会宣传普查工

作的重要意义,并请记者写了相关报道.

3克服困难实施督促

前期工作我站人员做了大量工作.真正实施普查工作还有相当大的难度,下乡辅导,监督是普查工作的重点,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天气炎热不说,更是还有许多人的不理解,为此我站人员和普查员多次做了解释和学习工作.对有价值的线索,更是抓住不放,多次上门做工作.对热心普查工作的普查员,我站给予了一些鼓励,利用节假日专门拜访;对于要提供线索的需要等门拜访的,我站人员决不推脱,及时准确的做好登记和记录工作.在资金,设备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普查员门,走村串户,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搜集整理,发掘保护民族民间艺术.在开展普查工作的这2个月中,我站人员不定期的实施监督工作,对工作出现的问题做了合理的处理.对普查的重点做了多次的宣传,对有排斥情绪的尽力解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