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语言与语文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语言 语文教学 影响 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交流的日益频繁,网络语言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网络语言是为适应网络交际传播模式而诞生的一种新语体,是用汉字、符号、数字、字母等随意组合,甚至用谐音、错字来改词造句的一种文字游戏,这种文字游戏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特定空间里使用的;但目前,它正走出网络、进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同时冲击着语文教学、冲击着传统的语言表达规范。因而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语言,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1.方便快捷。由于上网要收费,网民在聊天时,极尽可能地追求高效率,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修饰词语,只要对方能看明白,能省则省,能缩则缩,怎么简便就怎么来。于是“886”(拜拜了)、“9494”(就是就是)、“RMB”(人民币)等数字谐音或字母缩略语便诞生了。
2.形象幽默。网上交际是学习、工作之余的休闲娱乐,所以网民抱着追求放松的心态,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形象幽默的网络新词。如称爱好徒步旅行的朋友为“驴友”,因为他们身背行囊,跋山涉水,就像吃苦耐劳的毛驴一样;称资深网友为“大虾”(大侠),因为他们弓腰驼背,整天埋头于网络,形似大虾;称网络新手为“菜鸟”;称漂亮女孩为“美眉”等等。
3.新奇另类。年轻人好奇心强,表现欲强,喜欢追求新颖、时髦。由于网络交际是隐性的,这就使得许多网络参与者没有任何束缚,极力展现自己的个性,将一些汉字、符号、数字、英文字母随意地混杂组合在一起创造出许多另类的表达方式。如0001000=我真的好孤独(“1”表示一个人,“0”表示空乏);“(^@^)”表幸运的小猪;MorF=是男还是女(Male or Female的简化);“Zzzzz……”表睡觉等。
二.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网络语言是一种变异了的语言样式,与传统语言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一面,也有消极、负面的一面。
(一)网络语言的正面影响
1.创新了现代汉语的词汇。
任何一种语言的创新、发展都要从其它方言中吸取养分,现代汉语也不例外,它总会不断地从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外来语中吸收“养分”,以丰富自身的语言系统。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方言,为汉语词汇的更新与补充提供了一些新的词汇,如“宽带”、“黑客”、“网友”、“网虫”、“在线”、“上传”等网络用语,经过长期的使用,已被现代汉语吸收,成为基础汉语的一部分。这些网络词语不但无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反而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为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提供了方便。
2.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手段。
现代社会生活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不可能要求人们的表达手段是一成不变的。网络交际与口语交际不同,网络中没有语音、语调及体态等手段来辅助交流,所以网民就用键盘上的一些符号,创造了许多能够表达自己情绪和肢体语言的表情符号和动作图形,来模拟现实的交际,以弥补文字的不足。这些图形和符号使网络交流具有可视性的交际效果,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手段,符合现代人的个性化要求。
3.促进了书面语言形式的多样化。
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导致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又创造出多样化的语言形式。在网络中,人们已不满足于用单纯的文字来表情达意,于是创造出形式多样的网络用语。如拼音缩略语“GG”(哥哥)、数字谐音“520”(我爱你)、表情符号“^_^”(笑脸)、英文缩写“GF”(女朋友)等,这些网络用语不但将网民的意思表达清楚,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简洁的途径;而且促进了书面语言形式的多样化,为人们的思维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1.影响学生对正确词汇的学习。
网民们在交流中大多运用拼音输入法,而拼音输入法中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失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版主”,因为拼音输入法中最先出现“斑竹”一词,所以为节省上网时间,网民们便将错就错,用“斑竹”替代了“版主”;而更多的网友为显其另类、好玩,故意使用错别字来代替正确的词汇,如把“俊男”写成“菌男”,把“美女”写成“霉女”,把“邮箱”写成“幽香”,把“我”写成“偶”等;更有甚者,以异化的词来代替常规的表达,如把“这样子”写成“酱紫”,把“WINDOW98”写成“瘟酒吧”,把“奔腾处理器芯片第二代PN”写成“屁兔”等。以上做法会模糊传统规范词汇与不规范词汇之间的界限,影响学生对正确词汇的学习。
2.影响学生对规范语法的理解。
许多人上网是为了放松心情,所以他们不会在语言编辑上下功夫,只要对方能理解即可,所以网络语言非常随便、通俗、简约、口语化,许多语言淡化了语法,偏离了规范。在这里,形容词可以做动词,如“主页被黑了”,“到BBS去炫一下”;名词可以做动词,如“你天涯了吗?”“你博客了吗?”;字母可以做动词,如“有事Q我”、“有事e我”(有事发短信息给我);副词可以修饰名词,如“非常苹果”、“很女人”(很有女人味儿)、“很克林顿”(很不诚实)等等。有的网络语言在句式的表达上也敢于冒传统语法之大不韪,采用港式的说法,如“累死掉了”、“难过得死掉了”、“有说过”、“走先”(先走)等。这些网络语言违反了汉语正常的构词规律和语法规则,使传统语言规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使用这种语言,学生正规的语言运用能力就会下降。
3.影响学生对民族纯洁性语言的继承。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由于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所以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而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无形中给素质不高的网民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在网上尽情地使用一些粗话、脏话发泄着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他人的仇视,对现代汉语的纯洁性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如“WBD”(王八蛋)、“BT”(变态)、“748”(去死吧)等屡见不鲜;“狗屁”等字眼、“TMD”(他妈的)的国骂充斥于网络;甚至一些江湖黑话,如“撕票”、“绑票”、“避风头”、“上手”、“挂彩”等也广有市场;有的网络词语故意歪曲词义以显新颖,如“偶像”(呕吐的对象)、“可爱”(可怜没人爱)、“蛋白质”(笨蛋++神经质)、“神童”(神经质儿童)等,造成了语义的混乱;还有的故意中英杂糅,生词造句,如“3KU”(谢谢你)、“I服了You”(我服了你)、“You狠”(你狠)等。网络语言的粗俗、扭曲与混乱会导致学生网络交流的低俗化、浅薄化,使网络谩骂、歪曲语义、胡编乱造成为一种“时尚”,影响了学生对民族纯洁性语言的继承,弱化对母语的亲和度。
三.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的策略
网络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语言进入教育领域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语文教育不可能是远离网络的“世外桃源”。当挑战来临时,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以正确的方法去引导,承担起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
1.客观公正地看待网络语言。
每一种新的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迎合新生一代学生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产物。著名语言学家陈原说:“在人类社会交际中,语言文字是经常变动的,无论书面语还是口语,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主要的原因是使用这个语言的社会在变动着。”网络语言虽然对汉语的规范化、纯洁性带来很大的冲击,但不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支持还是反对,它都将作为一种现实客观存在着。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既然能长期存在于网络交交际,并衍生到现实生活中,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只有在发展中得以升华的那一部分才会被社会所接纳。语言也不例外,它在自身的发展中有很强的自我清洗排污能力,那些有生命力的语言自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规范语言吸收、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记录,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公共记忆;而没有生命力的语言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淡化和消失。所以,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现代文明的垃圾,横加指责,禁止使用;也不能不加消化地全盘吸收,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它,允许它有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
2.引导网络语言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网络语言作为当代新兴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代表了上网一族的言语特色,符合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面对网络语言向传统语言的渗透,教师不妨学习一下网络语言,只有熟悉网络语言并融入到学生中去,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透视他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及使用情况,才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一旦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精通网络语言的“大虾”而非“菜鸟”时,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引导;否则,教师就会丧失教育的主动权。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网络语言的鉴别能力、评判能力和筛选能力,让他们自觉地吸收那些有生命力的、对社会、对民族文化有益的语言,摒弃那些低级的、粗俗的不健康语言。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规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汉语言的内在逻辑与美感,认识到规范的语言文字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语言文字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长期使用网络中不规范的语言,就会影响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导致自身感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下降。通过这样的引导,让他们自觉地纠正网络语言中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形成健康文明的语言规范,创造一种全新的网上生活方式。
3.强化学生对民族语言的亲和度。
汉语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优秀的语言之一,其语汇容量大,词义丰富,表现力强,是我们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代表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底蕴。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语言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它内在的规范与准则已得到几代人的认同。而网络语言是一种“快餐文化”,带有明显的美国化倾向,除了词语中夹杂大量的英文字母及英文单词外,更重要的是受美国追求简便省事、开放直接等文化观念的影响,这种语言缺少深度、文采与灵气,无法跟含蓄、严谨、精致的汉民族传统语言相比。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块主阵地,提高学生对民族语言的鉴赏、审美能力,让学生多读名篇佳作,从古代诗词、现代美文中去汲取民族语言的营养,强化学生对民族语言的亲和度,激起他们对民族语言的热爱。只有尊重并热爱民族语言,才能自觉维护和运用民族语言,才能使网络语言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而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亲近民族语言,传承民族精神,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总之,网络语言进入课堂教学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高明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与时俱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重建课堂教学,因势利导,兼容包并,加强对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正面引导,吸纳网络语言中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元素;并通过培养学生认知祖国传统语言的美丽,来规范并引导网络语言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教育与网络的良性互动,使语文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K]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8.
[2]陈原.陈原语言学论著:卷二[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71.
[3]于根元.网络语言冲击波[EB/OL] .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07-06.
[4]刘培勇.借网络语言之精华,促语文教育之发展[J].教育,2008(11):16-18.
“偶的(我的)GG(哥哥)回来了,给我带了很多好东东(东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FC(肯德基)。KFC没有天新旦同(甜心蛋筒),真是7456(气死我了)。吃完去网吧,那个瘟都死(Windows操作系统)竟然是97的,晕菜……”这是我班一名女生写的周记。不懂网络语的人看了肯定是如坠云雾。
尽管网络语言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看不懂,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现如今网络语言可以说是“年年有新词,岁岁语惊人”,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网络语言究竟是新新人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中学语文教学对其是积极倡导还是拒之门外?
这需要我们客观辩证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1.计算机汉字输入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笔画输入法,如五笔字型;一类是拼音输入法,如智能ABC。汉语拼音输入汉字的弊病是重码率较高,网民们没有耐心打准确的字,于是使用大量的同音字词代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网民公认的词汇形式。如用“斑竹”代替“版主”,用“幽香”代替“邮箱”,用“青筋”代替“请进”。“斑竹、幽香、青筋”都是网民们使用智能ABC输入汉语拼音“ban zhu/you xiang/qing jin”直接跳出的词语。
2.当人们用汉字、数字、符号、字母来尽情组合、改造词语,甚至用谐音、怪词、错字、别字来玩语言游戏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久之即形成了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语言形式。
3.80后、90后作为现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是携带着与之几乎同时出现的弥漫于中国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而步入网络交际的快车道的。
也就是说,网络语言是计算机这个硬件带来的产物,只有在计算机的虚拟交流上,网络语言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二.网络语言的分类
目前中文环境中的网络语言种类繁多,新词新语漫天飞舞,词语的构成也比较复杂。按其组成方式可分为五大类。
1.新造网语。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为了在网络世界引领潮流、标新立异,不断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充满怪异情趣的新词。如“青蛙”是指不受欢迎的丑陋男孩;“大侠”变成“大虾”,“东东”就是指东西;“灌水”是让你发表意见、写文章,与之相应的还有“造砖”,前者是指随便写没价值的东西,后者是用心写好文章,两者相映成趣。
2.数字网语。抽象的数字经过想象力的排列组合,产生的效果出乎人们意料。这种数字化语言往往意蕴无穷而表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情趣。比如最常用的886表示“拜拜了”;7456表示“气死我了”;5555是“呜呜呜呜”,意即哭泣。
3.缩略网语。网民们将英语或汉语变形而为缩略语,这种语言起初只是网民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较为固定的网上用语了。比如“请有空就E我”,这E字是缩略语E-mail的再缩略;被人呼为GG、MM或PLMM,那就是一种非常亲昵的称谓了,指的是哥哥、妹妹或漂亮妹妹。“HRU”是How are you(你好吗?)的英文缩略;“CU”是Seeyou(再见)的英文缩略等等。
4.符号网语。由于在网上网民大都采用字符的形式进行交流,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体态语,这便影响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形象性,网民们由此特意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感情意义和形象色彩的符号。比如,∶-D表示非常开心地咧嘴大笑;∶-(表示正在生气或悲伤;^-^可以用来表示男士温和礼貌的笑脸,^.^代表女士含蓄优雅的笑容……丰富的表情符号能给人一种眉目传情的感觉,区区数画所传达给对方的信息往往会超过文字。
5.流行句式:因为一句话触动了时代最敏感的“神经”,而在短时间内获得网上最为广泛的流传。比如2009年最为流行的“被”系列:“被自杀”、“被就业”、“被增长”、“被代表”等等,还有“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哥种的不是菜,是寂寞”等等。反映了草根民众对生存状况的无奈和自嘲。
三.网络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了解网络语言的特殊性
网络语言是网络环境下的产物,一般用于网上交流便捷的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语言应用环境的特殊性,不要在作文及日常口语交际中生搬硬套,那样只能是弄巧成拙。
2.给学生划定网络语言的“三禁二用”
学生缺少是非辨别能力,我给学生划定了网络语言引用的“三禁二用”:禁用数字网语、缩略网语、符号网语,适当引用网络新词、网络新句。因为数字网语、缩略网语都是隐义词,不经过解释和翻译很难理解词义,容易引起传播歧义,因此不提倡学生在作文和日常口语交际中使用。而符号网语尽管能够生动地表达作者情绪,但这样会使学生依赖于符号网语来传情达意,削弱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而且对传统的标点符号的应用也是一个冲击,因而禁用。一些具有创意的网络新词和新句,是对词义和句义的一种修辞创新,适当引用有助于学生语言的丰富多彩。
3.对有创意的网络新词和新句进行剖析
2008年,曾多次进京举报阜阳市颍泉区豪华办公楼“白宫”举报人李国福在安徽省第一监狱医院死亡。检察机关出具的调查结果显示,李属于自缢身亡,但其家属不认可李国福自杀的结论,认为死亡原因蹊跷。网上对此事热炒,后诞生了“被自杀”一词,并成为2009年网络流行语。“被就业”也是最近走红网络的新词。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他“太兴奋了”,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找不到工作的学生都“被就业”了,所以才有了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达68%,同比持平”的结论。
我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个以“矛盾修辞”方式组合而成的新词,清晰地传达出网友对不断涌现的同类刑事案件满怀疑窦却无从正面质疑的心态。“被”与“自杀”之间矛盾所呈现的荒诞正是当下某些阴暗面的活生生写照。而“被就业”一词反映了一些部门数据造假的卑劣和不择手段,更反映了待业大学生的悲情和无奈。因此,我教育学生,语文讲究字字传神,而“被××”的“被”字则是一字传神传情传心声,这是语言应用的极致。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深刻领会词意及时代背景,其次是在作文时要做到词意创新,力争做到字字传神。
四.网络语言的未来发展及教学对策
只要有网络,就会有网络语言,不排除一些流行的网络语言会在将来成为汉语词汇中的新词语。我认为,网络语言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利弊要全面看待。语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注定了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语文教育的动力源于学生的生活。要想让他们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就不可能不让他们零距离接触社会。因此,面对无孔不入的网络语言,我们应该抓住契机,因势利导。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教会他们从网络语言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多地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的名篇佳作中汲取营养。我们不提倡中学生在作文中过度使用网络语言,特别是那些粗俗的词语。要教育学生,作文要靠深度、文采、情真等取胜,适当运用一些网络语言也是为了突出作文的表达效果,而不是哗众取宠,故弄玄虚。
一、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表现
不可否认,由于先天的代际差异,传统社会中的亲子两代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冲突。但在剧烈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时期,亲子之间的文化冲突有着某些有别于传统的特别之处。以下三方面的描述,力图抓住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表现的重要方面。
第一,亲代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与子代浸染多元文化的冲突。在网络时代,亲代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子代习得的多元文化很容易发生冲突。在一定意义上,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带给人类社会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观念上的革命。美国社会学家、来来学家阿夫道·托夫勒认为,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价值观念时代,例如健康价值观、时间价值观、知识成长价值观、情绪价值观、财富价值观等。因而,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都在经历着思维的创新、价值观念的转化。相对而言,亲代成长于社会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承继了社会传统文化;而子代成长于社会日益开放、瞬息变化的转型时期和网络时代,更易接纳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其他多元文化。与过去相比,亲子在文化价值方面存在着更大的鸿沟,也更容易发生文化冲突。
第二,亲代知识结构单一陈旧与子代新生知识多样速变的冲突。在网络时代,亲代已经相对成型的知识体系,也容易与子代成长过程中学习的文化知识发生冲突。在网络时代之前,知识的变化和更新相对缓慢,知识体系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也比较单一稳定。亲代大多成长在这样的社会与文化知识背景之下,学到相应的知识和习得相应的文化,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固化。而子代的知识体系则还处在成长过程之中,他们对网络时代新鲜事物的感知和接受能力比亲代强。在这个过程中,子代迅速地接触、认同网络时代新产生的知识与价值是不足为奇的,而这些知识与价值,并不见得都可以与家长习惯的知识与价值很好地和谐相处。当亲代单一陈旧的知识结构与子代多样新生的知识发生碰撞的时候,如果亲子双方都缺乏足够的理智和正确的处理方法,那么这种形态的亲子文化冲突就会显现出来。
第三,亲代习惯权威专断管理与子代要求民主平等参与的冲突。在传统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社会中成长的家长,习惯于权威、专断的管理,在他们的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残留着“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封建传统观念,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的平等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而他们的孩子生活在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期,在学校、在社会广泛接受的是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等一些现代观念,他们渴望父母尊重自己的兴趣和选择、与父母平等相处、拥有家庭建设的话语权和参与权。面对家长的权威和强权,孩子们不会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这样一来,权威专断的亲代和要求民主平等的子代之间的文化冲突就会显现出来。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孩子观念的更新、知识的获取、眼界的开阔程度大大超过以往,他们比以往的孩子更要求民主、平等,比以往的孩子更不能忍受父母权威专断的管理,因而两者的文化冲突较之以往大大凸现。
二、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特点
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几乎包含以往亲子文化冲突的所有形式,还发展出一些新的冲突形式,使得亲子文化冲突更为多样、激烈、多变。这使得亲子文化冲突的具体原因和最终结果以及影响更加难以预料,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景象。
第一,表现多样。在网络时代出现之前,亲子之间的文化冲突已经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向。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强了这种状态。在网络时代,亲子之间的文化冲突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化与儿童文化的冲突,也包括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还呈现信息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冲突、信息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冲突、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冲突,等等。其中,亲子文化冲突中包含的信息文化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的冲突,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冲突,是网络时代社会背景下新鲜出炉的亲子文化冲突型式。
第二,因果复杂。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不仅与外在社会与文化转型所带来的多元与混乱并存的文化格局有关,也与亲子间在某些方面不断加剧的代沟有密切关系,甚至学校中传递的文化价值和青少年群体亚文化在其中也发生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正是亲子知识、观念的差距和相互理解、沟通的困难达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因此,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并有可能加剧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行为,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尽管如此,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所具有的进步意义仍是其主要方面。具体来说,其积极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促进亲子双方认识各自和对方的文化;其次,推动亲子关系的改善;最后,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品味。
第三,影响深远。亲子间在文化层面上的交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假如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采取得当的处理方法,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亲子代沟的进一步扩大,进而造成家长代表的传统文化很难为青少年接受,使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因为文化冲突而出现断裂。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也可能造成家长更加难以认同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形成的文化价值,进而使得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更为困难。这样,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对亲子双方的生活与学习都有长远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也对家庭文化中原有的秩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强烈的冲击,使那些传统的、不合理的家庭文化显露其不合时宜的一面,并且有可能打破传统家庭文化“一统家庭”的局面。所谓“不破则不立”,传统家庭文化的危机和失势,为新式家庭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如此,亲子文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催化新型家庭文化产生的作用。
三、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成因
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其根源又是如何发生作用而形成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在这里,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点简单的分析。
第一,生物人与社会人或文化人的矛盾。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尽管有着明显的时代痕迹,但归根结底源于人成长过程中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我们知道,从孩童到成人是一个人生理上成长的过程,也是文化上成熟的过程。而要把一个纯粹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变成融入社会的一分子,这个转变工作的起始步骤就开始于家庭。但是,当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家庭的时候,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因而,在个体社会化和文化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少被强迫养成成人所要求的习惯的时候,难免有许多不自由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与承担社会文化传承的家长就会产生无可避免的矛盾,最终导致亲子文化冲突的产生。第二,西方理性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网络时代所拥有的技术条件,无疑为中西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尽管西方理性文化有着弊端,但其强调对个性的尊重,提倡个体自由和个体意识,为个体的独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基于西方工业文明的理性文化,在很多方面更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这对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独立意识,压抑个性。而以传统文化为自己生活准则的年长一辈,虽然在网络时代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文化准则,但一般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用过去形成的价值观来衡量现在的文化。因为“人们既然接受了赖以生活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同时在其生活的另一部分按照相反的价值体系来思考和行动,否则就势必陷于混乱和不便。他们将力求更加和谐一致。他们为自己准备了种种共同的理由和共同的动机。”这样,对于接受西方理性文化的青少年来说,容易对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年长一辈产生抵触情绪和反抗行为。
第三,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与转型。网络时代是一个社会与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则会加剧亲子文化冲突。我们都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文化差异,这种难以消解的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即便在文化缓慢发展的传统社会,亲子之间文化上的融洽相处仍然存在不少困难,更何况这样的社会基础在网络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难发现,民主、自由、平等、宽容等观念,已经渗入网络时代青少年的亚文化中,并借助发达的媒介不断地、大范围地发生着影响,从而影响年轻一代对父辈的态度。不过,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父辈,却在很多时候强调“长幼有序”等尊卑观念。这多多少少给网络时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一些困扰。如此的社会现实,必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亲子关系,甚至加剧了亲子之间的隔膜。在这种情况下,假如长辈坚持用社会赋予的权力把孩子培养成符合旧有标准的人,孩子又接受了一套与旧的文化格格不入的网络时代新价值,那么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应对
关键词:网络语言 语文教师 语言文字应用 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35-02
如今,铺天盖地的网络语言正不断地冲击着语言文字的规范。面对学生作文中随处可见的网络语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规范观,为规范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而努力。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语言,提高学生规范用语的意识呢?通过学习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笔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以下以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所收新词为例,谈谈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助力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规范观。
一、网络语言必须符合语言规律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网络新词有:拼车、拼购、拼客、团购、网店、网游、彩迷、恶搞、恶补、博客、黑客、黑哨、北漂、香蕉人、蚁族、闪客、闪婚、闪离、裸婚、裸机,等等。这些词语为什么能被收录?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新词有没有生命力,能不能较稳固地被人们使用,要看这个新词所代表的社会生活是否典型。如“粉丝”作为英语fans的音译词被广为使用,也被收进了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但与“粉丝”相关的“凉粉”“何粉”却不能被收录?这是为什么?“凉粉”指的是超女张靓颖的粉丝,“何粉”指何炅、何润东、何晟铭等人的粉丝。这类粉丝只是阶段性的,仅局限于某一群体,不具有典型性。而“发烧友”“香蕉人”“蚁族”“月光族”“北漂”等都是具有典型性的网络词汇。
第二,网络词汇有没有生命力,还要看这个词所代表的社会生活是否具有普遍性。如“网恋”指通过网络谈恋爱,这种社会现象早在21世纪初就有了,如今,各种婚恋网站成了人们寻找恋爱对象的一个主要途径,网恋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将“网恋”一词纳入其中。再如“裸婚”“闪婚”“团购”“网购”“拼车”“秒杀”等记录了当代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具有普遍性。
第三,要看这个网络词汇记录的社会生活是否具有稳固性。如“职粉”是2007年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新词语之一,指职业的“粉丝”组织者。他们以制造明星为职业,组织“粉丝团”、拉票会,在各大论坛灌水,在贴吧中“爆猛料”,为选手炒人气,并且根据工作量的大小领取佣金。“职粉”能不能在下次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时被收录,就要看这个词是否还广为使用,看职粉是否固定成为一种职业。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有“狗仔队”,就是因为1998年狗仔队就作为一种职业出现了。“博客”“人肉搜索”“草根”“菜鸟”“黑客”“愤青”等都是流行已久的网络词汇,具有很强的稳固性。
二、网络语言应坚持词语的表义功能
为什么“版主”就是规范词,“斑竹”则不是?为什么“稀饭”“杯具”“鸭梨”“神马”“童鞋”等不能成为“喜欢”“悲剧”“压力”“什么”“同学”的规范表达?因为“版主”能准确地表义,虽然指的是比喻义,但也是合理的,因为词义中可以有比喻义。“斑竹”“稀饭”“杯具”“鸭梨”“神马”“童鞋”等都是谐音词,按照现代汉语用字规范,这算是错别字,所以不应该鼓励这样的用词方式。
还有一类是用一个谐音词替换其中一个语素,如“桑心”表“伤心”、“少年”叫“骚年”、“小盆友”表示“小朋友”、“有木有”即“有没有”,这种情况就应该视为写错别字。这些不符合汉语构词法的网络语言可以出现在网络里,但学生作文里绝对不允许出现。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警惕网络谐音词的泛滥。词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每个词语都应该承载一定的意义,因此必须选用表达相关意义的汉字来记录,这一规则是不能逾越的。
三、网络语言必须符合构词法
汉语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复合式是指两个不同的自由语素或半自由语素合成的一个词,有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动宾型、主谓型等;重叠式则由两个相同的自由语素或不自由语素构成;附加式指一个自由语素或半自由语素和另一个不自由语素的组合,有“词缀+词根”和“词根+词缀”两种形式。网络语言的构词法自然也不能违背汉语构词法。如网络上用“走召弓虽”表示“超强”,这显然是玩文字游戏,不可取;网络中还有很多单纯的拼音缩写词,如“哥哥”(GG)、“老公”(LG)等,都不规范。
网络语言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词群化趋势明显。如“黑”族词有“黑马”“黑客”“黑哨”“黑金”“黑的”等,“拼”族词有“拼车”“拼购”“拼客”“拼房”“拼饭”等;“客”族词有“黑客”“博客”“播客”“闪客”“晒客”等。这些都符合汉语构词规律,显示了汉语强大的造词能力。
四、字母词也应朝着符合汉语语言规范和社会习惯的方向发展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新收了239条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引发热议。据报道,百余名学者联名举报,认为这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规。其实有些字母词已经为公众所熟知,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如CT、B超、X光、AA制、VCD、QQ、E-mail、IC卡、IP地址、U盘、KTV、T恤衫、TV、 CPI等,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把人们使用的字母词总结、记录下来,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是尊重语言生活、语言事实的一种表现。据调查,字母词历经五年存活下来的不足15%。从词形的稳定性上看,带汉字的字母词存活下来的比例高于不带汉字的字母词,这说明带汉字的字母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字母词多数是西文字母,但也有少数汉语拼音的缩写,有GB(国家标准)、PSC(普通话水平测试)、RMB(人民币)、WSK(全国外语水平考试)。我们看到只有在必须体现中国国家特征的时候才用汉语拼音缩写,也就是说,我们不鼓励汉语拼音缩写。网络上流行很多拼音缩写,如BT(变态)、ZT(转帖、猪头)、JJ(姐姐)、PF(佩服)、BS(鄙视)等,不能很好地用于表达,是不科学的。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向学生指出其中的危害,阻止这种用词方式的泛滥。
五、使用数字词更应规范化
网络语言流行的纯数字词就有两百来个。这里列举数例:
94(就是)、8006(不理你了)、729(去喝酒)、609(到永久)、6868(溜吧溜吧)、58(晚安)、521(我愿意)、1314(一生一世)、1414(要死要死)。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网络语言
语文学习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形式,利用语文教材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语文学习就是语言学习,在网络时代,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渗透和影响,本文中所指的网络语言就是网民在虚拟平台上使用的语言,下面将谈谈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够有耐心地、专注地去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说话态度、面目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意图等;在上课学习和日常交谈中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网络语言的简洁性、创新性、形象性都符合口语交际的要求。中学生通过网上聊天,可以锻炼组织语言的能力和理解力。网络语言丰富了中学生的词汇,有利于他们的语言积累,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了基础。网络语言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没有障碍,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动力。但是网络语言也具有随意不规范性、低俗不文明的特点,不符合言语规范,不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自主性和创造能力都非常强,容易创造新的语言,对语言的感悟力和运用能力较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也是他们的缺点,怎么利用好其优点进行创造学习,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引导,如让网络语言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利因素。
二、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出现给传统的语言文字注入了一股新的源泉,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网络语言中不乏优雅、生动个性的词汇,如且行且珍惜、气质、穿越、本宫等,中学生吸取了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词汇量,也增强了他们的写作表达的生动性。这些个性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符合学生的求异心里,增强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个性鲜明、生动有趣的的词汇对中学生减少写作束缚、自由创新表达起到了推动作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网络语言对学生写作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很多低级、粗俗、不文明的垃圾语言,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期,好奇心和模仿力强,加上其思辨能力还不成熟,而且网络语言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和综艺节目上,使中学生把其当作了经典,当成了正确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作文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形式:“汉字+英文+数字+符号”,而且口语化严重,有些学生的作文中还带有低俗的词汇,这大大影响了中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对中学生审美的影响
中学生在审美感知上是灵敏的,但由于他们的审美经验不足,加上阅历浅量,在美的感悟和理解上存在着偏差。流行的网络语言很容易对学生的审美心理产生冲击,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快、模仿性强,而且他们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审美标准,有时以丑为美,以恶为善,影响了他们审美心理的完善。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审美想象更多地是体现在创造力上,他们的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创造力强,有时会冒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观点,网络使他们有了发展的空间,但又让他们变得肆无忌惮。比如,网络语言中低级粗俗的语言对中学生的创造想象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创造出现偏差,审美想象力低俗。审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的一种心理体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强,在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通常会使用网络中的低俗语言进行纾解,审美情感不成熟。
四、引导中学生正确认知网络语言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明确语言的规范性。语言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新的语言现象,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也就约定俗成的形成了新的规范,但是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如一些粗俗用语等不在规范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使用不规范语言的危害,以及如何规范使用语言,帮助他们形成语言使用的规范认知,进而从训练识字音、辨字义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采取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带他们领略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会对学生的语言使用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甄别网络语言。如今,网络语言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进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正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语言习惯,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和价值观。青少年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极易受到不规范语言的影响,进而导致他们的语言表达略显暴力和粗俗。因此,如何甄别、选择和使用网络语言是青少年必备的能力之一。那么,怎样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甄别网络语言、使用正确规范的网络用语呢?首先,教师应扩大知识面,对网络语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再根据学生日常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给予合理的分析指导,让学生真正了解网络语言。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的教导,以网络语言为例进行教导,对症下药,让学生逐渐学会对网络语言进行甄别,并且自觉地摒弃粗俗的网络用语。最后,存在即合理,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合理性。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产生途径多种多样,其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满足了网民交流的需要,并丰富了汉语词汇,也为外来词汇的融入创造了契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自控力和辨别力,在网络的洪流中容易迷失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应该加强指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学习中领悟和成长。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和规范学生学会甄别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形成正确的认识,加强对不良网络语言的抵制力,摒弃粗俗网络用语,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俱全的优秀学生。
作者:李平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唐邱乡唐邱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