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文第1篇

1.产生要素转移效应

当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时,必然会产生出此消彼长的现象,有一些产业和部门会在资源、资金等方面出现收缩,而有一些产业和部门则会出现扩张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就会引起生生产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流动,而生产要素的主要流入的对象则是一些生产效率较高、收益率较高的部门。而当资源与生产要素发生转移之后,从经济总量来看是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经济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结构变动所带来的要素转移效应。长期以来种植业在我国的农业结构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所占的比例十分高,即使在如今其也在整个农业结构中占50%以上的比重,相比而言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所占的比例就要少很多。从生产率来看,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要相对较低一些,因此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的比重逐渐降低,而其他的比重则在稳步上升。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从种植业向林业、渔业和畜牧业流动,使得农业产出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2.生产优化效应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对生产的一种优化,通过对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各个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逐渐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状态发展。在传统的农业中主要是人力劳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如今的农业已经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还包括了其他众多的生产活动,例如运输、加工等,这些都能够是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高,并形成一定的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了农业产业的生产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3.区域布局效应

通过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使得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更加的合理,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增长打下基础。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对区域经济结构产生影响,合理的区域产业机构调整能够促使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规模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两者会相互制约,但与此同时也会相互促进。经济的增长会引起结构的调整优化,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则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1.积极创新发展新型农业技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进程

对于农业科研的投入,需要更加的重视,必须要加大投入,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进,增强农业产业内部以及和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并且使得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加的具有深度和更加的广泛,进而发挥出产业关联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改善。通过技术进步对需求结构进行影响,技术的进步能够使得成本不断的降低,进而使得所需要消耗的资源也减少,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农业经济结构。随着技术的进步会不断的出现各种新的工具、生产工艺、新材料等,进而能够使得经济分工更加的明显,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

2.通过对农产品需求的刺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从长期来看,需求对于经济的增长作用不会十分的明显,但是从短期来看,需求的便会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巨大。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产值结构是农业经济结构的外在表现,当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动时,农业经济结构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动。从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来看,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水平改善的需求。而与此同时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动,进而促使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3.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资本化

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业供给的改善。想要使得农业经济能够长期的增长,就需要对当前的农业供给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调整来促进要素的转移,促进农业结构的改善。对农业供给进行调整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多,例如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口因素等等。在进行调整时,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要求的是必须要建立在对农业用地的最低限度保证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够去进一步的讨论如何进行结构调整。人口因素会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程度,因此需要保障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平衡。农业资金供应资金的丰裕程度与投向偏好会对农业结构产生影响,我国的情况是总体资金丰裕,但是农业供给资金严重不足,而且因为地区差异而存在较大的差距。环境因素则是指的农业生产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部门,其他部门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农业部门的大发展的基础上。在农业经济方面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其他方面相比,农业经济却仍然是一个较弱的方面。希望通过论述能够让广大的同仁对我国农业经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要素转移;结构优化;关联

一、我国农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农业增长的主要途径

(一)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农业要素转移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产生要素转移效应。我国农业结构中,种植业长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现在,种植业占农业结构比重超过50%,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三者加起来不到一半。在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畜牧业和渔业较高,我国农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畜牧业和渔业的结构比重则持续上升,伴随着这一过程,农业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由种植业不断向林牧渔业转移,不但农业产出的量不断增长,而且农业产出的质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总体来说,要素转移效应从“质”的角度揭示了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农业产出增长,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农业产出与农业结构都不断变动演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产业关联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经济结构形式。在社会化生产中,农业产业一方面依赖其他产业的投入以形成并发挥本产业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其他产业的需求关联,销售本产业的产品,投入产出联系构成产业关联的物质基础。产业关联的方式包括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以及投资联系等。产业关联的类型可以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单向练习与多向联系;顺向联系与逆向联系。产业关联分析的是产业结构与产出增长在“量”上的联系。

为便于分析,本文主要考虑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农业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下面分析产业关联对总量增长的影响。

由于结构关联水平主要是说明农业各部门之间以何种生产技术发生联系,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形成不同水平的结构关联,此时,某一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需要从各部门投入的中间产品投入量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用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结构关联水平及其变动。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是指j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i部门的产品数量,假设aij为j部门的投入系数,Xij是投入产出表中第i行,j列的元素,表示投入j部门的i生产,Xj为第j列的总数,表示j部门的总产值,则有:i,j=p,w,s,f)。

,矩阵A反映了整个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如果扩大到各个产业,扩大后的矩阵A则表示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总体技术水平。经济在短期内可以用高投入、高消耗得到高产出,但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长期增长,并且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技术矩阵的水平高低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

结构关联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基础,也受部门关联程度的影响。这种关联程度在投入产出表中的直观反映就是部门之间中间产品的交易规模。规模越大,说明产业之间联系程度越高。随着部门之间交易范围扩大、环节增多及交易额增大,产业结构关联程度开始深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次上进行分析。从总量层次上讲,通过比较中间需求(中间需求/总产出)的相对比例的变化与产出增长的变化后发现,两者具有相关性,中间需求与总产出的比率增加较快的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这表明结构关联程度的较快深化会带来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部门结构层次上讲,部门产出增长与部门中间使用率(中间投入/总投入)增长一致。世界银行对日本、韩国、以色列、中国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个部门共计四十组观测值进行回归分析,相关研究数据肯定了结构关联程度深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优化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是指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调整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各部门间协调发展;高度化主要遵循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制,促进产出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的内容主要是供给结构、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部门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四部门协调平衡发展,产业的结构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源的不断投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自然环境在可控范围之外,本文可以合理地不做分析),而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合理的结构与国内、国际市场相适应,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能够有效的展开。因此农业结构合理化是农业经济协调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发展,沿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顺向递进演进;顺着劳动密集型农业,资本密集型农业,技术密集型农业的阶段发展。传统农业密集使用劳动,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大规模使用,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过程,以及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向包含农业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是农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它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占优势的农业部门或产品。

农业产业优化能够有利于发挥产业的结构效应,深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促进关联效应。尤其有利于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即主导农业部门“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分为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还存在其它的效应,如结构弹性效应、成长效应、开放效应等。

(四)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区域布局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具有层次性,农业区域结构是指地区层次的农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适宜技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比较优势,使得各种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同。如两湖的粮食主产区,东北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的花生,以及华北平原的玉米、小麦主产区等。区域结构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往往不能形成统一体系,但是各具特色,形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专业化的优势产业部门,各地区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互依存。

合理与协调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经济增长规模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反映了内涵的技术水平,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联系密切,相互制约,经济增长引起结构演进。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能够有效影响农业产出的增长,被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过程所证明。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而且各种农产品的生长条件也不尽相同。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迥异,尤其是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气候条件截然不同,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行政区的农业结构却高度同质化。1978年,17个省市自治区的种植业占农业80%以上,占59%,22个省的粮食占种植业80%以上。据统计,各省同质化程度超过90%。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同质程度高达99%,而且东三省与长江流域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相似程度也接近98%。农业结构没有反映地域差别,也没有反映产品差别。随着农业经济的加速发展,上述地区的同质化迅速降低,各区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主导产业,全国范围内形成大米、小麦、花生、玉米等主产区,既发挥了规模优势,也发挥了比较优势,与此同时,农业区域布局结构的优化还大大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促进农业技术的变革。因此,农业经济结构变动的区域布局效应,对农业产出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效应。

二、总结

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农业经济结构变动使得农业劳动和资本等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如种植业)像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如畜牧业)转移,从而产生要素转移效应,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的四个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以及生产品的销售,不但与工业等其它部门产生关联,而且也与农业内其它三部门发生关联,产业关联的发生、发展和深化,也体现了农业技术水平,能够影响农业产出的增长。农业经济结构在演进过程中,不断向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伴随者这个农业产业优化的过程,农业的区域结构也在变动,两者都能够影响农业总产出的增长。因此,农业经济结构变动主要通过要素转移效应,产业结构关联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产业区域结构布局效应等四个途径,对农业增长发挥重要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总量与结构都不断变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白宏.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2002(9).

2、庞道沐.大力推进根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5(9).

3、张晓群等.加入WTO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70-02

摘 要 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对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总量与结构都不断变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农业经济结构;要素转移;结构优化;关联

1 我国农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农业增长的主要途径

1.1 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农业要素转移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产生要素转移效应。我国农业结构中,种植业长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现在,种植业占农业结构比重超过50%,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三者加起来不到一半。在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畜牧业和渔业较高,我国农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畜牧业和渔业的结构比重则持续上升,伴随着这一过程,农业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由种植业不断向林牧渔业转移,不但农业产出的量不断增长,而且农业产出的质也在不断提高。

1.2 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产业关联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经济结构形式。在社会化生产中,农业产业一方面依赖其他产业的投入以形成并发挥本产业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其他产业的需求关联,销售本产业的产品,投入产出联系构成产业关联的物质基础。产业关联的方式包括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以及投资联系等。产业关联的类型可以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单向练习与多向联系;顺向联系与逆向联系。产业关联分析的是产业结构与产出增长在“量”上的联系。为便于分析,本文主要考虑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农业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下面分析产业关联对总量增长的影响。由于结构关联水平主要是说明农业各部门之间以何种生产技术发生联系,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形成不同水平的结构关联,此时,某一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需要从各部门投入的中间产品投入量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用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结构关联水平及其变动。

结构关联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基础,也受部门关联程度的影响。这种关联程度在投入产出表中的直观反映就是部门之间中间产品的交易规模。规模越大,说明产业之间联系程度越高。随着部门之间交易范围扩大、环节增多及交易额增大,产业结构关联程度开始深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次上进行分析。

1.3 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优化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是指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调整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各部门间协调发展;高度化主要遵循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制,促进产出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的内容主要是供给结构、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部门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四部门协调平衡发展,产业的结构效应能够充分发挥。

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发展,沿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顺向递进演进;顺着劳动密集型农业,资本密集型农业,技术密集型农业的阶段发展。

农业产业优化能够有利于发挥产业的结构效应,深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促进关联效应。尤其有利于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即主导农业部门“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分为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还存在其它的效应,如结构弹性效应、成长效应、开放效应等。

1.4 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区域布局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经济结构具有层次性,农业区域结构是指地区层次的农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适宜技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比较优势,使得各种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同。如两湖的粮食主产区,东北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的花生,以及华北平原的玉米、小麦主产区等。

合理与协调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经济增长规模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反映了内涵的技术水平,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联系密切,相互制约,经济增长引起结构演进。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能够有效影响农业产出的增长,被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过程所证明。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而且各种农产品的生长条件也不尽相同。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迥异,尤其是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气候条件截然不同,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行政区的农业结构却高度同质化。1978年,17个省市自治区的种植业占农业80%以上,占59%,22个省的粮食占种植业80%以上。据统计,各省同质化程度超过90%。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同质程度高达99%,而且东三省与长江流域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相似程度也接近98%。农业结构没有反映地域差别,也没有反映产品差别。随着农业经济的加速发展,上述地区的同质化迅速降低,各区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主导产业,全国范围内形成大米、小麦、花生、玉米等主产区,既发挥了规模优势,也发挥了比较优势,与此同时,农业区域布局结构的优化还大大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促进农业技术的变革。因此,农业经济结构变动的区域布局效应,对农业产出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效应。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要素转移;结构优化;关联

一、我国农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农业增长的主要途径

(一)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农业要素转移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产生要素转移效应。我国农业结构中,种植业长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现在,种植业占农业结构比重超过50%,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三者加起来不到一半。在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畜牧业和渔业较高,我国农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畜牧业和渔业的结构比重则持续上升,伴随着这一过程,农业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由种植业不断向林牧渔业转移,不但农业产出的量不断增长,而且农业产出的质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总体来说,要素转移效应从“质”的角度揭示了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农业产出增长,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农业产出与农业结构都不断变动演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产业关联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经济结构形式。在社会化生产中,农业产业一方面依赖其他产业的投入以形成并发挥本产业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其他产业的需求关联,销售本产业的产品,投入产出联系构成产业关联的物质基础。产业关联的方式包括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以及投资联系等。产业关联的类型可以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单向练习与多向联系;顺向联系与逆向联系。产业关联分析的是产业结构与产出增长在“量”上的联系。

为便于分析,本文主要考虑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农业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下面分析产业关联对总量增长的影响。

由于结构关联水平主要是说明农业各部门之间以何种生产技术发生联系,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形成不同水平的结构关联,此时,某一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需要从各部门投入的中间产品投入量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用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结构关联水平及其变动。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是指j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i部门的产品数量,假设aij为j部门的投入系数,Xij是投入产出表中第i行,j列的元素,表示投入j部门的i生产,Xj为第j列的总数,表示j部门的总产值,则有:i,j=p,w,s,f)。

,矩阵A反映了整个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如果扩大到各个产业,扩大后的矩阵A则表示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总体技术水平。经济在短期内可以用高投入、高消耗得到高产出,但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长期增长,并且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技术矩阵的水平高低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

结构关联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基础,也受部门关联程度的影响。这种关联程度在投入产出表中的直观反映就是部门之间中间产品的交易规模。规模越大,说明产业之间联系程度越高。随着部门之间交易范围扩大、环节增多及交易额增大,产业结构关联程度开始深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次上进行分析。从总量层次上讲,通过比较中间需求(中间需求/总产出)的相对比例的变化与产出增长的变化后发现,两者具有相关性,中间需求与总产出的比率增加较快的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这表明结构关联程度的较快深化会带来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部门结构层次上讲,部门产出增长与部门中间使用率(中间投入/总投入)增长一致。世界银行对日本、韩国、以色列、中国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个部门共计四十组观测值进行回归分析,相关研究数据肯定了结构关联程度深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优化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是指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调整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各部门间协调发展;高度化主要遵循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制,促进产出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的内容主要是供给结构、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部门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四部门协调平衡发展,产业的结构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源的不断投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自然环境在可控范围之外,本文可以合理地不做分析),而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合理的结构与国内、国际市场相适应,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能够有效的展开。因此农业结构合理化是农业经济协调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发展,沿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顺向递进演进;顺着劳动密集型农业,资本密集型农业,技术密集型农业的阶段发展。传统农业密集使用劳动,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大规模使用,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过程,以及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向包含农业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是农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它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占优势的农业部门或产品。

农业产业优化能够有利于发挥产业的结构效应,深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促进关联效应。尤其有利于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即主导农业部门“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分为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还存在其它的效应,如结构弹性效应、成长效应、开放效应等。

(四)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区域布局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具有层次性,农业区域结构是指地区层次的农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适宜技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比较优势,使得各种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同。如两湖的粮食主产区,东北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的花生,以及华北平原的玉米、小麦主产区等。区域结构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往往不能形成统一体系,但是各具特色,形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专业化的优势产业部门,各地区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互依存。

合理与协调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经济增长规模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反映了内涵的技术水平,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联系密切,相互制约,经济增长引起结构演进。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能够有效影响农业产出的增长,被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过程所证明。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而且各种农产品的生长条件也不尽相同。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迥异,尤其是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气候条件截然不同,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行政区的农业结构却高度同质化。1978年,17个省市自治区的种植业占农业80%以上,占59%,22个省的粮食占种植业80%以上。据统计,各省同质化程度超过90%。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同质程度高达99%,而且东三省与长江流域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相似程度也接近98%。农业结构没有反映地域差别,也没有反映产品差别。随着农业经济的加速发展,上述地区的同质化迅速降低,各区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主导产业,全国范围内形成大米、小麦、花生、玉米等主产区,既发挥了规模优势,也发挥了比较优势,与此同时,农业区域布局结构的优化还大大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促进农业技术的变革。因此,农业经济结构变动的区域布局效应,对农业产出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效应。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产业转移 湖北 产业承接 农业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近年来已经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随着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加速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湖北省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农业也逐渐发展成为湖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湖北省如何认识自身在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抓住机遇制定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是当前湖北省经济发展中非常现实和重要的问题。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发展的优势

    1、资源环境优势

    资源环境条件是吸引外部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既有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也有占全省国土面积80%的山地和丘陵,不同的地形地势和光、热、水、土资源,造就了湖北生物物种资源的多样性。湖北省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年降水量为800—1200mm,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大,为江汉平原千湖之省,水资源总量1234亿立方米,地表水体占全国第10位,耕地亩均水资源2634立方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还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环境资源,全省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生态优良,环境容量大,拥有较多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能够为湖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2、良好的区位优势

    湖北地处中华腹地,九省通衢,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同时,它还是进军内陆市场的“桥头堡”,是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市场中心,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力,可以辐射到广大的中部市场和内陆市场。湖北不仅能凭借这种区位优势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农业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而且能够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的产业,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驱动型产业转移,从而为国内外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良好的平台。

    3、产业优势

    一定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产业优势是影响产业承接的重要条件。湖北是中国中部重要的农业省份,有史以来就是着名的“中部粮仓”和“鱼米之乡”,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十一五”期间,随着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湖北省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生产装备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60%,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目前,湖北具有年产2500万吨粮食、50万吨棉花、275万吨油料、250万吨猪肉和30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湖北大宗农产品在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粮食生产在全国是第10位,在中部是第4位,其中水稻全国第4位,中部第3位;棉花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油料全国第3位,中部第2位,其中油菜籽第1位;蔬菜全国第5位,中部第2位,淡水养殖第1位,生猪出栏全国第10位,中部第3位。湖北的水稻、水产、双低油菜和三元杂交猪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以上这些产业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湖北省农业的有效承接和进一步发展。

    4、市场优势

    湖北“独中得厚”,市场发达,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目前,湖北省城乡居民消费已由简单的数量增长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多样化、方便化、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对农产品等各类消费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精深加工的农产品将保持旺盛的需求,从而为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全省拥有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685个,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17家,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7家,武汉等大中城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交易中心。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农副产品超市发展迅猛,为农副产品货畅其流创造了极好的有利条件。因此湖北省农业在产业承接中不仅有内需强劲的市场优势,而且有抢占中西部市场的优势。

    5、科技优势

    湖北是农业经济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大省。湖北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省份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科研基地,在部分领域的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十五”以来,省农科院共鉴定科研成果51项,鉴定优良品种41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5项,获得3项国家专利。不仅如此,湖北省人才资源也比较丰富,科技实力也较雄厚,有着大批高素质的职业型、技能型和科型人才。全省有农业科研机构70个,农业科技人才5000人,其中涉农的中科院士8人。以上这些都为湖北省农业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发展的特征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仍以种植业为主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来,无论是从湖北省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看,还是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中各具体产业部门的相对比重看,湖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都是比较大的。根据表1可知,从湖北省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的相对地位来看,2005年第一产业在湖北省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16.6%,2009年下降到13.8%,平均每年下降近一个百分点。从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看,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与产业承接之前相比,湖北省严重失衡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矫正,农业内部结构逐步顺应社会消费需求,不断提升,逐步向相对合理化方向演化。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湖北农业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种植业为主,湖北历年的种植业比重大都占50%以上,比重明显偏高,而林业、牧业、渔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见表2)。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2、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加工企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

    200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为2303家,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15家。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到2010年,全省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类组织达到2.75万个,比上年增加7%,是2005年的2.0倍。其中,产值过500万元的龙头企业5600家,比上年增加51%,是2005年的2.4倍;农民专业合作社1.26万个,比上年增加41.6%;农产品专业市场737个,与上年持平,是2005年的1.7倍。一个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数万个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小型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群已初步形成,湖北省加工企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

    3、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大

    为了更积极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200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首批确立了2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拿出10亿元的调度资金进行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到2010年底,园区规划面积253平方公里,开发面积103.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30个,从业人员19.33万人,亿元以上项目96个;招商引资总额148.29亿元,其中外商投资额5.59亿美元;农产品加工值1227.7亿元,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实现销售收入1099.9亿元,实现利税103.1亿元。先后涌现出东西湖食品加工工业园、宜昌市茶叶加工工业园区、荆州市粮食加工工业园、襄阳县粮油加工工业园、宜都市柑桔加工工业园、汉川市食品加工工业园、随州市香菇工业园等知名工业园区,为湖北省农业产业的集群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4、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带逐步形成

    承接产业转移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按照“种植业抓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抓片带”的思路,通过进一步整合、提高,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板块基地。截至2008年底,建成特色种植业板块3000万亩,建畜禽养殖小区1200个,建水产片带500万亩。初步建起了江汉平原的粮棉油和生猪、水产基地,鄂北岗地的粮油基地,鄂西的魔芋、茶柑基地,鄂东的楠竹和桑蚕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食品饲料加工、肉类加工、特种种植等农产品加工体系,先后形成了两江流域双低油菜、江汉平原优质稻米、武汉周边及沪蓉和京珠沿线商品蔬菜、江汉平原为主的淡水产品养殖及优质三元猪养殖等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见表3),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湖北省农业的良性发展。

    5、农业内涵不断拓展,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初显端倪

    承接产业转移以来,湖北省先后开发新增了生态农业、生物能源、网上农业、数字化农业、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产业,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初显端倪,其中有些产业已有相当的基础,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武汉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城区周边共建立989处以休闲观光为主的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创收近13亿元,带动了1.56万人就业,极大地推动了武汉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1、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建高效农业经济体系

    首先,不断调整和优化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其次,加快调整湖北省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产业。要把传统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适当增加畜牧水产品种的生产,推动畜、禽、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改变湖北省粮食主产区长期以来主要提供初级产品、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再次,大力发展农业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在抓好一般性初加工、单层加工的同时,通过引进高新加工技术和国内外先进装备,重点开发一批精深加工产品,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加强省级乃至国内外的广泛联系,大力发展有优势的农产品资源,提高精加工水平,挖掘地方农产品传统加工技术,形成高效、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同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