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玉米;苗枯病;防治
前言
过去玉米苗枯病在我国玉米产区发生并不普遍。但近年来在东北及内蒙的部分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其是轻碱地低洼易涝地块和水改旱种玉米的地块,苗枯病发生较为严重。一般发病率高达20,造成缺苗断条,甚至毁种,对玉米产量有较大的影响。
1、玉米苗枯病的病原
取感病植株病变部分的病菌进利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发现引起苗枯病原主要是串珠镰刀菌,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无色、单胞,少数具一隔,大小为3.5-3.8um×2.2-5.2um;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有脚胞,有横隔膜3-5个,亦有6-7个隔膜,但少数无色,大小5.5-6.0un×2.5-4.7um。
2 、玉米苗枯病症状的表现
在玉米二叶一心期即会开始发病,在发病初期会造成幼苗的心叶卷曲、萎焉或黄化,导致整个植株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或明显矮化,影响玉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感病严重的植株会造成死亡。
3、玉米苗枯病的发病原因
3.1病残体和土壤带菌
玉米多年来连续重茬是造成土壤中大量病残体的存在和土壤带菌的主要原因。据调查,连作1-3年的田块,苗枯病发病率分别为7.1、11.6、15.9,;连作田块苗枯病重的主要原因是病株残体中的镰刀菌大量繁殖和积累,造成土壤中镰刀菌数量增大,使土壤病原基数逐年上升。其次是由于同一种作物吸收营养元素的选择性,使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出现生理不平衡的状况,最终导致在此地块生长的玉米植株抗病力明显降低。
3.2土壤板结通透性差的地块易发生病害
调查研究表明耕翻整地块,水稻田改种玉米的地块和低洼易涝地块,土壤容易板结、可植耕层浅、通透性极差的地块,较易发生苗枯病。
3.3施单一肥料或施肥不均易导致玉米苗枯病的发生
如偏施或重施高氮肥,少施或不施磷钾肥、有机肥和生物菌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偏低或严重下降,玉米苗枯病发病率较高。
3.4肥料带菌
有的农民在对土壤施用在机肥时,直接使用没有经过充分腐熟的肥料,导致肥料带菌进入土壤。有试验表明,将苗枯病株收集,添加牛饲料喂养2天后,收集粪便不经过发酵熟穴施,玉米苗枯率大棚6.4-13.5,因此肥料带菌也是造成苗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玉米产区,猪、畜饲草料又以玉米秸杆和籽粒粪肥不经过腐熟,就会造成肥料带菌。
3.5气象因素的影响
在玉米播种后至2-3叶 2.种子带菌。这是苗枯病发生早并能形成中心病株的主要原因。种子表面经用0.2%升汞消毒后分离监测,种子带菌率平均达0.5%―3.5%。
3.6.整地不平
土壤低洼积水处和距田埂四周发病重,主要原因是土壤粘重,温度低且土壤湿度大,不利于幼苗根系发育而造成植株抗病力下降。
3.7发病与气候的关系。
据调查,4―5月气候温暖,土壤升温快,幼苗发病轻。2001年4―5月未遇寒流侵入,气温较同期偏高1―1.5℃,出苗快,生长旺,发病率不超过10%,有的田块只零星发生。而2002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阴雨天较多,土温低,发病率达5%―21%,严重的高达3期,正值外界气温低、多雨,这种高湿寡照的气候条件比较利于玉米苗枯病的发生和流行。
4、玉米苗枯病的防治方法
4.1轮作倒茬。
要尽量合理安排茬口,与非玉米茬作物轮作,尤其以小麦、玉米带状种植后的茬地,要科学的安排前茬小麦带进行小倒茬。
4.2播种前晒种
在玉米种子播种前,必须先进行晒种,然后再包衣,晒种需要2-3天,此法可有效地控制玉米苗枯病的发生。
4.3深翻灭茬,平整土地
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深翻灭茬,促进病残体分解,抑制病原菌繁殖,减少土壤带菌量。播前要精细整地,防止积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病力。
4.4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料
严禁生粪上地,阻断肥料带菌途径,减少发病。
4.5.种子消毒
播前1周,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克霉灵600倍液浸种40分钟,凉干后播种。或用激抗菌剂1份加水20份的浸出液,浸泡种子12小时播种,既能防病又能壮苗增产。
4.6育苗移栽补苗
制种玉米经济效益较高,适量的育苗移栽补苗,解决因苗枯病形成的缺苗断垄是比较可行的途径。方法是玉米播种时,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整理苗床或准备营养钵,为降低生产成本,营养钵可用旧塑料或牛皮纸自制,规格为直径7―8厘米、高8―9厘米即可。苗床土和基质用过筛的炉渣和河沙3:1混合,加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拌均后装床和钵体中,浇水,2―3天后播种消毒种子。移栽时必须做到带土(或基质)移栽,及时浇水,绝对不能伤根,造成缓苗,否则植株不能正常发育,影响授粉时间的配合和产量。
4.7药剂防治
玉米苗枯病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600倍液和三唑酮,井冈霉素800倍液对玉米幼苗的基部进行喷雾,连续喷施,每次喷施间隔5-7天为宜。
4.8倡导施肥新观念,科学合理施肥
科学合理施肥是减轻玉米苗枯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多施基肥,多施经过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减施或少施高氮肥,增施磷钾肥和微肥,同时配施生物肥。应用研究表明,在严重低洼易涝地块和水稻田改种玉米地块,减施氮肥或多施生物肥,对预防玉米苗枯病的发生效果更加明显。科学合理施肥能促进玉米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幼苗旺盛,从而能够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
4.9适当增加玉米种子播种量,每亩应增加350-500g
增加播种量是解决造成缺苗断条比较易行的有效措施。当苗枯病的发生造成缺苗或断条时,可以有充足的幼苗进行补苗,以保证最终产量。移栽时必须做到带上(或基质)移栽,及时浇水,绝对不能伤根,造成绶苗,否则植株不能正常发育,影响授粉时间的配合和产量。
一、缺苗的原因
1.播种质量差
播种时,覆土不严,深浅不一,有的种子播在地表形成浮籽,不利于出苗。二是未严格按种子粒大小调整适宜播量,造成播量少而缺苗严重;三是行走速度不均匀或太快,造成拖垄空转而缺种缺苗;四是播种机下种口被堵,下籽不畅,空穴率过高,形成断条。
2.土壤水分过高或过低,都易造成缺苗断垄
播种时土壤湿度过大或播种后遇雨造成土壤水分过多,一方面种子呼吸代谢缓慢,影响出苗。另一方面由于种子吸胀速率过快,造成细胞膜不能及时修复等多种损伤,使细胞内部的一些分子如可溶性糖、有机酸、氨基酸、低分子蛋白肽链及无机离子向外渗漏加剧,种子发芽成苗能力下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种子的吸胀损伤。扒出不发芽种子,多见种皮破裂并受菌类感染而发霉腐烂。
3.土壤温度低
播种或播后遇到持续低温天气,在黑龙江省二积温带地区有的农民在4月10号后就过早的开始播种,种子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减弱,种子发芽缓慢,留土时间长,易造成粉籽烂种而缺苗断垄。另外春播玉米在10~15度低温下若遇雨造成土壤水分较大,使种子在短时间内低温吸水而发生吸胀冷害,导致种子不能正常发芽成苗。正常种子发生吸胀冷害后,即使再给予适宜条件种子也不能发芽。
4.土壤氧气不足
播种过深,土壤湿度过大或过于板结,土壤通透性差,氧气不足,影响发芽,造成缺苗。一般沙土缺苗轻,黏土缺苗重。
5.整地质量差
由于整地质量未达到“细、平、松、碎、净、实”六字标准,土块大,坷垃多,残膜、残秆杂草多,影响出苗。
另外,除草剂等药剂用量使用不当或施肥不当也是造成玉米出苗质量差或缺苗断垄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死苗的原因
1.害虫危害
造成危害玉米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等,近几年玉米蛀茎夜蛾、玉米旋心虫等危害玉米幼苗,造成死苗缺苗也呈加重趋势。
2.危害玉米苗期的主要病害为玉米苗枯病
症状表现:玉米多在二、三叶期开始发病,病苗叶片发黄,边缘焦枯、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干枯;拔出幼苗观察,根系不良,根毛减少,根系变褐。轻病者形成弱苗,产量降低,重病者逐渐死亡。病菌乘虚而入。再就是土壤低温、湿度大、板结、施肥过浅也烧苗,土壤及灌溉用水含盐量高,播种过深,管理粗放也易发病。
3.高温大风
玉米出苗后的春季在高温的条件下如果遇到连续几天大风,玉米苗会被风抽干及摔打而死苗。
另外,过旱过涝都能造成死苗现象发生。
三、预防缺苗死苗的措施
1.选用优质的种子
选购种子时要仔细检查种子质量,要求种子纯度不低于96%,净度不低于99%,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量不超过15%,无发霉、无虫伤。发现问题及时退换。种子包衣后要晾干待播,同时应注意发芽率低于92%的种子不宜单粒点播,否则,一旦发芽条件不适宜必然造成不同程度缺苗。
2.足墒播种
播种前先造墒后播种,并及时中耕划锄,破除土壤板结,增温保墒。
3.精耕细作,提高播种质量
整地一定要深耕细耙,平整土地,做到上松下实,无坷垃无暗垡。播种时要在适时适墒下种的基础上严格播种质量,做到精选种子,下籽均匀,接行准确,覆土严密,深浅适宜,点播空穴率不超过2%。
4.严重风摔情况下及时灌水
玉米苗刚出来时,如果连续高温大风,要及时监测苗情,一旦发现有被风抽干的叶尖现象时,要及时灌水,灌水一定要连续灌透,避免造成死苗。
5.及时查苗补苗
若遇冷害、连阴雨、干旱等情况时,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为了能补栽上同期壮苗,可以在播种时于地块中央行间多播一行留做补苗,移栽时注意带坨移栽,减少根系损伤,补齐后将该行余苗清除掉。
6.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使用玉米除草剂,要严格用量标准,防止发生药害。推广应用玉米专用种衣剂包衣技术,既能防治苗枯病、茎腐病、粗缩病、黑粉病,又能兼治地下各种害虫,促进苗全、苗壮、苗齐、苗旺。
关键词:玉米 粉籽 烂芽 原因 应对
每年五一前后,黑龙江垦区大部地区已基本完成玉米播种,其中有五成以上耕作在4月25日至5月3日之间完成,基于4月末至5月末这段时间低温和降雨相对比较频繁,这种天气很容易造成玉米粉籽、烂芽,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玉米播种后出现粉籽和烂芽现象的原因
1.种子本身原因。种子为陈种或质量不过关,自身发芽率不高、发芽势不强,气候和土壤条件只要达不到出苗要求,就会发生粉籽、霉变和烂芽。
2.玉米播期过早。因抢墒而过早播种,容易遭遇春寒,连续的低温会导致地温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不利于玉米籽粒顺利发育。低温放缓了玉米籽粒的发芽及出苗时间,一般温度低于10 ℃,发芽率显著降低,玉米籽粒发芽缓慢易导致种子在土内时间过长,受到各种病菌侵染而引起种子粉籽或烂芽。目前我区已发现有部分4月末下种的籽粒因近期持续的降温、降雨,较正常玉米籽粒生根发芽时间延迟,部分已发生粉籽、烂芽。
3.土壤湿度大。玉米播种后即遇降雨或连阴雨天,易造成土壤含水量过大,长期处于高湿水浸状态下的种子吸胀速度过快,呼吸代谢缓慢,发芽成苗能力下降,易窒息形成粉籽或烂籽,低洼积水田块的种子腐烂现象常有。我区玉米播种后出现降雨天气,玉米发生粉籽或烂芽的几率较大,应引起重视。
4.播种过深。适宜的播种深度利于种子出苗,由于整地粗放造成的播种过深,或因田间土壤湿度过大造成的播种过深,都会导致种子由于缺氧而引起闷种死芽,即使出苗,也不健壮。
5.土壤的通透性差。玉米苗期对土壤结构特别敏感,长期重复使用单一化肥的地段、经深耕镇压后的土壤和漏耕地段土壤的通透性都很差,土壤微粒结构紧凑,遇雨水就会形成板结,造成种子吸水吸氧困难,玉米的芽鞘因不能穿破土层而发芽受阻或根本不出苗。使土壤易形成板结,破坏了土壤微粒结构。
6.肥害。一方面,播种时种子与肥料距离太近,种肥隔离不够的情况下特别容易烧苗,特别是播种后又遇雨天,种子萌发很容易被大量挥发的肥料侵蚀,造成粉籽、烂籽,另一方面,施肥过量也是造成玉米种子烂芽、烂籽的一个主要原因。
7.药害。很多农民习惯播后苗前进行封闭除草,除草剂也是造成玉米烂芽的主要原因之一,使用封闭除草剂后若遇雨,萌发的种芽会因受到药害抑制造成烂芽,此外,前两年用过的残留期长的除草剂也会使萌发的种芽发生药害,出现粉籽、烂芽现象。
避免玉米粉籽、烂芽的应对措施
1.选购适宜本区的种子质量好的品种。精选优质、活力强、发芽势高的玉米种子,要求是适宜本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品种,并做好播前种子处理。种子纯度不低于96%、发芽率不低于92%、含水量不超过13%,这对于防治玉米种子粉籽或烂芽尤为重要。根据垦区的积温带划分,为减少因低温导致粉籽的机会,生育日数不超过120天,硬粒型或半硬粒型品种较适合。
2.适期播种。应根据本地自然、生产规律选择适当的时间播种,不能盲目抢早,黑龙江省早春气温偏低,后春气温稍高,冷暖变幅较大,而玉米发芽的最低温度是6~7℃,当10厘米地温达到7-8℃时即可播种,土层温度在12~18?℃为佳。应根据天气预报确定播种时间,避免遭遇低温冷害和冻害发生,如果春季气温持续偏低,可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在寒尾暖头播种可避免玉米出现粉籽。如果适播期土壤湿度过大,可适当延后播种,土壤墒情合理时再进地播种。
3.保证耕地质量。在土壤适墒期内适时整地,精耕细作,有助于提高播种质量,最好秋整地秋起垄,避免春季翻地,耕翻后的农田要无坷拉无暗垡、上松下实,整地时根据要注意土壤湿度,土壤太湿、太干都不利于翻耕和种子发芽。控制耕翻深度应在18~22 cm,耕层不宜过深或过浅,耕层过深降低土壤肥力;耕层过浅达不到熟化土壤、消灭病虫的作用。
4.提高播种质量。根据本地的土壤条件和播种方式确定适宜播种深度,深度要一致,通常情况下播深以4~6 cm为宜,土壤干旱时可适当加深,土壤过湿可以播的适当浅一些,要确保覆土严密,深浅适宜,避免播种深度不当引起的闷种死芽或出苗迟缓,直接影响玉米未来产量。
5.注意化肥、农药使用过程中对种子的影响。底肥要深施,种子和化肥应隔离7cm以上,避免隔离不够引起烧种,化学除草时要采用安全性好的除草剂,低涝洼地要适当控制农药使用量,防止出现除草剂药害。
关键词: 绿地;利用;保护
城市绿地(简称“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地建设的重要性已为人们所认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5大类、13中类、 11小类[1],以反映绿地的实际情况以及绿地与城市其他各类用地之间的层次关系,满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科学研究和统计等工作使用的需要。
1 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城市公园由于人流量大,人为干扰很强烈,行人践踏严重,土壤板结,密实度高,透气性降低,城市土壤容重大、硬度高、透气性差,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少,土壤pH值变化较大等。郑浴等通过对重庆市主城9区园林绿化板结土壤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园林绿化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压实严重、粗骨物质多、有机质含量低、植物配置不合理、 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少等原因 [2]。卢瑛等通过对广州市中心城区部分公园绿地表层土壤的pH值,粘粒,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等肥力特性研究表明,广州公园绿地土壤以酸性和中性占的比例高,部分土壤呈碱性,土壤pH 值较自然土壤有增高的趋势;不同公园绿地土壤肥力特性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3]。而一些专类公园如植物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由于保护处理措施得当,或者人为干扰较少,很多地段基本上不受人为践踏的影响,枯枝落叶层也保护较好,土壤向着肥力逐渐增加的方向演化。
对于退化公园、广场绿地的恢复,可以通过加设绿地围栏等防护措施,设置围栏后可改变地表结构及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自然含水量,有利于有机质和养分进入良性循环。小区绿地可以将植物凋落物归还土壤,用以熟化土层,土壤性质和肥力就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如上海世博后滩公园,曾经是钢铁厂和船舶修理厂的废弃厂房,污染严重,滩涂的水系里几乎没有鱼虾和鸟类生存,但通过世博会这个契机,历经数年的建设,昔日的废弃厂房已变成美丽的湿地公园,河水清澈见底,自然生态系统已经恢复。
2 生产绿地
为城市绿化服务,能为城市提供苗木、草坪、花卉和种子的各类圃地,均应作为生产绿地,而不应计入其他类用地。由于常年有产品输出,在起苗时常带走一定量的肥沃表土,根层土壤肥力下降,地力消耗很大。要适当补充养分,施肥改土以增加有机质,才能达到输出优质苗木的需要。
3 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是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其功能是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起到一定的防护或减弱作用,不宜兼作公园绿地使用。防护绿地受到人为干扰较少,使原来理化性状较差的土壤逐渐改善,有机质含量增加。如胡秀琴等研究表明,克拉玛依市区北郊新建防护绿地土壤养分较荒漠区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土壤N素含量增加明显;有机质及速效养分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人工生态防护绿地的培肥作用减弱;土壤pH值趋向中性[4]。但与农田土壤相比,防护绿地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农田,土壤容重偏高,盐碱地分布地区的林带土壤pH值上升,需要加强防护绿地的灌溉、施肥、松土、土壤改良等工作。
4 附属绿地
附属绿地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的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道路交通绿地土壤前期受机械压实,后期人为践踏相当严重,树木凋落物被清走,土壤难以进入良性循环。不透气铺装道路,人行道树木生长易受阻,筑路时的渣砾、石灰较多,各种融化道路积雪的氯化钙、氯化钠和其他种类的盐随地表径流积累在土壤中,建筑废弃物、水泥、砖块和其他碱性混合物中钙的释放,使土壤pH值增高,树木受害,汽车尾气污染等也使土壤难以进入良性循环。可以通过改善人行道不透气铺装,铺装透气砖,增加透气性,加速养分转化,提高供肥能力;逐年减少土壤中的砾质含量,改善其物理性状;在施工中注意熟化土的保存,避免生土覆盖熟土;防止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减少冬季融雪剂使用,汽车尾气含量限制在排放标准之内,尽量排除废渣等碱性垃圾,改善pH值。
5 其他绿地
其他绿地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生态、景观、旅游和娱乐条件较好或亟需改善的区域,一般是植被覆盖较好、山水地貌较好或应当改造好的区域。这类区域对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影响较大,它不但可以为本地居民的休闲生活服务,还可以为外地和外国游人提供旅游观光服务,有时其中的优秀景观甚至可以成为城中的景观标志。其主要功能偏重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培育、建设控制、减灾防灾、观光旅游、郊游探险、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如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有些城中新出现的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由于上述区域与城市和居民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应当按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要求保持现状或定向发展,一般不改变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使用性质。
对城市绿地保护,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人们对土壤退化的危害及其严重性的认识,同时要制订有关政策,制止加快土壤退化的行为。合理施用化学肥料,调节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适当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量和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防止耕作土壤退化。减少土壤的农用化学品投放量。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养分比例失凋、植物养分中毒及地下水的污染;使用农药和化学除草剂所带来的生物链破坏、对土壤的污染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农产品污染。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土壤的退化,而且还危害到人类的安全和健康。采用抗性较强的植物品种,做到适时施用农药;适当耕作除草,减少除草剂的用量。合理的灌溉应是依植物的不同类型和生长期,选择合理的灌溉方法、水量和时间以及使用无污染的灌溉水。(收稿:2013-03-1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2]郑浴,张艳丽,王琨,等.城市园林土壤板结机理及改良研究[J].农业学报,2011,1(2):25-29
关键词: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山区;平原;淤积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A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耕地面积的减少将给子孙带来极大隐患。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危害山区,还危害平原地区,给山区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也严重威胁着江河下游地区的安全。
1水土流失对山区的危害
在坡耕地进行耕作时,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是跑水、跑土、跑肥,即所谓“三跑田”。坡地农田的产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的水分状况。这种情况不仅在干旱的黄土地区是这样,即使在雨量充沛的地区,如长江流域和华南等地,坡地也易发生干旱,主要原因是坡地保水力差,而使水分大量流失。
就土壤养分看,在多雨地区如南方的山区稻田,即使尚未形成土壤流失,但由于渗透水分的淋洗,就足以使土壤酸化,华南地区亚热带和热带分布的pH值降低的砖红壤多属于此类情况。根据在海南岛的测定,在未受侵蚀或侵蚀轻微的耕作层,其pH为6~605;而遭受侵蚀的耕作层,其pH值一般为5左右,土壤的pH值降低,也就是恶化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严重的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另外,在坡耕地上,随着水分和土壤的流失,表土层的养分也随之流失。由于坡耕地养分大量流失,使地力大大减退,是流失的坡耕地上农作物产量年年降低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开垦陡坡耕地时,其减产的速度更为惊人,如在河南省内乡县的调查,在垦种陡坡后的第一年原粮亩产100kg,当年即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第二年亩产为75~80kg;第三年亩产只有50kg。如果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山区坡耕地往往可耕种4~5年即需要落荒,不仅减低产量,而且彻底破坏了土地的生产力。
沟浊对土地的破坏更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黄土地区被沟浊破坏的土地更为惊人,在黄河中游不少地区,沟壑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40%~60%或更多。东北辽河流域沟壑面积也占总土地面积的6%~13%。
水土流失的危害对山区农业的影响,除了侵蚀作用外,还表现在其冲击作用。黄土地区的淤积将使土壤板结龟裂,阻碍土壤的渗水性和通气性,影响作物生长。而在土石山区和石质山区淤积为砂砾,“水冲压沙”严重地破坏着土地。如我省集安市1979年连续降雨170mm,让农田受到严重损失。
山区的泥石流对当地的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南方有些省市在发生洪灾时,多数耕地面积地被毁,房屋倒塌,给人民带来严重的损失。所以说水土流失对山区的危害是很严重的,也是多方面的。
2水土流失对平原地区的危害
水土流失不仅危害山区,而且也给平原地区带来极大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结果,使大量的泥沙淤积池塘水库,减少了工程效益,缩短了工程寿命。黄河干流上有7个大型水库,水库流程量愈来愈重,其中临潼、青铜峡、新桥、风翔等4个水库已淤积3/4。我省辽源市平岗乡身安水库建成于1970年,库容为59万m3,十年间淤积泥沙44万m3,现已变成沙库而报废。据统计,我省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 296座,塘坝4 821座,总库容为213亿m3。据水文测验资料和典型调查推算,由于水土流失的影响,全省各类水库、塘坝每年泥沙淤积量约4 000m3。每立方米库容造价如按0.1元计算,则每年大约损失人民币400万元。
大量的泥沙流入河川,导致河床抬高,从而引起河道淤浅和加宽,这是发生特大水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黄河河床抬高10cm。辽宁省柳河流域每年输入下游泥沙1 000万t,河床每年抬高10cm以上。我省松花江,近些年来由于上游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下游的淤积也比较严重,河床也在逐年抬高。特别是哈尔滨段,江中的沙滩不断出现,并继续淤高连片,不仅使河道发生不利的演变,而且严重影响桥梁安全以及防洪、供水和航运。如滨州线换桥附近,淤积的沙滩长3 400m,淤积量达490万m2,每年平均淤积6.4万m3,原计划八孔桥洞通航,现只剩下两孔通航。滨北线铁桥,沙洲长3 800m,平均每年淤积8.6万m3,通航孔因淤积而封闭,现在只能在非通航孔中通航。此外,哈尔滨市供水感到困难,因排沙每年需投近千万元。60年代千吨轮可直接达黑河镇,航程约1 500km,现在航运线缩短为580km,1979年吨位下降为600t。
华北平原上有些河流已成为“地上河”,这是由于泥沙的淤积而使河床抬高的结果,缩小了原来的行洪断面,一遇到洪水河道不能及时排泄,势必造成决口泛滥成灾。黄河、淮河等河流过去每年决口就是这个原因。河流泛滥成灾,大片庄稼被冲毁,良好的农田被水冲沙压,人畜也遭受很大伤亡,人民和国家的财产遭受很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