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医疗含义

智慧医疗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医疗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医疗含义

智慧医疗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黄芪建中汤;脾胃虚寒型;胃溃疡;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71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53-01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症具有自然缓减和反复发作的特点。胃溃疡在中医上属于“胃脘痛”、“吞酸”和“肝胃气痛”的范畴,且临床研究表明,有70%左右的为溃疡患者为脾胃虚寒型[1]。因此,针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来说,在治疗过程中要以温中散寒、健脾益气治疗为主,方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我院就对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传统中药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将整个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取我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86例,男58例,女28例。患者的年龄16-71岁,其平均年龄为42岁。患者的病程1-9年,平均病程为55年。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可见溃疡直径均小于20mm,溃疡数目均小于2个。患者都表现为泛酸、口干、胃脘灼痛、舌苔白腻无苔、脉弦滑或弦细,中医诊断均为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发病1周内没有使用过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的治疗,患者也没有使用过非甾体类的消炎药。所有患者都没有出现穿孔和大出血等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幽门螺杆菌呈阳性[2]。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状况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临床方法观察组43例患者给与黄芪建中汤进行治疗,方剂的主要成分为,25g黄芪,18g白芍,18g丹参,9g元胡,9g桂枝,9g生姜,5枚大枣。每天1剂水煎,分早、中、晚三次服用,连续治疗8周时间。对照组43例患者给与口服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剂量为每天20mg,分2次服用,连续治疗8周时间。

13疗效判定标准患者治愈的标准是患者上腹疼痛症状消失,胃镜复查可见溃疡愈合或者仅留瘢痕。患者有效的标准是患者上腹疼痛症状消失或者是较治疗前有很大程度的减轻,胃镜复查可见溃疡的面积缩小了50%以上。患者无效的标准是患者上腹疼痛症状没有变化,胃镜复查可见溃疡的面积缩小不足50%,甚至出现了扩大[3]。

14统计学方法观察得到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胃溃疡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93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和粪常规以及心、肺、肝、肾功能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出现。对照组患者有1例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在停药1周之后恢复正常,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时间的随访,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复发,复发率57%,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复发,复发率为17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症具有自然缓减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如果不及时的采取积极的治疗,会引发出血、梗阻或者是穿孔等比较严重的并发症。胃溃疡在中医上属于“胃脘痛”、“吞酸”和“肝胃气痛”的范畴,且临床研究表明,有70%左右的为溃疡患者为脾胃虚寒型。对该病进行治疗的关键在于温中散寒、健脾益气,黄芪建中汤中的黄芪具有补中气、托里生肌,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桂枝具有温通阳的功效;白芍具有敛阴养血的功效;生姜具有温胃的功效;大枣具有补脾的功效;诸药合力即能达到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阴阳并调、补脾柔肝的临床效果[4]。

本次研究表明,采取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复发率较低等临床效果,优于西药治疗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白雪峰,刘梅君,赵杰等黄芪健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机理应用分析[J]光明中医,2008,23(9):1351

[2]屈原明,王滨中医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2(2):131

智慧医疗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智慧财务;信息管理;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开始关注于公立医院的经营发展。在医疗改革的过程中,公立医院占有重要地位,应当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管理,尤其是财务信息管理。为提高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降低公立医院的经营成本,应当构建公立医院智慧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以此来强化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升其管理水平,从而为公立医院带来更多的效益。

一、公立医院智慧财务发展背景

(一)公立医院智慧财务发展背景现阶段,我国正致力于医疗改革,对公立医院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要求公立医院在突出其公益性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用于维护公立医院的长久运行[1]。当药品及耗材加成取消后,公立医院的补偿渠道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需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根据实际需求来制定完善的补偿机制,并且贯彻落实。在改革过程中,公立医院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顺应时展趋势,实施精细化管理。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变,也对公立医院产生了影响,其要求公立医院从粗放型经营模式转化为精细化经营,提高公立医院的经营质量,使其能够取得长远的发展,充分调动医院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尽可能地降低经营成本,加强对医药费用的控制,避免其不合理增长。另外,二十一世纪早就迈入了大数据时代,数字经济已经逐步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基于此背景下,公立医院应当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提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水平,将公立医院中的业务部分和财务部门相结合,加快智能化建设步伐。

(二)公立医院传统财务发展现状当前公立医院所实施的财务管理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只注重基本的财务会计工作,却忽视了将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未能制定出完善的外部医药卫生体制,来净化医疗环境,还未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2]。如今,陈旧的财务管理方法,并不能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发展,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而且未能利用科学的财务数据分析,来向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没有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管理。除此之外,公立医院在实施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忽视了信息数据之间的联系,没有对医院中的各项数据进行集约化管理,这不利于保障公立医院财务信息管理质量。

二、智慧财务的相关内容

“智慧”二字,有着深厚的含义,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容词,而字典中对其定义是认为其是一项能力,拥有智慧能够在目的、生活等问题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指代着博学、启蒙等含义。简单来说,在理解“智慧”二字的时候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指能够根据过往的经验,对当前存在的事项进行自主判断,另一方面是指能够根据自身对这些事项进行的判断结果,来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3]。强调了自主性和行动性。因此,所谓智慧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便要求所构建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自主记录、判断,并予以合适的行动,需要科学的现代技术来作支撑,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及技术等。有了这些技术的支持,才能将公立医院的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相融合,推动财务信息管理的智能化发展。

三、公立医院智慧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的有效措施

(一)智慧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思路公立医院智慧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公立医院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相互配合,需要将公立医院的各项业务都融入其中,通过科学而完善的系统,来进行综合性运用和管理,实现数据的共享[4]。在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要找准方向和思路,层层推进,以丰富智慧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性,促进智慧医院平台的稳定发展。可从四个层次来构建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第一层是系统的核心层次,属于应用层,指的是财务类的应用软件系统,包含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财务核算、结算等子系统,这一层中几乎涵盖了公立医院一半的财务数据,因此在设计这一层的时候一定要予以重视;第二层同样是应用层,指的是财务扩展应用系统,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引入银行等支付平台,满足行政部门的系统要求,包含了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第三层是系统层,指的是公立医院内部的各项应用,包含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等。这一层的数据是比较基础的公立医院业务数据,能够与智慧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其他软件相关联,便于查询和应用相应数据;第四层是数据层,指的是数据共享,包含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决策信息系统等,涵盖了整个公立医院各部门的数据,可通过表单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联合公立医院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公立医院财务部门显然十分重要,其不仅能够真实反映出公立医院的经营状况,还能于三大财务报表中体现出公立医院的价值,对外披露财务信息,但是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却无法通过分析来发现这些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不利于企业内部业务结构的调整。而构建智慧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则能够站在更为全面的角度去统筹规划公立医院的各项财务数据,将这些数据与业务数据相统一、相对应[5]。可从不同的维度来分析公立医院的财务数据,如从科室业务方面来分析数据,从公立医院项目方面来分析数据等。所有的财务数据都应当实现共享,要能够及时传输,设定权限于相关人员,使其能够查询这些数据。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创建合适的统计分析模型,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数据的研究,将其转化为具有价值的信息,以反映出当前公立医院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状况。

(三)有效应用电子发票电子发票,是指将传统的纸质发票转化为电子数据,做好记录。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开发票、查验发票等,而且电子发票也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报销。这是公立医院智慧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普及和推广电子发票,有利于结合票据流和信息流,实现两者的统一,这不仅能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使财务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保持同步,还有利于丰富公立医院的大数据资产,发挥电子凭证的作用。

(四)利用财务机器人,打造财务共享中心就目前而言,在公立医院智慧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利用财务机器人,并不是智能化的体现,其代表的是一种机器流程的自动化,虽然仍然坚持的是传统财务工作流程规则,但是这为智能化的管理奠定了扎实基础,有利于财务机器人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并且合理利用财务机器人,能够提升公立医院财务信息管理效率,做好基础会计工作,能够减轻基层财务人员的负担和工作量,使其向更有价值的财务工作方向发展,培育出更多优秀的高级财务人员,使其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不再只关注于基本的会计工作,而是学会财务分析,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除此之外,自动化技术向大数据技术的转变,既能解决财务记录问题,又可促进事后效率的提升。打造财务支付中心十分重要,其可以将公立医院中的各项财务流程集合在一个平台中,既能在此中心中完成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流程,还能处理固定资产核算、员工报销等业务。这充分体现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共享性,可将不同地区、不同实体的会计业务放在同一个平台中进行处理和管理,这有利于降低财务管理人工成本,保障财务会计记录格式的统一性,使其更加标准和规范化。在此中心进行交易时,从交易开始,到交易结束,其中所产生的任何一项财务数据都会被系统所记录,能够进行自动支付、结算并生成报表。

智慧医疗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数据挖掘;数据分析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hot issues in current study, large data is the cornerstone of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is a key of c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decision. We introduce the large data play in the role of wisdom City,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building wisdom city digital platform.

【Key words】Wisdom City; Big data; Data mining; Data analysis

0 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数据的垄断,信息源的扩大化和丰富化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特点。在未来,大数据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不管是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是城市的运营管理,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而大数据将为智慧城市提供“智慧引擎”。

1 大数据的含义以及特征

大数据又被称为巨量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规模巨大,以至于无法在合理时间内通过人工截取、管理、处理并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1]。这些数据来自方方面面,比如传感器采集的气候信息、数字照片和视频、购物交易记录、手机信号等。

大数据具有四个特征:

(1)数据量大,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E或Z。

(2)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因而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价值密度相对较低,信息海量但是要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难度较大。

(4)巨大的数据价值,包括商业价值、社会价值、科研价值等。

2 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仅我国明确提出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及发展战略的城市已有200多个。大数据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要求和机遇。

2.1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

智慧城市相对于数字城市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处理,从而获得支撑和保障智慧城市顺利运营的多元信息。

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前提是引入大数据处理技术,从而来整合分析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海量数据的处理,将特定的信息应用于特定的行业和特定的解决方案中。

智慧城市的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和利用的过程[2],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

2.2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落脚点是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大数据就像血液一样遍布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各个应用系统,科学治理城市。

在智慧交通系统中,通过对道路、车辆、天气、行人等大量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智慧安防系统中,通过平安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危化品运输监控、食品安全监控等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等。

在智慧城管系统中,通过对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不同部门获得的大量监测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实时处理及深度挖掘,实现对城市管理实时监控与长期管理优化。

2.3 大数据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数据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同时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要更加注重信息共享。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瓶颈在于“信息孤岛”效应[3],各政府部门间不愿公开、分享数据,无法产生数据的深度价值和综合价值。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应大力推进大数据基础平台和基础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和共享体系建设,使大数据真正产生“大智慧”。

二是,要更加注重信息安全。大数据时代,数据资产化成为趋势,企业内部运行数据和客户资料成为宝贵的数据资产,而且很多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涉及公民财产安全甚至国家安全,数据价值很高,因此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重要难题。

三是,要更加注重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智慧城市必然催生大数据运营行业的快速发展,包括大数据的采集、储存、分析、挖掘等相关技术并且市场潜力十分巨大。未来三年我国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市场年均将翻番。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积极培育围绕大数据运营管理的相关产业和龙头企业。

3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实践经验

从国家政策来看,中国“863计划”智慧城市项目总体技术体系架构在科技部863计划“智慧城市(一期)”项目的支持下,提出了“六横两纵”的智慧城市技术框架。“六横”层层递进,最下层的是城市的感知层,再是传输层,再上面依次分别是处理层、支撑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最上面是智慧应用层,贯穿全局的是安全保障体系以及标准与评测。而要真正实现智慧城市,必须引入大数据技术,主要包含以下三大方面的需求。

3.1 大数据融合技术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城市系统之间由于标准问题无法有效集成,形成信息孤岛。因此,在大数据融合技术领域,一方面要加强大数据标准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海量异构数据建模与融合、海量异构数据列存储与索引等关键技术研发[4],给予底层数据集成的信息共享提供标准和技术保障。

3.2 大数据处理技术

大规模数据在智慧城市系统流动过程中,出于传输效率、数据质量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需要对大规模数据进行预处理。大数据处理技术往往需要与基于云计算的并行分布式技术相结合,这也是目前国际产业界普遍采用的技术方案。

3.3 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

相比于大数据融合和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更为复杂,是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

4 大数据时代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强化对大数据的研究

引导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成立大数据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加强对大数据发展前沿技术和信息的持续跟踪研究。积极开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大数据科学研究,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努力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设备、软件和服务,加速大数据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创新。

4.2 优化大数据形成机制

加强政府部门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对数据的主动采集,在构建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大数据库。鼓励制造业企业和商业机构加强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数据采集,形成覆盖生产过程和商业各环节各流程的数据库。推进无线识别技术、传感器、无线网络、传感网络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数据采集的智能化水平。强化对大数据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打破地区和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资源联合共建、广泛共享。

4.3 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

出台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规划纲要,规划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出台专项政策,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搭建研发创新平台,吸引电信运营商、知名大数据企业以及互联网领军企业落户。积极培育本地大数据企业,进一步培养和引进大数据专业人才、领军人才、应用型人才,重点发展数据获取、存储、集成、挖掘、管理、融合、安全、可视化、建模等技术以及大数据一体机、新型架构计算机、大数据获取工具、大数据管理产品、大数据分析软件等硬件装备和软件产品。

4.4 推进大数据普及应用

从推进大数据商业化应用、推动政务大数据应用两方面入手,大力促进大数据普及应用。在政务方面,重点选取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港口物流、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等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建设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系统中的应用。

在商业方面,实施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开发深度加工的行业应用数据库,建立行业应用和商业服务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数据挖掘分析和商业智能等大数据应用服务。推动大数据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个性化制造,创新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竞争力。

4.5 加强大数据规范管理

研究大数据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出数据资源权益、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细则建议,制定大数据相关标准,并提出技术解决手段,在保护数据资源的同时,促进数据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在人才、财税、科技金融等方面出台有利于数据人才和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有利于大数据研究与发展的制度法规体系。重视大数据及其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加大对大数据信息安全形势的宣传力度,明确大数据的重点保障对象,加强对敏感和要害数据的监管,加快面向大数据的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培养大数据安全的专业人才,建立并完善大数据信息安全体系。

5 结束语

智慧城市是城镇化进程的下一个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远景。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平安城市、感知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诚信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人文城市是智慧城市应有之意,智慧城市产生大数据,大数据反过来支撑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一定会有璀璨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小龙.基于MapReduce的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2]王静远.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51(2):239-260.

智慧医疗含义范文第4篇

从某一角度来说,工业设计师是工业转型期间最敏感的一群人。与实际相连,和理论相接,他们需要跳出固有的框架进行全新的思考,并制作出与以往不同且又能发挥自身优势的产品。这或许只是产业升级的一种路径,但难以否认的是,对于正在踯躅升级的中国经济,这样的经验与思考显得格外具有意义。不久前,在洛可可入选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会上,本刊采访了洛可可策略与研究事业部总经理李建华,希望她能以崭新的视角来说说中国经济升级之路。

《中国新时代》:在你们这些接触一线的工业设计人看来,中国企业近几年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李建华:近几年,洛可可大部分案例我都有参与,天南海北地跑,与客户不断沟通。我们常常在思考,对于客户来讲什么最重要,现在看来,早先产品功能最重要,当企业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产品的设计和品牌会变得最重要。我们和客户有很多接触,很多人对趋势很关注。实际上,趋势也很重要,意味着企业未来的转型和发展方向。

我们与很多尖端前沿的客户合作,发现了这样一种趋势。常会有一些企业,在某一个专业、某一个领域做得很精,而到现在,它们开始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品牌、不同的消费群体间,寻找适合于自己的东西,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然融合的专业跨界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互联网向物联网过渡中,新的商业逻辑模糊了原本分明的行业界限,而未来我们要解决的是大数据遇到物联网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最近大数据、物联网炒得比较火,现在我接触的很多客户希望把大数据和物联网结合,变成一个真实可视、可体验的空间,让普通的消费者真正感受到。如果这样的想法最终变为现实,那么人就可以与东西产生联系,可以想象,普通人能在办公室里就操纵家中的物品,它将连接我们的生活、交通、医疗甚至各个方面……

《中国新时代》:在大数据接驳物联网这方面,你觉得其中的核心和未来的方向各是什么?

李建华:未来会以人为核心,以客户整个体验环境为主题,能增加很多多元化的东西。大数据物联网是一种智慧,想你所想,做你所做。我这里讲三个方向: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教育。

智慧家居,各个行业的探索很多,我也找了很多。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家里换衣服的时候,甚至客厅看电视的时候,这些都属于智慧家居的范畴。家中的所有都有关联,这种关联是时时刻刻的,非常顺畅的。

智慧医疗,目前国内外进行过很多互动和交流,但很多本质性的东西没有彻底解决。一旦智慧医疗和大数据物联网联合起来,医疗领域可以进入到新的状态,诊断我们的病症,解决我们的问题。

智慧教育,教育目前是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大家都在探讨中国教育未来的方向,会怎么与世界教育融合。我们畅想了这样一个方向:把所有的东西展现在真实的环境里,让用户真实地去体验,实现完全无障碍的沟通。

《中国新时代》:这只是一个假定的趋势,你觉得是什么保证了这一趋势不会被改变?

李建华:我们觉得有两大要素保证这一趋势不会被轻易改变:及时分享和与人互动。

特别是及时共享,当你想共享的时候,不需要等待一个WIFI或某种技术资源,马上可以完成这件事情。

另外就是与人互动,比如你可以与在北极的另一人零距离互动,你分享的信息他可以随时得到。大数据物联网是非常关键的,对普通的消费者和目标人群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

《中国新时代》:你前面说未来的主流趋势是物联网,为什么又提到人人分享与互动?

李建华:这是因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快速发展与更替,保证了人与物、物与物链接的顺畅和便捷。现在可穿戴市场的种类很多,市场也很大,我总结了一下产品设计如何和这个市场进行融合。我们公司接触的可穿戴行业有军用产品、医药、工业、生活。生活可穿戴这一方面跟我们关系很密切,也很火,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走。全球许多知名品牌都了可穿戴产品,像索尼、三星等等,还有其他一些品牌。这些可穿戴产品可以在头部、腕部、腿上,上身是偏多的,较多的是腕部和头部。我们做了整理,现在有特别多的概念产品在技术、性能、时间上差一些,但它们预示着可穿戴产品的趋势。

最近一个不知名品牌的一款产品特别火,基本将可穿戴产品做到了极致。它非常简洁,可以挂在手腕上,是一款健康检测的产品。这个产品出现之后,在市场上引起非常大的轰动,消费群对它的关注和喜爱程度逐渐升高。我们的设计师也很喜欢它,也在订购。但没多久另一个客户做的产品比这个还小,更精致。商家推出的产品往往是你做得快而我比你更快,解决好如何让产品和消费者接触并成为消费者的生活用品这个问题很关键。

《中国新时代》:那在你们看来,可穿戴产品的趋势是什么?

李建华:我总结了可穿戴产品,尤其是生活可穿戴产品的趋势。

第一是简约。人们都说简约,简洁,非常纯粹,没有太多的装饰。像我们有一款可穿戴手机,它的所有装饰都是有功能和性能的,而且这款产品的重量非常轻薄,比iPhone小一半。我们相信,随着可穿戴产品科学技术的提高,产品的材质、给人的感受将是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它应该是向简约走的。

第二是记忆点。为什么提到记忆点?我们思考,可穿戴产品的核心人群定位应该在18-30岁之间,他们喜爱跟风时尚的东西,能让他们产生兴趣这个记忆点很重要。记忆点有两层含义,一个是已有的优点,如果有一个产品做得和iPhone不一样,这个不同之处就是一个轰动点。另外是和现有产品的区别,这个区别可能在功能上,也可能在局部的改变上,只要有明显的亮点,就可能被目标群体所接受。

第三是高品位时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最主流的消费群体,他们平时所穿着的服饰,他们的生活状态,跟80后、90后是不一样的,他们会出现在咖啡店、夜店、SHOPINGMAL等不同的环境。所谓高品位时尚,不同的品牌、不同的企业会对可穿戴产品进行不同的演绎。

《中国新时代》:前面我们说了最近火热的物联网,未来除了这一方向,还有什么领域会与众不同吗?

李建华:总体来说,我们觉得还有以下四个领域近来发展与众不同。第一个是绿色产业,比较难想像我们这个公司,大部分设计项目会涉及很多农业,包括规划性的项目。听起来很夸张,我们为什么会做?就是因为跨界融合,资源整合,我们也得到客户的认可。我们非常了解不同地方的消费群体对于衣食住行、生活、旅游的需求。我们并非单纯的创意,而是把创意和各种文化融合,让产品变成可实现、消费者喜欢的形态。有一个案例,是帮某个园区进行农业旅游的规划,吸引人群。公园是在城市里面的,又希望体现区域文化特点,我们最主要抓住区域原生态的特点,将这个特点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成为园区的核心和亮点。

第二个是原生态与科技融合的创意产业。科技到了一定的时间会有新的东西来替代,但是原生态的东西是应该保持其原汁原味的特点。如何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创意文化,这是很值得商榷的事情。一个环境,一个地域,一个景区,想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身临其境非常重要。我们的创意文化和片区的环境紧密结合。这里提到转角机器般的体验,假设一片森林园区,面积很大,走来走去基本差不多,人们下次就不想来,也不想介绍朋友来。但若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每一个转角都会发现独特的地方,给人惊喜,那么这片园区会成为很多人的期待。可惜目前很多园区是做不到的。

第三个是生活方式产品,这是我们比较前沿的项目。不久前,有个客户找到我们说,他以前是做木材进出口贸易的,但木材价格越来越贵,运输成本越来越高,售价上不去,利润空间压缩得很小,考虑如何运用这样的材料进入产品市场。想要进行改变当然很好,但是一般客户进行转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想,做木质的凳子品牌非常多,基本没有什么出路;做杯子也很困难,基本没有太大的空间。那么转型后的空间在哪里呢?在这里我觉得生活方式是一个不错的出路。而要说清楚这一道路,就不得不说一下目标群体的变化。

现在的目标群体在细分,功能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都需要有提升。

第一趋势是同类集合,就是说一群有共同生活方式、喜欢共同的东西、喜欢去一个地方的人,通过各种手段集合在一起。当在产品上、生活上等方方面面形成一个良好的互补和沟通时,会发现当有一类或一系列的产品能满足这类人的需求,产品就会出现很大的扩散,也因此产品的系列化、主题性就比较关键。

第二趋势是以情致人。像宝马和大众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比如说有人喜欢宝马的夹克、手机,喜欢宝马的风格、想法和理念,他就是有宝马式生活方式的人。而大众方面,符合大众生活的方式有哪些,如何推出,我们与大众有深入的探讨和合作。我们从大众的广告里面提取出来大众的生活方式,有很多是情感上的,比如如何满足人们对家庭生活、朋友、社会的关注。我们找了很多设计师和很多消费群体,请他们说说大众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来形状。大家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形状。

从大众的品牌层面来讲,做每个人都买得起、用得上的汽车,创造一个有亲切感和接触性的产品品牌是核心。所以他必须挖掘的是大众文化。而在大众生活方式上,如何把这两种情况融合起来,去建立大众整个产品系统,这也是我们在摸索的,情景讲故事的方式,会让更多的人乐于接受。

智慧医疗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字:知识社区;智慧城市;互联网+

1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全国城镇人口比率为53.73%,发达地区的城镇人口比率超过80%。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表现为各种社会优质资源的集中,城镇人口比率越高的地区社会发展越快,社会优质资源越集中,对人口的吸引力越大。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环境的压力也随着加大。居民对城市生活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城市问题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变得日趋明显,而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智慧城市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应对社会经济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与研究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城市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城市人口素质的提升,人口素质的提升源于社会发展的外在压力与城市居民自身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为城市生活提供丰富的服务,通过知识社区的建设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它的发展必将带来城市居民生活模式的改变。知识社区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也是检验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尺。

2基于智慧城市的知识社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知识社区研究是提升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的重要一环。国内相关研究在最近几年达到一个高峰。在中国知网上以“知识社区”检索全文,检索结果表明2014年相关的文献多达14844条,2013年多达142 166条,2012年多达138 507条。文献检索结果表明诸多研究都对知识社区予以涉及。在中国知网上以“知识社区”对主题进行检索时,2014年,文献数为2475条,2013年为2562条,2012年为2340条。在中国知网上以“知识社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2014年的研究文献仅为11条,2013年文献仅为10条,2012年仅为11条。相关文献对知识社区的研究领域多集中在数字图书馆方面。以上文献的研究都涉及知识社区的概念,但专门研究知识社区的比例却很小。专门对智慧城市和知识社区加以综合研究的文献则少之又少。

国外对知识社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虚拟社区的研究。研究侧重于通过网络方式和各种社交型软件为民众提供信息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借助于知识社区分享知识、交流沟通。国外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开展较早,应用集中于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管理、政府管理的智能信息网络化等。但将知识社区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研究也较少。相关的研究对知识社区如何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缺乏相关的文献与资料,知识社区在智慧城市的实践中缺少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

3面向智慧城市的知识社区对智慧城市的构建

随着知识社区的发展,知识社区成为越来越多用户信息交流、知识分享的平台。知识的交流是知识社区存在的基础,用户的知识共享是知识社区向前发展的动力和关键。智慧城市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城市的出现最初是以人口的集中居住为主要特征,然而这也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根源。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源与不断增长的需求必然带来激烈冲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无法回头的今天,如何改善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瓶颈。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知识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智慧城市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立足民生,注重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智能化管理。智慧城市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大数据处理、云平台构建、物联网普及是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上述技术的普遍使用也存在于知识社区的构建之中,知识社区既是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之一,也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要手段。智慧城市的整体建设目标会为知识社区的建设提供方向和指引,知识社区的完善会为智慧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更加智能和直接的数据支持,是城市公共资源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关键手段,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可以发挥其在大数据记录和监测的作用。知识社区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必由之路。

在传统社区中,物业公司、政府社区、居民用户、周边商家、学校、医院等是社区生活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知识社区的建设。传统社区的功能定位影响了知识社区的主要建设方向和建设内容。在知识社区的构建中,物业公司侧重于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善物业服务质量,丰富物业服务内容。而社区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则应利用知识社区的建设,为居民用户提供更快捷的社区服务,同时通过知识社区的建设可以更好的联系居民用户,改善政府和居民的关系。社区的管理协调功能可以利用知识社区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民主自治功能可以利用知识社区的建设与使用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实;知识社区的建设也为居民用户监督社区工作提供了有效平台;通过知识社区建设可以有效地丰富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知识社区商家则可以利用知识社区更好地的扩展销售渠道,提供优质服务。知识社区建设也可以打破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对社区居民关系的遮蔽与束缚,居民可以利用知识社区建立更多的联系,这对建立互联网时代的邻里关系有着积极作用。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知识社区的建设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单元。传统意义的知识社区是人们创造、传播、保存和利用知识的数字环境。而新兴的智慧城市中知识社区则是人们生活、沟通、交流、工作的知识平台。

知识社区的发展为社区内外的群体交流信息、分享知识、共赢共利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知识社区的建设应打破单一平台的限制,更好地利用现有互联网平台、社区周边城市资源。虚拟的知识社区建设既依赖于实体社区开展资源建设与服务,也需要打破实体社区的地理限制为社区外的周边用户提供服务。知识社区的构建可以从用户、情景、知识、行为的角度对知识社区的行为加以区分,从而进一步研究用户对知识社区的贡献度和实际价值。在智慧城市的知识社区之中用户既是知识社区的受益者,也是知识社区的建设者。尽管不同用户的内部动机有所区别,但是用户行为都会对知识社区的建设有各自不同的贡献。用户则包括物业公司、政府社区、居民用户、周边商家、学校、医院等个人与社会组织。知识社区的用户出于受益的内在动机,对知识社区的内容建设、社区资源贡献度与受益程度成正向显著相关影响。情景要素则体现出用户在知识社区中获得服务与有效信息,知识社区的便捷、快速、互惠促使用户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社区的资源建设与信息分享中。知识社区的知识要素体现了智慧城市对知识质量的需求。这些信息可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与降低城市生活成本。知识社区对信息交流、公共信息的共享、信息的快速搜索都与用户的参与度正相关。总之,知识社区的建设需要城市居民和城市社会群体的参与,也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受益可能。

4智慧城市知识社区构建的方案研究

智慧城市中知识社区的建设是以服务城市生活为第一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们对知识有了更高的追求。学校、培训组织、图书馆等传统知识传播场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提升自身的需求。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知识社区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智慧城市建设会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每个领域,从智慧交通到智慧医疗,渗透到城市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建设知识社区是一个信息时展为我们提供的一个机遇。

社区通常是中国社会城市管理的基层单元,划分是以某个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居民有更多的共同需求。智慧知识社区的建设容易以此为起点,进而降低建设费用,为知识社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采用云平台建设智慧知识社区打破了信息孤岛是知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技术平台。知识社区通常会打破地域界限,以专业领域、共同兴趣等建立知识分享、研究的共同体。基于智慧城市的知识社区的架构需要将政府下属的社区机构、社区的物业公司、社区周边的商家、社区居民以及社区附近的社会服务机构等城市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利用互联网+可以更加有效地获取相关服务,这也是知识社区构建的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中知识社区的用户需要使用知识社区的知识资源,用户对知识资源的使用频度、知识满意程度直接影响了知识社区的知识价值。知识社区的开放程度对知识社区的构建有着2层含义,更好的开放性意味着更快的知识社区普及,知识社区的影响也会随其普及而影响深远。而适当的知识社区的知识资源的闭合性,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可以为投资者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优势,对市场的良性竞争有一定指导性。在知识社区的知识共享过程中如何在开放和封闭之间寻找平衡对知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知识社区的研究需要明确投资成本、收益手段、知识共享、群体获益等因素的相互影响。通常认为,知识社区是知识分享的平台,知识分享行为是知识社区的基本要素。知识分享的过程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公共交互平台来实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知识社区平台提供了友好的交互空间。分享知识是知识社区发展的驱动力,需要用户和知识分享行为的相互作用,用户是需求的获得者,同时也担当着知识分享的责任和义务。知识社区的用户和知识社区的知识分享行为受知识社区服务质量的影响,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知识社区的影响可以从个人、情境、知识、行为等4个维度进行分析,知识社区的用户知识分享和知识使用行为存在相互激励和限制的影响关系。

5面向智慧城市的知识社区建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