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生态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承继了大尺度的、常规的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研究的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领域。该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仍然相对较少。目前该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生态承载力的评价研究。研究者引入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容量[1]、经济容量[2,3]、社会容量[4]、心理容量[5]等方面进行测度,确定出旅游地生态安全承载力的阈值,从而对旅游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二是旅游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研究。研究者将旅游生态安全界定为与其周边环境和谐共荣、兼容平衡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者构建了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旅游产业的状况以及旅游产业与目的地间的交互作用等方面设置了评价指标,[6,7,8]综合测度旅游生态安全状态。
综上来看,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刚刚起步,倾向于沿用着大尺度、常规的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成果,其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均较为单一,尚没有普遍认可的研究范式。[9,10]在此,本文强化旅游产业特色,构建出独特的、针对的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提升旅游生态安全研究的适用性及科学性,推进生态安全研究的多元化、深层次的发展。
二、生态安全高频评价指标的统计及筛选
研究收集了相关研究文献中所涉及的具体指标,按照各个指标使用频次进行排序,识别出经典的、高频的评价指标,为后续评价指标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数据源,选择“生态安全”及“评价指标”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计获取文献153条。研究将高频的、经典的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归纳,将具体指标落实到五个评价维度,统计分析了该维度的高频指标引用状况(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对生态安全研究领域的高频指标分布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提炼出各个评价维度的高频指标。一是,驱动力维度。该维度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增长状况两个方面,其高频指标数量较少,平均引用频次相对较高(51.9次),反映出研究者对于该维度评价指标的选取较为集中,具有较强的共性和普遍性。二是压力维度。该维度的评价指标平均引用频次较为适中(32次),高频指标种类较多,倾向于从污染物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两个方面进行选取。三是状态维度。该维度的高频指标主要反映了评价对象的水资源状况、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状况、绿化状况,呈现出较高的平均引用频次(40.6次),反映出研究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知形成了较高共识。四是影响维度。该维度仅仅提炼出7个高频指标,平均引用频次也较低(28.1次),因此仅产生了2个引用频次超过30的高频指标。这反映出研究者结合不同的研究目标,对影响维度的范畴进行界定,造成评价指标的选取较为宽泛和多样,难以产生集中度较高、代表性较强的指标。五是响应维度。研究者对于响应维度评价指标的重视程度最高,形成了较高的总引用频次(512次)。然而,由于生态安全系统响应措施的类型多、范围广,研究者对相应指标的选取也相对分散,使得高频指标的数量较多(16个),因此该类评价指标的平均引用频次显著低于驱动力维度和状态维度。
三、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结合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五个核心要素的研究界定,并延续了上述高频经典评价指标的描述内容、测度方向,对旅游特色评价指标进行选取设计。[11,12]
首先,驱?恿σ?素。常规生态安全的驱动力要素往往从城市经济总量增长、人口增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测度。同样的,研究选取了旅游收入增长率、旅游人数增长率、旅游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指标,表征了旅游产业发展、旅游者涌入对当地生态安全系统的推动作用。
第二,压力要素。由于旅游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丰富、关联性较强的产业,且我国相关旅游统计工作涉及范围较窄,获取数据比较单一,难以单独剥离出旅游产业引发的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方面的计量数据。因此,研究采用旅游者对基础设施冲击(旅游交通压力)、旅游者对城市空间的占用(旅游空间密度)、旅游者对当地居民的干扰(游客密度指数)三个指标反应旅游产业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带来冲击压力。
第三,状态要素。本文从城市拥有的旅游资源状况(旅游资源质量)、旅游者人均拥有的旅游资源数量(人均旅游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对旅游资源状况进行测度评价。考虑到旅游产业作为当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研究采用旅游产业与环境系统的协调度、旅游产业与社会系统协调度、旅游产业与经济系统协调度三个指标,描述旅游产业与当地城市的交互作用,探讨旅游产业与城市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及自然环境系统的协调关系。
第四,影响要素。本文将旅游产业相关的影响因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市场的影响作用,包含旅游城市知名度、旅游者人均消费、旅游者停留天数等指标;二是对旅游产业的经济状况产生的影响作用,主要采用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收益能力、营业状况等指标进行表述。
第五,响应要素。响应维度的高频经典指标主要是描述政府部门缓解污染物破坏、优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策略措施,反映了旅游城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同样的,这些策略措施也是作为维护、改善城市旅游资源状况的核心策略,是旅游生态安全响应维度的重要指标。为了突出政府部门对旅游产业的管理作用,研究也增加了管理部门对其旅游产业自身能力进行改善提升的评价指标,主要从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进行表述。
四、旅游生态安全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高频经典评价指标的梳理甄选、旅游产业相关评价指?说纳杓疲?研究分别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及旅游产业四个子系统选取指标,围绕这四个子系统的存续发展、作用关系等特征状态进行具体指标的选取提炼,填充其“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构建完成了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五、结语
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读的基础上,本文以DPSIR概念模型为基础框架,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进行解析,构建出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将系统要素、要素间作用关系的理论描述落实到具体的评价指标上,支撑后续的测度评价研究。研究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对系统要素进行界定,对要素间关系进行梳理,从而实现了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解析认知,明晰了后续研究的基本范畴。并且,研究对生态安全系统高频指标的统计筛选,辨析出该评价研究领域的高频、经典指标,并依据高频指标的选取原则及特征设计出具有旅游产业特色的评价指标,从而构建出本文的“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维度,共计45个具体评价指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化 建议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源自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把城市生态学原理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城市规划之理论基础,应用在城市规划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城市本身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有资源投入产出之过程,亦有生成代谢之循环。二是城市本身同时为地球整体生态系统之一部分,它对自然生态之影响可以是相辅相成。但亦可能会产生不可回转之负面效应。三是由于城市是生态系统之一部分,有关应用在生态学之概念如承载力,生态价值、多样性、生态链、资源使用及供应,生态足迹等都可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
一、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以往,我们只是一味地在造高楼,忽略了城市的内在――生态性。不过目前,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
标,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
1、实现城市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通过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使城市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并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自然资源,从根本上消除环境污染,使各类环境指标均达到国家相关环境功能标准要求。努力构建一种具备自我调节功能和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居环境,使该环境体现较强适应性和较高多样性,从而促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的和谐共存。
2、实现城市生态经济的高效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不仅要实现城市经济系统的高效运行,促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更要实现对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此作为促进经济效益增长的不竭动力。生态城市规划倡导发展以绿色理念为主的生态型产业,力求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构建资源利用最优化的经济生态系统。
3、实现城市生态社会的文明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质量,满足居民健身、娱乐、学习、审美等多种需求,从而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文化素养和自然境界,将社会生态文明作为人们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之一。
三、推进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建议分析
1、加强科技方面的投入,以绿色技术支撑生态城市建设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新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技术条件。目前,虽然一些绿色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生态环境的建设当中,但在循环生产技术上的研发力度还略显不足。为此,可采取如下应对措施:其一,给予技术的开发及创新者适当的奖励,借此来提高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其二,加大循环生产技术的开发力度,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如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其三,尽快建立并完善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并将各项先进技术应用到体系的构建当中,以此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生产体系。
2、关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的实现是过程而不是终极,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树木需要时间成长,自然系统因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而需要时间来自我调整和恢复。这是很基本
的常识,但却往往被人所忽视。景观系统中,因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它不断自我完善,而且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
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
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3、关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我国平均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我国的一些城市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污染”城市。房地产开发和使用是一种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废物的产业。为了人们卫生、健康、舒适地生活,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4、关于城市产业设计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5、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可以说政府是整个生态城市建设的领导者,并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自身的管理决策能力,并借助一些政策手段将循环经济融入到城市生态建设的规划当中,适当加大建设生态城市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借此来获取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和协助。
总而言之,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安逸、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增长。
参考文献:
[1]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和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68.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高速的跨越式发展,但发展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随着社会的发展,集约式的发展方式逐渐成为主流,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由国际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推进,生态城市的概念逐渐得到完善。虽然生态城市建设逐渐推进,但是世界上仍没有真正意义的生态城市,而且生态城市也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生态城市的概念是这样表述的,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通过人为构造的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的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的人口迅速增长,水资源日益短缺,交通日益紧张等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到国外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生态城市模式的探索,他们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和政策等保障体系,通过模式的探索取得显著地成效,其中德国的埃尔兰根市被确定为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生态城市的研究和探索,为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还完善了相关的保障性政策。
例如哈尔滨的生态城市建设,哈尔滨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对水资源、交通设施、城市绿化的管理,拓宽和延伸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通过低污染、高收益的方式来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建设可能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如果将生态城市建设具体到某一个城市,那么必须提供相应的具体指标来进行衡量,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让基本的居民了解当前城市的环境发展状况,同时可以监测当前的环境发展势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的选择必须谨慎,要经过专业的论证才能进行推广,指标体系的选择必须进行严格的筛选,其中筛选可以以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技术等方法进行严格的论证,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保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经过论证选出合理的指标体系,经过最后的审查检验过程方可推广使用。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根据现有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发展理论,将指标尽量定量化;其次,参考发达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值;再次,根据已有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来规定特定城市的指标值;最后,参考国内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延展。根据以上的几项原则建立起符合自身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做到从本城市的实际出发,立足实践,使生态城市按照指标获得良性发展。
但是,指标体系一经建立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变,必须辩证的认识指标体系的运用,从实际出发,切不可夸大其发挥的作用,世界是发展的,生态城市也是不断改进的,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变,必须结合生态城市发展的实际,做到与时俱进,不然生态城市的指标也会偏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较为常见的生态指标体系分类主要是在分析城市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的基础上做出的,主要分为自然生态指标、经济生态指标和社会生态指标;再者就是根据生态城市建设的协调度、结构和功能来建立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这是两套不同的生态城市指标建设体系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都是将城市指标体系分为不同的层次,主要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其中二级和三级指标涉及比较详细准确的定量数据,因此,定量指标的建立会有一定的缺陷,随着统计资料的不断完善,二、三级指标会得到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图1 生态城市评价一、儿级指标体系
从图一中我们了解到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二级指标体系,其中一、二级的指标较为宽泛,将二级指标再次按照经济、社会、自然的顺序依次进行分解,其中在经济系统中的经济水平所包括的三级指标有:城市的人均GDP等;经济结构的三级指标有:三大产业所占城市产业的比重、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收入水平的三级指标有:恩格尔系数大小、可供自由支配的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等;经济效益的三级指标主要有: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污染排放量等。
在社会系统中,社会保障的三级指标主要有:失业率、合作医疗保障率、传染病发病率、犯罪事件发生率住房保障率等;科学教育的三级指标主要有: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万人在校学生数等;资源配置的三级指标主要有: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量、燃气普及率、万人商业网点数、基尼系数、恩格尔系等。
在生态系统中,环境质量的三级指标主要有: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地下水质标准度、大气中TSP浓度、噪音的平均影响度、大众对环境的满意度等;绿化情况的三级指标主要有城市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公园绿地所占比重等;垃圾处理的三级指标主要有: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等。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1.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兼顾生态和效益的统一
当期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在不断地推进,其中探索自然循环和生态建设的关系是研究的共同点。每一个城市结合自身的区位以及资源等优势来发展生态产业,加速生态城市的建设,我国的生态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比如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分析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如果太阳能产业耗能大于生态方面的收益,那么发展太阳能产业是得不偿失的。发展任何一种生态产业,建设任何一种形式的生态城市,必须平衡生态和效益的关系。
2.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循序渐进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尚处于探索时期、初级阶段。必须认识到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的实际,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创新,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进行。所实现的生态城市必须是城市所用的能源必须是清洁的,像风能、太阳能等;城市中所排放的有害气体必须得到无害化处理;城市的公共交通也必须是清洁能源驱动的;城市的建筑也必须是由清洁材料来构造的。从根本来讲,生态城市建设也是环保的一个过程,环保是一个过程,不能跃进,不能空想,必须循序渐进,遵循时展的规律。
3.建设生态城市不能忽视文教、宣传、保障等方面的建设
生态城市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在发展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城市会忽视文教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作用,生态城市不仅仅是环境上的生态,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提升到居民文化精神上的生态化,所谓文化精神上的生态化就是提高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识,做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公民化,落实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其中,公民文化精神的生态化离不开宣传的作用。必须加强城市居民的养老、失业等保险率,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宋永昌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5):16 ~ 19
[2]王如松,欧阳志云.天城合一:山水城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 [J].鲍世行、顾孟潮主编:城市学与山水城市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陈勇,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20(6):27-32
[4]沈清基,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Franco Archibugi的生态城市和城市影响一书评价,城市规划汇刊2001,132(2),76-80
[5]黄肇义、杨东援 .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J] 城市规划,2001,25 (1):59~66
[6]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 1997(6):17-20
[7]马军卫.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多维度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6).
[8]赵运林,邹东升.城市生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9]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10]Register R. 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CA:North Atlantic Books,1987.13 -43
作者简介:
纪晓东(1967—),汉族,青岛市规划设计评审中心,研究方向:规划编研与规划管理。
关键词:公园式城市;规划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公园式”的城市涉及到一点就是绿化、低碳。在环境日益受到严重污染的今天,国家经济需要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环保的路线,同时也是人们意愿所趋。当前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空间范围向市域扩展,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绿地规划建设逐渐成为重点,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把握城市绿地建设未来发展的趋势,即由物理规划走向生态规划,由土地利用规划走向绿地景观功能单元规划。
一、生态公园式城市规划的内涵
规划是重要的政府行为,必须加强政府的规划干预作用,才能建好生态城市。世界银行在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就把保护环境列为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应该发挥的5项基础性作用之一。世界银行所提出的政府的5项基础性作用是;①建立法律基础;②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境,包括发观经济的稳定;③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④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⑤保护环境。因此,规划要全而研究以上问题,强化对实施规划的有关法规及措施研究。
生态公园式城市是先进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下的产物。为使生态城市规划对未来市场有更好的把握,就要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有足够的估计,作好相应的预案。规划研究的重点,是制订若干政策法规和对策,引导、促进和规范规划实施行为向较好的预案发展。生态城市规划研究应包括以下六方面;①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②控制人口和优化利用人力资源;③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延长资源的可供给年限,不断开辟新的能源;④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⑤科学引导城市发展,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则;⑥推动技术进步和对环境污染等的有效控制。
二、生态公园式城市规划要点
(1)规划建设目标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城市生存的需要,而且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生态公园式城市建设3个“生态化”。
①人居环境生态化。城市是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生态化,即各项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城镇居民拥有一套使用功能比较齐全的住宅,完善供水、能源、交通、环保等住区的基础设施;实现城镇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形成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优美及适宜居住的人居环境。
②经济环境生态化。城镇是第二、三产业聚集区,经济环境生态化。即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发达的生态链产业体系,提高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生态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基本实现生态化生产;企业全部应用生态友好技术和方法,开发、销售生态产品;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支柱。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的生产结构和运行机制,使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③社会环境生态化。城市是社会生活的聚焦区,社会环境生态化主要指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采取行政、立法、经济、科技等手段,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向更有序和稳定的方向发展,使全民形成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的生态保护风气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使生活质量、国民健康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一个生态新观念、新经济、新秩序和新文化的创造过程。
在明确规划控制目标的基础上,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了五方面内容:a.区域城市空间发展的总体控制;b.生态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c.生态城市的运行机制;d.城市生态社区建设;f.生态城市的指标考核。本文介绍其中的部分内容:
(2)区域城市空间发展的总体控制
按照生态城市的概念,研究内容涉及城市本身和城市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大生态”系统,几乎无所不包。在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设计体制下,有限的资金、人力、时间条件下,只能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规划设计研究。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将地域空间分为促进城镇发展区、适度建设区、保护控制区:①促进城镇发展区包括现状城乡居民点分布较密、交通便利、区域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第二、产业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城镇规划区范围,这是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②保护控制区包括的自然保护区(含沿海的红树林、珊瑚礁等海洋自然保护区),下部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带的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泄洪及滞洪区,这些区域的自身生态环境质量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需要特别的保护。③适度建设区是除城镇发展建设区和保护控制区以外的其它地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林业生产区、农业种植区、荒山、荒地、海岸带,以及其间的城乡居民等用地范围。
(3)促进城镇发展区
①规划控制方针:a.要积极促进这一地区城镇化发展,有意识地引导开发活动向此区域集中,使城镇第二、三产业建设集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按照城镇发展战略精心设计城镇空间布局,有序推进撤乡并镇工作的开展;b.优化人工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对于高度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强产业引导和环境监管,在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控制污染措施的基础上发展适宜的工业项口;c.科学进行各项规划设计和加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高投资效益,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②具体措施:a.建立绿色空间骨架,规定公路绿化带宽度,防止公路“街道化”,在城区周边地区选址建立高效集约经营的商品区域,在沿海县建设沿海防护林带区;b.实施集约用地及用地倾斜政策,盘活消化城市存量闲置士地,适度扩大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解决城市化进程较快地区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c.发展生态型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协作、延长产业链,发展利用本地资源消耗少、效益高的生态型工业,利用现代技术、生态工程逐步改造传统产业;d.按照企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类集中布局,把污染源控制在有限范围内集中治理,各市县根据白身的比较优势和特点,发展无污染的特色工作,也要集中布局,原则上集中在工业开发区或城市工业园区内;f.将科学技术和传统有机农业技术相结合,推行精准农业,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田、水、路、林、村、镇、市用地进行综台整治,实现年度耕地占补平衡对于大中城市重大项目发展所涉及的耕地占用可异地平衡。
(4)适度建设区
①规划控制方针:a.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供应,对于发展条件差的小城镇及乡村集镇,要实行撤乡并镇,镇驻地规划要集约发展,避免城镇用地的无序蔓延。b.对于风景名胜区(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较为集中的以发展风景旅游为主的的开发建设区域)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要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区内实现全面绿化,禁止开山取石,禁止建设与风景旅游事业无关的项目。搞好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周边的建设项目也应确保不对风景区产生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c.对于林业生产区和农业种植区,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d.对于海岸带要严格按海域功能区划控制及合理利用。
三、生态城市的空间环境规划
生态城市的空间环境规划要研究人口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城乡生态的协调发展、产业布局和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的宏观调控等内容,最终落实到空间环境布局和实施措施上。
(1)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针对市内的小块农田这种情况,以生态城市的观念进行设计,可以打破城市和乡村在空间形态上的分隔,而将其作为整体空间的组成部分来进行安排。在热带气候环境下,在包围城市和插入城市中的农业用地中,可以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具有观赏价值的生态农业,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花卉农庄园农业农业高新科技园。其经济功能是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和更充分地满足城市市场消费需求和国际市场需要;社会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休憩的场所与机会;生态功能土要是营造城市绿化空间及其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消解部分城市污染,保持清新的环境。同时,它还能直接依托城市技术力量和消费市场,为持续高效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探索有效途径。将第一产业的布局纳入城市形态规划中,可形成城市用地和农业用地有机联系、共同生长的机制。从生命机体的角度看,第一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绿色产业,环绕城市乃至对城市用地进行分剖,可以在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的同时、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改善、使城市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形成“点、线、而”相结合的人工生态绿地系统,体现对人与城市和自然之间相融合的现代文明追求,同时又发挥其间的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服务功能,减少“时空距离”损耗,降低农产品成本。对于工业用地,将第二、三类工业用地在独立组团、或主城的独立地段布置,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工业区。在生态工业区内、工厂之间应具备有机的联系链,形成一个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系统。对于城市第三产业用地要与交通规划有机结合,根据城市规摸设置多级中心体系。
图1
在整个空间布局中,形成贯穿生态城市圈全境的、完整的、现代化高效快速交通系统,形成大城市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与小城镇集约式组团发展形态、使城市空间与白然生态空间有机结合和相互穿插。
(2)生态社区规划
生态城市的细胞是生态社区。生态社区建设涉及规划、设计、施工、园林、环保、市政、物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规划中有五方面重点工作:①加强住宅小区绿化和景观设计,合理配置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精心研究生物多样性、植被的生态效应等诸多因素,创建具有特色、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②发展生态型建筑,满足住宅建筑的能源、隔声、日照、通风等各项要求。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推广应用太阳能,推广应用综合成套住宅建造技术和节能、节材、节地建筑新工艺、新技术,采用绿色空间来阻隔噪声和视线。人文建筑要纳入自然景观进行整体设计,并特意突出地方特色。③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拣后资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建设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逐步提高循环用水率。从污水处理走向中水回用,乃至实现一定地域内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污水就近处理、就地消化。④要推行清洁生产和产业化生产,实行建筑部件的标准化、规格和规模化生产,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化水准及生态效应的发挥,又保证工程质量,减少工程垃圾。⑤体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节约性,保护好自然景观的完整性;供排水系统、交通系统、能源系统、通信系统、地下管网系统、生物系统以及其它城市服务设施,要一次性规划,分期配套建设。
(3)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构建由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组成的科学合理的绿色交通体系,支撑花园式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完善。通过编制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系统规划,从“交通引导区域发展”的角度尽快构建起包括常规交通、有轨电车、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等在内的交通网络,并积极与上一层次交通规划相对接,加强与市区交通联系,为城乡交通体系完善和绿色交通建设提供规划依据。
图2
三、结束语
生态公园式城市系统是将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使它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的生态自我调控和修复能力。在进行城市规划同时,要做到集约发展,优化城市结构及绿色生态环境,才能更好的实现“公园式”城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城,环境保护,贵阳,未来方舟。
中图分类号: S891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全球城镇建设的核心地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从1981 年的6720 km2 增加到2008 年底的39140. 5 km2 ,年均增加超过1200 km2[1]。在环境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的城市建设正在向绿色、生态、低碳的方向逐渐转变。生态城市,一个新兴的城市建设概念,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追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城镇化的主流方向[2-5]。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等宏观战略引导下,国家各部委陆续出台各种政策来促进我国城市向低碳、生态、绿色方向发展。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行的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工作、国家发改委开展的低碳试点工作等。在地方实践层面,近几年以中新天津生态城[6]、唐山湾生态城[7]等为代表的生态新城建设,正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生态城建设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但在生态城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各地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准并未统一,尤其是在作为生态城立足之本的生态环境问题上,未形成相关的标准。本文以国家首批绿色生态城区-贵阳中天“未来方舟”绿色生态城市为例,分析其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为国内生态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其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借鉴的案例。
一、贵阳中天“未来方舟”绿色生态城介绍
贵阳中天“未来方舟”绿色生态城在2013年已获批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城区。生态城位于东二环中段东侧、贵阳市老城区东部、南明河下游北岸,北接乌当区,南临南明区毗,西与贵阳老城区东山居住区连片,紧邻贵阳一环林带顺海林场、马鬃岭林区,总用地810公顷,其中建设用地595.43公顷。根据上位规划,将把未来方舟生态城建设为以休闲度假、旅游商务、生态居住为主的新兴城市功能区。
整个生态城的生态规划由7大专项构成,涵盖了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绿色建筑等方面。本文将就未来方舟生态城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举措进行介绍,包括水资源节约、水环境保护和垃圾固废处理。
二、水资源利用
通过开源节流,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实行“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用水原则,通过一些列技术手段,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减轻未来方舟城市排水系统负荷、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
(一)非传统水源利用
根据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用水原则,再生水作为非传统水源具有来源稳定、收集方便等优点,处理后的达标再生水用于低品质用水,如绿化用水、道路洒水、建筑冲厕等,利用分项见下表:
表1不同用水的水源分配表
序号 用水名称 非传统水源 自来水
1 盥洗用水 √
2 冲厕用水 √ 小型建筑可用自来水
3 绿化用水 √ 不足补充
4 道路浇洒 √ 不足补充
5 洗车用水 √ 不足补充
6 景观用水 √ 不足补充
(二)雨水渗透利用
鼓励开展雨水渗透利用,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减少雨水受污染机率,尽量采用渗透地面、绿化草坪砖停车场、渗透浅沟等雨水渗透设施,降低地表径流,减少市政管网雨洪压力,涵养水源,美化生态环境。
1) 公共活动场地、人行道、露天停车场的铺地材质,采用渗水性材质,如采用多孔沥青地面、多孔混凝土地面等。
2) 采用景观贮留渗透水池、屋顶花园及中庭花园、下凹式绿地等增加贮留渗透量。
图1 渗透地面等渗透设施
三、水环境保护
生态城内的主要水体为南明河干流,从西南部打渔寨进入本区,呈“S”型河谷由南向北流经生态城,作为生态城市的水景观核心,贯穿整个生态城,其水质及景观效果直接影响到生态城的品质,所以要对南明河的水环境进行重点保护。
(一)生态驳岸
根据南明河两岸的滨水空间主题及地块功能,对东、西岸的驳岸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南明河西岸紧邻水东路,所以驳岸的设计需考虑与水东路沿街景观、滨水主题、滨水步行道融合,主要采取人工驳岸的形式,辅以水生植物的栽种。东岸主要结合滨水主题和滨水步行道进行规划设计,采取自然驳岸和人工驳岸结合的方式。根据水文特点和景观要求,提出典型堤岸处理方式提出设计方案,并规划整个环形水系不同河段采取何种护岸类型。
(二)水生生态群落构建
植物群落的构建和形成是规划水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的基础,也是生态护岸结构完善和功能实现的关键因素,所以必须根据水系地带不同的环境,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形式,才能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抗逆性高的植物群落,同时营造由丰富的植物群落体系构成规划水系地带的植被绿化景观。
在南明河水体中进行水(湿)生群落恢复,包括缓坡生态滨岸、浅水沼泽(洪水消长区)、浅水区和深水区,并配置相应的水生(湿生)植被。既可以营造美观的绿色园林景观,同时可以起到水体净化、土壤改良等生态功效。在种植或移栽植物时,应考虑水淹深度和土壤理化条件,并结合景观绿化和特殊需求,选择合适的植被。
(三)河流湿地
根据南明河现状条件和规划目标,在其河道内构建11处人工河流湿地。结合南明河河道水力特征及河岸景观设置需求,建议人工河流湿地均采用表面流型。在尽量减小对南明河河道自然岸线和水生生态系统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对现状河道的整治改造,在河道两侧的滩地上进行局部扩展,就可以建立一种能提高河道自净能力的人工湿地。在确定湿地形式后,需要在湿地内引种相应的植物,按照水分梯度引种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在河道两岸及河道水体中营造层次鲜明的湿地植被景观,但在植物的配置上需更多的考虑其湿地功能的实现和湿地景观的营造。
四、、垃圾固废处理
在解决城市垃圾的问题上,未来方舟生态城采用了科学的解决办法,首先根据规划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垃圾进行总量预测,随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处置方案,最后将处置方案综合成为一套整体的垃圾固废收运回收系统,保证整个城市垃圾固废处理的高效。
(一)固废总量预测
1.家庭厨余垃圾预测:
公式:Mc=0.001*R*m*k
Mc――项目区厨余垃圾日产生量(吨/天);R――项目区常住人口,暂取80%住户在家用餐,即4万人;m――人均厨余垃圾产生量基数,取0.5kg/每人每天;k――厨余垃圾产生量修正系数,此处取1.13
计算得到,生态城内4个住宅社区的家庭厨余垃圾量为23吨/天。
2.一般生活垃圾预测
公式:Wa=0.001*N*Fw-Mc
Wa――项目区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吨/天);N――项目区常住人口,取5万人;Fw――项目区居民生活垃圾产生系数,取0.7kg/每人每天;Mc――项目区厨余垃圾日产生量(吨/天),按前一项计算结果为23t/d。
计算得到,生态城内的一般生活垃圾量为12.1吨/天。
3.餐饮餐厨垃圾预测
公式:Mc=0.001*R*m*k
Mc――项目区餐厨垃圾日产生量(吨/天);R――项目区非常住人口8.5万人;m――人均餐厨垃圾产生量基数,取0.4kg/每人每天;k――餐厨垃圾产生量修正系数,此处取1.13。
计算得到,生态城内餐饮餐厨垃圾为36.7吨/天。
4.林区废弃物垃圾预测
林区按速生杨计算(胸径50cm),每亩年落叶0.5t,林区总面积224ha=3345亩,废弃物总重=1673t。沿南明河湿地区按密植芦苇计算,每亩年收割1t,沿河湿地总面积2 ha= 30亩。
计算得到,生态城内的林区垃圾量为1670吨/年,沿南明河湿地垃圾量为30吨/年。
5.医疗垃圾预测
医院床位数按5床/千人计算,项目区内共5万人。
计算得到,生态城内的医疗垃圾量为0.02吨/天。
(二)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及路线规划
1.固体废物处理收运总量及处理设施统计
固体废物种类 固体废物收运总量(吨/天) 固体废物设施名称 固体废物设施需求量(个)
家庭厨余垃圾堆肥量 4.6 家庭厨余垃圾堆肥桶 1000
社区厨余垃圾堆肥量 18.4 社区厨余垃圾堆肥桶 500
生活垃圾回收量 1.2 分类回收垃圾桶 800
生活垃圾中转外运量 10.8 生活垃圾转运站 6
餐厨垃圾残渣外运量 30.4 餐厨垃圾收集站 4
林区废弃物集中堆肥量 3.7 林区废物堆肥厂 1
林区废物收集中心 4
医疗废物收运量 0.02 医疗废物收集站 1
2.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及路线规划
处理设施名称 处理设施负责区域范围 设施处理量(吨/天)
1号生活垃圾转运站 商业H区 1.44
2号生活垃圾转运站 住宅A区 1.35
3号生活垃圾转运站 办公F区,商业I区 1.35
4号生活垃圾转运站 办公E区,住宅B区 2.97
5号生活垃圾转运站 住宅D区,商业J区 1.71
6号生活垃圾转运站 办公G区,住宅C区 2.07
1号餐厨垃圾收集站 娱乐O区,商业H区 10.4
2号餐厨垃圾收集站 办公E区,办公F区,学校K区 7.92
3号餐厨垃圾收集站 商业J区,学校L区,学校M区 3.92
4号餐厨垃圾收集站 办公G区,商业I区,学校N区 7.12
1号林区废物收集中心 林区Q区 1.83
2号林区废物收集中心 林区P区 0.73
3号林区废物收集中心 林区R区 0.37
4号林区废物收集中心 林区S区,沿河湿地T区 0.73
林区废物集中堆肥厂 项目全区 3.74
医疗废物收集站 医疗U区 0.0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09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桑东升,严爱琼,蒋坤富.低碳生态:引领世界城市发展方向[J].科学,2011,63(6):24-27.
[3]李海龙,于立.深圳市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建设[J].建设科技.2011(15):39-43.
[4]Dietmar Hahlweg.德国生态城市Erlangen[J].规划师,2003(01):29-30.
[5]沈孝辉.世界顶级生态城市库里蒂巴[J].决策与信息,2007( 10) : 73 -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