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泡沫经济成因

泡沫经济成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泡沫经济成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泡沫经济成因

泡沫经济成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泵井泡沫段 套压沉没度聚合物

前言

一口井产液量是生产压差确定的,当地层压力稳定,流压的高低决定油井产量。流压常常以动液面的变化间接地表示,但由于泡沫段的影响,动液面与流压不是单纯的直线关系,因此,常出现液面上升而产量不变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存在泡沫段,其实际是流压没变,所以产量不变。若认识不清,可能误以为地层压力上升而进行大泵提液,造成措施无效果,浪费人力物力。尤其是产量较大的电泵井的设备要求,克服泡沫段的难度就更大,因此准确分析判断电泵井泡沫段的大小范围,是保证油井以最佳产能生产的关键。

1、电泵井油套环空泡沫段基本形成原因分析

根据目前生产实际中,抽油井普遍存在油套环空泡沫段,分析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流压低于原油饱和压力时,原油中溶解气不断从原油中析出来,在油套环空中形成气-液混合的“泡沫段”,由于“泡沫段” 相对于油水界面密度较小,同时表面张力加大,容易附着在真实液面之上,特别对产量大的电泵井,泡沫段更易堆积。

2、通过三种方法得到泡沫段的长度

2.1洗井前后测得泡沫段长度

在生产实际中,根据生产资料和动态分析,对6口即将实施上产措施的电泵井进行了热洗方法进行了核实液面工作,为防止电泵井电缆的老化,保持热洗液温度在72 C,热洗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前后对比平均泡沫段长度在116.65m。

2.2放套压法测得泡沫段长度

根据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以及采出井稳定生产时排量不变则吸入口压力不变的基本条件,降低套管压力,环空动液面就会上升。当套压降到一定值后,真实液面超过泡沫段高度时,泡沫段随之消失。

在有泡沫段情况下,所测得的液面值反映了泡沫段的上部位置。降压时泡沫段并不是随着真实液面保持固定长度同步上升,而是相对的滞后,随后部分地被下面上升的液体所占据,直到整个泡沫段全部被占据后才测到真实液面。

3、生产实际中进一步讨论泡沫段长度的范围

3.1套压与泡沫段大小关系

2000年我矿油气比一般为120m3/t,油层中部深度950m左右,经计算,套压越低,泡沫段越长。当套压为0时,泡沫段长度为100-150m,当套压大于1时,泡沫段长度比较小,小于30m。

3.2沉没度与泡沫段大小关系

从沉没度与泡沫段高度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沉没度级别越低的井泡沫段的高度越高。

沉没度级别等于小于400m,泡沫段高度在400m 左右。

沉没度级别在400-500m之间,泡沫段高度在200m 左右。

沉没度级别在500-600m之间,泡沫段高度在70m 左右。

沉没度级别在600m以上,泡沫段高度在50m 左右。

可见,沉没度每下降100m,泡沫段高度上升幅度会更大,甚至达到了200m以上的上升幅度。

不同沉没度级别泡沫段长度范围统计表

3.3聚合物与泡沫段大小关系

由于聚合物是一种单体经聚合反应所得到的产物,通常是有机合成高分子,相同的体积下,聚合物溶液比水更具有增粘性,当水驱与聚驱的采出井形成同样 “泡沫段”时,由于聚驱井的聚合物有较强的粘性,且更具有较大的界面张力,会对“泡沫”液膜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聚驱较水驱更易形成“泡沫段”。从两驱验证的平均单井对比,水驱泡沫段高度为58.01m,聚驱泡沫段高度为171.45m,高于水驱泡沫段113.44m。

3.4含水、采出液浓度与泡沫段大小关系

从含水及采聚浓度统计表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含水级别越低的井泡沫段高度越高,采聚浓度越高的井泡沫段高度也越高。

含水等于小于80%,采聚浓度在500mg/L时,泡沫段高度在170m 左右。

含水级别在80-90%之间,采聚浓度在400-500mg/L之间时,泡沫段高度在150m 左右。

含水级别大于等于90%,采聚浓度在200-300mg/L之间时,泡沫段高度在50m 左右。

4、结论

(1)泡沫段长度的确定,可以为大泵提液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泡沫经济成因范文第2篇

一、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研究综述

关于房地产泡沫的测度,国内的研究很少,黄正新(2002)指出实物资本(产)基础价值的确定不是根据现实资本的投资收益,而是由该资产或商品的生产成本加上流通费用再加上社会平均利润计算的;李维哲和曲波(2002)设计了关于地产泡沫的预警指标,分为生产类指标、交易状况类指标、消费状况类指标和金融类指标四大类,这些指标虽然以测度房地产泡沫为名,实质上仍然是房地产景气的测度指标,并且指标过多,为实际应用带来困难;洪开荣(2002)提出了泡沫计量“市场修正法”,以空置率为基础计算房地产泡沫,同样没有分清景气与泡沫的区别。

国外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房地产价格形成的角度进行分析,建立各种各样的房地产基础价格的计算模型,将房地产实际价格与其基础价格进行对比来测量泡沫的程度。另一类是从房地产的信用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各种指标来测量房地产泡沫的程度。

应该说,国外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研究要远远超过国内的研究。但是,国外对房地产泡沫的度量是基于完善的统计体系而进行的,所设计的指标对国内的情况并不适用。并且,房地产基础价格的计算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难度及不确定性。由于房价和地价相互转化的关系,无论是根据收益原理还是根据成本原理,都无法脱离对房地产未来趋势的预期,而预期是肯定与泡沫相关联的,因此,笔者认为通过计算房地产基础价格来测度房地产泡沫并不完全科学。

二、房地产泡沫成因

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中最常见的价格泡沫现象,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它具有容易引起泡沫的资产领域一般具有的特点,即:(1)供求难以达到均衡,(2)供给弹性小。首先,由于房地产建设周期长,导致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时滞,难以达到均衡;其次,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土地的供给弹性最小。经济过热时对房地产的需求旺盛,而房地产建设受有限的土地供给的限制,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区的土地,不可能随价格的上涨而增加。于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房地产价格可以与投入的货币数量同比例地上涨。因此,土地资源的稀缺限制了土地的供给弹性,加速了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引起了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作为泡沫经济的载体。本身并不是虚拟资产,而是实物资产。但是,与虚拟经济膨胀的原因相同,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同样是由于出于投机目的的虚假需求的膨胀,所不同的是,由于房地产价值量大,这种投机需求的实现必须借助银行等金融系统的支持。

房地产与人们和企事业单位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居者有其屋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福利要求,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是没有穷尽的;而与企事业发展相关的生产条件和办公条件的改善也直接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从而使人们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历来就存在着很乐观的预期。当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国家的投资重点集中在基础建设和房屋建设中,这样就使得土地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由此造成许多非房地产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大量投资于房地产,以期获取价格上涨的好处,房地产交易十分火爆。加上人们对经济前景看好,再用房地产作抵押向银行借贷,炒作房地产,使其价格狂涨。

同样,银行也持有类似的心理,由于房地产是不动产,容易查封、保管和变卖,使银行部门认为这种贷款风险很小,在利润的驱动下银行也非常愿意向房地产投资者发放以房地产作抵押的贷款。此外,银行部门还会过于乐观地估计抵押物的价值,从而加强了借款人投资于房地产的融资能力,进一步地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产业的扩张。因此,就是对房地产出于投机目的的需求,这与土地的稀缺性有关,即人们买楼不是为了居住,而只是为了转手倒卖。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你追我赶的群体行动,就很难抑制,房地产泡沫随之产生。

房地产泡沫生成机制的动力之二就是资金的支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异常升涨,肯定与资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价值量大的特点,房地产泡沫能否出现,一个最根本的条件是市场上有没有大量的资金存在。因此,资金支持是房地产泡沫生成的必要条件,没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配合,就不会有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90年代的泡沫经济与土地神话和货币金融政策的影响关系密切。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适应日元升值和扩大内需的要求,日本发展和开放了国内市场,日本国内出现了国家公共投资、企业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一齐上的局面,兴起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的。在日本这个国土面积狭小且又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土地是最为可靠的财富。生产和技术能不断向前发展,商品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可国土却无法扩大。因此,土地价格只升不降成为大多数日本国民“颠扑不破的真理”,这种心理增加了购买土地的需求,对土地价格的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大规模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又引起旺盛的资金需求,使日本的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融资规模尤其是直接融资规模迅速扩大,最终超过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导致了泡沫经济的泡灭。

总之,房地产泡沫的生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过度的投机需求,二是投资信贷的支持。

三、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

(一)房地产泡沫测度指标的设计

本文设计了三个房地产泡沫测度指标,分别为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房价收入比和住房按揭款/居民月收入。

第1个指标: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

该指标是根据房地产泡沫的含义来设计的。泡沫经济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偏离程度的反映,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泡沫膨胀的程度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但是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房地产泡沫也是如此,因此可以用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进行比较,反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程度。该指标能反映房地产泡沫的扩张程度,是测量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动态指标,用来监测房地产经济泡沫化趋势,指标值越大,房地产泡沫的程度就越大。

本文并没有采用基础价格的标准来测算房地产泡沫的程度,而是采用实际GDP的增长率来代替基础价格的增长率,避免了基础价格测算中的各种不准确的因素,可以反映房地产泡沫发展的趋势。

第2个指标:房价收入比

该指标是根据房地产泡沫成因中的第一个因素:过度的投机需求来设计的。房价收入比是房地产价格与居民平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反映了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比值越高,支付能力就越低。当该指标持续增大时,表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超过了居民实际支付能力的上涨。当市场中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处在上升状态,且并没有存在市场萎缩的迹象,则说明这个房地产市场中投机需求的程度较高,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3个指标:住房按揭款/居民月收入

该指标是根据房地产泡沫成因中的第二个因素:投资信贷的支持来设计的。房地产投机需求的膨胀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而充足的资金必须依靠银行等金融部门的配合,因此居民投机需求的膨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杠杆的推动,与信贷规模具有同步扩张,互动发展的性质。该指标反映了信贷对居民住房需求的支持程度,也反映了居民的住房消费水平,代表了房地产泡沫发展及实现的程度。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信贷对居民住房投资的支持程度越大,居民投入住房消费的程度越高,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基础条件越好,如果房价保持上涨,则说明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上述三个指标分别根据房地产泡沫的含义和生成机制揭示了房地产泡沫的本质,可以将它们作为测度房地产泡沫的重要指标。

(二)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的合成

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可以取房地产测度指标的几何平均值来计算,即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房价收入比和住房按揭款/居民月收入三个指标数值的平均数。设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为K,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为q[,1],房价收入比为q[,2],住房按揭款/居民月收入为q[,3],则有:

附图

K值是一个大于零的数值,K值越大,房地产泡沫的程度越高。

由于缺少历史数据的积累,在我国应用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K值无法给出科学准确的评判标准,即无法指出“没有泡沫、出现泡沫、泡沫严重”的界限和区间;但是,通过对各系列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值的时序和截面数据的对比,可以判断各房地产市场中泡沫的发展程度,以此来分析房地产市场是否一直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克敏,刘荣:《泡沫经济问题研究》载《经济体制改革》1999.增刊

[2] 黄正新:《关于泡沫经济及其测度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

[3] 李维哲,曲波:《地产泡沫预警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

[4] 搜房研究院:《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月报》2002.12

[5] Angeline  M.Lavin.Empirical  Tests  of  the  Fundamental-Value  Hypothesis  in  Land  Markets.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2:1,99-116,2001.

泡沫经济成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产 涨幅 泡沫 供求

在大约三年前,房地行业还发展态势非常迅猛,当时市场需求性非常大,地产价格也逐步提升,众多开发商都进入此领域争夺相关市场份额。但目前当地产行业却进入了冷却期,发展水平开始处于滞缓状态,导致这种现行主要原因不仅是国家进行了政策调控,本质上来讲是由于此行业内部竞争性过程中具有一定问题,并最后造成房地产行业处于当下不景气状态。从经济性视角来分析,房屋r格的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泡沫经济造成的,另外,出现此状态的主要诱因还有多方面性,下面就对于房地产经济泡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房地产泡沫的特征

国内相关房地产文化性发展时间不长,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产生,才导致房地产开发得到更多大众的重视性,而房地产价格发展形势也是大众非常关注的部分。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近年态势来看,可体现出从高处逐步下落的过程,从1997年直到2010年间,房地产行业得到良好性发展,但是经过绚烂的发展后,还是逐步进入的衰退期,可见国内房地产发展进入了一个发展滞缓状态,而造成此现象的主要诱因有哪些呢?

(一)房价持续上涨

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而且大众生活水准性也在不断攀升,房屋价格提升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需要不断加强并完善,房屋价格浮动性,应该与大众生活水平相适应,但是国内房屋价格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状态,价格提升速度非常快,于此同时房屋项目也在不断提升其建设速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各城市中的房屋价格出现了迅猛涨价形势,由于此时商品房销售数量有限,市场需求性比较平衡,所以未出现泡沫经济相关问题,但是来到二十世纪以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更多的人口都流入了大城市,使得住房需求性提升,同时为房地产的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于是房产行业发展得到了空前发展性,而且导致很多企业都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投资,最后导致房屋市场的供需性平衡性得到破坏,严重影响了房地产价值性,有些地区的居民对于过高的房价不能有效承担,并逐步形成了房地产泡沫。

(二)房价收入比过高

房屋的价格对于房产地产行业获得经济效益具有一定影响力,房屋价格的浮动性也是产生经济泡沫的原因。房屋卖出的价格对于房地产开发商经济收入具有很大作用。国内的房地产商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而进行项目运作,并在房地产开发过程非常关注不断管理各项目成本。但是房产开发进度过快,导致出现了开发的过度性。观察房地产开发与大众需求来说,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与矛盾性,房地产一直追求获得更高利润性,但是大众却更多的关注其价值性,但是过高的房屋价格,还是会导致更多的居民不能承担如此高昂的房屋价格。

二、房地产的泡沫化对我国的危害

房地产行业所出现的泡沫形象,还不能对其行业发展具有致命性打击,但是仍然会影响其发展速率,并对于国家经济调控具有错误引导性。

(一)房地产泡沫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房地产市场产品结构失衡

当下国内房地产行业发展中,在规模性较大的城市中,其配置结构具有一定问题:高档房屋产品过多,刚需性房屋产品较少,面积较大的户型种类较多,但是小户型房屋数量过少。通过分析从2005年上半年投资结构发现,处于收入较低居民中,对于经济适用房的需求性减少了14.k60,导致经济适用房和一般性住宅的比例出现了变化,并同比2004年具有更明显的减低性,进一步造成了房屋供求出现了失衡性。

(二)房地产泡沫的长期存在对金融系统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

由于房地产贷款具有一定的风险因素,而且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商业贷款过程中会出现不良信用性,通过统计发现,在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中所体现的不良贷款率很高,但是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并不高。另外,当下个人买房贷款的不良信用率很小,但是基于房屋税收政策的不断建立,同样会影响到购买人的偿还能力。

(三)房地产泡沫的长期存在易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

由于房地产泡沫已经出现破灭性预兆,将会对经济产生较大影响,并导致很多工厂破产,社会中的失业现行比较严重。而且处于经济危机状态下,也导致更多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观察马来西亚房地产发展过程,在1997年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而且当年的犯罪率对比1996年比例数值提升可38%,在1998年第一季度中其犯罪率对比1997年比例数值提升可53%,由于本地居民对于经济危机非常不满同时造成了社会危机性不断攀升。

三、结语

通过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泡沫经济的产生都是由于经济利益问题所导致的。大众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争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性,房地产开发企业也非常关注提高经济收益,但是在获得更高收益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考虑市场经济发展适应性。正是由于房地产开发的无序性以及没有受到国家具体有效管控,导致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状态过于迅速,并没有关注居民购买的承受性,导致行业发展处于滞缓状态。如果不能提升购买方的购买欲望,则会导致项目建设过剩问题。可见,为了促进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及有序性,需要以务实的态度进行市场分析,并关注如何才能避免泡沫经济生产。

参考文献:

[1]曹春霞.中国房地产泡沫经济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赵秀池,2006.

[2]孙红梅.中国房地产泡沫资产剖析[D].首都经贸大学:马方方,2008.

泡沫经济成因范文第4篇

作为虚拟资本的有价证券不是劳动生产物,自身没有价值。作为所有权证书,能够给其所有者带来收益,收益便成为它的“价值”的内容。马克思指出:“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当作资本化。”其资本化的基础就是有价证券的收益,其资本化的尺度便是市场利率,其资本化的结果便是虚拟资本的量。虚拟资本市场价格的变动及其决定方法有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它的市场价格是由证券的定期收益和利率决定的,不随现实资本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其市场价值与定期收益的多少成正比,与利率高低成反比;其价格波动,既决定于有价证券的供求,也决定于货币的供求。马克思指出:“在货币市场紧迫的时候,这种价证券的价格会双重的跌落:一是因为利息率提高;二是因为这种有价证券大量投入市场,以便实现为货币。”这表明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落,取决于有价证券与货币这两种资产的相互替代程度,而导致它们相互替代的因素,是人们的资产选择。

二、虚拟资本发展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虚拟资本存在内在矛盾,随着虚拟资本积累形成虚拟经济,这种矛盾的影响也日渐扩大,凸显为虚拟经济的二重作用。虚拟经济的负作用会引致泡沫经济,最终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发生。

(一)虚拟资本的二重性虚拟资本的内在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虚拟资本是以现实资本为客观基础的;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增值过程与其所对应的现实资本运动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价证券的贬值或增值同其所对应的现实资本的价值无关。由此可见,虚拟资本具有二重性的特征,即客观衍生性和相对独立性。虚拟资本的客观衍生性表现在:一是虚拟资本的规模具有衍生性。作为虚拟资本载体的有价证劵的发行规模是由现实资本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而有价证券的发行规模又直接决定了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规模。虽然一些金融衍生工具与现实资本并没有直接产生联系,但是它要依托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它的发展规模自然也要受到现实资本的规模所制约。二是虚拟资本的价格具有衍生性。虚拟资本本身只是收入的资本化,并不存在价值,其价格运动受相应的现实资本价值的制约,现实资本的价值是虚拟资本价格波动的轴心。三是虚拟资本的运行具有衍生性。只有现实资本正常运转,为虚拟资本提供良好的衍生基础,虚拟资本才能朝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虚拟资本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是价格变动的自由性。虚拟资本在交易所可以不停地交易,其价格的变动不需要有现实的对应物。二是行为主体的投机性。虚拟资本的多数行为主体通过预期价格的涨落,把通过交易获取一定投机利润当作主要交易动机。三是财富积累的虚幻性。虚拟资本一旦进入交易场所,其价格的波动往往与现实资本的价值相脱离。在交易过程中,虚拟资本的价格上升,不等于财富的实际增长,只是财富形式的增加。虚拟资本投资过程中增加的财富具有虚幻性。

(二)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二重效应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简单地说,虚拟经济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正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优化社会资本配置,增加社会资本总量。在当代信用经济中,投资所需货币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虚拟经济交易。通过虚拟经济的各种融资方式,在较短时期内,能最大限度地对社会资本总量进行调配,聚集大量资金并满足资金短缺部门的需求。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引导要素合理流动。虚拟资本的交易机制能引导投资者向那些信誉好、效益高、有发展前景的领域投资,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高效配置。三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防范投资集中的风险。虚拟经济具有对经济风险转移和分散的功能,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四是扩大收入渠道,提高收入水平。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对经济发展也有负效应。一方面,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会大量挤占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是现实资本的投资。虚拟资本投资,只有通过其筹集到的资金真正地进入生产领域,并真正地促进了生产资本的形成,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虚拟资本与其衍生基础严重背离,就会造成大量资本运转在虚拟资本的领域,而不能进入现实资本的领域。当虚拟资本占社会总资本的比例过大时,虚拟资本不仅不能够真正促进现实资本投资,还会挤占经济发展所需的现实资本的空间,导致现实资本的投资得不到满足,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虚拟经济过度发展还会引发并放大经济风险。虚拟资本的相对独立性,将金融资产以及金融交易活动与其对应的现实资本是否实现增值进行了分割。因此,在虚拟资本运动获得大量收益的同时,会使业已存在的经济风险放大,甚至引发新的经济风险。

(三)虚拟经济的负效应与金融危机的发生虚拟经济过度发展滋生经济泡沫,并最终形成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高度投机下的虚拟资本交易行为造成的经济虚假繁荣。泡沫经济的根本成因就是虚拟资本的二重性矛盾的无限扩大,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价格剧烈波动,严重背离其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经济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泡沫经济过度发展,资本过度集中于虚拟经济领域,挤占了投入到现实资本领域的资本空间。当再生产的规模不再扩大,现实资本的收益向虚拟资本转移停滞,信用会剧烈地收缩,投资主体对虚拟资本需求急剧下降,虚拟资本价格直线下滑,经济泡沫随即破灭,经济泡沫破裂可能造成金融危机的发生。

三、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现实启示

虚拟资本的二重性决定了只要发展以虚拟资本为交易物的虚拟经济,就存在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一个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绝好案例。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与衍化国际金融危机的萌芽。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初步爆发。这一阶段的危机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都没有产生太大的冲击,人们对危机的严重性未予以足够的重视,美国政府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2007年6月后,次贷危机深化,次贷危机逐步转化为金融危机,金融市场开始做出剧烈的反应。在这一阶段,股票市场的波动加剧,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开始蔓延,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越来越悲观。为了应对可能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实施了总额达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2008年3月后,金融危机恶化并迅速地向全球蔓延,股票市场反应强烈,许多非美元货币开始大幅贬值,投资者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这一阶段,美国金融危机迅速转变为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尤为突出,不仅股票市场大幅下跌,欧洲货币兑美元汇率也大幅下挫,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迅速恶化。国际金融危机的衍化。2008年底至今,欧洲部分国家和美国的金融危机衍化为债务危机与财政悬崖。债务危机与财政悬崖实际是金融危机的延续和深化。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诱因金融衍生工具种类多样化。金融衍生品作为虚拟资本的高级形式,使虚拟资本的独立性日益增强。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的虚拟资本快速发展,债券、股票、外汇、股指期货、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等大量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等逐渐成为美国人创造新的货币财富的重要工具,在这个过程中,虚拟资本的独立性快速扩大。金融衍生品投资短期化。随着金融市场逐渐成熟,产品层次和结构日益深化和复杂,风险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金融投资机构逐渐从关注单一投资品种转向整体投资组合,并更加注重收益与风险的匹配。最初,发行金融衍生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散风险。然而,美国金融衍生品发行者的投机套利动机明显强于分散风险的目的,金融衍生工具分散信用风险的基本功能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被其投资套利功能无情地弱化,导致金融衍生品投资短期化。金融政策和监管错位。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影响下,美国政府在危机之初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和金融市场的干预十分犹豫,既担心金融危机继续恶化,又顾忌政府的干预适得其反,违背其自由主义的精神。在金融危机发生前,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联储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制造了金融市场的泡沫,为金融危机发生埋下隐患。实体经济发展缓慢。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运行方式走上了“去工业化”的道路,其典型特征就是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无论是在国民经济的产值中所占的比值还是在就业贡献率上都逐步提高,而传统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世纪初,美国从事制造业生产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近2/3,21世纪初下降到21.8%;农业就业人口占比从38.3%下降到1.6%,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比从33.2%上升到近80%的水平。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伴随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实资本占社会总资本的比重越来越低,现实资本投资的GDP占比大幅下降,由1950年的37.1%下降到2009年的17.8%,与此同时,虚拟资本积累的GDP占比大幅上升,由15%上升到33.6%。当前,以金融房地产业为主的虚拟经济占据了美国经济的主导地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客观必然性。

泡沫经济成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日本 经济泡沫 税收 土地政策

中图分类号: F81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6-008-04

一、序:什么是经济泡沫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的洗礼。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泡沫的破裂,之后的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10年”,经济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出现了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未曾出现过的通货紧缩现象。因此,我希望通过日本的经验,即通过分析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探讨政策措施的问题,得出引以为戒的教训。

谈及经济泡沫,首先被认为是指用经济基本因素无法说明的资产价格的飞涨。也就是说,经济基本因素并不能解释经济泡沫的成因。

一般来说,资产价格由如下公式决定:资产价格=收益/(长期贷款利率 + 风险收益率)。

决定资产价格的是收益、长期贷款利率和风险收益率这三个要素。资产价格变动的内在机制是:如果从资产获得的收益增加,资产价格上升;如果由于长期贷款利率上升,或经济的未来走向不明朗而造成资产的风险收益率增大,资产价格就下落。

在上述机制作用下,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经济形势如下:由于日元升值造成景气下行,金融政策上依然保持超低利率(尤其在1986年以后),人们认为长期贷款利率将持续走低。在经济持续景气的情形下,资产收益(预期)比较平稳。以上诸要素的变动所导致的结果是,在资产价格公式中分母变动的作用下,资产价格飞涨。

二、土地神话和土地本位制

(一)日本的“土地本位制”

对于土地价格,有必要从二战后日本的土地神话说明。所谓土地神话,简单地说,就是“土地的价格绝对不会下降”。由于日本经济是以土地和土地价格为中心来运行,在这个意义上,也称为“土地本位制”。

土地本来应由其社会利用价值而决定价值,但是由于日本土地具有超出土地利用本身的金融功能,即银行融资担保功能,对于日本经济的运行而言,土地具有更为核心的作用。在“土地本位制”的情况下,放松银根的金融政策和投机行为相结合,共同形成了经济泡沫。

日本的商业银行,原则上是以土地为担保进行贷款。在战后资本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土地作为担保使缺乏信用的中小企业也有可能得到贷款,这是一种变通之道,是把有限的资金更加有效运用的一种方法(在欧美国家,银行以项目融资为主)。

因此,土地担保功能的维持,其必要前提是土地价格不下降。日本国土狭窄以及国民中由来已久希望拥有自家住宅等心理因素,形成了土地价格会不断上升的土地神话。银行也逐渐把土地价格上升的预期加入担保评价的因素之中,据此来评估贷款。

此外,完善的土地价格客观评价方法的缺失也加剧了土地神话的产生。企业会计结算中,土地评价仍然按照购买时的登记价格来决定,土地价格的上升可以当作营业外收入计算,使所谓的“财技”(长期战略决策下的经营运作)变为可能,对业绩扩大产生了巨大作用。

战后产生的这些做法,在日本取得令世界惊奇的经济成就之后延续下来。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业的贷款竞争,产生了过多的土地抵押贷款,这也是刺激地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二)土地税制与土地神话

在经济泡沫的成因中,日本的土地税制问题也是原因之一。对于土地,通常在取得、保有、买卖等三个阶段课税。日本的税制中,在“取得阶段”,有遗产继承税(国税)、登记许可税(国税)和不动产取得税(省级地方税)等三种税赋需要交纳。在“保有阶段”,有固定资产税(市级地方税)、城市规划税(市级地方税)和特别土地保有税(市级地方税,1993年废止)等三种。在“转让阶段”,对转让所得进行征税,有法人税、所得税(转移国税)、住民税(地方税)等三种。

土地税制方面与经济泡沫成因有关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保有阶段”,保有者的税收负担过低。保有者所负担税收的代表是固定资产税,是按照地方居民所利用的公共设施和享受的公共服务为基础来折算税金的,这种根据受益决定税收的计算方法,使保有者的纳税负担持续处于低水平。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下面的三个经济指标看出。

从如上资料可以看出,日本在土地保有上的税负,由于评价和税率两方面的影响,与其他国家相比非常低。尤其是农地(农田),虽然处于城市的近郊,但是由于农业具有特殊性而使其保有税负非常低。

这种低保有费用阻碍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容易造成土地未利用或者几乎未利用就被闲置。此外,和其他资产相比,土地更容易成为投机买卖的温床。这种情况,在日本导致了耕地的价格比建有建筑物的土地拥有更高价格的现象,也出现了与土地的使用价值相比,土地的资产价值更加重要的现象。结果,使用价值和资产价值偏离幅度加大,并成为社会问题。因此,制定提高保有费用、抑制投机行为、促进土地利用的土地税收制度必不可少。

以下再对土地买卖收益的课税状况加以说明。在经济泡沫出现之前,对个人而言,4000万日元的(土地)转让收益需要交纳20%的收入税,对于超过4000万日元的部分,实行50%的综合课税。对法人而言,除了通常的法人税率之外,保有期间在10年以下的,征收20%追加课税。但是,这种转让收益课税对于抑制投机活动并不见得有效。后文中还会看到,为了抑制投机,从1992年开始实施针对泡沫经济的税制,对于保有期间2年以下的土地,转让时另行加收30%的税。

此外,利用贷款进行土地投资时,贷款利息从收益中扣除;建筑物则以每年折旧的形式计算到损失中。遗产继承的情况下,土地的评价比现金和股票更易偏向过低评价。因此,从减轻遗产继承税和收入税负担的角度,小户型(单房间)住宅的投资需求增加了(贷款利息部分和建筑物的折旧部分,可以和工资收结计算)。

如上所述,土地税制在土地抵押贷款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三)土地价格和股票价格的连动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土地价格的飞涨,也波及了股市,导致股票价格上涨。其理论基础是企业拥有工厂等不动产,由于不动产价格上升,企业价值即股票价格也随之上升(理论上近似于“托宾的Q理论”)。与土地不同,无论股票价格如何上涨,没有人会因此而烦恼,企业由于股价高涨而更容易融资。此外,股票价格的非记账收益以银行的自有资本(BIS规制)计算。结果是,土地和股票价格同时持续高涨。

三、土地价格的飞涨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以及经济泡沫的破灭

(一)社会问题和经济泡沫的破灭

土地价格的飞涨、投机以及土地买卖成为社会问题。高达年收入数倍的高价住宅使工薪阶层的梦想成为泡影,使买得起住宅的和买不起住宅的人的差距加大。更严重的是,土地的高价格成为外国企业进入日本的障碍。根据“日美构造协议”的观点,收入所得这一流量和价格这一存量之间已经到了无法平衡的地步。

对于这种现象,从1987年起,媒体开始出现土地价格飞涨导致社会问题的舆论。1987年6月,日本内阁制定了“综合土地对策纲要”。此外,1989年末,《土地基本法》通过,表达的主要观念是“土地的公共性”――即土地的适度利用、按照计划使用土地、抑制土地投机以及随着土地不断增值其税负也应适度增加等内容。

在经济泡沫的冲击下,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也相应制定了如下对策:1989年5月提高央行利率;从1991年4月开始实施对用土地作担保进行的融资进行总量限制;从1992年4月起,作为土地税制改革的措施,设立了地价税、强化转让收益税的征收以及改善土地的评价体系。

(二)土地税制改革

土地税制改革的思路和概要如下(摘自“土地税制小委员会”的报告书《土地税制修正的基本课题》――1990年5月29日):

(1)减少土地作为资产的可利用性,抑制土地投机,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为此,除固定资产税之外,新设地价税(国税、1992年1月开始实行),对土地保有实施高税率,以有效提高土地利用。(这种思路与向未达成收益进行征税具有同样的经济效果)

(2)强化转让收益课税。之前由于认为强化土地转让税征收会产生抑制效果(即如果对转让收益征收重税,会阻碍土地的出售,长此以往会抑制土地的供给),所以对土地转让收益并未课以重税。考察经济泡沫时期的土地买卖,并没有看到对土地买卖的抑制效果,通过对短期土地交易的转让收益强化征税,起到了抑制投机的效果。

对劳动所得和土地转让收益这两者之中的哪一个提高其税负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在泡沫经济的情况下,土地价格的上升与其说是本人的努力,不如说是政府公共开发的结果,利益的一部分理应交还国家,即由土地价格的上升获得的利益应该纳税。尤其在短期和超短期(2年以下保有土地)的情况下,卓有成效、具有惩罚性质的税收制度,对土地投机发挥了巨大的抑制作用。对个人,土地保有超过5年的情况下,税率由原26%增加到39%。

(3)关于遗产继承税和城市规划区域内农用土地的课税。提高对遗产继承土地的评价,把城市化农业用地和周围的住宅用地按照同样的税率征税,针对避税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实施这些对策的结果是:土地价格从1988年开始减慢上涨幅度,然后长期处于下跌状态。除了最近在东京中心部分的土地价格出现上涨现象外,日本全国的土地价格直到目前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因此,土地神话业已终结已经成为共识。

最后,对于1992年以后的所得税,在个人由不动产造成的损失中,为购买土地而进行的贷款部分,禁止和其他收入所得进行联合损益计算。这是为了抑制通过资本运作进行小户型(单房间)住宅投资。

四、土地神话的终结与景气后退、通货紧缩

(一)土地神话的终结

由于采取了以上政策,日本土地价格开始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地方城市的土地价格一直到今天仍然在持续下降,可以说土地神话业已终结。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于土地价格总是上升这种预期,人们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日本人口下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此外,由于农产品进口增加,实质上产生相当于增加进口土地的效果,导致人们原有的“土地是稀少资源”的观念发生转变。

(2)银行的贷款行为发生了变化。经过长期的不良债权消化期后,银行已经从土地担保贷款,开始转变为通过对无形资产、经营资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决定贷款。

(3)土地评价方式变为“收益还原”方式,即根据利用价值来决定,不再是以资产收益来估测。

然而,最近在富余资金的影响下,东京中心部分土地价格上升了,部分土地投资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对此有必要实施以金融政策为首,踏实稳妥的经济对策。

(二)景气下行和通货紧缩

土地价格长期急剧下降,也产生了新问题。在土地神话这种背景下,由于日本所特有的通过土地担保的间接金融体系,一旦土地神话终结,则金融机构的许多贷款就会转化为不良资产,日本的金融体系因此受到严重打击。银行业务属于“存量”类业务,长此以往,这个问题将会波及日本经济全体,“让经济泡沫过快破裂”这一举措本身就是政策上的失败。以下几点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是“让经济泡沫破裂”这一导致长期资产缩水的政策是否走过了头;二是导致长期不景气和资产缩水的经济对策,尤其是金融政策是否有问题;三是把不良资产问题延迟处理的政策是否有问题。

尤其在经济泡沫破裂后,虽然对所得税等实行大幅度减税政策、对公共领域追加投资,但是,这些财政政策并未和金融政策恰当协调,导致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这一点被看作是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两者协调的失败。

在税制方面,采取了冻结地价税,减缓转让收益课税的政策。由于税制上的对策在时间上滞后,针对经济泡沫的土地税制改革在1991年才实施(地价税在1992年实施),而此时土地投机已过了高峰期。此外,作为通货紧缩对策,冻结地价税(1998年)、减轻土地转让收益税负担等修正措施虽然很快实行,但是并没有阻止通货紧缩(资产缩水)现象的发生。

五、所谓“失去的10年”是怎么回事?

考察经济泡沫破裂后的长期不景气、资产缩水现象,可以看出政府在经济泡沫生成中(忽视经济泡沫)负有重大责任。上世纪90年代,长期的经济停滞(低增长、失业率上升等)以及资产缩水所造成的国民资产价值的下降和损失,可以说是“失去的10年”。而且,日本在经济泡沫发生后由于经济对策滞后,表明政府的政策对应能力(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存在着问题。

另一方面,美国从日本学到了很多经验。在美国,金融政策目标之一是导入资产价格,并随时监视股市动向。格林斯潘的讲话证实了这一点。只是,“失去的10年”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重新对经济运行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上述10年中,人均所得和个人金融资产在增加,劳动分配率也在上升。失业率在5%前后变动。在银座和六本木,能看到以年轻人为主的很多人在购物、就餐、娱乐,这种现象也从侧面证实了以上事实。外汇储备、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基本要素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恶化。此外,通货紧缩可能是其他技术进步、从中国进口的增加、冷战后国际竞争的激化等各种各样原因彼此错综复杂、综合作用的结果。另外,随着新结构变化的发生、结构改革的实施以及新商业模式的出现,预示着现在以及将来的经济复苏。由间接金融转向直接金融、企业管理不断改善等新情况的涌现,使这10年也可以认为是向新的经济方向转换所必要的10年。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财政危机是最深刻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经济泡沫产生和破裂的最大受害者是国家。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