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数学教育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基础和初级阶段,其教育效果和水平的高低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教育和引导。数学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内容,更是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在幼儿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量、形、空间及时间等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幼儿在脑海中对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能够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引导幼儿能够运用所学的简单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幼儿对于生活与社会的万事万物还处于认知阶段,对什么东西都还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将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在使学生掌握简单数学知识的同时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生活化教学,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将数学知识和幼儿所熟悉的现实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有利于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为简单生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其次,生活化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儿在课堂上的互动,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乐趣,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具体措施探析
(一)借助生活教具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形象最直观的展示品和借助物,对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贴近生活的教具,发挥其各自对教学的有利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减运算的概念,老师可以借助苹果或者橘子等教具展开教学,如“数橘子”,让学生在亲身数一数的过程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讲解“分类”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从书包里将自己带来的所有物品,如手帕、水杯、皮球、铅笔盒等物品,给每一位学生分发事先弄好的“标记”筐,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认真观察,看看它们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再根据每一个篮筐中的标记要求将这些物品一一投放到适合的篮筐中,完成物品的分类。这样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为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而且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创设生活情境和生活形式展开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因此,老师在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创设生动的富有创意的生活情境和生活形式展开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比一比”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事先做好的一扇门的教具,然后在顶上挂上一串铃铛,让学生挨个来摸摸看,看自己是否能触碰到铃铛。然后学生就会发现有些同学可以碰到铃铛,而且铃铛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而有些小朋友却不能碰到。这时老师就可以借助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引入新课。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此外,老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幼儿爱玩的天性,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简单游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如设计“吃饼干”的游戏,让学生在吃饼干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饼干啃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可以是三角形、长方形、圆等,让学生对图形有更深刻的理解;老师也可以设计红绿灯的游戏,让学生在红灯时所有人停止手头的动作,坚持十秒,并且让学生一起数十秒,从而增强学生脑海中对“秒”的概念的理解。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适应幼儿的天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在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老师在传授知识之余,也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实用性。比如,在学习了数的相关概念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或者留意生活中的数量概念。这时学生就会观察留意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的概念的存在,如年年龄、电话号码等,并且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数的简单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学会看日历,明白今天、昨天和明天的概念与关系等。通过这些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结语
数学教学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基础内容。在幼儿数学教育阶段实现生活化教育的目标,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老师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物质层面的融合。科学和艺术物质层面的关系是指科学方法对艺术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许多教师理解的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主要停留在表象上,需要提倡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
2.心理层面的融合。在艺术活动中,想象、情感等诸多要素要彼此渗透,情感通过理性的对话能够成为美的艺术,只有当艺术具体化为情理交融的艺术形象的时候才有美的艺术产生。在幼儿教育中,孩子特别富有想象力,有的教师则认为想象需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不应该违背原则,于是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纠正,这样就封杀了他们的创造力。遇到这种问题,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激发、引领与指导孩子理性与情感的参与。
3.科学和艺术本质层面的融合。科学和艺术追求的目标就是人们所说的真、善、美,科学和艺术本质层面的关系富有变化和韵律美的和谐美。周期美是一种自然与生命的节奏,科学和艺术的汇合,实现了深层次的积极互动,科学活动有助于引导幼儿关注、观察与体验各种物体不同形状的意味,帮助幼儿深入体验其中蕴含的节奏、和谐等,提升幼儿勇于怀疑的品质。
二、幼儿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1.从个体角度逐渐渗透。首先是在艺术的科学启蒙教育,对3—4岁的儿童需要培养他们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引导幼儿认识从表象向真理过度的过程,教育的重点不注重结果,关键在于过程。其次是对6岁阶段的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需要开始注重结果和获得结果的意识培养,将艺术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的艺术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可以利用多种工具材料刺激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以强化幼儿的兴趣发展。在儿童文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利用艺术形式使幼儿对教育活动产生好奇,有求知欲望,在这一阶段研究中科学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艺术教育成为辅助教育形式。我们的具体目标是增加知识,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在优化的教育中达到科学教育目的。
2.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
(1)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起源于儿童相互作用的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对象性,它是在儿童产生制作动机后在头脑中形成的简单构思,然后把这个构思付诸于制作过程与装饰。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活动加工改变材料,把头脑中的形象外在化、可视化,手工制作活动需要探究所要制作物体的性能,按照其原理进行科学设计,在感知基础上探究原理,整个过程需要不断调整设计,增加“探究规律”与“画草图”两个环节,并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价值的环节,在活动中遵循合作计划的规则并有效运用各种交流技能,有助于补充和扩大传统学科领域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任何造型在制造前都需要弄清楚物体的结构,需要比例以及各部分的空间关系与空间位置等,分析的同时还要对形态进行分析与综合,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形态的分析与综合要侧重于形象思维,那么对科学规律的探求则更偏重于逻辑思维,知觉与理智、感知和推理在这里可以得到完美结合。
(2)交流讨论。交流谈论能增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从开始产生对话及对自己想法的陈述,使幼儿能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使自己能有效组织、分配任务,实现观点的外在化、客观化的表征转化。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进行反思、评价、交流活动,促使他们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思考和有效的制作动作能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要想真正实现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需要鼓励幼儿多样性的表现和结果,教师在教学素材上要摒弃那种仅在于锻炼手指操作的教学内容,要充分挖掘素材中蕴涵的多方面价值,从各种角度使幼儿由原来的机械操作变为生动展示现有能力和已有经验,让他们在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探求规律与创造美的乐趣。
关键词:幼儿教育学;课堂提问;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课堂上巧妙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职生绝大部分文化基础薄弱、怕考试、厌学、习惯懒散、不自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巧妙的提问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显得十分重要。
一、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提问要科学,符合逻辑。提问要做到:直截了当、干脆利落、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语言规范、概念准确、短小精悍、清晰可辨。最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比如,充满趣味的导入设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默契的交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
大部分中职生文化基础比较差,教师应多设置一些难易程度适当、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笔者在上《幼儿园游戏的指导》一课时,事先准备了角色游戏要用到的大量玩具,再配合两个问题引入上课内容: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有哪些?指导幼儿玩角色游戏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的见习活动,回忆在幼儿园角色区的游戏内容,思考角色游戏的类型,分析每一种角色游戏应该如何指导才能更受孩子们的欢迎……通过角色游戏玩具的视觉刺激,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形成了一种“急盼” “渴求”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调动起来的同时,学生也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问题在大家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消化了。
二、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堂提问的“针对性”指教师不仅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而且还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恰当地设计课堂提问的方式。针对教材的重难点设计一系列问题,应层层深入,有的放矢,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提问,教师则要根据中职生的特点,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出发设计提问。
对于一些重要的幼儿教育学概念,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理解了,其实不然,幼儿教育学的一些概念比较笼统,单纯的复述并不代表已经掌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指向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作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以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从题目的本身出发提出疑问,或通过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在上《幼儿体育》一课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幼儿园为什么将幼儿良好的习惯,如生活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与习惯等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一问题一提出,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很快就有了各种见解独特的答案了。这种目标明确的巧妙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应讲究平等性,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中职生基础较差,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学习缺乏信心。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应当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提出的,争取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幼儿教育学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培养优生,也要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总的来说,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引起每位学生的思考,比如通过师生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提问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善于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履行提问的义务。大量的幼儿教育学教学实践证明,多诱导学生自主提问,更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语言、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他们养成科学的审美情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上《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时,笔者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仔细思考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哪些问题,结果,大家兴致勃勃地提出了各种问题,比如:幼小衔接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幼儿入学前,教师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工作?家庭在孩子入学前该为孩子做好哪些准备工作……通过大家的互相提问,课堂气氛被迅速调动起来,教学重点和难点也顺利得到了解决。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演示幼儿教师教学实况视频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在《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①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包括了哪些环节?②组织领导幼儿日常生活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笔者鼓励、引导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这一点,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日后与小朋友及家长的沟通。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作者单位:汕头市澄海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多样化发展
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会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体会和建议。
一、利用环境的影响创设具有美育氛围的活动环境和活动区域引起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美术是一种通过形象、色彩、空间造型等因素来激发人们的直观感受,从而达到表现主题思想的一种艺术,所
以,开展美术教学首先应该从培养孩子们去环境中感受
美,美术以它的直观性,可观性,形象生动,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中注重利用环境熏陶,我们可以通过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各种绘画作品装饰美术活动室,幼儿的涂鸦作品往往具有灿烂的色彩,天真可爱的形象,具有丰富的装饰意味,还可以布置一些手工剪纸等供孩子们欣赏,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美术教学的活动效果。
二、搞好美术教学活动需要我们做好示范,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欣赏能力,还要注意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应注重以游戏的方法进行绘画活动,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把绘画融入游戏中,绘画教学时就让幼儿觉得是在做游戏,他们的兴趣就高了,幼儿受年龄的局限往往缺乏生活经验,这样制约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因此,我们为幼儿选择绘画的内容是幼儿熟悉、感兴趣、喜欢、简单的事物。教师应该注意先画好一些范画,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欣赏,了解基本的作画步奏,和涂颜色的方法,先指导孩子们画简单的物品,然后再循序渐进画复杂的事物,
适时地鼓励幼儿积极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体验创作的乐趣。
三、善于利用多种绘画材料丰富幼儿美术教学的内容,
引导幼儿美术活动的多样化发展
当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尚处在身心发展极不成熟的幼儿时,教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功效呢?相比其他学科领域,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教师又如何才能通过提问起到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作用呢?本文作者带着问题以非参与式观察、访谈法,对武汉市9所幼儿园中27位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了研究,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用信息交流的理论对所获取的教学互动中的师幼对话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
一、信息交流理论与教学中的教师提问
信息交流理论在信息技术、传播学等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运用。信息以多种形式存在,它来往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甚至是人与机器之间,不管信息如何变换,传递信息都离不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信息的交流有它的规律性。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利用传播模型来简化和抽象传播过程,把握传播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用传播模型来解释教育中的信息传播过程,要抓住信息传递的五个基本要素:第一,要有信息的发送者,即信源;第二,要有信息,并且必须通过加工,把信息变换成便于传递和接收的形式;第三,要有传递信息的中介和渠道,即信道;第四,要有信息的接受者,即信宿;第五,要有反馈,信息的接收者要向信息的发送者进行反馈,信息的发送者还要适当的对接收者的回应做出反馈,并不断循环,以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信息经过编码即经过信息加工,由信源即信息的发送者发出,沿信道传递,到达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经过译码被信息接收者所接收,接收者将信息反馈给发送者,发送者再经过整理重新发出信息,以此循环。这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流程,即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
发送者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以后,传递给接收者。而接收者自己的感受范围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部分的或全部的接收信息。接收者有意或无意地将反馈传送给被发送者。发送者传给接收者的消息代表发送者在两方面消息中的选择,一方面是接收者传给发送者的,另一方面是发送者从自己的感受范围对消息进行抽象得到的。反馈不仅可以接收者到发送者,还可以从发送者到接收者。
那么,幼儿园数学教育动态的教学中,信息交流是怎么实现的呢?教师将知识和信息编码送出去,通过一系列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传递给幼儿,幼儿又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幼儿发出的信息重新处理和变换,发出新的信息,不断循环。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与幼儿的信息交流系统。
但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作为最初的学习者,其身心发展还不够健全,还不具备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的方式也有限。基于此,在幼儿与教师的信息交流系统中,更多的依赖于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能控制好这个信息交流系统的每一个要素,把握好信息运动的规律,克服信息交流中的障碍,时刻考虑如何灵活的加工信息和如何更好的传递信息,才便于传递并让幼儿易于接收。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分析
用信息交流理论审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教师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掌握不够重视,对信息的加工不够细致
教师对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理顺,对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较模糊。比如在教学中如何区分开“数的形成”与“数的组成”如何理解“数的守恒”的概念等等。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概念之间的区别有所忽视,在提问中指向不明,幼儿这样回答那样回答都算对,很容易影响幼儿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的重新更正又容易影响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未能实时确保对于信息的掌握准确无误。
(二)对幼儿的特质研究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把握好信宿的特点
教师提问的语言单调,比较生硬,不够形象,缺乏趣味性,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比如在认识相邻数的活动中,“4的前面是几?“4的后面是几?”等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提问的内容多数从数学知识本身出发,比较抽象,很难让幼儿建立起与己有经验的联系,缺乏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系,对幼儿的思维特点和习惯把握不够准确。教师未能把握好接受信息的信宿即未充分结合幼儿的特质,做有效地针对性的提问设计,不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缺乏提问艺术和经验,信息传递技巧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运用比较普遍。比如“是不是?”“有几种?”“是什么?”“等于几?”等这样只需要幼儿做简单确定性回答的枯燥重复的问题,多数幼儿能齐声回答,看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启发幼儿的思考。同时,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考虑不够周密,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不够清楚,问题过难或过于简单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教师提问的弱点会给信息的流通带来障碍,让信息不能更好的传递给幼儿。
(四)教师对幼儿的反馈不够积极有效
教师在提问后,缺乏对幼儿的积极有效地反馈。有时过于简单刻板,有时因为幼儿的想法奇特,而无法灵敏地做出反馈,有时甚至因为赶时间或者精力有限而忽略部分幼儿,没有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体来讲,教师在个别指导时的反馈往往比在集体教学时的反馈更积极有效。低效的反馈会影响幼儿对信息含义理解的准确性。
以上这些带有障碍的信息交流,不仅不利于幼儿理解教师的提问,而且不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容易造成幼儿逻辑混乱。
三、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建议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在教师与幼儿共同形成的这个信息交流系统里,造成交流信息的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出信息的信源,接收信息的信宿,传递信息的信道,任何一方面的状况不良,都可能致使信息要么不能发出,要么不能接受,要么在传递过程中变形、走样、损失、中断。要顺利地传递信息、交流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扫除种种障碍,从多方面努力。加之幼儿这一方,对信息、对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整个系统是否能良性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做的努力了。
基于信息交流相关理论,对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提出以下建议:(一)提高对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对信息进行适度加工,确保信源的准确。
信息本身是信息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如同“血液”在其中流动,教师首先要确保对信息的加工准确、充分,才能保证传递给幼儿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保证信源的可靠。
概念是人们认识任何事物的第一步,有时是直接从概念入手,有时是从表象中建立概念。数学中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有时是独立的,而多数是相互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作为一名幼儿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理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每次交代清楚一件事情,只有做到自己理解清晰,才能运用各种方式让幼儿获得正确认识。
以下从一个案例来分析:
在某班数学活动《找朋友》中,教师先扮演鱼妈妈,小朋友扮演鱼宝宝,边念儿歌边游戏。“小鱼小鱼游啊游,向上游,向下游,找条小鱼做朋友。
教师:“看一看,是不是所有的小鱼都找到朋友了?”
当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出示一只手套,问“老师拿的是什么?”幼儿回答“手套。
教师“对!手套,几只手套呀?”幼儿回答“一只手套。’’教师“对!一只手套。
教师又问:“那我又拿出一只手套,放在一起,我们现在可以怎么说?”幼儿回答:“两只手套”
教师:“对!两只手套,那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呀?”……
此时发现没有幼儿会说教师希望的答案“一双手套”,但老师随后又做了提示“我们可以说一双手套”。
随后出示筷子、袜子,引导幼儿说出一双筷子、一双袜子。幼儿依然没有像老师期望的那样去回答是“一双筷子,一双袜子”。
该教师此段教学提问,实际是想让幼儿学习两两配对子的方法判断数的单和双,了解单双数的概念。但是我们发现,在这段引入中,教师拿出手套、筷子、袜子的同时,不仅出现了数的单双的概念,同时还出现了单位“双”的概念。而事实上,许多幼儿在这个阶段还分不清这两个“双”概念之间的区别,于是,有的幼儿回答是两只筷子,有的回答是一双筷子,还有的幼儿甚至说的是两双筷子。这些可能是教师未能预料到的。所以,在此一并引入单位“双”的概念实际上是干扰了幼儿对数的“双”的概念的理解。
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对要传达给幼儿的信息做充分的推敲,提出合理的问题,如果问题在讲授的内容中无法推衍,幼儿当然就找不到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答案,而无法作答了。
数学知识的内容之间是有逻辑联系的,有一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各点在逻辑上的联系,对信息本身做仔细的推敲,细致的加工,然后在不断的问答过程中将所有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井然有序的系统,使得提问与讲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逻辑联系相适应,同时也体现出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框架。当然,数学中出了概念还有许多其他丰富的内容,教师只有做到对这些内容充分推敲和加工,才能确保信息交流的前提。
(二)充分考虑信息接收者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提问,确保信宿能有效地接收信息
信息通过加工传递给信宿时,信宿的接收表现出选择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接收信息的效果不仅有个体差异,而且还因整体智力发展水平都不够成熟,存在选择性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的现象,如何能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这对信息的发出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信息交流的参加者之间存在的许多差别也会给信息交流带来障碍。
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时,信源和信宿的位置要经常改变,只有在发信者和收信者所使用的语言具有共同性,交流才能实现。幼儿教师应该使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或符号,尽量站在幼儿的角度,用儿童化的语言向幼儿提问,确保幼儿能够有效地接收信息。比如设计拟人化的问题“5的好朋友有几个呀?”“排在他前面的好朋友是谁呢?排在他后面的又是谁呢?”提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面部表情,如微笑、眯眼睛、咧嘴、皱眉头等等,对信息做补充。教师的声音还可以抑扬顿挫,并以点头、摇头、耸肩膀、打手势等动作辅助,充分表现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尽量让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味,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好的理解。
数学本是源于生活,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运用智慧的头脑,利用幼儿身边的物品和环境来进行数学活动,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在学习5以内的数数之前,教师可以让幼儿数数滑梯旁的台阶,可以像这样的提问:“请你数一数,你爬了几级台阶才到滑梯上呢?”当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提出要求:“请你回去以后,数一数你们小区滑滑梯的台阶有几级?”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累一些经验和必要的技能。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影子,让他们发现原来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原来是很亲密的。
(三)提高提问艺术水平,保证信道的畅通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交流方式,这是信息交流的艺术。讲究这种艺术,信息交流的效率就高,效果就好。这里的信息交流艺术主要是谈教师的提问艺术。
对于幼儿来说,要使传播的信息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使幼儿短暂的注意力得以保持。
在实践调查中,研究者发现有很多提问是单调的重复。过于单调的提问,很容易让幼儿产生疲劳,幼儿注意力也很难得到保持。教师问题提的不好,很容易抹杀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相反,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一起带给幼儿,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的经验提供发展空间。在设计问题时,多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并对幼儿的反应做出积极回应,让幼儿的思维能充分的展开,尽量少进行直接指向确定答案的提问,以免出现看似热闹却不能真正启发幼儿思维的现象。在幼儿遇到困难时,善于用问题逐步启发幼儿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教师要注意变换形式,只有保持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才有可能让幼儿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
幼儿教师的提问,不宜过难或过易,要让幼儿能够有效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幼儿才能给出回答,然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整理信息,进一步发出信息,使师幼之间的信息交流良性运转。所以,教师提问最好是幼儿在经过努力探索之后能解决的问题,正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蕴含的理念一样。教师可以时而点拨,时而设疑,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去思考,从而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在问答中,关注幼儿反应,做出积极有效反馈,保证信息交流能良性运转
反馈在信息交流系统中是交互的、双向的。在信息交流中,幼儿需要得到反馈,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头脑中的信息链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教师适当的反馈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线索,为幼儿的判断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对象。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反应,反思之前准备的不足,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出调整。教师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帮助幼儿知道问题在哪儿,为幼儿指明方向,重新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动机,能促使信息交流的良性运转。
那么幼儿教师有效的反馈应注意些什么呢?教师要给出有效的反馈,首先要心随幼儿的思维,必须从幼儿的语言、神态中收集信息,了解幼儿的疑惑,才能给予有效地反馈。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因不理解幼儿的思想或回答不准确而给予否定,忽视或简单应答,应多些包容,少些指责,积极引导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反馈信息寻找时机传播与幼儿期待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地改进提问的方式,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