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艺术课程

文化艺术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艺术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艺术课程

文化艺术课程范文第1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璀灿辉煌,传统节日异彩纷呈。传统节日、节气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们通过构建校本课程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并体验传统节日、节气,进而在经典诵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培养身体健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有中华文明自信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一、诗意耕种,亲近自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是流淌在历史岁月中的古老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的现代文明形态中,人们逐渐疏远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很多人都不知道七夕、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不知道谷雨、芒种、寒露、霜降这些节气,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们以普及耕种知识为起点,研究农耕活动内容,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主题式耕种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身体、人格的健康健全发展。

(一)开展种植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美好

学校开展的种植活动注重将科学课与劳技课相统筹,学生吟诵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在学校的“开心农场”里种下果树苗、点下牵牛花种、撒下青菜种……学生可自由组合分小组承包。每组由小组长分配任务,浇水、施肥、松土、间苗、灭虫等,这样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劳作技能、体验耕种的喜悦,给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的孩子多提供一些亲近自然与土地的机会。当孩子们看到播种的菜籽在自己的呵护下发芽出土,看到细如蚂蚁触角的小苗一天天长成绿油油的青菜时,他们会由衷地感叹生命的奇妙。更重要的是,种植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呵护生命、爱护花草的责任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家在耕种过程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共享自我成长的乐趣

白露过后,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梦田农场”,帮助农民收花生。当孩子们来到花生地,看到丰收的景象,充满好奇,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在收花生的过程中,学生们秩序井然,拔得起劲、摘得仔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在劳动中,孩子们却热得满脸是汗,有的还吟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来。孩子们在品尝劳动的快乐时,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寒露过后,学校又组织学生们一起去挖红薯。在主持人激情澎湃地布置任务后,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生龙活虎地奔向自己的责任区域。他们或用铲子挖掘,或互相协作拖拔红薯秧。他们在劳动中分享快乐、学会感恩、收获成长。

在丰富的农耕活动中,学生们发现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关于天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关于地利:黄土变黑土,多打两石五;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关于人事: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孩子们吟诵着、劳动着,心中油然升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建构课程,传承经典

学校开展了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为节点的主题式研究活动,课程分为《清明春雨》《夏至纵歌》《秋思绵绵》《冬日恋歌》4个单元,共24个篇目,对应24个节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不是来源于教材,而是自己围绕节日、节气进行构建与探索,挖掘民俗活动的丰富内涵。如在《清明春雨》一章中,一是要探究清明由来,认识晋国名臣介子推,了解介子推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高风亮节。二是制作家史。孩子们手工制作纸花,拟制挽联纪念祖先;制作“家族树”、续写家谱,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挖掘潜藏在自己家族血液中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由此学生初步形成尊亲敬祖、孝老敬贤的传统伦理观念。三是继承英烈遗志,践行家国梦想。“烈士陵园英雄小传”的写作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们追念先辈和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了解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种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子。比如,子剑同学的《清明》就记录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

清 明

天阴浓雾醇,

回乡扫墓尘。

夜来思先辈,

哀思悼英魂。

学校开发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通过开展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挖掘民俗活动的文化渊源,寓德育于生活。

三、诗意经典,弘扬文化

为了深入开发“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学校派教师分赴焦作、石家庄、鄂尔多斯等地参加新教育年会,购买有关教育著作,开展校内论坛,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工作。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了“听风沐雨过清明”“中秋诗会”“我们的端午节”等经典诵读活动和“青青园中葵”等系列晨诵活动。

(一)经典诵读

学生诵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经典古诗文。立春,学生读“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雨水,学生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惊蛰,学生读“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春分,学生读“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学生用节气诗闪亮每一个日子,诗意地行走于四季的轮回与更替之中。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亲近母语,亲近文学经典,不断升华爱国情感。

(二)闯关激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让孩子们爱读、乐背,老们想了很多办法。闫老师的晋级闯关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晋级闯关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摘选有关某一节日节气的诗歌。然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积累活动――“节日节气经典古诗文积累大闯关”,以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为三关,每关设固定字数的经典诗文积累为过级挑战,逐级晋升。闯关游戏吸引着孩子们热情主动地参与经典诗文的积累与感悟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仿写创编

开展“我是小诗人”活动,结合节日节气及物候特征仿写自创诗歌,逐步回望汉语魅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现撷取几颗稚嫩的“果实”,以飨读者。

小暑・农家乐

温风汩汩挟热浪,

荷塘漾漾采藕忙。

农家声声碾稻谷,

消夏口口新米香。

处暑・观小儿吃西瓜

处暑正午流火天,

空调屋内也流汗。

最妙小儿吃西瓜,

飞涎三尺湿肚圆。

文化艺术课程范文第2篇

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是靠教师的语言艺术吸引而产生的。学生学习的本能和核心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在于教师在语言上的吸引、诱导和导向作用。我们只有把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开发出来,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本能的转化为更高层的主动学习、“自我”学习,那么学生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言艺术的要求

1、纯朴明了。教师的语言要有风格,纯朴明了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更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风格。这体现在:朴实的话语、丰富得体、自然大方、简单明了、语速适中、立意创新。

2、变序创新。教师的工作是复杂动态创新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必须具有创新性。教师必须真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点和启迪,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安排设计语言表达的顺序先后,让学生欣然接受。

3、反复强调。在教学中,关键问题教师必须反复强调提醒强调。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玩”上,这就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提醒、矫正、督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

语言的艺术技巧

1、声调变化。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除了要丰富、自然外,还有一个语音语调的变化。如果教师的表达能力较差、呆板,没有变化,学生就会觉得教师说话没有水平,这就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要有抑扬顿挫,声调变化。让学生觉得真挚、恳切、生动愿意接受。

2、语速变化。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语速适中,语言流畅自如,有自己的表达特点和风格,要把握好快慢、重轻、停顿等等。

3、语态变化。语态变化在体育课中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大方高雅、入理入情、和谐自然、动情动听、入化传神、富有感染力。但体育教师仅仅依靠口齿伶俐还不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把肢体语言、心理语言与生动明了、准确自然、恰到好处地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有艺术魅力。

4、风趣幽默。幽默(hunour)是外来词,意识是语言、动作有趣,招惹人笑。从语言艺术方面来看,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高品位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影响力不仅仅是博人一笑,还会使人获得精神,加深记忆,活跃教学气氛,保持良好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语言是人人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现代社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从猿古人到人类,中华民族经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使语言得到了充分完善和升华,并且固定为普通话。语言的固定化,使人与人之间沟通更加和谐,情感得到升华。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学问,教师必须修整、简练自己上课时的语言。

文化艺术课程范文第3篇

一、摒弃功利,以放松自在的心态感知乡土资源

美术教学以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为教学的核心目标。美术的灵魂在于对社会生活中美的捕捉与创造。因此,美术教学在结合乡土文化时,应该摒弃功利主义思想的侵袭,切不可在等到需要运用乡土资源时,才带着学生进行乡土资源的参观。一旦如此,学生就自然地背负着压力,而在参观感受的过程中就难以以自然轻松的状态感受乡土资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情愫。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秉承着对美的赏析,在教学日常之余通过多种途径,带领学生进行乡土资源的开掘与感受。这种方式可谓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与视频进行赏析,有条件的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解员的讲述以及文字说明的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资源补充,让学生感受乡土的独有文化。

我们溧阳隶属于文化古城,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古迹和乡土资源非常丰富:蔡邕读书台遗址、太虚观遗址、古林禅寺等都是值得开掘的美术教学资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放松心态,走进这些人文古迹,进行自主性地赏析和感知,促进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提升。

二、发挥优势,以美术专业的视角运用乡土资源

在具有传统历史价值的乡土资源中,建筑资源无疑是重要的美术资源。古典建筑不仅仅是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更重要的是这些建筑本身就是美术范畴的重要内容。紧扣这些建筑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不仅能为学生鉴赏古代美术文化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还能让学生在欣赏美、鉴赏美的过程提升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体验能力。

以溧阳蔡文姬故居为例,其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具有鲜明的古代建筑的艺术风范。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具有较强艺术价值的建筑代表作。而在教学中,教师事前可以将这些建筑拍成图片,通过自主制作形成幻灯片播放给学生。图片拍摄的方法有着其自身独到的优势。学生在实地参观考察过程中,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量,只能从固有的视角进行观察,这就严重窄化了对古建筑观察的角度。而视频和图片资源,教师则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拍摄,让学生能够轻松而全方位地感知古典建筑。

当然,对于一些需要近距离观察的内容,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从而以美术专业的视角进行鉴赏。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提升美术的综合素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乡土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扣准联系,以点拨引导的角色整合乡土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呼吁教师角色的转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使用者和遵守者。为了契合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资源,教师更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小学美术这门学科呈现出强烈的开放姿态,能够融入到范畴中的资源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从学校以及学生现实生活所处的资源中进行选择,要充分结合学生接受能力和地域实际进行考量,从而在相应教学目标的支撑下通过遴选、整理以及串联形成一系列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和利用各种素材,挑选出较为适切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我们溧阳大溪水库中,建设了有名的大溪滨水休闲区,其中既有愚公岛、鸟岛等人文自然景观,也有赛龙舟以及现代水上运用项目,经常在此地举行各种龙舟和水上项目的比赛。因此,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非常可贵的乡土文化资源。笔者在带领学校美术兴趣小组时,就曾带领学生到实地对赛龙舟进行了一次现场体验。在学生观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将自己定位于一个观众,更要定位于一个专业美术从业者。从而借助这种难得的有趣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自身的观察能力,形成学生以美术的方式表达自己体验和感受的习惯意识。

其实,在溧阳像这种可供美术教学使用的资源还很多。例如,诗话长廊、琴湖公园、古琴博物馆、虎鹤公园、半月亭……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善于运用,找准与小学美术链接的对接点,从而使得这些可贵的教学资源为小学美术教学服务,为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奠基。

文化艺术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文化 自主参与

布鲁纳说过:“自主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自主性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那么,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在教学中,我认为高中数学课堂文化有它独特的影响力来促成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能力的形成。

一、以高中数学课堂文化的内涵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以高中数学课堂文化的内涵为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笔者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冲刺的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以高中数学课堂文化的魅力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我国研究者询问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感受,综合得出学生的反映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对数学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乐趣感);第二,虽然谈不上对学习感到兴趣,但完成学习任务或取得好的成绩时感觉到愉快和满足(成功感);第三,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焦虑感);第四,厌倦数学或数学学习活动(厌倦感)。

研究发现学生有以下特点:情感体验为“有趣”的那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显示出一种兴奋,喜欢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数学学习“厌倦”的学生大多数数学成绩不太好,从而产生对数学的恐惧。虽然同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会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基本的情感体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所以,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有趣”,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

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与之趣,要以高中数学课堂文化的魅力激其动机。①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②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三、以高中数学课堂文化的时空感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参与学习。

有关的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行为参与,而且要有合理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实际上,认知参与涉及学生“会学数学”的问题,而情感参与涉及“喜欢数学”或“喜欢数学学习”的问题。数学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以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难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得到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文化艺术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地域特色 中原服饰 教学 建设研究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结合十三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地域的文化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地域文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从这个角度去看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是设计专业与企业结合的目的所在。

1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现状分析

当前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基础课程设置上,主要是以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的三大构成基础为龙头,造型训练为设置,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再辅以相关的课程,基本采用相互独立的,理论性较强的教材,与地方建设及实践生产结合不足,且相互简单重复的内容较多,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已较多地显现出学生的设计作品与地方创新文化建设脱节,设计内容最终不能以服务社会及产品的形式得到检验。这也就让“设计的任务需要兼顾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审美的需要”这个概念变成了纸上谈兵。

2艺术设计课程中蕴含地域文化的内涵特性

(1)理论依据。艺术设计课程的风格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出发点,地域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凝结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如何不再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及传承的应用手段只停留在文字论述上,同时也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课与地方特色之间的关系下结合具体课程具体方法方式进行植入性的讲授,让学生按照引导去寻找得到这个成果的途径,最终完成设计创作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这个过程不是注重最终的结果,而是让学生掌握了解及完成设计任务的方法过程。

(2)优势表现。传统的基础教学方法在技能的培养上有一定独到的作用,而培养服务地方建设的能力方面就比较欠缺,以地域文化特色艺术设计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独到之处。采用地域文化的美学、哲学、社会价值教学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改变思路,用生产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系列服装产品为任务,综合地域文化的各类符号特征以及图式语言的象征意义,使设计作品风格上不仅要有明确的地域风貌,还要具有丰富的传统内涵及应用价值,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最后留给企业检验。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在一定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整个过程,并且有明确具体的地域文化成果展示。期间还要求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设计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课题中地域文化成果。

3地域文化艺术在设计教学中的建设研究的基本思路

课程建设的新理念对本文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确运用传统地方文化和文化教学之间的辨证关系,“以课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将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成为教学内容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宗旨。同时,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形态,本教学内容是为展现文化形态的共生性、多样性及文化在地域社会和精神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迈出改革的脚步,O计的课程除了具备紧随潮流的前瞻思维,还体现出地方区域文化特色。具体研究过程中将按以艺术学、设计学、为主要研究方法,融入美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再具体应用分析法、比较法、研究法及综合方法来切实推动中原服饰文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教学推广建设,带动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

4加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的研究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构建地域文化教学环节,按照教学要求合理制订教学计划,科学配置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效结合的结构体系。以地域文化艺术为主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很多,为了能够取得最好的成果,尽可能利用学校的实验设施对本文宗旨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通过在毕业设计中一个相关主题的服饰设计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检测与分析,从系列的组织结构特性到性能及社会反响进行了检测,这包含了设计成果检验的绝大部分实验,主要分为四个研究部分:

主体形态的研究:这主要包括系统的集成与分解具备现代审美观的主题性款式构成,以市场需求的旅游地区文化艺术为实验,将原有的设计模式“以重复展现传统文化搭配的方法”摒弃,因为这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只能给人留下舞台装的印象,同时在式样中组织出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细节,这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比例、地点、人群、配饰的搭配与功能性、裁剪分割等。这个过程的探究意在能使地域文化能充分体现出原用的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双效功能。因为目前很多社会已有的此类型地域文化表现出来的是“一次性”的服用状态。人们一旦离开某个旅游地区就不再使用,这无疑对推广地区特色文化的途径产生了阻力。

正确运用传统地方文化和文化教学之间的辨证关系,“以课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将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成为教学内容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宗旨。同时,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形态,其研究意义是为展现文化形态的共生性、多样性及文化在地域社会和精神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迈出改革的脚步,设计的课程除了具备紧随潮流的前瞻思维,还体现出地方区域文化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的整合研究是需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剖析现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