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学校的管理建议

对学校的管理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学校的管理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学校的管理建议

对学校的管理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建议

一、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的迫切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教育规模急剧扩大。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57万人,是2001年的2.5倍,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问题学生比例增多,许多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日益增多的诱惑时,表现出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赖性强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现象,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很少主动关心,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这就使得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改变原来简单化的规制管理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的规则制定及执行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管理人员来承担学生管理事务。当今,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学校管理更加专业化,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人员将成为学校管理阶层的主体。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呼唤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这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现状

(一)重教学轻管理的思想严重

高等学校主要任务是教学与科研,在这一理念影响下,高校对从事教学与科研的人员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引进人才的学历要求。由于包括学生管理人员在内的行政管理队伍从事的工作专业技术性较弱,导致对人才引进的要求及日常培训和管理都明显落后于教学科研教师队伍,只要求他们能按时完成各项事务性工作,按章办事即可。

(二)人员流动频繁使学生管理岗位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由于高校对学生管理人员重视不够,而学生管理工作又确实繁杂,加上薪资待遇较低,并在学生口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明显受到限制,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转向教学岗位或其他行政岗位或离职,很难长期做下去;一些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对学生管理工作热情不高,时刻想着以学生管理工作为跳板进入其他行政管理岗位或教学岗位,不能深入钻研本职工作,在工作时即不能保证工作质量,也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高流动性;由于没有建立专业化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管理工作仍只是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升迁机会少,出口小,导致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对今后发展前景不乐观,不能在岗位上稳定下去。

(三)盲目追求高学历,专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不断扩大,高校相对稳定的工作也吸引大量高学历毕业生充实学生管理队伍。很多学校在招收辅导员时也开始要求研究生学历,并在第一学历等方面进行限制,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学历层次。但是,学生管理工作与一般技术性工作不同,它要求管理者在思想政治素质、人际关系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和长期历练。一些高学历学生管理人员由于仅仅是从学校到学校,甚至没有做过学生干部工作,在工作中难以有效处理好相关问题。

(四)培训机制不完善

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管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门培训。由于每天忙碌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只是凭着良好愿望和有限经验进行管理,甚至采取古老的师傅带徒弟办法进行“传、帮、带”。而由于对学生工作管理认识不到位,学校也缺少这方面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或者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导致他们不能及时接触与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五)缺乏激励机制

由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方面为思想政治工作,属于软性指标,很难具体考核,加之其他日常工作琐碎、复杂,很难量化考察。这种缺乏全面、量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情况,导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工作流于形式,工作质量逐渐下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推进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几点建议

(一)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

针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当前促进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途径有:一是加强学生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化建设,二是确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道德,三是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体制,四是严格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包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职责制度、职务晋升制度、聘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和监督制度职务晋升制度新酬制度以及相关的工作保障制度等一整套高校形式工作管理制度。

(二)创新人才选用机制

高校应通过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建立以公平竞争、择优支持、动态调整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深化学生管理人员的任用制度改革,形成以推进学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为重点,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管理环节,对不能胜任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实行校内转岗、待岗培训或解除聘用合同,同时按照学校发展战略和市场取向,拓宽选人视野,加大选拔任用优秀年轻人才的力度,努力创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流动、开放的选聘机制。

用科学的态度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分析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努力实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与人才结构的改善,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为和谐校园建设及高校的整体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对学校的管理建议范文第2篇

一、民办培训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收支不规范

民办教育举办者往往以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为办学宗旨,这往往与民办教育管理机构所要求民办培训学校办学宗旨有冲突。如培训收费标准不公示,超标准收费,擅自增加收费项目,不按规定公示核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以及收费依据等。对于一些必须向教育主管部门及物价部门报备的收费项目不报备,没有履行报备义务,把办学作为一种赚钱的工具等。学费支出管理管理混乱,没有严格按照教育部门规定设置独立账户管理学费,专款专用,办学支出随意浪费。甚至出现个别人员利用管理漏洞私吞学费等。

(二)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民办培训学校设立主要宗旨以非盈利为目的,有别于公司制企业,成立之初重教学轻管理,在诸如采购、付款、资产管理等日常运营中常存在内控缺陷。如办学采购不规范,没有相应采购计划,或计划比较随意,缺少采购比价,采购合同制定存在商业回扣、滋生腐败等。付款缺少合同及发票支撑等或者合同及发票不全不规范。学校教学用设备和仪器,无专人管理,没有形成定期资产盘点制度等,缺少必要的资产保护措施。

(三)费用管理混乱,支出随意

违反财务制度管理相关规定,费用发生未取得发票,或者发票不规范。如外聘专家及其他务劳人员支出白条或仅有银行流水,未申请代开发票。业务开拓市场费用支出随意,违反中央相关精神要求,存在商业贿赂等法律风险。业务招待费支出中业务关系和私人关系混淆,造成支出浪费。缺少完备的出差报销制度,差旅费报销不规范,存在虚报出差费情况,如本可以电话网络解决的问题申请出差,甚至为办理个人私事以公家名义出差,虚列出差天数并申请出补助,甚至找关系虚开住宿发票报账等。

(四)未形成有效的预算制度

民办学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不够,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制,未设置预算机构,各部门不参与预算的编制,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只关注编制的预算能否为本部门带来更大的利益。由于各部门缺乏预算责任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在重大决策方面也与预算管理部门缺乏沟通,从而直接影响到预算执行效果,致使预算管理目标难以实现,预算的管理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五)财务人员素质低下,未能跟上培训学校发展

如领导随意安排自己亲属任职财务工作,相关财务岗位未接受相关业务培训,对业务不熟悉。导致财务部门只会听从于领导的指示,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法制观念也相当地淡薄,助长了一些违法财经法的行为。财务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也导致了职校的财务管理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求。

二、对民办培训学校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经费收支规范化,严格按照主管教育部门规定,科学合理制定学杂费收取标准,对学杂费收入专款专用,防止挪用甚至被部分人员侵吞。严格按照上海市八部委颁发的《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暂行规定》要求,设置学杂费存取专户和最低余额保障金专户。保障教育培训机构收取的学杂费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维护受教育者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资金和合法收益不受侵害。培训收费标准和退学、退费规定必须公开透明,不得巧立名目高收费、乱收费。学生退学的,要按学生实际学习时间和有关收退费规定核退部分费用。

(二)对内部控制,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与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一份符合培训学校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制度,并逐层落实,互相?M行监督。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对资金使用、采购付款、资产管理等进行科学设定控制流程及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与约束诸如培训用酒店、车辆租用等需要有专人询价,并经分管领导确认,对于大额合同及资金支付需上院办公会集体决策。外聘专家课酬谈判需经两名相关人员参与谈判过程并形成书面记录并报院主要负责人同意。各个部门的职责与权力分工应明确,既做到互相监督又能互相激励,对于执行内部制度的态度及实际行动来决定奖罚,将工作与职务的升降相结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最终使内部控制机制得以严格的实施。

(三)对于费用管理,需要公司相关部门配合财务部根据学校具体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对于外聘专家课酬及其他临时人员劳务费,需要签订相应合同,财务人员据此计算代扣个人所得税,根据完税凭证去税务局申请代开劳务发票。如业务招待费可以实行三单控制,即申请单、发票及菜单。在业务发生前需事前报批,包括招待人员人数,费用标准等。报销时连同发票及菜单作为附件,财务人员据此审核。尽量发现学校内部的潜力,使资金的使用合理化,开源节流,避免浪费,就能够提高经费的使用率,进而减少办学成本。制定完整的出差报销制度,出差申请经部门主管及院领导签字,包括出差用餐及招待规格事前报备,住宿机打发票备注日期,出差招待费附明细清单等,从制度上防范虚列出差报销及补助情况。

(四)预算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学校财务活动可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制定预算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进行年度财务预算时要根据支出与收入情况,精确计算,对每项支出都要精打细算。在执行的时候也要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机制,监督执行人按规定办事;在审批资金时也要严格控制,明确预算编制方法和审批程序,预算的编制应当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注重效益、勤俭节约的原则。校长负责组织财务部门会同有关职能部门拟订年度预算,由学校决策机构审核批准。预算一旦实施对民办学校的业务活动具有约束力,未经规定程序原则上不得改变。

(五)对于财务人员管理,需要学院领导足够重视,财务负责人实行职务回避制度,决策机构成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同时被聘任为民办学校财务负责人。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及职业道德培训。如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就把以往处理账目的繁杂变得更加准确和细致,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别于公司制企业依照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相应账务处理,培训学校需要根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行财务处理及报表编制。按财务工作的特点和岗位需求,制定详细的部门考核方案。

对学校的管理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软件资产 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088-02

一、概述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软件广泛地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各个领域。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和在线远程教育系统等教学平台,计算中心、虚拟现实实验中心和数字图书馆系统等科研平台,以及教务管理系统、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一卡通系统等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计算机软件的投资占到很大比例。计算机软件资产已成为高等学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针对计算机软件资产这种具有无形、易复制、时效性强等专属特征的特殊资产,仍参照传统硬件资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作为一般性的固定资产实施管理,在资产核算、资产使用和处置管理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高校软件资产的管理迫切需要制度化和规范化,并制定一套切实可用的管理方法。

二、软件资产界定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1年颁布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软件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国管资[2011]280号)明确规定{1},软件资产是指以软件载体、许可、信息化成果的拷贝(含文档资料)等形式存在的,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的资产,或者授权使用期限一年以上的批量同类资产:软件资产载体包括光盘母拷贝、软磁盘母拷贝、硬盘母拷贝、移动存储母拷贝、互联网下载文件的源文件等;许可证包括产品外包装或者载体盘面上的安装序列号、原始设备制造商产品的内置信息,以及电子文档格式的授权码等。

计算机软件资产和其他资产一样,具有成本价值、使用价值和创造利益的作用,满足资产确认的基本属性。然而,相对于一般固定资产而言,软件资产具有无形、易复制等专属特征,在现有的软件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对软件资产的认定认识不够。一谈到高校的资产管理,传统上更多的是涉及到有形资产的实物管理。以往很多人误认为软件资产的价值集中在软件载体上,又因软件载体的价值很低而往往被人们忽略了软件的真实价值,故从观念上忽视了软件作为资产管理的重要性{2}。

软件资产具有无形性,购买软件产品时,单位只是获得装有软件的载体(如光盘)和授权许可序列号(或物理密钥);仅从软件载体本身无法感知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只有将许可软件装入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其使用价值才能通过用户界面或其他硬件设施体现出来。软件具有易复制性,表现为软件不同于其他实物资产,无需成本即可随意拷贝复制,虽然成品软件大多设置了加密授权程序,但若管理不善容易被他人盗用许可密码,给单位带来侵权违约风险,若加强管理,使用价值就能大大提高;时间效应是计算机软件的共同特点,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软件不断升级和更新,新的高性能软件不断涌现,促使单位加快软件淘汰更新速度。正是由于软件的专属特征,使得人们对软件资产管理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正是由于其“无形”,使得大多数单位没有将其作为资产真正加以管理。

2.软件资产价值核算难度大。高等学校计算机软件资产的形成方式很多,包括购置、委托开发、自主开发、受赠等。对不同配置方式形成的计算机资产进行价值核算时,存在无章可循,核算难度大的问题{3}。

对于单独购置类软件,其价值核算按照购入成本计算,一般不存在问题。然而对于那些和固定资产一同购入的软件,往往没有区分与固定资产是否可分的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如与固定资产不可分的软件,往往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与固定资产可以分开的软件,其价值核算需要根据购入时的单独计价成本进行核算。

对于委托开发和自主开发形成的计算机软件,目前国内高校间往往没有统一的价值核算标准。对委托开发形成的软件一般按实际支付的委托开发费用确认为软件资产的价值,而对资助开发的软件,其价值或者成本核算存在很大的差异。

对于受赠的软件,其价值核算往往需要根据该软件是否是商用软件区别对待。

另外,由于计算机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使用期限或者存在维护和升级要求,需要支付额外费用。因此,在软件资产管理过程,体现与时间效应相关的价值核算方面管理比较混乱。

3.软件资产管理制度欠完善。按照《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与编码》(第3版){5},计算机软件总体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测试软件和其他软件等类型,具体来说包括各类操作系统及其补丁程序和硬件驱动程序、程序设计语言、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软件、网络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图文处理软件、专业专用软件、应用事务性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软件等。上述软件的配置方式又可能包括购置、委托开发、自主开发、受赠等。国内高校目前普遍缺乏不同配置方式下不同类型和功能软件的分类管理制度{6}。

更多的高校由于进行校、院(系)二级管理,针对价值较低的软件或者专门的工作软件, 各个院、系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购买或委托开发, 由此存在许多重复的购置和过高的维护成本。另外由于软件的无形特征, 在软件并未过期,但常常会因随依附固有设备的报废而报废,从而导致软件资产的流失。再加上软件的日常维护、版本的更新,使软件登记、价值管理等工作更加困难。因此,高校对软件资产的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方面急需改进。

4.软件资产管理模式陈旧和专有人才缺乏。我国高校仍主要以实物管理的模式进行软件资产管理,无法适应计算机软件资产的无形、易复制和时效等专属特征。

软件资产管理的对象既包括购买后存储于某种载体中的软件,也包括被安装在各个计算机硬件中的软件,其存在方式比一般有形资产要丰富得多。大多数高校现有的“一物一卡”、“账实核对”等传统实物资产管理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软件资产管理的要求。

软件资产的形成包括购置、委托开发、自主开发、受赠等不同方式,而且软件资产的管理涉及到软件采购(研发)、调剂、升级、维护和报废与删除等全过程。目前国内高校的软件资产管理主要针对购置且具有标价的单一软件,而对其他配置方式形成的软件资产和调剂、升级、维护和报废过程软件资产的变动管理往往是空白。

另外,由于高校设备采购和财务管理部门,往往缺乏软件价值核算和软件资产管理方面的专有人才,在软件的采购、登记、管理和维护等过程力不从心,漏洞较大。

三、高等学校软件资产管理对策

针对国内高校软件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参照《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软件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国管资[2011]280号)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2006令第35号){4}等国家和部委文件精神,考虑软件资产的专属特征,提出如下软件资产管理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计算机软件的分类管理制度。根据软件的不同功能特征及其与固有设备(如计算机或固有仪器设备)的依附关系进行分类管理。

对伴随计算机购置的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包括各类操作系统及其补丁程序和硬件驱动程序)和与专有仪器设备配套的应用软件,其价值需要依附于具体硬件设备才能体现,对于此类软件资产,可采用实物资产管理的现有制度进行管理;对各类可单独购置的应用软件、管理软件和测试软件等,不仅需要根据购置成本进行价值核算,而且需要考虑软件升级和维护过程软件资产价值的变动进行动态管理。

考虑到自主研发、委托研发和受赠而形成的软件资产价值认定和核算方面的复杂性,对该类软件宜与上述购置类软件区别管理。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对软件资产化的认定及价值核算尚无统一规定,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IAS38)对计算机软件资产的认定及会计核算问题有关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软件类无形资产有形管理制度。

2.完善软件资产价值核算体系。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软件资产的形成方式,建立相应的价值核算和配套的价值管理体系。对于单独购置类软件,依据购入成本进行价值核算;对委托开发形成的软件宜按实际支付的委托开发费用确认为软件资产的价值;对自主开发的软件,不仅应该按照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成本核算,更应正确评估所形成软件资产的可能创造利润、节省投资方面带来的附加价值。

同上段所述,对软件资产,需要根据购置成本、软件升级和维护费用,建立等软件资产价值的动态核算体系。

3.建立软件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及其实施细则。在国际上,软件资产管理(Software Asset Management, SAM)有专门的标准“ISO/IEC19770-1”可依。该标准由国际标准化单位(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联合制定,为指导企业或部门对软件资产的采购、部署、移动、更新、升级、维护、报废及删除等整个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管理、控制和保护,提供了规范和依据。

事实上,我国最近颁布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软件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国管资[2011]280号){2},也全面体现上述软件资产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该暂行办法对软件资产管理中授权、配置、使用和处置全过程管理提出指导性的规定,为实现软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相结合奠定了基础。

目前,高等学校迫切需要做的是,按照暂行办法的要求,在软件资产界定、入账价值核算、建立软件资产档案管理和软件配置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实现软件的配置、使用、保管、维护和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4.加强软件资产管理知识普及和专门人才队伍建设。软件资产管理包括授权管理、配置管理、使用管理和处置管理等过程,需要具备预算、采购、财务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资产部门、财务部门和技术部门的协作。

目前国内高校迫切需要开展软件资产管理知识普及,并培养软件资产管理方面的专有人才,为软件配置、招标采购、验收测试、处置报废等重要环节把关,确保软件资产管理工作规范有效运行。

注释:

{1}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软件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国管资[2011]280号.

{2}郭宁.高校软件资产价值分析及管理模式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No.(6):122-125.

{3}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课题组.浅析人民银行软件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基层论坛, 2011年,No.11:64-66.

{4}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2006]35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与编码(第3版),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

对学校的管理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32-01

近5年来湖南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全省共约80所高校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在75%以下,而且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65%以上,这就是说,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工商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个别部门从事临时工作,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湖南工学院与企业联姻,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中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本科的知识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地方高校与各地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产业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地方高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1)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定位的准确性。(2)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工商企业既有属于生产型行业的企业,也有属于服务型行业的企业,从业人员跟一般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要求不一样,从业人员不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行业基本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并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因此,高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应立足市场和社会,要根据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来调整实践教学内容。(3)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影响就业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仍是专科层次,大多数国有单位对本科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计划的调整。(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战场。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学生在实习单位挂牌顶岗。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三、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思路和对策

1.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上围绕职业经理人培养这一条主线,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行业高级行政管理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文化咨询策划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深圳康佳、联想等多家大型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生态山庄是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生态山庄,公司将负责山庄的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3.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企业著名高管或行政部门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湖南工学院首先在2008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

对学校的管理建议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培养高质量的社会所需人才是高校的立校之本。而教学管理工作则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成倍的增长,而教学管理人员并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上的偏差

长期以来,在一些人眼里,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是毋须质疑的,但具体由谁来操作和管理则显得无足轻重。人们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校在观念和政策上偏重于教学和科研队伍建设,而忽视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把教学管理队伍放在了辅助的地位;二是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认识不足。认为教学管理是纯粹的事务性工作,谁都能做,殊不知教学管理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要遵循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和处理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手段来管理教学工作。

2.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结构不尽合理

据笔者对一所综合性大学教学管理队伍调查得知,在学历层次上,教学管理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不多,本科及以下学历占了绝大多数;其次从职称情况来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较少,中级及以下人员居多;再次从知识结构来说,教学管理队伍中真正是教育管理或相关专业毕业的人比例极低,很大部分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管理的专业培训,对高等教育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

3.队伍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

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校教学工作能够正常运行,教学管理人员承担的责任及压力比较大。同时管理岗位职称压力比较大,在目前定岗定编的情况下,提升职务又非常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因此一部分人不安心于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院(系)一级的教学管理人员,变动比较频繁,工作的连续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4.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长,传统的“一支笔,几张纸”式的管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节拍。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只是对教师的要求,管理者也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素质。现在很多高校都使用了教学管理系统,在网上可进行排课、学生注册、成绩登记、查询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据笔者对某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观察,发现绝大部分管理人员只能进行简单操作,熟练掌握并运用计算机系统各项功能进行管理的还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管理的效率。

二、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应具备的素质

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教学管理工作往往比较繁琐,而且经常会加班加点,又不易出成绩,因此需要从业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能守得住这份“寂寞”。

二是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能力。现代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巴纳德将组织的要素规定为组织目的、协作意愿和信息交流三个方面。他认为个人协作意愿和组织共同目标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联系和统一起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为保障教学顺利进行,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协调教师、学生以及与教学相关部门人员沟通的能力,将学校的各项政策规章准确无误地传达到教师、学生。  三是要有一定的改革创新精神。随着学校外部环境及管理对象的变化,管理模式要相应地作出一些调整。这就需要管理者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去探索更先进、更为人本的管理模式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中就指出:“当世界越来越相互关联,商业活动越来越复杂,而且互动性越来越强时,工作就必须是学习性。”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要学习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管理学科知识,而且要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理论,不断地与时俱进。

三、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1.正确认识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工作历来是高校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管理的优质和高效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教学管理队伍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工作。每所高校都非常重视。问题在于很多高校重视教学工作的管理,忽视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重视制度建设,忽视人的建设。因此,要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克服“重教学科研,轻管理”的思想,像抓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一样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力度。具体来说:一是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二是创造机会,鼓励和支持教学管理人员的深造学习;三是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学习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教学管理方面专家来校指导;四是把那些德才兼备、有管理才能的教师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来。

2.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

教学管理规范如何必须有制度做保障。要强化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严格考核纪律,对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考核和监督机制,把工作绩效与职称评聘、年终评优结合起来。对考核为优秀的人员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对考核成绩较差的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通过奖惩激励机制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管理效率。

3.实现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

如何判断一个人(或团队)的专业程度,美国教育学家、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认为有以下一些标准: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对学术与理论知识有充分的掌握;能在一定专业范围内进行熟练操作和实践;运用理论对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形成一个专业学习与人员管理的专业团队。按照这个标准,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即是建设一支熟练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素质较高、相对稳定、懂管理、会管理的队伍。目前在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有不少是属于“双肩挑”干部。一方面,他们承担了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部分“双肩挑”干部认为管理工作是任期内的奉献,搞教学、科研才是自己的立足之本。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很难在管理工作上精益求精,成为真正的管理专家。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就显得尤其重要。

4.培养管理队伍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