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体力学起源

流体力学起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体力学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流体力学起源

流体力学起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物流;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重点课题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GXM2014003);2.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重点课题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产学结合模式下项目化教学动态机制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XM2014010);3.广东省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连锁企业物流课程为例)(项目编号:YGL2013006);4.中国物流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度课题(连锁企业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ZW2014016)。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专业的传统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性改革。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思想深受本科院校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形式上还存在“本科式压缩饼干”的倾向,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性改革。在专业教学上往往满足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有时流于形式,不能保证高职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实践锻炼,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需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改革,切实加强实践教学。(2)物流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受传统影响,与实际工作不十分适应。为真正落实“工学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必须对专业教学的诸多方面进行长期的实践探索,基于“工学结合”建立新的教学制度和相应配套措施,特别是要注意构建新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方面存在一些比较显著的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于演示和学生重复操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致实践经历不够,实践教学效果不佳。(4)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工作状态不相吻合,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校企合作实际成效不大。由于目前大部分生产企业,出于生产、安全、经济效益、技术保密、管理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不愿意让学生从事关键性岗位,只分配给学生一些附属性工作,致使实习学生实践体验不够全面和深入,实际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校企合作的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也是“工学结合”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5)高职物流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没有打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建立。当前的教学模式大多沿袭“呈现―沿袭―输出”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往往喜欢套用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法,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教学过程不仅生硬、呆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而且教学效果不会理想,许多学生并没有被教会或者说学生并没有学会老师教给他的东西。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极大抑制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建立。在新的教育观念和技术条件下,高职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组织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设置,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活动人和受益人。

二、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联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实践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一个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必备条件,依据校企深度合作的思想, 专业教师要走进企业 ,企业精英要走进学校。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交叉互动 ,校企双方教师就能围绕系列的物流实践项目 ,间断性地在不同的合作企业里、在不同阶段实施“工学交替”式的教学 ,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因此,校企联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需要。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2009年建院之初,就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发展”的思路,在成功实践“学校――企业――社会” 多元化开方式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学院围绕专业建设,引进社会资金和技术,广泛吸纳社会资源,聚集各方力量,利用共赢机制,以股份制的方式成立实体,在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诸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建院几年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探索:

(1)强化工学交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工学交替是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不断创新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共同教育、共同管理和共同训练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积极探索“21”、“1.51.5”等形式的培养模式。二是大力开展订单班的培养。三是聘请行业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社会资源、业务优势,对学生现场演示和指导,使教学过程更具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四是建立并完善与工学交替相适应的教材体系、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质量管理制度。五是精心设计、不断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方案。(2)逐步建立了适合工学交替需要的专兼师资队伍。我院出台了培养和建设“双师”队伍的有关文件,制定了对双师教师奖励的政策措施。目前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教师队伍的比例已达60%以上;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和下到各类物流企业顶岗实践,出台了引进企业物流兼职教师的办法。(3)深化了以“工作过程导向、项目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改革。我院实训场所建设力度大,为学生的校内阶段性实习、校外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和就业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与企业签订了多个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参照国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结合珠三角特别是东莞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适合我院发展的“校企双蠃”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各专业从招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编写、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为合作企业量身培养所需人才。(5)成立了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四方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针对各专业的特点,首先成立了各专业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性工作。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我院的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特别是邀请企业、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的专家、领导共商学院发展的大局,共同谋划专业的开设,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的方案等。(6)建立了实验实训场室建设由专家论证的机制。为科学、有序、合理地建设物流实验实训场室,最大可能地提高其利用的效能。在所有实验实训场室建设时,我院都是邀请由兄弟高职院校的物流行业、本科院校的专家和相关物流企业行业的领导组成的专业论证小组,由学院实训中心牵头,在教务、财务、后勤、纪检审计等参与下,对物流实验实训场室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所需设备的市场报价、设备的先进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