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证券市场市场报告

证券市场市场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证券市场市场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证券市场市场报告

证券市场市场报告范文第1篇

入世的之后的中国的证券市场正处于调整和规范之中,这一规范的过程将对证券资讯业造成三大影响:其一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就越大,二者关系将更加紧密。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将尽可能扼杀投机,加快证券中介业回归,即主力从事投资服务,而这无疑将扩大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其二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层次将越来越高。

券商没有了投机利润,就只能从两块加强力量,一是完善对投资者的服务手段,二是加大自身研究力度,从事正常自营决策。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券商的收入。而这两者都召唤市场上强大证券资讯阵容的出现。其三在投机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股民将出现意识觉醒,也将极大增强对证券资讯的认同和依赖心理。所以说,证券业市场越规范,对承担着行业责任的证券资讯行业来说越有利。

从目前的证券资讯行业的发展来看,1994年深圳巨灵推出第一套证券资讯系统是证券资讯行业的萌芽的标志,但今天的证券资讯市场已非94年同日而语。短短9年时间,证券资讯业内异军突起,掀起一场日新月异的竞争潮。港澳资讯、巨灵、新兰德、万德、新德利、博经闻、维赛特、海融、万国等等,此起彼伏,你追我赶,好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竞争喜剧。成熟的证券资讯行业市场也开始在这种专业化的竞争中开始成熟完善起来。

证券资讯行业从萌芽开始阶段就是一个以证券财经数据库为主营业务的内容提供商的面貌出现,是在90年代初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证券交易以及资讯信息提供方式的转变提高的过程中漫漫的发展起来的,但直到今日大多数类似的资讯公司的产品层次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公开数据的采集为主的局面。其中的原因有中国股民的素质层次需要和机构市场需求的原因也有证券资讯行业本身在中国证券市场序列体系中地位的原因。

从信息质量及服务水平上讲,目前国内证券资讯业市场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质量不高,缺乏深层次的内容;以大量转载各种公开媒体信息为主,缺乏自己的东西和能反映上市公司情况及市场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各类投资分析、投资咨询缺乏连贯性和指导性,为庄家投机服务的投资信息占驻了主导,各类小道消息和传闻满天飞;市场上同类产品竞相削价,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市场上的产品还没有出现占主导优势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低投入,追求前期收益,缺乏行业责任。在一种低水平竞争的市场中,一批低投入、满足于初级信息服务的企业也能占据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前期收益。

另外的一个趋势,各证券资讯厂商大多开始走证券信息资讯即专业化的信息提供和投资咨询业务以及证券资讯平台开发,外包财经网站的建设齐步发展的发展方向。其中资讯公司涉足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咨询业务对于整个证券市场来说都是一种市场化选择中的一个良性的产物,资讯公司可以在充分的整合自有的信息资源的情况下继续的发扬投资咨询领域的一种实证化的投资分析的模式,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投资咨询策略。

证券市场市场报告范文第2篇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云高法?2002?160号《关于已经承担了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向保证期间内未被主张保证责任的其他保证人行使追偿权是否成立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证券市场市场报告范文第3篇

在财务呈报的发展进程中,历史观建立在完善和完全市场的前提下,认为会计应该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经济收益是其关注的主要目标。但是市场并不是完善的,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信息经济学和决策科学的发展使得历史观逐渐被信息观所替代,证明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股价会对盈余作出反应,因而会计盈余是具有信息含量的。20世纪70年代,大量出现的市场异象证明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报告净收益只能解释股价变动中的很小部分,因此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含量是有限的,应将公允价值逐步引入到会计计量中,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简而言之:历史观、信息观、计量观为本文的核心。

一、历史观

“管理当局的受托职能是主导财务报表目的的早期观点。在这一观点下,管理当局是资本提供人(换言之,即股东和信贷者)授权控制其部分财务资源的受托人。在这个意义上,财务报表就是提供给资本提供人易于评价管理当局受托关系的报告。”

历史观建立在完善和完全市场条件下,认为会计应该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经济收益是具有较优属性的概念。根据比弗的观点,完善市场是指:1.商品及要求权交易是在零交易成本下发生的;2.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具备赚取超常投资回报的特别优势或机会;3.价格并不随任何个人或企业的行为而改变。完全市场概念是指所有的商品或要求权都有相应的市场存在。因此,任何商品或要求权的市场价格都是公开可查的。

在完善和完全市场以及确定性的背景下,经济收益是衡量收益的理想概念。“它不仅反映了管理当局在本年度经营活动的结果(如当期现金流量),而且反映了把影响纳入本年度计量的净收益。因此,从受托责任观来看,经济净收益具有引人注目的质量”。“并且它具有几个属性:1.假使盈余在其它年份保持不变,在任一给定的年份,盈余较多比较少更好;2.收益反映了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和管理当局决策的跨期影响;3.投资者之间在股东财富最大化问题上存在高度一致,可以用具有较大盈余项目的一致性偏好来加以概括。”

二、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

(一)信息观的提出

历史观所赖以建立的基础是完全和完善市场,但是人们逐渐发现市场并不是完全和完善的,由于不完善性和不完全性,使得经济收益这个指标可能不再具有“最优化”的属性。也就是说,在不完全市场中,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公开、公平地分布于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尤其管理当局和股东之间由于地位的不对称,会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于是资本市场就产生了对财务报告的诉求,通过披露财务报告的方式,利用公开可得的会计数据来降低信息不对称。

上世纪60年代,在信息经济学和决策科学的推动下,学者们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鲍尔和布朗开创了关于证券市场实证研究的先河。他们以1957年~1965年纽约证券交易所26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验证了盈余的信息含量,并对盈余公告前后的市场报酬进行了对比,发现具有“好消息”的公司股票高于市场预期;具有“坏消息”的公司股票低于市场预期,表明投资者的确对公布的盈余作出了反应,因而盈余是具有信息含量的。这种将证券价格的变动程度与信息含量等同,进而与决策有用性等同的观点被称为“信息观”。

“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是财务报告的一种方法,它认为预测未来公司业绩的责任在个人,并且专注于为此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一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认为市场会对所有来源的信息作出反应,包括财务报表。”

(二)信息观的理论基础

信息观建立在有效证券市场的前提下。虽然从理论上而言,对于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包括弱式检验、次强式检验和强式检验,但是“通常,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无条件引证都是次强式假说。”一方面,在有效证券市场上,价格可以反映所有可公开获得的信息,一旦新的、正确的信息为公众所知,市场便会迅速作出调整;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有效意味着股票价格遵循的是一个随机游走模型(random walk model)。也就是说,股票价格不存在序列相关性。比弗认为,有效证券市场对于财务报告具有以下意义:

1.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不会影响证券的市场价格,除非不同的会计政策具有直接的现金流量后果。在比较不同的证券时有效市场不会被不同的会计政策所“愚弄”,投资者能看穿其中的差异。

2.有效证券市场直接导致了充分披露概念的产生。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会竭力从各个渠道去搜集信息,以有利于作出最优决策。公司披露自己的信息越充分,股价就越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投资者掌握的信息越多,对公司股票和证券市场的信心就会越强。

3.市场的有效性意味着可以不必过分考虑那些“无知”的投资者,他们可以受到有效市场的价格保护(price-protected),因而公司披露信息的时候可以不必采用过于简单的表达方式,以保证所有人都可以理解。

4.有效市场上会存在各种信息之间的竞争。如果会计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信息,那么市场上其他来源的信息就会增加投资者的信念,会计的有用性就会逐步降低,而被其他信息源所取代,因此会计应能提供有用并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信息。

至此可知,信息观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的,如:市场足够灵敏,能够对各种不同来源的信息作出及时反应;投资者也是足够理性的,能够严格遵循理性决策模型,并且能够看穿报表,不会被不同的会计政策所“愚弄”。

(三)信息观的主要内容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EMH),如果会计盈余和股价变动相关,那么盈余就有信息含量(Watts和Zimmerman,1986)。“会计盈余与普通股股票价格之间的概念性关系可以通过引入三个关键链来加以建立:(1)证券价格与未来股利链;(2)未来股利与未来盈余链;(3)未来盈余与现在盈余链。”证券价格与未来股利链是通过股票的计价模型联系起来的,股票的内在价值就是未来可以获得的股利按一定的贴现率的折现值;而未来盈余是未来股利支付能力的转化器; “过去盈余与未来盈余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随机过程来表达,也就是随时间变化来描述盈余”。

“从信息观来看,财务呈报对总体信息混合(换言之,所有其他可公开提供的信息源)提供了价值相关性的增量。可提供的总的信息混合是丰富的,财务呈报数据只是该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种观点下,为了使财务呈报数据具有价值,就必须使之能够提供相对于其他信息源而言更为完善的信息,并与其他的信息源所提供的信息有所不同。”

“会计盈余因其反映了导致关于该企业未来股利支付能力的信念发生改变的事项而具有相关性。”“会计盈余不像经济盈余,它不是一个衍生的计价概念。”“相关性产生于与未来股利支付能力之间的估定关系。”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盈余能够影响证券价格的变动,因而是有信息含量的,而市场上不同来源的信息是相互竞争的,因此财务会计应该提供足够多的信息。会计盈余有助于进行未来股利预测进而对股价作出估计,信息观为充分披露提供了支持。

三、计量观(Measurement Perspective)

(一)对信息观的质疑与计量观的提出

信息观的证据表明,证券价格的确会对净收益的报告作出反应,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是有信息含量的。但是列弗(Lev,1989)的研究表明, 对于窄表现期(2~3天)的研究来说,会计盈余对于证券价格变动的解释力只有2%~5%,将研究的窗口扩大至较宽(一个季度)和很宽(最长为两年)时,会计盈余对证券价格的解释力也只有4%~7%。列弗认为,会计盈余对证券价格的解释力之所以这样低的原因在于会计盈余的低质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收益不能及时提供许多重要的经济信息,与其它信息源相比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Collins, Kothari, Shanken和Sloan (1994)的实证研究表明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盈余的时效性较差,财务报表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越来越遭致怀疑。另外,信息观所赖以建立的有效市场的假设并不是完全成立的,证券市场上渐渐出现了很多与有效市场相悖的异常现象,于是信息观逐渐被计量观所代替。

“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是一种财务报告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应负责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从而认可他们在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时应承担的义务。”因此,在计量观下,认为报告净收益只能解释报告日前后证券价格变动的很小部分,历史成本的信息含量是有限的,应该将公允价值引入到会计计量中,提供更真实的盈余信息,从而减少投资者依据会计信息作出错误决策的可能性,增加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二)计量观替代信息观的原因

计量观之所以会代替信息观,究其原因,主要有:

1.大量市场异象出现,市场被证明是无效的

传统的关于证券市场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投资者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行为研究的结果表明,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规模效应、星期一效应以及反向投资策略等现象显然是与EMH(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而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也并非都是理性的,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往往会系统性地偏离标准财务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而且这种偏离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不能因统计平均而消除。

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的期望理论解释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而一系列心理实验证明,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下常常表现出损失回避(loss aversion)、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过度自信(over confidence)、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 )等心理特征,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会出现选择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导致股价对收益变化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市场上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而且市场上存在噪音交易者可能获得更高的收益。所有这些都对EMH以及理性经济人的假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2.理论支持:奥尔森的净盈余理论

1995年G・A・Feltham 和J・A・ Ohlson 提出了著名的净盈余理论(Clean Surplus Theory),也称残余收益模型(Residual Income Model),“该模型是从一对简单的会计关系――净盈余关系(the clean surplus relation, 简称CSR)来推导财务报表的重要属性。这一关系界定了权益的期末账面价值一定等于期初余额加盈余减股利。”“某一企业权益的市场价值(MV)可表达为权益当期账面价值(BV)和未来预期超常盈余现值的一个函数。”

奥尔森模型的一个特例是“无偏会计(Unbiased Accounting),即所有资产和负债都是按照公允价值来计价的”。“无偏会计是计量观的极端情况。”从奥尔森模型中推导出,公司的市场价值由当前账面价值和未来超常盈余的现值共同决定,如果会计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那么更多的信息将进入报表,从而体现到账面价值上,而不需要投资者对历史成本计价法下隐藏于报表之外的超常获利能力作出估计。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减少了投资者在估计过程中出现偏差而做出错误决策的可能性,因而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提供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奥尔森模型在理论上提供了对计量观的有力支持。

3.实践推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对审计风险的规避

客观经济环境表明,一方面,软资产对企业产出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在现行会计计量模式下,这些软资产的价值却不能在账面上得到反映;另一方面,企业的环境负债和社会责任等也不能被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这些因素由于计量手段的限制往往不能进入正式报表,而只能散落在表外,甚至根本不予体现。根据计量观的观点,应该从改变计量属性开始,将这些软资产逐渐纳入报表,从而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增强其有用性。

在审计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报表传递的信息是公司可以持续经营下去,但是审计报告公布后不久公司就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宣告破产。近年来,类似的事件此起彼伏,审计人员也因此招致了更多的责任和损失。当然,审计失败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也可能由于会计上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大量重要的信息却只能隐含在附注或披露中,投资者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而导致决策失误。因此,执业会计师出于对风险和法律责任的规避而对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提出更多的诉求,这在实践上推动了计量观的发展。

证券市场市场报告范文第4篇

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很多因素可能影响投资者的选择。例如,税收(Bergstresser和Poterba,2000)、股票市场的收益、个人可支配收入(Ssntini和Aber,1998)、长期利率的滞后项等因素均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但是由于我国的投资环境、经济制度建设、投资者偏好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影响我国投资者决策的因素与国外投资者所侧重的不同。我国投资者对于股价的变化的敏感程度要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在股票价格与投资者交易策略的关系方面主要研究行为金融理论的反馈交易模型。

反馈交易理论模型由Shiller(1984),DeLong等(1990),Kirman(1993),CampbellKyle(1993),Shleifer(2000)等人提出并扩展。行为金融理论把不以证券的基本面作为制定交易的基础,而是依靠市场历史走势来制定交易策略的投资者称为反馈交易者。其中正反馈交易者认为市场趋势将会继续,市场上涨时能够产生“持有更多效应(holdmoreeffect)”,在市场下跌时则加速卖出,即所谓“追涨杀跌”的交易策略;而负反馈交易是指逢低吸呐,逢高抛出的反向交易行为。反馈交易使股票价格不再随机运动,而存在确定性的自相关关系。

Koutmos(1997)对意大利、比利时、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六个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进行考察,结论为正反馈交易行为是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Koutmos和Saidi(2001)考察了亚洲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6个新兴资本市场,检验结果也支持正反馈交易是造成市场报酬波动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内的股票价格与投资者交易策略的相关性的分析来检验我国市场中的反馈交易行为,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结果进行比较,深入了解我国中小投资者的生存状态。

2、数据分析

(注:图中上证A股指数线表示的是上证A股指数的五日均线图。新增开户数是表示上证A股的月新增开户数,通过EXCEL处理得到图中曲线。A股指数线是由大智慧软件所得;新增开户数据来自中国证券统计年鉴。来源:中国证监会。)

如图一所示,从2005年股权分制改革至2007年十月中旬,我国上证指数大涨。随着股市赚钱效应的显现,场外投资者加快了进入股票市场的步伐。大量新增中小投资者的加入使中国沪深两市的总账户达1亿多户。上证A股的月新增开户量在2007年5月份到达最高的5594364户。历史反复证明,当一波行情不断吸引中小投资者参与以至达到极致时,这就是明显的风险信号。大批新增资金要想赚取利润,必然要求有更大量的资金来接盘。资金总是有极限的,当增量资金出现爆发式增发时,就加速消耗潜在的资金资源。图中的新增开户数与上证走势曲线恰好说明了这一问题。

根据对图一的分析,如果把新增开户数作为中小投资者参与度的指标,显然上证指数的走势与中小投资者参与度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的投资者行为在整体上并不能用单纯的正(负)反馈交易模型来解释,更多的是阶段性相关。因此,本文将2006至2008年的A股市场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1.2006年5月至9月,新增开户数与上证走势明显的反向变动,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小投资者资金不是大盘温和上涨的主要原因,中小投资者存在参与滞后的特征,真正使得股指上涨的资金是对政策高度敏感,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资金。从本质上来看,启动我国牛市行情的也正是这部分资金。

2.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新增开户数与上证走势明显正相关变动的关系,说明这一期间,中小投资者资金是推动大盘急速上涨的重要原因。

3.另外,当国家有抑制股市政策时(2007年5月31日上调印花税),市场震荡调整行情,中小投资者的入市量出现急速下调,这也是股市后期缺乏上涨动力的预测性指标。此后,当股指经过短期调整后继续上涨,新增开户数虽有所增加,但增速明显减少,说明投资者进入股市的意愿减弱,但是中小投资者仍然为市场最主要的投资者。

4.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随着上涨动力的减弱,股市进入了下行通道,加之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出逃,使中国股市加速下跌。我们通过对证券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大多数的中小投资者并没有及时撤离股市,从而导致投资损失惨重。

3、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描述

本文主要是对单个股票价格波动与散户量的关系的分析,了解我国中小投资者的生存状态。受可获数据的限制,研究样本采用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的相关数据。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是由上交所所有A股股票中最具有市场代表性的50种股票组成,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选择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的个股股价及散户量作为对上海股票市场上单个股票价格与散户量相关关系的总体代表进行分析。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来探索整个国内证券市场的个人投资的情况。样本空间为2007年7月2日至2007年12月28日共130个交易日,个股股价均为当日收盘价X,散户量Y采用大智慧软件的数据(散户量是由大智慧软件的散户线指标所得,散户线指的并不是散户数量,只是一个指标。主要是根据对市场交易数据的统计和判断而得出的大约的散户持股数(单位为十万股))。

2.对50只成份股的回归分析

Xi,Yi分别表示i日任一成份股的股价和散户量。从散点图(散点图是利用EXCEL将成份股的个股股价和散户量作为变量制作而成,可以判断变量的相关性。)可以看出散户量Yi股价Xi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所以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为以下线性模型:

Yi=β1+β2Xi+Ui

Ui为随机扰动项,β1和β2通统称为回归模型参数。

本文利用EXCEL对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的散点图进行回归拟合,得到的结果说明了通过所选取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明显得出成份股的股价与散户量之间的变动关系,该模型虽然不能得到变量间相关程度的精确数值,但总体上可以反映变量间的相关度,而且对股票间横向比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部分回归结果见表一。

(注:①受所获数据的限制,编号600331的股票宏达股份的数据采用的是2007年07月02至2007年09月26日共60个交易日。

②2007年10月10日临时调整上证50指数样本:由股中国神华(代码601088)替代火箭股份(代码600879);2007年11月6日临时调整上证50指数样本:由中国石油(代码601857)替代赣粤高速(代码600269)。但由于中国神华与中国石油均为新股发行,散户的波段操作不明显,所以根据模型需要,并没有进行修正③受所获数据的限制,所以散户量具体数据尚不完整,所以部分回归的自由度df偏小。)

4、回归结果分析

(一)50只成份股的参数β2除个别股票外均为负值,即绝大多数股票中股价的波动引起散户量的反向变动。可见个人投资者不是推动股价上涨的主要动力,这说明中国股民追涨的操作并不明显,有以落袋为安来规避股价波动所带来风险的操作特点。

(二)β2为负值还说明了个人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并没有引起股票价格的同向变动,表明个人投资行为的波段性操作行为本身对于整个市场的波动性影响并不强,反而是价格的波动加剧了个人投资的波段性操作。

(三)我国个人投资者对股价的反映过于敏感,股价略微上涨便有大量散户平仓或减仓,导致股票较为集中,意味着机构或者大户实力雄厚,股票集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可能是股价高风险的时候,从而使得股票在高位运行时风险加大。因此,股票价格往往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这都将导致我国股票市场不能正常履行价格发现职能。

(四)我国证券市场与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和泰国等6个新兴证券市场有明显区别:与单纯的反馈交易模型不同,投资者的交易特征为阶段性:2006年10月至2007年5月,正反馈交易行为是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2007年7月2日至2007年12月28日,我国证券市场则表现逢低吸呐,逢高抛出的负反馈交易特征。

通过对50只成份股价格波动与中小投资者集中度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发现,2007年5月份至12月份,我国股票市场虽然有较高的中小投资者参与度,但是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有明显的反向变动趋势,这说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并不能推动股价的上涨。在股市转入下行通道时,中小投资者又在高位进入,形成一定的支撑,随着新增开户量的锐减,股市上涨已经缺乏原动力,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出逃使得股市深跌,中小投资者损失严重。中小投资者在这一投资过程中承担的风险显然远远高于可能的机会收益。

5、改善中小投资者生存状态、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宏观实体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投资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投资资金规模不断增

大,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小投资者生存状态,对我国今后的实体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都有深远的影响。结合本文的相关结论,我们提出减少个人投资者决策滞后、反向选择以及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的相应建议,进而可以降低市场的波动,有利于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同时维护中小投资者的长期利益。具体建议如下:

(一)重视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

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证券市场的基本走势。中小投资者可以利用一些宏观经济指标来判断经济形势,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等。同时,也要及时关注对股市产生影响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如利率,汇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并迅速调整相应的投资策略,避免后知后觉,导致失去了投资的最佳时机。

(二)加强投资者的风险认知教育、学习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

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行为决定是否为理性投资或非理性投资,只有以投资为主体的理性证券市场才可能长期稳定的发展,实现所有投资者的共赢及发挥证券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适度投机能够增强市场流动性,但投资者要把握好投机时机以及投机程度,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风险教育,使他们形成以发现价值为路径,资本增值为目的,管理风险为前提的投资理念。

(三)完善证券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我国证券市场应在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证券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加快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步伐,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以便能够更加安全有序的运行。证券交易所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对于市场中的不规范操作及违法交易进行严厉的打击,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持续地监管保障。

综上所述,改善中小投资者的生存状态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中小投资者只有注重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投资理念,通过不断积累并总结投资经验,提高自身的分析思辨能力,进而结合运用长期对宏观经济和微观视市场的认真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才能够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保持长期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投资者作为弱小的群体,在资金、信息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因此,证券市场及监管部门应长期关注中小投资者的生存状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证券市场,改善自身机制方面的问题,促进证券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庆一.中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行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5.

[2]中国证监会.2007年中国证券统计年鉴[M].

[3]李心丹等.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J].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三期课题报告,2002.

[4]吴晓求.证券投资学[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5]黄国龙.中国证券市场投机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

证券市场市场报告范文第5篇

摘 要 B股市场是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前提下,为吸引外资而设立的。但随着H股、N股的发展和企业直接的境外上市,使得B股市场逐步陷于“瘫痪”状态。B股市场究竟该何去何从?本文通过对B股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凸显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了B股市场不同的出路方案,并认为,国际版的推出会是B股市场重现活力的重要契机。

关键词 B股市场 发展历程 问题 出路

中国B股市场的发展开始于1991年。它的全称是“境内上市外资股”: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内外投资者发行、募集外币资金并在中国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B股采取记名股票形式,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和买卖。

一、B股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功能缺失、地位模糊

根据证券市场的定义,其主要功能应该有:筹资功能、价格发现功能、资源配置和优化功能。

筹资功能可谓是证券市场的基本职能。在2001年B股市场对内开放后,海外机构投资者不断退出,而国内投资者却不断进入,使得B股市场投资主体发生了实质变化,大大减弱了其吸引外资的这一功能。而且,自1993年之后,随着国内公司海外上市进程的加快,和H股、N股的不断发展, B股市场的投资渠道造成很大的分流,也从另一方面暴露出B股市场的定位缺陷。B股市场的筹资能力更进一步减弱,而且B股市场的地位也陷入尴尬局面。B股市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挑战,已基本丧失筹资功能。反观A股和H股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价格发现功能是证券市场的核心功能。但是,B股市场的定价却不是独立的。目前,B股市场的行情走势受到A股市场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几乎无法形成独立行情。B股市场对A 股市场的依赖性如此之大的时候,也就意味着B股市场上的价格不再是被发现,而是通过复制和遵循A股市场既定的价格来展示价格,所以,B股市场已经失去了独立的价格发现功能。

(二)B股市场的监管缺乏力度

“证监会主要侧重于A股市场的监管,B股市场次之;在B股市场的监管范围方面,则主要侧重于境内交易的监管,涉外监管次之。”造成这种不公平的监管标准,也确实有其内在原因。不外乎,对外监管的法律难和执行难问题。但是,自从B股市场建立至今,这一问题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是需要令人深思的地方。

(三)B股市场上市公司质量有待提高

成交量是衡量市场的流动性的重要指标。与A股相比,B股市场的流动性是非常之低的。在2005年12月26日,深中冠B甚至出现了全天无一笔成交、成交金额为零的纪录。由于A、B股市场在流动性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中国B股市场的负流动性溢价。同一家公司的同种股票,B股的市场价格只相当于A股的50.29%左右。这就是说,由于流动性缺陷,B股损失了大约49%的市场价值。

二、B股市场的发展前景

(一)继续发展B股市场、完善市场结构

1.启动B股新股发行

“启动B股新股发行,可以为B股市场增添新鲜血液,有利于恢复B股市场的融资功能;启动B股新股发行,也可以促进我国股市的股价结构调整,形成A、B股市场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启动B股新股发行,也有利于拓宽我国居民外汇储蓄存款的投资渠道,改善企业融资结构。”

但是,众所周知,现在B股市场无论在筹资额、流通市值还是上市公司质量方面都无法与A股相比较,而且,现在的B股市场已无法满足其设立的基本初衷――吸引外资。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与九十年代时期已截然不同,中国已不再急缺外汇,反而在今年3月时突破了3万亿美元,不但蝉联外汇储备榜冠军,而且把第二名远远甩在了身后。要想真正重启B股市场,就要做到外汇储备民间化。由于中国B股市场目前的投资主体已发生根本变化,只有藏汇于民,居民有了可以自由流通的外汇,才会给B股市场注入新的资本,唤起B股市场的活力。所以,启动新股发行对挽救B股市场应该不会发挥作用。

2.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B股市场发展必须要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只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和优质的公司质量才能为资本的有效配置创造条件,保证资本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才能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这一方案的实行谈何容易。由于B股市场的日渐萎靡,H股的积极壮大、直接境外上市的便利条件,使得B股市场已经逐步丧失了对投资者的吸引,也就更不可能有上市公司想在此市场上市;而没有新的、高质量的公司上市和投资者的大力支持,B股市场的质量就无法保障。这一恶性循环使得B股市场想要通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而走出困境,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

3.加强B股市场监管

应当针对B股市场发展的情况,完善有关的制度建设,逐步提高交易制度、上市制度、招股制度的国际化水平、实现国际化接轨。监管只能起到“净化”作用,只是使市场良好的运行下去。但是,一个健康、良好的市场都无法保障,监管又有何意义呢?

(二)与其他市场合并的构想

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之一就是:与A股合并。中国政法大学刘纪鹏认为,基于目前 B股数量很少,而且B股基本上没有新公司进入A、B股如果按照市价强制并轨,过程会很轻松,而且成本低、见效快。但是,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尚未完全放开,自由兑换仍然十分困难。使得A、B股合并的前提――人民币自由兑换,就得不到满足。

B股市场的第二种归宿是按照香港联交所的规定,遵守它的承诺,履行它上市后的义务,将B股改造成H股。H股是指注册地在我国内地、上市地在我国香港的外资股,它与B股相比,具有诸多的共同点。因此,合并过程中的阻力会相对较少,但是,由于B股市场的上市公司的质量较低,不能达到香港的上市标准。而我们又不能在短期内改变这一现状,所以,此方案仍阻力重重。

(三)B股整体退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岳福斌教授认为,解决中国 B股市场的问题,应是有统一原则没有统一模式,要提倡大胆创新而不搞一刀切,是B股整体退市。既考虑B股公司的利益,也要考虑B股投资人的利益。岳教授还主张运用金融工程的原理,通过设置认股权证、股权转债券等手段使问题得到解决。但是,B股整体退市牵涉面太广,影响太大,难以真正做到顾全多方利益。相比之下,我认为,这是最不理想的方案。

(四)推出国际板

1.国际板的含义与提出

2009年3月,央行在《二00八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国际板的构想:在股票市场上,进一步研究红筹企业回归A股市场以及推进国际板建设的相关问题,增强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监管层首次提出“国际板”的构想。国际板是指境外企业在A股市场发行上市,而这部分企业将被划分到一个专门的板块。

2.国际板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国际板进入上海交易所,对中国资本市场质的提升会是一个良好的的补充作用,可以有效地增加B股市场的流动性和经一步明确B股市场的定位与职能,可以促进各市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同时有助于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水平。而且,可以进一步突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B股市场以外币认购和买卖,而在当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和人民币尚不能完全自由流通的情况下就采用B股商场为国际板搭建平台,那么国际板所募集资金应如何使用呢?

境外公司在国际板上市,可选择进行直接IPO。此时,可以借鉴由央行的《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王教授认为,该《办法》的相关规定,实际上对拟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国际开发机构做出了两个方面限制,一是国际开发机构应该拥有中国境内业务并达到一定规模,二是所募集资金项目仍需投资于中国境内。这一方面规避了境外公司在中国境内融资可能造成的“抽血”,另一方面,也规避了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没有完全放开的政策障碍。

“但是,我们必须做好应对A股定价权旁落的风险。同时,现今A股市场虽然与境外市场的联动性日益加强,但仍不完全同步。在引进境外公司上市国际板之后,有可能加大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联动性。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潜在的风险是:境外金融风险向境内传导的速度将加快,力度将加大,这增加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安全系数,同时,也对国家的金融监控能力提出很大挑战。”

参考文献:

[1]钱向劲.B股市场相关问题研究.浙江金融.2005.(1):41.

[2]吴樾.B股市场的现状、问题和出路.

[3]马众钰.中国B股市场若干问题研究.

[4]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市场基础知识.

5.张盛铭.《新经济环境下的B股市场研究》[J]:45―47.

6.陈小悦,陈璇.《市场分割与中国股市发展――A、B股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启示》[J].中国会计评论,2005.1: 9-26.

7.邓舟,张婷.《中国B股市场与A 股市场并轨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08.8: 122―123.

8.王大军.《国际板推出的路径选择及其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