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防控信用风险

如何防控信用风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防控信用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防控信用风险

如何防控信用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海外采办风险防控风险管理

海外采办风险是海外采办活动中由于受到政治风险、国际宏观经济风险、外汇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和合同风险等的影响而造成的采办活动的损失可能。我国学术界对海外进口采办上的风险关注大多倾向于国防方面,而对于市场化经济业务方面的海外采办风险防控研究关注不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海外采办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伴随着海外采办的风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可控程度也越来越低。所以,非常有必要对海外采办风险防控进行深入研究。

一、海外采办风险因素分析

1、政策风险因素。国家宏观政策直接影响着与这个国家相关的进出口贸易。而政策风险因素在海外采办中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贸易相关国的政令、法规、风俗习惯等。海外采办条例,以及地区与地区间的贫富、文化差异等。这类因素是属于不可控因素,所以,在海外采办中对于这类风险难以控制。例如,进出口关税因素造成的风险,进出口合同的交割与履行期限风险。由于合同履行期一般都在两个月或者更长,在这期间,倘若出口国出口关税或进口国进口关税调整。采办方将可能需要承担额外的关税税率,导致采办成本的增加,这无疑加大了采办风险。

2、汇率风险因素。外汇风险包括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会计风险,它是指在进出口贸易中,由于汇率的变动而给贸易双方带来风险的可能。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外汇风险称为交易风险。主要指进出口贸易合同履行期限内,在债权债务得到清偿期间,由进出口贸易合同选定的外币与本币之间的汇率变动而造成的交易风险。简而言之,即用于合同计价的货币汇率升值,采办方就得支付更多的本币,采办方将承担成本增加的风险。

3、信用风险因素。包括采办合同中的信用风险,同时也包括支付结算商业信用及银行信用而导致的信用风险。采办合同中的信用风险是采销双方对合同的履行风险,不履行或无力履行采办合同规定的事项,造成的采办业务不能顺利完成的风险。

4、合同风险因素。采办合同的履行是以合同条款为依据的。因此,在签订采办合同时采办方必须详细阅读合同,仔细考虑合同条款。

海外采办条款检阅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在实际工作中,采办人员往往忽视了对合同条款的仔细检阅,导致合同漏洞以及条款出错等。采办合同中,因漏订商品检验条款或订得不详细、不全面、不科学而发生的采办风险从而使采办失败的事例屡见不鲜。

5、价格风险因素。采办方面临的价格风险是采办方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而造成的潜在性经营风险。国际市场环境的波动决定着全球汇率、资金、原材料和劳务价格的变动,同时风险无处不在。

此外,由于海外采办人员经验、知识水平、责任心等还不够高也是海外采办当下风险因素之一。另外,海外采办还将面临着诸如洪水、海啸、飓风、地震、火山喷发等引起的物流不畅或货物灭损的自然风险。

二、海外采办风险防控对策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中,海外采办风险无处不在,倘若不能做到有效的控制,也应注意合理规避这些风险。因此,在海外采办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合理选择中间商与供货商,这是规避信用风险的关键所在。规避和降低海外采办信用风险中,最好的方式就是正确地选择中间商与供货商。倘若选择不当,将很可能造成采办失败。因此,在海外采办之前必须充分调查和分析购货渠道的选择。中间商与供货商资料的考查应包括对其政治背景、管理层、资金状况、经营范围、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等方面。

2、信用证结算下风险的防范。信用证是海外采办中最主要的结算方式,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方式进行风险规避。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制定科学的可证条款。采办公司作为进口方,开设信用证时通常要以采办合同规定的条款为依据。然而,在实际业务中,又可在信用证中加列一些不违背合同基本规定的条款,所以,在开列条款时要做到充分调查和权衡。

(2)规范的单据处理。在收到采办单据时,开证行应会同采办公司,应该做好单据审核工作。

(3)要求商品出口方提供银行担保函,在海外采办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出口商须提供银行保函或备用证。

3、合同风险的防控方法。海外采办合同属于进出口贸易合同具有特殊性,除了具有买卖合同性质外,还具有双方合同、有偿合同、诺成合同的共性,具有国际性。因此,采办方在签订海外采办合同时不仅要了解我国法律,还要熟悉对方国家或地区的有关法律以及有关国际惯例等。采办方在签订合同时应该注意下面几个事项:首先争取合同起草权,合同起草一方都会斟酌使用对自己有利的措词、条款和解释条款等。二是严格审查合同当事人的签约资格。在签约时,必须要求对方提供相关法律文件,证明其合法资格。

4、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在国际经济往来业务中,如何选择计价货币,直接关系到采办双方的汇率风险问题。当下,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越来越严峻,在签订采办合同时,可以适当避免使用人民币。然而,作为贸易主体的双方在交易时,对于计价货币的选择都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有所分歧。此时,不妨在合同中增加保值条款或调整价格、利率等措施来进行利益维护。另外,外汇交易也能起到对冲作用有效规避外汇风险。除此之外,外汇风险担保也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海外采办业务中被应用到。

参考文献:

[1]丁辉文.降低外购采办服务中的风险[J].半导体技术,2003;28 :4

如何防控信用风险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P2P网络借贷;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意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上半年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2亿元。主要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增长速度(招商银行7.35%,民生银行10.35%,工商银行8.6%,建设银行7.83%)远低于整体贷款余额的增速。

从央行的数据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商业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资金投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

陈娟(2011)认为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并依托供应链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帮助他们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1]。李伟伟(2012)认为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依据,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交易流程的掌控而提供融资,以封闭控制商品流或资金流为原则,掌控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向,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降低银行融资的风险[2]。

笔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贷款担保,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扩展银行的放贷范围,优化资金配置的新型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有大量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有的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供应链产品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有的从供应链上的商品流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做出划分,有的以质押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有的则对单一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

杜瑞(2010)将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二是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三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3]。李华(2010)以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动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且能顺利流转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动态质押的融资集合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进行了比较[4]。陈娟(2011)从供应链融资实际提供者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划分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四大供应链金融模式[5]。李伟伟(2012)介绍了以“1+N”理论为基础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2]。邹里苏(2012)以中兴银行为案例分析了“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当然任何一项银行金融业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操作风险。由于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最终将在中小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上体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监控可以更好的把握信用风险的变化。相关文献主要也是针对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缓释信用风险来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周纯敏(2009)认为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风险,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同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7]。林树红(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融资支持的债项风险、融资过程的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8]。潘文东(2010)认为欺诈类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法律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的风险,故应重视信用评价系统在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中的应用,提出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9]。李小龙(2011)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设计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企业失信的行为,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10]。刘双红(2011)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动产质押风险、产品开发和推广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并在分析这些风险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11]。王威(2012)分析了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措施[12]。王卡(2011)认为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专业操作能力低、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电子平台、谨慎选择核心企业和设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来控制风险[13]。

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马苏川(2011)通过SWOT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并提出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和多企合作等战略[14]。张敬峰(2011)认为银行应转变角色,培育优秀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体系布局和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多方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5]。杨蓉(2011)从核心企业和建设良好融资环境出发,提出发展供应链融资的措施[16]。林声强(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积极构筑全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打破授信跨区域限制,实现金融产品一体化、赋予供应链融资叙做银行所有产品的职能和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营销和培养优质客户群的策略与手段四方面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17]。张倩(2012)分析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18]。

四、供应链金融的可研究方向

1、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

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仅限于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分析目前世界上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企业实体。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UPS Capital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Trade CARD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对供应链企业进行金融服务。可以分析这些成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得出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选择的路径。

2、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

目前的文献主要偏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的实施方案。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过高,而收益低。如何建立快速有效、适合供应链融资的信贷审批流程是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国外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在90年代初,富国银行建立了成功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成为小微企业业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另外,富国银行采用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监管小微企业贷款,以保证风险可控。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高于整体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企业通”已处理超过200万笔贷款,其中2/3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中国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

信用评级是信贷发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研究适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量化模型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研究方向。

3、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信息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中各种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可以减少借贷关系中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借贷成本,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原型构建。

如何防控信用风险范文第3篇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在全面、持续、深刻的变化,其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也呈现出新趋势。银行业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要认识到信贷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经济新常态下的银行信贷风险新趋势

首先,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信贷风险集中暴露。2014年我国的GDP增长了7.4%,增速与前些年相比较为缓慢,经济压力逐步反映到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上,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呈现“双升”趋势。截止2014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达1.25%,较年初上升0.22个百分点;同时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增加,经常出现客户跑路、客户失联等情况,信贷风险压力进一步加大。

其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以及资本密集型行业。以房地产业为例,该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整体负债率较高且周期性强,对流动资金较为敏感。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主要依靠银行的大额贷款来维持日常资金需求;而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房地产业将面临资金链紧张以及绕道融资量大等问题,进而对银行贷款的安全性产生威胁[1]。

最后,银行同业过度竞争导致的后果正在持续显露。在前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通过规模扩张进行外延式发展,在“跑马圈地”的业务模式下,对抢夺客户的竞争比较激烈,而这种过度竞争从根本上降低了风险客户的准入门槛[2],为银行信贷风险埋下隐患。

2.经济新常态下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2.1构建符合经济发展特点的风险防控理念

在经济从“旧常态”向“新常态”演进的过程中,银行应从传统的被动防御转向到主动经营风险,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升信贷资产盈利能力。其次,以监管指引为纲,深入落实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加强风险专业化管理能力。第三,合理确定信贷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预设并监测风险限额及风险容忍度,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工具、方法,提高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3]。

2.2完善银行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将风险流程管理理念融入到日常风险管理中,构建符合新常态特点的工作模式和组织框架,转变传统的涉及信贷、合规操作以及流动性管理等模式,对这些因素进行整合处理,全面落实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构建与主动风险管理相互适应的绩效考核方式,对各岗位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及风险管理意识[4]。对授信流程进行分析,结合各区域经济情况与银行的实际情况,拟定科学化的授信管理流程,实施独立审查人制度。构建独立化的风险评估报告,提升报告的针对性与准确性,履行信贷、风险分级平行操作。全面落实贷款后的管理制度,强化贷款后相关责任人考核,将责任管理融入到后续管理中[5]。

2.3推行风险量化管理技术

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是银行发展的必然要素之一。在新常态下,银行想要最大化的规避风险,提升风险管理实效性,就必须要提升风险量化管理技术。因此,银行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财务信息评估贷款客户信用状况的工作模式,将定性分析融入到客户信用风险评估中。通过构建风险计量模型,有效评估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并将风险等级结果合理运用到客户准入、贷款审批、信用定价、交叉销售等领域,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同时,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2.4提升信贷信息管控能力

贷前对客户资格进行全面调查,收集企业信誉信息,深入企业内部,认清企业实际控制人以及资产构成价值,明确企业上游客户预付保证金与下游客户应收款状况,掌握企业与企业实际控制人融资状况。进行风险审查时,全面、严格调查企业或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信用状况,审核企业资金需求,查实企业实际销售额,明确结算周期,对企业资金需求进行测算,控制信贷资金在合理的使用范围。全面了解企业所属行业宏观经济情况以及国家制定的相关行业政策,收集市场未来发展走向,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定期沟通,通过朋友圈与交易圈掌握与客户相关的软信息[6]。

2.5构建大数据分析管理平台

综合利用各渠道信息,构建大数据风险分析平台,提升信贷决策科学性。与传统的经济环境相比,当前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银行通过构建大数据分析管理平台的方式,集中采集贷款客户历史贸易情况、所处行业景气指数、企业管理层变动等多渠道的海量数据,并对所有数据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开展关联性分析,提升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如何防控信用风险范文第4篇

(一)缺乏完善的营销风险管理体系电力企业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始终坚持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多将工作的重心放在营销策略的安排设计方面,将营销策略的研究推向了高峰,却对营销风险的管理重视不足。近几年来,电力市场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完善的发展道路,使得电力企业面临的营销风险更加紧迫突出,主要体现为用电缴费拖欠带来的经营风险、客户服务中涉及的法律风险、客户违约造成的客户信用风险、供电可靠性差造成的企业信用风险。特殊供电类型带来的社会责任风险以及电力运行、检修和客户用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给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因此,在电力营销工作中应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维护电力运行的安全。

(二)电能产品销售环节薄弱电能产品的销售是电力企业获取经济收益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电费收取、电价管控、供电量及线损管理等等,在电力经营中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直接体现电力企业的经营及发展的基础和业绩。其中,电费管理工作中常发生的风险包括电费收取内部监管制度是否落到实处、监管内容是否全面;营销部门能否对用户的拖欠电费情况进行实时掌握,掌握之后能够制定有效的电费催收制度,制度的效果如何;电费是否流入专用账户;对于长期欠费用电或违约用电的用户是否已按规定另收滞纳金或违约金;电费发票的管理体系是否完善等一系列内容。在线损管理当中,主要风险类型有营业管理损失风险及计量技术管理损失风险。引起营业管理损失风险的因素较多,如用户违章用电、私自安装其他设备窃电、抄表时出现的漏抄或错抄及抄表延迟引起的电量损失等均会导致营业管理风险损失;而计量管理损失风险则主要由计量设备误差及接线错误、电能表超误差运行、二次回路的导线连接方式不到技术标准、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虚连或断开、电压损失超出可接受范围等因素引起。为了尽量避免上述风险的发生,降低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首先应制定严格的线损管理制度,从而确保线损四分管理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实施强有力的核抄收管理措施,使电能计量设备的技术和管理到达行业标准,并对窃电等违章行为加以彻底清查。

二、以营销稽查促营销风险防控

(一)营销稽查可以有效识别风险的存在为了对电力企业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调查,主要的工作手段就是对大量的统计数据展开分析。在反复的数据分析整理过程当中,能够得到较为客观准确的风险警示。由于电力营销工作涉及到的业务范围较广,因此在管理监控过程中面临的情况往往也比较复杂。管理人员必须对每一项业务中的风险点进行监控,并将风险加以准确识别预防,而这种监控工作的主要手段就是营销稽查。在营销稽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能够对业扩报装、核抄收监管、计量管理、用电情况调查、服务质量调查等多个不同的业务环节进行深入的掌控,其主要方式包括常态稽查与专项稽查两种,能够及时发现专项业务中的漏洞及管理工作中的缺陷并积极进行调整,不仅能够识别风险,同时也为营销风险的分析整理工作留下了可靠的资料和数据信息。

(二)营销稽查可以对风险进行准确估测能够对电力营销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之后,还应对风险加以合理估测,即对该风险情况的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进行预先估测。风险估测工作必须以风险识别为基础来开展,对各项风险事件出现的几率、循环周期、频率等基本要素以及一旦发生对电力企业和用户服务带来的损失进行最大程度地预测,划分出风险处理的优先等级,这样才能使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得到充分的保证。风险估测的基本工作方式包括常态稽查和专项稽查两大类。无论应用哪一种稽查方法,都应对稽查结果进行如实记录,以便于对稽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把握,从而对风险发生的条件和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并对风险带来的损失情况和后果加以准确评估,使其作为是否对风险进行处理及如何处理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再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确定整改方式和防控手段。例如,在一个运行周期内,可集中针对客户反映较多的问题加以重点审查并处理,对其性质和原因展开集中讨论分析。

如何防控信用风险范文第5篇

一、工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

工商企业信用风险主要包括:

(1)借款人恶意行为风险。在工商企业申请借款前,均会被考察资信评级,若考察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说明风险较小,故可获得借款。而后,以资金使用计划为依据,将资金投入到生产和销售等相关环节中。若在还款日前,企业并未遵守信用而将其投入资金股市中,并企图在还款前获取高额利润,便极有可能使借款资金被股市套牢,导致无法归还资金和恶意拖欠资金的情况产生,增加资金借贷风险。

(2)生产经营风险。对工商企业进行分析可知,其生产、经营方面的困难具有较强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当其借款后,一旦出现生产、经营的困难,便极有可能陷入生产经营风险,导致难以按时还款。

(3)财务管理风险。借款钱,财务体系的考察结果并不能完全规避资金使用过程中财务管理的相关风险。例如,当财务管理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不高,易受利益诱惑时,其贪污、挪用借款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从而使得工商企业遭受严重损失。

二、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赊销比例较低,信用风险较大

据国家统计总局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借助赊销的方式完成的交易额已占据全球交易总额的70%,但就我国而言,赊销比例较低,但坏账损失率却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从而导致潜藏在赊销行为中的收益遭到严重损失。以我国商业企业为例,2014年,工商企业赊销比例仅为20%,平均坏账率却高达8.5%,企业平均无效成本占总成本的14%,而应收账款的回收期长达125天,相对应的逾期账款归还平均天数为90天,这便意味着工商企业从各相关企业中的借款大都是一种逾期归还的情形,即企业难以在规定的还款时间内将借款按时归还。对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可知,极有可能是因为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出现了众多问题,从而导致其无效成本比例高达14%,在过度耗费借款资金的同时,难以获得相应的本金和利润,从而产生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防范控制能力较差

信用风险的防控能力较差是当前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工商企业的应收账款被拖欠的形式为政策性拖欠、客观性拖欠与管理性拖欠,即分别因为政策、自然和管理因素而产生的拖欠行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我国工商企业应收账款被个拖欠类型的所占比例为政策性拖欠16%、客观性拖欠23%,而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拖欠账款比例高达61%。由此可见,管理不善是导致工商企业自身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从而导致工商企业的外部约束机制仍然处于不完善的状态当中,另一方面,工商企业内部也并未建立起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导致企业信用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透明度等均处于较低水平,在阻碍了信用信息商品化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工商企业的信用风险大幅提升。

3.企业人才匮乏,风险意识薄弱

对工商企业进行分析可知,其信用风险的管控人才相对匮乏,加之销售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进一步增加了工商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就现阶段而言,工商企业内并未针对信用风险防范工作设置具体的岗位,信用风险管控工作大都是由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负责,而其对信用风险管控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企业始终难以在防范信用风险工作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基于销售目标的管理办法又使得销售人员为了达到销售目标而不顾个人和企业信用,盲目追求业绩,从而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加之企业管理者并未予以财务管理工作以相应的重视,认为财务管理只是为企业核算其成本、利润和员工新薪金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并未将其自身工作与信用风险紧密关联,由此产生的监守自盗等情况也使得企业遭受了严重损失。

三、加强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有关对策

1.建设并完善宏观控制环境

针对工商企业赊销比例低的情况,我国应建立相对系统的法律体系,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关于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关立法仅有《信用控制法》、《信用数据采集与保护法》和《商业信用信息报告法》等,而专门针对商业企业特点的信用风险制定的相关法律则少之又少。因此,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信用风险管控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力度,通过规范工商企业信用行为,明确信用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而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整体环境予以全面控制,从整体上降低工商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此外,工商企业自身也应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通过对其历史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并对财务管理人员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所借资金能够正常、有序、高效运转,进而带动企业效益增长并提升赊销比例,逐步降低无效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份额,在提高资金利用率的基础上,按时还款,合理规避信用风险。

2.加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

首先,建立社会信用管理支持体系,加大对信用中介机构发展的鼓励和支持力度,促使与工商企业有关的征信数据和信息向着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并以相应的征信数据为依据,建立健全的征信数据库,将工商企业、企业领导者、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社会信用档案全部存储至数据库中,构建公平、透明的社会信用支持体系。其次,加强工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工商企业自身需要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通过转变销售人员与财务管理人员针对资金问题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进一步明确信用管理部门的权责,避免有权无责情况的发展。一方面,信用管理部需要以授权审批制度为依据,对企业的赊销申请进行审批,并严格监督和管控相应的赊销业务,形成对信用风险及其相关行为的内部牵制,另一方面,工商企业还需加强对客户的动态管理力度,通过建立起统一且规范的用户信用信息管理档案,对客户的信用记录进行及时修改,并准确评估、预测信用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人才培养,树立风险意识

引进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定期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培训课程,并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宣传力度,从而使工商企业全体员工和管理者均能够意识到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对企业及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管理者有必要也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通过赋予财务管理人员以相应的权限,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处理好销售员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与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合理规避。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