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艺术的来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民间艺术;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民间艺术是艺术界中的奇葩,扎根于民间,淳朴率真。在传承中演化、发展,不拘一格,大气之中包容睿智,细微之处体现智慧,是不可多得的群众智慧结晶,历经时间的磨砺更显得璀璨夺目。多年以来,在民间艺人的手中释放独特魅力,随着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发展,在传承中不断吸收融合,更加丰富多姿。
我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民间艺术领域也是独树一帜。如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等,多年前就已经享誉海内外,深受民众的喜爱。近些年来,这些民间艺术飞速发展,从原来作坊化生产发展到博物馆、艺术研究所的整理、发展进程,同时又有公司、企业的运行,为繁荣我省文化、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有一批民间艺术正在进入到挖掘、整理、保护的阶段,如唐山皮影、玉田泥塑等在文艺界学者的帮助下,整理研究、挖掘保护工作也初见成效。在理论研究中分析民间艺术的发展,探讨研究规律、挖掘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在提升艺术的生命力、创造力;也有技术性的研究,从古法到今法、工具到材料,细致详实地传递民间艺术的创造技巧,焕发民间艺术的青春。
一、民间艺术的特点与现状
民间艺术有深厚的地域性基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也造就了一方人的智慧。地域性是民间艺术的基础,但也成为了民间艺术发展的障碍。尤其在文化、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科学技术、文化融合都在一步步地冲击着民间艺术,使得民间艺术不知未来的路在何方。
民间艺术中也有很多成功的发展模式,比如曲阳石雕,在原有石狮子的基础上,进军更开阔的石雕领域,人物、静物、圆雕、浮雕等无所不雕,并已形成规模,每年都有大量的订单,远销海内外,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更有众多雕塑家的参与,使得曲阳俨然成为雕塑界的大工厂。但曲阳石雕的审美、风格与创造力在企业的订单中体现不多,可喜的是有一些老师傅、深造归来的青年艺术家,在努力地保持曲阳石雕的艺术风格,发展曲阳石雕的艺术魅力,一些研究工作室也有进一步打造曲阳石雕的信心与实力。
在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冲击下,民间艺术陷入到变与不变的尴尬之境。民间艺术之所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誉,一方面来源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来源于其浓郁的民间特色。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认识改变很多,对民间艺术的基础产生很大的冲击。民间艺术如果不能同步发展的话,就可能像文物一样被放在博物馆而失去生命力。变是一定要变的,可是历史积累下来的技艺与特色浑然一体,变又谈何容易。这主要与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有很大关系,老一辈的民间艺术是靠师傅带徒弟来传承的,受众有限。比如唐山皮影制作很复杂,从选皮、加工、上浆、雕刻、上色有很多道工序,唐山皮影是小、生、髯、大、丑的天下,角色相当丰富,雕起来要繁而不乱,密而不杂。精细活儿必须精细刀法,拉刀、推刀、回转、顿挫、明刀、暗刀,要求刀法准、快、稳。制作完成需使用很长时间,往往十几个戏班的影人出自几个人之手,在目前运行的模式下,需求量越来越少,会做皮影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二、民间艺术的发展机遇
民间艺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变快了,单纯的保护是不能让民间艺术重焕青春的,必须要培育民间艺术的市场,培养适应现代艺术市场需求的新时代民间艺术家。这就涉及到培养人才的问题,民间艺术也要借鉴高等艺术教育的模式来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普及阶段,其中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教育部明确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要求,以理论的“必须、够用”为原则,打造动手能力强,有实训基础、适应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这在教育界是一种导向,各院校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教学改革,从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实训体系等各个方面调整教育思路。这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把民间艺术带进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可以提高民间艺术的感召力,大力培养民间艺术人才,又能进一步挖掘民间艺术潜力,在各个领域大放光彩。
三、民间艺术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间艺术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在全国是有一定实践基础的,只是缺少体系性、规范性,不能完整地融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完全可以把民间艺术融入其中。有针对性地整合民间艺术与相关专业的关系,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业教育环节中,形成民间艺术与专业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民间艺术教育的培养体系。
把民间艺术与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借鉴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与平台,通过民间艺术人才培养来培育、发展民间艺术市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入手:
第一个层次:把民间艺术带进高等艺术教育课程中。目前有些院校把部分民间艺术引进了课堂教学,有的以讲座、实训的形式出现在教学的环节中,也有脱胎于传统的技术性培养。如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的教学中就开设过扎染、蜡染、剪纸、木刻、泥塑、陶艺等以民间艺术为基础的课程,无论是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还是对技术性的培训,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有院校把唐山皮影的艺人请到校园内传授皮影的制作、鉴赏知识。从教育的角度上看,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其今后的创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有方向性的培养了民间艺术的群众基础,美术类的大学生在民间艺术的接受能力、创造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大范围的课程教学必然会提高民间艺术的感召力,培养潜在的创造人才,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机会。
以河北的民间艺术为基础,聘请民间艺人进入大学课堂,传授民间艺术的基础技能,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范围,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民间艺术基地进行实训,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创业的基础能力。这是一个集宣传、培养、创造于一体的操作环节,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民间艺术的活力。
第二个层次:艺术之所以有生存的能力,就是由于艺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创造性。京剧就是结合徽调、汉调、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来的。当代的民间艺术就不能相互借鉴而发展出新的艺术形式吗?当然有这种可能,而这种发展需要很多艺术家的参与才能完美地实现。河北的民间艺术在目前的运行状态上,很难有深入交流、学习、影响、演化的机会,这就需要有一个平台来进行推动。高等艺术教育的平台就是一个最可行的基础,我省美术类大学生大多数来自河北,对河北的民间艺术有一定的感情基础,部分学生就是从热爱民间艺术而走上美术学习的路子的。如果在教育中进行必要的引导,把民间艺术融合进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就会有一个深入交流、互相影响的机会,为民间艺术的再发展提供一个选择的机会。民间艺术可以相互借鉴,通过历史的纵向与当代的横向借鉴、学习,结合科技手段的发展,通过高等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来探讨创新性,积累改革经验。把职业教育与民间艺术教育相结合,在当代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第三个层次:民间艺术是艺术大家庭的一部分,艺术教育本身就要求学生能够借鉴各种艺术门类的元素与审美,民间艺术中的形式感、材质特点、审美风格等均可以成为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互动元素。比如剪纸、年画、皮影等艺术中的形象、线条、色彩、内容等,可以给平面设计类的学生提供丰富的设计灵感、提升设计理念;也可以为绘画、动画等专业提供形式感、发展自我风格;曲阳石雕对于雕塑类的学生来讲,也是开拓眼界、思维的巨典。
目前的艺术教育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单薄,涉及相关领域较少,眼界不宽、思维不开阔,或是过早追求个人风格而影响整体素质的提升。在美术类的教育中考生大多数是文化成绩不理想而走上美术学习之路,当然也有部分是出于对美术的热爱。在高考培训的过程中,以素描、速写、色彩升学考试要求来培养也是正常的,但基本没有接触、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机会,入学后只能画素描、色彩,甚至“照猫画虎”式的学习都困难,创作、设计更是无从谈起。在课程体系中大多以相关的岗位要求进行设置,除必须的理论、技术外很少有其他艺术内容的冲击,主要靠学生自主去积累自身的综合艺术素质。
如果民间艺术在这一环境下进入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可以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民间艺术领域较多,范围广,可以选择的内容丰富,可以为各个美术专业提供丰富的营养,打开一扇艺术领域的窗户,看到更远的风景。其次,民间艺术的技术性丰富,既有群众掌握的基础技巧,也有专业艺人独特的技艺,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不同专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再次,民间艺术的创造思维灵活,既有格式化的形式内容,也有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如剪纸艺术的创作形式、手段就非常丰富,相对而言皮影的创作格式化要求较多,二者的形式感要求都比较高。可以启发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取材于生活提高创造、设计能力,同时,民间艺术可以在各个专业领域开花结果,也是对民间艺术发展的一种推动。
民间艺术能在历史中形成、发展而积淀至今,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很多民间艺术由于失去特定的文化环境而失去了生命力,能够保存至今的民间艺术除了政策的扶持、保护外,也说明还有存在的文化基础。这个基础还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也赋予民间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历史使命。把民间艺术的培养与高等艺术教育相结合,充分体现教育的目的性,也可以来适应民间艺术文化基础的变化,在更广阔的文化环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孙建君著.中国民间美术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
[2]著.中国民间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3]沈珉著.中国传统皮影.人民美术出版社.
关键词:民间艺术;传承;权利;二人转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68-01
明间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进行流传,其主要反应了大众的感情以及生活,主要从其审美观念以及意识情趣等表现其魅力。本文拟对东北的二人转进行艺术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护的相关探究,根据其具有的民族特色,以及民间艺术文化基本保护措施做起,折射出其他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一、民间艺术传承的法律意义探究
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具有其重要法律意义,这就使得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拥有艺术的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应该是某个具体的人,或者是某一个组织。例如,东北二人转是根据东北的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进行发展创造而来,对于二人转的传承人选择,在明文上进行了规定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民间的表演家赵本山、李秀媛、王中堂、赵晓波、石桂芹等,他们均被列为了具有代表性的东北二人转的传承人的名单。这就赋予了这些传承人的法律继承权力,希望他们能够将东北的二人转能够发扬、创作继续传承下去。对于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承需要他们付出很多的劳动,而不仅仅是他们对这些民间艺术拥有权力。这些传承人不仅是民间艺术的权力主体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拥有义务将其代表的民间艺术进行发扬,需要人们获取更大的努力。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不仅要拥有其进行生存的权力主体,而且还是其创作和发扬的主体,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奠定基础。
二、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权力与义务概述
(一)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权力概述
1、创作权力。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具有对其继承的艺术进行创作的权力,即鼓励其对民间的文学艺术能够创作和传播,给予了传承人搜集资料、整理民间艺术并且可以有权利对其进行创作。
2、发表权力。对于传承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对于其代表的民间艺术创作出去了派生后的作品,他有权力对其创作的作品进行发表,或者是以何种方式将这种派生作品进行发表,这是传承人具有的一项比较重要的权力。
3、署名权力。这主要是指的是传承人具有一定对其创作的作品进行署名的权力,能够在其派生的作品后面标注其名称和姓名以体现其时代的精神利益。
4、修改权力。从基本理论来说,传承人对于原生的作品不能够进行修改,由于民间的艺术很多都是由口头的语言方式进行传播,因此其具有不稳定性。这就使得在传播的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其传播的地域要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因此在进行传播的时候其传承人可以对其进行修改。
(二)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义务探究
1、传承人要保护作品的完整性。虽然传承人具有一定的修改权利和创作的权力,但是这不能使得他们对原生的作品的完整性进行破坏,传承人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尊重民间艺术的、风俗习惯及精神权力。不能够通过歪曲、篡改原生作品,也不能够违背原生作品的基本思想内容。
2、传承人在行使著作权的时候要指明原生作品的群体、民族或者是区域的义务。民间艺术作品在进行搜索、整理、改编的时候要根据相应的规定进行规范创作,在尊重和保护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行使著作权的相关义务。
3、缴纳费用的义务。为了鼓励民间艺术的广阔发展,激励人们的创作热情,为民间艺术的传播和创作打下基础,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通过缴纳费用,以此来作为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的资金来源。
三、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分析
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其发展伴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时代的文学气息,在传承的过程中具有其特有的方式。例如,东北二人转在进行相关传播的时候,传承人对二人装的文化精髓进行总结,根据其独特的性质,抓住其生活的气息进行创作和传播。赵本上老师则根据二人转中的幽默性、草根性以及智慧性等基本特征,通过舞台传承其重要的民间艺术特色,将二人转最基本的特色通过自己的表演,将其重要的生活艺术特色进行阐释,在观众心中积攒下人气,赵老师将二人转的传承做到最好。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东北二人转的相关传承情况进行分析,主要阐释了传承人在民间文学艺术中传承的权力和义务,为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36-03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放不止,各种艺术门类激荡起一个又一个雄奇壮观的浪花,同时它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润下茁壮成长,滋出生郁郁葱葱的林苑,各类艺术形式浓妆重彩,争奇斗艳,装点出一场又一场绚丽的景象,而民间艺术就是其间一朵完美绽放的奇葩,其美艳的身姿令人惊叹,其优雅的气质令人陶醉,其丰富的内蕴令人称奇,完全给人以美的感观,美的享受,美的回味。
“民间艺术是区别于官方艺术的一种较为通俗,但流传甚广影响甚深且较为自由的一种纯朴、率直的艺术形式。[1]”传统民间艺术,也即民间的传统艺术,是明显区别于现当代的民间艺术,其起源、发展和成长成熟均有较长的历史时期,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最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至于传统民间艺术的概念,应该来说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且具备多元视角和层面的词义系统。
一、传统民间艺术的内涵与外延
(一)内涵
关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内涵,如果从狭义的层面去理解,即源于民间,存于百姓,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工艺、技艺、手艺等各种艺术形式,倾向于以造型艺术和审美艺术为主的技艺形式,主要体现的是实用性、功能性和审美性。
相对于狭义的传统民间艺术概念,广义的传统民间艺术所包含的内容则宽泛和宏观的多,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工艺和审美,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和平台,其源于民间,但高于民间并更贴近生活,起于艺术,但高于艺术且更融合文化,属于大众文化艺术的门类和形式。
(二)外延
以传统民间艺术深远的内涵为基础和铺垫,传统民间艺术的外延和研究范围已经触及、延伸和涉猎到社会、生活、艺术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包容了审美艺术、造型艺术、文学艺术、表演艺术、形象艺术、说唱艺术、生活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拓展和升华到中国传统文化、民众审美情趣、艺术观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高深层次的领域,综合体现了其生活性、文艺性、思维性和价值性。
二、多元视角理解下的传统民间艺术概念
因为传统民间艺术牵涉广,程度深,故而立足于不同的层面、基于不同的背景、在不同的视角观照和理解下的民间艺术则呈现、传递和释放出多元化的含义和信号。
(一)审美学角度
仅就审美学角度而言,传统民间艺术正如其狭义的内涵,以民间的具备美学色彩、审美造型和审美功能的工艺技能为基点,突显出“美”和“技”,可谓之“民间美术”或“民间美艺”。
(二)心理学角度
传统民间艺术既然冠以“民间”二字,其反映和呈现的一定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潜在的心理感观和情趣爱好,能够折射出民众的艺术心声、心理意识和审美情操,同时也满足和宣泄了普通百姓的心理诉求和实际需要,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民心和民情。
(三)社会学角度
站在社会学的角度,传统民间艺术更突出其生活性,更贴近于民众生活需要本身,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发展、凝练和传承的社会生活艺术,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娱乐性以及交际性。
(四)文化学角度
“传统的民间文化就像是民间艺术的根脉,每种民间艺术都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又赋予了民间艺术以深刻的内涵,并且包含着对民间艺术发展的启示。[2]”按照文化学的范畴,传统民间艺术的宗旨应该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民间文化,并且发展旅游文化,是以文化为总线,将民间的各类艺术形式贯穿起来的艺术文化。在现当代看来,它凝结了传统民间文艺的精华,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和文化遗产。
(五)价值观角度
它反映和代表了民间百姓和艺人最平凡、最朴素,也是最本质、最热烈的艺术观念、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寄托了人民的理想价值,展现了民智和民生,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
当然,除了上述视角之外,我们还可以从诸多学科层面去阐释它的包容性和宽广性,并可以发现传统民间艺术埋藏的与众不同的耀眼光华,因此,传统民间艺术无论从哪一方面去解读,它都是一门广博精深,异彩纷呈,多元勃发的社会意识形态。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
传统民间艺术既然包容万千,其研究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两个层面,而是自下而上,自具体而抽象地加以呈现。
首先,从最一般的层面来说,传统民间艺术所研究的对象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事物,例如生活器物、服饰、建筑材料、家具、装饰材料等等,是与人们衣食住行紧密相联的最最基本的事物,是民间艺术最基础的研究对象,也是必须具备的研究对象,因为它们能满足人民大众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并以此逐渐上升到艺术和理论的层面,没有它们,就形成不了民间的范畴,没有它们,民间艺术就失去了物质的载体。
其次,既然称之为民间艺术,则必然是高于日常生活事物的技能、技艺、工艺或本领,是一种十分熟练了的被赋予了技艺性、灵活性、独特性和超众性而令平常人叹为观止的能力,因此,在平常生产生活基础上锻炼形成的技能和技艺自然是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而且是研究的主体之一。
再次,仅仅是日常事物及由此形成的技能和技艺是不能真正称为艺术的,因为其缺少了人类最重要也是最独特的精神领域,因此,民间艺术如果要立足于文化艺术之林,其研究对象则必然涵盖文艺、气质、审美、心理、象征、感情、意念、想象、信念、情趣等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并探究其间的关联性和交互性。
最后,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对象为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涉及到艺术思维、文化、社会人生、价值观等等思想观念和思想理论的集合,形成了诸种观念和表象的完整体系和系统,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支配着民众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理想。
四、国内外传统民间艺术的区别
“民间艺术是人们创作的各种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形态,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艺术,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针对传统民间艺术,国内外的理解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是由于民风民俗、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民族精神、思想观念等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但正是因为这种差别和个性化的特征,才使得全球的传统民间艺术气象万千、各领。
(一)民族文化
勿庸置言,中国的民族文化与国外的民族文化迥异,在差别性远远大于其共同性,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中国风。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历史悠久,历代传承,接受了悠长岁月的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浸染和熏陶,饱蕴着其文化精髓和民族风格,散发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气息和精神气质,其艺术本质和个性打上了浓重的华夏烙印,有着独特的中国式的理解和意义。而国外的民间艺术自然也有着其独到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解读,呈现出异样的感召度和亲和力。
(二)历史地位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国人眼中,传统民间艺术是显著区别于纯正艺术和高雅艺术的,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民间艺术的定位起点较低,它的地位明显低于官方的文人艺术和宫廷艺术,也低于宗教艺术,在中国重要的历史典籍和资料中,我们见不到有关传统民间艺术详细的记载和叙述,“民间文化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受社会文化风尚、群众文化素质的影响,再加上缺少加工提炼,以及流传中的扭曲变异,往往存在著芜相杂、瑕瑜互见的现象,思想上艺术上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4]”长期以来,传统民间艺术虽被广大百姓所喜欢,所推崇,但在上层社会看来,其不过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受不到重视。以中国历朝历代文人名士对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也即《诗三百》的归类和解读为例,他们总体上都是将宫廷贵族、文人雅客的作品、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与民歌民调加以归纳和区分,并按照等级划分依次称之为“雅”、“颂”和“风”,这就是因为“雅”为文人艺术和宫廷艺术,“颂”为宗教艺术,而“风”则是民间艺术。今天,我们从其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实际上“颂”不如“雅”,“雅”不如“风”,但在封建礼仪、等级制度和宗教礼制盛行的中国古代,这样的定位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对于中国,国外的艺术门类虽也有高低之分,但并不是像中国古代这样的等级森严,其民间艺术较好的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保护、发扬和传承,特别是一些精湛的手工技能和制作技艺,从古至今倍受人们推崇,在国外诸多国家,很多能代表其国家的技艺水平和制作水准,往往是传统的民间工艺,而在中国古代,精品和珍品则多出自官方。
(三)地方特色
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由于受众多民族和广阔地域的影响,表现出系统精深、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特色鲜明的征候,如中国56个民族,各有各的传统民间艺术样式,独特且精彩,而即便是占中国人口92%的汉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辽阔,受多元的地域气候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也呈现出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典型的老北京民间艺术、巴渝民间艺术、徽州民间艺术等等,反映了地方独有的风格特色和风土人情。
国外的民间艺术同时具备悠久历史和地域多样化特征的较为少见,二者兼具者甚微,因此,国外的民间艺术只有综合多国多民族和广大地域方能显示出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如欧洲的民间艺术和美洲的民间艺术等等。
(四)发展继承
在发展继承方面,中国的民间艺术虽然历史传统悠久,艺术风格独特,但正如上文所说,受到历史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当今片面追逐利益、功利性思维的盛行,还有国际化全球化思潮的渗入,很多纯文化艺术性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得不到重视和保护的情况下,失传和消亡了,而得到发展继承的民间艺术也有很多变了味,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的艺术价值和功能,得到系统的发展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纯原生态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十分鲜见了。
国外的民间艺术显然同样也受到了当今现代化、全球化、经济化等各种情况的干扰,但在传承保护方面,或是政府和民间组织系统深入地大量地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专题研究,或是将传统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视作国宝,或是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等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对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的重视,其做法十分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演绎方式和无尽的风采魅力在传统与现实中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大众,丰富了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拓展了寻常百姓的精神追求,因此,当前及今后,我们要“在挖掘整理传统民间艺术过程中,立足传统,贴近大众,服务现实,适应时代特点,使传统民间艺术得以传承与发展。[5]”
参考文献:
〔1〕陈彬.木版年画的图式――从木版年画的兴起发展及其图式的繁衍看民间艺术的起源[J].时代文学,2008(06):113.
〔2〕陈超.浅谈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化转型[J].安徽文学,2010(6):87.
〔3〕廖志英.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对陶艺的影响[J].陶瓷研究,2005(1):24-26.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按照材质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术的陪伴。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文化安全;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00-02
一、文化安全与陕北民间艺术
“文化安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其进程的加快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事关国家安全的非传统安全,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其含义主要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1]。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首先就是要维护和保证本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受威胁、不存在危机和危险,即保障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可以得以延续和继续发展[2]。陕北民间艺术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是陕北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和载体,是现代人认识和了解陕北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它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加上自身的因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面临危机甚至有消亡的危险,面临安全问题。在文化安全视域下审视陕北民间艺术,把陕北民间艺术文化提升到一定高度来研究,为陕北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保护和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安全视域下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1.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面临危机
首先,陕北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天然环境。随着陕北能源资源开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淳朴的民风受城市化进程影响也开始“焕然一新”,劳作方式也逐渐机械化,传统的民俗备受“现代生活”方式冲击。现在陕北农村的农耕已经很少再见到毛驴犁地和毛驴货车了,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农用车和农业用具,剪纸和刺绣上活生生的“毛驴”失去了生活原型;以往过年时农家窗上贴的精美手工剪纸了也被机械生产的金粉印刷品所替代;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在流行音乐面前失去了生存条件,春节时娱乐的大秧歌和社火活动等在被电视、电影和网络面前也失去往日的光辉。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天然基础,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因此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和自身的完整性,陕北特色文化的根基被动摇了[3]。
其次,陕北民间艺术面临传承危机。陕北民间艺术同其他民间艺术在传承上具有共性,即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来实现。其中,师徒传承、血缘传承、婚配传承等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但在经济强势而文化式微的宏观背景下,其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据陕西省公布的一些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一些珍贵的陕北民间艺术门类因民间艺术老艺人的去世而成为了绝响。在改革开放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绝技绝艺传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忙着挣钱,追逐时髦,对民间艺术不感兴趣,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危机。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耳濡目染就可以自然传承下去的大量民间艺术,失去了其自然传承的天然基础,如果不给予特别关注、不刻意进行教育,就要失传[4]。
2.陕北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
陕北民间艺术底蕴深厚,形态丰富,许多都极具教育价值。嘹亮高亢的信天游、委婉动听的陕北民歌,既是生动艺术形式的展现,同时又是文学知识的运用,如其中歌词的比兴写作手法,这些都是学校难得的艺术教育题材和文学知识资源;激情奔放的陕北民歌和铿锵有力的陕北腰鼓,展现着陕北人粗犷豪放、淳朴乐观、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类的民间艺术可以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资源,让学生既可以从中感受精神力量又可以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和文化自信;而古朴粗犷的陕北剪纸、淳厚动听的陕北道情、说书等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既是人们了解陕北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一门精湛的传统技艺,值得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总之,陕北民间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保存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等,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它能够熏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能力,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3.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意义
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教育传承,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利用陕北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去进行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另一方面是指要使陕北民间艺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使教育成为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陕北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不仅能掀起社会性的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充分认识到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宝贵和重要,能在社会上形成保护、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良好氛围,使人们懂得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有利于在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动态解读中,与现代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如陕北剪纸、陕北民歌、陕北舞蹈等等,不仅包含了陕北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而且包含了以往陕北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陕北民间艺术所特有的文化特性,它为我们深入研究陕北文化乃至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是我们很多现代文化艺术的“根”,教育传承不仅能留住根,而且能使根深叶茂。
其次,其中的学校教育,一方面能够唤醒青年一代对陕北民间艺术的热情,传承和保护意识,培育了传承主体,进一步维护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为民间艺术文传承创新奠定人才基础。与此同时,广大青少年在习得陕北民间艺术的同时,会从中发现真、善、美,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以及人文素质的形成。并且也逐步培养起了民间艺术文化的欣赏群体和传播者,使陕北民间艺术能够薪火相传,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实现途径
1.将陕北民间艺术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培育后备人才
将陕北民间艺术遗产纳入乡土教材,并把这些教材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之中,形成常规化教学,普及、宣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知识,中小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从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无论是以艺术形式还是以文学形式进行教育,都既可以提升学生素质,又可以培养一批传承陕北民间艺术的后备人才。如:将陕北民歌纳入到音乐课的教材中,将陕北剪纸纳入到美术课中,将对陕北安塞腰鼓的文学描写纳入到语文课本中等等,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动脑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艺术文化修养。
2.开展陕北民间艺术少儿培训,培育传统文化情节
根据陕北民间艺术的特点,将易学易懂的艺术种类作为少儿教育的项目。如针对少年儿童,可以开展课外免费培训班,请一些民间艺人教孩子们简单的剪纸艺术、舞蹈艺术等,并将此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项目,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学生对民间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加强他们对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和启蒙,培育传统文化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或者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们参观民间艺人的制作技艺,加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复杂的艺术门类,在农村则可以让学生到民间艺人的家中,在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下学习,政府给予民间艺人一定的补助;而在城市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上网收集和整理资料,了解更多的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内容和形式。总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免费培训,从小培育传统文化情节,为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3.开展陕北民间艺术专业人才教育
把陕北民间艺术引入高等院校教育尤其是陕西省高校,开设有民间艺术为内容的课程,设置相关专业并招收学生,开展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等相关专业设置陕北民间艺术课程,开展民间艺术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培育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管理、研究等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高等院校也应努力成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和重要基地。
4.挖掘传授力量,重点培养继承人
许多陕北民间艺术,如陕北说书、陕北剪纸、陕北唢呐等随着老一代人相继离世,中年传承人的转型,正面临消亡危机。传承主体的代代相承是民间艺术发展弘扬的前提。青少年是陕北民间艺术习得和传承的生力军,如果青少年得到了很好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培养、熏陶和训练,就会成为陕北地域文化的传承者,民间艺术的未来就具备了主体力量。政府应下大力气挖掘优秀的民间艺人,除了已知的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外,还应下大力气挖掘尚待发现的技艺精湛的中年艺人,避免他们因经济原因而中途放弃传承,增加传授的主体力量,并授予他们以一定的荣誉称号,让他们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增强他们传承、传授的动力,聘请他们在学校里讲课,让其招收学生,使传统技艺得到继承。
参考文献:
[1]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吕青.文安视域下的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