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范文第1篇

明确目标

扬州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为加快“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建设,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 2009-2010年,完成5万盏大功率白光LED市政照明试点应用,其中2万盏市政道路照明,0.6万盏小区照明和2.4万盏城市亮化。到2012年,再推广应用5万盏LED照明灯具;到2015年,实现100%的城市主次干道路灯照明、小区照明、景区亮化方面使用LED照明产品,50%的商业照明及30%的家居照明使用LED产品。

推进情况

扬州市以“十城万盏”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先后制定了《关于实施“8631”行动计划推进科技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意见》、《2009年全市“三新”产业发展工作意见》、《扬州市实施产业三年振兴(快速发展)行动计划》等扶持政策,明确发展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

为鼓励企业加快LED产业上游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拉长增粗扬州市LED产业链,迅速做大做强扬州半导体照明产业,扬州市出台10亿元的MOCVD设备购置补助政策―《扬州市LED外延片生产用MOCVD设备购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企业购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LED外延片生产用MOCVD设备,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市、区两级财政对符合条件的蓝绿光MOCVD 补贴资金可达1000万元/台,红黄光MOCVD补贴资金可达800万元/台(市、区两级财政各承担50%)。

根据政府专门工作会议要求,由科技局、发改委、建设局牵头,组成“扬州市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科技部深圳会议提出的《“十城万盏”试点示范工程LED道路照明产品技术规范》,邀请国内达到该规范的企业参与扬州市LED照明示范工程招投标。从2009年4月18日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开始,到2010年4月15日,扬州市“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一期)共计投入2.1亿元、安装LED灯具24000余盏,其中主要工程为:文昌中、西路(解放桥-西北绕城)改造安装LED路灯1618盏,文昌阁周边及文昌中路19栋楼宇、古运河沿线进行LED改造提升,安装LED亮化灯具1800多盏,完成了改造11500盏。对马太路、新星路、花园路、润扬北路、杉湾路、徐凝门南路、横一路、占立路等18条道路,新装LED路灯1376盏。目前二期工程正在顺利推进,路段普查、项目路灯产品技术参数及详细任务分解表已经完成编制,部分路灯已经开始安装。

在试点、示范过程中,扬州市注重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新光源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加强了中科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南京大学扬州光电研究院等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成立了江苏省新光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批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同时,国家质检总局在光电行业内唯一的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也在扬州市建设。一期工程太阳能光伏实验室已投入使用,具备了IEC61215、IEC61646、IEC61730 和UL1703标准的测试能力。目前,正在实施LED路灯检测项目,争取成为国家LED路灯产品的权威检测机构,形成“一个标准、一次检测、全球通行”的“检学研”全方位发展的现代化检测体系。

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环节,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863、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国家火炬、省成果转化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扬州市申报的项目也得到国家、省重点支持,省支撑、省重大成果转化计划、市科技攻关计划都对产业重点技术节点的攻关予以倾斜。近年来,以中科半导体、史福特等为代表企业背靠高校科研院所,围绕LED衬底、外延材料、芯片、封装、应用,开展数十项攻关。

存在问题

扬州市计划在09-10年推广应用5万盏半导体照明灯具,目前市财政的资金拨付压力较大,建议科技部尽快确定资助方式,以便扬州市“十城万盏”试点建设工作按时有序推进。同时,人才问题也是制约扬州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未来规划

继续推进试点工程建设。按照《扬州市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建设方案》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实施扬州市“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二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快实施步伐,落实各项目实施的有关事项,确保按时、保质完成5万盏LED照明应用示范工程的年度目标。同时,总结试点工程的经验和做法,为下一步示范工作做好准备。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抓住国家重视发展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围绕高亮度LED外延片、芯片和高效节能大尺寸LED背光源等LED产业的领域着力开发一批关键工艺技术及新产品,并帮助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与资金的扶持。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技术;防护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建筑施工中安全技术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常安全管理部门针对不同项目的施工情况制定不同的安全技术管理方案,以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所参考的因素主要有施工现场环境、施工方法、施工机械设备、变配电设施、架设工具等。在本文中主要探讨的是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对今后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状况

我国每年由于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的高达百万人,从事故统计数据分析,交通、煤矿、建筑业均为事故高发行业。按事故类型分:高处坠落占事故总数 50% 以上,机电伤害占事故总数 25% 左右,物体打击占事故总数 15% 左右,坍塌占事故总数 15%。实际上,事故因素中的不安全因素种类繁多、非常复杂,它们在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失方面所起的作用不相同,它们的识别、控制方法也不相同,所以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技术管理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2.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2.1工地建设安全技术规范

工地需要进行封闭管理,设置固定的出入口。在作业区域范围设置高度不低于 1.8m 的围档,主要道路不低于 2.5m,选用坚固、整洁的材料,沿工地四周连续设置;道路铺设足够宽度的硬化路面,不积水,不堆放构件、材料,保持道路畅通;各种料具按照总平面图规定的位置,按品种、分规格堆放整齐;在天然光线不足的作业场地、通道及用电设备的开关箱处,设置足够的照明设备。

2.2土石方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土石方作业基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要实行统一管理,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任务,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接,同时贯彻先设计后施工、先支撑后开挖、边施工边监测、边施工边治理的原则。严禁坑边超载,严禁相邻基坑施工不防范相互干扰等做法,其设计和施工必须遵守相关规范,结合当地成熟经验,因地制宜地进行,同时加强基坑工程的监测和预报工作,包括对支护结构、周围环境及对岩土变化的监测,应通过监测分析及时预报并提出建议,做到信息化施工,防止隐患扩大和随时检验设计施工的正确性。

2.3 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建筑施工过程中进行高空作业时,要采用密目式安全立网对建筑物进行封闭。建筑施工期间,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施工现场和建筑物的各种孔洞盖严并固定牢固,在人员活动集中和出入口处的上方应搭设防护棚。相关作业人员要戴安全帽、挂牢安全带。安全帽及安全带的制作与使用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高处作业的人员还要按规定定期进行体检。

2.4 施工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

各类垂直运输机械的安装及拆卸,必须由具备相应承包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转移工地重新安装的施工机械,在交付使用前,应按有关标准进行试验、检验并对各安全装置的可靠度及灵敏度进行测试,具体操作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操作证后,方可上岗操作。每班作业前,需要对制动器、钢丝绳及安全装置进行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3.施工企业安全技术与施工技术的关系

虽然各部门有较为明确的责任分工,但每个部门的工作都是整个工程建设中的一个点,只有通过无缝的链接才会形成完整的工程链,因此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安全技术管理与施工技术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安全技术与施工技术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具有统一性。根据“管生产同时管安全”的原则,施工技术是安全技术的基础。同时,安全技术也是施工技术实施的保障,安全技术的管理内容包括从改善施工工艺、改选生产设备、控制生产的不安全状态等方面保障施工技术的顺利实施。而当施工技术和安全技术产生矛盾时,必须改正、改进施工技术,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因素后才能再从安全技术方面考虑。

4.施工安全技术管理在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施工事故频发的当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质量和价格绝对不是首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在工程施工中出现事故,一定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进而会影响销售和其他方面的东西。只有安全无事故的企业才会形成良好的口碑,帮助企业塑造形象。建筑工程转包在行业中已是普遍现象,由于转包人的专业程度和员工素质迥异,为利润挺而走险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安全技术管理必须无条件严格实施,否则违规施工必然导致事故的发生。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参与人员对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导致许多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故发生。管理层在利益的驱动下,把安全技术管理和施工过程形成“两张皮”,将安全技术管理设成摆设,有规范不执行,有章法不遵循;加之基层施工单位安全技术管理意识不强,不注重安全技术人才培训,导致安全管理工作制度设计漏洞百出,制度执行敷衍了事,大部分的工作均是凭经验,认为可能能够承受施工重力,冒险蛮干,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施工安全不仅是关系到企业利益、前途的小事,更是关乎人命的大事。目前社会上安全事故的频发,充分地证明了施工单位忽视了安全技术管理在施工中的重要性,这也给我们的安全施工敲响了警钟。

5.施工安全技术的防护对策

根据海因里希理论,针对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依据安全管理的 3E 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安全技术的防护对策:

5.1 施工技术方面的改进

一般情况下,在选择安全对策时应该首先考虑施工技术措施,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通过改进生产工艺,设置有效的安全防护装置,根除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条件,使得即使人员产生了不安全行为也不致酿成事故。在所有的安全措施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实现生产过程、生产条件的本质安全。但是,受实际的技术、经济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完全地杜绝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努力减少、控制不安全因素,使事故不容易发生。

5.2 严格用人

根据轨迹交叉论的观点,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避免事故,针对可控的人为因素,可通过对参与施工的所有人员加强教育和训练,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尽可能地根据人机学的原理进行工程技术方面的改进,降低操作的复杂程度。为了解决身体不适的问题,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考虑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要求,并尽可能从工程技术上改进,降低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对于不良的物理环境,则采取恰当的工程技术措施来改进。

5.3 说服教育并设立严格的惩戒制度

每项工作规程和制度如果没有执行就是无效的,而对执行的过程和结果没有监督、检查和验收也是无效的,所以项目部的安监人员每半月、施工队相关管理人员每十天要进行一次安全检查、验收,平时也要做抽查,每次的检查都要有记录备案,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限期整改并做事后跟踪,让所有人员自觉地提高安全施工意识。对未按要求整改的相关人员要做严厉的处罚,严重者要做停工整顿的处理。

6. 结束语

安全生产技术工作要不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不能就事论事,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将以往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加以分析,找出安全生产技术问题的规律以及工作中的缺陷,以便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技术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推进建筑施工工程安全生产技术的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以技术促安全,实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1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公路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地位越来越高。为保障公路施工质量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我们需要对其施工的技术加以总结与归纳,从中汲取有益、高效的公路施工管理方法。同时,对公路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的纠正与完善,从而实现我国公路交通质量本质上的提升。

2公路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一般公路工程往往施工技术难度不大,不存在过多的施工技术难题,并且设计要求大多采用通用技术质量和要求。但是,最简单的问题往往最考验施工管理的严格执行,若每一道施工程序都按技术规范及设计要求执行,则会最大限度的减少大部分质量通病。这里尤其要指出公路路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道路路基作为建设道路的根基,对于道路的质量极为关键,如果路基的质量管理不够严格,道路的施工质量就无从谈起。具体来说.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每当遇到沟槽回填覆土中,不按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分层填筑的施工现象时有出现.对之后的使用竣工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未处理干净沟槽中的淤泥的情况也时常出现,容易造成槽内回填土出现“回弹土”。其二.在道路施工过程当中,将翻建的沥青路面油块、混凝土块及其它大块旧料填入沟槽内进行回填的方法经常使用.这种做法容易造成造成填埋料空隙很大,如果不经过或不注重压实处理.就容易造成很多道路建成后沟槽部位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沉陷。第三,结构物台背回填大多采取中粗砂分层冲水密实,分层检验压实度的施工工艺,而当监理人员旁站不到位或施工人员质量意识不高、责任心不强的情况下,往往出现一次性填充,冲水密实不到位的情况出现,这将会产生通车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跳车等质量通病。

2.2监理队伍素质问题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建成的重要保障,这种监督管理既可以是建筑企业内部人员进行的管理,也可以是外聘专业的监督管理队伍来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理。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监理队伍中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返聘人员多,正式职工少;既搞设计又做监理,业务广而不专;大部分监理是临时聘用的设计人员,对监理业务知而不全,懂而不精,以上列举的种种都是目前监理队伍素质偏低的表现。监理人员没有充分发挥其超前监理、过程监理的作用,给工程质量埋下了各种隐患。

2.3工程建设监督程序问题

建设监督程序,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监督程序、业主单位监管程序、监理单位监理程序和施工单位技术管理程序。各参加单位身份角色不一样,承担的责任义务不一样,负责的管理方面也不一样。从一开始的立项、设计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则需对整个项目的主体作总把握,监督征地拆线调查清楚,避免出现无法拆迁被迫改线绕道的情况,这将对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业主单位则需把握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协调、资金、进度等的控制,保障公路项目的有序推进。监理单位则需牢牢把握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这是公路工程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挥监理的过程监理作用,才能将所有的质量安全隐患减至最少。而施工单位的各级技术验收程序,则是从最基本处保障公路质量安全,杜绝以包代管的出现。所以,只有各个参见单位各施其职,严格执行,保障程序公正,才能为公路建设保驾护航。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公路技术管理方式比较粗放,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这种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只是关注到了技术文件和施工参数这两个方面,这造成了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无法发挥其该有的作用,也为公路工程的质量埋下了隐患。

3提高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公路建设工程技术管理目前的确还是存在一些隐性或者显性的缺陷和不足,因此要针对性的改进公路建设工程的技术管理和质量监控,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层次(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加强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监控:

3.1设计阶段

设计前要做好分析工程的特点和要求,充分的进行实地调查工作,认真研究施工的客观条件。在公路建设设计勘察阶段,务必要对公路建设区域的地理环境作出评估,尤其是地质条件,因为地质条件直接影响公路建设施工的难度和安全性。所要评估的内容有岩土的坚实性、是否处于地震地带、是否处于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带等一些会影响路面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因素。当所要建造的公路工程途径不同地质条件地带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地段采取不同建构措施和技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措施。同时,目前公路建设遇到的最大难题往往是征地拆迁,故勘察调查阶段,必须实地充分调查清楚,向各个相关部分咨询求证,尽量减少拆迁工程量及难度。政府主管部门则需主动介入支持,避免造成既成事实无法改变。

3.2正式施工阶段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的最重要部分,因此要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施工管理人员要经常去施工工地进行技术监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以保障工程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进行,做好施工资料的记录和整理,并及时的对工程项目进行检测,除此之外,施工技术管理监督人员要有创新和改革的意识,乐于接受新的事物和不同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能够不断学习先进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并将这种外来的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以创造出更符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另外,在施工阶段要鼓励积极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严格认真的论证重大的施工技术革新和设备引进方案,以提高工程施工的技术和效率。

3.3公路工程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也要做好技术管理工作,这是工程技术和质量的最后保障防线。首先要做好全面的实验检查,检查公路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可通车的标准,其次要进行验收,将平时工程累积的资料进行审查并最终形成完成总结报告,最后要及时的将工程竣工相关材料归档,以上三个步骤任何一个都不能马虎完成。

4对公路施工中工程技术管理的展望

我们应该肯定科学技术水平提高造就的我国公路施工工程的安全性系数的增高,尤其是公路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监控更是得到了长足的成就和进步,正如本文所论述的那样我们更需要正视目前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监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相信,在现代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工程质量将会逐步走上系统法、法制化的轨道,施工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公路施工工程实现全面技术与质量管理体系指日可待,我国的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然会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

5结语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作为基础性工作始终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于推广新技术与新经验,克服各种技术上的难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优秀的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将对施工质量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能够推动施工技术管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上,从而实现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并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照明,孙志华.公路施工阶段质量的事前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7,(1).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路,养护管理,养护机械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稳步持续快速发展,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形成了干支相连、桥涵配套、城乡一体、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公路网络。在公路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养护管理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面对“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才能实现公路跨越发展,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对此,笔者结合公路实际,就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及发展进行如下探讨。

1公路养护管理内容

公路养护项目包括路面工程、路基工程、绿化工程、桥梁工 程、机电设施、通信设施、隧道工程、交通工程和收费系统等。公路的养护对象包括:道路、桥涵、隧道、沿线附属设施(监控、通信、 照明)、交通设施、绿化、环保、园林设施、棚亭建筑设施、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因此,公路养护管理的项目较多,养护对象十分广泛, 随着科技的发展,公路养护的技术标准高,养护作业时间短,单项养护数量少,养护项目繁琐,多以机械化养护。

公路的养护涉及投资、经营、路况评估、养护对策、机械化作 业、安全管理诸多方面,需要根据轻重缓急,有重点地分批研究, 并在使用过程中,使之逐步完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完整 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程,以适应交通现代化的需要。公路养护同 建设一样,需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积极采用最新科技成果,使养 护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与综合经济效益能融人世界先进行列。对 此,我国巳开展了不少研究,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及改性沥青、 高分子沥青工艺等用于路面养护,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并在实 际工程施工中取得成效。

2如何提高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2.1做好公路的预防性养护

所谓预防性养护,就是在路面未发生损坏前采取预防性养护 措施,避免小病害不补,大时一尺五的做法,小病害变成大病害, 而造成养护费用的扩大。采用稀浆封层机和沥青石屑撒布机进 行路面表面处理,改善路面的老化、开裂,并提高防水、抗滑能力, 从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实践证明“公路质量髙,早期养护没 必要”这种重建轻养的认识是肤浅的,公路早期不但需要养护,而且早期养护意义重大。

公路通车初期的技术状况数据是建立道路数据库的初始数据,所以初期的数据测定是无可取代的。通过早期养护可以及时完善由设计不足造成的道路排水,防护工程设施的先天不足,改善道路技术状况。早期养护可预防和治理早期病害,可延长道路 与设施使用寿命,延缓大修周期,降低养护成本,为做到“预防养护”打好基础,最终达到早发现、早预防、少支出、效果好。把病害处理在萌芽状态,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2.2提高员工素质

目前,公路的养护正逐步采取招投标方式,实行计量支付制 度。承包人在接到养护任务后,首先就要制定一个能髙效完成养 护合同要求的考核制度,抓好考核制度的落实,做到目标分解、明 确职责、加大检查和奖惩力度,逐条细化分解《公路养护技术规 范》的要求。其中也要将环境、出勤、出工率与养护实绩列为考核 内容,明确检查扣分办法,并加大日常养护巡查考核力度,通过内 业与外业相结合、出勤与实绩相结合,抓好考核制度的落实。

要实现公路的科学养护与规范化管理必须要有一批有技术、会管理、懂法规、善学习的各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公路 养护管理工作的各个层次中,尤其在养护管理第一线的工区更应得到加强。可选派责任心强、思想素质好、政策水平高,具有大专 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工区主任或主管技术的副职。对现有 养护工人则可以采取现场技术交流、专项技术培训或规范管理学 习等方式,分批分期进行岗位培训,让他们都熟悉掌握《公路养护 技术规范》,实现由纯操作型养护向操作管理型养护的转变。

2.3组建专业化较强的公路养护公司

公路养护工程综合养护成本高,养护对象自身价值高,为保 持或恢复养护对象的使用功能和服务水平,必须付出髙成本。从事养护的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必须对养护对象的技术构成十分熟悉,必须具备高素质。养护作业方式的机动性与时效性与一般公路养护相比,公路的养护更强调快捷机动、实用高效,养护工艺、 操作规程程序性强,养护作业实施时需特别设置交通安全管制区段。公路的养护除需要具 备机械化和专业化外,还需不断探索和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 料的使用。在养护检测手段上,需具备现代化综合检测设备,养 护工作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宽泛,科技含量高、技术工艺复杂。因此,必须尽快组建专业化较强的公路养护公司,科学养路以提高我国公路养护的整体水平。

2.4正确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

1) 提高施工技术水平。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 提高,公路建设与养护质量要求日趋严格。新技术、新工艺、新材 料和新结构的运用,加速了建筑产品的革新,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施工难度也相对增大。尤其是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特大 的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工程,结构更加复杂。而且有些工程对控 制振动和噪声,限制对环境污染和保证生产安全等,均有严格的要求,只有采用先进的病害数据采集设备对病害进行采集分析,用先进的管养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施工、科学管理才能保证工程任务的顺利完成。

改善劳动条件。施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广大建筑工人 逐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一些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 恶劣的作业,大部分已被机械作业所代替,因而减轻了工人的劳 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为文明施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使用 机械可以完成人力无法实现的作业,从而扩大了施工的范围。

提高经济效益。任何工程项目,缩短建设周期,提前完成 工程任务,都将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建筑施工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主要体现在建筑速度和质量上,而加快建 设速度和保证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

机械设备是实现机械化施工的决定条件。随着施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逐步把施工中各工程以至各工序之间作业的机械 有机地组织起来;逐步实现施工综合机械化,合理配置机械设备就能充分发挥机械效率,显示出机械化施工的优越性。

道路照明工程技术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室外景观;一体化;人工降雨系统

1.工程概况

笔者所在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总占地约2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共分三期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15亿元。本科研项目研发所依托的为其二期工程,二期工程总占地面积约93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4万m2,可容纳住户1820户。本项目研发团队始终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为主题的研发理念,在汲取一期工程研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升级,将室外环境技术、绿化喷灌技术、雨水回收利用和景观设计进行了集成,实现了“环保、节能、新颖、实用”的有效统一。

2.与景观一体化整合方式选择

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室外喷灌系统大多为埋地安装,功能单一,且受喷头高度的限制,无法满足本研发项目所要求的通过喷水进行室外空气调节的功能;也有少数采用地上固定安装的喷灌系统,由于在住宅小区内由于不能和室外景观很好的结合,难免对环境美观造成一定的破坏。

本技术的系统原理是利用水压将水通过与水源连接的管道、喷头等均匀的喷洒出去,并形成稳定的降水覆盖面积。虽然原理上并不复杂,但如何做到降雨系统与室外景观的融合才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之一。经过深入研究:考虑到小区内喷水点的需要分散设置以达到足够的覆盖面,因此所需数量较多;如果埋地或独立地上固定安装将存在前述的缺点,因此将其与小区内同样需要分散设置的室外照明庭院灯进行一体化整合,成为首选的研发方向。

通过与生产厂商反复进行技术协商,采用定制加工的灯柱可将喷水支管暗装其中、将喷头装于灯柱顶端,从而实现将二者融为一体的目的。

3.人工降雨系统的布置原则及参数选择

在初步确定系统支管安装方式后,现场进行了实验测试,以选择合适的喷头并对其性能参数进行验证。本次测试中采用了美国雨鸟(RAINBIRD)3500系列自旋转喷头,该喷头的喷嘴和喷洒角度均可进行调节设置,通过实验,在市政自来水供水压力(0.4MPa)和微风条件下,不同喷嘴型号的射程(作用半径)实测数据如下:

3.1根据园林喷灌技术要求,喷头的组合布置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3.2根据室外公共照明的应满足一定照度的要求,喷头的间距尚应结合庭院灯柱的间距(景观设计时按12m左右采用)布置,令喷头间距L=12m代入上表“三角形布置”有关公式可得:R=7m,b=10.5m。结合本项目现场的实测数据,应将喷嘴孔径设置为2mm。此时单个喷头的有效控制面积S=2.6*72≈127m2。

3.3在进行平面布置时,除需考虑喷头本身的性能外,还必须同时综合考虑土壤的喷灌强度、水源条件、是否能够尽可能覆盖小区室外绿化及道路以及室外喷淋不应对邻近住宅造成影响等因素。

⑴组合喷灌强度可按下式计算:

ρ组合(mm/h)=1000q/A

式中:q为单喷头的流量(m3/h);A为单喷头的有效控制面积(m2)

根据本项目选定的相关参数,ρ组合=1000*0.32/127=2.5mm/h,小于本地区土壤类别的允许喷灌强度ρ允许=8 mm/h,即水落到地面后能立即渗入土壤而不出现积水和地面径流。

⑵考虑到喷水点数量较多,因此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考虑分区控制。在项目研发时,我们结合室外景观的组团分区将人工降雨系统划分为相对独立的8个区,每个区均设置水源。

⑶系统应可能覆盖小区室外绿化及主要道路,以满足绿化喷灌和洒水降尘等功能要求,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以上述选定的技术参数为基础对布置方案进行适当调整,最终确定喷头数量为128个。为简化计算将小区喷头布置全部按“三角形布置”考虑,则总的有效控制面积为:128*127=16256m2;室外面积约22724m2(包含绿化、道路及硬质景观),有效覆盖率为72%。

⑷为突出“以人为本”的研发理念,室外人工降雨系统不应对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少数靠近住宅楼的喷水点,需要对喷头的喷洒角度进行调校,采用扇面喷洒,防止将水溅入住宅室内。

3.4、在上述主要参数全部选定后,根据喷头理论流量、组合布置形式和分区内的喷头数量,进而确定各分区的给水主管和支管管径。

4.雨水回用方式选择

由于项目所在的西北地区属于缺水地区,为提升本技术的节能水平,在研发时考虑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以降低用水消耗,保护水资源。确定了以下两种雨水回用方式:

⑴以景观水池为雨水收集蓄存设施,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

⑵在地下车库顶板上方设置渗排水层,将其上方的绿地土壤入渗雨水通过盲沟导入雨水储存设施,经沉淀池净化处理后作为人工降雨系统的补充水源,同时也有效避免了雨水对绿植根系的长期浸泡伤害。

5.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5.1室外降雨系统平面布置

雨水沉淀池和地下车库顶板雨水入渗收集做法如下,对于小区中央景观水池本身作为雨水储存设施兼具雨水沉淀的功能,故其旁边的沉淀池可相应减少一级。由于雨水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采用雨水水源的同时,仍保留市政自来水源作为备用。

5.2雨水回用量计算

根据2009-2011年度《中国统计年鉴》,西安地区近三年的年均降雨量分别为525.2mm、660.3mm、527.3mm,在进行雨水计算时按三年平均值571mm取值。

本项目主要采用景观水池和地下车库顶板上方的绿地入渗两种方式对雨水进行收集,水池面积约300m2,地下车库顶板面积约1080m2,两种方式的年雨水收集量分别为:

Q1=571*300/1000=171.3m3

Q2=571*1080/1000*(1-0.2)=493.3m3(式中0.2为《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的绿地径流系数)

上述计算未考虑雨水蒸发的因素;在计算雨水入渗量(Q2 )时为简化计算按地面径流之外的雨水全部入渗土壤并被收集考虑。

根据《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雨水可回用水量按雨水收集水量的90%~95%计”,因此本项目的年雨水回用量为:

Q=0.9*(171.3+493.3)=598m3

6.实施效果的检验

测试结果显示人工降雨系统在降低环境温度方面的作用比较显著:小区空气温度从35℃降到30.5℃,由降水引起的实际空气温度下降4.5℃;而地面温度则从42℃降到34℃,由降水引起的地面温度下降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