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数据分析

经济学数据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数据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数据分析

经济学数据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术报告会 专家教授 经济学分析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地位和扩大社会影响力,各高校无一例外的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学术报告(也称学术交流)会,这对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加强学科建设、加速人才的培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高校举办的学术报告会大多为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作报告。学术报告会的好坏关键在于举办方的组织管理与报告人的学术水平、学术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一方面举办方希望以较小的付出获取较大的效用,一方面是应邀者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使其科研成果这种稀缺资源产生“放大效应”。本文将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用简单的经济学模型,探讨举办方与应邀者的决策过程,分析举办学术报告会中的经济学。对听众收费的学术报告会不列入本文讨论的范围。

一、概念与假说

1、专家教授的概念。对某一事物精通,或者有独到的见解的人,称之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也泛指在某些方面具有专业水准的人的总称。教授多指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中执教的较资深教师或研究员。有时人们也把专家等同于教授,教授等同于专家来看待,在此统称为专家教授。他们都是通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较高报酬的人。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专家教授是学术、经济与社会地位的象征,有了专家教授头衔,就享受着令人羡慕的津贴与待遇。

2、学术报告会的概念。学术报告会是指应邀向他人讲述自己研究成果或者作某学科介绍性的报告。应邀作报告的人多数在某一领域中颇具学术造诣的专家教授。

3、几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是专家教授的科研成果是稀缺的,事实正如此;第二个假设是举办方和受邀者都是理性的人,各自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事;第三个假设是举办方和受邀者的信息是完全的;第四个假设是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是供给方,举办方是需求方,且了解各自的成本与收益。

二、举办学术报告会的经济学分析

1、举办方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分析。为了办好学术报告会,举办方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精心组织与安排,这就构成了举办方的直接成本,而支付专家教授的差旅费、接待费、劳务报酬与雇工费等是直接成本中的主要部分。把用于举办学术报告的资源放弃而用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构成了举办方的机会成本。可见对举办方来说,举办学术报告存在一个已知的总成本,等于直接成本加上机会成本,用公式表示为:Ca=Cd+Co。其中Cd和Co分别表示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2)收益分析。举办方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来作学术报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广大师生接触到新的思想和方法,丰富了师生的文化内涵,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拓展科学研究的途径。通过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与交流,使师生少走些弯路,减少探索的时间,缩短出成果的周期,这对学科梯队的建设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建立合作关系,提高了举办方的学术地位和扩大社会影响力,这是举办方获得的最直接的效果。

总之,学术报告会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的成才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举办方在当前没有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但他们对未来的预期收益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事实上,举办方看中的也不是眼前的利益,在层次多样、名目繁杂的科研与教学项目的评审与评估中,如果能通过学术报告会与知名专家、教授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那么将来的收益是可想而知的。

这里,总收益用公式表示为:Pa=Pd+Pe。即总收益等于现期的直接收益加上未来的潜在收益。其中Pd和Pe分别表示直接收益与预期收益。

举办学术报告最终获取的收益受报告人的知名度、学术地位与社会地位等许多行为因素与关系的影响,举办方将以PaCa的原则确定邀请什么样的专家教授来作报告,才是最优成本支出,以达到其利益最大化。

2、报告人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分析。成名前的专家教授,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去从事科学研究、进修学习、著书立说等,属于报告人的“沉没成本”;应邀请作学术报告需要请假、投入时间准备学术报告的内容与排版等,构成了直接成本;同时,应邀出席学术报告所投入的时间、精力用于其他工作而产生的效用,即为机会成本。由前面的假说,理性人在做决策时不会考虑沉没成本,由此可得报告人的总成本可表示为:Cb=Cs+Ct。即总成本等于直接成本加上机会成本。其中,Cs和Ct表示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

(2)收益分析。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受邀者作一次学术报告的收益。举办方支付的劳务报酬(或叫“出场费”)是最直接的经济收益,而比直接收益更大的是提高自身的学术知名度和扩大社会的影响力,使其思想、观点等优势资源得以认同、共享与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专家教授作为高校的人才精英,有责任和义务向师生和渴望求知的人去传播其研究成果,并从中广泛地探讨、交流,检验研究成果的正确与否,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各种问题。可见,报告人也有一个直接的收益(Pg)和预期的收益(Pm),总收益为:Pq=Pg+Pm 。

报告人也将以PqCb的原则决定接受怎么样的邀请,才是最优成本支出,达到利益最大化。

三、举办学术报告会的几点启示

1、举办学术报告会是双方“共赢”的合作,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由前面的分析,一个成功的学术报告对举办方与受邀方都有一个较大的预期收益,因此是双方“共赢”的合作。通过举办学术报告会,不仅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帮助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他们的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学术思想和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组织多学科承担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攻关项目,充分发挥高校在跨学科和综合性重大课题研究方面的优势。中国科协第二届主席周培源曾说过,“学术交流活动是科技工作中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因此,作为高校的人才精英,能应邀作学术报告,是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是对其长期兢兢业业致力于学术研究领域的安慰和鼓励,也符合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通过学术报告会,使自己的教学、科研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有效的利用,也是对学者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

2、规范举办学术报告会的组织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说,高等院校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高等院校有没有一个活跃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学风。学术水平高,其学术交流也就广泛,学术气氛浓厚,广大师生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从而促进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要营造活跃的学术气氛,引导广大师生进行科技创新,多出成果,培养合格人才,就必须结合实际,制订正确规范的鼓励科技创新和举办学术报告会制度,以适应不同层次听众的要求。

应邀作报告的专家教授知名度大多是因其所在高校或科研机构而出名。能被邀请作学术报告,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单位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因此,专家教授应首先做好本职工作,认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防止一些专家教授占据了一些要害的学术部门,结果成为各个高校争相聘请的“特聘教授”或经常被邀请作学术报告。所谓“要害”就是在学术资源的分配(比如项目的评审)和学术成果的评估(比如重要科研奖的评奖)方面拥有决定权。各个高校对于这些人予以特殊礼遇,并不是看重他们的学术水平,而是看中了其手中的学术资源,具有非常功利性的目的。这会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学术腐败,导致学术自主性的彻底丧失。

【参考文献】

[1] 张俏:论学术报告会对人才培养的作用[J].科技人才市场,2002(5).

经济学数据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虚实情景;美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41-01

戏剧作为综合性极强的一门艺术,舞台美术是其重要的一部分,能够通过不断更换服装和面具来完成。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舞台美术创作趋于开放化和多元化,被注入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征,抽象与具象、表现与再现、写意和写实等的运用,形成了多样化的舞台样式与戏剧观念,为戏剧舞台美术创作营造了全新的空间。

一、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概述

对于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而言,其主要是以戏剧舞台演出要求为依据,结合剧本的内容,通过多种美术造型和统一的构思来创设演出环境,渲染场景效果的深度与内涵,以此揭示戏剧主题,推动剧情发展。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最早源于古希腊戏剧,上场演员的人数很少,需要通过演员不断变换自身的服装和道具来完成演出,并且剧院的条件十分之差,舞台背景多是更衣棚[1]。戏剧发展到19世纪后期,舞台美术设计发生了质的飞跃,开始采用多样化的造型艺术手段和逼真的绘画,如夸张、比拟、暗示和象征等,从而促进了戏剧舞台布景艺术的广泛化、丰富化和多样化。

中国戏剧作为东方戏剧的主流派别,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基本是以人物的造型装扮为主,如戏剧人物扮相多是在演员的脸上化妆与涂面来加以实现,或者是扮鬼神时使用面具。中国戏剧布景艺术的发展起步较晚,经历了戏剧背景―剧情背景的过程,早期舞台灯光是采用瓦斯灯,而现代舞台灯光已经成为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舞台词汇。此外,刺绣等传统手工艺术是中国戏剧服装的主要装饰手段,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工艺美术风格。

二、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虚实情景的美学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变得更为多样化与多元化,呈现出开放的态势,增加了时代气息与新鲜活力,不断实现非幻觉与幻觉的交融、抽象与具象的交融、表现与再现的交融、写意与写实的交融。这些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丰富了多元化的戏剧理念,形成了多样化的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样式。虚实情景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风格,将其应用于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能够超越常规戏剧的运作模式,打破传统美术设计的整一性,强化美术设计的时空跨度,促进传统戏剧的发展和完善。虚实情景的设计,不管是在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手段与物质材料上,还是在观众的美学判断、艺术审美角度以及戏剧器具使用的丰富层面,都是历史性的更新与突破。

戏剧舞台美术设计就是戏剧既实用又美观的衣服,而戏剧来源和忠实于生活,又高于和超越生活。这就要求现代戏剧舞台美术设计能够在舞台上以美术方式来呈现生活的现实,又能够将其抽象化,更加直接与准确地传达戏剧的思想[2]。以新版《牡丹亭》为例,其没有采用复杂的布景,但是有效利用了虚实情景的美学风格。运用写意的方式来描会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梦中相会情境,利用各种科技手段的色、声、形、光等物理因素来描摹二人前世之缘以及偶遇,从而使人物塑造和戏剧情境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感召力。又如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中,巧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设计国王亡灵这一情节,有力结合与穿插虚幻的冥府和现实的场景,实现了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时空穿越,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便于观众进一步解读戏剧本身。

总而言之,将虚实情景的美学风格应用于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中,能够对人物的不同性格加以有效刻画,展现人物的千姿百态,更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与个性,烘托人物情感[3]。同时虚实情景的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现代戏剧的精神内涵、人文气质和文化,实现感觉上的逼真和视觉上的鲜明,突出展现戏剧的艺术特色及美学风格,进一步深化戏剧舞台表现的深度及广度。

三、结束语

戏剧舞台美术设计作为戏剧舞台演出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化妆、道具使用、服装搭配、布景设计以及灯光强弱等造型元素的美化与综合设计,能够有效展现戏剧内容,深刻表现生活的真实,充分发挥出舞台虚实造型技巧的作用。当然不管是戏剧界还是舞台美术界,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确信的是舞台不会再回到统一与固守的局面,美学风格与创造方法将会日趋多样性与多元化。因此设计者在进行现代戏剧舞台美术设计时,需要将创作手段与戏剧舞台进行有效融合,合理运用虚实情景的美学风格,这样才能有效塑造戏剧本身美,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精品,推动戏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力.浅谈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的发展及主要特点[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102.

经济学数据分析范文第3篇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常见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是妇科巨大子宫肌瘤手术后近期并发症之一,如诊治不及时,可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院1995—2006年巨大子宫肌瘤术后并发DVT 12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12例,年龄28~57岁。其中2例子宫肌瘤大于6个月妊娠子宫,其余10例子宫肌瘤均大于3个半月妊娠子宫。手术时间平均1 h,术前输血3例,术中输血5例,术后输血1例,术后应用止血药物12例。术中、术后有下肢静脉穿刺史1例。

1.2 诊断

临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增粗、皮肤苍白、皮温低,术后持续性发热(37.5~38.0 ℃),血象偏高,腓肠肌握痛试验阳性。除临床症状体征外,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彩超)和静脉血管造影确诊。本组彩超检查12例。

1.3 治疗

确诊后给予积极处理。卧床、抬高患肢改善静脉回流及广谱抗生素治疗。此外,在无抗凝禁忌证前提下,治疗如下:(1)抗凝治疗:肝素60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静滴5~7 d,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一般18~21 s,不超过30 s,停用肝素前3 d加用华法林[1];(2)尿激酶20万单位加5%葡萄糖250 mL,于患肢足背静脉滴入,每日1次,8 d为1疗程;(3)一般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4)口服拜阿斯匹林100 mg,每日1次,连服3个月。

1.4 结果

12例均经1个疗程治愈。治疗后5~7 d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重复血栓或肺栓塞。

2 讨 论

2.1 病因分析

巨大的肿瘤术前就会压迫腹主动脉及周围小动脉,致下肢静脉和盆腔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而手术后,迅速解除了血管的压迫,致血栓脱落,导致栓塞[2];巨大子宫肌瘤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创面较大,极易导致下肢及盆腔深静脉血栓;因肌瘤较大,术中失血较多加之术前贫血等,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常输入库存血,库存血所含细胞碎片较多,粘稠度高,有利于血栓形成;而巨大子宫肌瘤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创伤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1,2]689-692,945。

2.2 预防措施

消除疾病的好发因素,建议成年女性每年保证体检一次,一旦发现子宫肌瘤必须进行积极的治疗和随访,以减少形成巨大肌瘤的机会;术中尽可能把巨大瘤体提出盆腔外,以避免巨大瘤体术中对髂内、外静脉的压迫,手术中注意保护周围血管,尽可能缩短麻醉及手术时间及减少对盆腔的干扰。术后鼓励病人经常作四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不能离床的病人应经常按摩下肢。对贫血或术中失血多的病人,尽量输入新鲜血或成分输血,在监测凝血酶原时间的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病人下床活动后即可停止此药,术后尽可能不用止血剂。

参考文献

经济学数据分析范文第4篇

1.案例不够丰富,没有考虑专业差异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直接运用教材上的案例进行讲授。案例主要涉及一元、多元线性回归及放宽古典假定的内容,一般都是经济问题分析,如居民消费问题、财政收入影响因素等。这些案例的突出特点是适用性广泛,只要学生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都能很好地通过案例掌握相关数据分析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和学生的专业基础密切结合,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部分同学会误以为计量经济学只能应用于经济学,而对于以后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应用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实践。

2.课程难度大,学生重视程度不一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结合,在经典线性回归理论部分,需要用到矩阵、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大量知识。对一般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并不轻松,文科背景的同学学习起来更加困难。调查问卷中关于计量经济学难度的问题中,有28%的同学选择了很困难,有43%的同学选择了比较困难,选择一般困难的有27%,只有2%的同学选择了不困难。从调查结果看,选择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学生高达71%的比例,充分说明对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方面,有41%的同学认为计量经济学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有用,高达54%的同学认为用处不大,5%的同学认为没有用。当今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功利性,如果学生认为某门课程在目前对就业、考研没有直接作用,往往不太重视,也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问题中,学生回答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通过考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需要注意,选择通过考试的同学中,有10位同学除了通过考试外,其他的选项均没有选择,说明这部分同学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核,拿到学分;还有5位同学选择了所有的选项,说明这5位同学是希望通过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掌握相关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为以后学习数据分析方法打基础,当今是大数据时代,许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学习计量经济学能为数据分析打下基础,学生对此也有较清晰的认识。此外,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软件使用方法排名在第三和第四,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排在最后,说明学生对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信心不足。

3.先导课程基础差异大

为了探明学生畏难情绪的原因,在之后的调查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计量经济学课堂上,您能否跟得上授课老师的思路,教学内容能否及时消化?从学生调查的结果看,选择完全跟得上的只有9%,选择勉强跟得上的有58%,有33%的同学选择了跟不上。说明在课堂上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占比例最大的是每节课信息量太大,其次是没有及时预习和复习课堂内容,第三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理科基础不好。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征,上课会用到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的知识,学生只有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才能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实际情况中,一般院校都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第5或者第6个学期,正是学生大量学习专业课的时间,课程压力较大,因此,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导致学生对于每节课的信息不能充分接收。此外,目前本科院校中,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有一定的差异,大多数专业是在第3个学期学习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课程,但数理统计部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授课教师一般不作深入介绍,学生也很少去主动自学这部分内容,掌握程度不是很理想;更有个别院校,将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学习。这样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由于存在大量的数学符号,本来就心存畏惧,加上数理统计知识不够扎实,容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对教师而言,在上课过程中需要专门抽时间补充介绍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影响教学进程。

4.课时安排偏少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般的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为48个学时,其中包括40个学时的理论授课,8个学时的上机实验。一些重点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安排多一些,如清华大学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为54个学时。郑州航院计量经济学安排了48个学时,这样的学时安排,调查中有14%的同学认为课时够用,而有39%的同学认为理论课时不够,有47%的同学认为上机时间不够。计量经济学既需用到大量的矩阵和数理统计知识,又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将理论知识讲授与软件使用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面对数理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程度不一、接受能力有别的学生,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将经典的回归理论能够全面、系统地给学生介绍清楚,已属不易。通过短短几个学时的上机实验,让学生能掌握相关的软件操作技能,也显得勉为其难。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缺乏充裕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介绍前沿的研究成果,这种拓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但因课时限制,一般得不到实施。

5.实验教学效果难

以保障现有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的,教师讲授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SAS等)操作方法,给定学生数据,学生验证经典回归模型的估计、检验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掌握具体的软件操作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也是使学生掌握相关软件操作方法,学会利用软件实现数据分析,但对学生而言,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尤其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应用于专业相关的数量分析,缺乏实践。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1.做好课程衔接和课时安排

从调查的结果看,许多学生觉得计量经济学课程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信息量太大,另一方面是先导课程没有学习,基础不好。因此,在前期的课程安排方面,一定要做好课程的衔接,学生后期要学习计量经济学,一定要在前期安排数理统计学的课程内容。可以采取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时或者专门开一门数理统计学课程来解决。从课时安排看,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适当增加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尤其上机实验的课时。增加理论课时一方面可以讲授如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非经典线性回归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计量经济学前沿知识,如向金融学专业学生介绍金融计量、向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介绍空间计量经济学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学相关知识,有条件的院校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课时增加4~8个。从上机课时看,一般8个课时的上机基本能保证学生熟悉一个软件的基本操作,完成经典线性回归的相关验证性实验,如能增加2~4个学时,学生会对软件操作更加熟悉,对相关分析结果的分析更加深入,以后的应用较为得心应手。

2.改革教学目标

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一少部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经济管理类的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多数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度较大,主要是课程信息量太大,难以取舍,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上,应当定位在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相关的软件操作方面。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介绍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的基本背景,在授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介绍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应用范围,尤其是这些方法的经济背景。在介绍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相关检验方法的时候,要把侧重点放在思路和结论方面,而尽量减少或者简化相关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知其然”即可,而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课下自学的方法“知其所以然”。

3.改革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利用相关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因此,要把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结合起来。理论教学部分,要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课堂讨论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前定下讨论内容,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做好课下准备,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则需要任课教师提前做好准备,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案例分析过程要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教师提前选择好专业方面的问题。可以安排部分同学进行前期的理论分析,部分学生搜集相关数据,最后在教师的带动下完成案例分析的全过程。

4.改革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应以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为目标,对于基本的操作,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加以学习。而学生若要真正掌握具体的应用,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搜集数据、建立模型、估计和检验、模型应用的一个过程,只有这样以后才能学以致用。因此,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包含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验证性实验的过程,建议增加课程论文。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要求就本专业的相关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分成小组,依据经济理论,选择相关变量,搜集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一个完整的数据分析过程,最后以课程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结果。这个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和监督。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整个过程是结合理论教学逐步进行的,也对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5.改革考核方式

经济学数据分析范文第5篇

一、电力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目的及意义

技术经济学属于交叉渗透、综合应用学科,电力技术经济学原则上属于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因此,电力技术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属于应用经济学。如果技术经济学属于一级应用经济学,那么电力技术经济学作为技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便属于二级应用经济学科,从学科角度它属于交叉学科。[2]

“电力技术经济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强、理论知识创新速度快、多学科交叉等特点,相应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本科教育的需要,更好地把理论教育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合理的实验教学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电力技术经济学经济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方案比较等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学习了电力技术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利用项目投资决策数据分析软件,熟练掌握对项目投资决策数据分析的实用技术,独立完成对电力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数据的分析。本文选择CPDAV1.1为实验教学工具,从电力技术经济学基础理论出发,对相应的电力技术经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二、电力技术经济学实验教学内容

1.基础知识

(1)资金时间价值。用来投资的一笔资金,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也比将来可获得的同样数额的资金更有价值。因为当前可用的资金能够立即用来投资并带来收益,而将来才可取得的资金则无法用于当前的投资,也无法获取相应的收益。不同时间发生的等额资金在价值上的差别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3]

(2)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工程技术方案经济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济效果的评价。经济评价的指标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性,总体来说,经济性评价基本指标有如表1所示的类型。

(3)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是指工程技术方案在计算期内各年可能发生的收入与支出的货币量。[4]整个计算期的现金流量可以勾画出投资活动的情况。根据这些现金流量可以计算投资的经济性评价指标,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按照其在投资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可分为期初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现金流量三部分。

1)期初现金流量。指投资项目开始时在建设期内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量。主要包括:建设投资、净营运资金投资和其他投资费用等。

2)经营期现金流量。指项目建设完成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量。主要包括:营业收入、经营成本、营业税金和所得税等。

3)终结现金流量。指项目终止时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量。主要包括:回收固定资产残值、回收净营运资金等。根据期初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现金流量可以编制出电力建设项目从开始投资建设到运营终结整个生命周期的现金流量表,由此可以进行相应的经济评价指标计算和分析,从而判断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

(4)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不确定性和风险是指由于对项目将来面临的运营条件、技术发展和各种环境缺乏准确的知识而产生的决策的没有把握性。当这些不确定性的结果可以用发生的概率加以表述和分析时,称为风险分析;反之,不能用概率表述的,称为不确定性分析。[4]当决策者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止一个,就要借助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可以帮助决策人了解项目的最后结果对于现金流量中估计值变化的敏感程度。

2.实验内容

通过对电力市场的调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分析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筹资主要过程,预测其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计算分析投资和经营各阶段的净现金流量和财务评价指标,编制相关的财务报表并结合CPDA(Certifiedprojectdataanalyst)项目投资决策数据实验室应用软件进行系列模拟实习,进一步掌握和提高综合运用“技术经济学”课程专业知识的能力。

(1)根据已知资料,分别计算电力建设项目的建设投资和净营运资金投资额、建设期贷款利息、折旧和摊销费用等。根据计算数据编制借款本金及利息还款计划表、利润与所得税计算表、全部投资及自有资金现金流量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和资产负债表等。在编制以上表格的基础上计算全部资金和自有资金的静态投资回收期、动态投资回收期和内部收益率,并评价其经济性;最后对燃煤价格和运行效率和运营收入的变化作敏感性分析。

(2)在人工计算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运用CPDA项目投资决策数据实验室应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第一,输入项目基本内容:投资项目名称、投资方案代号、项目单位、项目金额、项目周期和数据分析方式等。第二,计算和输入技术经济数据:将投资方案的全部投资现金流量表数据输入到软件中。第三,建立现金流量表:生成税前、税后现金流,与自己已完成的分析结果对比。第四,项目决策综合指标分析:生成税前与税后指标。具体包括:投资回收期、净现值、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效益成本比率和净效益投资率等(如图1所示)。第五,敏感性分析:选择营业收入作为不确定影响因素,分析其在±5%的范围内变化给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指标带来的影响(如图2所示),并生成相应的敏感性分析报告。

3.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力求在保证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因为理论知识理解失误造成的实际数据处理错误。此外,尽可能地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注重实例分析,突出投资决策综合设计的实务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