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慢性骨髓炎;中西医结合;骨科疾病

慢性骨髓炎是一种不易根治的骨科疾病,多是由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迁延不愈而导致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骨科金属固定物植入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接受这类手术后后的患者发生骨内感染的情况越来越多。因此,我国慢性骨髓炎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我院本着发挥中、西医临床医学之长的原则,先使用西药控制此病患者骨内发生的感染,而后通过外科手术彻底清除其体内的病灶,然后使用中药增强患者的体质并巩固西医治疗的成果。我院采用这种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患者最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计20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6人。患者的年龄在1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岁。从病变的部位上看,病变在股骨的患者8人,病变在胫骨的患者4人,病变在肱骨的患者6人,病变在尺骨或桡骨的患者2人。从病因上看,由血源性感染引发此病的患者10人,由开放性创伤引发此病的患者7人,由其它组织感染引发此病的患者3人。从病灶组织细菌培养的结果上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者9人,感染溶血性链球菌者5人,感染大肠杆菌者4人,感染绿脓杆菌者2人。

1.2 此病的诊断标准 ①有患急性骨髓炎的病史或由外伤引发骨组织感染的病史。②患处发生肿痛已持续1个月以上。③患肢已出现增粗、增长、缩短或畸形,患处的肤色已经发生了改变,或是患肢的活动已经出现障碍。④患骨表面上的窦道始终无法愈合,且窦道内经常产生脓液。⑤X线的检查结果显示,患骨内发生病变的面积较广,患骨的髓腔已经变窄或消失,髓腔内有单个或多个散在的骨质破坏区或是由骨壳包围的骨空洞影,患骨内有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坏死骨组织或瘘管等。

2 此病的治疗方法

2.1 西药及支持疗法:联合使用多种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钠、头孢噻肟钠等)控制患者体内的炎症和感染,并为其静脉注射营养液合剂(内含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脂肪乳等)、血浆或白蛋白等高营养药物以补充其体内大量流失的营养物质。

2.2 手术疗法:先为患者进行穿刺检查,若是其穿刺孔内溢出了脓液,可为其进行开窗引流术,清除其患骨组织内生成的炎性脓液,这样可防止其患骨组织内的感染加重。若是患者坏死骨组织的表面上有包壳,可为其进行病灶清除术,彻底摘除死骨、清除死腔、并切除疤痕或肉芽组织,这样可修复其被炎性物质侵蚀的骨创面、恢复其患骨组织内正常的血液循环。手术完成后,对患者手术的部位进行缝合、包扎和固定。若是患者的患骨在手术后一定时间内未能彻底愈合,或是已经愈合、但仍有发生骨折的倾向,可使用石膏绷带或小夹板固定其患骨,直至其患骨的骨折愈合或是其骨折的倾向彻底消失。

2.3 中药疗法:按照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原则,为此病患者使用如下自拟的中药方进行治疗:丹参、三七、黄芪、当归、熟地各30克,桔梗18克,乳香、没药、白芷、防风、黄芩、茯苓、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大黄12克。患者每日服1剂,服用1个月为一个疗程。

2.4 疗效判定:本文的疗效判定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慢性骨髓炎(附骨疽)的疗效评定标准[2]。①痊愈:患者全身或局部的症状、体征消失,其患骨的窦道完全闭合或是其患骨的创面完全愈合,其原病灶处无死骨残留,骨膜反应消失,骨质清晰。其慢性骨髓炎在1年内没有复发。②好转:患者全身或局部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其患骨的窦道基本闭合或是其患骨的创面基本愈合,其病灶组织产生的分泌物极少,其原病灶处无死骨残留,其破损的骨组织正逐步地进行自我修复。③无效: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未消失,其病灶无明显变化,其患骨的窦道或创面未愈合,其患骨内仍有死骨形成,其骨质并未明显改善。

3 治疗结果

按照上述治疗方案对这20名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至1年不等的治疗后,共计痊愈15人,好转4人,无效1人。这说明,用此方案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总有效率为95%。

4 讨论与体会

在临床上,单纯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为此病患者进行治疗,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且容易损伤患者肝脏及肾脏的功能(有一定的几率)。有专家指出,此病既然属于中医学中的骨疽、附骨疽、多骨疽、附骨痰[3]等范畴,在临床上就可以使用中药为其进行治疗。这样不但可巩固并增强疗效,而且还能避免药物在患者体内产生耐药性或发生毒、副作用。此方剂中丹参、三七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黄芪、当归具有补气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金银花、蒲公英具有清热、化湿、解毒的功效。诸药合用,可共奏温经散寒、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之功。综上所述,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一体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蒋位庄, 王和鸣.中医骨病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1-108.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范文第2篇

【摘要】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授课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概念,讲解具体操作步骤,并结合实例由学生亲自操作,体会如何应用。实践表明该方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循证医学 临床思维方法 中西医结合 教学改革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采用的思维方法是哲学的认识论运用于临床上的典型实例,思维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必将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实践技能要求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也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1]。我们在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开设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中非常重视学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同时结合现代方法学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循证医学是指在各种医疗行为和决策时都必须遵循最新的科学证据。被誉为“21世纪临床医学新思维”,也必将是指导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理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rt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的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2]。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任何医疗措施的确定,即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措施、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客观的、最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EBM已被当今医学界公认为对指导临床实践、制定计划、解释结果和临床决策具有极其重要价值的方法学。在医学教育研究中引入循证思想,也是近年来国外医学教育研究较热门的课题。

1 加强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培养的必要性

1.1 循证医学是发展中医药学,提高临床疗效的需要中医药学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临床疗效是其优势,更是中医药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临床疗效虽确切,但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重视不够,往往对临床疗效不能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价,严重束缚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体现在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西药与中药结合,最终目的就是把提高疗效作为最高的原则。中西医结合虽不是唯一途径,但是一个很重要的传承发展传统医药途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在校生,肩负着提高中医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实现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任,完成这些工作的前提是掌握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他们同时也面临着有限时间和无限知识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引进全新的方法学——循证医学的理念,促进中医药与世界接轨。只有把中医药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变成具有确切科学依据的有效疗法,只有依靠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将中医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进行严格验证,才能转化为最佳的客观证据,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临床决策的失误。

近三十年来,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报道使临床医生面临着时间有限和众多文献的矛盾,如何进行文献评价,从良莠不齐的文献中选择精华则是EBM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国家从“六五”至“十五”期间资助一大批中医学课题,一些成果相继问世,如“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风病证候学、治疗学研究,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等项课题的临床研究部分都是多中心的RCT,所报道的文献质量较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念,使学生掌握检索、评价文献方法,如果将这些成果评价后应用于临床实践势必会提高他们的临床决策能力,从而提高疗效。另外中华中医药学会各分会为规范临床治疗编写的相应领域指南,其中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参考符合EBM原则的多中心RCT结论,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EBM知识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

1.2 循证医学是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改革的依据 循证医学不但给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使疾病的诊治更准确、更有效、更安全,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中引入并实施循证医学,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医学实践,激发内在兴趣,避免了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模式。在传统的经验医学教育中,大课讲授、小组讨论、床旁带教见习等各种方法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学生讲授,考试也是强调理论知识,学期结束时以分数高低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当中,更没有寻找证据和实践的机会。近年针对以往医学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各种医学模拟技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等新兴教学手段和评估方法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医学教学实践。以实践为导向,变灌输式教学为共同探索。把EBM理念引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中,教会学生如何去收集证据、检索文献、评估和利用证据,培养学生一种全新的医学思维方式,训练诊断与防治疾病的临床思维,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乃至今后从医过程中主动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进行临床实践;教会学生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最佳证据融入临床判断中,才能做出最佳决策和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因此,循证医学一方面有利于临床教育创新;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促进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如计算机、英语与中西医结合。这些全新的改革效果评价同样需要采用循证医学方法。

1.3 循证医学知识尚未普及目前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循证医学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大多数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尚未接触循证医学, 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不尽如人意,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课题的设计方案缺乏经过大规模RCT 验证。尤其是临床教师对循证医学也不甚了解,更谈不上主动培养学生实践循证医学的能力,这是当今教学中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3,4]。

2 循证医学融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循证医学的原则、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为将来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2.2 教学方式根据华西医学中心李幼平教授等[5]提出对新入校的医学生应尽早开设循证医学课程,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理,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专业二、三年级学生中开设了《临床基本诊疗技能》选修课,在介绍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时适时引入循证医学理念。计划用3个学时讲授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采用案例式、问题式教学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收集资料、评价证据。并且提出问题由学生课下通过运用计算机检索工具收集资料,最后安排一次讨论课,内容是如何利用EBM的思维来解决临床问题。

2.3 教学内容首先介绍循证医学理念与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经验医学缺陷与循证医学优势,把握住循证医学的精髓,避免陷入误区。这是循证医学理念在学生思想中的启蒙阶段,也是应教会临床前期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最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循证医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估进行循证医学实践。例如选定一个专题“冠心病与血脂”进行检索尝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集体组织讨论,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重点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检索实习后得出结论:①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②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必备条件。③冠心病防治中降低LDL-C已确定为首要目标。④应用药物升高HDL-C以达到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结果不一致,尚需扩大规模进行临床观察。⑤他汀类药物是目前降低LDL-C最强效的药物。⑥他汀类药物长期应用可损伤肝脏和肾脏。由此提出思考问题 “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调节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危险事件发生”。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兴趣,又锻炼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了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模式,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循证医学研究的方法也具有双重性,其理论尚在不断完善,很多研究仍在探索中[6]。但可以肯定的是,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融合的思路对于提高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研究水平,尤其是研究的设计水平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这种研究的结果也必将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正确决策提供更加可靠和有说服力的依据。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将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现代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世纪人才需要“知识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春虎,温海青,纪正春.当前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5,22(4):362.

[2]王家良.循证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Welsby P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guidelines, personality types, relatives and absolutes[J]. J Eval Clin Pract 2002,8:163.

[4]Finkel ML, Brown HA, Gerber LM, et al. 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medical students[J]. Med Teach 2003,25:202.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范文第3篇

(安徽财经大学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级数进行研究,通过使用欧拉公式、建立代数方程和微分方程三种方法求得了这类数项级数的和.

关键词 :数项级数;求和;幂级数;微分方程

中图分类号:O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01-02

1 引言

数项级数求和一直是微分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当级数通项稍微复杂一些,级数的求和就变得很困难.本文对级数进行研究,根据该级数通项的特点,我们通过利用欧拉公式、建立代数方程和微分方程的方法求得了它们的和.

2 解法分析

首先,由正项级数的比较判别法[1][2]易知,当|q|<1时,收敛.下面我们分别使用三种方法求出它们的和.

2.1 欧拉公式法

2.2 代数方程法[4]

2.3 微分方程法

解得

参考文献:

〔1〕陈守义.数学分析选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0.

〔2〕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卫生事业;对策建议

1 中西医结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中西医结合专业学制问题

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学制多为年制本科或年制专科,由于该学科内涵的特殊性以及现代高等教育对人才要求的多样性,普遍反应学制时间过短,难以达到培养目标。但长学制又会影响中西医结合毕业生在基层、农村就业,这也是一个关系到本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

1.2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师资缺乏问题

中西医结合临床强调中西医相互结合诊治病患,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对于师资力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对中医、西医知识有较好的把握,还要对中西医学差异和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有较深刻的理解,在临床教学中能够启发中西医结合思维。而目前中西医结合教师往往缺少此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思考。

1.3后期临床教学问题

目前大部分院校缺少专业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基地,没有完备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临床课程学习和实习计划与大纲临床实习指南临床实习考核大纲都没有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措施,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学生的后期临床教学要不偏向中医,要不偏向西医,难以做到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后期临床教学。

1.4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规范化问题

目前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规范化做得不够,尤其是临床实践技能考核往往是中医内容和西医内容的简单相加,没有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特色,影响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甚者很多省市没有专门的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考试制度,面临着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没有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尴尬局面。

1.5中西医结合科研与学术发展存在的困惑

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优势和效果虽然获得普遍的公认,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评价标准,使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2 中西医结合管理及相关政策的有关建议

(1)明确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法律地位和重要作用,完善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政策和管理制度: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中对中西医结合虽有所涉及,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中西医结合法规乃至部门规章,中西医结合的政策和管理的内容散在于各相关卫生、中医药等法规与规章中,既不明确,也不系统,不能完全体现中西医结合自身发展规律和管理特点,甚至有些内容过时且存在空白,不能适应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有必要在《中医药法》中明确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法律地位和重要作用,明确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基本政策和管理原则,并按照《中医药法》的有关要求,制定专门的中西医结合行政法规和有关部门规章,完善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政策和管理制度。

(2)健全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明确各省应建立一所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各地、州市相应建立一所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提倡和鼓励地、州市以下政府建立相应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院和综合性人民医院中开设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并建立分级管理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管理体系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准入制度,以完善中西医结合医疗网络体系。同时继续推进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建成一批中西医结合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临床疗效显著、管理规范科学的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疗法;新看法

中医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至今仍在保障人类的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医兴起并传入我国以后,中医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有人在网络上主张废除中医,目前中医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正确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直接决定着中西医结合健康快速发展,能有效地减少在中西医结合探索过程中所走的弯路,能更快地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现就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一、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1.1医学的产生

1.1.1医学的产生医学不是原创学科,它是将当时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研究人的生命现象,疾病的产生、发展及防治等,从而形成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是当时将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与人体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古代,将当时的哲学、数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气候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经过长期大量的医学实践,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诊疗规范的中医学。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将当时的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产生了现代西医学。

1.1.2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是“气”和“象”、整体思想、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等;西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为机械还原论、线性因果决定论、实证思想等。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等截然不同,最终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这就是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

1.2医学的发展

医学发展的内容其发展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内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原有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新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创立等。②外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影响力的增强,应用范围的扩大,民众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范围的增大,交流频率的增多,交流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内部的发展内容是内在本质,代表着医学的发展水平,外部的发展内容是外在现象,受内部的发展内容的影响。

二、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2.1中西医结合的层次

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基本理论体系截然不同,在理论层次上是无法结合在一起的。但各自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在技术应用层次上是可以结合的。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是目前的结合层次。

2.2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医学理论的直接指导,还是处于实践摸索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的摸索:①中医的介入阶段。中医在病情的哪个阶段介入最合适。②中药的介入途径。面对某个病人的具体病情,中药以哪种途径介入最合适。③中药的介入依据。中药在何种理论的指导下介入,是以辨证论治的方式介入还是以西医的药理医理为指导进行介入。④中药介入的时间。中药介入多长时间获得的效益最大。⑤中药与西药的协同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的目标是避免单一医学的不足,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做到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但是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需要长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医学理论上的结合而形成新的统一的医学理论,其根源在于两种医学体系的世界观、方法论截然不同。

三、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途径及新医学的特征

3.1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的目标应该是从目前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结合;从目前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互补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互消。中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细微物质结构和功能,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普遍联系及整体功能。如果各自克服自己的劣势,保留自己的优势,那么就可以发现,这两种医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就融合成为一种医学,这种新医学同时具有中西医的优点、又同时去掉了中西医的不足。在研究局部时,将局部的物质放到整体中去研究,不忽视整体;在研究整体时,充分考虑各个局部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真正目标是在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产生新医学,这与20世纪50年代提倡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方针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3.2中西医结合的途径

目前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分别代表着两种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及思想,是无法直接结合的。因此,需要对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改造,保留各自合理的部分,同时积极吸收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成果及其它所有学科可以利用的成果,将其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现在的医学理论进行改造,保留合理的部分,同时吸取相关学科,特别是一些横向边缘学科的理论、技术,将其应用到人体,产生许多新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这样,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在理论体系、诊疗技术上都被统一起来,成了一种医学,这就是新医学。

四、结束语

总之,目前中医应该在世界观、方法论层次上发展,而西医的发展虽然迅速但不是全面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中西医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需要长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医学理论上的结合而形成新的统一的医学理论。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博大精深,有待我们去重视和挖掘;一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已经出现,有待我们去吸取和利用。因此,在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莫镇涛.方永奇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炎症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2,32(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