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药剂师 中西医 相结合 做到

【中图分类号】 R2-031; R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99-01

不少的专家和学者都在尝试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手段,将中西医相结合的拓展与研究。作为现代的中药剂师不但要深谙中药,还必须要精通西药,做到中西医相结合才是硬道理。多年以来,中西医相结合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以及在临床中得到实践。事实上,中西医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何才能够做到中西医相结合呢,是现今诸多中药剂师探索的问题。

1 中西医相结合的必然性

事实上中医和西医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如果两者分开各自发展,彼此的优势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存在的诸多不足却无法得到改善。因此,医药界要高速发展,中西医相结合是最终的必然结果。

1.1 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首先是中医学:事实上,中医学主要是强调了宏观系统,目的是为了把握疾病的性质,从临床应用之中可以看出来,中医学它是既考虑到辩证又涉及到辨病,十分明显的体现了人文倾向,同时还涉及到立体的开放思维等优势。但是,中医学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微观的定量分析较欠缺、不重视通过实验化验手段来验证,在平面清晰的思维上也还比较欠缺等弊端。其次是西医学:西医主要是经过化学的、物理的实验来揭示出存在的规律,解释出人体病理和生理上的一些变化,其优势主要表现在分解分析和直观客观比较清晰等当面。

但是,西医学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宏观的整体认识比较欠缺,辩证综合的理解还不够,且过于开放性思维等缺点。从上面可以看出来,中医和西医两者各有所长,彼此之间都不可能取代对方,因此只有吸收到对方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就产生了中西医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2 中西医相结合的必然性

从上面的彼此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看出来,中西医只能互相结合,而不能够取代对方。(1)中西医相结合是社会历史发展结局。社会发展通常都会遵循一些规律,在2种医学同时存在2种或者数种相同的知识前提之下,这些制度必定会彼此渗透与融合,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2)临床实践需要中西医结合。从现实的防病治病中,经常出现了中西医互相使用的局面。即是中医医生为病人开西药,西医医生为病人开中药。临床表面,西药主要是治标,中药且偏重于治本。只有标本同下,才能够将疾病彻底治愈。(3)中西医相结合是认识与交叉学科的结合点。中医与西医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之下发起来的,分布受到社会的历史、经济、水平以及哲学思想与逻辑的方法影响。二者虽然在临床思路、理化意识以及观察角度上有区别,但是它们都来源于实践,都是从不同的面反映人体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在这样的趋势之下中西医结合已经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

2 中药剂师如何做到中西医相结合

中西医相结合的肯定的,也是医学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中药剂师来说,不但要做好中药还必须兼顾西药,做到中西药相结合。事实上,要做到中西医相结合,中药剂师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2.1 中药剂师要加强西医,培养中西医结合意识

对于中药剂师来说,中医方面势必有一定的造诣,知之甚多。但是对于西医来说相对薄弱了一些,因此中药剂师要加强自身的西医水平。同时还要培养自身的中西医结合意识。

事实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西医之间都没有明确的界限了。中药能够治疗的疾病西药完全可以治疗。中药剂师只有改变自身观念,让自己的学科与现代化科学接轨,促进自己的现代化认识。

2.2 中药剂师要清楚认识“1+1”模式的真正含义

过去有一些人单纯的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采用1+1的模式,就是将中药与西药同时使用在同一个病人身上进行治疗的过程。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就取各自之长来弥补各自之短。就是同一个病人需要中西药齐下的时候,也要结合彼此的内部各异,分阶段进行结合使用,而不是盲目结合双管齐下。

2.3 中药剂师要会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模式

从辨病的原理上可以看出,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作为中药剂师既要会辨证还必须会辨病,进而达成中西医相结合,这一点也是如今的临床对药剂师的要求。中药剂师要掌握一点,才能够做到中西医相结合。

2.4 中药剂师寻找中西医的结合点,达成中西医相结合

从现实中可以看出来,现在中西医结合的途径还有待探索,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相结合的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与概念。因此,中药剂师还必须执着的、脚踏实地的将临床实践作为中西医结合的根本起点与落脚点,寻找中西医之间的结合点,达成中西医的真正结合。

中药质量的最根本问题是中药品质的真伪优劣,只有优质的中药才能保证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优质中药饮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种要正宗。即各种中药饮片的科属、品种、药用部位必须与现行版《中国药典》规定相符,各种中药饮片必须是规定时间或季节所采收部位的加工品,各种中药饮片必须具有其固有气味,对已搞清显微特征、内含成分及其含量的中药饮片,其结构特征、内含成分及含量须与现行版《中国药典》的规定相符合。二是片型要合格。即各种中药饮片的片型必须符合《中国药典》或《中药炮制规范》的规定。每种中药饮片的片型均应大小均匀,厚薄一致,色泽鲜明,清洁卫生。三是炮炙要达标。即各种中药材必须按《中国药典》或《中药炮制规范》规定的方法去炮制且须符合其标准。四是标识要齐全。购进的中药饮片其包装的标签上须注明品名、规格、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还须注明药品的批准文号,特殊管理或特殊处理的中药饮片在其包装或标签上应注明。

3 结语

只有做到中西医相结合,医学界才能够茁壮的发展下去。而中医剂师更是要着眼于实处,将中西医相结合作为一个重要课题。从临床实践中寻找中西医相结合的结合点,探索出有效方法做到中西医真正的结合

参考文献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第2篇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汲取中医护理、西医护理、新兴边缘学科的护理之长,运用知识,结合中医基本与,实施保持和增进人类健康的护理过程。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我国护理的方向,是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飞速发展的需要,其发展的可行性及策略,主要从以下几面进行探讨。

1中、西医护的特点

1.1西医护理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三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理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护理操作技术更为科学、规范、实用,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和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科学。系统化整体护理成为现代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是把服务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去考虑人类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并通过护理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直接服务于整体的人。但西医护理,大多采用对症护理,即见效快,疗程短,但难免有副作用或不可避免的损伤;西医护理在康复、强身、健体等方面也应充实和发展。

1.2中医护理中医护理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理论和方法。

1.2.1中医护理的原则(1)扶正邪:护理的目标是增强人体的防御能力,去除致病因素。(2)标本缓急:急则护标,缓则护本。(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视临症表现施护症候相同,护理方法一样,症候不同,护理方法不同。(4)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预防为主,强调观察病情,防止发生并发症。这些理论与方法正是整体护理要纳入的重要。

1.2.2中医护理的特点(1)整体观:中医理论以对立统一的整体观对待人体和疾病。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经络将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体现脏腑之间,脏腑与各组织之间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反应。尤其是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论,表明人与所处的外部环境,又是一个整体。外界的各种变化,必然会人体生理与病理反应。因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情绪变化都与健康有关。所以,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不谋而合。(2)辨证施护:根据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的理论与方法,确定实施护理原则与方法。总之,中医护理在饮食、运动、睡眠、心理护理等健康养生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

但长期以来,大量的中医护理经验和方法,一直散在于各种中医古籍之中,虽然也出版了许多中医护理书籍,但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护理操作程序,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如一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进一步规范化,在继承传统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同时吸收现代护理操作中先进的、科学的、实用的内容来充实自身,不断完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1.3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护理学,其特点是:它从人体与自然界的整体观、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医学模式相结合,开展以人为中心的中西医结合系统化整体护理[1];在护理理论上,中西医汇通,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护理理论,丰富护理学的内涵;在护理实践上,西医的先进护理技术与中医的辨证施护相结合,实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护理;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为服务对象解决恢复健康、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的实际需要。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进而相互,吸取两者之长,确定两者结合点,从而融会贯通,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它不同于中医护理现代化,更不同于传统中医护理。它是医学新理论的真正结合,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

2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的可行性

2.1中医护理观符合现代护理模式,奠定了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结合的基础整体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生理-生物-社会-心理的整体护理观念,并进一步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中医护理以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病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相吻合[2]。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是将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西医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西医辨病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进行辨证施护及护理效果评价。

2.2疾病谱的改变,健康需求的提高,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在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经验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谱也相应地改变,癌症、艾滋病以及免疫遗传和代谢疾病,尽管西医诊断明确但防治无力,另一面由于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现代医学灾难等因素,使得人们对中医、中药、气功、针灸等中医养生学更为关注,对人的起居、饮食、服药、精神活动、康复锻炼等诸多方面有针对性的护理,如饮食调护。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无论在理论和技术手段上尽管都有其优势,但护理对象是人,单纯中医护理和单纯西医护理不能满足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将中医护理的内涵和西医护理的理念、方法相融会贯通,以助于恢复健康、促进健康、维护健康。

2.3培养新型、实用型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是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发展的动力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应用更为广泛,而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尤为重要。中西结合护理教育以研究中西结合点为主线,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以培养出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型护理人才为重点,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不断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3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的策略

3.1提高认识,充分重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是摆脱旧护理模式及思维、发展护的必然趋势,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世界上唯我国有两种护理体系。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医学―中医学、中医护理学,又有比较发达的医学―西医学、西医护理学。尤其是新的护理医学模式为古老的中医学又一次新发展带来机遇。所以在挖掘、整理、发扬中医护理资源优势的同时,汲取现代护理医学的先进理念与技术,采两家之长,结合创新,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整体护理新,而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则是最佳途径。

3.2转变教育观念,培养中西医复合型护理人才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培养什么样护理人才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和确立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观念,这是搞好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充分认识和肯定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的性、先进性、实用性,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于临床的方法和重要意义作为教学重点讲解,给学员树立起牢固观念,为进一步学好本项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护理人才的不同位需求,拓展服务空间,增加知识点。

3.3编写中西医结合护理教材,形成新的护理理论将中医护理理论、技术建立在现代科学,现代的认识基础上,使中西医护理理论融会贯通。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材,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在校学生及在职护理人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提高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员的素质。

3.4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将中医护理理论、技术与现代护理相结合,做到“去粗取精,去异求同,循序渐进”。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同西医观察病情的方法对比学习,吸取其共同之处,很容易记忆。

3.5结合临床护理,加速中西结合护理教育发展

3.5.1基本技术的中西医护理结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不断吸收西医护理的长处,并加以不断改进,相互融会。如:无菌技术方面,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耐药菌株增多,中医科50%以上的患者需静脉给药,及其他各种换药或灌注均需严格执行无菌持技术操作原则,从而弥补了中医方面较简单的消毒方法,有效地防止了感染、交叉感染等不良后果,确保治疗更加安全可靠。

3.5.2基本护理的中西护理结合应用世人历来认为凡病“三分治七分养”。养即是调理、侍疾、护理。在中医古籍中载有饮食、起居、情志、劳逸、夜寐、药物等方面的调护理论与方法,例如:在饮食调护中有“食药同源”、“四气五味”等重要学说;讲明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治疾病。弥补了西医饮食护理方面的不足之处。

3.6护理是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发展的动力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相应的科学研究,也应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护理人员应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方法、管理及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逐步完善自身的科研体系,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向纵深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广泛综合,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学交汇程度的加深,两种护理的“神似”将会更清晰,将为护理事业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 方法 120例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两组。66例为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的治疗组,54例为普通病房的对照组。两组都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可以提高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它的高致残率,近年来已被定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因此脑卒中的有效治疗也便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目前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已经从经验治疗时代迈进了循证医学时代,建立卒中单元治疗脑血管病是目前最先进最科学的方法。我们根据国情创建出了具有中西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月~2006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1],并首次发病,对所行治疗知情同意:脑卒中。采用WHO临床定义: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超过24h,不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

1.2 一般情况 66例卒中单元患者男46例,女20例;年龄42~79岁,平均60.3岁;确定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脑出血患者21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8例,糖尿病病史12例。54例普通病房患者中男40例,女14例,年龄41~78岁,平均59.2岁;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8例,脑出血患者1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9例,糖尿病史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期及高危因素积分等诸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3 临床表现 两组患者意识障碍程度、言语、肢体肌力、肌张力及深浅反射改变,以及进食、大小便控制情况等,差异均无显著性。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的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如降低颅内压、保护胃黏膜、控制症状性癫痫、调整血糖及其他高危因素的干预)以及应用脑细胞代谢药物等常规治疗相同。在此基础上卒中单元患者入院经过常规体检、辅助检查后,以康复为主体的医疗小组经综合评估,为他们制定一套维持及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状态的康复计划,并实施到临床治疗中。它强调病人的早期活动,早期营养支持,康复治疗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症状不再发展,48h后便开始按计划进行,对中度以上昏迷的病人采用良肢位,变化、翻身和适宜的肢体被动运动等,对于卒中合并焦虑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医师积极给予心理治疗同时还指导病人以及家属共同参与整个治疗计划,定期进行床旁宣教和健康教育,为患者及家属增加对卒中的进一步认识,做好卒中治疗、预防以及出院后在家里自我训练或转到社区医疗打下基础,并自然地将医院内卒中单元的管理延续到出院以后的家庭及社区医疗,为建设和完善卒中病人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做好铺垫。

1.5 疗效判定 神经功能评定指标选用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信度最佳、灵敏度高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选择Barthel指数(BI),简称为BADL,其判断标准如下:>65分者为生活大部分自理,需要帮助为 60~40分,需要很大的帮助40~20分,生活完全需要帮助20分以下。它不仅可以用来评价治疗前后的功能状况,而且可以预测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预后是康复医疗应用最广的一种评价方法。包括10项内容:进食、转移、修饰、如厕、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大小便控制。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依赖性越小。

2 结果

普通组平均住院30天,病死5例,病死率9.2%。BI 评分>65分者为生活大部分自理,19例,家庭回归率为46%。卒中单元组平均住院25天,死亡1例,病死率2.5%,BI评分>65分者40例,家庭回归率为67.5%。两组患者在卒中发生后随访3个月时,回归家庭比例及病死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见表1。表1 Barthel指数(BI)评定注:Barthel指数简称BI,两组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经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t=2.75, P<0.05

3 讨论

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是根据国情创立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在国内报道甚少。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高达70%以上。其中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医疗科学的进步,卒中治疗手段不断更新,新的治疗手段不断涌现,那么什么是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呢,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最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这并非是一种药物和一种手法,而是一种新的病房管理模式,因此建立卒中单元是卒中医疗发展最新理念。

卒中单元作为20世纪脑血管病临床治疗的重大进展,已经引起广泛的重视,全世界脑血管病的医疗模式正在逐渐转向这一新的方向,如何建立和运行这一新的病人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从事脑血管病医务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2]。

卒中单元起源于半个世纪之前的欧洲,并且在欧洲逐渐发展和成熟。从严格意义上讲,卒中单元并没有新奇的治疗方法,但是它是现代医学理论的集中表现,即多元医疗和循证医学。它把传统的治疗方法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治疗系统,也就是说卒中单元的骄人效果不是来源于某一个方法,而是源于新系统的建立,它的效果是系统的突显,卒中单元疗效的评价并不只限于传统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而是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病人满意度的提高,它将病人两个字的读法重新调整,把原来的以“病”为重音的医疗模式转变为以“人”为重音的新的医疗模式。

我国学者近年来开始关注卒中单元,并且接受了卒中早期康复的概念,但是由于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别,我国卒中单元的形成出现较晚。我科为市卫生局老年病及康复专长科系,在我市我院首次开展脑血管病康复,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创建出具有中西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

简单地讲,卒中单元并非是一种药物或一种技能,而是一种新的病房管理模式;其最大特点就是把过去那种单纯以药物为主体的治疗模式改为把药物治疗与肢体康复、心理康复、语言训练、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指导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整体的综合治疗模式。因此,卒中单元的核心工作人员除了神经科医师和护士外,还有一支接受过医学院校专科训练的、以功能康复治疗为主的医疗队伍[3]。

我们创建出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卒中单元,就是把西医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在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则更能体现了卒中单元的效率和有效性。有效的管理使患者的病情尽快地稳定,尽早地适应康复治疗。同时运用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结合传统针灸、推拿。本项研究证实了治疗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改善了住院卒中病人的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系统,规范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早期诊断和治疗,加强了对病人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明显降低卒中病人的致残率,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在临床实践的确切地位。

本文根据卒中单元的基础理论:脑的可塑性理论,奠定了早期康复的必要性。 循证医学的理论,证实了卒中单元的有效性。系统性理论阐明了卒中单元建立的基础[4],创建出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急性脑卒中并首次发病,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超过24h。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进行对照,其疗效判定,神经功能评定指标,选用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信度最佳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BI)。其结果两组患者在卒中发生后回归家庭比例及病死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明显降低卒中病人的致残率,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再次证实这一论点,结合我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中国发展这种综合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都应该积极努力因地制宜地去创办一些卒中单元,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急性脑卒中以及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医疗模式,这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编委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2 王拥军.卒中单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3.

3 陈光辉.2005年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4):252-263.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骨折;中医护理干预

一、基本资料

我科126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76例,女56例;年龄2-76岁,平均年龄39岁;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28例,骨盆骨折2例,单纯合并多处骨折12例,多发性粉碎性骨折63例。住院时间14-60天,平均37天。所有骨折经过复位固定手术,全部病例痊愈出院。

二、护理干预

2.1心理护理:患者突然受伤造成骨折,剧烈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担心手术效果,惧怕残废。心理因素的积极与是将直接影响患者术后骨折的愈合。护理人员应该稳定病人的情绪,耐心倾听病人的需求,并且给予满足,多与他们沟通、尊重和关心他们,给予精神安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另外,还需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消除病人的后顾之忧.生活上要照顾周到,和蔼可亲,关心体贴,细致入微,还应该注意到病人的心理状态,多做些心理辅导,尽量减轻病人的压力,帮助治疗。

2.2饮食护理:骨折病人一般病程较长,骨折后由于伤后气血失和,骨折组织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中医素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所以疾病的调护重在饮食的调护。在饮食调护过程中,应根据三因制宜原则,通过八纲辩证,采用不同的调护方式选择气味相宜的食物予以调养,使气血旺盛,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得以濡养。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修复均依赖肾精滋养和肾阳推动。故以补肾的食物为主,用枸杞、桃仁、肉桂等煮粥、炖鳖。气血虚加入适量黄芪、当归以调补气血。对肿阴虚以养肝滋水涵木为主,可进食山药、党参炖鸡或猪肚汤。另外注意患者脾胃功能强弱,在不影响病情的基础上,尊重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嗜好,灵活运用,以强筋壮骨,补充气血而促进骨折愈合。

2.3合并症的护理:术后患者因短期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除做好一般护理预防压疮外,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感觉、运动、疼痛等情况,注意有无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老年人还应防止坠积性肺炎,防止泌尿系感染以及防止应激性溃疡等。同时注意原有疾病的护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4辅助疗法的护理:在康复锻炼同时,中西医结合用药活血化瘀,另对部分患者配合红外线照射、热水浸浴、低频磁场、低中频电流刺激等理疗方法,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治疗,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有利于血肿吸收和骨痂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锻炼相辅相成,能达到筋骨并重,促进骨折愈合和康复的目的。

2.5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手术达到预期的效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说明早期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阶段性目标,随着近期目标的实现,增强其积极性,将“替代护理”为“自我护理”。另外功能锻炼也是中医疗法的治疗手段,对骨折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应根据现有功能水平及组织情况决定。从少至多,从易到难,以静止姿势的静力练习到运动中的练习,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

三、小结

骨折除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外,良好的康复护理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术后护理关系着手术治疗效果的成败。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骨折患者时,不仅需要观察患者的躯体征象,同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辩证用餐,做好心理护理、合并症的护理、辅助疗法的护理及功能锻炼。本组126例患者经过随访,功能恢复较好,无功能障碍,减少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范文第5篇

作者:李山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麻醉,镇痛与镇静,笑气

中图分类号:R3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32-01

1.麻醉学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我国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三国时就已有神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而现在广泛被西方所认可的针灸技术,其麻醉效果更是惊艳国际,让世界反思原来治病并非一定要用药。中医认为,人所以为病,是人处在了不正常的病理而非正常人生理阶段,而针灸正是利用了一根无形的杠杆,将原本处于非正常的病理阶段的患者,调回到其正常生理阶段,从而使人身自己通过各种免疫途径抵御疾病,而尤其对最令西方棘手的慢性病和免疫系统疾病,奇疗效则更为显著。

但中医也非尽善尽美,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对于诸如急性损伤、肿瘤、患儿难产、急性大面积传染病等,因其作用迟缓,也捉襟见肘。而在此领域,西方医学的手术外科其优势尽显。由此可见,当今医学科研及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也已成为人类未来医学的必由之路。而此道,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的医务工作者所认可。同时也在医学各领域被国内外专家所推崇。

而反观我们源自西方的口腔医学专业,已有诸多与中医相结合的部分,例如口腔颌面部的肿瘤的中医药物治疗,口腔黏膜疾病的治疗,牙周慢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以及我下面要与大家一起探讨的麻醉学中镇静与镇痛的中西结合。

2.当代医学对镇痛镇静的阐述

2.1镇痛与镇静在麻醉临床引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镇静与镇痛在麻醉领域,以前被认为是同一方法的不同说法,而现阶段随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镇静与镇痛为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而根据统计流行病学、医学心理学及麻醉学的研究,更证实了现阶段,对临床病人单纯实施简单的局部麻醉术,已无法满足现阶段临床的需要。另外,局部麻醉剂的发展已近瓶颈,虽然诸如碧蓝阿替卡因等麻醉剂无论在麻醉效果、麻醉时间、起效时间、药物毒性以及专用注射器些方面,可说已经几近完美,但仍无法彻底摆脱1:2000000肾上腺素缓冲的壁垒,对很多心血管病人使用时,仍有估计。而现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非负肾利多卡因及甲哌卡因各项指标虽也不错,但前者因多年长期应用,根据现在一线医师临床应用的统计,效果已大不如前,后者根据统计在术中得止血效果远不及阿替卡因,所以临床应用受限。

且作为麻醉剂,此类药品的副作用始终无法回避,另外虽然有专用的注射器械,但对儿童应用时,由于患儿极度恐惧而无法进行,由于诸多此类的问题,使现在西方越来越关注源自东方的麻醉技术。

随着现阶段麻醉技术的整体发展,在局部麻醉术方面也突飞猛进,其最重要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而在我国古代医者早就意识到实施麻醉术前,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是何等重要。所以在古代多数医者就早已拿出比治疗时间多几倍的时间来与患者沟通,交流,取得患者信任,使患者处于一种身心及其愉悦的环境中。而当代包括就诊环境,诊室布置,医护人员衣着等都竭尽所能的达到使患者忘却其治疗过程中痛苦的目的。同时,患者亦可以通过自己过硬的坚强意志,顽强地抵御由于治疗中剧烈不适而带来的痛苦,所以医师实际操作前不断鼓励患者,也正是此目的。

2.2镇痛与镇静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

而西方也通过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欢快和镇静平稳的心态时,大脑皮层释放某种物质可以抑制脊髓疼痛中枢,从而降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神经冲动的敏感度,从而最终达到减低疼痛的效果,而且经过测算,当人们出于恐惧和高度兴奋时,肾上腺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使血管扩张,心率加快,加快麻醉剂的吸收,从而降低麻醉效果,而处于镇静状态,血流速及心律明显较起恐惧时减缓,麻醉效果也相应明显提高。

另外,通过心理学测定,将100人分为意志坚定和相对意志薄弱两组,根据比对的统计学结果,也得出相同结论。其原因为意志坚强者宏观上因为对术中妨碍性的动作少,能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治疗时间,从侧面也降低了其痛苦,而另一组,由于诸多因素,例如过于恐慌,肌肉高度紧张,等一系列因内心恐惧而出现的不良动作及语言,反而拖延了治疗时间,增加了其痛苦。

如今,笑气(N2O)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往往又是应用于儿童,加之与儿童交流本就有许多壁垒,使得许多临床医师直接忽略了与患儿的交流,但其实笑气本身没有明显的镇痛所用,这也就是即便吸了笑气,仍然要打麻醉的原因。那又为什么要应用笑气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小孩来拔牙,因恐惧医师无法进行正常的临床操作,护士便拿了一根筷子,告诉他,这是哈利波特的魔法杖,你拿着它,就是哈利波特了,打针就不疼了,然后孩子照着做了,而此时医师在很熟练的及最短的时间内,为其实施了局部麻醉术,患儿真的觉得,是魔杖帮了他,在过一会麻醉剂起效以后,拔牙也真的不疼了,患儿便信以为真,以后每次看牙,都要拿着根筷子,而笑气其实就是患儿手里的筷子。但临床上也有这样的病例,患儿因为过分恐惧,啼哭不止,无法交流,这时往往笑气也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究其原因依然是患者无法处于一种镇静的状态而造成的。

2.3我国中医对临床应用镇痛镇静的理解

而中医的医人先医心的理论,正说明了这一点,治病救人,除了要从生理上解除病人的痛苦,更要从心理上对其进行安抚,中医认为处于生理疾病的患者,其心理也处于非正常状态,要先将其心理上的疾苦解决,之后在医治其生理的问题,也就所谓的辨证施治,因人而异,也就是西医所说的,以人为本。

而现在许多临床的医师,盲目迷信医学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药物,而忽视了人才是一切的中心,中医说“医者父母心”,当医生把患者当自己孩子一样呵护时,可以唤起患者内心最大的意志力,总而可以抵御一切因病患带来的痛苦,从而使医患关系达到一种天人合一和谐状态,这样便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患者的痛苦,但同时也要求医师,刻苦钻研技术,严格要求自己,这也正是西方医学教育,宽进严出的治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