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水污染的治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某校九年级(2)班的同学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勇于探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他们开展了“关于XX河水污染治理办法”的课题研究。同学们通过调查发现,尽快治理被污染的河水,关系到居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然而治理河水污染遇到了这样一些具体问题:
(1)居民:我们反映的意见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也不知道究竟谁能具体管一下这个事情。
(2)环保局工作人员: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水利、交通、国土、公安等多个部门,分管部门间关系不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
(3)同学们发现目前关于治理水污染的有这样一些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第三十一条: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特别是造纸、化工、印染、制革、轧钢、水泥、炼油、磷肥等企业,应当限期治理。难以治理的,责令其关、停、并、转。限期治理决定,按照管理权限由相应的人民政府作出。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你的社会实践经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为有效治理XX河水污染问题,应获得哪些人士的支持?(2分)②为有效治理XX河水污染问题,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政策,为什么?(至少说出三条理由)(6分)③你认为该班学生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技能方面会有哪些收获?(4分)
二、试题评析
1.试题特点
(1)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与运用。本试题没有刻意追求知识覆盖面,而是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依托,突出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联系和整合。试题所采用的材料、视角、情境,全新而又富有时代气息,考查的知识点紧扣教材,立足基础知识,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法的综合考查和运用,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体系构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体现了对知识点不同级别的要求,贯彻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2)紧扣时代脉搏,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思想,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判断能力,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本题很好地体现了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的主题思想。
2.试题立意与选材
(1)本题立意。本题立意以当前“科学发展观”热点为背景,时代感强,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抓住热点,贴近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生活,让每位同学都能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些都彰显编者的用心。
(2)选材的角度。立意定下后,选取为试题服务的材料也是关键所在,如果选材不当的话就会破坏试题主题思想的发挥,达不到想要的考查效果。本题主要是从正反两个角度选材。
细细分析编者选取的三个资料,我们从中能够领悟编者的用心之处。①选取“居民”一方面反映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他们关注身边事,参与身边事。另一方面他们的意见往往得不到重视,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不清楚到政府哪个部门反映相关问题,这说明什么?政府职能部门的宣传不到位,不能让百姓充分了解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这也是目前地方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②选取“政府职能部门”,编者似乎在向我们说明“一个媳妇,三个婆婆”是当前政府职能部门的真实写照。编者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考,更多的是责任和行动。③选取了“国家出台的法规”,一方面国家早已出台相关法规文件,这说明了国家一直关注民生问题,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在法规中作出了明确的责任划分和处理办法,但问题出现后,仍不能更好地及时解决问题,这说明了政府职能部门的执行和对他们的监督存在问题。
对材料的选择,编者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能考出主题思想,又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种种急需解决的问题。小试题,考出社会大现实,这是我们要敬佩编者之处。
3.试题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最能衡量出试卷编定者的水平,本题编者遵循了“由易到中再到难;由获得到理解再到运用”的层次,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编者的精心设计,用心思考,巧妙安排。问题(1)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政府部门以及人员职能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问题(2)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所给材料的分析和理解。问题(3)主要考查同学们归纳和总结能力,让他们总结出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启示或感受。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环境;协同控污
引言
安徽省淮河流域覆盖淮南、蚌埠、淮北、阜阳、宿州、亳州、滁州、六安和合肥9个省辖市的47个县、市、区。由于流域水环境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以及区域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利于流域环境的治理,使得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必须创新制度,建立协同控污机制,统筹规划,合力治污,使整个流域水污染防治协调一致,从而有效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
1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及问题
1.1 水环境现状
从安徽省淮河流域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来看,水质为Ⅱ~Ⅲ类的水体占总量的近一半;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即水质为Ⅳ类的水体占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即水质为劣Ⅴ类的水体占总量的近六分之一;其余的水体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即Ⅴ类水质。由此可知,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水体占总量的一半以上,水体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
1.2 存在的问题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部分因子超标严重。
城镇生活污染排放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历史欠账较多,治理资金匮乏,影响规划的有效实施。
局部水系污染严重,跨界纠纷问题有待解决。
流域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且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2 协同控污机制的方法研究
2.1 管理主体协同
在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的治理中,政府、企业、公众三者应该有机联系起来,明确划分各自功能,实现三大环境管理主体的协同控污。特别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确企业责任主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建立流域水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和区域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等多方联动的沟通机制,使环保共治从单一的政府行动向多元化、全方位的社会行动方向发展。
2.2 管理政策手段协同
管理政策手段包括命令控制、经济激励和宣传教育。命令控制包括行政手段和法律法规。通过制定更为严格的地方或流域污水排放标准和统一、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等措施来处理协调控制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同时加大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形成法律威慑力,真正做到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
经济激励包括生态补偿制度和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通过出台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管理办法和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使企业能在利益的驱动下,积极地进行生产工艺改革、实施清洁生产,增加排污余额。
宣传教育以宣传内容、宣传组织以及宣传形式为手段,提高公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得公众更好的参与到淮河流域的水环境治理中。
2.3 技术方法协同
由于流域水体的流通性,上游排污往往会对下游水质产生影响。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不利于流域整体的污染控制。
因此,在治理淮河流域污染时,流域各区域应联合建立水环境信息系统,实现省流域内水环境信息的共享,协同控制水环境污染;逐步建立区域之间水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各区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建立流域水环境联合监测体系,提高各区域环境监测水平,提高水质采样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建立环境预警联动系统,有效应对流域水污染突发性事件;各区域联合构建水环境保护联合执法体制,在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加强与周围区域的联合监察执法。
2.4 管理部门协同
淮河流域的综合整治不是单一的环保或者水利工程,涉及到各个行政区域的环保、水利、农业、林业、建设等不同部门的共同管理。流域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是确保成效治理淮河流域污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治理过程中,应建立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制,明确各个行政区政府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各区域地方主管部门之间,水利、环保、市政、土地等部门之间需建立起联合防污控污机制,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责任。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应保障畅通,实施区域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确保区域环保共治的科学性、统一性和有效性。
2.5 水域陆域协同
水体污染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社会在水域上的活动,二是人类在水体周边陆域上的活动。对于绝大多数的水域来说,陆域污染物是引起其污染产生的最主要来源。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依托,互相促进。陆域环境的改善,也将有利于水域环境的改善和保持。因此,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必须贯彻水域陆域协同的整体系统指导思想。以陆域污染控制和治理为前提,通过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控制城市面源以及制定政策法规、防治农药、化肥的污染、加强畜禽养殖业规划布局、面源污染源普查和建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等措施控制农村面源,实施清洁生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发生量,强化源头治理,并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阻截控制污染物的转输,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外排,在陆域就地治理污染物,可获得事半功倍之功效。
2.6 总量控制与产业结构优化协同
以总量控制为前提,开展水污染协同控制理论模型研究,建立多源水污染协同控制分配模型,限制各区域内各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及排放浓度,确定区域内各污染源的削减量,使得各区域内各监测断面水质能够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通过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污染物总量分配及现有污染物的削减量,以此为依据合理调整各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准入门槛、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最终实现流域内水环境质量达标的目标。
3 结束语
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不仅要在前期治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巩固治理成果,更亟待的是要积极拓展水污染治理途径,改变传统工程治理的单一模式,寻找从管理主体到管理政策和技术方法的多角度控污方法,特别是总量控制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同,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提供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从而切实有效地实现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协同控制,稳步推进淮河流域沿岸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琳.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
[2]姬鹏程,孙长学.完善流域水污染防治体制机制的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9(7).
[3]石玉敏,王彤,胡成.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
[4]周勤.乐山市茫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初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
[5]张远,张明,王西琴.中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11).
关键词: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清水产流机制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梁王河小流域基本情况概述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湖容量约206.2亿m3,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至今仍保持着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极其珍贵。梁王河是抚仙湖流域最长的河流,全长21.2km,河道平均宽约5m,流域总面积90.4km2。平均年流量占抚仙湖103条入湖河流的17.8%,其流域产生的大量污染负荷成为抚仙湖北部水体的重要污染源。
1.1梁王河水环境现状
多年来梁王河入湖口处水质多为劣V类,主要超标因子为TN,某些年份TP也超过湖库Ⅴ类水质标准,COD和NH3-N基本不超标,可满足水环境区划Ⅲ类水质要求,因此本工程的主要削减目标是削减梁王河流域内产生的TN、TP。水质情况可见表1.1-1
表1.1 1 梁王河入湖口水质单位:(mg/L)
时间 CODMn CODCr TN TP 氨氮 BOD5 水质类别
2012年8月 ― 12 4.42 0.063 0.047 ― 劣Ⅴ类
2011年10月 2.64 ― 3.41 0.271 0.337 0.65 劣Ⅴ类
2009年7月 5.50 ― 3.98 0.114 0.165 ― 劣Ⅴ类
2008年1月 6.65 ― 4.39 0.05 ― ― 劣Ⅴ类
注:数据来自玉溪市环境监测站。
为了解梁王河水质现状,本设计对梁王河进行了沿程水质监测。
2012年2月布设了10个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其中3个监测点设在沟渠:
图1.1 22012年2月梁王河流域水质变化图
表 1.1 22012年2月梁王河流域水质监测数据表单位:(mg/L)
水样编号 采样点位置 TP NH3-N TN CODMn 水质类别
4 毛家营处梁王河水 0.177 0.072 4.022 2.72 劣Ⅴ
5 师家村处梁王河水 0.494 0.641 7.145 3.12 劣Ⅴ
6 梁王河与西龙潭出水交汇后 0.025 0.017 1.467 1.20 Ⅳ
7 梁王河水库 0.021 0.105 0.400 3.36 Ⅱ
8 西大河水库 0.064 0.357 0.388 3.92 Ⅱ
9 万家营处梁王河水 0.234 1.096 1.824 7.60 Ⅴ
10 师家村水汇入后 0.235 0.192 2.841 3.36 劣Ⅴ
注:数据来自玉溪市环境监测站。
以上可以看出:梁王河水库及西大河水库出水水质较好,为Ⅱ类水质;沿程受纳了沿途的农业回灌水、农村生活污水等污染,水质下降,至师家村段由于村落,农业大棚、农田影响,水质变为劣V类,严重污染,其TN达7.1mg/L,TP达0.5 mg/L;直至入抚仙湖梁王河水质一直处于Ⅴ类水平。
TN为梁王河主要超标指标,沿途汇入的村落污染及农田面源污染物影响梁王河入湖水质,是梁王河坝区的主要污染源。
图 1.1 22012年2月梁王河TN沿程变化趋势图
1.2梁王河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1)梁王河入抚仙湖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TN
(2)沿途污染物产排量大,污染源急待系统控制
梁王河流域污染负荷产生量大,每年产生COD4854.38吨,TN419.77吨,TP59.44吨,氨氮106.26吨,产生的污染物量占抚仙湖全流域污染物产生量的14%【1】,是抚仙湖北部各小流域污染物产生量最大的流域。梁王河流域每年入湖污染物量约占抚仙湖全流域(不含降雨降尘和磷矿石)的16%,约是山冲河小流域的2倍。
(3)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工程不完善,治理范围和力度有待加强
TN污染物来源以农田面源为主,占梁王河流域入湖污染物量的44%,其次依次为生活污水污染和牲畜粪便,分别占35%、13%。
(4)流域污染物主要通过梁王河入湖,河道沟渠化,生态功能丧失
梁王河为抚仙湖流域最长的河流,其年径流量仅次于东大河,梁王河流域入湖污染物中56%通过梁王河入湖,梁王河成为流域污染物输移的主要通道,但是历史上,由于灌溉、防洪的水利需求,梁王河河道被裁弯取直,用毛块石支帮,以混凝土浇底,基本完全硬质化。这些改造措施虽有利于防洪、灌溉,却完全破坏了河道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河流自净功能基本丧失。
(5)上游产流区水库水质较差,山区水土流失严重
梁王河产流区的水土流失污染是上游产流区主要污染源,流域内轻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上游清水产流区面积的52%。
梁王河流域上游有3个水库,其中梁王河水库出水达地表水Ⅲ―Ⅳ类标准,西大河水库和虎山河水库由于以往长期养鱼,水质较差,退鱼还库后,库内蓄积的大量污染物仍是污染隐患。
(6)湖滨区人为干扰严重,缓冲带生态功能缺失
梁王河流域湖滨区仅1028亩,却居住着2223人,分布有农田400亩,是流域人口最密集的区域,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农田面源污染,大量污染物直接排入抚仙湖,对抚仙湖水质产生严重影响,湖滨区成为一个重要污染源。梁王河湖滨区亟需去除人为干扰,重建生态系统,修复缓冲带【2】生态功能。
2梁王河流域分区
设计根据清水产流机制的分区原则,结合梁王河流域地形、地貌及污染源分布情况等,对梁王河流域清水产流机制各片区的划分如下:
(1)清水产流区【3】
该区指梁王河等水系上游山区,即包括梁王河水库汇水区、西大河水库汇水区、虎山河水库汇水区和上游塘坝汇水区,此区面积约72.1km2,属《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划分的梁王河流域二级保护区上游山区。
(2)清水养护区
该区指从上游水库到澄川公路的坝子地区,涉及澄川路以北的32个自然村,总面积17.6km2,属《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划分的梁王河流域二级保护区的中游、下游坝区。
(3)湖滨缓冲区
湖滨缓冲区指澄川路以下,西起大河口村,东至镇海营村,南邻抚仙湖面积约0.7km2的湖滨范围。该区包括《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划分的梁王河流域全部一级保护区和部分二级保护区。
图 2.1 1梁王河流域分区图
3 治理思路
设计以抚仙湖流域污染治理相关规划与文件为指导,针对抚仙湖湖泊特征、梁王河流域清水产流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在综合分析流域的清水产流机制遭到破坏原因的基础上,根据流域内的水系特点,以实现污染负荷削减为核心目标,以“系统控源―低污染水系统净化―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环境管理”为总体思路,采取“集中治理、分散治理、管理维护”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在清水产流区、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和湖滨缓冲区三大区域实施一系列工程措施,并结合流域已实施的相关工程,使各类污染得到系统的控制和有效的治理,促进整个清水产流机制的修复和健康运行,进而维持健康的湖泊生态环境,为抚仙湖的保护作出贡献。
图3.1 1 总体思路图
(1)流域系统控源
①清水产流区控源:重点对西大河水库、虎山河水库的水库养殖污染和水库内源污染,以及梁王河水库上游山区5个村落及周边的农田面源污染进行治理。
②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控源:此区是梁王河流域系统控源的重点区域,重点对清水养护区内32个村落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并对牲畜粪便污染源进行控制,以及全流域建设完善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系统。
③湖滨缓冲区控源:重点实施缓冲带内种植业结构调整工程,种植低污染绿色经济植物,降低缓冲带农业面源污染。
(2)低污染水系统净化
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本区是流域低污染水截留净化的重点,主要在梁王河两侧构建低污染水处理系统,采用河滨下凹式绿地【4】、河滨缓冲带、人工湿地、生态水塘、生态砾石床【5】等工艺处理低污染水。各处理单元和系统之间通过沟渠等实现水系连通,并与缓冲带构建和已实施工程共同作用,形成梁王河流域的低污染水的系统拦截处理体系。
湖滨缓冲区低污染水系统净化重点是对湖滨缓冲带的建设,通过对湖滨缓冲区修复生态功能,截留净化漫流入湖的低污染水。
(3)产业结构调整与流域环境管理
梁王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其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型,促进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结合抚仙湖全流域环境监管及综合管理措施,实施梁王河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建设与运行机制建设,加强流域环境管理。
4技术路线
在现场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梁王河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及入湖量估算。在此基础上,进行清水产流机制破坏的源解析,对陆生生态系统退化、清水产流机制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梁王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目标,针对梁王河流域水系环境特征,遵循清水产流机制修复的理念,编制梁王河小流域主要河流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设计。技术路线图见图4.1-1。
图4.1 1 技术路线图
5工程布局
空间布局围绕清水产流区、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以及湖滨缓冲区3大主体工程、1项管理与监测方案对梁王河流域进行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三区污染控制主体工程布置及管理方案详见下图:
图5.1 1 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6投资及效益分析
6.1 投资估算
本项目为云南省玉溪市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工程概算投资额为22777.37万元。建设地点为抚仙湖北部梁王河流域。
6.2 效益分析
6.2.1经济效益
本工程的经济效益达2870万元/年,主要为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经济价值
水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有限的自然资源,本工程通过水资源机会成本分析来计算工程实施产生的水资源经济价值。水资源的机会成本为由于水资源受到污染,不能发挥其资源特性用途时所牺牲的效益或造成的损失。计算办法参照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刘晨和伍丽萍【6】提出的模式进行计算:F=RQ(W入-W允)k本项目Q取值为0.20亿m3/a,则每年减少水资源污染的经济损失为:F=RQ(W入-W允)k=2600万元
(2)居民医疗与生活保障收益
本工程实施后,流域内污水得到收集处理,垃圾及时清运,大大改善了周围居民生活卫生条件,增强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减少了周围居民的医疗卫生支出人每年10元,以及周围居民在因病无法劳动期间的收入损失每人每年10元。流域总人口约为2.6万人。本工程实施后的医疗与生活保障收益约为52万元/年。
(3)拉动旅游业的经济价值
根据《抚仙湖-星云湖流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7年抚仙湖流域旅游总收入达到8.2亿元,今后旅游业将是抚仙湖流域重点发展的产业,到2027年,旅游业产值将达到65.6亿元。按其增加的经济效益占抚仙湖流域旅游产业现产值的2‰计算,达138万元/年。
(4)生态价值的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我们在此对生态价值进行量化,根据森林、湿地、耕地的覆盖度,引入生态价值修正系数,采用Costanza等人【7】提出的各生态系统类型的单位公倾面积生态价值,乘以修正系数k,得到分类生态群落的单位生态价值。再根据项目实施前后的生态价值的增加得出整个项目增加的生态价值。
经过计算,工程实施前耕地的生态系统价值为1500$/a,工程实施后建成湿地的生态系统价值为14万/a;本项目所增加的生态价值总计80万人民币/年。
6.2.2社会效益
(1)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本工程的实施分别在工程建设期和工程运营管理期增加了当地农民就业机会。估计在工程建设期每年增加就业机会在4000个,而工程运行维护管理阶段,估计所需就业人数在100人左右,另外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可进一步增加地区居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2)提高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工程建设和实施以及产生的工程效果,起到非常直观有效的环境保护宣传作用,使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能够深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改善与自身生活状况的密切联系,大大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3)提高了公共健康水平
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废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人畜粪便和垃圾的有序收集等,一方面净化了区域水体和空气,同时消除了蚊蝇等疾病传播媒质的滋生环境,减少疾病发病率,提高了公共健康水平,对区域居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有很大作用。
(4)促进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工程实施后梁王河流域范围内的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促进了旅游业发展,为区域生态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2.3生态环境效益
(1)削减流域污染物负荷
根据流域污染源计算结果可知,梁王河流域每年产生污染物量CODCr4854.38t/a、TN419.77t、TP59.29t、NH3-N106.26t/a,入湖量CODCr650.63t/a、TN117.33t、TP14.44t、NH3-N34.48t/a,梁王河流域污染量巨大,不容忽视。
流域十二五污染物目标削减量为COD 5.5t/a,TN 71.25 t/a,TP 5.86 t/a,NH3-N 2.95t/a,通过本工程的实施,针对源头和径流过程产生的污染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治理,有效削减了污染负荷。工程实施后,每年可削减污染物CODCr322.82t/a、TN71.78t/a、TP8.10t/a、NH3-N13.269t/a。主要污染物CODCr、TN、TP、NH3-N的入湖削减量大于目标入湖削减量,本工程的实施对于维持抚仙湖Ⅰ类水质,保护抚仙湖水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改善河流水质,满足规划要求
梁王河为抚仙湖流域最长的入湖河流,其流域年入湖水量非常大,占抚仙湖103条入湖河流的17.3%,目前梁王河水质常年处于V类、劣V类的水平,大量污染物由河流输送入湖,进而对抚仙湖水质也造成严重影响。通过本工程的实施,可大量削减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和入湖量,改善梁王河水质。
(3)有效控制与治理水土流失
据2007年卫星遥感资料,梁王河流域内现有中度、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36.53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0%,水土流失急需治理和控制。通过本工程的实施,尤其是通过一系列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林建设等措施,共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0.95km2,占梁王河流域面积23%。使梁王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入湖泥沙量,增加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
(4)修复和完善生态系统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产流区涵养林得到修复与保护,将逐步形成连片的河滨缓冲带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坝塘低污染水净化体系,从而恢复流域清水产流机制和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能力,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使得梁王河流域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修复和完善。
(5)大大改善流域环境卫生和生态景观
本工程实施后村落污水横流、生活垃圾、人畜粪便随处堆放的现象不见了,村落环境卫生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另外在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中部分采用景观物种,也很大程度的改善了流域的生态景观。
7结论
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范围涉及高西村委会、华光村委会、梁王村委会、龙街村委会、万海村委会、小西村委会、忠窑村委会、左所村委会8个村委会的39个自然村,90.4km2。总投资为22777.37万元,工程内容包括清水产流区水源涵养综合整治工程、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控制治河工程、湖滨缓冲区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工程、工程运行管理及环境监测方案,
共实施12项子工程,全面削减梁王河流域污染物量,提高地表水水质,修复流域清水产流机制。流域十二五污染物目标削减量为COD 5.5t/a,TN 71.25 t/a,TP 5.86 t/a,NH3-N 2.95t/a, 工程实施后实际可达削减量为COD 322.83t/a,TN 71.78 t/a,TP 8.10 t/a,NH3-N 13.269 t/a,远超目标削减量。通过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可实现经济效益2870万元/年,增加社会就业量,提高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健康水平,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梁王河入抚仙湖水质可达地表水Ⅲ类标准。
【1】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1-2015年).2011年10月;
【2】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实施方案.2011年9月;
【3】金相灿,胡小贞.湖泊流域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方法及其修复策略【X】.北京:中国环境科学,2010, 30(3):374-379
【4】张炜,车伍.图解法用于雨水渗透下凹式绿地的设计【C】.北京:中国给水排水,2008,24(20):35-39
【5】朱宝玉,刘洋,林武.生态砾石床在低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A】.安徽: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46-6750
一、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监督管理,饮用水源地水质(地下水)达标率达到100 %
根据 年编制完成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规划工作,各县(市)环保局、小店、尖草坪、晋源分局要按照区划、规划的要求,对处于一、二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污染源,由各县(市)区政府下达搬迁、关停及限期治理的决定,在5月底前完成保护区的立标工作,加大检查的力度,每月定期对各饮用水源地进行水质监测,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
二、落实省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要求, 断面主要污染物COD、氨氮年均值下降10%,城市水域功能区达标率达到50%以上
1、 断面COD。氨氮的消减工作,是省市长目标责任制的一项主要工作, 年3月我局就 断面COD。氨氮的监测和消减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各有关环保部门要加强辖区内排水企业的监督管理,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转和废水的达标排放。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古交市、 县、小店分局监测站要认真做好辖区内各沟、渠、河道汇入汾河水质及温南社水质的监测工作并按时上报市局,市局每两月组织汾河水质分析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处理。
2、强化 湖水生态环境管理,在太原市人民政府 湖生态修复工程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分年度对 湖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在二季度前完成从汾河二库到 湖沿途的污染源调查及整治设计,积极落实资金。整治中,通过对沿途污染源进行治理、湖底的清淤、补水次数的增加、 湖养鱼的鱼种、数量合理的规划,并结合 湖区域开发和提升其生态的自净能力,力争使 湖水水质得到改善。
4、结合目前开展的西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及城乡清洁大运动,以 河为试点开展河道整治,一、二季度对全市 条排污渠进行详尽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整治中,通过对河道沿岸洗煤、选矿等工业企业废水通过治理,实现废水“零排放”,对生活污水实施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并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绿化、美化工程。
三、在“五个行业”开展废水治理工作。
根据国家和省、市要求,实施节能减排工程,重点抓好重点行业的限期治理及监督工作。一是加强污水预处理工作,全市 张床位以上的医疗机构在 月底前必须达标排放。全市 家餐饮、娱乐、小区等服务行业的重点排水单位,按要求完成污水预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二是晋源区齐兴伟业、家盛等造纸行业要继续加大创建废水“零排放”企业的力度;三是对 县山西水塔老陈醋有限公司、 县旭美薯业、汉波食品等酿酒、制醋、食品加工行业废水实施限期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四是继续加强对全市 家表面行业的废水管理;五是对洗相、印刷等相关行业要对显影、定影废液的产生、贮存、转移及处置工作进行统一监督管理。
四、组织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安装、管理,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按照省局统一要求,加快在线监控设备的安装工作。凡有在线监控设备安装工作的县(市)区,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督察工作,在 年省局下达 家安装在线监控设备的基础上,确保 月底前完成安装工作,在 月底前完成对省局的数据上传及联网工作。对不按时完成安装任务的企业,将依照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进行处罚,所在县(市)区实施环保区域限批政策。
关键词:断面水质;水质变化;影响;保护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282-01
一、背景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餐饮娱乐业的发展,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相应的提高。然而现阶段的粗犷式的发展模式导致了环境的日益恶化。现阶段流域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与日俱增,超标排入现象严重,现状令人堪忧。
立足于兰溪水环境现状,我们通过调研探析了社会各阶层在小溪流保护上所起的规范作用,探寻保护兰溪小溪流水质的有效措施。
二、兰溪小溪流断面水质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的原因
(一)社会对兰溪小溪流断面水质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面对着水污染,兰溪市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还相对较为薄弱,在生活中未能尽到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兰溪市政府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在进行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的规划时,仅是简单的把生活污水和雨水排放管道和在一起,导致水污染扩散,同时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水污染的治理上,并未考虑水污染综合治理方法。
(二)水质监测和环保执法监管仍需强化
兰溪市现行的水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执法能力不能满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对一些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监察力度不够,未能做到常规检查和抽查相结合。而且部分地区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对群众反映的关于水环境的问题做到未能做到及时答复、快速有效处理。
(三)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落后
兰溪市近年来虽已加大了治污力度,但产业结构和污染治理水平仍难以适应水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兰溪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新兴了一批水泥、印染企业,虽然这些企业促进了兰溪当地经济的发展,但也污染了水质,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三、促进兰溪小溪流断面水质得到有效保护的措施
(一)完善水环境监测系统,建立联防机制
水环境监测应按照水质管理、排污口管理、取水许可管理等多层次规划的原则, 统一规划、优化调整。政府应该依法定期监测水质。另外,兰溪市政府应该与相关县市政府建立一个长效的水质联防机制,共同促进水质的保护。各方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水环境信息日常共享机制,联防联控;二是建立首报信任机制和联合排查机制。一旦发现水质异常情况,应及时互通信息,并开展联合排查;三是各方建立定期沟通交流制度。定期对各自的工作情况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水污染防治
兰溪市近年力发展工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也导致水环境变差。兰溪市政府应该加大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力度,实现污染治理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控转变。对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应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并制定适合兰溪当地情况的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健全农业污染监管和控制体系。
(三)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 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近年来兰溪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迅速增加。但是兰溪现有的地下排污系统并不健全,生活污水还是简单的通过雨水排放管道进行排放,导致水污染的进一步扩散。而且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也没有到位。综合这些因素,兰溪市政府应做好城市地下排污管道的规划、建设工作,尽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使城市生活污水单独排放并进行集中处理。
(四)制定法规,完善法律,实现依法治水
兰溪市政府在进行水环境保护时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适合兰溪当地情况的法规和条例。同时要协调上下游、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明确江河水系的水功能区目标、界河水质控制目标, 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主要饮用水源地及其保护目标; 制定水质监测任务、分工及有关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程序。
(五)水利工程的建设
雨季时,兰溪境内的河流河道水位上升,甚至导致洪涝灾害,而在旱季时河道的水位下降,水质变差,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应对原有的水库进行维护并兴建一些新的水库。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河道底泥疏浚的方式达到转移消除污染物、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