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四川杨氏骨科流派;骨伤内伤学;中医正骨手法;杨天鹏;周太安
周太安主任,系四川杨氏骨科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前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第3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外固定学组委员,《中医正骨》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骨伤》编辑委员会委员。周太安主任继承和发展了杨天鹏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周氏中医骨伤内伤学理论和正骨手法。周太安主任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认识骨伤科疾病,丰富了中医骨伤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对正骨手法进行归纳、分析、分类和简化型研究,为骨科手术人工智能、外科机器人手法复位等提供了理论支持[1]。笔者有幸于2004—2005年跟随周老学习,聆听教诲,获益颇多,现将周太安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整理如下。
1周氏骨伤内伤学理论
1.1周氏“正气邪气学说”杨天鹏认为,天之三宝为日、月、星,人之三宝精、气、神[2]。《黄帝内经》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受中医理论的影响,周太安主任提出了“正气邪气学说”,认为骨科疾患以慢性劳损居多,与生活环境、时令节气、工作性质、年龄、体质等相关,也与正气的强弱有关。周太安主任在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股骨颈骨折、老年桡骨下段骨折等疾病时,发现多数患者有骨质疏松、骨量减少的情况,分析老年骨折患者正气本虚,不耐外力而致骨折,提出“骨质疏松性骨折”概念。治疗上,以补肾活血为纲。
1.2周氏“首重气血学说”但凡伤科疾患,“气血”为要,受杨氏“三通”理论[2]的影响,周太安主任认为气血以通为顺,气行则血行,跌扑闪挫,必伤气血,血凝则气滞,故用药或施用手法时须注重调畅气机,代表方剂有损伤活血方,并创立代表手法“向心性推法”。向心性推法是指对肢体远端损伤部位由远端向近心端施行推法,其可消除肿胀、畅通经脉。
1.3周氏“治伤重在固肾学说”《黄帝内经》言“肾主骨”“肾生骨髓”“肾者,其充在骨”。周太安主任认为,治疗骨折、筋伤、骨病等骨伤疾患,重在固肾(补肾填精),常用补益肝肾药,如熟地黄、山萸肉、杜仲、羊藿、巴戟天、狗脊、枸杞子、续断等,并配伍紫河车、鹿茸、海马等血肉有情之品增强补肾作用。
1.4周氏“治伤温通为先学说”周太安主任谨遵杨氏“治伤切忌寒凉,温养方能通痹”理论[2],治疗骨伤一般以温通为先。《黄帝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言:“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遣方用药时,周太安主任常用巴戟天、肉苁蓉、鹿角霜、鹿茸等内服以温肾助阳,用川乌、草乌、麻黄、细辛、肉桂之品外用以温通经络。
1.5周氏“顾护脾胃学说”中医认为,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周太安主任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尤其重视调理脾胃,常用党参、黄芪、豆蔻、山药、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
2周氏中医正骨手法
2.1周氏对传统中医正骨手法的再认识
正骨手法是中医的精华,但各家学说对正骨手法的表述和认识不一。周太安主任实事求是地阐述了正骨手法的现状,重新界定了正骨手法的界限和纳入标准[1]。周太安主任认为手摸心会(触摸法)不应归于正骨手法,而应归于诊法的切(按)诊法;推拿按摩应归入理筋手法中;气鼓是办法而非手法;正骨手法的传统归纳分类有不合理之处,存在基础手法与复合手法混淆不清等问题;正骨手法是指基础手法,而不是过程手法。
2.2周氏对传统中医正骨手法的简化和分解
在三维空间中,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在X、Y、Z轴上运动的合成。周太安主任将此原理运用到正骨手法中,认为正骨手法的实质是在远近段骨外力的作用下使骨产生相对位移,位移的目的是恢复远近骨折端的正常解剖关系。骨折断端的相对运动不外乎轴向运动、绕轴运动及侧向运动,施行手法者的力也可分解成轴向用力、旋转用力及切面侧向用力。轴向用力手法包括牵引、触碰,旋转用力手法包括旋转屈伸、摇摆、回旋等,侧向用力手法包括提按端挤、夹挤分骨等;轴向用力分为反向用力(牵引)和对向用力(触碰),旋转用力分为绕轴旋转(绕法)和绕端旋转(折顶),侧向用力分为对向用力(端提/合骨)和反向用力(分骨)[1]。周太安主任对中医正骨手法进行简化和分解,以简驭繁,便于教学和学术交流,并为外科机器人手法复位提供了理论支持。
2.3周氏中医正骨手法的诊疗特长
周太安主任从事临床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40余年,致力于抢救、继承、挖掘、弘扬和发展杨氏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临证强调整体观,提倡内外同治,尤其注重手法研究与应用。周太安主任在诊疗过程中常用对比法,如对比健侧与患侧的皮肤肿胀程度、皮肤温度、肢体长短等,可简单有效地诊断为小儿髋关节半脱位。周太安主任认为,骨折手法复位程序一般是逆受伤机制的过程[2]。正骨施术前,应该仔细分析受伤机制、骨折移位情况、软组织与骨的空间相对位置、阻扰骨折复位的因素等,临证治疗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以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为例,分为骨折断端重叠移位,骨折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3种情况。“欲合先离”(即拔伸牵引)是针对受伤机制的逆过程(即成角折顶)采用的方法,周太安主任认为骨折治疗应注重“欲合先离”。彭志贵等[3]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取得良好效果。
3小结
周太安主任长期工作在基层,了解患者的疾苦,对中医正骨手法的认识独到,善于总结、归纳与创新。笔者从正气邪气学说、首重气血学说、治伤重在固肾学说、治伤温通为先学说、顾护脾胃学说5个方面简述了周太安主任在中医骨伤内伤学的诊疗心得,仍觉未能完全领悟周太安主任中医骨伤内伤科学术思想,未来需要更多传承人不断地总结、挖掘、发扬中医骨伤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壮大中医骨伤科事业,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周太安,潘良春,屈本君,等.正骨手法的现状和探讨[J].中医正骨,2002,14(2):43-44.
【关键词】王和鸣;整脊手法;经验
王和鸣是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内著名骨伤科专家,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创始人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6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发“中医骨伤名师”称号。先后担任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前身)副院长,福建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福建省骨伤研究所所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职务。
早年大学毕业后,受福建省政府指派,师从福建省著名中医骨伤科林如高老中医,历经4年,尽得林老理伤正骨整脊手法真传。近几十年来,一直从事骨伤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对骨伤疾病有深刻认识,在中医手法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多方位整脊手法,曾多次为国内外知名人士及政府要员诊治疑难病症,常有手到病除的疗效。作者自2009年师从王和鸣教授,亲聆教诲,受益匪浅,深深体会到老师整脊手法的博大精深,现将老师的整脊手法经验整理如下。
脊柱及周围筋骨的损伤疾患是常见病,好发于经常伏案或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作者,在我国骨伤科门诊中颈肩痛或腰背痛的患者约占30~50%。整脊疗法是治疗脊柱病患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以手法为主的各种术式作用于脊柱及周围筋肉,影响所连属的脏腑、组织,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解除痉挛、纠正错位、松解粘连、消除水肿、解除嵌顿的作用,使百脉疏通,五脏安和,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其具有收效快、疗效好、运用方便、费用低廉等优点,而深受患者欢迎。但因手法种类众多,如何选择一套高效、安全的手法就一直成为骨伤科医生探索的课题。老师长期从事脊柱等疾病的研究,一贯注重整脊手法的总结与整理[1-4] ,1994年老师和张爱平讲师主编《多方位整脊疗法》,由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用VCD的方式出版发行,之后,多次以论文的形式对多方位整脊手法、功能、临床应用进行阐述、探讨和总结。
1手法分类
老师把手法归类为理筋整脊基础手法和整脊被动类手法。施行整脊被动类手法前,先予患者施以理筋整脊基础类手法,放松痉挛肌肉和降低肌紧张度,然后通过被动类手法滑利关节、整复错位、解除压迫,最终起到多方位综合治疗效果。
1.1 理筋整脊基础手法老师在总结出一套多方位整脊手法的同时,根据脊柱与四肢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解剖特点及伤患病理,把理筋整脊基础手法归纳为12种:触按、摩捋、推刮、拿捏、弹拨、揉搓、点穴、振颤、滚摇、扳旋、牵抖、叩击法。应用理筋整脊基础手法在脊柱、四肢的相应部位,可起到整复关节错位,松弛筋肉挛缩或粘连,疏通经络,流畅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理筋整脊基础手法既注重继承中医传统技法,又充分结合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是中医骨伤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应用的基本操作方法,在临证时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作为理筋整脊的基础手法,在治疗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岔气、闪腰、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多种筋伤与腰脊疾患上,功效显著[5]。该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性强,易于推广。
1.2 整脊被动类手法整脊疗法一般以屈曲位居多,施术者通常不注意脊柱、椎间盘神经根、脊髓之间的解剖关系,盲目施行某种单一手法,疗效受到影响。老师在继承林如高老先生的经验同时,根据脊柱的解剖特点、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生物力学原理及多年临床实践体会,总结出一套多方位整脊手法:按颈部、胸部、腰部不同部位,分前屈、后伸、中立等不同辨证施术,详细叙述了36种整脊法的、手法和功用。通过整脊手法,迅速恢复脊柱生物力学平衡系统,达到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目的[6]。
1.2.1颈部整脊法(1)牵颈摇头法,(2)揉颈旋头法,(3)快速旋颈法,(4)定点旋颈法,(5)双人旋颈法,(6)卡颈侧扳法,(7)扳颈拔伸法,(8)压肩旋颈法,(9)牵颈旋颈法,(10)卧位旋颈法。
1.2.2 胸部整脊法(11)按枕扩胸法,(12)定点旋胸法,(13)压臂顶胸法,(14)伸臂推背法,(15)拉肩扳胸法,(16)支点压胸法,(17)叠掌按压法。
1.2.3腰部整脊法(18)定点旋腰法,(19)扶肩旋腰法,(20)穿臂旋腰法,(21)单人旋腰法,(22)后伸旋腰法,(23)摇转侧倾法,(24)吸气侧倾法,(25)侧卧斜扳法,(26)俯卧旋腰法,(27)按腰提扳法,(28)握踝伸腰法,(29)屈髋分腿法,(30)屈髋旋腿法,(31)屈髋压肩法,(32)腰部牵抖法,(33)蹲位叠挤法,(34)后背晃抖法,(35)侧背晃抖法,(36)腰部踩法。
2 手法特点
2.1多方位、多。老师整脊手法制定有序,在遵循“动静结合”、“主动有序”、“刚柔适度”原则基础上,对颈椎、胸椎、腰椎各部疾患,分前屈、后伸、中立等不同,进行辨证辨型,同时,老师的手法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的疾患,患者采用不同的,灵活应用。
患者采用端坐位:牵颈摇头法、揉颈旋头法、快速旋颈法、定点旋颈法、双人旋颈法、卡颈侧扳法、扳颈拔伸法、压肩旋颈法、牵颈旋颈法、按枕扩胸法、定点旋胸法、伸臂推背法、定点旋腰法、扶肩旋腰法、穿臂旋腰法、单人旋腰法、后伸旋腰法、摇转侧倾法、吸气侧倾法。
患者采用仰卧位:卧位旋颈法、支点压胸法、屈髋分腿法、屈髋旋腿法、屈髋压肩法。
患者采用半仰位:压臂顶胸法。
患者采用俯卧位:拉肩扳胸法、叠掌按压法、俯卧旋腰法、按腰提扳法、握踝伸腰法、腰部牵抖法、腰部踩法。
患者采用侧卧位:侧卧斜扳法。
患者采用立正位:后背晃抖法、侧背晃抖法。
患者采用蹲位:蹲位叠挤法。
2.2多支点。在老师总结的36种整脊手法中,每种手法都是以不同的支点进行旋转、牵抖、侧扳、提扳、顶胸、压胸、压肩、摇转、伸臂、伸腰、分腿、叠挤、晃抖、踩等手法,以达到松解肌肉痉挛、滑利关节、整复骨错缝的目的。如定点旋颈法、定点旋胸法、定点旋腰法,以拇指顶住有压痛的棘突为支点,进行旋颈、旋胸、旋腰;按枕扩胸法以膝顶于患者的胸背部为支点,在医者用两臂向后拉压患者两臂的同时,用力往上提拉,作扩胸运动;支点压胸法:以手背向上作支点,用力逐节下压;俯卧旋腰法:以患椎为支点,将下肢旋向后外侧,逐渐增加腰部旋转幅度。
2.3旋转手法为主。老师认为旋转手法是手法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种手法,在调整关节、松解粘连、解除嵌顿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他总结的10种颈部整脊手法中有7种使用了旋转手法,7种胸部整脊手法中有2种使用了旋转手法,19种腰部整脊手法中有7种使用了旋转手法。可见,老师的旋转手法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2.4因人而异。老师认为人有男女老少之别,证有虚实久暂之分,治疗部位有大小深浅之不同,且每个个体还有生长发育、生活环境和病理生理条件的不同,对手法的反应也不完全相同,因而,手法的选用、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手法力量的轻重以及掌握治疗的重点等,都必须与治疗对象、病证虚实以及治疗部位联系起来,应因人、因病、因部位的不同而灵活运用。
3 临床应用
3.1颈椎病老师根据颈椎病的发病机理,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颈部整脊手法。先采用理筋整脊基础手法施予颈项部腧穴及夹脊穴,调节颈部动力性平衡,然后采用不同的颈部整脊手法,调整颈部静力性平衡,两者协同作用,从而消除异常应力,纠正其力线,恢复其静态与动态平衡。老师认为旋转手法在颈椎病甚至颈部疾患治疗中功勋卓著,可起到以下作用:
(1)改变椎间孔面积,调整钩椎关节位置关系;(2)缓解肌肉痉挛,解除滑膜嵌顿;(3)松解神经根及其周围软组织粘连;(4)调整颈椎各组织应力分布,增强颈椎稳定性;(5)重建颈曲,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
3.2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师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活动度进行分型辨证,进而选用不同手法,前屈型患者采用前屈位整脊手法,如腰椎旋转复位法、卧位屈髋旋腰法及蹲位叠挤法等;后伸型患者选择后伸位整脊手法,如腰部后伸旋转法、摇转侧腰法、俯卧旋腰法、按腰提扳法、背伸晃抖法等;僵直型患者运用腰部中立旋转法、单人中立旋腰法及侧卧斜扳法等。老师认为在整个腰椎间盘突症的治疗过程中,紧紧抓住病程不同阶段的腰椎骨盆及整个脊柱的渐进性代偿性变化,当腰痛急性发作且疼痛剧烈时,由于腰肌反射性痉挛,前屈与后伸均受限,此时只能采用中立位手法治疗[7]。 3.3腰椎管狭窄症老师采用点穴按、双屈按压、双屈滚动三组合的屈曲位整脊手法治疗此类疾病。在病患局部施予放松手法,同时,根据腰椎解剖结合腰椎管狭窄症疾病特点,让患者在双侧膝髋屈曲下,施以腰部整脊手法,以扩大椎管有效空间,缓解临床压迫症状[8]。
3.4腰肌扭伤老师在理筋、点穴、松解等手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基础上,采用侧卧斜扳法或俯卧旋腰法或穿臂旋腰法或腰部牵抖法,以达到解除肌肉痉挛、整复骨错缝的目的。
3.5腰肌劳损、腰背筋膜炎老师采用三步治疗法治疗此类疾病。在物理疗法――磁疗、高频热疗法、生物陶瓷疗法和中药敷料电热保健带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基础上,运用理筋、点穴、松解等手法解除粘连。然后使用定点旋腰法或扶肩旋腰法或穿臂旋腰法,起到舒筋活络、行气止痛的作用。
4小结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老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方位整脊手法,临证时他常强调以下几点:
4.1明确诊断,整体观念。老师常常叮嘱我们,在手法施行前,一定要密切结合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注重筋骨并重、内外兼治、调脊整曲的整体观临床思维,对病情有充分了解,如病位、损伤程度、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有无神经血管损伤和骨折等。
4.2合适,态度沉着。老师施用手法时,总是先选择好合适的位置、步态、姿势,以有利于发力和持久操作,并避免自身劳损。同时,思想集中,态度从容沉着,他说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信赖和配合,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对患者的要求:无论坐、俯卧、仰卧、侧卧、站立位,总是处在适当和放松状态。
4.3轻重适宜,心中有数。老师常常告诫我们,对手法的操作步骤应心中有数,要注意局部的解剖结构和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因过猛过重引起神经血管或关节结构的损伤,而加重病情。老师在手法运用中强调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做到轻重结合、刚柔相济。
4.4循序渐进,注意观察。老师手法操作循序渐进,做到熟练灵活,敏捷准确。在手法应用过程中,总是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询问其自我感觉,随时根据情况调整手法强度, 以达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为手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和鸣,刘俊宁.中医传统正骨在海外的影响――历史源流与现状[J].中医正骨,2009,21(2):F0002-F0002.
[2] 王和鸣,刘俊宁.中医骨伤科在海内外影响(二)――在美洲、欧洲[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9):58-60.
[3] 王和鸣,刘俊宁.中医骨伤科在海内外影响(一)――在港台地区、亚洲、澳洲与非洲[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8):68-70.
[4] 王和鸣.整脊疗法的源流与发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5):37-39.
[5] 王和鸣.理筋整脊基础手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1):33-36.
[6] 王和鸣.多方位整脊手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2):30-34.
[7] 王和鸣.多方位整脊手法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3,3(2):88-90.
[8] 葛继荣,王和鸣,余庆阳等.屈曲位整脊手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机理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5):24.
关键词 劳氏伤科 学术思想 辨证论治 学术传承
慈溪劳氏伤科历经四百余年,惠及三北大地,声誉著于浙东,以其独到的手法整复及应手而效的骨伤方药为百姓称道。劳氏伤科临证经验丰富,且具有自己的学术特色。
1 劳氏伤科学术思想的理论来源及特色
劳氏伤科学术思想源自《内经》、《难经》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医整体观念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贯穿其中。并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以人体解剖知识为学术基础,以整复、固定、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为治疗骨伤疾病的主要方法。在《劳氏伤科秘传・跌打损伤诸法》中开篇即提出:“凡伤须验在何部,按其轻重,明其受伤之新久,男子气从左转则属阳,女子血从右转则屑阴。要分气血之辨,此症既受,必伤脏腑,脉络又伤,验其生死迟速,然后看症用药。”此乃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辨证论治。
如《劳氏伤科秘传》中对两胁所伤的辨证论治,“伤两胁者肝火有余,气实火盛之故也,须用清肝止痛汤治之。”“或有清痰食积流注而两胁痛者,须投清肺止痛饮治之,次用吉利散而安。”“或有登高跌扑损伤,瘀血凝滞而两胁痛者,急将大黄汤治之,次服吉利散,后服和伤丸。”“伤或有醉饱房劳,脾土虚乏,肝木得以乘其土位,而胃脘当心连两胁而痛者,急投归元养血和伤治之,再以十全大补丸加减,每朝滚汤送下三钱而安。”“又有伤寒发热而两胁痛者,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之病,用小柴胡汤治之。”“瘀血疼痛者伤处红肿高起,肥白人发寒热而痛多气虚,黑瘦人发寒热而痛多怒,必有瘀血兼腰痛日轻夜重,此瘀血停滞,故作痛也,宜速将琥珀散行之后服和伤丸,再服调理药酒而愈。”劳氏将胁痛详细辨证为六类,每类均分别处以不同的方剂,无论是对损伤局部的治疗,全身气血的调理,还是伤后功能的康复,劳氏都以辨证论治为法则,既重视骨伤的治疗,也重视筋伤和内伤的调治,强调脏腑和筋脉皮肉是影响骨折愈合的内因,可谓骨伤科辨证论治的典范,这对于现代骨伤科临床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劳氏对于骨伤科的另一贡献是对骨伤科感染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总结了处理感染的一些原则。如对开放性骨折,强调首先清洁伤口,然后手法整复或切开复位,缝合伤口,小夹板固定和内外用药,特别重视预防伤口感染,《劳氏伤科秘传》中记载:“如折又破,急于外治,先将金疮药敷之,内服吉利散,如在炎天一日换两次,寒天两日换一次。”这与今天骨伤科的换药方法亦有相通之处。劳氏所论及的大部分辨证疗伤、内外用药的经验,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使其在当代仍为百姓所信赖。
劳氏非常重视人体的解剖知识,在《劳氏伤科秘传》中详细记载了人体骨骼构成,并将各重要的解剖部位一一列出,该部位受伤后的临床表现也有精辟论述。如“项颈骨五节内第一节致命,脊背骨六节内第一节致命”。劳氏擅长对于创伤的诊断和治疗,他将创伤分为了六十二种,几乎涵盖了整个伤科、外科的内容。劳氏还主张对创伤急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凡人自以刀伤勒咽喉……若破食喉须看破半爿或全断者,急将油棉线缝合,看其血出不止,将滑石、五倍子各等分为末,手掺治之,后将金疮封固。”劳氏强调对开放性损伤主张早期清创以防止感染,如“因桥梁墙壁城垣倾倒……若伤头颅者,其头若破者又兼骨碎,……去其碎骨,若不去骨恐有后患,不能收口,第一畏破伤风。”大凡开放性损伤,劳氏均要求内服外用预防感染的方剂如疏风理气汤等,劳氏还认识到“人咬伤有毒难医,刀斧磕伤易治”。在没有现代微生物知识的条件下,能提出污染的伤口和洁净的伤口有不同的预后。此外,劳氏还论及局部固定时,主张动静结合,活动有度,既保证骨折不移位,又不使关节僵硬。如髌骨骨折固定后,“半月后须用绵软之类放于脚弯处,每日增高垫起,如是日后则可弯曲,不然日后恐难弯曲,不便行动如遂。而曲高又恐其碎骨未曾长好复碎之故也。”
劳氏还倾其心血,将历代有效方剂、自制方剂及民间土方择其精华,得八十二方汇集成册,各方功效包括活血止痛、接骨疗伤、去腐生肌、急救止血、手术麻醉、防治感染等,极有临床研究价值。
总之,《劳氏伤科秘传》是一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先进学术思想的伤科专著,在某些方面已经具有了现代医学知识的萌芽,它所提出的一些伤科诊断与治疗原则,仍然能指导现代中医伤科的临床实践。它的学术思想还在不断地被后人继承和发展着。
2 劳氏伤科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劳建民副主任医师是劳氏伤科的第十一代传人,在继承先人学术思想的同时,他将劳氏伤科与现代医学知识结合起来,开创了劳氏伤科新的局面。
劳先生重视辨病与辨证的结合,认为有病必然有证,辨证才能治病,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临床诊疗时,既辨病又辨证,才能弄清疾病本质,方可遣方用药,施以正确的手法,取得预计的效果。劳先生还认为,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是认识疾病本质的两个方面,在立足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利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检测方法,延伸自己的诊疗手段,开阔自己的诊疗视野,对于骨伤科来说更为重要。劳先生借助X线影像曲显示,改进了祖传的手法,使得成功率和准确率有了显著提高,如以往难于复位的关节内骨折及一些复杂骨折,均取得满意疗效。
劳先生认为骨折是一个对全身各系统都有影响的疾病,治疗骨折不仅要考虑骨折局部的治疗,更要重视从全身整体来辨证施治。他反对为了达到坚强内固定而破坏骨折周围血运和软组织的单纯手术思想,认为应当将骨折治疗所造成的创伤减小到最低程度,要高度重视对局部血运和软组织的保护,只要骨折断端间能维持相对稳定即可,断端间的微动能促进骨折愈合。劳先生指出,骨折断端的微动与骨痂生长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微动可以刺激骨痂生长,而使骨折愈合,而愈合又能阻止断端的活动,因此骨折断端间的微动与应力作用是促进骨折愈合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据此,劳先生总结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一是骨折端的固定不是绝对固定也不是绝对静止,而是相对静止,以便为骨折的愈合提供适宜、稳定的内环境和微环境,有利于骨折正常愈合;二是骨折局部的固定(静)与骨折两端的关节允许一定方向和一定范围的活动。劳先生指出,“动”不仅表现为骨折断端之间的微动,局部的微动又受肢体功能锻炼的影响,因此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既局部固定骨折端,又可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这种弹性固定断端可以产生微动,有利应力传导,愈合率明显高于坚强内固定。在临床实践中,劳先生改进了小夹板的材质,采用单层三夹板,质地更轻薄柔韧,弹性固定效果更理想,应力传导效果更好,从而更有利于断端骨痂的生长,加速骨折的愈合。
劳先生对整体观指导下的“筋骨相关”理论高度
重视,认为其是治疗骨折的根本原则,违背这条原则去治疗骨折,结果常不理想。“筋骨并重”本质是在诊断、复位、固定、康复各个治疗阶段中都要注意筋与骨的生理关系,尽可能地减轻损伤程度及防止再损伤的发生,特别是对软组织更要充分、合理地保护。骨伤病人在外来暴力作用下,伤筋在先,骨折在后。骨折往往是病人就诊的主诉,医生也可能以诊治骨折为主,忽视筋伤,以致漏诊误诊,给病人带来痛苦。所以对骨伤病人,一定要把筋伤和骨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视筋骨并治的必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首先,术者要熟悉人体的骨骼解剖形态,筋(肌肉、神经、血管)起止点、走行方向及分布,施治时再根据受伤的具体情况,施行恰当的手法,这是伤科医生的基本功,需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得心应手。若不明解剖,致反复整复骨折或脱位,就会伤及于筋,而出现肿胀、水泡及异位骨化等再损伤情况。其次,在复位过程中,术者应根据筋骨关系(骨折出血造成肢体软组织肿胀程度),把握合适的复位时机和选择正确的拔伸部位。临床上骨折脱位后,在1~6小时内,肢体肿胀较轻,此时是手法复位的最佳时机;如果创伤超过了6小时,肢体肿胀明显,此时行手法复位就比较困难或不易成功。
劳先生还认为,要提高手法整复的成功率,需要深刻理解筋骨中的力学关系,才能理解复位的真谛。临床上常见许多成人桡骨远端骨折、小儿肱骨踝上骨折复位不成功,探究其中原因,大多数就是拔伸的部位不对,多数人抓住筋来牵引而未抓住骨,这样力的传导经过关节腔时就减弱了,起不到牵引拔伸的作用。
劳先生认为,功能锻炼中,要重视“筋”的功能恢复,这是防止关节僵硬的重要措施,是促进肢体功能完全恢复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在不影响骨折或脱位愈合的前提下,要及早进行关节附近“筋”的活动,一般在未消肿时就要开始进行,以自主活动为主,严禁被动暴力强行运动,活动量和范围由小到大,逐渐递增,要达到“骨正筋顺”的状态。人体不仅是受外界的影响,还要受自身调节控制,有自动维持稳定与平衡的能力,如腰椎压缩性骨折,背伸练功可自动复位;股骨干骨折小夹板外固定后,可依靠大腿肌肉内在动力,纠正残余的移位,同时亦可增加骨折端的压应力,有助于骨痂的生长,这种现象正是“骨肉相连,筋能束骨”作用的结果。
伤科处方用药也要注意筋骨关系,劳先生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博采众长,并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骨不连验方――壮筋续骨丹,主要成份有羌活、独活、川芎、防风、延胡索、当归、红花、香附、木通、陈皮、丹皮、生地、川牛膝、乌药、青皮、枳壳、麦芽、白术、桂枝、桃仁、木瓜、杜仲、神曲、柴胡、北黄芪、剂芥穗、五加皮、续断、苏木等。方中杜仲、独活、桂枝温补肝肾,共为君药;重用北黄芪配伍少量红花,取其益气行血之力,川牛膝、续断利关节、强筋骨、引药下行,共为臣药;川芎、防风、当归、荆芥穗、五加皮、羌活、木瓜具有舒筋活络、缓解拘挛而止痛,为佐药;延胡索、香附、陈皮、青皮、乌药、枳壳、柴胡、苏木理气止痛,桃仁活血化瘀,丹皮凉血消瘀,生地清热养阴,麦芽、白术、神曲健脾助运,均为使药。全方共奏补益肝肾(治骨)、益气行血通络(治筋)之功,并局部外敷药渣,既可通过热力使药物直达病所(治骨),又可通过温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舒筋)。可见在劳先生的处方用药中,处处不忘筋骨关系。
[关键词]:沙松寄生 治疗骨折脱位 疗效探索
筛选药物,严密配方,追求最佳效果,是骨伤科医生应持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取得良好效果,是骨伤科医生的崇高目标。我在多年的骨伤临床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总结,得出了沙松寄生续骨液的方组,并在剂形上加以改进,治疗骨折、脱位、伤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方组:沙松寄生、盐肤木、大发汗、满山香、透骨草、九子、白龙须、金叶子九味药物,用水煮成汤剂,待冷后加人防腐剂泥白金,装瓶备用,若二个月后再用,需煮沸后加入少许50%的酒再用,有效期2年。
1 用法:
首先对骨折、脱位进行复位,达到理想的对位对线后缠绕8至10层绷带(纱布),用药液淋湿绷带,夹板或石膏绷带固定。以后每天淋湿1至2次。7至10天更换一次绷带(或纱布)。调整好夹板的松紧度,观察远端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在X线的配合下观察骨折的位置和骨痂形成情况即可。只限外敷,不可内服。不需取下夹板或石膏的固定。
2 治疗结果:
我在20多年骨伤临床工作中,对120例骨折、脱位、伤筋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发现,本药液的治疗效果较明显,在120例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48例。年龄在2-18周岁的84例,19-50周岁的20例,50周岁以上的16例。肋骨骨折15例,上肢骨折61例,下肢骨折24例,脱位20例。与常规的外敷粉药物(黑骨头、青香叶、满山香、透骨草、接骨丹等)外敷64例比较对比试验情况如下。
2.1 沙松寄生续骨液治疗情况(见表1、表2、表3)
2.2 常规药物组治疗情况
常规药物组治疗64例,药物为:黑骨头、青香叶、满山香、透骨草、接骨丹等共12味药。研细备用。用时开水调敷后再固定,隔2天换一次两组对比分析:
(1)两组的分配病例均属随机抽样。即双盲法,把120个沙松寄生续骨液的标签做好,迭成豆腐块。把64个常规药物治疗组的标签做好,迭成豆腐块。大小、纸张均一样,混在一起。接到患者时,医生随机抽一个标签后,做相对应的治疗。
(2)骨折的诊断标准,均用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R/T009-94诊断,以X线片为依据。观察治疗情况仍以X线片为依据。
(3)各种数据的统计如表①②③所示沙松寄生续骨液治疗组
以上表格说明沙松寄生续骨液治疗组较常规药物治疗组效果较有显著的差异性。
(4)统计学方法分析:P<0.05,有显著的差异性。
3 讨论
中医骨伤科俗称正骨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骨折、关节脱位、扭伤、疲劳伤而致筋骨疼痛,以及受风、寒、湿邪所致的关节、筋骨等周身疼痛。而体育、武术运动所致的损伤只限于骨折、关节脱位、扭挫伤等,其治疗有所不同,所以我们把这种损伤暂命名为“运动伤”,并列为中医骨伤科的一个组成部分。
“运动伤”的特点和治疗
“运动伤”是常见的一种损伤,但和普通人的扭挫伤在治疗上有一定的差异。
一、年龄特点大都比较轻,伤后较容易恢复。
二、上述运动比较剧烈,所以如有损伤就比较重。
三、因多是年轻人,不愿意休息,治疗往往不彻底,这是容易留有后遗症的最主要原因。
治疗:
一、立即停止运动。
二、给予特别的专门手法治疗(治伤新手法)。
三、有的应给予舒适牢固的固定(以绷带为主)。
四、给予特色药物治疗。
(一)肩部损伤
在训练或对打时,肩部过度扭转或受到撞击可使肩关节囊、筋膜或肩部肌肉损伤,致使脉络损伤或撕裂,使肩部肿胀疼痛,活动严重受限。
治疗:
1.手法治疗:患者正坐,术者首先用双掌相对轻轻地对肩部进行抚摸式对揉,其要领是让患者不感疼痛而感舒服为准。当患者疼痛减轻时,再用一手牵患者手,另一手按揉患肩,并同时慢慢将臂上举,注意不要使患者疼痛,如此数遍。每日一次。
2.药物治疗:内服“活血全胜丸”,外敷“红色万应膏”或“瞬安康膏”,同时每晚用(1)号中药熏洗(注:几种药在《实用中医骨伤科诊治法》一书中有介绍)。
3.锻炼治疗:开始几天用纵肩活动锻炼肩部肌肉,并视情况试探性地上举患肩,一周后可大幅度练上举和甩臂运动。
注意事项:
1.停止体育或其他训练,不能过早让臂部做剧烈运动。
2.晚上睡觉时千万不要把臂露在外面,以免受风着凉。
(二)肘部损伤
在猛烈出掌或防护时,因肘关节突然扭转而受暴力或手掌着地撞击力传至肘关节,均可使肘关节受损伤。肘部损伤多为撕裂伤,肿胀严重,活动受限。如治疗不当,往往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治疗:
1.手法治疗:患者坐在术者对面,诊桌上放一垫子或书本,术者一手掌放垫上,手心向上,伤者患肘放术者掌上,术者另一手在患肘用抚摸式捋顺手法,从上臂至小臂反复往复式捋顺抚摸。要领是使患者不疼、舒服。时间10分钟以上,到位,可使肘部当时消肿许多,疼痛减轻或消失。如果可以的话,可试探性地轻轻弯曲肘关节。每日做手法一次,做第二次或第三次手法时,可加用点揉手法,当肿胀疼痛消除后,就进行功能恢复的手法。肘部功能的恢复十分关键,要慢慢的进行,不能着急,绝对禁止用猛力一次性地将肘关节弯到位,否则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这是一些经验不足的医生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请仔细参看《实用中医骨伤科诊治法》一书,有关肘部扭挫伤的详细介绍。
2.药物治疗:与肩部损伤基本相同。
3.固定手法:手法治疗后或外敷膏药后,用三角巾或宽绷带将患臂肘关节90度屈曲胸前悬吊。根据临床经验,悬吊虽很简单,但这是肘部恢复之快慢和功能恢复正常的重要一环,千万注意,不要图省事而不悬吊。
4.锻炼治疗:初期旋转掌拳带动肘关节活动,固定下活动肩部等,3天后可慢慢屈伸肘关节,肿消后做“甩手法”锻炼,每日1~2次,每次5分钟。
注意事项:
1.受伤后,严禁用力按揉和被动屈伸活动。
2.在肿胀未消除时,绝对不要强行肘部弯曲。
3.胸前悬吊不要轻易解除。
4.治疗一定要彻底,否则,将会遗留终身遗憾。
(三)腰部损伤
上述运动后,腰部损伤是经常发生的。一般腰部损伤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扭伤和伤。两种伤要严格区分和认识,否则,往往铸成误诊,或许有严重的恶果。
腰扭伤就是在用力的情况下,使腰部扭转性损伤,往往能听到“咔咔”声响,腰不能动转,疼痛剧烈。还有的平时就有慢性腰疼,稍有不慎,腰部扭动致伤,称之为扭伤。
伤,就是在训练或搏斗中,被对方打倒而突然使臀部着地,由于力的传导,将腰部挫伤,称之为伤。此种损伤往往合并腰椎或胸椎压缩性骨折,应切实注意。
治疗方法:
1.手法治疗:腰部损伤用手法治疗至关重要,往往有立竿见影的疗效,但方法必须得当。
腰扭伤:让患者俯卧位,两臂放体两侧伸直,嘱其深呼吸1~2次,全身即已放松,术者两掌从患者两肩一直捋顺至两腿部,当两手经过腰部疼痛处时,注意力度要轻而舒适,让患者不感疼痛。如此捋顺几遍后,两手回到腰部疼痛处施行捋、按、点、揉等法,至腰部疼痛大有好转之后,可用斜搬法,即可一次性成功,患者立即就可以下床活动如正常人(注:斜搬法在《实用中医骨伤科诊治法》一书中有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请查阅)。但应注意的是,对于扭伤较严重的患者,要用手法治疗多次方可。即使当时活动已经正常者,也要注意休息,暂时不能运动。
腰伤:对于腰部伤者,如果比较严重,疼痛剧烈,不能翻转或者脸色发白、出虚汗,立即平躺在担架上到医院拍摄X线片,检查是否有腰椎压缩性骨折。如果较轻一些的,基本无上述情况,只是疼痛者,可以采用除上述扭伤的手法治疗中的斜搬之外的全部同样手法治疗。
2.药物治疗:初期服用“活血全胜丸”加量,每日3次,每次2丸,如有大便不通者,可用大黄10克煎水服用,大便通畅后即可停服。外用“红色万应膏”或“黄膏药”。
3.锻炼方法:初期不做锻炼(急性期),当稳定之后,可做弯腰。先小幅度,后大幅度,如有慢性腰疼者,每日弯腰活动1~2次,每次20~30下。练跪法,每日早晚两次,每次1分钟,效果很好。《实用中医骨伤科诊治法》一书中有图文介绍。
注意事项:
1.对于伤势比较严重者,在搬动时注意不要任意翻转腰部。要将伤者平放在担架上,仰卧位。
2.一定要搞清楚是扭伤还是伤及伤势轻重。
3.如伤势较重者,千万不要过早地做剧烈活动,应彻底地治疗。
(四)胸肋部挫伤
在训练过程中,胸部、两肋、后背、被拳、掌、棍击中受伤或跌扑、撞击而受伤者,在临床经常见到。这类损伤,对于无经验者,往往造成误诊,治疗不当,给患者带来一些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和痛苦。本类损伤的特点:
1.损伤当时疼痛,过后就会不感到疼痛,而到第二天或第三天开始疼痛,越痛越重,给患者带来恐慌。其实后发疼痛的相隔时间越长,说明受伤越轻,不必害怕。
2.肋部被击后,在肿胀处,用手指按揉时,会听到“吵吵”的响声,往往误认为是肋骨骨折,其实不然,这种响声被称为“捻发”感。如两手指捏住头发对挫时发出的声音,不是骨折。骨折发出的是“咔咔”的骨擦音,X线片确认。
治疗方法:
1.手法治疗:采用掌揉法、捋顺法、点按透进法,使之行气顺气,散瘀止疼。施法要轻揉舒适,不感疼痛。用法得当,当时就会有明显的效果。要有耐心,不能着急,施法时间在10分钟以上。
2.药物治疗:本症的药物治疗有些特别,活血祛病,必须配合行气止疼,效果很快。方用“活血全胜丸”与“元胡止痛片”,每次10片,疼痛消失后,减到正常量。
3.锻炼疗法:站或坐,深呼吸,每次5~10次,每日2~3次,然后用双空心掌由上而下,先轻后重,拍打胸腹,每次5遍。
(五)膝部损伤
由于身体的扭转或别人及器械的撞击,都可使膝部挫伤。人体膝部的软组织结构很特殊,膝关节原始十分不稳定,因此,膝部自身的软组织自然固定十分坚固,该处的韧带十分丰富,有“膝为筋之府”之称。也因此,膝部扭挫伤疼痛严重,要求慎重治疗,彻底休息,否则将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十分难愈。
治疗方法:
1.手法治疗:手法治疗膝部损伤是十分重要的措施,是能否留有后遗症的决定性的治疗手段。具体做法是:急性期用双掌对膝部进行抚摸式轻手法10分钟左右,然后从大腿到小腿反复捋顺2分钟。第二天或第三天,适度用力抚摸捋顺,加按揉轻手法,在2~3天之间,视患者伤情而决定进行一次性牵拉术,这是治疗膝部扭挫伤的最关键手法,立竿见影。详论请阅《实用中医骨伤科诊治法》有关章节。恢复期采用“助功轻手法”,进行功能恢复性治疗,直到完全恢复为止。
2.药物治疗:内服“活血全胜丸”,外敷“红色万应膏”或“黄膏药”。每天晚上用书中的第一个熏洗药物,熏洗一周。
3.锻炼疗法:初期可在床上轻轻活动膝关节,进而练习弯曲膝关节。后期用跪法练习膝关节恢复功能,今后要经常练习跪法,有预防关节炎的特殊疗效。
注意事项:
1.绝对禁止伤后坚持活动。
2.伤后当时禁止用力按揉和强行屈伸。
3.治疗期间不要用凉水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