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重视基础 ,落实双基
虽然《标准》提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但中考仍然是很重要的评价形式。初三数学复习 ,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确定初中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然后结合教材明确学生所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根据《标准 》的评价理念 ,去分析中考试题 ,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创新题应恰当评价双基;应用题应注重评价学生学习过程 ,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大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开放题 ,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 ,有助于引导课堂教学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留给学生探索思维的空间。过去的“双基 ”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繁、难、偏、旧 ”等问题 ,局限于孤立的数学知识 ,忽视对“双基 ”的理解和运用 ,忽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 ,忽视科学方法的指导以及数学与现实生活、社会的联系、作用的认识。
例如:要判断如图 ABC的面积是 PBC面积的几倍 ,只用一把仅有刻度的直尺 ,需要度量的次数最少是 (
)。这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的“小题 ”,其创新之处在于突破原有考查基础知识的套路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巧妙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深刻理解问题情景所提供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的实质基础之上 ,用操作的方法将这一关系表达出来。
又如:已知 AD是 ABC的角平分线 , E、F分别是边 AB、AC的中点 ,连接 DE、DF。在不再连接其他线段的前提下 ,要使四边形 AEDF成为菱形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可以是 (
)。
这是一道条件开放的客观性试题 ,涉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基础知识 ,给同学们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 ,考查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认识以及各个知识之间的转换能力。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有助于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近年来中考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 ,使得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 ,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 ,因而相对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其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不够 ,教学中试图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 ,就让学生去做题 ,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 ”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 ,理解浮浅 ,记忆不牢 ,只会机械地模仿 ,思维水平较低 ,有时甚至生搬硬套 ,照葫芦画瓢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从而在考试中造成失分。《标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将过程作为一个课程目标 ,意在规定并强化教材及教学的过程性、探索性和方法性。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已明确告诉我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中考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 ,只有基础扎实的考生才能取得好成绩。
二、立足课本 ,系统复习
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 ,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 ,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 ”,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 ,是教材中题目的变形或组合 ,所以建议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标准 》中要求“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试评价等方面应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 ”,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深挖教材 ,绝不能脱离课本 ,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使之形成系统。课本中的例题、练习和作业要让学生弄懂、会做 ,书后的“读一读 ”、“想一想 ”,也要学生认真想一想 ,集中精力把初三代数、几何内容 ,初二的几何及代数中的分式与根式的化简等重点内容的例题、习题逐题认认真真地做一遍 ,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一味搞题海战术 ,整天埋头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习题 ,其效果并不明显 ,有本末倒置之嫌。而教师选好例题对学生进行训练非常重要 ,教师在选题时应尽量以课本例题或习题为原型 ,这样学生会有亲切感 ,从中得到的感悟也更深刻 ,并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改编 ,以实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之效。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用一张矩形纸 ,你能折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 ?如图 ,先把矩形 ABCD纸对折 ,设折痕为 MN;再把点 B叠在折痕线上 ,得到 RtABE,沿着 EB 线折叠 ,就能得到等边 EAF。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
这是教材上一个典型的折叠图形问题 (初二几何课本第 182页的“做一做 ”) ,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图形的直觉判断能力和书面表达的数学素养。利用这一题可以复习平行线、三角形中线、三角形中位线 ,还可以复习对称的有关性质 ,能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对这一题还可以进行适当改编:对于任一矩形 ,按照上述方法是否都能折出等边三角形 ? 请说明理由(2003年山西中考题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教师在第一阶段的教学可以按知识块组织复习 ,按照初中数学知识体系 ,把初中数学内容归纳成数与式、方程 (组 )、不等式 (组 )、函数及其图象、统计初步、线段、角与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复习中可由教师提出每个单元的复习提要 ,指导学生按“提要 ”复习 ,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 ,加深记忆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 ,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 ,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三、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中考复习的第二阶段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 ,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 ,提高能力。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根据《标准》的要求 ,注重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及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复习 ,一方面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 ,并能综合运用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一方面要通过设计一定的结合现实情境的问题 ,锻炼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但又不是越难越好 ,要让学生可接受 ,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 ,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 ,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 ,是重点 ,侧重双基训练 ,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 ,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 ,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 ,复习必须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解决疑难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复习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 ,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 ,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复习 ,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 ,查漏补缺 ,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 ,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复习形式要多样 ,题型要新颖 ,能引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外 ,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方法 ,提高复习效益。要把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复习的始终 。
例如: (2003年镇江市中考题 )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 ,共同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 ,某医药器械厂接受了生产一批高质量医用口罩的任务 ,要求在 8天之内 (含 8天 )生产 A型和 B型两种型号的口罩共 5万只 ,其中 A型口罩不得少于 1. 8万只 ,该厂的生产能力是:若生产 A型口罩每天生产 0. 6万只 ,若生产 B型口罩每天能生产 0. 8万只 ,已知生产一只A型口罩可获利 0. 5元 ,生产一只 B 型口罩可获利0. 3元。设该厂在这次任务中生产了 A型口罩 x万只 ,问:
1. 该厂生产 A型口罩可获得利润 (
)万元 ,生产 B型口罩可获利润 (
)万元。
2. 设该厂这次生产口罩的总利润是 y万元 ,试写出 y关于 x的函数关系式 ,并求出自变量 x的取值范围。
3. 如果你是该厂厂长 :
(1)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 ,你如何安排生产 A型和 B型口罩的只数 ,使获得的总利润最大 ? 量大利润是多少 ?
(2)若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你又如何来安排生产 A型和 B型口罩的只数 ? 最短时间是几天 ?
这类题型旨在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 ,注重学生的心路历程 ,搭起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 ,协助学生体验由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的数学问题 ,即学会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周围的事物 ,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纵观中考数学试题中对能力的考查 ,大致可分成考查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纯数学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对应于传统的数学教材及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应于修订后的试验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 ,又强化了阅读理解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以及建立在过去能力基础上的作为数学核心能力的思维能力 ,特别是把数学作为文化和培养“人 ”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时 ,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毅力、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考查 ,就必然使中考数学试题对能力的考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四、反复模拟、心理锤炼
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测试 ,可以培养学生在思维上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标准 》中指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因此 ,在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和迎考状态非常重要。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复习完后 ,要做些模拟试题检查复习效果 ,让学生调整心态 ,振作精神 ,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 ,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并加强这方面练习。数学知识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 ,考试时遇到不会做的题时要学生学会镇定 ,回想学过的各种方法 ,从条件入手 ,挖掘隐含的已知条件 ,或从结论入手寻找解题途径 ,从而争取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 ,因此教学的首要问题是转变观念 ,正确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 ,认真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 ,有意识地“偏爱差生 ”,允许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态度存在反复 ,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并创造条件 ,让他们体验成功。学习困难生在过去数学中受到的肯定、鼓励相当少 ,因此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积极鼓励和肯定 ,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 ,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 ,以满足某一层次学生的需要 ,促使教与学相适应 ,教与学相促进 ,教与学相统一。
总之 ,切切实实提高复习实效是初三数学复习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 ,教师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 ,认真探讨和研究有效的复习方法 ,应因地制宜地拟订好复习计划。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群策群力 ,不断研究和改进复习方法 ,同时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 ,提高初中数学总复习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 1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 [M ]1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
[ 2 ] 初中数学综合开放题型突破例释 [M ] 1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 2002.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59-01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独有优势,探讨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的规律、方法、模式,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将探索出适合普通初别是农村初中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规律、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农村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教学研究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一、策略研究的重点和意义
研究重点: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总结利用信息技术“做”数学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索整合的规律、方法。
创新程度:构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的整合手段、方法的研究。
理论意义:通过研究,形成了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方法和模式,对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开发信息化资源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课题研究,不仅形成了对初中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和整合的模式。而且培养出一批有理论、有思想、懂技术的骨干教师,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策略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了信息环境下的“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了利用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的的教学方法。推进了数学学科教学的改革。
1、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数学课堂的“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实践探索、意义建构、自我评价几个基本环节。(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供学生观察、思考、操作。(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关系、规律,并要求学生利用QQ或BBS作为意见表达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意见。(3)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学习情境,学生对呈现的情境进行操作实践,验证与原来思考的意见是否一致。(4)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进行知识重构,把思考和实践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2、指导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自测评价,了解学习效果
由于该模式兼具传统教学师生面对面交流、信息反馈及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资源丰富等特点,在此模式研究基础上,后期还衍生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1)合作性学习模式。综合作学习时,我们借助问题,2人分成一组,共用一台电脑享有学习情境,在具体协作学习功能作用下,同伴之间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进行有意义的构建,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2)发现式学习模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参与而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形成假设,启发学生对不同思路进行对比,从中发现新的规律和结论。
3、总结了利用信息技术变“学数学”为“做数学”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为数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Excel等其它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工具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如,九年级数学中,“点的轨迹”,学生最终只会认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动态地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4、总结了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工具、载体与初中数学学科整合的规律和方法
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件中提供大量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强化课件的选择与交互功能,并设置帮助信息。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美世界”网页,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和模拟情境,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手段
1 前言
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使更多的数学教学内容可以被包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所提供的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数学学习。多媒体应用下的数学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情绪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许多初中数学教学没有重视起多媒体的积极作用,依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严重影响了初中数学教学成效的提高。因此,笔者选择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2 利用多媒体,促进概念教学形象化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因此,许多初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认为数学概念很难理解。概念是一个较为基础的思维单位,要使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就必然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数学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概论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从感性与理性的角度对数学概念进行分析与理解。但在之前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从理性角度进行概念教学,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条件注定什么样的结果,这样学生无法从感性的角度对数学概念进行分析,会越学越糊涂。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利用,让教师进行生动形象的图形制作,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利用直观与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个性记住概念的特点,对数学概念进行物化。
比如,在学习有关轴对称的概念时,让学生明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单靠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明确概念内容的。但在利用多媒体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对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图片进行呈现,将图形的对称轴进行标明。在形象化的图形配合下,教师的讲解可以得以简化,效率也可以得到提高。所以说,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利用可以使许多问题得以轻松解决,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3 利用多媒体,促进数学学习兴趣化
兴趣对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经常会成为课堂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教师在讲台上自顾自地讲解着,而学生则没有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都有负面影响。数学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与枯燥性,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不尽相符,所以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而多媒体的出现以及其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利用,使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教师对多媒体进行有效利用,可以让初中数学教学从“要学生学”转变到“学生要学”的局面。
比如,在讲解有关多姿多彩的图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图形的相关图片,也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与图形相关的动画故事,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学习内容上。这样,多媒体就成为了活跃初中数学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大大激发了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初中数学课堂的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 利用多媒体,促进数学学习自主化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项目,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提高与应用,可以使数学教学的效率快速提高。利用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新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实现自主发展,促进学生数学知识掌握速度与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将多媒体课件放在一个公共的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在课下可以进行自主下载与学习,对课堂上没有能够正确理解的地方进行反复学习。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校园网对数学知识体系进行了解,完成教师规定的数学练习以及数学作业。利用多媒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需要教师加强网络技术使用技能,利用网络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便利。
比如,在讲解有关一次函数的知识时,这方面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堂教学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明白函数的意义。在课前,教师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精心的制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一次函数知识体系;课后,教师将课件置于公共网络空间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针对一次函数,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找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归纳总结性的作业,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与自主探究,因此,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快速提高。
5 利用多媒体,促进数学教学创新化
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是抽象化与严密化,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对数学知识进行传递,更要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对于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活动的创新有着积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肯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促进学生找到主人翁地位、提高数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都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产生影响。
比如,在讲解有关几何的相关知识时,初中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不强,教师则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不同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明确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软件对图形进行随意的剪裁与移动,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图形的转换关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会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6 结语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 素质教育 建议
数学教育自始至终都是教育的重要学科,数学能够应用在自然学科和工程设计中,能应用在社会科学中,还能协助人类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甚至还能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因此可知,数学是人类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那么在初中教学中,如何突出数学这一重要作用,将书本上生硬的公式、定义变成学生灵活的数学能力,同时培养初中生的数学理念,将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1 对初中数学教育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1.1 课堂教学是基本形式。无论是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还是在素质教育条件下,迄今为止,课堂教学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实施学科教学、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实现学科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渠道与途径。因此,在整个教学战线,无论哪个层次的学校,无不高度重视课堂教学,都把组织好课堂教学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环节。毫无疑问,强化初中数学的素质教育,必须着力强化课堂教学。
1.2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在传授基本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不断加强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教学中,首先是通过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国数学家的巨大贡献和中国学生在世界数学大赛中的辉煌成就,以及数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其次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过程,通过面对的事实,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实践的观点和转化的观点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地观点。
1.3 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对数学规律的本质认识,也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数学素质”的关键,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工具。数学能力又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一旦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将会在今后学习中长期发挥作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也是防止分化,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将这些思想方法于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地同时也获得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学会应用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于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活动中,达到逐步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的目的。
2 初中数学教育素质教育和数学改革的实现途径
2.1 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自身的课堂主体意识,从而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做到探索、思考和动手的主动性。这样以来,学生的数学学习就具备了生动的学习环境和施展其才能的时机,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2.2 教师授课时要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能力较强的部分学生。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自身学习条件也有差异,再加上个性特点的区别,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成绩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更应该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组织性的新型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渐理解数学思想,了解怎么学好数学,解决问题时从实际出发,在培养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同时,不能忽视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到统筹兼顾,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学好数学。针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应该较多选取课外活动让他们参与,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他们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而对于那些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要进行特别的关注,遇到问题时及时解决,通过指导他们让他们学会学习,提高兴趣,从而经过努力达到教师和学校的要求。
2.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切学科教学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与根本方法。这也是一个“老问题”,已为人们所共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理论加例子,或知识加练习。应当明确,就数学教学而言,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为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与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得出数学道理与规律,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与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乃至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中去。
2.4 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在教授数学的时候,不能只着重于定义、概念的分析和传达,还要将概念和实践方法同时传授给学生,教会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教师在工作中也要多学习,通过观察、尝试,总结出合适的教学方式服务学生。在平日教学工作中,还要多借助投影、录像等高科技设备辅助课堂教学,相比黑板、粉笔而言,多媒体设备能够将静止的含义、公式动态化,学生耳濡目染,从此脱离了死背课本的苦海,而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极大提升初中生对数学的兴趣。枯燥的课程在多媒体系统的演示下,那些生硬的数学公式、含义定理、生僻的法则和科学的解题方法等都能够活灵活现展现出来,使学生牢记于心,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实事求是、举一反三的目的。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学习理解;视野范围
现代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正因为如此,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目前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笔者身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学,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了实践探索,现将个人认识与看法总结、陈述如下。
一、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认为初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学不学都无所谓,这一错误认知使他们的数学兴趣较低,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与优化。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以此重新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这其中,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可推动上述目标的快速达成。对此,笔者感受颇深。如,在教学“轴对称现象”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组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实物,包括精美的京剧脸谱、蝴蝶剪纸、车标设计、国旗等等,并在学生认真浏览的过程中向他们点明:“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信息技术呈现出的色彩斑斓的生活实物图片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也使他们不自觉地转变了自身以往的认识:原来现实生活中蕴含有那么丰富的数学知识。这一认知上的积极转变使他们对“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学习兴趣,而这无疑为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后续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理解
初中数学是数学学科的基础组成部分,内容相对来讲较为浅显,但这并不排除其中所蕴含的较为抽象、复杂的知识内容。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恰恰正处在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过渡的阶段,其抽象思维尚未真正发展成熟。这就使他们很难理解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点。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找到一种能有效将抽象知识点变得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立体,能很好地达成上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浅显的教学目标。这便为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深化自身对所学数学知识点的认知、理解与灵活掌握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撑。
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便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如,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边形这一组概念的相关知识点之后,部分学生觉得很疑惑:上述图形都是四边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笔者曾尝试过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讲解,但学生反响平平,仍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搞清楚几者之间的具体关系。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精心制作了一张幻灯片,在该幻灯片中正方形被长方形环绕,长方形被平行四边形环绕,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则被四边形环绕。如此,借助这一幻灯片,它们之间的关系便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学生不需要再死硬背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定义,只要认真观察该幻灯片便能直观地得出如下认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只是四边形中的特殊图形。这样一来,在信息技术的直观呈现下,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一目了然、简单而生动,学生反响非常好。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工具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其实数学学科中也蕴含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数学教育工作者忽视了这一点,致使学生仅仅只了解具体的数学知识点,而对知识点背后所包含的人文内容知之甚少,如此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初中学生数学视野的开阔。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会利用信息技术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尽可能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数学人文信息,以达到扩充学生知识容量、丰富其学识与见识的良好目的。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节内容之后,笔者除了向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相关数学内容,更是特意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了勾股定理的起源与发展,像西周数学家商高在公元前1000年就发现了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勾三,股四,弦五,他的这一发现早于毕达哥拉斯定理五百到六百年……如此,依靠信息技术扩充来的知识既使学生对勾股定理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同时更大大扩充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效果一举两得。
诚然,信息技术之于初中数学教育有着直观、形象等诸多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宜采用信息技术开展具体知识点的教学。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适度原则,既不过多使用,也不一味否定,而是立足于教学实际灵活采用。相信,这样一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一定能绽放出璀璨的高效之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