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品德表现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研究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
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②轻视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 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教师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④无视学生文化 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文化。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发展环境,把学生看作“小大人”,习惯用那墨守成规、刻板僵化、居高临下的化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锢,生命的活力、张力无法施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品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课题的研究,将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的特点,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内容,将之趣化、人本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文化缺失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丰厚思想品德课程文化、教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有效途径,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细化、活化、趣化课程内容及资源,着重突出思想品德学课的实用性,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的认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学生成长目标:细化、活化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和生活情趣。
3、课题成果目标:构建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资源;撰写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四、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及环境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识传授式德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存在哪些干扰、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教师德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确定以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2、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的策略研究
研究制定以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影响他们成长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等因素,来构建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每项活动都从生活实际中来,与学生的道德观导向等相吻合,同时确定明确的目标,通过生活实践把德育、心育结合起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师的发现、唤醒、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学生中开展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为主题的活动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3、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即着重研究促使学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①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②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③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五、研究的方法
①理论研究:邀请专家作理论讲座;读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②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前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结题时的问卷调查。
③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④经验总结:定期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定期举行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或比赛活动;定期编辑师生作品与研究成果。
⑤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促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⑥另外,再采用实证研究法、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法。通过理论分析,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科学性。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能力
①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学校制订了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及成果奖励制度等)。
②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都参加过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并都获奖,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匀已参加过二轮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匀有所了解,并能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2、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三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3、设备保障
学校先后组建多功能综合媒体教室,购置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年学校已投重资组建了校园网;学校图书室有教师用书二百余册,供实验教师借阅;课题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可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XX年年10月至2010年6月
①课题研究网络组建;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③学习相关课程理论;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
①策略研究;②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③收集研究案例。
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0月
①课题总结报告。②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③完成与品德教材配套的课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思想品德课教案集(初中各年级,word形式)
4、思想品德课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5、与思想品德教材匹配的教学视频(初中各年级,avi、wmv、rm等形式)
附: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3—0076—01
传授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提高素质是教学活动的归宿,而培养能力则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则流于“学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着手。笔者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则总结出了一套方法。 其是指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先让学生读教材,接着指定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相关的知识要点,然后由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板书进行疏导,最后进行该节课巩固性练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当好“演员”,教师当好“导演”,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读”是培养学生当好“演员”的基础
“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首先,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教材,力求做到读懂、读透、读活。然后,尽量不要让学生围绕几个重点问题“读”。这会使其囿于思维定式,思路狭窄,对知识点把握不全,不利于全面掌握知识。最后,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对课文中讲了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几个要点,每个要点是讲原因还是讲结果,让其进行“地毯式”排查。这样做,能改变学生当观众、教师当演员的传统式教法,转变学生“划杠杠,背条条,只求现成答案”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动手操作。而只有会读、读会,才能达到“读”的目的。
二、“写”是培养学生当好“演员”的表现
学生“读”得如何,关键在于检查。检查的方法很多,可提问,可查笔记等。笔者在教学中则是要求学生把本节课相关的知识要点在黑板上写下来。这样做,一是可以节约时间,为下一步的“疏”提供现成的板书,并且通过比较,能区分出学生“读”的认真程度,基础的好坏;二是可以避免学生“读”时走马观花。由于是当堂板书,还可减少学生随意应付的现象;三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在学生列完板书后,我会对他们的板书进行当面评价,并打分以示鼓励,从而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疏”是培养学生当好“演员”的导向
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读”和“写”不可能全面、准确、无误、无漏。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当好“导演”,发挥“疏导”作用。怎么“疏”呢?首先,要从整体出发,讲清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然后,指出重点、难点,以防学生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轻重主次。最后,为学生指出其错、漏、浅产生的原因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倘若教师疏导作用发挥得好,就能使“演员”发现自己的弱点,找出自己的不足,同时能引导“演员”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克服片面化和绝对化乃至浅尝辄止的倾向。
四、“练”是培养学生当好“演员”的结果
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既要注重“读、写、疏”这一过程,又不能轻视结果,其结果就是“练”。“练”的形式有课堂练、课后练等。课堂练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当堂检查其练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即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在设计相关的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一是问题不可太难,应让学生有感而发。二是为学生指出书本知识怎样和实际问题相联系,如何找准二者的结合点,使其浑然一体。
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的评价:
该考生一贯忠实于法学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注社会进步,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团结友善,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学
习勤奋,工作认真,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能保证该考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具有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
对考生业务水平、外语水平、科研能力的评价:
该考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法学教学科研事业中,治学严谨,努力扎实,并具有较好的悟性。在过去的学习与工作中体现出刻苦、忘我的精神,业务水平较高。该考生英语已过大学英语六级,能熟练使用英语阅读和交流。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曾大量阅读英文论著。该考生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在硕士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对法律现象的观察非常细致,能够敏感地发现问题,并能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兼之强的分析能力,使他的论文中含有新的认识。
人文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71-02
著名语言教育家王蔷教授提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涉及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是有情感、动机和价值观的人,他们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教育必须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的发展和人的需要。”可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意义。从教师层面来说,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人文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内化。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治、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课,如何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思想政治教材与人文素养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有时也抱怨教材写得不太理想,希望能够写得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使学生愿意听,使社会公众感到满意。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工具,但由于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这就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本依据,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通过收集和积累最新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2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人文素养
教育首先要培养人。思想品德课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有“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思想品德教学如果失去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3思想品德教学的方式、手段与人文素养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不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要求,学生学习感到枯燥无味,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热爱和兴趣。思想品德课应该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兴趣。思想品德教学,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4教师在教育中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当前,素质教育以越来越强大的气势冲击着我们,如: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试卷难度的降低,能力题、实践题、综合题、开放性试题比重的逐渐加大等,作为政治课教师,在教育中要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勇气,应该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想法甚至于“奇谈怪论”是正常的,教师不仅不应压制,而且还应鼓励学生有不同想法,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对于种种想法,无论是浅薄幼稚,还是谬误百出,或是辛辣尖锐,教师都应尊重,不要动辄就充当法官,轻易做出是非判断,这样才能真正培育自由的思想和独立、创新的精神,师生也才能做到平等的交流。
5创新与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强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应主动顺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5.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5.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5.3体验性教学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增加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以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成分,而且应打开校门,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并及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举办展览、壁报等活动,安排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
6积极挖掘教材,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课文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孔夫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而,近年来,诚实守信,这一起码的社会道德却渐渐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脑后。于是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甚至在招生考试中也存在着师生串通作弊现象。凡此种种社会现实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因而以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而是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
7开设课堂文化渠道,增强学生人文情感
7.1巧用典型性案例,拓展人文性。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全面拓展思想政治课的人文关怀,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案例虽然深受学生欢迎,但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不是学案例,而是通过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服务和服从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政治教学案例呈现可以充分发挥政治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的优势,在充满激情的演讲过程中实现教材观点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与共鸣。
7.2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真情实感
教学案例可以通过学生扮演各个角色,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舞台,充分表演的机会,作为学生,应尽情舒展生命活动,尽快“动起来,积极思维,展现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体验的过程,成为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
7.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深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