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综合性护理干预;作用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症状,引起新生儿黄疸的致病原因比较复杂,与胆红素形成过多、代谢异常等关系密切[1]。本文选取我院黄疸新生儿病例进行探讨,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3月我院分娩新生儿216例,将216例新生儿按奇偶数字法随机分为综合组108例与常规组108例。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具有较好均衡性(P>0.05),可将其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其中:常规组男65例,女43例;孕龄在32~41 w,平均孕龄为(37.85±0.63)w。患儿溶血病,感染,早产儿例数分别为5例,8例和12例。新生儿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55例;阴道分娩53例。综合组男67例,女41例;孕龄在32~42 w,平均孕龄为(37.64±0.19)w。新生儿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56例;阴道分娩52例。患儿溶血病,感染,早产儿例数分别为6例,7例和12例。

1.2方法 常规组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勤换尿布;保持脐部干燥与清洁;定时洗澡等;定时对病房内物品及空气进行消毒,并限制探视人员数量,以预防感染发生。并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遵医嘱给予其实施各项护理操作。

综合组新生儿给予应用综合性护理干预:①鸟巢音乐护理:根据新生儿体重和胎龄,将暖箱温度进行调整,然后使用柔软舒适的毛巾根据婴儿身长做鸟巢状外包,让婴儿头部和四肢可以触及,并在护圈上铺一个毛巾,毛巾下放38℃左右的热水垫,将鸟巢预热到32℃~34℃后放入新生儿,播放轻柔摇篮曲。②肠道的护理:用温盐水灌肠或扩肛促进肠道胎粪排出,由于患儿排便次数可能由此增多,对局部皮肤会产生刺激,因此应该注意对臀部皮肤进行护理,保持清爽,预防红臀等的出现。③抚触护理:抚触需要经验丰富,善于表达的护士实施,要求手法准确,精神愉悦,力度适中和面带笑容。操作时限用润肤油戳热双手,然后抚触婴儿背部、臀部和四肢,最后抚触头部,胸部和腹部,为了促进婴儿肠道蠕动,需要对腹部进行循环按摩,一般选择吃奶后1 h进行抚触,2次/d,15 min/次。在抚触过程应加强对婴儿不良反应的观察,如烦躁、饥饿、哭闹等。④吸允:对婴儿进行非营养性吸允训练,在喂奶前进行无孔奶嘴吸允,10 min/次,1个疗程10 d。⑤中药游泳。用250 ml茵陈汤和生姜汁一起倒入到游泳池,水深以婴儿足底不接触池底为原则,水温38℃~40℃,室温26℃~28℃,在婴儿脐部上贴防水脐贴,确保游泳时头部浮在水面上,游泳完将护脐贴取消对脐部进行消毒[2]。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新生儿护理效果、不良反应、黄疸指数和总胆红素水平进行对比。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治疗5 d后黄疸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至正常范围;好转:治疗5 d后黄疸明显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但未降到正常范围。继续治疗至第7 d,血清胆红素下降至正常范围;无效:治疗7 d后黄疸仍未消退,血清胆红素仍维持较高水 平[3]。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

2结果

2.1不良反应 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较:综合组低于常规组P

2.2护理效果 综合组新生儿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新生儿P

2.3临床症状 护理后综合组患儿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指数明显优于常规组,行统计学检验显示差异显著(P

3讨论

新生儿护理是产科病房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黄疸新生儿,护理目的主要是减轻黄疸程度,降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4]。

在本研究中,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综合组给予了综合性护理干预。通过抚触,提高交感神经紧张度,促进胰岛素和胃泌素分泌,以提高消化吸收功能,让患儿感受爱和亲切,有效预防哭闹不安。鸟巢式护理能够为患儿建立跟子宫类似的环境,带给其安全感[5];肠道护理能够加快胎粪排出,降低黄疸水平。中药游泳护理遵循中医清热利湿治疗机制,选用茵陈汤,可促进胎粪排出,降低血清胆红素,减少肠肝循环。吸允护理则有利于促进患儿吃奶能力的提高和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营养吸收[6]。经干预,综合组在临床效果、护理不良反应、黄疸水平和胆红素水平方面都优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黄疸临床护理中,其可有效避免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改善新生儿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宇春英,邹冬梅,李建平,等.早期抚触护理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4,14(22):3420-3422.

[2]孙美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08-410.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护理

Nursing Care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Phototherapy

ZHOU Dan,CHEN Li,HUANG Gong-li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Jingzhou Third People's Hospital,Jingzhou 434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mplication and nursing points of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Methods80 cases of hyperbilirubinemia in 2011 .1~ 2013.6 in our hospital treated, one side blue light treatment and nursing. ResultsAll 80 cases were cured, no case of nuclear jaundice.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nursing measures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phototherapy process can prevent complication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ure rate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Key words:Newborn; Hyperbilirubinemia; Blu ray treatment; Nursing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核黄疸,引起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蓝光治疗(光疗)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由于其操作简便,且无严重副作用而被广泛采用。我院采用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0例,男44例,女36;足月儿56例,早产儿24例;ABO血型不合溶血32例,败血症1例,脐炎2例,感染性肺炎20例,新生儿窒息2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3例,颅内出血2例。

1.2 方法

1.2.1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1]。

1.2.2胆红素检测方法静脉血测定血胆红素水平,经皮测量胆红素动态观察,1次/d。

1.2.3治疗采用戴维XHZ-90L单面黄疸治疗仪,根据黄疸程度决定蓝光照射时间,照射12h34例,24h32例,48h12例,72h2例。光疗同时给予肝酶诱导剂、白蛋白静脉输注、茵栀黄、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等治疗。

1.3护理措施

1.3.1光疗前护理光疗前检查光疗灯管是否全亮,若有灰尘要擦去,黄疸治疗仪要预热使箱内温度保持在30℃左右(早产儿、极低体重儿为32~36℃),湿度保持在55%~65%。光疗前给患儿洗澡,这样可清洁皮肤,减少感染。洗澡后不应扑粉,以免阻碍光线照射皮肤。患儿指甲要简短,防止抓破皮肤。对输液者双手要稍加约束,以防抓掉头皮静脉针。

1.3.2光疗中护理光疗过程中要增加喂奶次数,勤换尿布,脱水者按医嘱静脉输液,记录出入量。对特别好动者,可按医嘱肌注适量鲁米那钠,既可减轻黄疸,又可减少体力消耗及防止两足摩擦破皮。2~4h翻身1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包括患儿一般情况及生命体征、黄疸程度变化、尿、粪颜色与性状、皮肤有无发红、干燥、皮疹,患儿有无烦躁、嗜睡、发热、呕吐、腹胀、拒食,以及吸允能力和哭声变化等,如有抽搐、呼吸暂停及青紫者应暂停照射,及时与医生联系,进一步检查原因,给予适当处理。吸氧者,注意氧气的温度与湿化,保持呼吸道通畅。

1.3.3光疗后护理光疗后给患儿全身沐浴或擦身,检查皮肤有无破溃,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并观察黄疸有无反跳现象。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3.1严密监测体温蓝光治疗中新生儿体温要保持在36℃~37℃,每2h测量体温一次。发热是蓝光治疗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当在蓝光治疗中出现发热时,暂时关闭光源,并物理降温。本文80例蓝光治疗新生儿6例出现发热,体温38℃~39℃,给予物理降温,暂停光疗,体温正常后继续照射。

3.2保证足够的水分及能量,防止脱水在蓝光治疗过程中,记录出入量,观察是否有脱水现象。蓝光治疗新生儿易哭闹、出汗,不显性失水增加约40%[2],且蓝光治疗分解产物经肠道排出时刺激肠壁,引起稀便,使水分丢失更多。所以蓝光治疗期间应及时补充水分,每2h喂奶1次,如进食不佳者,应及时静脉补液,保证水分供给。

3.3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及新生儿红臀入蓝光箱前给新生儿剪短指甲,防止哭闹时抓破皮肤。蓝光治疗中,分解产物经肠道排出刺激肠壁,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数增多,排出的粪便及尿液产生氨类物质,刺激皮肤引起红臀发生[3]。故蓝光治疗新生儿要勤换尿布,并加强臀部护理,采用鞣酸软膏涂新生儿臀部,能有效防止红臀发生。本文3例发生红臀,经以上方法护理臀部后红臀消失。

3.4预防感染新生儿抵抗力低下,易受细菌感染,故预防感染十分重要。护理人员要带口罩,在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并做好新生儿臀部护理、脐部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感染。

3.5预防呕吐,防止窒息蓝光治疗时新生儿的自动是仰卧位,新生儿胃呈水平位,易造成新生儿呕吐。而新生儿放射能力差,呕吐时的胃内容物易呛入气管造成新生儿窒息。护理上要采取防止新生儿呕吐引起窒息的措施。在喂奶时采取45°角,速度不能太快,进食后半小时内头部稍抬高,右侧卧位。这样使奶汁尽快进入十二指肠,减少奶汁在胃内过长时间的停留及刺激,而且此发生呕吐时,奶汁易吐出口腔外。如新生儿哭闹烦躁时,护理人员应给予抚触,尽量使其安静后喂奶,必要时给予鲁米那镇静。

4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措施能预防并发症发生,可有效提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6.

[2] 曹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80-81.

[3] 洪黛玲主编.儿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117.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生儿 ;黄疸 ;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48-02

新生儿黄疸是指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导致新生儿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疾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1]。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d出现,4~6d达到高峰,7~10d消退,如果新生儿在出生24h内出现黄疸,2~3周后症状不但没有消退反而加重,或者消退后有再次出现,或者在新生儿出生1周到数周后才出现,这一些情况的黄疸均称为病理性黄疸[2]。病理性黄疸可能引起严重的后遗症,部分患儿还有死亡的可能,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笔者通过对我院2012 年8月至 2014年7月收治的4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 年8月至 2014年7月收治的4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男28例,女22例,生理性黄疸30例,病理性黄疸1例。剖宫产22例,顺产24例,难产4例。早产儿7例,足月儿33例。36例新生儿黄疸经过早期护理及相应的治疗后黄疸消退,4例患儿仍有黄疸,但是一般情况良好,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均>12mg/dL,追问病史,发现新生儿黄疸估计与母乳喂养有关,建议停止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喂养,3d后黄疸有所消退,2周后3例患儿黄疸消失,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例患儿确诊为病理性黄疸转入外科治疗。

2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是因为体内胆红素增高,那导致胆红素增高的原因有多种:①红细胞破坏速度太快,胆红素急剧增加,引起黄疸,当新生儿体内胆红素超过20mg时,胆红素就可能进入大脑细胞,阻碍了脑细胞的正常工作,产生核黄疸,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②肝脏细胞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受破坏,由于疾病导致肝细胞缺乏一种酶物质,或者由于这种酶物质活性下降,排泄胆红素的功能随之降低,所以,出生后1周或数周才发生的新生儿黄疸往往就是由于这个原因产生的。还有母乳性黄疸,由于母乳内含有脂肪成分的孕酮物质,新生儿食用母乳后,脂肪成分被分解,释放出游离形态的脂肪酸,该脂肪酸增加了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而导致黄疸,新生儿本身是健康的。上述情况属于肝细胞性黄疸。③阻塞性黄疸,由于胆管的阻塞导致胆红素不能顺利排到小肠,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者胆道内产生了黄疸。

3 护理体会

3.1 喂养护理

根据临床研究,70%以上的产妇分娩后24h以内乳汁分泌不足5mL,无法满足新生儿的哺乳需求,在此种情况下,在母乳内添加配方奶,增加新生儿的摄入量,不但能够使新生儿有足够的蛋白和热量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新生儿的肠道菌群,促进胎便排出体外。在喂养时,护理人员应该仔细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如新生儿出现拒乳、反应差等异常情况则提示病情危重,如若患儿在哺乳时哭闹不停。提示可能有口腔溃疡的可能性,做好口腔部的检查;由于母乳内含有脂肪成分的孕酮物质,新生儿食用母乳后,脂肪成分被分解,释放出游离形态的脂肪酸,该脂肪酸增加了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而导致黄疸,建议停止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喂养,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推荐每日喂哺10次以上,有利于减轻黄疸。还要及时观察新生儿的大便、尿液情况,尿液的颜色变化直接反映黄疸的轻重,仔细观察,针对性治疗。

3.2 抚触护理

抚触是每个新生儿渴求的交流,在新生儿还是胎儿时,生活在羊水中,无时无刻不处于水的抚触中,在分娩时,产道的挤压对胎儿又是另一种抚触,胎儿在产道全身的外周神经感受器都受到刺激。抚触可使新生儿体质量的增加和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新生儿在感受抚触的同时全身的交感神经增加了紧张度,刺激了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促进食欲,加速肠道中正常菌群的生长,增加了尿胆原的生成,为结合胆红素减少,还可以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诱发排便,减少了肠肝循环,阻止了胆红素的重吸收,达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的目的,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黄疸的病情。

3.3 水疗护理

在新生儿还是胎儿时,生活在羊水中,时刻与水接触,水温能够扩张新生儿的毛细血管,促进了血液循环,使新生儿的新陈代谢提高,在水疗过程中,新生儿消耗了一定的体力,为了补充,会促进食欲,增加了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和胆红素的排除。

3.4 感染灶的处理

首先明确感染灶的的病变并积极处理,脐部感染的患儿用颠覆由内到外彻底消毒,局部用红霉素外敷一日2次,在配合全身退黄给治疗的同时,检测胆红素的变化,和新生儿全身的变化情况,譬如精神状态、反应、体温等,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注意保护胎儿的皮肤及臀部清洁,保证皮肤的完整性,这可以有效的预防感染,减少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发生。

3.5 光疗护理

黄疸新生儿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患儿脱去衣服,同时用黑色眼罩罩住患儿眼睛,避免视网膜受损,调节箱的温度保持在30~32℃,平均每人(3±1.3)次,每次(11±1)h,同时轻轻抚触患儿,消除其恐惧心理,为患儿带上会阴罩,松紧适宜,男患儿应该保护好阴囊,2h更换一次,持续照射治疗4d,在光疗过程中药关注患儿的皮肤状况,避免患儿脱水,还要关注患儿呼吸、大小便、有无皮疹等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针对性处理。

3.6 大小便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详细记录患儿小便和大便的情况,如果患儿出现尿量少,嘱家长多喂水,可利尿增加胆红素的排泄。如果患儿出生24h后仍未排胎便,用开塞露塞肛,必要时用灌肠促进排便和胆红素的排泄。

3.7 健康宣教

由于大多数家长对新生儿黄疸了解不是很透彻,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医务人员应该详细为家长讲明病情,得到家长的配合。如果患儿是母乳性黄疸,可暂停母乳喂养,改用人工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医务人员要取得家长的信任,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共同做好患儿的护理、治疗。

4 讨 论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只要基础的护理干预措施就可以减轻、痊愈。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可能性[3],但是如果出生后新生儿胆红素持续性增高则应该警惕病理性黄疸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促进病情的恢复,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剑,廖正辉.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12例病因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5,4(1):44-45.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46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疾病之一,国内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40%~50%[1],本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对50例新生儿黄疸进行家庭访视,对其进行观察、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新生儿黄疸,男33例,女17例,生理性黄疸43例,病理性黄疸7例。均在第1周家庭访视中发现婴儿有黄疸,其家人均未发现,并向其家人讲解黄疸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以及婴儿黄疸颜色、部位等变化。第3周43例新生儿黄疸自行消退,确定为生理性黄疸,7例新生儿仍有黄疸,颜色加深,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查血清胆红素均超过 12 mg/dl,通过询问病史、家族遗传史以及观察婴儿一般情况,考虑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向其家人建议停止母乳喂养 1周,改为人工喂养,3天后6例新生儿黄疸下降,3周后黄疸消退,确定为母乳性黄疸,1例新生儿仍然较重,再次与其家长沟通,发现家长未给予重视,没有停止母乳喂养,认为小儿吃奶正常,没有生病,同时害怕小儿营养不良,再三向其家长耐心地解释,打消顾虑,取得配合,停止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并来我院检测黄疸的指数仍然很高,开始配合光照疗法及药物退黄治疗,8周后婴儿黄疸消退,影响婴儿正常预防接种。

2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分析

2.1新生儿生理特点

2.1.1胆红素生成较多由于新生儿红细胞数目相对较多,且其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破坏快,每日生成胆红素约为成人2倍以上,旁路胆红素来源多,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

2.1.2肝脏功能不完善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低,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出生后5-15天可达到成人水平;肝细胞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量及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不足。

2.1.3肠肝循环特殊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加之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经肠壁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加重肝脏负担。

2.2母乳喂养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即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而且发生率较多,达到1%左右。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婴儿一般状态良好,黄疸于4~12周后下降,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如黄疸下降即可确定母乳性黄疸。

3病情观察

3.1精神状态观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

3.2皮肤、巩膜色泽观察注意观察皮肤、巩膜色泽变化,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的近似值。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详细掌握患儿的黄疸发展状况,对于生后24h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并发展迅速的患儿应高度重视,避免溶血症及核黄疸的发生。

3.3喂养奶量观察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不影响婴儿的饮食,这一点也是婴儿家长不重视的原因,认为小儿吃奶正常,身体没有病,其实是家长缺乏黄疸的相关知识,应引起广大婴儿家长注意。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3.4粪便、尿液观察观察婴儿粪便、尿液颜色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粪便、尿液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早吮吸、早开奶可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刺激肠蠕动,以利于排便,减少肝肠循环[2]。

3.5生命体征观察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患儿哭声、吮吸力、肌张力的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4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4.1蓝光疗法护理蓝光照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疗效好且无严重副作用,得到广泛使用,它能使血中间接胆红素经光照后氧化分解成水溶性胆红素,使之易于从胆汁及尿液中排出[3]。在护理过程中,首先评估患儿的黄疸程度,称体重,检测生命体征及观察大便情况。光照疗法用蓝光照射治疗时,婴儿双眼应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视网膜受损,除会阴、部位用尿布遮掩外,其余均,持续时间1~4天。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注意保暖,防止发热、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或遵医嘱给予补液和白蛋白治疗,纠正酸中毒,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2提早人工喂养暂停母乳喂养提早人工喂养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本文7例婴儿均为母乳性黄疸,停止母乳喂养3~7天后,黄疸下降,认为此母乳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4.3健康宣教讲解黄疸病因及临床表现,以了解病情的转归,取得家长的配合;既往有新生儿溶血症流产或死胎的孕妇,应讲解产前检查及胎儿宫内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儿出生时溶血症的发生。对胆红素后遗症者,应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的指导,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母乳喂养可暂停1-4天或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1例婴儿家长未予重视,致使婴儿8周后黄疸才消退,影响婴儿预防接种,这应引起广大家长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红细胞酶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5小结

通过总结50例新生儿黄疸的观察与护理经验,有助于在日后的护理工作尽快找出原因,及时开展治疗,加强对广大家长的健康宣教,防止胆红素脑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惠英.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舒适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10):35.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黄疸;早期喂养;游泳;抚触;护理干预;新生儿

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若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可引起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威胁新生儿的生命。现将我院产科对130例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王小环.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将2005年3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13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根据出生顺序,单号为干预组(65例),双号为对照组(65例),出生体重2.5~4.0kg,Apgar''''s评分≥8分,男婴69例,女婴61例,外观无畸形,新生儿出生时无窒息、产伤及感染,并排除ABO或RH溶血。母亲年龄21~33岁,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两组性别、体重、胎龄、Apg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进行早接触、早吸吮,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常规新生儿护理,并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包括饮食指导、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生理特点介绍及科学育儿知识等。干预组新生儿在每次充分吸吮母乳后按需喂配方奶及2.5%葡萄糖水,直至母亲乳量充足,并增加游泳和抚触护理。游泳护理:新生儿出生4h后即进行游泳,新生儿脐部贴防水护脐贴,选择专为婴儿游泳设计和生产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室温调节在26~28℃,水温控制在37~39℃,每日1次,每次10~15min。游泳过程分为被动游泳(护士在旁协助新生儿伸展肢体)和婴儿自主游泳。抚触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手法,进行全身抚触,每日1次,每次10~15min,游泳后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均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的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动态变化。胆红素测定采用经皮黄疸测量仪,每天早上6点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负责测定,取额部及胸部平均值并做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数据以(±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比较见表1。表1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比较h(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干预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d内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值比较见表2。表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d内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值比较(mg/mL)(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干预组新生儿第2~6天黄疸指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

三、讨论

在胎儿期,胎儿靠胎盘供应血和氧气,但是体内为低氧环境,必须有更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供给胎儿,才能满足胎儿的需要。出生后,新生儿必须用自己的肺呼吸直接获得氧气,体内的低氧环境得到改变,红细胞的需求量减少,于是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分解产生胆红素。这时新生儿的肝功能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把过多的胆红素处理后排出体外,只能堆积在血液中。这种胆红素象黄色的染料一样,随着血液的流动,把新生儿的皮肤和巩膜染成黄色,出现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肝脏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尿嘧啶核苷二磷酸糖脱氢酶(UDPG脱氢酶)不足或受抑制,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以致非结合胆红素潴留血中发生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3d出现,4~5d天达高峰,1~2周逐渐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增加喂养量及喂养次数便可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但创建爱婴医院以来,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秦学玲等报道,临床上即便是实施早吸吮、勤喂哺,产后48h乳汁不足者仍占19.81%以上,因此早期乳量不足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原因之一。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10~12h内初次排出胎便,出生后3~4d开始排黄便,如果早期乳汁不足,喂养次数减少,肠蠕动减慢,胎便排尽时间延长,可致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胆红素水平升高,造成新生儿胆红素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异常增加,我们观察发现,干预组采用在母乳充足前添加配方奶,增加早期摄入量,每次添加均在新生儿充分有效地吸吮母乳后进行,不但能让新生儿获得初乳的高营养和摄入足够蛋白质和能量,而且可快捷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加快胎粪排出。观察结果表明,干预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的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提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降低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葡萄糖的喂入促进了新生儿的胃肠蠕动,有利于肝糖原的储备,肝酶的激活,促进血清胆红素的代谢,减轻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据报道,新生儿游泳与抚触有助于降低新生儿黄疸,因为水温具有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生儿全身新陈代谢,且游泳过程活动消耗能量增多,消耗了一定体力,促进食量增多,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以及结合胆红素的及早排出,减少小肠对胆红素的重吸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抚触能使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刺激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消化和吸收功能,中医学理论认为,急摩为泻,通过摩腹,快速推下七节骨,且能健脾和胃,行滞消食,通过抚触,新生儿食欲增加,从而加速正常菌群生长,促进尿胆原生成增多,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减少,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胆汁分泌增多,胆红素排泄增多,也达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目的。我们的观察也证实,随着护理干预的实施,在同一时间段干预组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早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确实能够降低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植之,钱家萍,李勇,等.新生儿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不允忽视[J].新生儿科杂志,2000,15(5):254256.

2秦学玲,刘秉芳.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的影响[J].护理研究杂志,2004,18(6):10761077.

3詹莉.新生儿婴儿智能开发游泳法[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4.

4张桂芹,孙晓娟.抚触对早收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2):6970.

5孙琳,于晓玲.婴儿抚触的国内研究现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3(5):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