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道治理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黑臭河道 污染 生物生态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9-110-02
1、黑臭河道的表现及成因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脏、乱、差问题日益突出。在河道治理和管理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防涝、泄洪作用,而忽视了生态、景观等其它功能,导致河道成了毫无生机与活力、缺乏美感的“臭水沟”,既有碍于城市景观、破坏城市形象,更影响了沿河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优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河道污染主要表现为黑、臭等。所谓的黑臭河道是指河道特别是城市河道的水体经过污染源侵入,酸雨、初期雨水、大气中的扬尘、生活垃圾的侵入,长期积累在河底的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没有及时处理: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物、植物生存的环境,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颜色逐渐变绿,藻类疯长,最终导致“水华”现象,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
对于黑臭河道的整治,首先要了解黑臭河道的成因,一般来讲,黑臭河道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造成:
1.1 生活废水进入河道
生活废水是指炊事、洗涤、沐浴等,伴随人的生活而向公共水域排放的污水。这些废中都含有大量的P元素,极容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如果不加处理和限制,是这些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河流中,将会严重使河道污染,这是造成黑臭河道的原因之一。
1.2 初期雨水夹带的污染物质
降雨初期,大量地表上的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汇入雨水管网,进而携带雨水管网内沉积的污染物,最终排入水体,形成对河道的污染。
1.3 工业污水排放
工业污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废水造成的污染主要有:有机需氧物质污染、化学毒物污染、无机固体悬浮物污染、金属污染、酸污染、碱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热污染和病原体污染等。随着环保意识和环保执法力度的加强,工业污水直排入河道现象逐步减少,但仍存在零星、小规模企业偷排等现象,尤其是分散的食品加工、餐饮、洗衣等企业,无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就近将生产废水排入城市雨水管网,形成对河道水质的冲击。
2、关于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一些措施
由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和市政设施建设的滞后,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直接排入城市中或其周边的河流,造成河流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城市河流污染以及河流黑臭问题逐步提到日常工作中。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进行城市黑臭河道的整治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来讲,常见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生态,它们分别是根据污染源的不同而进行的治理方式。
2.1 物理法
2.1.1 人工增氧
有机污染严重的河流由于有机物分解耗氧。河流会变成缺氧或者无氧状态。致使河道自净能力下降,水质恶化,正常的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破话。通过在适当位置向河道水体进行人工曝气增氧,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消除黑臭现象。人工增氧的方式有多种,如曝气增氧、跌水增氧等等。
2.1.2 河道清淤
长期受到严重污染水体的底泥中沉积由大量的污染物。如N、P等,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污染物会从底泥中释放出来,造成水质恶化。通过实施清淤疏浚,可以将底泥中的污染物移出河道生态系统,能显著降低内源磷负荷。
2.1.3 引水补水
引水冲污和换水稀释是湖泊净化经常采用的措施,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有应用实例。对污染较严重并且流动缓慢的河流尤其是长期缺乏补充水源的城市内河较为适用。此方法可以在短时间了将河道内的污染物浓度和总量降低,提高河道水体的溶解氧,恢复部分自净能力;并可以置换河道死水区、非主流区的重污染河水。但通过此方法,水体内的污染物仅转移到下游,并末得到有效降解。
2.2 化学处理
化学除藻是控制藻类生长的快速有效方法,在滇池治理中得到了应用。城市河道出现严重的水华现象时也可以将其作为应急除藻措施。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除藻效果,提高水体透明度。但此方法不能将N、P等营养物质清除出水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体富营养化。
2.3 生物生态技术
生物生态净化技术是现代处理城市河流污水的主要方式,由于成本低廉,环保效能好,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因此比传统的截流和清淤方式更具有可行性。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主要思路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微生物,主要目标是恢复和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在科学的人为的干涉下,在一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经过原位培育,增加微生物活性能力,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治理污染水体方法很多,如建造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生物滤床、生物激活剂等,但其核心内容就是利用载体将有益微生物培育成优势群落,激活其活性能力。
由于水体污染成因不同,有害物质的成份也多样性,在治理污染水体的技术上采用单一的技术是很难治理污染的水体,必须有针对性的、采用综合性的技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根据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水体所含化学元素的不同,配合一些化学处理方式,得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生物生态净化技术可以有效的使水体生物达到趋利避害,比如“水葫芦”的水生植物处理受富含有机污染的水体,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效果。水葫芦,学名风眼莲。50多年前从南美的巴西引进来的,是外来物种。它喜欢高温湿润,在摄氏25~35度下生长最快,而且速度惊人,通常情况下在8个月内就能从10棵增至60万棵,是公认的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在适宜的条件下,每5天就能繁殖新株,也能开花坚固产生种子而进行有性繁殖,一枝花大约结300粒种子。一公顷水面的水葫芦就能挤满200万株,重达300多吨。这种植物在水中有着特殊的属性,如果平时不加节制的生长,会过分繁殖而导致水资源的污染,但是由于水葫芦具有快速、极强、多效的净水能力,而且投资少,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污水处理方式。
水葫芦的这种惊人的增殖速度造就了它超强的净化水质本领,它的吸污能力在所有的水草中是最强的,研究表明,水葫芦净化污水体系中约5平方米可处理1吨污水,庞大的须根不断地吸收水中的污染物。植物学家们总结了许多研究成果后认为:水葫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在适宜条件下,一公顷水葫芦能将800人排放的氮、磷元素当天吸收掉。更令人称奇的是:水葫芦还对重金属离子,例如:汞、镉、铊、银、钴、锶、铅等应对自如,对农药和其他人工合成化合物等有极强的富集能力。它对石油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清除率可达95%以上,而且还会向四周环境分泌出杀菌因子,令腐生菌、大肠杆菌的数量大大降低,水葫芦发达的根系所分泌出的物质,可有效降解毒杀酚、灭蚊灵、氰等多种有机毒物。利用水葫芦净化污水可以说是一种成本低廉、节约能源、运转成本低、再生轻易、效益较高的简便易行方法。
3、成本费用比较
综合以上分析看来,生物生态技术在运行费用上占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成本低廉,易于操作。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够使城市环境更加优化,从而实现整个自然系统的有效循环。因此,生物生态净化方式在处理城市黑臭河道中应加强应用。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各种有效的处理方式只是建立在治理的层面上,因此应加强污染源的控制,从源头上解决污染才是真正的治理之道。
参考文献:
[1]王占生,刘文君,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刘辉BCO与BAC联用处理微染污染原水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关键词:道德判断;合理性;依据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112—05
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针对某些道德现象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对之作出各种截然不同的道德判断,那么,到底哪一个道德判断是正确的、合理的、抑或有效的呢?或者说,道德判断的“有效论据”如何得以成立?这类问题往往涉及到道德判断的合理性依据及其验证问题。
一
在一定程度上,道德判断“有效论据”也就是伦理学中的“正当理由”,这一问题在很久以前就被哲学家们所认识,他们力图为这一问题提出种种解决方案。
在神学家看来,道德判断主要来源于神的启示,上帝(或神)就是至仁至善的最高道德标准,具体的道德价值标准是根据上帝或神意确定的,然后根据这种标准来衡量作出的道德判断是否合理。在《旧约》中,道德原则(或规范)是由上帝启示摩西,然后由摩西传授给教徒的。在圣?奥古斯丁看来,“一切自然物(natures)必定都是善的”①,因为它们都是按造物主的法则和神圣的天道所安排的;道德善恶的判断只存在于那些被意志恶化的事物之中,在“自然物”中并无恶可言。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我们合理行动的普遍原理(理论的或适用的)乃是“由于神圣底辉光而被知的”②,所谓“神圣底辉光”,就是一种超自然的意志(上帝的化身)。阿奎那还认为,一个道德判断是否合理主要来源于人拥有一种“神圣的动力”——神学的德性,而这种德性“以上帝为对象,惟有它们才能无误地指示吾人接近于上帝”;“这德性之垂训于《圣经》中,都是由于圣灵的启示”③。这种将道德判断看做是神启的观点毕竟是借助于宗教、神学的威严和神秘来站稳脚跟的,它没有很大的信服力。在启蒙运动以后,这种通过神来为道德判断合理性提供论据的观点随着“人”的地位不断提高而逐渐边缘化。
在形而上学者那里,道德判断合理性的依据问题是通过形而上学论证得到解决的。大部分形而上学者认为,道德判断的合理性取决于作出判断的行为主体之理性。笛卡尔将理性的机能区分为两种,即“理性的直观和演绎”④。在他看来,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论证的程序是先由直观提出第一原理,然后再演绎推出结论。正因为直观是直接的、简单的、自明的认识,具有最大的确切性,所以,理性直观和演绎是获得知识的最可靠途径。笛卡尔式的理性论证在维特根斯坦等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遭到了质疑。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即使是第一原理的公理、原则,也必须像数学、逻辑学一样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和演绎推论,不能仅凭“直觉”得来;过去所提出来的许多伦理学理论(如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从性质上说都可以公正地称之为“笛卡尔式的”。我们通过演绎作出的道德判断之所以有着这样那样的错误,关键在于它们都来自于被誉为“笛卡尔式”的道德原理的错误。可见,道德判断合理性依据如果遵循“笛卡尔式”的理性论证,这种道德中的笛卡尔程序就会如同科学中的笛卡尔程序一样是虚幻的,不可能为道德判断提供最终的充足理由。
按照自然主义的观点,基本的、非派生的道德判断的合理性可以通过经验的证据来检验。R.B.培里在《价值通论》中写道:“‘价值’可以定义为任何兴趣与其对象之间的特有关系;或者在于对其发生兴趣的事实的对象的特殊性。”⑤而这些“兴趣和它们的对象,或兴趣的对象这个复合事实,能像任何其他事实一样被认识”⑥。在培里看来,价值判断(道德判断)可以通过关于什么被欲求或对什么感兴趣的经验来证明;或者通过判断所涉及的术语的意义来建立,如通过分析价值术语或对它们进行定义来建立。同样,约翰?杜威也提出:“评价判断是‘对所经验的对象的条件与结果’进行探究所获得的结论。”⑦在他看来,评价判断的客观理由寓于公众可以观察得到的价值经验的条件和后果之中;道德判断跟科学判断一样,可以运用科学的实验法为其“有效依据”提供充分的证明。
关键词: 文艺理论 美学 道德引导价值
一
一切文学艺术只要以真善美作为其反映内容和表现方法,就必然会与道德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会体现和张扬道德观念,而中国文化中“诗言志”、“文以载道”的思想传统,使得文艺与道德、美学与伦理学的结合更为紧密。由此,借助文学艺术的美来提高个体的人格素质、道德修养是可行的,也就是说道德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其传播教育方式与文艺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新时代中,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作为知识产业的基础,已被置于突出的地位,现在重新提出和探讨德育问题,应该说也是一件很有必要、很迫切的事。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在道德教育方面,一般不外乎两种形式,即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是没有专门的道德学科,在我国德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来开展的。而这并不意味这就是德育的唯一有效途径,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T.Lickona)认为,各科教学对德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历史学科中的历史伟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学理论中的英雄人物的高贵品格,数学中的严谨,美学中的求真、向善、爱美,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某种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古往今来,有效的道德传播都注意充分发挥文艺作为载体的力量,单纯的道德说教往往难以奏效,而实现道德教育与文艺教育的融合,符合道德引导和文艺发展的规律。课程教学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对课程教学特别是文艺理论和美学等学科教学中的道德引导价值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讨论之前,我们先从以下几点入手。
1.文艺的本质和功能。文艺是美的化身,是依靠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和传播知识的,认识、审美及教育是它的主要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又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寓于生动形象和具体事件之中的思想、精神与道德形态而加以实现的。这也是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不同之处。具体来讲,这种区别既表现在反映对象上又表现在目的与成果上。首先,文艺所反映的生活主要是生活中的美,当然也有丑,而这里丑是在审美的语境中审视;其次,它把全部生活中的美提炼、升华为艺术的美加以表现;最后,这两者都以美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来完成它自身的任务。这样看来它除了自己本身的教育学生掌握文艺的知识、原理和技能的任务外,运用它其中蕴含的弥足珍贵的道德养料和资源对道德的引导、培育也是其自身的法则和规律使然,而并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它的额外负担。
2.文艺理论和美学类课程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等本源性的问题。从人文学科家族中各个学科的紧密的内部关系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文学艺术自身与道德具有血肉关联的一体化特征。文艺是人们构筑精神文明的特殊的精神生产。文艺作品一经问世,就凝结着作家、艺术家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是他们思想感情的表达和流露,其中必然凝聚着他们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感悟。它本身就包含思想、精神和道德,而且是思想与精神的升华,更是美与善的体现,这是因为“文艺主要是写人,写人的社会生活,那么,道德情感、道德意识,本身就是文艺所必须反映的重要内容之一”。[2]也就是说,只要是真正的文艺,只要是优秀的作品,就都应当具有促进德性的性质,也就能够起到强化人的精神的作用。反之,这是真正优秀的作品的基本素养,也只有这样,文艺作品才会被社会大众接受和认可,才能在历史的和时代的艺术画廊中留下辉煌的成就,否则,面对时代的变迁和新的时代及社会的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它留下的除了思想的嚣尘和精神的沉渣外,将一无所有。
3.文艺学科道德引导的优越性。艺术是通过美的中介、美的享受使受教育者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达到认识、教育的目的,产生情感的共鸣。尤其是美学类课程,借助于美的形态,通过美育来进行道德的辅佐教育,使审美感、艺术感、道德感融为一体,理智、意志和情感共同作用,使人在接受教育时完全消除戒备、乏味、枯燥的学习心理,而借助“以美启真”、“以美化德”来诱导受众、感化受众。这就为文艺课程中开展道德教育创造了条件。首先借助于艺术中情感的因素能增强道德观念的吸引力,更能唤起主体内在的、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怀,使个体的狭隘的欲念和功利心在瞬间得到净化。同时,借助审美的因素,还可以消除接受者在以往的以纯粹理论灌输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枯燥、乏味而产生的抵触心理,而其则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来加以引导和约束来。这一切使得其在道德引导上具有轻松自由自在、润物无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特征;还有,文艺理论和美学类课程在教学对象上,大多都是一些层次比较高的群体,这类课程也大多在教育教学的中高级阶段才真正开设,而这一类人群在接受教育之前,在自己的世界已经形成一套价值观念,在给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就更不能用道德说教的方式。其次,在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中,文艺理论和美学类课程还可以通过情境去实现,而这情景不用精心去创造,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学科。很简单地就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的作用,从而为此转化为道德行为提供前提保证。最后,文艺总是来源于一定时代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文学是写人、人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学科,而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故而,道德是文学不可或缺的内部要素。反过来,道德作为文化现象,当然与作为精神文化的艺术的关系更为紧密。
4.文艺理论和美学类课程中道德价值观的体现。中国文论中讲“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讲“仁善、信义”,它可以宽泛运用于艺术评论和社会人事评论;在诗歌理论中,有“诗言志”。如《毛诗序》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钟嵘《诗品序》中有:“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作品作为“物之感人”的产物,既是对“物”德世界的再现,又是对“人”德心灵的表现。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也是强调《诗》具有使“君子”成人的道德教化功用。在美术理论中讲“品行、情操”,在戏曲中的“脸谱”,在音乐和其他中的“人性关爱”、“爱国情怀”等。在古代美学理论中,“美”本身就同“善”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善合一”。而且在古代美学中,善是比美更高的范畴,善就是伦理学中的道德,从孔子评“《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又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就可说明问题。孔子诗学中“思无邪”,在后来的《毛诗序》中提出的“教以化之”的理论,都认为艺术就具有“经夫妇、成孝敬、明人伦、美教化、移风俗”[3]的道德感染功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之所以要将诗人从他的理想国度中驱逐出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人“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培养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4]其实也是伦理批评的表现。道家美学的“天人合一”的环境道德价值观都是从正面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角度着眼的,虽表现方式不同,但最终就是对人性或教育的一种引导价值,目的都是引导人性的向善、艺术的升华、人伦的至善至美。
二
从以上几个问题的探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艺理论与道德教育之间天然的联系。现如今,在人类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急速飞跃、价值观念不断变化的今天,利用文艺本身的种种特质,对于受众,无论是处在初级阶段的小学生,还是中级阶段的中学生或是高级阶段的大学生的道德的意识的培养、道德认识提高、道德意志锻炼及道德信念的坚固、道德行为引导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所以,正确地把握和应用文艺理论和美学类课程教学过程的这些特性,对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运用文艺理论和美学类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
1.发挥文艺的隐渠道作用,提高学生对社会主导的道德价值的认知。认知是行动的前提,只有从思想上认识,才会在行动上有所表现。道德认知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期准备,也是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的基础。学生的道德认知愈深,其道德情感就会愈强烈。而这种情感就会形成其道德行为的内心驱动力,构成道德行为的动机,也是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基础。文艺是社会的精神文明的成果,是精神世界的生产力,它其中蕴藏的丰富的、宝贵的文艺理论家对世界、对人生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挖掘和提炼这些宝贵的精神食粮,把其通过隐性的渠道输送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艺术确实能为我们提供道德知识,这与它的内在价值密切相关,美学亦如此”[5]。关于这一点上文已做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言。社会主导价值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共同的需要与追求,人的存在不仅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而且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一个社会人,那么,他的行为举止就得符合他人和社会利益的社会属性。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社会,所以每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都应体现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只有充分认识到哪些事该做,对社会有利,哪些事情做了不仅会危害社会还会使自身陷入绝境,才能在社会中找到实现追求和理想的金钥匙,才能为自身和谐地融入社会提供保证,才能保证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大学生来说,现在的大学生总体的道德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还有一些同学在道德价值判断上有界限模糊、道德意识淡薄,尤其表现在自视清高,在是非与善恶面前没有判断力、原则性匮乏,缺少一定的奉献精神,诚信度降低,缺乏社会责任感,勤俭节约被视为过时等,这就需要我们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针对此类问题的道德教育。大量的实践表明,只有将显性和隐性双管齐下,才会收到预期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2.发挥文艺的隐渠道作用,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文艺理论课的基本目的是教学生掌握文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受教育者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去解读人生,从中还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培养自身高尚的品德水平,这是文艺教学的三维目标,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文艺理论总是以作品呈现的,作为文艺活动的三极之一的文艺作品又必然会通过欣赏者的消费陶冶、丰富、升华、激发、改造和提高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与主题精神状态,从而达到为接受者注入积极思想因素,使之加深道德的体会,铸就高尚的情操,激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在文艺理论课教学中,本身就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将情感体验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这就会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就拿音乐艺术来说,音乐作为人类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音乐的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义勇军进行曲》、《中国军魂》、《共青团之歌》、《勇敢地心》,都是人们情感表达的真实写照,当后人们在传唱这些经典歌曲的时候,当然会被其中隐含的精神实质而感动,这就是艺术中的“情感共鸣”。试回想,“5·12”地震的时候,被埋在废墟下的孩子齐声唱着国歌、唱着《团结就是力量》,难道唤不起个体的良知、责任和使命?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人不被感动和震撼,歌曲给废墟下的孩子们带来了精神慰藉,带来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也唤起了全社会的道德情感;又如,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搏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文艺作品课中塑造的伟人形象、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都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好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生动、形象、充满激情的教学方式去打动学生,使教材内容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感染他们的思想情感。道德情感内容丰富,有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自尊感、羞耻感等。其中,集体主义情感可以缓解个体的集体意识淡薄的弊病,义务感和责任感可以影响责任心欠缺的个体,自尊、羞耻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防止个体做出有悖于社会道德的不良行为等。需要补充说明的事,这里的“情感教育”只是作为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的补充作用,仅此而已。
3.发挥文艺的隐渠道作用,有助于引导受教育者对道德行为的实践。不论什么样的教育,其目的最终都是指导实践,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算是教育工作发挥了实质性的应有的社会作用。否则,一切前期的教育都可视之为空谈,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也不例外。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最终都要在道德行为中体现和检验。文艺理论中的道德思想和情感,文艺作品中的具有良好道德品格的典型形象都能起到引导学生有实践道德行为的作用。这就要求在传授文艺知识的同时,还要善于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课,让受教育者走进生活,初步体验和内化道德认知;再进入实训实习等职业实践中,进一步体验,感悟和强化道德认知;最后在职业实践中将已有的道德认知、信念和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知道自己怎么做,而且准备这样做,让受教育者在实际的生活中认识和明白作为一个讲道德、讲文明的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懂得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是光荣的事情、是会得到人们赞扬和褒奖的善举。这样也能够把道德知识真正转化为道德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要求。当然,道德实践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不是让我们也要向文艺作品里描写和歌颂的英雄人物那样,非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要从身边的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行事中时刻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座右铭提醒自己和鞭笞自己。
综上所述,由于包括道德和文艺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性质、目标的一致性,在文艺理论和美学等学科教学中自觉进行道德引导,充分发挥艺术美等各种审美形态对道德建设所具有的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必将对学生乃至于更大范围的公民素质的提升,对学校和全社会的文化建设,对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等都产生切实而持久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西来,杜书瀛.新时期文学与道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于民.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字:采砂;执法;河道
中图分类号: TV147 文献标识码: A
一、河道采砂管理困难的原因
1、非法采砂的利润巨大
如今,砂已经被成为“水黄金”,汉滨区砂石市场上沙子价格在100至120元/立方米。巨大的利润吸引着各种社会势力纷纷进入河道,虽然我国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但是现行的水法、防洪法对非法采砂的处罚力度还不够严厉,仅仅罚款1万到2万元,非法所得与违法处罚相比,违法成本偏低,这也是非法采砂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2、水行政执法力度软弱
现行水法规仅在《防洪法》中,对河道阻洪障碍物的清除具有强制权,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法规赋予水行政执法部门强制权力,在具体采砂管理实践中,违法当事人常常使用大型挖掘机乱挖滥采,一夜之间可挖取数千万砂石料,由于强制措施的缺失,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制止违法行为,而一套完整的水行政处罚程序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届时当事人的违法目的早已达到。
3、执法人员缺乏设备保障与人身保护
由于对采砂管理部门的投入较少,大量的采砂管理执法部门没有配备专门的车辆和船只,通信设备也不够先进,而非法采砂者,会拿出一定的违法所得给自身配备先进的船只和通信工具。由于执法人员数量较少又缺乏必要的执法工具,在进行执法时,当违法人员被非法采砂的利润熏心时会采取暴力抵抗的态度,使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二、河道采砂管理执法过程的建议
1、做好执法方案
由于管理人员不足,管辖区域河流众多,线长面广,非法采砂分子反监控能力越来越强,给执法带来了很多困难。在这样的不利情况下,我们需要提前做好执法方案,方案主要根据现场的环境以及周边的执法资源来进行选择,通过多年的实际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
1.1交叉执法,由于当前各采砂管理部门的执法范围是公开的,非法采砂分子会安排专门的人员监视所在辖区的执法船只、车辆以及相关人员。在执法人员还未达到违法区域,违法人员已经逃之夭夭,通过各县区交叉执法的方式,能够出其不意的对违法分子进行打击。
1.2定点驻守,对于那些需要重点防治的区域以及那些执法多次未果的水域,长期在此驻守,通过长期驻守的方式逼迫非法采砂分子放弃该水域的偷采活动。
1.3清江行动,在部分时期,如节假日和违法采砂的高峰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在各地一并开展专项打击宣传行动,积极营造齐抓共管的氛围。
1.4创新思维,借鉴江西南昌市打击处理非法采砂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政府的大力支持,将河道砂石定性为国家非金属矿产资源,将公安机关作为执法主体,以“非法采矿罪”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从行政处罚上升为刑事处罚,有力的震慑不法分子。
2、做好证据固定。
水行政处罚的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办理案件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制作调查询问笔录,笔录是执法人员为查明案情,依照法定程序向当事人和其他证人进行询问,记录被问人陈述的规范性文书。它是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也是调查取证中固定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勘验结果等证据的主要形式。询问笔录制作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调查和处理,也是日后需要听证或者可能发生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重要证据,所以笔录的制作在整个案件办理过程中应当作为重点来看。应坚持一下几点原则:
2.1准备要充分。
在询问前要首先熟悉案情,了解笔录重点所在,围绕案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分析被问人的心态,思考打算问什么,准备怎么问。事先预测将会遇见什么困难,考虑好相应的对策。
2.2记录要清楚
首先要字迹清楚,卷面要整洁,让人看得清楚,绝对不要随便涂改删减,否则有失法律文书的严肃性,确有笔误需要改进的地方,需由询问对象印上指印。其次,内容要清楚,从询问对象的身份、住址、联系方式到违法的时间、地点、经过、造成的后果等都应记录在内。最后,要尽量记录被问人的原话。
2.3程序要规范。
一是要体现被问人的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职务、住址、联系电话等。二是要体现询问人是执法人员,是两人以上并出示了证件。三是要体现鲜明的目的性,要把案件的客观事实和案件构成的违法条件反映出来。四是体现被问人的法律责任,如隐瞒事实或有意作伪证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2.4体现程序的合法性。笔录中要反映“你对上述问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允许被问人阐述对他们有利的理由。最后请被问人在笔录上写上“以上笔录我看过,和我所说的一样(相符)(属实)”或者“本笔录我看过,同我说的一样”总之,结论是肯定的,不能是“以上笔录看过(或听过),大体上是这样的(或基本属实)”。
3、充分运用“先行登记保存”
登记保存是执法人员在依法调查收集物证的过程中,在证据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证据保全措施,涉及到与案件有关的物的控制权的一种限制。在具体采砂管理执法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登记保存这一有利手段,对各种方式的非法采砂现场查获的采砂船、运沙船、运砂车辆、挖掘机、装载机等作业工具先行登记保存,以弥补强制手段的缺失,便被动为主动。
4、落实处罚
由于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人情化执法”,为了
青年为何热衷于当领导?大凡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想,其背后必然有必须如此的根源。时下,中国社会“行政化”的触角无所不在,“行政化”的力量无比强大,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正处在事业成长期的青年,对此当然格外敏感。只要通过努力进入行政序列,无论是现实的待遇还是事业的发展,从此都将进入快车道。活生生的现实面前,当然会影响青年的判断。
特别是,现实世界的“行政化”趋势一旦与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合流,必然会越来越强化行政对于社会资源的支配和控制。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专业技术单位,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概莫例外。正如一名网友说,大家原来觉得当官是公务员才会拼命考虑的事情,现在好像扩展到了各个行业。“惟官是尊”的社会价值观,决定了“当领导”才有尊严。
其实,青年人热衷当领导这一现象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可怕的是,“当领导”的想法一旦成了当代青年普遍的理想信念,甚至变成一种信仰,问题就会有些麻烦。一方面,可能在青年中间形成扭曲的价值观,从而不利于青年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惟官是尊”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得后起青年的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