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中村改造途径和方法

城中村改造途径和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中村改造途径和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中村改造途径和方法

城中村改造途径和方法范文第1篇

城中村”地处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与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城市化最直接的被感化者。虽然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对其仍有诸多限制,但市场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长年受城市的耳濡目染,它的物质形态、社会形态、经济形态等与城市息息相关,也是城市最大的受益者,这些都是城市增长及扩散效应的结果。因此,推动城市化进程,彻底解决“城中村”问题,不仅“城中村”可以受益,对城市合理整合其社会经济要素,强化其功能,提质扩容,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同样是百利而无一害,而且对国家从根本上转换城乡行政体制,转变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这个长年困惑的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从根本上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尝试和伟大实践。

一、“城中村”的特征

“城中村”较一般意义上的村庄比较有以下特征:

第一,地理位置看,“城中村”一般是地处城市之中和在城市周边地区分布,包括城市郊区和部分村庄;

第二,从经济结构看,“城中村”都是以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不仅有较大规模的第二产业,而且有比较完善的第三产业;

第三,从管理体制看,“城中村”虽地处城市,但仍是农村的管理体制,与城市体质相互制约,形成“城”与“村”的掺杂与混淆,由于管理关系不清,责任不明,是城乡管理的“顽症”;

第四,从文化观念看,“城中村”由于受城市文化观念的影响,文化、教育、科技和文明程度较一般意义上的村庄高,思想比较开放,接受新事物较快,人们的法制观念、业缘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现代化观念较强。但较城市而言又受农村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血缘观念的影响较大;

第五,从生活方式看,“城中村”由于受城市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交往的范围日益广泛,人们的行为主要受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约,家庭规模小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庄,却大于城市,人们的闲暇生活呈多样化,已逐渐由家庭走向社会;

第六,从建筑设施看,“城中村”村民住宅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一般都大于城市,而建筑质量、装修水平、生活设施和完善程度却往往低于城市,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庄;

第七,从人口结构看,“城中村”虽“身”在城市,却几乎都是农村户口,最显著的特点它是外来人人口的聚集地,外来人口以民工为主,个体经营户为辅,由于“城中村”失去耕地,出租房屋已成为“城中村”一项重要产业,据了解太原市万柏林区后北屯村,常住农业人口为4000人,而外来人口却有25000人,因此,管理难度大,脏、乱、差,黄、赌、毒现象比较严重;

第八,从社会功能看,“城中村”较城市仍拥有土地优势,通过自建、联办形式建立了许多农副产品、建筑材料、钢材、汽车、文化、娱乐、商贸副食、家庭装饰,甚至电脑城等各类大中型市场和商品聚散地,具有联接“城”与“村”经济、文化、科技等功能。

二“城中城”存在的问题

第一,建设无章可循。“城中村”由于历史的原因,村里并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因而导致村民在自己的宅基地建设的各种建筑物高低不一,杂乱无章,尤其是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负责制后,不但村民,而且村委会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充分利用逐步进入城区,甚至中心城区的优势,办企业、盖商厦、搞出租、建市场,本来这些都无可厚非,但缺乏统一规划,违法用土和违法建设屡禁不止,随意搭建成风,造成街不成街、巷不成巷,楼间道路不过二米的人造“一线天”比比皆是。厂房、住宅、库房、商店、发廊等混为一体,是违章建筑集中的场所。

第二,环境卫生恶劣。“城中村”虽然地处城市,但沿袭了长期的生活习俗,加上各种管理的弱化,垃圾随处堆放,污水随地横流,小商、小贩随便摆摊,搞的周边环境交通堵塞,臭气熏天,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

第三,公共设施缺乏。“城中村”接受乡镇领导,由于体制财力等限制,辖区内公共设施严重缺乏,仅以村民做饭为例,有的用煤气灌,有的用电炉子,有的用煤焦,有的甚至还用柴草。回头再看一下取水,有的用自来水、有的用手压井、有的甚至还是打井取水。试想其他公共设施更可想而知。

第四,人员居住杂乱。“城中村”的村民住房一般都比较宽裕,加上乱搭乱建,受利益的驱使,只要付钱,五湖四海的人求租房屋一般都大开方便之门,而这些外来人的成份五花八门,参差不齐,这必然给“城中村”带来大量的社会、经济、治安等问题。

第五,社会治安复杂。“城中村”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居住和频繁的经济交往,加上城乡管理的混治,形成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黄、赌、毒”的现象比较严重,偷盗、打架甚至凶杀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经济纠纷接连不断,火灾等事故也是屡禁不止,这给“城中村”社会治安带来很大压力。

三、解决“城中村”的建议

解决“城中村”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实际问题。我国城市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先后都遇到这个棘手问题。它已经到了该彻底解决的时候。所以,治理改造我国“城中村”恰恰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一个突破口。由于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虽说不少城市对“城中村”的治理改造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方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仅靠各级城市政府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是因为治理改造“城中村”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城乡二元化体制结构的严重束缚。因此,我建议:

第一,我国“城中村”问题的治理改造,从长远看,必须由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我国“城中村”的实际,在广泛听取基层乡村意见和专家学者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我国治理改造“城中村”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我国“城中村”主要就是解决村民转市民,村委会转居委会,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农村集体经济转股份经济,农村社区转城市社区等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有利的推动了我国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税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第三,我国的城市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和地域的差异,便形成“城中村”的差别。因此,国家在解决“城中村”问题时应采取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积极稳妥的推动“城中村”的治理改造。

第四,在解决我国“城中村”问题时,应该以确保“城中村”广大村民的基本利益和集体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在服从城市总规划的前提下,使“城中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彻底转变。

第五,解决“城中村”问题应该同建设“高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工业园区”、“教育园区”统筹考虑,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很大,这不仅提升“城中村”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品位和水平,实现了“城中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而且为实现共同富裕创出了一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路。

四、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具体措施与步骤

第一,“城中村”是一个十分敏感和政策性很强的问题。首先必须消除广大村民的思想障碍、政策障碍和成本障碍。切实解决好广大村民转为市民后无业可就,既得利益得不到保证,合理补偿得不到保障等实际问题。

第二,“城中村”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要充分调动区(县)、乡(镇)、村和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他们是治理改造“城中村”的主体。因此,一定要解决好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劳动、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切忌机械教条地照搬照抄城市现有的各种制度政策,一切从各地“城中村”的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成功经验,不论是治理还是改革都要有前瞻性,在“城中村”规划中,既要符合当地风俗民情,又要具有超前性,一定要避免和克服城市以往“拉链式”马路的缺陷和问题。

第三,从治理改造“城中村”的成本考察来看,资金是一个最头疼的问题,政策大包大揽显然不现实,而是要采取行政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吸引国内外资金与村民投资相结合的方法,认真解决好治理改造“城中村”的资金问题。据了解治理改造一个村,需要的资金少则上千万,多则上亿元,除了政府投资一块外,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积极鼓励海内外开发上,尤其是调动广大村民乡土亲情的传统优势,邀请他们生活工作在外的亲朋好友中的有识之士投资开发和建设自己的故乡。还要鼓励广大村民从长期利益出发,自愿投资入股“城中村”的各种开发项目,使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眼前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这是解决“城中村”治理改造所需大量资金的有效途径

第四,要给“城中村”外来人员经商打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他们既是当地经济的建设者,也是纳税者,更是消费者,关键是在制定治理改造“城中村”的实施方案中,一定要把外来人员作为专门条款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综合管理之中,除关心他们的经商打工之外,主要是要解决好他们的住房问题。一是改造后“城中村”的居民住房如有富裕,可按当地出租房屋规定为外来人员提供住房;二是有经济实力的外来人员可优先购买“城中村”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三是在“城中村”改造中专门提供“外来人员公寓”,这样不但解决外来人员住房问题,还可以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

第五,治理改造“城中村”,一定要保护好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这是一座城市历史文脉和特色所在。不但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社会效益,而且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城中村”的规划建设中要按照保护与开发、社会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使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渊远流长,福及后代。

城中村改造途径和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中村 快速 研究 压力发展

前言

自从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原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城市化)的概念以来,这一名词开始风行世界。对于城市化而言,由于领域的不同,定义也有相异。从地理学的角度看,第二、三产业向城镇的集中就是非农业部门的经济区位向城镇的集中。这一过程包括农业区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镇,以及已有城镇向的扩展,也包括城镇内部已有的经济区位向更集约的空间配置和更高效率的结构形态发展。(周一星,《城市地理学》)美国学者诺瑟姆(R• M•Northam)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并把城镇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1999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0.9%,根据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经历一个低水平缓慢增长-中水平高速攀升-高水平平缓增长三个阶段的变化,呈现出一条拉平的"S"型曲线(见图1所示)。这条曲线有两个转折的"拐点",第一个拐点位于30%左右,第二个拐点位于70%左右。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处于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第一个拐点位置,将会出现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快于其他城市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的速度,所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常常是众多城市问题所产生的时期。例如,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周边绿地被蚕食的问题等,而我国的“城中村”问题也正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我国,城市化主要伴随着改革开放20余年的巨大变化而来。在从 1980年开始的20年间,我国的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2年的37.1%。我国正是处于从“起始阶段”向“加速阶段”过渡的转轨时期。此时,“城中村”也在为数众多的城市里“四面开花”,越来越多的“城中村”却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和谐的音符,为地方政府和人民带来诸多难题。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已率先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是我国的“高城镇化”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乡村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因而,这里的“城中村”现象也尤为典型。

1 快速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直接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也迅速扩张。以广州市为例,1978年,广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才有43.1亿元,2000年,这一数字已变为2383.07亿元;广州市中心城市建成区1978年为87平方公里,2000年达到297.5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范围不断向郊区外溢,越来越多近郊农村被吸纳到城区中,许多昔日的乡村变为繁华的城区。可以说,“城中村”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绕不开的结,北京、武汉、石家庄、上海、太原、昆明、杭州、深圳,甚至绍兴、滕州、遂溪……,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面临着“城中村”的难题。但相对而言,沿海经济较发达、城市扩张快的地区“城中村”现象就更为突出。

在快速城镇化、城市建成区爆炸式膨胀的进程中,受土地产权限制及拆迁补偿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开发成本显然高于仅仅种上庄稼的农田。因此,急于扩展的城市肯定会首先倾向于对农地等开发成本较低的地块“开刀”,把农民建房居住的村落绕开。待到村庄周边道路宽阔、高楼林立的时候,村落的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想回过头来进行改造就更加困难。如此一来,原农村居民点逐渐成为未被纳入城市开发体系中的孤立的“孤岛”。面对城市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村民在自身传统的影响下逐渐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周边地区的城市化道路,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城中村”。

“城中村”之所以令各个城市深感头痛,归结起来可以用“脏、乱、差、黄、赌、毒”六个字来概括。无论从城市形象、精神风貌、社会治安、经济发展还是人居环境上,都与城市的“健康”肌理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背道而驰。改造“城中村”,铲除“毒瘤”已经成为每一个面临“城中村”问题的市政府关注的大事。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城中村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改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际的改造过程中,各地均遇见了资金缺乏、村民阻挠等多种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全面掌握我国各城市“城中村”的现状,剖析其形成原因,预防新的“城中村”形成,对已有“城中村”找到相宜的改造方法,成为对众多城市均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性课题。

2“城中村”的概念界定

“城中村”是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地区特别是南方沿海一些城市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被城市所包围的“农村社区”。

目前,国际上对于“城中村”的研究主要出现在相关领域之中,国内对“城中村”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城中村”概念的界定也多是从不同视角入手进行阐述。在国外学术界,与“城中村”内涵相似的研究大都出现在城乡过渡地带的整治问题、都市村庄的建设问题、都市贫民窟问题等方面。这些研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城中村”一词,但实际上他们已经从不同角度对“城中村”的产生、形态及其后果和治理办法进行了表述。国内的研究由于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几乎每个研究者都会对“城中村”从自身的研究角度进行定义,但是,其出发点大都是从位置、城乡二元结构上进行定义。

综合以上观点,从土地所有权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城中村”是指那些在城市建成区或城乡结合部的,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半包围没有或是仅有少量农田的村落,表现为在成片的城市建设用地中出现了个别的农村集体用地。都市里的这种“城中村”,既像是古老历史的遗物,又像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新生的活体。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进行了低成本的选择,绕过了原本应该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农村集体用地所导致的结果。

3近年国内学术界对“城中村”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3.1国内对“城中村”的研究处于开创性阶段,学者们在对“城中村”进行研究时,对“城中村”的概念、特征、现状等表面问题都会涉及。因此在这几方面的研究比较透彻。但由于学术规范问题,对这些现象、特征等的重复研究比较多,而对“城中村”某个关键问题,如“城中村”土地利用问题、外来人口管理问题、农民出路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显得比较缺乏。

3.2对“城中村”的研究大部分是地理学家和规划专家,在研究过程中,对其他学科的借鉴比较少。造成对“城中村”形成、发展的空间分析比较充分,但对空间形态背后的经济、制度因素研究则不够深入。

3.3学者们对“城中村”的历史、现状已有十分深刻的了解,但对“城中村”未来发展前景的前瞻性研究较少。尽管大部分学者肯定“城中村”未来必然会转变为完全城市化地域,但对得出这一结论的理据以及达致这一目标途径却鲜有述及。

3.4研究范围比较狭窄,大多以一两条特殊的村作为研究对象;部分研究缺乏广泛、完整、真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的支持,所得出的结论有以偏概全之嫌。

4“城中村”的改造与建设面临的压力

4.1是改造资金的压力,一方面村集体土地经营的低效导致村集体无法拥有雄厚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建设活动,另一方面如果引入开发商,纯粹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驱动将导致“城中村”陷入盲目追求高容积率的漩涡中,并不能有效控制改造环境质量反而进一步破坏了都市整体形象的营造,两难的选择使“城中村”改造滞缓不前;

4.2是村民利益保障的压力,“城中村”的土地是目前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它的改造从根本上牵动了村民的利益,如何在改造的过程中有效地保障村民利益,促进“城中村”改造建设的顺利进行也是目前“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

5结束语

城中村改造途径和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 建筑面积 测绘方法

前言

为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建设宜居现代城市,广州市启动了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以下简称“三旧”) 改造工作。“三旧”改造也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拓展建设空间、保障发展用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根据三旧办的规划首先启动猎德村、冼村、林和村、小新塘村、杨箕村、琶洲村、棠下村、三元里村、萧岗村9条城中村的改造。城中村改造首先要对村里常住人口数、建筑面积、基础设施等情况进行摸查,为后期规划、评估、赔偿等工作服务。通过在琶洲村的建筑面积摸查的工作,对摸查方案进行一下总结,有利于其它城中村的顺利开展。

1加强宣传与协调沟通

要将政府的有关三旧改造的重要精神和文件加强对城中村村民的宣传,使村民更好的了解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性,以及给村民带来的好处,使村民解除后顾之忧,才能积极配合改造。

城中村改造牵涉的人多地广,改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有可能影响改造的进度。所以要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具体负责某个村的所有事务,部门负责人要经常去到村里与村干部和村民进行交流和沟通,一定要保障该渠道的畅通,否则村民将不配合,而建筑面积的丈量必须到每户进行,所以加强沟通是必不可少。

2资料准备与人员组织

进村摸查之前,收集已发房产证的复印件和地籍图。首先应该在该村所在地的最新地籍图上进行编号,统一编号后分成几组。准备外业记录纸,最好做一个模板,包含有自编号,门派号,户主姓名,人口数,绘图者,丈量者,日期,户主签名栏等。还要打印一张整个村的大图,挂在墙上,每天干完的工作及时的上到图,便于随时掌握进度。

通过与村委协商,具体分几组同时作业。建议最好一个经济联社一个组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展开,有利于影响个别不同意拆迁的想法。一个组四个人,其中测量人员2人,村委带测人员2人。村委带测2人分工为一个人带测,另一个人到社里进行预约,为第二天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每天预约的户数一般不要超过20户,如果太多有时量不完,会耽误村民的工作。测量员2人的分工为同时出外业,交叉画图,外业谁画的图,内业就谁做。该安排的好处在于高效的完成任务的同时,又不耽误村民的工作。

3建筑面积摸查

3.1外业丈量和拍照

首先严格检校外业使用的测距义和钢尺,保证外业量测尺寸准确无误。外业丈量一定要严格认真,各边均需实量。城中村房屋大多都有夹层和阁楼,即使不满足房产测绘规定的2.2米的层高,也要实测出夹层和阁楼的面积,在备注中注明层高及其面积。城中村老区一般比较凌乱,房屋的楼层较低,结构大多为B、C结构,框架结构很少。不同的结构对应不同的补偿价格,所以对于老区的测量要仔细核对其房屋结构。对于老区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老房子外观看是一栋,其实分好多户主,对于这种房屋要求所有户主均须到场对于墙的归属进行确认。城中村新区规划整齐,楼层较高,以框架结构为主,基底的宽度基本一致,飘楼和阳台飘出距离基本一样。基于这些特点,新区的外业丈量会较快。正因为有这些特点,所以很多情况下,测量员在楼底通过瞄准瓷片的缝隙,在楼底就可以量出楼顶的梯屋或半层的尺寸,有些人员到不了地方通过数马赛克个数,来计算出尺寸。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但是在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最好两个人同时进行瞄准或者数瓷片块数。由于楼间距较小,有时在楼底很难看清楼顶的情况,最好能找到较高的楼,爬到楼顶对周边的楼顶在地籍图上进行调绘。才不会导致楼顶层形状错。

每栋房屋必须要现场拍照,以防抢建加建,对后期成果产生争议。将自编号用油漆喷到大门口的墙上,有门牌的喷到门牌附近,便于照相,一般每栋拍三张相片,选取有利的角度进行拍摄,最好能完全反映出建筑现状。

3.2内业处理

城中村改造的建筑面积计算一般都为整栋出图,不需要做分割或者做公共面积分摊等计算,相对计算较简单。每天的内业最好当天处理完。内业的即时处理,可以在处理的过程中发现外业遗漏量的边长、楼层、结构、标注的阳台、票楼或柱廊等属性。第二天再去测区时首先对第一天遗留问题进行处理,能保证成果的即时出来。

3.3成果检查及验收

城中村改造的房屋一但协议谈好就有可能随时拆迁,所以房屋面积一定要准确无误,要保证成果的准确,检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检查应该遵循自查、互查、外检、内检、交村委验收、交征地单位验收等检查过程。成果一但做好,首先要自己对成果进行检查,主要核对外业草图与内业成果是否一致,重点检查尺寸、楼层、结构。然后要进行互检,一组两人对各自的成果进行交叉检查。自检和互检都是在内业的检查,通过两遍的内检后,要进行外检,要将成果打印出来,到实地进行核对,外检是非常关键的,要对成果的各个方面都要核对,特别是楼层、结构、形状、门牌、户主,还要抽查部分外业尺寸。最后一关是内检,所有前期的检查工作完成后,还要对成果进行最后一遍内检,内检的重点是检查各栋房屋的面积,以及每户的汇总面积。验收,一般测绘成果的验收都是由质检站来进行,但城中村改造的成果一定要经过村民的验收最有效,成果打印出来后发放到每户户主手里,让户主对自己的房屋报告进行检查,如有疑异,作业员和检查员要到现场对户主提出的疑异进行处理。由征地单位对上交成果进行验收。好处在于双方都无异议,有利于后期拆迁赔偿顺利进行。

3.4成果整理和汇交

成果以户为单位的装订成册,内容主要包括封面、目录、成果说明、面积汇总表、总平面位置关系图、分户图、照片。其中封面主要有户主姓名、房屋座落、自编号、测量单位、征地单位、测绘日期。成果说明主要是对成果使用的坐标系统、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其编号和作业过程进行的描述。面积汇总表里包含每栋房屋的结构和总面积,以及以每种结构分类汇总的总面积。总平面位置关系图是以该户为中心,用来反映该户四至关系。分户图是按一定比例绘制的房屋平面图,标注有各边尺寸和楼层、结构、自编号、门牌号及各种结构、阳台、飘楼的面积。成果装订一式4份,测量单位一份,业主一份,征地单位两份。

成果的汇交,首先是由测量单位盖章交给村民,村民检查确认签字并按手印,由测量单位收回后再交给征地单位确认盖章。三方对成果无争议并签字盖章后,交给村民一份,测量单位保留一份。

城中村改造途径和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集体行动逻辑;城中村;问题;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13-02

一、问题的缘起

由于农业生产地域的分散性、生产的生物性及规模的不均匀性,城中村农民合作共同应对复杂的市场就具有必然性。城中村中的街道办事处正是追求实现农民合作利益的制度安排,是农民实现共同目标的的联合自治组织。通过这个制度安排,给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的城中村农民谋取利益获得相应的补偿。通常认为,通过街道办事处有利于提高农民合作共同应对市场风险的不确定;使大市场和小生产逐渐对接,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有利于城中村改造中信息的共享,商讨的民主,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等等。

由以前的村委会改制而来的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城市基层行政管理的最后支流,在城中村改造中也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它一方面联系着政府,是政府权力的末端,另一方面联系着基层社会,是与群众联系最贴近、最敏感的“中枢神经”。所以,街道办事处这个神奇的组织通过利益共享和合作精神吸引处于弱势地位的城中村改造中的村民。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碰到很多问题亟待研究和攻克的难题。

首先,既然城中村改造中街道办事处的设立有利于保障改造中农民的利益,那么为什么该组织并没有像理论中所说的给改造中的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其次,从可以观察的现象来看,为什么有些街道办事处设立为本地农民谋取了更大的利益,有的地方农民不同意拆迁或因补偿不到位事件频发?再次,街道办事处设立后,为什么某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没有很好地执行或被修改?最后,在街道办事处的发展进程中,政府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

本文拟从集体行动的逻辑角度出发,分别对这些问题给予一般化的解释。

二、集体行动的逻辑

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奠定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绝对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开山之作,对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书把经济学思维引入到社会现象和管理学中,系统地阐述了集体行动的理论,开创了研究集体行动理论的先河。其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总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这一点至少在涉及经济目标时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正如单个的个人往往被认为是为了他们的个人利益而行事,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共同体会被认为按共同利益行事一样。可想而知,认为集团会采取行动维护其利益,这是建立在集团中的个体都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这一假设上。

与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不同,奥尔森发现,表面看起来似乎合理的理论却有时不能解释一些集体组织中个人的行为,例如,集体中一部分人放弃了集体利益,加入“搭便车”的队列,一部分为集体谋利益的个体由于成本与收益的不平衡导致其最终放弃其集体行为,而选择个体行为。

首先,奥尔森对于这种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相冲突的的现象,提出了几点自己的见解。第一,在集体行动中,集体越大,个人增进集体利益的成果就会被更多的人共享,所以每个人分得的利益份额就越小。当个人收益小于个体所付出的成本时,作为理性的个体,将选择放弃继续为集体增进利益的行为。第二,集体成员越多,组织全部成员为了共同利益作出努力的成本就越高,那么在进行集体行动之前的困难就越多。这种冲突现象其本质就是集体行动中的“囚徒困境”。

其次,奥尔森认为,小集团尤其是存在明显异质性的小集团中,采取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更高。因为,小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或至少其中的一个成员会发现他从集体物品中获得的个人收益超过了一定量的集体物品的总成本。进一步说来,只要少数几个实力雄厚的成员联合提供某项公共产品的收益大于成本,由于其协调成本很低,这项公共物品就倾向于被提供。

最后,促进集体行动的一个很常见的方法就是选择激励性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定的激励机制,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的改进做了贡献的人,把付出成本的人和没付出成本的人区分开来,当没有受到激励的人看到其他人因为贡献受到奖励时会羡慕。这样,既可以保证做出贡献的人付出的成本得到应有的汇报,也可以鼓励其他人为了增加集体的共同利益而采取行动,这样做还可以保证个体的收益和付出成本成正比例关系,能有效缓解集体中个体不愿意承担成本的问题。

三、当前我国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改造中主要涉及4个利益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开发企业、村集体和失地农民。地方政府具有土地征收的垄断权;开发企业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决定是否购买和开发政府已经审批的土地;村集体是中间的一个纽带组织,通过它可以按集体行动的逻辑为城中村农民争取利益。最后一个利益主体就是失地农民,他们是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利益主体。在当前中国的实际境遇下,农民在对待土地问题上只能相对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权,因此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农民群体整体上是一个相对被动的利益主体。

然而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一方面,街道办事处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及企业等资产行使经营管理权,是农民及其利益的代表者,义不容辞地具有维护农民利益最大化的责任;另一方面,街道办事处中的管理者希望获得地方基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从而实现自身政治和经济上的某些利益需求。最后,失地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农民变为表面上的“市民”,他们的利益需求是为了以后的生活和发展,获得合理的失地补偿和后续的社会保障,实现生活的良性循环。

按照常理分析,只要这4个利益群体各自的利益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土地征收工作就可以很顺利地进行,城镇化进程就可以很好地推动,从而实现共赢发展。不过,在这4个方面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困难重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农民整体意见不能达成一致

农民整体作为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利益的直接关系者,是一个人数众多的集体,是奥尔森所说的“大集团”的范畴。在城中村的具体改造措施中,有些农民虽然户口还在农村,但已经拥有了工作或者外出务工没在当地,不愿意或者不方便参与这种集体的大讨论,存在“搭便车”的意识和行为。而且,街道办事处(前身是村委会)把全体或者大部分村民组织到一个地点讨论这个问题,需要花费的组织成本也较高,讨论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或不一致性,对于集体经济的承受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集体的讨论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很多讨论障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总结说来就是由于个体理性的存在,农民集体很难形成一致统一的征收意见,最终导致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差异。

2.农民集体很难通过商议得出统一的补偿款分配方案

针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及街道办事处(前身是村委会)的干部,他们作为理性个体,都会把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原则作为根本原则来制定补偿方案,所以很难确定一致同意的补偿款分拨方案,导致资金闲置,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集体利益受损。由于家庭人口数的不一样,人多的家庭希望按照人头来划分,人少的则显然不同意,他们希望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划分。关于如何界定集体土地成员资格的问题,即如何确定补偿款分配对象的问题,村民之间也存在冲突,比如说嫁出去的女儿或娶进来的外村媳妇是否具有被补偿权。

3.街道办事处缺乏博弈动力

在具体的博弈过程中,城中村中的代表组织街道办事处属于集体行动中的“小集体”,而且其成员相互之间都非常熟悉,彼此具有依赖关系和利益裙带关系,因此,街道办事处具有很强的行动上的一致性。在街道办事处与基层政府的博弈过程中,而街道办事处中的干部的激励通常来自于基层政府,而不是本村中的农民集体。作为理性的个体,街道办事处中的干部通常会按照基层政府的意愿来行事,缺乏跟基层政府博弈的能力,因此,就有可能损坏整个集体的利益,出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

四、政策建议

关于如何合理解决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困境,奥尔森给出了3个方案,即缩小集团规模、成员的非对称性以及选择性激励。下面针对我国城市城中村改造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奥尔森的行动集体理论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通过民主选择的方式选出博弈代表,而且给予选择性激励

为了真正保障改造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首先,每个村民小组民主选举一个具有谈判能力的代表,组成一个代表村民利益的民主组织。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这个民主组织和街道办事处一起与地方政府进行博弈,为失地农民争取该有的利益;在补偿分配机制上,这个民主组织与街道办事处的干部一起博弈,同时把博弈的信息和结果反馈给各个小组的村民。最后,村民出资筹建民主基金会,用于支付该民主组织的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开支;同时,对博弈代表进行选择性激励,从而鼓励他们通过合法的途径为村民谋得最大的利益。

2.以村民小组作为补偿单位进行补偿

村民小组是一种天然的比村子更小的集体,其前身是生产大队,是大生产时期集生产、生活、娱乐为一体的村民基层组织组织。村民小组一般有几户至几十户村民家庭组成。根据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小集体与大集体是有本质区别的,集体里面的成员越多,其成员就越缺乏增进集体共同利益的动力,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集体中的绝大数成员越来越不想为增加集体利益而付出努力。在我国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关于如何让补偿方案达成一致意见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高春芽.集体行动逻辑的理论条件[J].沈阳大学学报,2008,(6).

[3]王静娴.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J].法制与社会,2010,(5),29.

[4]姜晓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奥尔森”困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6).

[5]李轶男.奥尔森利益集团经济思想脉络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5).

[6]刘洪.集体行动与经济绩效――曼瑟尔.奥尔森经济思想评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2,(7):42.

城中村改造途径和方法范文第5篇

社会实践是一种实习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能感悟生活工作,对自己的各方面都能有所提升,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大学生寒假社会实习实践总结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习实践总结1在大学学习期间,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课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能在寒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给了我们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的机会。作为专生本的我们,社会实践也不能停留在大专时期的那种毫无目的的迷茫状态,社会实践应结合我们实际情况,能真正从中得到收益,而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

我觉得我们在进行社会实践之前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应注重实践的过程,从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感受社会就业的现状,体验一下工作,这学期的假期我根据时间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假期期间找了一份工作,虽然仅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我觉得受益匪浅,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短短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了就业的压力、自己能力的欠缺及社会的艰辛,同时让我感到工作的无比快乐,一种在学校自由天地无法体会到的残酷竞争的愉悦。寒假一转眼就过去了,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里我体会到很多,感受也很深。通过这个寒假的社会实践使我从内心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光荣。

实习简介

一、实习时间、实习单位及本人实习具体岗位与负责事务

实习时间:

实习单位:商丘市虞城县家和超市

实习岗位与负责事务:收货部收货员主要负责事物是接收供应商货物,收货单据的保存、整理、分类、归档,执行公司退货或报损工作,保证周转仓内商品码放有序,通道顺畅,重点商品管理盘点等等。

二、实习目的

为了了解和熟悉超市物流,仓储,营销以及管理等相关知识。使学到的计算机,营销渠道管理,数据库,物流,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理论知识跟实践相结合,在实习中检验,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和技巧。

实习感悟

经过寒假半个月的工作实践,让我感受到一些工作体会:

我的工作地点是在超市。这个超市在当地还是比较大的超市,经营范围很广,每天的人流量也比较多。我的工作是在超市的前台工作,以前也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所以还要接受了基本的培训。几天后,对基本的工作已有所了解。但是通过几天的实践我发现我在说话和接待顾客方面还有所欠缺。超市前台是接触顾客最多也是最麻烦的地方之一,要帮顾客解决一般的问题的同时还要卖一些东西,是需要人很细心的去做。我知道不管做什么要多做事,少说话!话虽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就不简单了。

首先,服务最关键。做为一个服务行业,顾客就是上帝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必须的,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提高销售量。这就要求我们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提高服务质量语言要礼貌文明,待客要热情周到,要尽可能满足顾客的要求。提高超市服务水平。超市服务员的服务态度直接影响到顾客购物心情。顾客是来买东西的,不能让他买气受,要做到微笑服务、宾至如归。如果对顾客耐心、关心,能让顾客倍感温馨,下次顾客真的会再次光临,这样做能留得住客,而且顾客也会产生广告效应,为你们的服务宣传,会有更多的人光临。能获得这种免费的广告,何乐而不为?

其次,诚信是根本。不论我们做人还是做事,诚信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是我们成功的基本条件。所以说提高超市的诚信度是很重要的。俗话说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经商信为本,买卖礼在先。优质的产品加上优质的服务才能诞生优质的超市。经济效益固然是根本,但是社会效益也是超市发展的助推器。要兼收两个效益,需要经营者与职工共同努力的。作为经营管理着要招具有较高素质的职工,但招高学历的还不太现实,但最起码要有较好的职业操守。有了诚信的员工,就会有诚信的企业,生意也会越做越大。

再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领头人,对企业起决定性作用。就像一个形象的比喻说的由一只狮子率领的绵羊部队,能够战胜一只绵羊率领的狮子部队,足见的重要角色。提高老板的素质是提高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而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等。只有领头人素质高,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信誉素质和企业形象,有利于超市的生存发展。

总的来说,在超市里打工是绝对有收获的。我进入了社会,提前了解了社会,对这个社会提前有了认识,我以后在社会上就能少走点弯路。和以往的实践不一样,这次的我真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当我认真工作起来就会很投入,但是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就会手足无措,毕竟还是学校里养着的学生,做起事情来一点也不老道。

社会实践的作用就是让我提前知道自己的缺点,让我们在一次一次锻炼中学会客观地看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天还要高,以免以后毕业了择业眼高手低,到头来一事无成。我想这一次的打工,会永远记在我的心里,毕竟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无论什么事都不能靠别人,只有靠自己!

但是这一切首先,是要拥有知识、能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是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但是没有执行力,没有勤奋的努力,更没有成功的可能,有位名人说过,勤奋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勤奋过。作为现代大学的一名学者,我们应有清晰的头脑,客观的目标,勤奋的努力,来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习实践总结2春阳之下,盎然生机,年轻的莘莘学子吐露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定能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这个假期我报名参加了学习安排的寒假带薪顶岗实习,过得十分充实。在此次假期实习中,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从社会实践中检验了自我”为宗旨,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以下是我此次实习中的些许心得体会。

一.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这段时间的工作让我认识了很多的人。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娶耐心、虚心地接受。

二.在社会中要有自信。自信不是狂妄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是积累出来的,有自信才能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

三.在社会中要克服自己胆怯的心态。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四.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途径。亲身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习实践总结3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更关系到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实现学校、社区、家庭的良性互动,搭建未成年人的心灵沟通,道德培养,正面引导,增长知识的平台。我社区紧紧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社区实际,利用社区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并做到了活动贴近孩子,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效果。

寒假来临,宁安社区于__年1月20日在社区活动室,精神文明专干何文君组织社区3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开心寒假活动。

春节临近宁安社区的慰问与寒假青少年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不仅让辖区的弱势群体及留守外来民工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也让未成年人了解了民俗,学会感恩,显得颇有新意。__年1月27日上午,是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的日子,也是社区“大手拉小手”志愿者活动日,社区精神文明专干何文君组织五老人员带着孩子们写春联福字,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新春的祝福。

__年1月28日早晨,有30多名小学学生来到宁安社区报名,在社区精神文明专干何文君邀请了剪纸艺术家,开展迎新年剪纸送祝福活动。

__年1月29日早,在宁安社区活动室,为辖区留守人员和留守孩子举办共度除夕春节联欢会。

__年1月21日——__年1月29日,为了丰富社区青少年寒假生活,解除留守儿童家长的后顾之忧。自放寒假开始,宁安社区精神文明专干何文君,每天上午开展各类活动之外还组织30余名家中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的孩子进行写作业并检查签字,在社区即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适应学生特点的寒假活动又完成了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现在的孩子从小享受着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往往容易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为了鼓励孩子在家养成良好习惯,消除依赖心理,使孩子在家自理、自强、自立。

在开心寒假即将结束时,旭东社区精神文明专干何文君于__年2月6日组织中小学生走进社区进行社区角色体验实践活动,让他们懂得社会上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苦。同学们来到了宁安社区居委打扫卫生,义务为社区劳动,帮助社区打扫职工食堂、楼道清理垃圾,美化环境,参加活动的同学们都是干劲十足,不怕苦,不怕累,拿着抹布、水桶,有的擦窗户、有的拖地、有的打扫食堂,将社区的活动室打扫的干干净,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净化了社区环境,还为学生上了一堂精神文明的实践课。通过亲身劳动实践,这些平时在家都不干活的同学们都感到了劳动的乐趣,他们表示像这样的活动以后会经常参加。

我社区开展的各类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通过活动不仅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而且也开阔了视野,从而提高了综合能力。实践再一次证明,社区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社区正是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积极围绕社区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真正把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习实践总结4假期渐行渐远,在经历了社会实践的磨练,我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我认为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实践是一种动力,社会实践是体味人生的“百味筒”,社会实践是验证自己实力的“试金石”。

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如何招待顾客,如何介绍自己的产品,如何回答并解决顾客所提的问题,等等。这使我更好的处理同学与室友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这还让我开阔了视野,了解了社会,深入了生活。其实社会实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笔财富。

社会实践是一种动力。今年,我在家乡的一家电子厂作焊接工(锡焊)。一方面可能是焊接本身技术含量不高,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富余,导致价值尤其的低,一件只有__,有__根,要做__分钟。在自己工作的过程中,自己亲自体验的过程中,使我深沉的理解了父母为什么屡次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为什么每次看到父母他们都是那样的憔悴、那样的疲劳。这不仅不会让我变得悲观,反而只会让我更加自信、更加努力的学习并要学好。

社会实践是体味人生的“百味筒”。它我深刻体味了一下生活的酸甜苦咸。我再次应聘上___,虽然通过了,但这次应聘并不像第一次那样的顺利,而是在面临诸次考验中才晋级“决赛”的。第一次我和几位校友顺利通过。是骡子是马,溜溜就知道。在__前的周末就挑了几个去实践实践。叫我去,我因有事没去。结果这些导购们不够格,重新再来。我和__学院的一位同学处于待定人选,后来与新增的几十号人为三个买场的七个名额竞争。

当时我很是害怕,准备选择退出竞争,因为希望太渺茫,但我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在结果没出来之前决不能退缩。正如《亮剑》中所说的——狭路相逢勇者胜。最终以敢于表现且表现出色顺利通过。应聘路上的坎坎坷坷,为我以后步入社会将面临的现实作好心理准备,是自己到时候不再彷徨、不再迷茫的小案例。

社会实践是验证实力的“试金石”,是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大舞台。我才真正体验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任何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在社会实践中,我清楚的看到我所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要虚心向前辈、同行请教,不断的充实自己、壮大自己。

过去常听人说刚出社会的大学生往往无法适应社会的人际关系,导致生活和工作找不到自我的平衡点,错失不少成功机遇。经过这几次社会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的确没错。每一次人际的交往事实上都是为我们自己积累人生阅历,可以说没有好的沟通能力,再好的才华也会被埋没在沉寂的阴影下。对工作的热情,对任务的投入态度都决定了我们在前辈眼中被信任的程度。

总之,在这些社会实践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给予了很多启发,但社会实践也只是一个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要我们改变思想观念,学会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被社会淘汰,才能为建设祖国、奉献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习实践总结5一、实习目的及意义:通过社会访谈与观察,了解城中村改造中的社会整合机制。从而在实习中锻炼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配合能力,使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先后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实习任务:

(一)走进改造中的城中村,观察城中村的相关社区元素、社会现象与社区居民行为方式及其变化情况等。

(二)访谈城中村居民与村务管理人员,了解居民对对社区变迁的个体认同状况,居民之间的关系改变状况以及城中村整体治理状况。

三、实习时间:20__年_月

四、实习地点:石家庄留村、赵村

五、实习课题概况:城市改造中社区整合机制研究——以石家庄市“三年大变样”的城中村改造为例。以质化研究为主,采取访谈法与观察法两种方法收集资料,进而针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文本分析。

六、实习内容:结合城中村改造过程,分析原城中村社区改变状况。进而分析原城中村居民个体的社区认同、居民之间的关系与社区事务整体治理等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探讨城中村改造中认同、关系与治理等三个方面的社区整合机制,最后分析社区整合机制的建构,实现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社区整合。

(一)实习的具体内容:(1)城中村改造中原社区的改变状况;(2)城中村居民对改造中社区认同意识的变化;(3)城中村居民之间关系的变化;(4)城中村社区整体治理状况的变化;(5)综合上述研究,探讨城中村改造中的社区整合机制。

(二)实习中资料的收集与总结:(另附)

第一阶段:召开小组成员会议。首先小组成员选定王秀丽为小组组长,具体负责领导小组内的成员及任务分配;然后通过交流与讨论设置访谈问题,选定访谈地点,决定访谈具体时间安排。

第二阶段:进入石家庄留村进行实地访谈。小组成员内部经讨论,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观察与访谈。结果,经观察与实地与村民的访谈得知留村不属于石家庄“三年大变样”范围之内,所以此阶段宣告失败。

第三阶段:再次召开小组内部会议。经过上网等方式,精心选定石家庄赵村为我组第二次访谈地点,并重新设置了访谈问题。

第四阶段:进入石家庄赵村进行访谈:此次,吸取上次教训,在小组全部成员进入访谈之前先由两人提前进行了一番了解。此阶段,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经三次访谈,通过与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收集了大量事实可靠的访谈资料,实地访谈工作圆满完成。

第五阶段:访谈资料汇总。在收集到得资料基础上,经过组员的分工合作完成了资料的汇总,最后交到指导老师——张学东老师处。

第六阶段:指导老师检查工作阶段。此阶段老师检查小组工作情况,小组成员随老师到赵村进行了回访。

第七阶段:工作总结评估阶段。小组开会对此次实习访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最后撰写实习报告。

七、实习感想:

以下将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收获来综合总结我在此次暑期实习生活中的感受:

第一、学习方面:通过此次实习,深刻了解到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而且社会空间——社区也会发生改变。后者的良性改变依赖于社区整合机制,该机制从认同、关系与治理等三个方面,促进社区在整合,减少问题的发生。

社区整合是居民个体认同的重构:在原有社区认同受到冲击时,社区整合机制能够有力地促进社区居民个体认同重构,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与社会凝聚力,进而促进社区、社区居民整体地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社区整合机制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关系的融洽: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由于空间关系变革导致居民之间关系地变迁,同时又有新居住者迁入导致居民关系复杂化。

社区整合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社区居民服务,减少居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增进居民相互了解与相互融合,促进社区居民之间关系融洽;社区整合还可以促进社区事务整体治理更加有序:由于社区改造使原先由村委会单一管理模式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治理模式转变,社区整合机制能够结合国家实施的城市社区服务与建设工作,从而有效地推进社区事务治理有序化、规范化、民主化。深入社区、深入群众,才知道现实是那么的复杂,仅从书本知识是难以顺利地走入社会的。

第二、生活方面:在此次短短的实习中,我深切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皆学问”这句话。我们所走访的城中村就近在我们学校周边,以前只知道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转来转去,然而却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而多留一份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与事。以后会以此次实习为教训处处去留心身边的一切,从学习与生活上全面提高自己。切实地用心去听听身边的声音,去看看身边发生的事情,做一个有心人。

第三、人际关系方面:因为是团体实习,就免不了与团队的配合与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访谈中,要做好一次访谈仅凭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在一次访谈中,一个人询问问题、一人记录、一人录音,完成的效率又高质量又好。还有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因为要访谈的对象形形,一个人所设置的问题难免有遗漏,通过大家的讨论那就基本天衣无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