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养生学前景

中医养生学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养生学前景

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学生 科普教育 科学精神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国家加大了对科普教育的重视,并将普及科学技术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行为准则,科普教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实践中感觉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和困扰,最为突出的感觉就是广大同学科学精神的缺失,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需要同学们改变学习观念,主动地参与到科普学习中来,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1中学生科普教育的现状

在当前教育过程中,科普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和进步,同学们参加科普教育以后仅仅是学习到了一些表面的知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作用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在科普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教师方面而言,只是将浅显的表面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为对科普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发现,甚至部分教师缺乏一定的科普素养和科学精神;就学生方面而言,对学习深奥的知识缺乏耐心和兴趣,即使对科普知识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也是受到素质教育的潮流的影响,缺乏对深层次的科学精神的把握。

中学生科普教育中科学精神缺失是普遍现象,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了阻碍作用,致使科普教育出现虚假的繁荣现象。首先,对科普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同学们普遍认为科普教育是一门辅助学科,没有认真地对待科普教育,没有挖掘科普教育中的科学知识,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其次,对科普学习缺乏有效的方法,只是获得了表面浅显的知识,为对深层知识的应用进行探究和发现,更加缺乏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以上问题是当前中学科普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对素质教育的实现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 中学生科普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

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其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中学生的科普教育中加强对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视,这也是科普教育最根本的教育目标。为了在中学生的科普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学生需要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到科普教育中来,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转变角色,树立主体观

学生要改变观念,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科普知识的学习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而不是教师去灌输,因此学生要从观念上改变对教师的依赖性,自己参与到科普学习中,积极探索和发现。首先,学生要培养自己的探究兴趣,要主动质疑,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去探究;其次,学生要善于观察,广泛涉猎,对周围的社会事物进行观察,发现实际生活中的科普知识,并自觉地将所学科普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2.2认真学习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培养科学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需要认真学习基础知识,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基础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学生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自觉应用这些科普知识。例如在地理学习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这就需要青少年适应科普基地、居住社区、学校、野外活动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自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等活动中,认真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培养青少年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人生观,并重视自身地理素养的培养。总之,中学生要将科学精神培养的重点放在参观学习、阅读学习、野外实习体验和动手制作方面。

2.3广泛涉猎,加强实践

科普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就为同学们自主探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同学们要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指导下,自觉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提出问题,并根据教师的指导,去探究和发现。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科普课堂,更加需要青少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并对社会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逐步培养科学精神。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我们学校科普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需要青少年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应用,从互联网上收集和处理信息,培养自学的能力。

3结束语

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同学们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科普教育的重视,不仅要让同学们真正掌握科普知识,还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真正明确科普知识对实际生活的重要作用,提高同学们参与科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的效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应该认识到科普教育以及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科普学习中,为自己科学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第2篇

1 联系生活情景,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这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从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景引入,从中找到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被真正激发。

2 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而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碰到数学。同样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从小就会用“数数”的知识解决许多生活问题,如:住几楼、几棵树、几个玩具等。因此我们教师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培养起自己的数学应用意识。如班上桌椅松动了。就应用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让学生动手修理。再摇摇看是否修好。经过“学习――思考――应用――实践”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印象深刻,又会应用,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第3篇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099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因此只有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使其在将来随着知识的积累,具有越来越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教会他们应该怎样去开拓思维,利用多向的思维习惯,锻炼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教会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仅要按照常规想法去想,而且还要学会按照不同寻常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寻找更加简洁、方便的解题思路,这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也是创新能力的初级基础。随着他们年龄与知识的增长,创新能力会逐渐增强,一定会在创新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一、教师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要想让学生学会创新,教师就要具有创新意识。俗话说:“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先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有更好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引导学生逐渐具有创新意识,进而逐渐增长创新能力。

在备课阶段,教师也要利用开拓的思维,设计好教学思路,想办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思路思考。一题多解,突破常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只要是对学生理解问题、学习知识有帮助的都可以使用。例如,在网上,有一位外国女教师,教学人体结构的时候,别出心裁,自己穿上紧身衣服,在衣服上画出人体相应位置的器官,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效果远远超出了常规教学。这样不但有趣,而且好理解,还记得牢固。这一创新的教学方式,就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教会了学生一个常识:学习知识,不可以死学,要学会变通,要学会创新出奇,敢于尝试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东西。

二、为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机会

要想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让他们敢于创新的机会,只有在有机会的进行尝试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擦出创新标异的思想火花。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往往把学生的一切时间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学生的一切活动,都由自己进行安排,学生就是自己手里的一只风筝,随便教师进行摆布,教师要求怎样,学生就只能这样。在这种“管家婆”式的管教模式下,学生的思想已经被教师所禁锢,他们已经成为教师手中的“泥巴”,老师把他们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根本就没有自己发挥的余地,所以就更加不可能进行创新了。

为了避免过分的管教,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常规活动中,要敢于放手,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数学知识,这样才符合创新教学的基本要求。例如,我校有一位年轻的特岗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没有按照常规教法,而是别出心裁,整节课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探索,共同商量研究的方式,把几张彩色的纸片发给每一小组,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利用自己所能够想到的方式,找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虽然用时较久,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商讨,学生基本上都找出了正确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因为是学生亲自参与的,并且是他们利用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自豪感;其次,这样理解的知识是最透彻、最深刻、记忆最牢固。第三,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培养了学生遇到事情敢于主动思索、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这就是创新思维。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也是值得推广的,值得广大数学教师进行学习和实践。

三、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学生因为知识水平较低,懂得知识少,所以对一些问题理解能力不高,但是这并不妨碍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就像一个咿咿呀呀蹒跚学步的婴儿,他们自己还不会走路,还不能自己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未知东西,但是我们作为大人可以帮助他们去学习,去逐渐地探索研究新鲜事物。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孩子跌倒,而始终把孩子抱起来,不给她走路的机会,这表面上看起来是家长爱孩子,实际上是在害孩子,在抹杀他们自己学习走路的机会。教学也是一样,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害怕学生自己学不会,多走路,就不敢放手,这实际上是错误的。教师应该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找寻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不要只是干看着学生遇到难题,久而不得要领,放任不管,也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善于观察,时刻了解每一名学生是一种怎样的学习状况,当他们实在是难以自己解决的时候,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引着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去。

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302-01

1 中学生思维能力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我们知道,顺利完成某种事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能力,而且这些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而其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 中学生主要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

2.1 中学课堂强化中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掌握了这种武器,人们才会做到全面看问题而不是片面的看问题;本质的看问题而不是表面的看问题,总之,只有掌握了唯物主义原理,人们才能有意识的进行辨证思维。近代数学的创立和发展就是数学家进行辨证思维的结果,而辨证思维能力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恩格斯说:“数学本身由于研究变数而进入辨证领域。”“而变数的数学――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微积分――本质不外是辨证法在数学方面的应用。”所以,数学史和数学知识中充满着辨证唯物思想,唯物辨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数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数学中反映唯物辨证法的比比皆是,数学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运用数学史和数学知识中体现的辨证唯物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体会到辨证规律,使他们懂得分析问题时要分析问题的矛盾,分析对立面怎样才能统一,在什么条件下他们可以转化为统一。

2.2 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人们揭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及规律性,从而有所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效果。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就是非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关键[4]。所以教学中应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之一。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常常以学生没有问题作为一节课的圆满束,很少有教学生如何提问题。爱因斯坦和英费乐尔德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者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促使学生善于质疑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2.3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即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沿不同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教育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有赖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协调结合。聚合思维是人们依据已知的信息为问题求得唯一解或最佳方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和做发,这种思维形式就是发散思维。简单地说,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设想越大,发散量越大,创新出现的概率也越大。可见,创新思维更多的是和发散思维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新水平等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映出来的。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测定创新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4 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提升想象能力。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步骤,没有明显的过程意识而突然产生的某种新念头或新判断的思维。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讲定论,而应启发学生联想。此外,还要使学生懂得可靠的直觉思维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实践经验和强烈的探索愿望,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见解;要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善于捕捉一切闪念而不任意中断原有的思路。总之,创造离不开猜想,猜想离不开直觉思维,数学教学要尝试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2.5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在学生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

2.7 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己对问题积极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质疑,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提出问题到问题解决告一段落为止,人们都在不停的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什么样子的教学方法,都应该紧紧的围绕启发性教学原则,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向学生提出问题或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应让学生积极思考,这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 田运.思维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3,52-54

[2] 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18,31-34

中医养生学前景范文第5篇

葛永忠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习之源,创新之本。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新课标的实施为学生提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数学;问题意识;新课标

数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两门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积极性和科学素养至关重要。而初中数学是真正意义的“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提出问题能力,是每一位数学老师所必须关注的焦点之一。新课标的实施为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师生地位极不对称的一种关系。虽然教育原理告诉我们,学为主体,师为主体。但实际情况,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学生的学生完全受制于的教师讲解。所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布置,学生完成;教师叫好,学生喝彩。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与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均由教师“包办”,学生完全处于受支配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受到了深深的。学生不需要,也不可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都受到了影响。

二、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的变化

   从培养目标上来看: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老课标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某种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师生关系来看,新课标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一切本该属于学生的东西全部还给学生,教师也成为了“导师”,师生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关系;从学习方式来看,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填鸭式”教育,学生是一种接受式学习,而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因此,新课标更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新课标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问题的意识的培养,既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题

 数学学科内容比较枯燥,对于初次接触初中的同学来说会觉得没有其他学科那么生动,在学习中容易疲劳。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巧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所学知识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讲解负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生活中的“存钱”与“花钱”的事例入手,把“存钱”记为正,“花钱”记为负,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这一概念。

 (二)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问题

    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还得看有没有一个适宜的土壤与环境。在传统课堂中,许多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即使他有疑或者有想法,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而不能有异议,于是课堂上便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

(三)教给质疑方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应是一个设计问题的专家。备课时,要熟悉教材了解学情,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科学的设计问题,巧妙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思维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循循善诱使学生从教师提问中学会如何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其次,要勤于启发,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跃的热点和焦点,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第三还要鼓励敢于发问的学生。

(四)适时恰当评价,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一位伟人说过,“即使是好心的称赞,也必须恰如其分。”对于初中生来讲,更是如此,恰当的表扬与正面的评价,犹如阳光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进一步激发其求知与上进的动力;而不恰当的评价也犹如一盆冷水一样浇灭思维的星星之火。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所提问题的“价值”给予恰当而适时的评价。对于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无价值的“问题”,则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但操作过程中既要做到奖“惩”分明,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更乐于提出新问题。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点体会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进而解决问题,在这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探索中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形成、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强调问题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会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