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系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295-02
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已经由规模的扩张开始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主,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教育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开始实施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为目的的质量工程。为贯彻教育部文件和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德州学院确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走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教育模式。近期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中心,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德州学院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德州学院地理系自2002年开始本科招生,至今有八年历史,首届本科生考研率达50%,其余学生均已就业,通过与用人单位联系、与兄弟院校交流、与毕业生座谈等方式对我校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调查,了解到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学习范围过于宽泛,占用学时过多。一方面课程层次、相互联系不清晰,学习效果往往容易流于肤浅,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过于偏重知识学习,缺乏针对培养学生素质的课程,致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技能培养和人文素质培养不够。(2)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在进入研究机构后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够,影响专业提高速度和高度。(3)应用型课程设置偏少,针对社会需要的地理特色课程缺乏,学生就业面比较狭窄,就业后缺少专长。就地理教育而言,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比重低,课程不配套,实践类课程少,导致学生就业后适应能力不高。
二、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思路
(一)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引导培养方案的总体方向,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服务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社会需求、学科功能、学科发展方向和学校实际水平与特点。
1.社会需求――具有一定技术专长,专业基础宽,发展后劲强的专业人才。社会发展是地理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以人类环境、人地关系和区域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学科,就市场需求的时序变化看市场经济对地理科学人才的需求变化很快,新的需求不断出现,就业领域也在不断变化 [1]。因此,从适应市场需求角度来看,对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来说,既要适应职业类别变化,也要适应同一职业不断变化的工作内容。为满足社会需求,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本科人才的模式应是在共同地理基础上的一定的专,培养就业中长期适应能力较强又具有现实市场需求的劳动者。
2.学科功能――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地理学的功能可概括为“认知”、“ 实用”、“修身”几个层次 [2]。“认知”功能即发现和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的功能,其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研究型人才;“实用”功能指地理学在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中可发挥独特的作用,实用功能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如为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城市、旅游、测绘、公共管理乃至军事、海洋等管理机构和企业、学校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修身”指提高大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资源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空间感与地方感。就专业人才培养来说主要强调认知功能和实用功能,人才培养目标是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3.学科发展方向――研究日趋复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本科教育应具有较宽基础。地理科学同其他学科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地理学从过去单纯培养理论研究与师资,发展到广泛的应用与技术领域。从文、理结合发展到文、理、工、技相结合。在层次上,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共同发展的格局。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经济、人文诸现象的空间格局、发展变化规律,相互影响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人地关系的学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日趋复杂,其空间格局、相互影响日趋多样性,人地关系也日趋高度综合性。因此,地理学今后发展的特点,是日趋复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 [3]。这种学科发展要求本科教育应具有较宽基础。
4.学校实际水平和特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教学型学校的教学特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和为地方服务的适用特点。德州学院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办学历史较短,教育资源短缺,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又加上刚刚跨上本科层次,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生存、发展的关键 [4]。德州学院具有教学型学校的教学特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和为地方服务的适用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应充分体现这三个特点。
(二)德州学院地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流机制研究
综合分析地理学科人才需求特点、专业功能层次和学科发展方向,结合德州学院实际,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分流机制,把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划分了三个方向:基础研究型、应用型和复合型。
1.基础研究型――基础研究型人才是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法、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的研究型人才服务的 [5]。就德州学院地理系而言本科阶段主要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素养较高,具有较强科研发展潜力的基础性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理论学习为主,进行地理全面训练,为此类学生考研深造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2.应用型――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 [6]。与致力于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为目标的研究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就师范背景下新上本科的德州学院地理系而言,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管理、教育需要,专业特点突出、技术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3.复合型――复合型人才就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强、有科学创新精神、通晓国际惯例、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 [7]。
(三)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来完成,教学过程是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科学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随着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更新而更新课程设置,这涉及到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是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改革的重点。
实现德州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课程设置中处理好“基础”与“专长”的关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基础”主要是指打牢和拓宽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加强进一步深造的潜力;“专长”主要是使学生有较为独到的学识和技艺、专业本领、才能。具体而言地理学基础理论和地理学方法方面的课程应相对稳定并需要加强,而专业课程要有针对性、多样化。
必修课决定学生专业基础和素质,选修课体现特色,在选修课基础上应重视选修课的设置。课程设置中把反映学科前沿、细化专业方向的课程列入选修课,以保证教学内容既科学先进,又专业特色鲜明。必修课和选修课二者有机结合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此外根据本学科综合性强、社会实践性强的特点,聘请社会相关领域的科研与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报告或选修课,丰富学生知识,了解学科应用领域。
过去,在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都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在买方市场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不仅仅看应聘人员的学历和专业,还要考查是否具有完成岗位职责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改变原来知识本位的学历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本科教育改革的共识。地理科学本身就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注重实践活动、重视学生课外和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市场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需求。除教学过程中必须完成相应的实验、实习环节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和条件,鼓励学生采用调查、实验、模拟、分析等方法对环境进行观察和研究,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生产、社会等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尚哲,李吉均,王恩涌.地理科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若干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2000,(3):39-42.
[2]蔡运龙.地理学人才结构与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0,(9):17-19.
[3]王恩涌.关于高校地理教育改革的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5-58.
[4]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19-28.
[5]张成武,王道坤.地方高校“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4):
103-105.
【论文摘 要】文章在市场调研及网络资料收集基础上,对重庆市七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中,重庆七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着一定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细化,专业认知度存在较大差异,专业依托背景与专业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专业发展方向和教师个人研究方向存在一定偏差等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发展定位,认知度提高,专业需求和教师个人研究统一的发展对策。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摘要:随着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我院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但毕业生就业一年难过一年,以分析该专业近五年毕业生就业情况为切入点,分析为何该专业学生就业难就业面狭窄的原因,并提出如何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拓展毕业生就业视野、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促进该专业长足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人文地理;城乡规划;毕业生就业;分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后正式批准的地理学下设的理科专业(编号070702),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近20年专业名称调整最为频繁的专业之一。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本科专业设置仍沿用在学科下设置专业。在理学门类的地理科学类依据学科门类分别设立了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地理信息科学四个本科专业[2]。
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需求的变化,使得新兴行业、中高级人才供不应求,而传统行业、过剩或落后产能行业人才供过于求。再者中国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不断扩招,每年毕业生数量速增,使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人数需求之间产生阶段性不匹配,使高校毕业生一年比一年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3]。在此时代背景下,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阵地,所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反馈故乡建设家园,就业选择面窄,就业困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湖北民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笔者所在湖北民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近年来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国土、规划、环评、测绘和房地产等领域,面向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该专业近5年毕业生共计222人,其中148人在当年8月31日前确定了就业岗位,占近5年总就业人数的66.67%,46人确定了升学去向,占近5年总就业人数的20.72,28人未就业,占近5年总就业人数的12.61%。
统计2010-2014年就业的毕业生当中,在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工作的分布情况分别为13%、12%、75% ,其中,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毕业生主要包括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规划管理局、环境保护局、乡镇政府及其社区等公共管理机构。就业于这些行政管理部门的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与专业相关的人数占84%,与专业不相关的人数占16%。
该专业近5年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就业的去向主要有城乡规划设计院、资源勘察机构、城市管理、教育管理、其他类型机构,详细分布情况分别为:11%、22%、22%、28%、17%。
该专业近5年毕业生到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城乡建设项目管理类、房地产开发与咨询类、国土咨询规划类、资源环境及评价类、地理信息技术类和其他类企业,详细情况分别占比为:9%、7%、14%、14%、14%、42 %。
该专业近5年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学科方向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如土地资源管理、自然地理学等专业。据笔者调查,考研的同学大多有意向进入科研、教育机构等对学历要求较高的单位。
在就业地域分布来看,大多毕业生主要选择生源地就业,因湖北民族学院地处湖北恩施,生源地主要为湖北省内,毕业生也大多选择在湖北省内就业。
二、毕业生就业去向趋势分析
根据笔者统计2010年―2014年毕业生就业去向人数情况,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到行政管理机构工作的比例逐年下降,去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去各类企业就业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此变化趋势与近年来城乡规划学科和地理学本科专业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变化相吻合。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也以行政和事业单位领域向现代企业领域进行转变。据笔者统计,2010年-2014年该专业就业于与本专业紧密相关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占就业人数的58%,就业于其他企业的占42%。就业于与本专业紧密相关企业的毕业生在企业中大多从事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服务工作,如土地规划、调查、整治、地籍调查;房地产评估、经纪;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类应用软件开发;测绘地理信息、地质勘察等。很多毕业生就业企业大多同时具有多种资质,行业间融合趋势明显,这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综合性进一步提高了要求。
三、紧跟社会需求,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已经被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三者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纲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陈旧,更多的倾向于选择稳定的职业,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或不能依据就业市场形势变化多元化选择就业方向,过分追求高薪资,创业观念和创业意识淡薄,就业的去向还具有很大局限性,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宽,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在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逐步实现个人专业发展目标的就业观基础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该专业就业工作体制改革创新:
1、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直接体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修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必然趋势和时代需要。
2、建立该专业较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形成专业老师与班主任、辅导员全员指导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局面,让学生得到贴近化服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化解学生择业期望值偏高的矛盾。
3、激发学生创业潜力,拓展就业思路和范围。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约为1%[4],跟其他国家相比均很低,提升潜力很大。在我国实施新一轮创业引领计划的背景下,通过各项政策扶持该专业毕业生成功创业。
4、利用校友资源,对每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通过一系列对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对重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等工作,可以与用人单位形成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巩固就业市场的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得到拓展。并定期或不定期邀请校友回校举办讲座、交流会等,使该专业发展就业工作获得长足发展。(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王兰霞,赵喜江,王蕾,李巍,胡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2).
一、全国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办学情况
目前全国 10 所开设资环专业的财经院校总体情况是,有 2 所处于沿海发达地区,3 所处于中部地区,5 所处于西部地区。财经院校开办资环专业的时间比理工院校要晚,山西财大、江西财大和重庆工商大学都是 2002 年批准、2003 年才开始招生的,而浙江财院和兰州商学院都是2006年才开始招生。在招生类别上,除浙江财院、广东商学院、江西财大和贵州财院 4 所院校文理兼招外,其他 6 所院校都只招理科生,这反映了资环专业的理科属性。在年招生规模上,近年来,10 所财经类院校资环专业年招生在30~60 人之间的较少,如河南财大年招生110~120 人,浙江财院在 35 人左右,广东商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年计划招生 90 人,贵州财大 2011 年为 108 人,其他 5 所院校在 40~60 人之间。从办学条件分析,只有个别学校有明确的专业特色,如云南财大以“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专业方向。在主要专业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院校除按要求设置了资环专业的基本课程外,还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但将经济和资环结合的课程不多(见表 1)。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方面,实践教学一般都包含实验课程、室外实习,有的还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实验条件主要有两大类,分别为针对单门课程的实验室和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综合实验室(见表 2),但一般都数量不多。
二、 财经院校和同区域其他高校资环专业办学情况对比
为了实施差异和错位竞争,进一步办好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需要结合财经院校的地域特征,对比分析财经院校和所处同一地区其他类型高校资环专业办学的差异。限于篇幅,这里以甘肃省的相关高校为例。目前,开办资环专业的在甘高校有 6 所,其中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大专层次,陇东学院2010年才新增,故这两所学校不作对比。在考察的4 所在甘高校中,作为综合性院校的兰州大学开办时间最早,在 1998 年教育部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后就开办了;西北师大和甘肃农大先后在2001年、2003 年开办;兰州商学院较晚,2006 年才招生。从最近几年的招生规模看,兰州大学走精小化道路,年招生数在25~35 人之间,其他 3 院校基本都在 50 人左右。从招生种类看,除西北师大文理兼收外,其他都只招理科。从办学条件分析,在学科背景上,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都以地学为背景,甘肃农大以农学为背景,兰州商学院以财经为背景。在学科门类的组成体系上,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地理科学类有三个,即地理科学、资环和 GIS。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地理科学类三个专业都有,且开办了与资环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甘肃农大地理类的开办两个,另外开了一个相关的环境类专业,而兰州商学院只开办了一个。在专业方向和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兰州商学院以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专业方向,其他三所高校该专业重点方向都放在“规划”上(见表 3)。其中,兰州大学在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向基础上,拟增加“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并作为重点和特色方向[ 3 ]。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方面,兰州商学院明显不足,在实验项目开设数、专业实习体系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许多尚待继续努力的空间(见表 4)。
三、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办学存在的不足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
从全国 10 所财经高校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看,似乎囊括了资环专业涉及的资源、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人才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业人才,创业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等几大类上。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广而不精,宽而不专”的尴尬。在专业办学特色上,一些院校注重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也有偏重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例如,广东商学院设置了城乡规划与管理,减灾防灾与灾害经济两个专业方向;云南财经以空间信息,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专业方向,实际执行后者;兰州商学院以环境治理与保护为方向。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院校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见表 5)。但是,有明确专业方向的财经院校资环专业,与其他类型高校的资环专业相比,没有凸显地域性和财经性的大学科背景,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二)实践环节不强,竞争能力不高
据麦克斯 - 中国 2010 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环专业就业对口率为44%,是就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本科专业之一,列倒数第八[4 ]。这一数据是从整体上反映各类学科背景资环专业的情况,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就业情况没有专门的统计,不过,据行内初步了解,相比理工院校同类专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更不如人意。这与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实践教学薄弱不无关系。资环专业作为理工专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理工院校相比,财经院校在实验条件和实践平台,实践环节所占总学分的比例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学校 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理财”结合不紧,专业优势不彰
从一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毕业生的去向看,从事与财经学科背景有关的销售、物流、会计和法律等行业的工作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说明财经院校的资环等理工专业,不能纯姓“理工”,要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比较其他类型院校的资环专业,综合性大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优势明显;师范类和地矿类院校的地学有较厚的学科基础,大多侧重规划本身也有比较优势;财经类院校的比较优势只能在经、管、文、法上,但目前一些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构成等方面,作为理科的资环专业和财经院校的大学科背景的“理财”结合上不够紧密,以致专业优势不够明显。
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的办学对策
(一)找准目标定位,优化培养方案
毫无疑问,财经院校的主要资源和重点以优势的经济、管理为主,资环作为理工专业处于边缘。如何将这种边缘专业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关键在于找准目标定位。特色的内涵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财经院校理工专业尽管占据比例不大,但理工类专业在整个学校的学科体系中,具有配合优势学科、拓展学科增长点的作用。基于此,财经院校资环专业要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就要走“理财”结合的道路,依托学校的经济、管理优势学科,遵循该专业综合性和边缘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借鉴吸收同类财经院校的办学经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同一区域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以兰州商学院资环专业为例,笔者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如下(见表 6)。
(二)进行分类指导,优化课程体系
鉴于资环类理工专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财经高校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要给出分类指导意见,不能笼统地把资环这类理工专业和经、管、文、法等专业简单地规定在一个框架里。在财经院校现有的培养方案框架下,经、管、文、法等专业和理工专业应有不同的框架体系和要求。借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学校的做法,理工类专业的总学分和总学时可比经、管、文、法类专业适当多点,同时实践环节比重适当增大;在公共基础课不变的前提下,应减少相关性不是很大的学科基础课,以增大各二级学院在专业课程安排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便于增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的比例,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留出适当空间,这样既保证了学校整体的培养特色,也兼顾了不同专业的各自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定位“因需设课”,防止“因人设课”,当然这需要对师资队伍和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在专业课程体系上,按课程群进行优化是适宜的选择[ 5 ],并做好课程群与现有培养方案框架的衔接工作;适当安排1~2 门的双语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等。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文城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2-0088-02
一、应用型本科内涵与特征
(一)应用型本科内涵
依据各国普遍认同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分类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可将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与高专教育三大层次,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四种。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育不同,它是指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以深度的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高科技专门人才和应用性人才[1]。
(二)基本特征
1.应用型本科是典型的应用教育体系
美国教育家费依屈克(H.A.Foechek)早在1965年就预言:“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至少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科学类(science)、工程科学类(engineering science)、工程类(engineering)和工程技术类(engineering techno logy)。”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由命题和概念构成的科学活动构成了科学体系,对应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以基础知识和学科为主线;由活动和实践构成的工程技术活动形成了工程技术体系,对应于工程技术教育,其教育内容以工程项目或生产流程为主线。它们分别以培养科学型、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教育不同于注重学理的科学教育体系,而是强调应用的工程技术教育体系。
2.应用型本科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产生的。随着全球知识经济以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技术研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在当今世界需要将基础自然科学与实用型科学相结合的技术型科学。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生产结构的变革,推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提高层次,应运而生了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科学技术知识不断进步的产物。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主体和核心,相应的以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即成为应用型教育的中心环节[2]。
3.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专业性的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式,它是以“通才”为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上强调不同学科的融合,以综合能力训练为内容的教育模式。一个综合性的课程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未来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下,必然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管理和现代技术的要求。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模式与“通才”教育的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我们在强调综合的同时,要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好某一门专业,要侧重于技能和方法,处理好通、专、博的关系,即通专博专博通。
4.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级专业型和实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专业性知识、综合能力素质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化,细化到专业领域中的应用方向。应用型本科是为学生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强调对科学和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准备,更强调各行业的相关技能的掌握,获得技能和能力的通行证。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型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科学统一和有机结合的教育。
5.应用型本科教育应重视校企深度联合
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引导高校和企业共建创新平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会同相关部门及行业企业制定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导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缺乏,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毕业生普遍出现就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校企合作是实现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3]。
二、人文城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导向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简称人文城乡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重新调整的专业,是对“经济地理学”、“城乡区域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专业的合并,涉及地理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三大学科的宽口径的理科专业,同时与资源开发、城市开发及经济建设等也联系密切,是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学科分化日趋严重等问题设置的地理学二级学科,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该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应紧密结合国家在城乡发展、资源利用及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取向[4]。
三、应用型本科人文城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确定以“应用”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教学、科研、应用紧密相联,面向应用、面向实际、面向未来。注重实践教学,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用为原则。人文城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城镇规划的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能力以及区域社会经济调查、数据整理与定量化、规划成果图的制作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强调学生岗位适应性,强调具备职业技能,强调具有技术创新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的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二)构建突出“职业元素”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最根本的特征是突出对职业实践的适应性,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做准备。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突出宽口径、强素能、多方向的特征,通过课程活动模块组合进行训练。人文城乡专业应建立两大模块:(1)课堂教学模块。包括基础课程、理论支撑、应用技术、规划理论。主要指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生态学、区域规划原理、城乡规划管理、地籍管理、资源分析与评价、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区域分析方法、地图学、GIS、RS软件应用等。(2)实践教学模块。由实验、实习和设计三部分构成。包括GIS、自然地理学、生态学等实验;区域调查、城乡规划顶岗等实习;土地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GIS 应用等课程设计[5]。总之,在遵循学科和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强调从实际出发,根据职业和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过程以“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主要特征
这种模式是指“基于国家政策、制度为主导;行业规程、标准为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实践”的“四位一体”模式。从单一的学校、企业双向对接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面向行业、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实践的“四位一体”模式[6]。具体可以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培训,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直接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以现场参观、讨论、录制现场教学录像、讲授等方式,重点讲述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岗位前沿要求。同时以实习基地为依托,设计综合实践,如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在实践中检验、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除了承担学生部分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还可以直接参与到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地安排、培养方案地制定等方面工作。
(四)建立以“能力”为主导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学生的考核方式应改变传统上仅凭一张试卷成绩评价学生质量的做法,更多地应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地考核。实行知识、技能、能力的综合考核,内容上突出学生探索知识、思维训练、技能训练、合作意识等多元化的能力评价;形式上可采用开放、灵活、个性的质量考核与评价方式。
结语
黑龙江科技大学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体,依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上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达到培养高级专业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邵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2] 吴惠琴.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定位及其发展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5):32-33.
[3] 谢丽莉.论校企合作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新西部,2015,(21):122.
[4] 赵荣钦,丁明磊,徐震光.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及定位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4,(5):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