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生态学应用

景观生态学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观生态学应用

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第1篇

一、引言

旅游是人类和环境进行自我感知和交流的的活动,而生态旅游规划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当地的特色,景观的质量得到提高,也使得旅游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景观生态学是近些年兴起的地理学、生态学的新型交叉学科。在景观的结构上、功能上、还有演化上,都有着综合性和宏观性的区域特点。其主要功能就是为旅游开放,提供一个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生物栖息的地方。景观生态学中含有重要的三个部分,分别是斑块、廊道和基质。

斑块是一种在空间观察描述得出的点状或者块状的结构,是与周围的环境略有不同,也是一种线性的区域。就目前来看,主要是旅游产品的附属物,如旅店、休息区、景点等。廊道则是一种景观单元,在旅游区域分别分为水系廊道和交通廊道,水流流经的地方和游客走动的区域,都是旅游内部景观类型之间的通道体系。基质是斑块镶嵌的景观生态系统或者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旅游的角度看,就是一种旅游地理环境类型,比如自然风景和森林等,对基质的清晰认知可以加强对旅游生态斑、旅游的核心区进行指导布局,有利于确保和保护旅游地的整体生态系统特点。

三、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生态旅游就是保护自然和人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好的生态旅游模式。换句话说就是游客在旅游时也要对环境和景观进行负责,不能破坏。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旅游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保护放在首位原则

想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可以持续的利用,就需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能为了开发旅游资源而破坏了两者之间的平衡,本就岌岌可危的脆弱环境这样会受到严重打击。那么开发和保护关系的总体原则是:保护要放在第一位,开发放在第二位,对保护旅游环境要树立意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开发,使得资源得到最好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益也能极大增长。

(二)宏观微观结合原则

一个旅游区的规划是要与本区域的总体规划相结合,再与其周边的环境结合。旅游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体系都考虑进来,是需要联合部署的,考虑到旅游区的区位优势,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还有建设的条件等都是都需要纳入到规划中,旅游本来就是很多层次和要素之间结合相互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规划也是做到点、面、线三者结合,体现市场经济需求在规划中以市场为主,充分的发挥旅游机制在市场中的定位,带动经济水平。

四、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一)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宏观设计

旅游生态系统本就是一种不是比较独立的景观生态系统,在景观生态的规划和设计上要充分的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本质上对资源进行空间的配制,有效的景观生态规划是与旅游地区的景观相结合的特点,景观质量是需要得到确保的,以此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景观生态学的旅游规划需要融合保护和开发结合的理念,对于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关原理,景观水平层次上对于旅游地来说就是一种再规划,本质上包括了旅游、景观、生态等三个方面的综合性考虑规划,核心的就是旅游资源的分析和评价,对于景观分类管理,然后对不同类型的结构规划,构建不同的单元,其功能各不相同,再利用整体协调和优化方式,确定和悬着最佳的利用方式。

(二)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微观设计

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理论中,景观的结构通常用斑块、廊道、基质来描述。在旅游规划中也是可以用这几类的元素构成整体上的网络结构。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就是要在微观上体现出来,对前面提到的要素斑、廊、基进行综合有效的设计。首先是对于斑的设计要考虑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是与天然景观共生度比较高,能充分实现生态化,并且很好的在自然和景观文化上保持一致的协调性。廊道的设计也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合理性,相互交叉形成网络,同时要避免那么生态脆弱带,保护好景观。基质上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

息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构建异质性的旅游景观格局,从而对旅游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并分地段进行主题设计。

五、结语

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湿地景观格局景观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3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湿地则是指城市区域内的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河口海岸湿地,它们扮演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微观尺度上,城市湿地能够为动植物提供独特的生境栖息地,形成物种多样性,净化污染物,丰富和美化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可作为生态的科普教育基地;中尺度区域下又能蓄水防洪、调节径流、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区域小气候,补充城市地下水,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在大尺度下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域物种多样性[]。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基础,将简要分析这些理论对城市湿地生态整治和设计的指导意义。

1景观要素在城市湿地中的体现

在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中,斑块、廊道和基质是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当然也同样适用于城市湿地。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中,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及河口海岸湿地等都可看做系统中的斑块景观要素,它们的特征体现在大小、形状、边界线、异质性、复杂性等多个方面。城市湿地中线性的空间可看做系统中的廊道,廊道可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又将景观另外某些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形成矛盾与统一的整体。廊道具有较明显的空间特征,其结构和功能与景观区域内的连接度密切关联,很多湿地廊道的形成和地形、气候与植被的分布密切相关。基质则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的功能所起作用最大的本地景观要素。

斑块-廊道-基质是描述所有景观格局的共同语言。斑块-廊道-基质的组合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中,连接了一系列的生态系统,具有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在生态学过程和格局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及复杂性,即具有景观生态的异质性;三类景观要素在个体上结构与功能都具多样性,又称景观生态的多样性;这些要素在组成时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又有着组织性、有序性,及景观生态的复杂性;景观元素各自之间不仅在空间结构上有所联系,在生态过程和功能过程上也有联系,称景观生态的连通性。

2景观格局、过程与尺度在城市湿地中的体现

上文提到的斑块-廊道-基质三类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及景观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与分布就构成了景观格局。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中,若干个湖泊等相对聚集在一起,形成聚集格局;城市河流呈线性分布,构成线状格局;河流两岸的河岸带呈平行分布格局,形成平行格局;还有湖泊、河流、河口海岸等相互之间或与其他景观要素也可组成相关联的空间连接而呈不同类型的特定组合景观格局。景观过程表现为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实质上是由能量和物质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引起的。景观格局的演变就是强调过程产生格局,格局影响过程。正确理解格局、过程的关系就必须认识到其依赖于尺度的特点,即尺度效应[]。尺度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限度效应,现代科学的一个研究关键就是尺度选择。只有选择相应的尺度进行相应的研究,才能准确的把握研究方向。岳隽等以城市河流为对象,认为从流域、河系、河段到生态区,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时间尺度由长到短。俞孔坚等在台州“反规划”案例中,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种尺度,分别确定不同尺度水平上的规划原则、目标和成果[]。对于城市湿地而言,其景观水平应包括市区和郊区两部分,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时,一般也可从大、中、小3种尺度人手,分出层次,确定不同尺度上的规划方法、重点和目标。大尺度上应整体考虑城市湿地景观格局,研究其对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影响,规划使其引导城市朝健康的城市形态发展;中尺度上应考虑城市河流廊道和湖泊、沼泽体等城市湿地斑块之间的“斑块一廊道一基质”优化模式,着重规划城市河流廊道的走向、宽度、内部组成,使其结合城市绿色植被系统共同构建城市自然骨架;微观尺度上对城市湿地战略节点进行设计,要兼顾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景观设计要素。

3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体现

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巨大的基因库。许多珍稀和濒危物种均以湿地作为庇护、生存和繁衍的屏障。湿地是城市地区最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对舒适性环境的需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1.6%左右,但有1/2的珍稀鸟类以湿地为栖息地。杭州城市湿地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境栖息地,其中植物约312种、野生动物约260多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北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价值中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极为独特,对推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对净化水质、提供动植物栖息地有着重要的作用。以杭州西溪和绍兴镜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二者属于自然湿地的植物种类比例较低,反映出人为干扰下湿地一定程度退化的特征。两地主要是从鱼塘间或稻田废弃地上开始的湿地重建,因此,扩大和修复湿地生境,培植多样的湿地植物是进一步修复的首要任务。可采取人为植入和辅助自然修复等措施,如保留原有的良好湿地物种,去除有害物种。另外,多样化的生境(如自然古朴的湿生环境、小面积的林地和高地、桑基或柿基鱼塘、农田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植物可以为湿地动物如鸟类等提供栖息地、避难所)、丰富的植被和景观类型、加强的生态服务功能(减低热岛效应、休闲旅游、科普教育)等等都符合湿地公园的建设原则[]。

4结语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横跨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研究领域十分广阔。景观生态学应用到各个领域,在城市范围内的对各类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在城市生态格局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城市湿地格局在较大尺度上应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小尺度上应维持或改善现有景观格局和肌理状况,并利用斑块、廊道的特性建立更科学的湿地规划系统;植物景观构建要求植物的配置阶段以适生性为前提选择植物种,保护植物多样性和乡土植物多样性,注意利用和管理边缘效应的特性,并在规划中注意满足植物群落生态演替的要求[]。合理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而可以为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基础,有效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资源,创造一个人类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文军,徐春荣.城市湿地功能及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3):85-88

[2]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3]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9(1):42-52

[4]沈琪,黄茶英,蒋跃平.杭州西溪和绍兴镜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维管植物多样性[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26(4):385-390

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布局规划;景观生态学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overall planning model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继I. McHarg的“自然设计”之后,又一次使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自然设计模式摒弃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模式,强调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和体现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而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则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

景观生态思想与景观布局规划

2.1景观生态思想及其发展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当时,航片开始普及,使科学家们能有效地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

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的空间布局,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和水体,森林斑块,农田斑块,建成区等。而无论景观的格

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科学。

2.2城市绿地景观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主要解决的是城市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合理利用问题,总体上要按照功能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并应充分考虑满足城市景观审美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注重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空间格局、类型组成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通过保护和营造不同层面的生态绿地,建立纵横有致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这些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法,正在各种层面的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渐得到认同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斑块动态和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渗透理论,更为景观结构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因此,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应该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进行。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3.1“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

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

3.2基本原理

绿地景观规划及其实施最终必须以地表空间为对象,因此,对规划最具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则是其理论组成中具有空间意义的部分。

3.2.1关于斑块基本原理

斑块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景观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3.2.2关于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指与基质有明显不同的狭长带状地表空间。其重要的结构特征包括:宽度、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形状、连续性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廊道功能上的复杂性要求在廊道规划时最好具有原始的本底及乡土特性。通常情况下,带状廊道较宽,内部包含一个有丰富物种的中心环境,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有一定的抵抗性,因而带状廊道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

3.2.3关于基质的基本原理

基质是景观的本底,也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好、对景观控制力最强的景观要素。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4.1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模式

在上述有关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原理基础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两个绿地景观整体模式,以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原则,景观规划中作为第一优先考虑保护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集聚间有离析”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原理)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利用分类集聚,并在发展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这一理想景观格局又能提供丰富的视觉空间。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景观,从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观,到城市和农田景观。

4.2绿地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特征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空间模式:它把水平功能流,特别是生态流与景观的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空间模式。其中,廊道是斑块之间空间联系的主要载体,如水系廊道、防护林廊道、道路绿地廊道等。这一空间模式体现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则表现为“核―带(轴、廊)―网”模式。

核:指的是具有相当面积的大块绿化空间,对调节城市气

候,提供生物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核”可以看作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

(2)带(轴、廊):即区域或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线状或带状城市绿地。“带”可以视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

(3)网:由纵横交错的绿带、绿廊和绿轴组成,并串连各类“斑块”的绿化网络。“网”是绿地系统“基质”的骨架。

核―带(轴、廊)―网模式的提出,为在绿地景观规划中应用城市景观生态学原理提供了基本的结构模式。

结语

景观生态学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及对大地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深入的必然。并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等多个领域应用。

但是,同其它多种规划理论和模式一样,景观生态规划模式会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中国土地资源极其贫乏,人类活动强度异常巨大的前题下,在欧美大地上发展起来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的适用性如何还需经广大景观及城乡规划师的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①刘青昊,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城市规划,1995.2

②周劲松,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城市,2005.5

③陈孝青,城市生态景观道路设计的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1.6

④齐康,城市的形态,南京工学院学报,1982.3

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第4篇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农村景观面貌得到改善。为了更好的指导新农村建设,在规划设计中采用景观生态系统的概念。文章从景观生态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表达景观生态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指导意义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景观、廊道、斑块、规划目标、规划意义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正 文

1.新农村景观生态的概念和意义

新农村景观可称为乡村景观,它不同于城市景观,又不同于其他的自然景观。它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形态、内涵,是区域格局中的一小部分,是聚落形态的一种表现。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广大的乡村就是一个大的、完整的乡村景观生态系统。

它是以广袤的农田,呈斑块状的村庄,呈廊道状的河流、溪谷、道路、农渠等功能为主体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干扰的记录,既能反映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的痕迹,又能反映人类活动的轨迹,是景观遗产中的历史价值的内容体现。

从地域范围上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相关活动行为的景观空间,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及自然景观构成,是一个综合体。

从特征上看,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强度低,自然景观的属性就强。区别于其他景观的主要特点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是乡村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的表现。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区域内的景观结构,、文化内涵。要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切入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景观单元进行改造、建设、重塑。将自然景观和社会文化最合理的融为一体,在新农村建设中优化景观格局,从山水自然环境、乡村聚落空间肌理等方面入手,从乡村文化景观及草根社会生活等方面切入。

2.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空间的规划和目标

乡村景观生态很复杂,地形地貌的突变,地表土层的厚薄不一,森林的覆盖率差异化严重,景观生态格局不同,分析景观生态格局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乡村景观生态内部,将一个区域科学的划分为若干个“景观”和若干个斑块,大致定位乡村景观的范围大小。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斑块和廊道的位置。通常是通过建立起斑块和廊道,把农村中的每一块林地,绿地、村庄、河流、池塘、山地均纳入景观结构中,同时根据地形地貌,恰当的确定斑块的位置,建立斑块恰当的边界,将廊道补充到中间,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行的、能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结构。合理的安排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并为人类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

其主要目标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景观格局,优化和美化乡村生态系统,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去创造一个融技术和自然景观与一体的,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后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满足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的要求,保障人们生活和生产。建设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景观。

3.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原则

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和建设应通过改变景观差异性来创造新的景观格局,或是改变原有的景观基质。可通过营造新的廊道,水景、或者改变斑块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方式,形成分散式或集中式的景观格局,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原则:生态原则就是对自然的保护,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景观的实质是异质性的,在对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添补,完善。

(2)、相关性原则:景观不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均有相连性,以时间为纽带,将属于同一地域的景观元素通过时间顺序整合在一起,形成历史文化的教育网络。根据功能的使用要求,将不同的功能交流聚会在一起,例如通风、日照等。

(3)、地方性原则: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多样化,文化多样化,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多样性较为突出,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建设,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传承文化脉络,消除和避免景观的塑造与村民的生活方式、心理所产生的排斥效应。在生态系统薄弱处避免重复建设,因地制宜,做到生态规划建设和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脉络相协调。

(4)、整体性原则:生态规划建设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整个景观进行综合分析,在保持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协调景观结构、格局、比例、尺度等自然特征,努力做到社会、生态、经济、文化等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5)、特色性原则: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造就不用的景观生态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景观生态规划的时候要立足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按照农村的景观格局、功能要求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设计,彰显农村景观个性。

(6)、综合性原则:通过对规划与建设、管理和施工等综合研究。全面分析社会的、人文的、经济的、政治的、科学的各个因素。并建立对规划方案从生态、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对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保护集中农田斑块,控制建筑的斑块扩张进行积极的探索。科学的、实用的、前瞻性的建设新农村生态景观。

4.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建设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上述的研究,在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对新农村的建设中,要以小尺度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在综合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空间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

保证景观生态结构的完善和景观功能的发挥,确定农村生态景观的廊道、斑块的位置。分析廊道、斑块的属性。将乡村中的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村庄、山地等均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根据乡村的功能和现状确定板块和廊道的最佳位置和最恰当的边界,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以自我发展的、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系统。

4.1重建新农村的景观廊道

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货带状结构,在乡村生态景观中通常以田间小路、河流、峡谷、分隔林等形式出现,是物质和能量传递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是移民建设中,要重视对原有的自然廊道系统保护和利用。哪怕是在重建是也要分析原有的廊道功能。在村镇建设时,将周边的自然景观、小区的景观、和庭院景观有机的联系起来。构建林带、村落、水域、田园相互融合的、错落有致的,富有乡村情调的山水田园景观。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廊道的打造是一个要点也是亮点,将修建的道路等带状特征的廊道作为物质运输、人员流动、生物流动、气流交换的场地和纽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规划中本着方便的、绿化、硬化的原则,建立有效的道路网络。增加廊道的连通性,注意两边道路的绿化,树种的搭配。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常绿、落叶的结合,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以及草地的搭配形成立体的绿化景观。是一个景观系统,也是一个有效的防护系统。

4.2重建新农村的斑块系统

斑块在新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中泛指农田、村落、草地、池塘等。在新农村建设时,因地制宜的将农村居住斑块和特色的农林生产区斑块和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区斑块有机的结合起来。

改善和优化原有的农村生活居住区的斑块的结构形式。将原有的分布散乱、新老建设混乱,绿地系统杂乱的进行整理改造。在新的斑块建设中,采用集中统一、分布均匀的设计原则来进行规划布局,合理的布置绿地景观、环境小品景观、居民活动广场。建设优美的居住区环境,将居民点有机的联系起来。

特色农林生产和农业旅游观光斑块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建设旅游观光农业能改善周边的居民生活条件。利用原有的农林资源在进行产业发展的同时,结合观光旅游开发,形成特色的农林生产观光旅游示范斑块。

4.3枫香大寨的实例的分析

图1、枫香大寨鸟瞰图2枫香大寨平面

枫香大寨项目项目用地位于万州区罗田镇,结合该镇的文化历史传统以及该项目肩负的历史传承责任。设计中追求和谐的人居环境,要紧贴“田园风光、自然和谐、文物古迹、鱼米之乡”文化理念。将项目打造成一座美丽幽静的山乡小村,为罗田镇营造有一个旅游景点和文化交流聚会地

项目中廊道主要体现在形成环形车道的小区消防到道路和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相互相联系宅间小道。中途中间的景观大道和小区的景观水体也是廊道的一部分。廊道在项目中起到联系的作用,是和外部联系的纽带,物质能量的传输桥梁。

项目中斑块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入口广场、中间居民活动广场,景观观光广场等。是居民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娱乐休闲的主要去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到的场所。

图1、枫香大寨观景平台图2枫香大寨入口广场

项目中的斑块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小区的地形地貌和功能特点,在小区出入口设置入口广场,在景观中轴线的端头设置观景台,有效的将功能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进入小区便映入眼帘的入口景观水景,碧水绿地与建筑楼宇交相呼应,近水楼台似在眼前,更有一番曲径通幽的意境。观景台能鸟瞰罗田镇的场镇的全貌,观美景,看日出日落,享受生活的安静与美好,以上两个地方是居民休闲的好地方。

图1、枫香大寨躬耕园图2枫香大寨景观节点

项目用地位于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选址用地,结合居民的生活习惯,设计躬耕园和“水上”村落,有效的还原农村的生活气息。

小区设计躬耕园,到田间享受采摘的乐趣,是人们释放心情、减轻压力的最好办法。小区设计增添了由水体分割而成的“水上”村落。结合小区为北高南低的缓坡地形,考虑水体环流及观赏视角的综合需求,我们在适当的地方进行了适当的水体的设计,从而开阔视野,使得整体景观看起来更为自然,让生活在此的居民轻松感受水流的恬静与柔美。

项目结合景观呢生态的特点,将一部分的景观生态的要求融入其中,在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的同时,有将原有的地域特色融入其中。

结 语

农村生态景观系统的设计重要性,体现山村的保护当地的景观资源和景观特色维护生态平衡。将新农村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农村旅游观光农林示范区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农村村落的聚落形态、山水格局、环境保护、乡土文化景观的继承与发扬以及有利生产生活的规划思想等多层面的问题,以理论为基础,尊重自然,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库区人居环境,使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加符合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164~ 183.

[2]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l999.89~ 95.

[2]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 ! ! 概念与理论[ J] . 生态学杂志, 2000, 19( 1) : 42- 52.

[3]刘黎明等 著.《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

[4]李文华,等. 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刘滨谊;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4O6;城市规划汇编,2000(6),46-48

景观生态学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学;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前言

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一味地寻求经济的发展,而忘记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环境恶化。在全球倡导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之下,以尊重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越发深入人心。随着景观园林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将生态学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呼声越来越高。

1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生态学原理

1.1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中一个十分重要法则,其概念就是指处于顶级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生态系统内外的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相对平衡,届时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是最好的。那么在景观园林的建设中,景观园林设计师们就会着眼于整个景观园林的内部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的地貌地形和江河湖海甚至城市各部分功能区的分布关系。景观园林的合理布局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并且可以长期保持,生生不息。

1.2互利共生原理

互利共生是共生中的一种形态,是生物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它指的是共生的物种双方互相都能从对方身上获得所需要的营养。其实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竞争、捕食等等。但是互利共生是最有益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长期发展的。如果景观园林中之间的生物不仅不能有益于对方生长甚至会抑制对方生长,这样就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胡桃的分泌物胡桃醌能够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还有洋槐树的树皮和花,以及风信子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也是能够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1.3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越复杂,生态系统就会越稳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就会越强,景观园林就能更长久地存在。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园林景观设计师一定要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果生物单一的话,就假设是一片森林,长得十分茂盛,经历过狂风暴雨,但是终究敌不过它们的天敌,即使再大的森林也可以在旦夕之间毁灭。生物之间讲究的是环环相扣,没有一种物种是没有天敌的。换言之,如果森林之中不止这一种树木,那么生存的就不止一种动物,它们都能够相安无事地活下来。所以景观园林的设计中,生物多样性是十分重要的。

2生态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2.1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并利用已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景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风景来建造,就是在尽量不破坏当地已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建造和设计,尽量保护自然环境不受破坏。依据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原理,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有选择性地去进行设计和改造,尽可能保护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具有价值的生态环境。方法主要有几下几点:第一,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当地的本土植物都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以及物种演替之后顽强生存下来的,它们对这片土地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不仅如此,因为它们是本土植物,所以对它们的管理和花费也最少,只需要将它们融入景观园林设计之中即可。园林景观的设计师要发挥其本领做到这一点。第二,尊重本土自然演进的过程。无论要将园林景观设计为何种模样,园林景观设计师都应该站在生态学的角度上去进行设计,应该遵循当地的自然演进的进程,切不可只图美观而加快或者是落后于当地的自然演变过程,这样都不利于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也不会利于以后园林景观的长期存在和稳定性。

2.2…根据生态调控原理,对当地的现有的材料和资源利用并再生

景观园林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中始终贯彻并严格把握好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原理。景观园林的生态设计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当地已经存在的资源和物质,并且应该对这些资源和物质加以设计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这样一来,景观园林的建造中就会减少对其他资源和物质的浪费和破坏。

2.3…土壤的设计与利用

景观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之中,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土壤。它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也同时是动物们赖以生存的东西。因而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土壤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物种都有其相适应的土壤。对于植物来讲,土壤最重要的就是要肥沃和具有保湿性。景观园林的设计师应该严格分析景观园林中植物的习性、特点,以此来为它们选择适合的土壤。那么土壤对于动物来讲,主要就是针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而言的,土壤中的小动物会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是它们的存在却会使土壤肥沃。

2.4…植物种类的设置

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位特征,合理地为它们选择所生长的土壤环境。还要考虑物种之间的关系,避免会出现物种之间相互抑制生长,最好让这些植物之间可以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根据景观园林中的土壤的不同条件也可以为植物选择生存的环境,比如那些污染严重、干旱、贫瘠、病虫害严重的土壤。无论怎样,景观园林设计师都应该在生态设计中,按照不同物种、不同环境来配置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基于此,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选择植物时,除了本土的植物之外,在引进其他植物之时,应该考虑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要求,同时也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土壤之间的要求。

2.5…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生物的多样性是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物种的多样性越复杂,群落的结构就会越复杂,生态系统就会越稳定。所以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景观园林设计师应该根据景观园林生态环境的特点来进行设计的生物群落,并且越复杂越好,这比单一的生物群落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使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基于此,景观园林设计师就应该遵从生物多样性的原理,来模拟自然群落。

2.6…水的设计

水的循环、清洁、雨水的收集、排水系统以及人工湿地系统中污水的处理、水的动态流动、水的节约和利用等等,这些对于景观园林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景观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建造强大的人工湿地系统,用来治理和净化景观园林中产生的污水,从而为景观园林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其次就是排水系统一定要完善,不可马虎,不能以为是自然就不把排水系统当回事。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都是有固定的需水量的,水不可太多。所以,有关水的设计一定要到位,它会影响到未来景观园林的长期存在以及稳定性。

3结语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普及,生态学的理论逐渐地深入人心。对于景观园林来讲,生态学参与到设计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景观园林的设计师要能够真正地将生态放在第一位,设计出更好的景观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魏晗.浅谈现代景观设计的形式表现[J].小城镇建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