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校园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规划;校园规划;空间形态
“校园”一词的含义应该比其他任何名词的内涵都更加广泛,它所指代的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场所环境,是美好的自然景观与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术群体的结合,因此有人称之为“城市化的校园”。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现代的大学校园规划具有双层含义:它既指一个大学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又包含了在具体建设技术层面上的校园和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归纳成城市规划原理及方法在由校园建筑、交通道路、校园景观及校园运动场广场等构成的开放式的闭合空间或闭合式的开放空间的应用。
一、大学及其发展空间
19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有人曾认为“大学的形式是集中在一个特定场所的时代已消失”,即认为大学的形式完全可以是分散的、虚拟的,而“面对面”的知识传授和交流的传统方式完全可以被“桌对桌(如远程教育等)”的方式取代。另外,伴随交通手段的发达,还有人主张“大学校园也未必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地点”。而今经过一段实践与思考,人们明确了一个理念,即大学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知识传授和交流的场所,其本质是产生知识或创造知识的场所,这需要一种可供教师与学生共同携手生产或创造知识的实在的场所,或者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空间,这就是大学的空间,是其他形式所不能取代的空间。
二、校园规划基本理论
校园规划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城市规划的理论之上的,总结校园规划原则,分析大学校园空间的类型、形成
及具体的规划要求是校园规划基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经验成果来总结校园规划的理论,从而可以较为科学地得到校园规划的基本理论。
高校校园总体布局首先要满足现代高校的功能使用要求,保证高校建筑空间环境与教育模式及其发展变化相适应。其次要精心塑造符合城市设计和空间美学要求的校园环境。另外,还要注意生态原则和环境伦理。世界著名的校园规划研究学者理查德・道伯(Richeard Dober)指出,目前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说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整合将会持续对校园规划、设计产生影响并使其受益。
三、校园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由在其中活动的人去感受的,它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性。现代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的创建中,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建筑群体设计的整体性、时代性和文化性。本文将从校园规划原则、校园规划与生态平衡结合以及校园规划交往空间的设置方面进行阐述。
(一)校园规划原则
在城市规划原则中找寻校园规划原则的依据,结合校园规划的特点总结原则:深刻理解办学宗旨与校园文化传统,注重在空间上的体现与继承;认真发现或发掘构成校园空间的共同语言,包括校园空间机理和形态、园林与建筑的风格、质地、色彩等要素,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空间风格;土地利用规划要确保作为校园公共空间的开放空间,尊重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化的绿色校园;校园空间的形态规划,要注重功能空间的有机组织与开放空间的连续展开,实现开放空间在视觉上的网络化,其核心是空间轴线,尤其是绿轴的构筑;大学校园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总体规划应考虑到大学空间的可生长性,并且应该及时对应大学功能的充实与扩展调整总体规划;注重大学校园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尤其对于城市中的大学来说,无论是功能还是空间结构都应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绿色校园与生态平衡
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素质和提高修养的人文环境。绿色的生态校园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创造宜人的育人氛围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注重生态平衡,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校园规划中更是必不可少的。保护生态平衡,对已破坏的要尽可能抢救,在建设中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反对“先破坏,后治理”的思想。
(三)校园交往空间
交往空间是校园环境设计的一个特有环节,根据大学生交往的环境不同而呈现多种类型。校园规划中,交往空间设计体现在将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通过校前广场、文化广场、绿岛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交往空间。
四、结束语
大学校园建设的优劣与校园规划水平息息相关。在武警部队高校校园规划建设中应用城市规划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借鉴已初步成熟的大学校园规划经验,有力开展部队院校校园规划的研究探讨,将警营的严谨简洁与大学校园活泼民主的风格有机结合,来实现以建促教的理念,在校园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和谐美好的武警院校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
2、费曦强.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2(5).
关键词: 绿色生态校园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校园的生态设计就应该包括校园的整体规划对自然环境和景观格局及过程的充分利用和最小破坏 ( 生态规划 ) ;园区交通系统的规划以人的步行为先,减少汽车的使用 ( 绿色交通 ) ;建筑单体和群体设计过程中对自然包括光、风和水等的充分利用以减少其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 绿色建筑 ) ;整体景观和具体场地的环境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和乡土植被,以减少建设和维护成本 ( 景观的生态设计 )。光和水资源的节约是校园生态设计的关键之一,包括雨水和太阳能的收集利用,水和物质的循环使用。
一、 绿色校园的内涵与建设思路
1、绿色校园的内涵
绿色校园可以定义为在校园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师生提供健康、适用、高效实用的空间,既满足当代师生及社会对于接受教育的需求,也不危及后代师生及社会满足他们接受教育需求的能力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
绿色校园既注重资源(包括水资源、能源、材料及土地资源等)的集约利用,同时也关注校园舒适环境的营造,强调校园建设应按照自然生态的法则,实现校园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创造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平衡”境界。
2、绿色校园的建设思路
正是由于绿色校园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平衡”设计理念,因此,在研究思路上,需要跳出以往形式化、经验主义的壁垒,强调一种以场地诊断为基础、结合校园建设特点及实用需求,提炼形成绿色校园指标体系,并在工程实践中通过专项设计分析,落实指标要求 ;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完善指标体系。具体思路如图 1 所示,本文结合某科技大学绿色生态校园项目进行分析介绍。
图1绿色校园研究思路
二、绿色校园场地诊断-----以某学校为例
1、场地地形诊断
考虑校园建设用地广阔、场地地形复杂,为保证建筑单体选址的科学合理性,在绿色校园规划设计前期,应对场地内部河流、明渠、绿地、高差、既有建筑等空间生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图 1)。规划阶段在现场诊断踏勘的基础上结合 GIS 软件进行 GIS 分析建模,将已经确定权重的生态因子在 GIS 分析模型中进行生态因子叠加,分析空间数据和格局,得到各因子叠加后的分析,如图 2所示。通过计算可知规划区多因子加权叠加的综合适宜性评价值,得分越高表示规划区域内生态开发建设难度越高,越不适宜建设,应该控制该区域的人类活动,而得分越低表示场地适宜建设。 通过建设场地地形诊断分析,可以明确校区生态建设适宜性,并以此指引校园建筑科学选址。
图1场地环境
图2 生态要素叠加原理
2、绿色校园指标体系
对于涵盖多种建筑功能的综合性绿色生态校园,国内尚无相应的评价体系和配套的技术规范。因此,需要制定一套绿色校园指标体系,通过指标列项的量化和分解,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落实各项绿色技术,建设全生命周期绿色生态校园。绿色校园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在场地诊断的基础上,结合校园建设特点及实用需求,通过发现问题、对比归类、汇总提炼等方法形成的。南方科技大学绿色校园指标体系注重借鉴节约型校园在资源集约利用方面的工作经验,综合考虑场地环境诊断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校园的教育功能及规划设计特点,在规划设计阶段提出“资源集约利用、环境友好营造、规划合理布局、人行空间设计及校园绿色人文”五大指标体系群,具体如图 3所示。在指标体系的指引下,项目已形成以资源集约利用、环境友好营造为重点,结合校园绿色规划、交通设计,核心突出绿色人文的绿色校园雏形。下面分别针对规划设计阶段五大指标体系群进行工程设计,以求在实践中落实指标要求,发现问题并完善指标体系。
图3绿色校园指标体系框架
三、规划与设计对策
1、整体规划布局,整体规划布局遵从自然地形、强调绿色体验的功能布局,避免新建校园对周边世界遗产地和山林景观带来不良视觉和生态环境的冲击,同时使场地的空间利用节约集约。规划之初即明确场地中作为绿色校园永久保留和可以成为校园绿地和场所的景观,对场地内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给以充分的尊重。保留场地原有地形和树木,包括场地中的土沟,建筑因势布局,使建筑对环境带来的各方面影响 ( 包括施工过程 ) 都达到最小。
2、规划总体结构为“三带两区一中心”。“三带”为生态景观带、教学办公带和生活带,完全结合地形而规划;“两区”为体育运动区和培训服务区,位于场地西部,相对独立 ;“一中心”指学院中心广场区。校园的最大特色是以中部的生态景观带为纽带,分割 ( 也是连接 ) 教学办公带和生活带。自然景观带设计充分利用场地中部原有冲沟,作为雨水收集和中水过滤净化的设施 ;利用地形使其形成逐渐跌落的水体景观,既可改善校区小气候,又可为广大师生提供亲近自然的景观体验,是学生每天来回于教室、餐厅及宿舍间的必经之路。教学办公带位于校区主路以东,主要建筑物顺山势依次而下,分别是图书馆、教学楼和办公楼。3 栋主要建筑结合地形布置,建筑物基底或局部下挖,或部分悬挑,对学院中心广场形成通透的围合关系,既达成环境、空间和师生活动场所的交融,又遵从场地整体格局,与周边环境和建筑共同围合成中心广场。整体建筑高度控制在 18m 以内,教学楼和办公楼沿主路呈东西向布置,既顺应地势,又使各个房间都能享受到光照。图书馆半藏于山间,仅面向校园部分完全展露,对外部分隐于山林之间,对内则展现富有现代气息的立面,虽内敛却极富时代气息。由沈棋路南眺,教学办公带建筑群仅仅显露出最小立面,与景区风貌之和谐由此取得。生活带呈带状布置在校区的东部边界,生活服务中心串起来南北两个学生公寓区,餐厅、超市、银行等功能均布置于此,解决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也拥有良好的景观界面。建筑物依山而筑,部分屋顶覆以绿化,达到隐筑于山的目的。南北两个学生公寓区建筑结合地形,呈东西向布置,既能使每个房间享受日照,又能达到仅以最小立面面向外部主要道路的效果。生活带通过若干跨水景观桥联系校园中心广场区,使用方便又为校园景观增色。体育运动区位于校园的西北角,由运动场、训练场和警体馆组成。规划中利用校区西北部的平缓场地布置运动场,结合山体布置训练场,警体馆则局部悬挑在山体上,利用悬挑部分布置地下射击场,最大限度利用地形。培训服务区位于校区西部。规划在充分保护山体植被的同时,利用现状植被营造了幽静,深远的氛围。
3、校园中心广场位于校区中部谷地,利用现状场地中面积最大的平缓场地设计,是全校师生最为主要的活动场所。中心广场东西两翼为山体及建筑所围合,整体呈现台地缓缓跌落态势。包含北校前区广场、图书馆和教学楼之间的主广场、校史广场和南校前区广场,广场群由北至南布置在本区域内,通过景观桥跨越东侧的自然景观带联系生活区。现代的设计语言抽象表达台地式的地形,使校园中心广场宛若山峦的一部分。野花和高大的乔木呈带状布置在各个台地上,广场隐于绿化之间,由场地上望去,建筑浮于一片野花和禾草之上,保留的历史建筑于郁郁葱葱的林木间与现代建筑对话,历史与未来在环境中融为一体。各个开放空间节点都拥有极好的景观视点,变化连续的视景变换为师生带来了属于学院自身的独特生态景观体验。
图4校园建成总体实景 :左为学生中心和宿舍,右为教室和办公楼 ( 北望南 )
图5 校园核心区,正面为教室和办公楼
校园绿色人文绿色校园的设计宗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应将绿色校园的点点滴滴通过展示、宣传、体验等形式进行传播,让绿色、生态设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将绿色校园技术通过设计手段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之中(图 6)。师生可以漫步校园,感受连续遮阴连廊的便利,体验户外良好的声光热环境,能够在安静清新的环境下工作学习,在绿色展厅内体验和学习绿色校园技术知识,从而将绿色校园的理念传播开去,形成浓郁的绿色校园人文气息。
图6绿色校园人文体验
结术语:
绿色校园建设的研究思路建议以调研为基础,以绿色指标体系为核心,以各专项研究为理论支撑。校园建设指标体系不应单纯强调资源的集约利用,还应包括物理环境营造、规划合理布局、绿色人文建设等方面。
参考文献: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1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1]。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2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5]。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
2.3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7]。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3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1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2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3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3.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3.5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6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9]。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论文提要:大学是包含物质和精神特性的文化产物,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大学校园的文化特质需要融合新的学科功能、科技手段以及现代的审美观念。本文回顾了大学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传承的校园发展历程,强调了加强校园规划设计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对文化校园规划设计的三个层次作了探索,并针对现阶段工作存在的矛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近几年来我国掀起大学校园建设热潮,短期内建成的众多学校难免会在规划手法上趋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对于大学校园景观的营建也愈加重视。大学本身是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特性的文化产物。校园文化即是一种物质文化(例如通过校园空间、环境景观、建筑形象、雕塑小品等所呈现的文化特质),也包含校园的非物质文化(学校的道德规范、精神文明以及各种文化活动都在此列),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就建设而言,后者难度更大。因此一个好的大学校园,应该同时具备优美的物质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全球化进程对地域文化的关注以及城市化过程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体现了当代科技社会发展中人文意识的觉醒和人文关怀这一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大学校园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其发展也受到高度关注,校园文化逐渐成为我国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的重点。
一、大学校园建设与校园文化传承的发展历程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定的历史条件、政治制度、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大学校园文化也是如此。
1、早期现代大学的文化特质
18世纪欧洲现代大学摆脱“经院式”的封闭校园环境、以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开放式校园得到广大师生以及社会的认同。以维多利亚大学为代表,这些校园文化特征鲜明、空间尺度宜人,其建设模式一直被沿用至19世纪。我国的清华大学、东吴大学等早期的校园都可视为这以模式的延续。
2、功能主义与文化内涵的冲突
19世纪下半叶,随着学科扩展、专业增加以及校园规模扩大,校园规划日益注重解决功能布局的矛盾,加上城市化概念(如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规划等)的引人,功能主义逐步成为校园规划的主导思想。虽然在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校园扩建中,教育管理者和建筑规划师们都希望传承历史文脉,但在新校园的建设实践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强调功能的规划思想与保持文化内涵的理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
二次大战后,在欧洲重建大学的热潮中,鉴于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加速度建设的需要,密集型的模数式校园和教育建筑应运而生。德国教育部门负责人对这种校园的批判,认为其校园缺乏人性化。
3、生态文化校园规划理念的产生
20世纪后期,针对因规模、密度、交通、功能等引发的环境恶化,“生态校园”的理念被提出,以强调生态绿地与环境景观在校园规划中的重要性。
在强调改善校园环境的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必须呼唤校园文化的回归。如何营造具有深层文化内涵且富于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以进一步提升校园的环境品质,成为当前建筑界关注的焦点。
二、校园文化的依循
校园规划设计在文化层面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地域文化
大学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共性,但如果照搬国外校园规划的经验和标准模式,会导致千校一面,校园应有的文化特征反而消失,只有从地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给校园文化以生命。例如被建筑界视为墨西哥现代建筑民族化道路里程碑的墨西哥大学,图书馆外墙由无数彩色石块镶拼出印地安的文化主题,这是一个成功体现地域文化的优秀校园建筑作品。夏威夷大学希洛校园的校园环境和建筑风格则采用了另一种表述地域文化的手法一视野开阔的草地、生机勃勃的椰林、加上红色大坡的屋顶,把夏威夷地域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2、历史文化
校园的历史文脉对校园文化内涵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老校园的改造和扩建)。历史文化广义上是指整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从狭义上说就是学校本身的历史文脉。在传承历史文脉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如何正确把握传承和创新的矛盾,并辩证地处理历史与发展的关系。
3、本体文化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应该以适宜的空间环境和形象对校园行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文化修养、思想情操、行为习惯等)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本体文化”的理解,通俗地说,他应该像个学校,而不能像商业中心,或者工厂、行政中心、住宅区等。有的校园为了强调民族特色,建得如同古老的宫殿,完全不像一所学校;相反,总体布局疏密有致、建筑造型简洁明快的校园,虽然没有反映地域特色的装饰,却也能够体现校园建筑的本体文化。
三、校园规划设计的文化意识
塑造文化校园的关键在于“人”的思想意识。这里所说的“人”包括两类,即校园规划设计人员与管理校园的领导者。多数情况下,起主宰作用的是后者,有些设计人员往往为了中标而投其所好,做出一些牵强的规划方案。我们也常常面对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打着“文化校园”旗号的建设却最终建成一个缺乏文化的校园,我想问题在于校园建设者和设计者对于文化校园的错误理解,比如要体现高科技、要现代化、要采用西方古典式样(欧式)、要有标志性(强调与众不同)等。
四、文化校园规划设计的三个层次
1、总体构想
要打造一个文化校园,首先要在总体规划阶段对该校园的文化内涵和总体构想有一个准确、明晰的定位,然后进行校园功能、环境与文化的整合与互动,并制定校园规划各要素的文化体现原则。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距离老校园20km,用的面积为老校园的10倍。新校区既要延续老校区的文化内涵,还应体现时代特征,提出了“理念为中、形态宜西、空间为中、实体宜西”的规划构想,在具体的规划布局上则采用了老校园“中轴”、“核心”、“院落”的意境,同时以完整的绿地系统分隔建筑院群,弥补了老校园生态环境匾乏的缺憾。
2、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是体现校园文化的第二个重要层次,在这个层次里应该对空间内容、尺度和景观的文化性有充分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将它们视为一个系统,认真推敲空间环境系统与文化系统的关系。滁州学院教学中心区的规划设计将文化意识贯穿于整体空间序列,并使其与功能布局及流线组织融为一体。规划以正对山坡的绿色广场和带有小塔楼的行政楼为中心,将建筑分成左右两组群体,每个组群又吸取徽派文化的精髓,用院、街、场、廊等元素表述了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
3、建筑形象
建筑形象是呈现校园物质文化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媒介。优秀校园建筑文化的创作要领可归纳为以下四点:建筑风格的恰当选用;现时审美观的融人和当代材料的再创造;设计素养与建筑品位的把握;内外环境的协调。
五、关于矛盾的思考
校园设计中存在着规划设计者与校园管理者在认识上的矛盾,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师也存在许多认识上的矛盾。基本矛盾大致有两类—总体概念方面的矛盾和具体规划设计上的矛盾。
总体概念方面的第一对矛盾是前文提及的“本体文化与历史文脉”。第二对矛盾是“传承文化与适时文化”,在理论上容易表述一既要传承历史文化也要考虑时代特色一一但如何掌握它们之间的“度”却是一个难题。“传承”与“适时”永远是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反复推敲的命题。
【关键词】高校规划设计;意义;特征;发展展望
高校规划设计只有结合校园特色,充分反映高校精神文化,才能称得上优秀的设计作品。高校规划设计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益的提高,更是在于学校领导班子在校园规划、建筑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育人理念。高校的建筑群体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物质世界,是广义的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的各类建筑及其规划,包括教学、科研,生活服务、行政办公等的公共建筑以及建筑小品、建筑雕塑、园林式校园建设等都应当是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生的,应发挥其文化教育的功能。高校建筑物的形象,不仅要丰富城市或区域的面貌,而且更应反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建筑文化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环境潜在的影响、教育、培养学生的功能。
1、高校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任何建筑设计都是为人服务,因此以人为本是最重要的设计理念。校园的规划就好像一幅画的构图一样,要认真研究校区周边的环境,熟悉校园布局的规范和要求。首先是要体现以人为本。学校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方,要让师生有充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其次是科学和谐。学校教学区(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艺术楼、图书馆)、生活区(包括学生公寓、食堂、浴室)、运动区(包括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体育馆,游泳池)三区分开,区内的设施相对集中,布局规范合理。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教工宿舍区要与校园分开规划.避免房改后对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负面影响。规划本身是一种创作,既然是创作就应该创新,应该具有它独特的个性,要克服“千校一面”的现象,如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樱花园”等都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典范。怎样达到这种意境呢?应该是“学习一想像一灵感(规划)”的过程,学校的主要负责人要同规划专业人员一起去考察国内外比较有名的院校,吸百家之所长,在大脑中形成各类校园规划的“信息库”,再经过提炼升华。规划后的任务在总体上以串行任务方式执行,但每一个过程都涉及到总体与局部的协同并行.总体规划与结构选型的耦合,在设计的初期就考虑到了建筑学与结构间的关系,避免了传统设计过程中结构设计发现建筑设计不合理而引起的设计大返工,既保证了设计质量又缩短了设计工期,另外一个大的耦合集包含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其它的设备设计,这一规划过程以多个小的具有信息反馈的设计回路代替原先整个设计过程混乱的耦合状态,即以小的局部反复与迭代来克服传统设计过程中的大的反复与迭代,体现了并行设计所倡导的产品及其相关过程一体化设计的本质。
2、高校建筑规划设计的特征
大学时期是每个青年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教育对于青年的成才起着关键性作用。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教育肩负着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也决定了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必须在考虑学校自身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大学与社会特别是所在地区的关系。当今高校校园的规划建设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
1社会化的校园布局
当今的高校已从过去封闭的象牙塔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高校与社会联系日趋密切和广泛,因此,其功能上也日趋社会化。从内容上看,除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文体休闲、生活服务等部分外,增加了与市场密切相关的科技开发、产业、咨询等内容。对于工科类院校来说,与科研相配套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逐年增加,投入逐渐加大。与此同时还开辟了与企业合作研发、合作建设的实验场所。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增加,必须具备一定数量和装修要求较高的国际会议厅、学术报告厅、展示厅等。需要安排多种社团活动场所,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2集中化的校园布局
“按系设信’的传统做法,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削弱了相近学科之间的联系。而现在绝大多数校园规划是:综合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内集中了全校的基础课程和基础实验课程。计算机中心,外语语音等需要电脑教学的集中在一栋楼内。学科相近的院系布置在—起,内设专业教室、专业实验室、教授工作室等,共享阶梯教室、会议室、报告厅等公共资源。相对集中的布局不仅符合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同时还实现了土地的节约。
3绿色化的校园布局
大学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培养学生素质和提高修养的高文化的环境,因此,大学校园应是一个富有自然美的绿色的生态的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校园不仅要绿化,还要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强调校园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各要素的普遍联系,是当今营造生态校园所必需的。绿化不仅是种树、铺草,植物除了它特有的生态功能以外,还起到划分空间,丰富校园色彩的效果。因此,在进行校园绿化的过程中,要注意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的搭配,草坪和花卉的搭配,绿化和硬质铺装的搭配,做到协调而不单调,丰富又不杂乱。在宏观上结合地形地貌,不破坏原有的基地生态环境,并注重运用简洁的手法来模拟自然力量和表现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保护自然与改造自然,并在自然中有机生长;在微观上通过组织一系列形状、大小、标高不同,封闭与开敞、尺度宜人的空间、院落,对学生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重要作用。强调校园内人、环境和自然的共存与融合。
4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布局
校园应该走“低密、高容、立体化”发展的道路,在保证日照的前提下,五、六层的多层建筑(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及十几层的小高层建筑(如行政楼、科研楼、培训中心等)逐渐取代二、三层的低层建筑,以节约用地,提高用地效益,将更多的用地用于环境建设。未来城市发展的变数越来越大,大学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校园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可操作性。如空间结构的可生长性,可应对大学的功能充实与扩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用地为扩建和发展地下空间提供可能性。设计更多的通用空间和可变空间,以提高空间的适应性。单体建筑更加重视朝向、采光、通风等问题,充分利用天然光和自然风,墙体采用保温材料、采用断桥真空隔热门窗,尽量避免设计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以保证最大限度的节台汐纠。
5智能化校园布局
资料显示,“建设智能化校园是21世纪日本大学发展改造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校园发展的必由之路。智能化校园首先表现为建筑设施的先进,在“节约型社会”政策的引导下,推广采用保温隔热门窗,新型节能的墙体材料、节能的灯具、节水器具。实验室采用经济耐用的高强硬化地面、自动报警消防、自动控制电梯和扶梯,教学上普遍采用电脑、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图书查阅使用自动检索系统、视听设备和光盘、影带、音带等。通讯方面有网络会议、电视会议、电子邮件、传真系统。校园使用一卡通,学生凭卡借书、上机、就餐、就医,大大方便了学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美欧.张华.高婉炯 从城市规划层面体会大学校园规划[J]-中国集体经济2008(6).
[2] 高成广.谷永丽.江卫东 大学园林景观设计与文化氛围营造[J]-山东林业科技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