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细胞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那么,“生物免疫治疗”到底是何方神圣?对肿瘤治疗能起什么作用?哪些病人才适合这样的治疗方式呢?

生物治疗:

对付肿瘤的未来方向

据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金川介绍,手术、放疗和化疗是目前公认的肿瘤治疗“指定动作”。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却是,光靠这些传统的方法,已经难以杀灭患者体内残存的肿瘤细胞。正因如此,随着科技进步,目前肿瘤治疗已进入生物治疗时代,而且生物治疗将成为日后肿瘤治疗的主导。

而“免疫细胞治疗”其实就是生物治疗的一种。“说起‘生物治疗’,大家可能觉得很陌生,但如果提及靶向治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实靶向治疗就是生物治疗的一种。”金川说。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生物治疗方法,一种是靶向药物,另一种则是免疫细胞治疗。

作用机理:

激发自身抵抗力杀灭癌细胞

金川指出,其实“免疫细胞治疗”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在国内外开展的时间已有三四十年。

金川说,免疫细胞治疗等生物治疗与传统化学药物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而不是传统的化学药品来杀伤肿瘤细胞的。而且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治疗的针对性更精确,“它瞄准的是肿瘤细胞本身,不会‘伤及无辜’。”

而具体到免疫细胞治疗,其方法就是从患者的外周血中采集单个核细胞,然后送到专业的实验室内进行培养、扩增、诱导,刺激细胞中的肿瘤抗原,从而获得能识别癌细胞的DC细胞和具有高杀瘤活性的CIK细胞,然后如同打点滴一样分次回输到患者体内。这样一来,这些携带了“秘密武器”的免疫细胞就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消除转移病灶,达到预防和控制肿瘤复发和转移,实现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多重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免疫细胞治疗目前已经纳入了广州的医保。”

适应症:

晚期癌症患者获益不大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前言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口腔与颌骨处,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其中鳞状上皮细胞癌最常见。口腔颌面部的胜利解剖形态较为特殊,对于人体面部的美观及口腔行使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临床上治疗方法的选择不仅仅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有着重大意义,且对患者面容外观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就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方法进行简述。

1 单一治疗法

目前临床上对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三种,即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针对不同的病人,病情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三种治疗方式均有不可替代性。而随着医学的法杖与进步,临床上对肿瘤的研究进一步加深,相继出现新的治疗手段,如生物治疗以及中医治疗等有效治疗手段。

1.1 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上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仍为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对病灶的清除及对缺损组织的修复两部分,病灶的清除应遵循"无瘤"原则,即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同时保留正常组织。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次要恢复患者口腔颌面部的生理功能与美观。随着吻合血管的显微技术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与修复外科的发展,肿瘤的切除率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对生理功能的恢复及美观的保证有着积极意义【2】。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早期切除能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多数患者在术后都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但临床上,多数患者进行手术时已经处于肿瘤晚期,此时,不仅仅手术需要切除范围大,且难度高,在现有的医疗手段下很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总的来讲,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在临床上的治疗特点仅仅体现在疾病的某一特殊进程中,而不能再任意时段体现出很好的效果。

1.2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是应用不良反应小且被证实治疗效果好的单一或联合药物来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手段。我国临床使用化学治疗起步于二十世纪中后期,对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应个体差异而有较大的浮动。

临床试验证实,化学治疗除却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和未分化的癌以外,单纯的化学药物对口腔中产生的大部分恶性实体瘤均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联合药物治疗由于针对性低,容易对机体起到非特异性杀伤作用从而对自身健康组织造成损伤【3】。

由于化学治疗的局限性,临床现在已将之与手术治疗结合,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以化学治疗,辅助化学治疗应其条件易于控制,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进行手术治疗前。

1.3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在临床上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亦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手段。与手术治疗相比,放射治疗同样具有局限性,但其在治疗过程中无需使用麻醉剂,对解剖部位及重要器官的影响小,故而安全性较高,患者也易于接受。临床应用表明,放射治疗能对大多数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起到效果。

放射治疗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术后不良反应多,容易出现并发症。对于早期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能较好的保留局部组织的生理功能与外形,达到使患者长期生存的目的。但是,晚期的肿瘤病变,单一的放射治疗不仅治愈率低,同时保留组织器官功能的能力也会大大下降,患者就诊时往往处于肿瘤病变中晚期,放射治疗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组织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除此之外,还有生物治疗与中医治疗,随着对肿瘤发展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生物技术迅猛提高,生物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已成为临床上的一种治疗模式,它包括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因子治疗等。目前生物治疗仅仅应用于早期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清除较小的肿瘤细胞,以及防止肿瘤的转移,因其稳定性不足,故而临床上极少单独使用生物治疗。

中医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方式根据肿瘤期的改变而不同,早期一般应用中药来抑制杀死肿瘤细胞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中期辅以滋补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来对抗肿瘤细胞的扩散与转移,到了晚期,中药的应用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大量临床观察表明,合理的中药药剂能增强患者术后的免疫能力,对患者术后的生产率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4】。

2 综合治疗法

在单一治疗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时,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其治疗的局限性,20世界90年代开始,口腔颔面部的治疗方案临床上选择了综合序列治疗方案,治疗效果较佳。

综合序列治疗的适用人群较为特殊,主要是针对Ⅲ期或晚期患者,而且这些患者必须具备基本治疗如放疗、生物治疗等治疗过程中所需承受的伤害。综合序列治疗时,要正确结合几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规范综合治疗,但是就国内来说,其综合系列治疗的操作步骤和规范还不够明确。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口腔颔面部患者均适应于综合序列治疗方案,综合序列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患者机体损伤,在对患者进行综合序列治疗方法时,我们要明确其治疗目的,在多个专家对病例认可后方可选择一个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还要能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治疗效果和各方面的反应,对治疗方案及时作出调整和更改,一方面能缩短患者病程,减轻痛苦,较轻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较早作出处理【5】。

口腔颔面部肿瘤采取综合序列治疗的治疗方法,是建立在大量的临床病例基础上的,虽然口腔颔面部肿瘤综合序列治疗方法未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共识和广泛应用,但是大量案例表明:有选择性的为小部分患者选择综合序列治疗方法,能提高患者5年左右的存活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6】。对此,我们曾对23例口腔颔面部患者进行了病例分析,均为口腔颌面部鳞癌,采取的治疗方法为术前辅助化疗,后期手术治疗的综合序列治疗方案,治疗结果发现化疗有助于抑制原发肿瘤,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命,并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采取化疗治疗和手术治疗的综合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75.9%和27.1%,两组数据比较具有差异性,5年后,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56.8%和12.9%,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数据表明:综合序列治疗能起到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切无不利影响。

3 其他

综上所述,口腔颔面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各种各样,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疗法、生物治疗和中医治疗,除此之外,还有营养治疗、镇痛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均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和病灶转移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综合治疗的治疗疗效较佳,手术治疗仍然是口腔颔面部肿瘤的首要治疗方法。特殊情况下如复发的口腔颔面部肿瘤、全身转移的口腔颔面部肿瘤以及晚期口腔颔面部肿瘤等还需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肿瘤分化程度采取合适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口腔颌面-头颈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新进展高级研讨会暨200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J].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9(03)

[2] 徐亚娟,刘文书. 老年人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回顾分析[A]. 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 2009

[3] Pan Jian, Hua Ge, Yu-Ming Wen, Wang America, Jiang Li systemic malignant tumors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etastases [A]. First National Oral and Maxillofacial Oncology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 2001

[4] 王晓毅,王昌美,Banchiamlak Demissie Biru,温玉明,高庆红,李龙江,唐休发,潘剑,华成舸. 口腔颌面部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A]. 第四届中国国际暨第七次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5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癌症到了晚期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许多患者选择放弃治疗。现在,已有许多针对晚期癌症的新方法问世。晚期癌症患者应积极寻找专科医生的帮助,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晚期癌症,通俗来讲是已失去根治机会的恶性肿瘤。此时,肿瘤进展形成较大体积且出现了远处转移(扩散),并伴随一系列的并发症,治疗比较困难。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抗癌方法不断涌现,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可能。

治疗癌症通常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对晚期肿瘤患者而言,除传统的放化疗以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是目前国内新兴的一种癌症治疗方法,运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剂,将从患者体内采集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该方法可以激发和增强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近年来,另一类生物治疗应用到临床并取得明显疗效,即分子靶向治疗。分子靶向药物主要作用于肿瘤相关的特定分子,阻断肿瘤的生长,对肿瘤细胞以外的正常细胞影响较小,可延长不宜进行手术的中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命。

微创治疗 临床统计显示,60%以上的中晚期癌症患者可以通过微创治疗得到治疗的机会;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技术使不能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获得了无瘤生存的可能;利用超声聚焦的方法,可以在肿瘤局部产生60℃以上的高温,完全灭活肿瘤细胞,现已广泛应用于晚期肝癌、胰腺癌、肢体肿瘤的治疗;微创治疗对控制晚期癌症的疼痛等症状也有较好疗效。

中医药治疗 中医言“存有一分血,便有一分命。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传统汤药的使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通过医生仔细的辨证施治,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的体质,调节肿瘤所在的微环境,间接起到控制肿瘤的作用;另一方面,部分清热解毒的中药还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的生长。如果配合其他有效方法,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当然,中医药治疗肿瘤必须在整体观、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实践,决不能随意施药。

癌症需要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及手段,其治疗周期和康复过程相对较长。因此,为晚期癌症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能减轻患者痛苦,防止或减少并发症发生。

1.做好患者心理支持 晚期肿瘤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有的对治疗失去信心、悲观失望,甚至产生轻生念头。这些情绪不但无助于机体调动自身能动性与疾病作斗争,反而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医生和家属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炎性假瘤

0引言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是一种常见的眼眶疾病,其诊断是一个排他性诊断,即在除外眼眶的甲状腺相关眼病、感染、肉样瘤病、淋巴瘤、转移癌、Wegener肉芽肿等病变后,病因未明的炎性病变,现多认为是由B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体免疫反应性疾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1]。

眼眶炎性假瘤发病率约占眼眶病的5%~7.6%,居第3位[1,2]。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平均发病年龄是40~50岁,儿童病例约占6%~17%,文献报道最小的发病年龄为3mo[3]。临床表现多样,成人多为单侧发病,症状主要局限在眶部,儿童可双侧发病,并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发热、呕吐和嗜睡等。炎性假瘤可根据病程、组织学类型或解剖部位分类。按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复发性4期;按病理可分为淋巴细胞浸润型、硬化型、混合型;按解剖部位分类可分为肌炎型、泪腺炎型、肿块型、弥漫型和视神经炎型。其中除肌炎型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外,其余各型无性别差异。炎性假瘤的治疗多从降低免疫反应、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和消除局部肿块方面入手,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及生物治疗等,现综述如下。

1临床观察

由于炎性假瘤有自限性,有自发消退的可能[4],所以对于无症状的局限性炎性假瘤可以暂不治疗,定期进行随诊观察。有的学者经过临床观察发现,有些经过活检证实为炎性假瘤的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但症状一直没有进展,有的甚至自发消退,因而提出一旦经手术或活检证实为炎性假瘤后,不给予任何治疗,只进行临床观察是最好的治疗方法[5]。

2药物治疗

2.1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治疗兼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一直是治疗炎性假瘤的首选方法,大多数文献的推荐剂量是口服强的松60~100mg/d,对于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剂量有的可应用到120mg/d[6]以上,然后逐渐减量,持续数周至数月。当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时,患者病情迅速好转,症状在1wk内消失。糖皮质激素对弥漫性非纤维化型和急性肌炎型疗效明显,对孤立的肿块型或纤维硬化型疗效差[4],炎性假瘤引起的视神经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良好[7]。有的学者研究发现,虽然有大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治愈率只有37%,其中有50%的复发率[7]。随着现代医学及药物的发展,一些新的方法和药物也用于临床,现在对于复发或症状明显的炎性假瘤常给予冲击疗法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可用于冲击治疗的糖皮质激素有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强的松龙等,在冲击治疗后给予口服强的松,逐渐减量直至停药[6,8]。用于局部注射的药物有地塞米松、强的松龙、甲强龙、曲安奈德、得宝松等,它主要适用于泪腺炎型和局部肿块型。复发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时,药物应该增加到能控制炎症的治疗量,由于病情反复,用药常达数月,加之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副作用很多,所以有的学者建议应限制在3mo以内[8]。

2.2免疫抑制剂 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放射治疗不敏感的患者,常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和减轻症状。常用的药物有环磷酰胺、甲胺喋呤、环孢素、硫唑嘌呤长春新碱等,给药途径有静脉输入、口服和球后注射等方法[6]。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于旧的药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有一些新的药物应用于临床。

近来有的学者经过对甲氨喋呤的疗效观察,提出小剂量甲氨喋呤的耐受性好,副作用少,因而可以替代环磷酰胺作为免疫抑制剂的首选药[9]。有的学者发现环孢素可以使腹膜后纤维化的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因而提出对于类似患者,例如硬化型炎性假瘤的患者可以应用此种药物来控制病情[10],这为硬化型炎性假瘤的药物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依据。

随着新的药物的出现,将使更多药物应用于治疗眼眶炎性假瘤成为可能,最近文献报道的新药有麦考酚酸莫酯 它和硫唑嘌呤作用一样是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淋巴细胞产生的鸟苷,因此抑制细胞的生长,已有成功地应用于治疗眼部炎症性病变[11],但在眼眶炎性假瘤中的作用还有待于更多的临床验证。

2.3其它药物 应用于治疗炎性假瘤的药物还有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布洛芬)、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球蛋白的主要作用是中和体内的自身抗体,抑制淋巴细胞功能,抑制细胞因子生成,已有成功治疗对糖皮质激素和放疗、免疫抑制剂不敏感的肌炎型炎性假瘤的报道[12],但对于其它类型的炎性假瘤还缺乏临床报道。此类药物价格昂贵,临床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3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较早用于治疗眼眶炎性假瘤的治疗方法之一,它主要适用于对于糖皮质激素抵抗、不能耐受或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有报道64%~75%的患者疗效良好[4,13]。它对于有急性炎症表现的病例效果良好,对于硬化型的效果较差[4]。放射治疗剂量一般是10~35Gy,常用的剂量是20Gy,分10次在2~3wk内给予。最近,有学者经过对2例眼眶肌炎的患者的治疗和文献回顾性分析,提出用剂量20Gy,分10次给予放疗,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控制症状,但是长期疗效并不理想[14]。

4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限局性病变。急性期是手术禁忌,因为急性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而手术不易找到肿块,不易完全切除病变,且易留下瘢痕,术后可能加重组织纤维化。对糖皮质激素、放射、免疫抑制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的局限型硬化型和细胞浸润型的手术效果良好[4,15],而对弥漫型治疗效果较差,因为病变侵犯了眼眶的重要结构 [1,4]。手术治疗有两个目的,切除局部病变及活检证实病变性质。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手术方法已不局限在单纯开眶手术,据病变解剖部位的不同,可经颅、上颌窦等施行手术[5]。对于视功能丧失、眼球突出明显、导致暴露性角膜炎和顽固性疼痛的患者,可以行全眶内容剜除术或后部眶内容剜除术以解除痛苦[16]。

5生物治疗

生物治疗是建立于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上,使用生物大分子、基因以及其他天然或化学合成药物,通过调节机体自身免疫防御机制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目的一种全新治疗方式,也就是应用主要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生物物质治疗疾病。目前应用于治疗眼眶炎性假瘤的为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由活化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释放,可促进炎症反应。它可与2种受体即1型TNF受体(p55)和2型TNF受体(p75)结合,并在许多类型的细胞上有表达。TNF-α的生物活性可被可溶性TNF受体减弱。TNF-α拮抗剂具有抑制和降低TNF-α和其它致炎细胞因子(如IL-6,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IL-8)的作用,也可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从而减少血管的生成,抑制炎性假瘤的生长。TNF-α拮抗剂的临床应用为炎性假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此类药物有3种: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和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1998年最初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被批准用于Crohn病的治疗。它是一种嵌合性IgG1抗TNF-α抗体,含有小鼠抗体的抗原结合区和人抗体的恒定区,可与可溶性和膜结合TNF以高亲和力结合,破坏TNF-α与其受体结合。它也可通过抗体依赖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杀伤表达TNF-α的细胞。依那西普是一种可溶性TNF受体的融合蛋白,由高亲和力2型TNF受体与人IgG1 Fc段连接而成,可与TNF-α及TNF-β结合,因此可防止二者与各自受体结合。阿达木单抗是一种重组人IgG1单克隆抗体,可与人TNF-α以高亲和力结合,破坏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溶解表达TNF-α的细胞 。

Wilson(2004年)采用英夫利昔单抗成功治愈1例难治性炎性假瘤的儿童患者[17]。同年12mo,Garrity等[6]报道治疗1例合并克隆病的眼眶肌炎患者,采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发现患者眼眶肌炎的症状也得到控制,随后又用此药治疗了6例炎性假瘤患者,除1例复发外其余都病情稳定并成功地戒除了糖皮质激素。最近也有人报道用此类药物中的阿达木单抗治疗肌炎型收到良好疗效[18]。现在临床报道仅限于治疗肌炎型炎性假瘤,药物也只有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剂型也只有静脉输入型,而且它昂贵的价格也限制了它的应用。虽然有以上许多不利因素,但它在眼眶炎性假瘤中的应用,给临床眼科医生们治疗这种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炎性假瘤的致病原因还未明确,许多炎性因子可能是导致炎性假瘤发生的原因,对于炎性假瘤的病因的进一步研究,可能提供更多治疗依据,使更多的生物治疗方法应用于治疗炎性假瘤。

总之,由于对炎性假瘤病因的研究尚不清楚,所以对它的治疗只是对症治疗,一般的治疗是首选糖皮质激素,对复发、不能耐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或有抵抗的患者依次进行放射治疗、免疫抑制剂或生物治疗等,对于以上治疗无效或视功能丧失的可给予手术治疗。眼眶炎性假瘤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和风湿学、肿瘤学、器官移植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学科的许多方面可以引用到治疗炎性假瘤上来,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和新药物的出现,人们对炎性假瘤本质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有更多新的药物和方法应用于临床,为炎性假瘤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 Henderson J. orbital tumors.New York:Thieme-stratton,1980:513-516

2张虹,宋国祥,何彦津. 3406例眼眶病临床病理分类.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8;3(16):172-174

3 Grossniklaus HE, Lass JH, Abramowsky CR, Levine MR. Childhood orbital pseudotumor. Ann Ophthalmol ,1985;17(6):372-377

4 Char DH, Miller T. Orbital pseudotumor.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and response to therapy. Ophthalmology ,1993;100(11):1702-1710

5 Mahr MA, Salomao DR, Garrity JA. Inflammatory orbital pseudotumor with extension beyond th e orbit. 2004;138(3):396-400

6 Garrity JA, Coleman AW, Matteson EL, Eggenberger ER, Waitzman DM. Treatment of recalcitrant idiopathic orbital inflammation (chronic orbital myositis) with infliximab. Am J Ophthalmol ,2004;138(6):925-930

7 Mombaerts I, Schlingemann RO, Goldschmeding R, Koornneef L. Are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 useful in the management of orbital pseudotumors? Ophthalmology ,1996;103:521-528

8 Rubin PA, Foster CS. Et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idiopathic orbital inflammation.Am J Ophthalmol ,2004;138(6):1041-1043

9 Smith JR, Rosenbaum JT. A role for methotrex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non-infectious orbital inflammatory disease. Br J Ophthalmol ,2001;85(10):1220-1224

10 Marzano A, Trapani A, Leone N, Actis GC, Rizzetto M.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using cyclosporine. Ann Rheum Dis ,2001;60(4):427-428

11 Thorne JE, Jabs DA, Qazi FA, Nguyen QD, Kempen JH, Dunn JP. Mycophenolate mofetil therapy for inflammatory eye disease. Ophthalmology,2005;112(8):1472-1477

12 Nakatani-Enomoto S, Aizawa H, Koyama S, Haga T, Takahashi J, Kikuchi K. A patient of recurrent orbital myositis with good response to high-dos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therapy. Rinsho Shinkeigaku ,2002;42(2):154-157

13 Orcutt JC, Garner A, Henk JM, Wright J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orbital pseudotumours by radiotherapy .Br J Ophthalmol ,1983;67(9):570-574

14 Isobe K, Uno T, Kawakami H, Ueno N, kawata T, Abe H, Minowa K, Yamamoto S, Ito H. Radiation Therapy for Idiopathic Orbital Myositis:Two Case Reports and Literature Review. Badiat Med ,2004;22(6):429-431

15 Cervellini P, Volpin L, Curri D, Pedrotti M, Benedetti A. Sclerosing orbital pseudotumor. Ophthalmologica ,1986;193(1-2):39-44

16 Charles NC, Turbin RE. Photo essay: bilateral sclerosing orbital pseudotumor with intracranial spread.Arch Ophthalmol ,2003;121(3):412-413

细胞生物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局限于结肠和直肠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边界清楚的炎性反应,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免疫系统异常是造成炎症和组织损伤的内在因素,并与遗传、环境、微生物等因素密切相关。60%~85%UC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报道较多是该同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并发现与HLA-DR2 相关。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并可伴有关节损害,发生几率11.5%~15.7%,多累及外周关节和中轴关节,同时还有肠道外,以皮肤病变最常见(约占10%~25%),另外还可出现深在的疼痛性口腔溃疡、小腿溃疡、发热及体重下降等。由于近年来炎性肠道疾病的动物模型制作已获得很大的进展,UC的治疗除了使用传统的氨基水杨酸外,有很多新疗法的研究,其中以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更为突出。

1 免疫抑制剂治疗

全身及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GCS)目前仍是治UC最快速有效的药物。GCS是中、重度UC急性期及氨基水杨酸类治疗6~8周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首选用药,有最新的制剂多经灌肠给药,不良反应少,二丙酸氯地米松(BDP)的临床缓解率为36.7%。长期应用激素治疗可引起骨质疏松,临床实验发现13例UC患者服用间苯磺酸强的松龙,12周后炎症评分降低,而骨钙素和椎骨骨密度无明显下降。一般认为使用足量激素5~7天后无效都称为激素抵抗型溃疡性结肠炎(GRUC),曾有研究表明激素的作用与GCS的受体有关,通过临床发现外周血与肠黏膜中GCS的受体表达不一致,所以GCS受体并不能提供UC患者是否对激素存在抵抗的信息。对于GRUC,研究表明环孢霉素有效,但是长期使用不良作用较大。他克莫斯与环孢素有相同的机制,但疗效是环孢素的100倍,毒性较小,是治疗GRUC的理想药物。静脉用低分子肝素1周后有75%的GRUC患者达到临床缓解,且无明显肠道失血。机制可能是抗凝、抗炎、保护抗溃疡形成生长因子如碱性纤维原生长因子(bFGF)高亲和力的受体,但剂量和疗程仍需进一步研究。

2 生物治疗

随着对UC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生物治疗将成为未来IBD的重要治疗方法。生物治疗包括天然的生物制品、重组肽类或蛋白、抗体、核酸、细胞基因治疗。以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为代表。TNF-α是UC发生、发展、转归的重要因子,在UC患者的血清、粪便及尿中均显示TNF-α浓度升高,TNF-α是由T 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被金属蛋白酶TNF-α活化酶激活,其中包括黏附分子表达增加、巨噬细胞的激活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TNF-α单克隆IgG抗体能有效而快速中和TNF-α,同时减少致炎细胞因子及抗细胞间黏附分子的释放。其代表为infliximab(CA2)为人鼠嵌合型IgG1单克隆抗体,有报道5~20 mg/kg Inflixmab治疗8例拟行结肠切除的重症UC患者,有5例临床症状得到缓解[1]。临床实验发现患者服用infliximab对轻到重度UC均有效,可避免结肠切除术。Infliximab使用后有发生非何杰金淋巴瘤、狼疮、结核等疾病的报道,建议先确认有无结核感染,治疗后应长期随访。

3 营养治疗

70年代初,外国学者观察到营养治疗对IBD治疗作用,特别对于生长迟缓和有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儿童患者营养治疗是关键。营养支持可促进黏膜修复、改变肠道菌群、改善骨质疏松症等,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经典的UC治疗方法配合用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疗效与美沙拉嗪相似,丽珠肠乐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营养状态,促进肠道IgA分泌,增强肠免疫屏障等[2],乳酸乳球菌可分泌有活性的IL-10,抑制炎症及链反应。多形拟杆菌通过PPARγ与NF-κB亚基Re1A结合后促进NF-κB进入浆细胞,起到抗炎作用。

短链脂肪酸特别是丁酸盐的代谢异常可引起结肠细胞损伤。双歧杆菌发酵的牛奶100 ml/d,口服治疗轻重中度UC,服用12周后临床和内镜下炎症活动指数明显降低,大便中丁酸盐、丙酸盐增加麦芽食品(GBF)可提高腔内丁酸盐含量,减少临床活动性和黏膜损害,并未发现不良反应。60例慢性活动性UC患者每日口服缓释卵磷脂6 g,持续3个月,炎症指数

4 黏附分子抑制治疗

黏附分子在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炎症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整合素α4β7和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Mad-CAM) 相互作用介导肠黏膜淋巴细胞的归巢。单次输注3 mg/kg 抗α 4整合素可使10例活动性UC患者中6例病情得到改善。

5 白细胞提取术

白细胞提取术(LCAP)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方法。活动性患者经LCAP治疗可减少IL-1、IL-8和TNF-α的表达、减少细胞内信号传到通路活化成分如NF-κB、MAPK等,并抑制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活化。LCAP治疗19例患者中14例炎症指数

6 神经免疫调节剂

与IBD有关的促炎神经肽有P物质、血管活性肽(VIP)、神经肽Y等。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生长抑素以及蛙皮素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7 其他

国内对中医中药治疗UC的探讨已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和经验,疗效高、复发率低。雷公藤内酯醇可抑制NF-κB,对结肠炎模型具有保护作用。柔肝健脾药可使UC患者P物质、血管活性肽减少,有解痉、止痛、消炎作用。

我国学者提出骨髓干细胞治疗UC的可能性,并进行前期预测试验结果提示,骨髓干细胞可随血液循环到达结肠黏膜并转化为结肠黏膜干细胞[3]。此方法虽然目前尚属实验阶段,但为UC的未来治疗提供了可能性的有效途径,前景广阔。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在UC治疗过程中, 加用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支持治疗, 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UC的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

参考文献:

[1] 王晓兰,吕和平,康跃军.肿瘤坏死因子α与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J].洛阳医专学报,2002,20(3):264.

[2] 王群英,陈村龙,王继德,等.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4,24:40.

[3] 江学良.溃疡性结肠炎现代诊疗手册[M].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