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脱贫基本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各派2020年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意见建议,我县高度重视,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和派提出的意见建议,把民主监督作为改进扶贫工作、提高脱贫质量的重要途径,现将民主监督意见建议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责任落实方面。“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达到100%。2020年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研究脱贫攻坚工作40次,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12次、脱贫攻坚联席会议21次,安排部署、会商研讨脱贫攻坚工作,克服疫情和洪灾影响,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县27名县领导、62个县级部门和183个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30个乡镇436个村,全县6838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所有贫困户,实现县领导联镇、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全覆盖。
(二)政策落实方面。制定脱贫攻坚政策性文件60余个,针对疫情影响制定十项措施,形成完成的政策体系。脱贫攻坚以来,全县完成贫困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住房新建24057户,“两建三改”25440户,贫困户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财政投入8900余万元代买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和补充医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100%全覆盖,“一站式”结算医疗费用应报尽报;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六长”负责制,落实教育资助资金28165万元,惠及建档立卡、孤儿、特困供养等贫困家庭学生24.41万人次,贫困户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率100%;采取分散打井、集中供水、管网延伸等方式,解决5168户11117人贫困人口饮水问题。
(三)工作落实方面。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园区(基地)169个、扶贫养殖车间30个,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受益贫困人口21467人。实施务工奖补,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提供“点对点”专车服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3万人,累计兑现奖补资金3296万元。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就业19559人,通过就业扶贫示范基地、扶贫车间稳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743人。以挂牌督战、防返贫监测帮扶、百日攻坚和问题整改清零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常态化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全县大排查发现问题57267个,中、省反馈问题615个,自查问题30580个,全面整改清零。大力推进消费扶贫,30家本地企业申报获得“扶贫”集体商标,通过建专柜直销、平台网销、促销奖补、以购代扶等方式实现农副产品销售总额3.57亿元。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县上下坚持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始终聚焦未脱贫人口、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紧紧围绕“一超六有”核心指标,全力克服疫情和洪灾影响,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圆满完成脱贫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2748户5935人贫困人口减贫任务,33465户78242人已脱贫人口脱贫质量进一步巩固提升,986户2173人边缘易致贫户“一超六有”全面达标。
理清清单“定好位”
今年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突破的主战之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4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如期摘帽。贫困户脱贫必须达到‘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400元以上”。双辽市正奔着2017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奋斗目标前进。
为实现目标任务,双辽市制定了“三管齐下”的工作思路。对2016年已脱贫人员,扎实开展“回头看”,着力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巩固脱贫成果,_保不返贫;对已确定实行保障兜底脱贫的5144人,由市民政局牵头,会同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抓紧落实保障兜底措施,确保应兜尽兜、兜住兜牢;对计划实行保障兜底脱贫以外的11434人,逐户逐人确定产业脱贫项目,压实包保责任,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
明确责任“抓落实”
扶贫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份担当。双辽市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市、乡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书,细化工作目标和任务,狠抓落实。建立健全市、乡、村及各包保部门联动帮扶机制,形成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保责任人统筹协调的工作模式,所有包保部门(单位)逐户走访调研,制定脱贫计划,真正做到项目到村、措施到户、包保到人。
众擎易举,众行易趋。针对包保任务重的形势,双辽市积极动员学校、医院、部队、部分企业、专业合作社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形成合力攻坚新局面。双辽市工商联(商会)积极组织引导双辽市民营企业参与“民企帮扶脱贫攻坚光彩行动”,26名企业会员,深入9个村104户贫困户一对一指导帮扶,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启精准扶贫新途径。双辽市工商联(商会)共组织、引导联会员、会员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及人士在捐资助学、农业生产等方面共计捐资20.45万元。双辽市“绿之缘”合作社理事长邹双艳参加了全省“民企帮扶脱贫攻坚光彩行动”推进会,并作了典型发言。
精准施策“强支撑”
推进脱贫攻坚,光输血输不来真富裕,等靠要要不来真发展,必须精准施策、标本兼治。双辽市从抓产业入手,促进稳定增收脱贫。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联动机制,落实有机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产业结构调整、苗木种植、农业机械化、“光伏+”等脱贫项目。让“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优势。今年将有97个项目在双辽市落地生根,直接投资达220亿元,带动投入600亿元。同时,将发挥好331个脱贫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组团脱贫。
医疗、教育、低保既是民生的基本保障,也是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双辽市从抓保障入手,促进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统筹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口供养等救助制度,不断提高低保标准;扎实推进医疗脱贫,保障兜底户个人医疗保险和住院新农合报销后产生的自负费用由政府承担,全力破解因病返贫问题;着力抓好教育脱贫,持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学费减免、助学贷款、特困学生补助等资助政策,解决好因贫辍学、失学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国家和省考核验收的重要指标。双辽市从抓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促进农村全面繁荣。重点强化贫困村路网、水利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电力设施和村屯环境改善。
全党精准扶贫主号角吹响后,台前县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实的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出了“全党抓扶贫、重点抓产业、关键抓精准、核心抓就业、脱贫奔小康”的思路。特别值得赞许的是,台前县立足县情,着眼全局,选择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把扶贫就业基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把扶贫、脱贫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打造集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于一体的就业基地,推动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积极探索“造血式”产业扶贫新模式。他们的具体做法有:
注重农业产业扶贫,增强群众“造血”功能。立足产业优势,以发展鹅鸭养殖、食用菌种植、肉奶牛饲养、苗木花卉和经济林种植等种养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一批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的农业产业化扶贫基地,推行“基地+贫困户+企业”发展模式,通过吸纳贫困户就业,引导贫困户以资金、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生产经营,建立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多种途径推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脱贫。
实施电子商务扶贫,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抢抓被国家商务部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强力推进电商扶贫工程,通过电商平台把贫困群众的土特产品卖出去,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拓展销售市场网络,打造农产品品牌,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州、县脱贫攻坚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实际,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坚持引领发展,服务群众,转变作风。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着力解决贫困户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改善贫困户发展条件,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推进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打好脱贫攻坚战。紧盯核心指标和基本要求,保持攻坚力度不减、劲头不松、靶心不变、焦点不散,开展对标补短,实行逐项整改,要求对照问题清单,全面开展自查工作,切实做到问题整改无遗漏、整改无死角,确保类似问题全面清零,做到逐一销号,健全体制机制,稳定脱贫质量,确保全面打赢2020年脱贫摘帽攻坚收官战。
二、整改方式和成效
为确保全面打赢2020年脱贫摘帽攻坚收官战,为切实把脱贫攻坚专项工作落到实处,高度重视,把脱贫攻坚专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首要工作议程,认真对照问题整改情况,全面自查,对标认领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措施,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坚持以党的、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就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清零行动整改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进一步强化了干部的认识。针对反馈意见,认真进行了研究讨论和自查,对整改任务做了梳理分工,逐一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责任领导、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三、进一步开展问题自查排查
按照县上脱贫攻坚领域彻查整改“清零”行动安排部署,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彻查清零整改行动。今年以来,我们以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和整县脱贫第三方评估反馈问题整改为主要抓手,严格落实全省固强补弱现场会精神。
(一)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细化培训内容,举实例,让乡镇干部及农牧民群众都能清楚掌握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方法。
(二)针对整改问题,对具备条件解决的,立行立改,限期整改;对需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完善的,抓紧研究提出方案;对一时解决不了的,认真研究提出加强和推进有关工作的意见和措施积极推进。
(三)坚持把帮扶工作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及时了解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千方百计帮助解决。本着办一件实事,暖一片人心,结合精准扶贫统计工作特点,主动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立足群众需求,聚焦增收致富技能提升、惠民政策知晓度提升、内生动力激发、文明意识提升等主题,丰富、拓展课程设置,常态化开办“农民夜校”,以此全覆盖提升贫困户、非贫困户的感恩意识和政策法规明白度。由和驻村干部牵头,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真帮实促,努力做好村民的贴心人。按照精准帮扶工作要求,结合两学一做和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结合精准扶贫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灵活时间安排,以现场会或微信群为载体,每周开展一次村干部及贫困户明白人培训。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按照“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通过扶贫工作进行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走访、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突破口,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帮扶措施。
(四)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提高汉语普及度,鼓励贫困户在家发展产业,创新思想认识;鼓励贫困户根据自身情况,利用结对联系乡的自然优势,由村第一书记、乡干部职工、村两委为帮扶主体,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计划;对帮扶乡劳动力,不定期举行种养殖技能培训会,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提高其自身发展动力,携手致富奔康。
五、长效机制建设
积极参与仲堆村脱贫攻坚部署工作,同乡党委班子、村两委班子、驻村干部一起研究仲堆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相关事宜,引导贫困群众转观念。通过入户走访向群众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政策,保障此项工作有序开展,统计局加强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入户走访、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及时地传达扶贫攻坚各项政策。
六、下步方向
(一)积极争改善受帮扶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走产业化扶贫之路,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最佳途径。引导支持农户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林果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三)提高村民外出务工意识。进一步做好村民外出务工的思想工作,指引村民外出务工渠道,增长村民经济收入。
(四)落实帮扶经费,强化工作保障。局机关将挤出办公经费支持帮扶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动员和组织单位职工捐款捐物为联系户提供资金帮扶。落实驻村帮扶办公经费,加强帮扶工作后勤保障。
(五)抓实抓好数据质量整改工作。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州、县相关文件要求,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对照反馈的整改问题,逐条逐项梳理核对,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类数据之间逻辑合理,前后一致,同时要举一反三,全面查找数据中存在的风险点,剖析原因,解决问题,提高质量。
从“任务接受型”向“主动出击型”转变
由于体制的原因,一直以来乡镇残联的工作定格在接受上级残联任务,实行上通下达、下情上报的基调上,工作类似于“行贩”。乡镇残联虽已建立多年,但其组织机构单薄,人员老化,一些乡镇残联理事长在工作中习惯于按部就班,照本照套,工作缺乏热情,缺少主动性。笔者认为根据乡镇基层残联的定位与作用,大的乡镇(街道)有五六千残疾人,一般乡镇也有千把人,乡镇残疾人工作已实际上成为整个残疾人事业的一面镜子和一把尺子。面对数量众多的残疾朋友,残疾人工作如果没有计划,没有盘子,没有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一个地方的残疾人事业就很难得到发展。为此,乡镇(街道)残联要从“任务接受型”向“主动出击型”转变。上级残联下达的工作任务固然要完成,然而创造性地开展完成与被动接受完成是两种态度,两重境界。乡镇基层残联处在残疾人工作的最前沿,对残疾人的情况最了解,所承受的工作量也最为繁杂。大量的残疾人业务工作和残疾人权益保障需要通过乡镇基层残联的这个“桥头堡”来实施。乡镇残联工作必须主动出击,真正做到“找着干”,而不是“推着走”。更多地考虑和动员社会力量,营造助残扶残氛围,发挥乡镇人多面广的优势,在残疾人工作中造大声势,做大蛋糕。
从“日常应付型”向“思考谋划型”转变
根据调查资料表明,有80%左右的残疾人集中在农村基层。可见,基层残疾人工作是整个残疾人事业的大头。目前,一些基层残联的工作人员以应付为主,存在着“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工作缺少计划,缺乏理性思考,更谈不上超前谋划。对残疾人的困难和问题就事论事,勉强应付,运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老方法、老手段。笔者认为,基层残联对残疾人工作要想兴旺发达,最重要的是要思考谋划,要充分发挥乡镇残联主席团和理事会的组织领导作用,研究制定本区域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大事和要事,明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工作措施和实施方案。要强调工作的计划性、针对性和长效性,加强乡镇残联的规范化建设。要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做残疾人的“贴心人”和“知情人”。
从几项业务向全面发展转变
一直以来,基层残联的工作着力于扶贫、就业、康复这几项残联主要业务工作之中,对残疾人领域的其他事情很少过问,甚至还留有“死角”。更有甚者,一些基层残联存在着残疾人工作“单打一”的现象,难以保障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实行同步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做残疾人工作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挑挑拣拣,要努力克服基层残疾人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模糊认识;基层残疾人工作既要抓重点,又要促平衡;既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又要注意齐头并进。当前,应清醒地看到,残疾人的文化体育工作,自强典型人物培育,精神、智力、重度残疾人的托(安)养,无障碍环境改造,残疾人自我素质的提升等都曾是一些地方基层残疾人工作的“短腿”和“软肋”,如何补齐这些“短腿”,怎样加固这些“软肋”,是摆在基层残联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扶贫扶弱向“强筋壮骨”转变
平心而论,乡镇基层残联在依靠当地党委政府为救助贫困残疾人,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客观地讲,乡镇残联工作的重心一直放在残疾人的扶贫上,而这种扶贫的方式又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输血”的形式上,这样有意无意地导致了一部分残疾人缺乏自强意识和自立本领,缺少主动脱贫致富的方法和途径,躺在政府的“救济簿”上吃低保、拿补助。当然,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这是各级政府在实施民生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对重度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在救助政策上还要给予顷斜照顾,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目前在完善救助政策,加大保障力度的前提下,乡镇要用更多的精力和更有效的途径去帮助解决残疾人的脱贫致富问题。乡镇基层残联工作的重心要从扶贫扶弱逐渐向残疾人的强筋壮骨转变,用先进科学文化武装残疾人的头脑,不断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增强残疾人劳动致富本领,用残疾人自己的双手更多地创造社会财富,以达到实现自身价值,消除家庭贫困的目的。为此,一要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电脑、科技知识,职业技能要求,农村实用技术等等,都要向残疾人进行有效灌输和教育。要根据残疾人的特征、需求及其从业的岗位,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培训,重点解决残疾人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方面的实用技术问题,切实讲究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二要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着力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残疾人生存和生活来源的基本保障,是解决残疾人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目前要抓住新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深入贯彻的有利时机,依法推行残疾人劳动就业,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领导力度,动员广大福利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把农村富裕的在劳动年龄段以内的残疾人的就业切实安排解决好。政府各级各部门要带头安置残疾人,为残疾人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残疾人,特别是青壮年残疾人,人人有工作,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赚。基层残联要全力做好残疾人就业的牵线协调工作。三要全方位、多角度为残疾人脱贫奔小康提供服务。土地、资金、技术、种苗等生产要素要顷向于残疾人自主创业。农技人员要与残疾人创业联姻结对,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残疾人扶贫基地要进一步发挥幅射作用,带动周边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基地建设,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要规范和完善为残疾人自主择业的优惠条件和优惠措施,激发广大残疾人的创业热情。乡镇要动员干部职工与脱贫残疾人家庭结对,尝试用一对一的办法,为残疾人脱贫致富提供全程服务,积极鼓励残疾人自主择业和创新创业。基层残联要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为残疾人自强自立和自我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