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生态工程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之巨、规模之大、通车里程增长之多、惠及农村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有效改善了农村对外交通条件。农村公路的地位正从以前的干线公路的补充提升到整个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的城乡之间、农村之间交通纽带作用日益显现得更加突出,其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也已逐步彰显。当前,农村公路已进入建设,加强生态建设、节约资源方面任务更加繁重,实施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势在必然。
实施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农村公路建设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和谐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体现,是创建节约型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农村公路建设事业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生态公路的概念
“生态公路”这一概念虽出现不久,但已受到多方关注。许多以生态公路为名的公路建设项目也已陆续上马。然而关于“生态公路”的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确切定义,围绕着这一概念存在很多争论。对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公路建设的思想、理念和实践。
事实上,把握生态公路并不应在表面上死抠字眼儿,而主要应深刻理解它的思想精髓,要把握住它的神而不是形。生态公路主要是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公路发展的方向,从这一点来看其基本思想和总体思路是相当明确的,具体的细节问题要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充实。因此,叫什么名称倒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在公路建设中要充分体现生态的发展标准,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使公路既能高效、快捷、安全、舒适地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又能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容。因此,与其说“生态公路”是一个类型概念,不如说他是一个评价性的概念,即它主要不是指某一种、某一类公路,而是指一种公路营建的思想和理念,是公路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二、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内涵
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资金投入上下功夫,而应是在把握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尽量结合周边地形地貌,实现农村公路生态化,主要是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和目标:
(一)实施原则:安全第一、质量至上原则,设计先行、规划控制原则,建设与保护并进原则,线形与环境和谐原则,节约资源与变废为宝原则,交通文化与乡土文化共建原则。
(二)实施目标:通过实施生态节约型农村公路建设,使全市农村公路在“两个确保”的前提下,实现五个“最大限度”。即,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大限度地恢复、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环境、最大限度地体现乡土风格。
三、实施方法
(一)安全第一、质量至上。要坚持按照“好字当头,质量为先”的原则,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1.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建设单位要具体落实工程质量负责制,细化质量工作目标,强化质量管理,建立责任明确、目标明晰的质量管理制度。监理单位要加强工程现场检查和巡查力度,对工程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工序要加强旁站。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文本和合同规定组织施工,明确质量、安全责任人,制定质量、安全保证措施,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控制,配备必要的压实、拌和、计量和试验等设备,强化施工质量、安全自检,确保工程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工序质量、安全管理不缺位、不断档、不留死角。
2.拓展“阳光工程”内涵。一是要积极探索和推广人大监督、党政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构筑有效的综合监督网络。二是要将公示内容从主体工程拓展到附属设施,不断提升主体工程和安全设施等附属工程质量。三是要鼓励检举、揭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交通质量监督部门对质量举报应及时调查处理。
3.落实安全保障设施。一是要按照“同步设计、同步审查、同步实施、同步验收”的原则,对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积极实施安全保障设施;二是要加强对安全设施施工质量的监督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切实为行车安全提供保障。
(二)设计先行、规划控制。
1.确立理念、用心设计。一是要把保护沿线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作为重要因素,在各专业设计中予以最大限度地考虑和体现。二是要重视路基防护及排水设计,在保证边坡自然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植物防护或工程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设计方案;边沟等排水设施尺寸、位置、防护应结合农田水利灌溉,合理设计满足排水功能要求,尽可能采用小、暗、绿的型式。三是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减少高填深挖,少占林地或耕地,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2.完善规划,合理布局。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一是要按照“安全、便捷、节约、实用”的原则,合理确定路网规模,避免一味贪大求全。二是要合理确定路网布局,使农村公路更加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加符合农村地区的发展要求。
(三)建设与保护并进。工程施工前期要采取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快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原地面的扰动,减少对地面草木的破坏,需要爆破作业的,应按规定进行控爆设计;雨季填筑路基应随挖、随运、随填、随压,临时用地在工程完成后要及时恢复原状;要完善施工中的临时排水系统,加强施工便道的管理,严禁在指定的取(弃)土场以外的地方乱挖乱弃。工程建设后期要在节约投资的前提下,以生物措施为主,通过复绿、还耕等措施,积极实施恢复性保护,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四)线形与环境和谐。农村公路路网布局和路线主要控制点选择,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生态等因素,处理好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环境敏感地区的关系。在公路平面线形的选取上,要在满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老路,尽可能避免大填大挖;在公路纵断面线形的选取上,要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布线,尽量减少填挖高度,避免产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使路景相融、路景和谐。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策略;问题;方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在满足居民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人们越来愈认识到绿色环保工作的重要性。生态策略建筑设计,主要强调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概念,以自然因素保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降低人们对电器设备的依赖,有效解决建筑能源消耗问题。
1 建筑设计生态概念分析
将建筑设计融入生态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旨在利用自然因素来改善室内环境,比如提高室内采光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温度平衡等等,良好的生态设计,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建筑的舒适度,满足用户的相关需求,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生态建筑充分利用生态学知识,重在实现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和新能源的应用两个目标,从而确保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就是做好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优化室内空间,提高建筑保温性能、通风性能以及采光度,从而取暖电器的使用以及照明设备的应用,确保建筑能耗的有效降低。随着我国非可再生资源的逐渐减少,我国逐渐面临能源危机,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是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生态建筑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建筑环境,加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以及潮汐能的利用,为建筑提供必要的能源供给,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使用,从而有效改善建筑能源构架,缓解我国能源匮乏问题,促进我国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筑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一)观念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也逐渐增多,施工企业开展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施工进度和施工效率,且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模糊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淡薄,导致工程施工过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以及材料的浪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建筑工程项目往往只满足于基本的居住和工作条件,以及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造成建筑能耗问题越来越严重,大量电器的使用造成供电危机,建筑工程设计观念的落后,以及成为我国建筑设计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性问题
将建筑物本身以及周围生态环境看做一个整体,整体建筑设计理念,能够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有效改善区域环境内的空气质量以及温度效果,确保社会同环境的和谐发展,降低建筑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但是,就目前我国工程施工设计来说,大多将建筑物当做独立的个体,以完成建筑物的施工建设最最终目标,而忽略了周围环境同建筑物之间的关联,最终导致建筑工程项目同周围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矛盾,难以建立有效的区域生态系统,提高人与自然联系的困难度。
(三)目标问题
就我国目前建筑工程设计来说,重在提高建筑工程的使用效果,提高建筑工程的美观度,而不注重建筑工程的使用效果,不注重建筑工程的生态价值,从而使得建筑工程严重影响到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建筑重在实现人类生活以及人类社会同生态环境的良好统一,将生态环境融入人体生活当中,以生态环境改善人类生活质量,降低人类互动对环境的破坏,促进人类社会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工程设计并没有重视这一原则,没有确立环境同社会和谐共处的目标,最终导致环境恶化问题,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和生存。
3 建筑设计生态策略的促进方法
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建筑设计同样需要遵循生态绿色、人文环保的设计原则,降低建筑施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促进生态环境同建筑工程的有机结合,避免建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并且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研究经验所提出的机电促进生态建筑设计的有效措施。
(一) 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工作
首先,施工企业一定要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施工的主要原则,并且要加强生态建筑概念的理解,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重视生态学知识理论的应用。首先,在建筑施工设计中要重视环保技术的应用,以及建筑结构的生态设计,应用滤光玻璃,提高室内光线效果的同时,减少阳光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同时,加强外墙保温技术的利用,减少外界温度对室内环境的影响,避免室内热量的扩散,使室内温度保持平衡,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减少空调等电器设备的使用频率;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工程施工项目的绿化设计,即保持足够的绿化植被,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起到维持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作用;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建筑施工技术对环境的破坏,减少施工设备的能源消耗,减少施工材料的浪费问题。
(二) 环保材料的合理应用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要重视环保材料的节约利用,以及可回收材料的使用,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环境的污染,减少工程施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工程施工材料多为有机化合物,污染性大,分解效率低,工程施工材料废弃于周围环境中,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施工企业要加强环保材料的应用,避免环境污染问题,且有效降低施工材料对用户身体健康的危害。
(三) 加强新能源的应用
加强新能源的有效利用,能够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缓解能源短缺现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最为理想的清洁能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加强相关设备的引入,减少建筑能耗,缓解电力企业的供电压力。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建筑项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其他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都能够有效减少建筑对电力能源的使用,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
4 总结
建筑生态设计,是我国建筑工程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的逐渐短缺,以及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建筑工程建设必须要重视生态设计策略,充分运用生态学知识,使建筑项目融入生态环境当中,减少建筑项目对环境的破坏,以生态环境调节建筑环境,从而到达减少建筑能源消耗的目的,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损失实施。
参考文献
[1]陈凤,于蕾,王静静.对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9,(01)
[2]董涧清.论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J].广东科技,2009,(10)
【关键词】生态建筑 适宜技术 推广应用
生态建筑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但是一定的生态技术含量并不能表明这样的建筑就必然成为生态建筑,而不含有那些典型生态技术手法的建筑也未必就不是生态建筑,因为生态建筑的核心并不在于其硬件如何,而在于其内在的运行系统如何,生态建筑是一个系统,必须从总体上来衡量和评价。
毫无疑问,生态建筑是一和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生态建筑的概念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改变着内涵,其评价标准应当建立在当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从这个角度看,生态建筑自古便有之,只不过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如此紧迫地提起。
自原始社会以来,我们的祖先逐步发展着建筑技术来挡风雨、避寒暑、御猛兽、抗灾害,但人们从来没人真正在通过建筑本身和外界环境完全隔绝开来,直到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控制技术的发展(如暖通空调,人工照明等)使人们有能力将建筑和外部环境前所未有地隔绝开来,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过多地强调了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正是这一错误倾向,极大加剧了全球的生态和能源危机,也使我们自1981年《华沙宣言》以来愈来愈也不得不重视生态建筑这一复合名词。
千百年来我们把建筑描述成“凝固的音乐”,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建筑也曾作为“具有特定功能的机器”而被广泛接受,而今当我们从生态的观念来看待建筑时,一座生态建筑或一个生态建筑系统似乎更像是一个能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生命体,生态建筑应当能够和地球这一大的生态系统有良性的物质及能量交换,并融入其中。
当我们谈及“生态”时,其实我们主要指的是“生态平衡”,那是自然界的生物群落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一种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不断调整的动态平衡。
我们知道建筑是为了改善和调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建造的,是为人类生活和行为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而生态建筑就是力求和自然界之间就资源和能源的输入、输出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动态的平衡。
显然,一座座单体的生态建筑是很难独自成立的,这是由生态和一概念的系统化内涵所限定的。故而,我们必须着眼于生态社区,生态城市,乃至生态社会的建设,从一个个子系统的建立到整个系统的形成,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
一、关于“适宜技术”
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建筑中的技术含量有着明显的增长和专业化的趋势,具体到生态建筑更是如此,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生态技术的生态建筑会是个什么样子,可以说,生态建筑的持续性在很大强度上是依赖于技术的有效性。
生态建筑的涉及面很广,是多学科,多门类,多工种的交叉,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涵盖的技术也是多层次的,从目前来看有所谓“低技术”、“中间技术”和“高技术”。
眼下,“高技术”的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的一大热点,许多媒体和建筑师都热衷于这一话题,源于高技术的生态建筑将会是生态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是不是生态建筑就非“高技”不可,非“高技”不做呢,显然未必。
就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而言,我们关于生态建筑工作的落脚点仍应放在“适宜技术”上,更不用说在我国这一目前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上建造的大多数工程仍然是投资规模中等甚至较小的工程,要在这些工程上试用身价昂贵的“高技术”更加缺乏可行性。
但是生态建筑并不是一项可以等我们“万事俱备”才可以着手的工作,生态建筑的实施有着相当的迫切性。如果我们不从今天开始,不从手边仅有的工具开始着手,等到工程建设的高峰期过后,将空留余恨和愧对子孙。
再回首我们身边,不用说“高技术”即便是“中间技术”,普及率又如何呢,又有多少被运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去的呢?显然,在我国现有的状况下,我们的生态技术与一味追求“高”“新”相比,更应重视技术的具体化,现实可行性及效率,重视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就生态建筑的目前发展状况而言,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适用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太阳能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中水利用,整体绿化,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
当然,与许多设计学科一样,在技术设计前有着总体设计和概念设计的阶段,众所周知,在概念设计中蕴含的偏差甚或错误,想通过后续手段来弥补将是极其困难和代价昂贵的。所以,我们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首先重视总体设计、概念设计的问题。
要重视生态层次的概念,生态城市与生态建筑按地理范围可以如分为四个层次,区域城市级、区级、地段级和建筑单体。建筑师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地段级和建筑单体这两个层次。在城市设计中要和整体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原则协调一致,确保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个城市生态链中的一个链条,能促进整个系统的生态效果。
要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总体设计中贯穿生态设计策略,为建筑单体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催化生态建筑单体的生成。利用场地周边地理环境和建筑形体组织外部空间促进自然通风和降温,避开冬季风主导方向,避免不利风道产生;通过群体的组合形成完整的院落空间,创造良好的微气候,利用场地中的水体和绿化,调节微气候;通过建筑群体的组合,采用更适宜的结构方式,节约土地,发展地下建筑,掩体建筑,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环境特征,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在设计中通过新建的建筑物发掘出环境最优的生态潜能。
二、关于常用的几种适宜生态技术
1.自然通风:近年来,每到炎夏高温季节,许多城市都出现了电力紧缺的状况,以至不得不拉闸限电,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调的用量大幅提开,有调查表明建筑制冷能耗已占到建筑总能耗的10%-20%。而自然通风可以在不消耗任何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气体,补充新鲜空气。
自然通风的主要动力是风压和热压,通过建筑的平面和剖面设计制造出正压区和负压区,可以实现引风,导风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通过制造温差和加大进排风口高差达到造风的目的。
在夏季常通过三种途径使室外热空气自然降温后再进入室内。一是通过建筑物周围组织的成片,整体绿化,二是通过在建筑物附近设置水体,三是让热空气通过引导经由地下空间再进入室内。
【关键词】绿色生态混凝土;循环经济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对原材料的需求量不断上升,遵守可持续发展观、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结构升级的基本方向。建筑行业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项目,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对建筑行业施工原材料进行绿化升级,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绿色生态混凝土是绿色技术的代表,已经在现代社会生产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进一步认识绿色生态混凝土技术,为推动我国建筑行业改革升级奠定基础。
1.绿色生态混凝土技术
1.1绿色生态混凝土定义
目前,业内对绿色生态混凝土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而在1990年,日本著名学者山本良一根据既有混凝土发展现状,提出“环境协调性材料”概念,强调在现阶段工程建设中尽量保持工程施工与现有环境的相协调。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又提出许多类似的概念,包括“生态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与生态混凝土概念相似的是绿色混凝土,强调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协调与自适应特性,重视生态建设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要求在现阶段的生态建设中,要保证能降低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并保证自然的可修复与可调节。
综上所述,绿色生态混凝土的定义为:这是一类特种混凝土,是通过材料研选、采用特殊工艺制造出来的具有特殊结构与表面特性的混凝土,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对环境的负荷小,能够主动改善环境;非再生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率高;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包括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和功能性。
1.2绿色生态混凝土特征
结合材料过程工程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分别从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混凝土本身品质等方面判断绿色生态混凝土特征,其主要表现为:
1.2.1节约型特征
绿色生态型混凝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资源、能源的大量节约,有利于推动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当前绿色生态混凝土生产中,部分地区会通过工业废渣与碱金属化合物产生反应,获得碱矿渣水泥;而将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简化为“一磨”之后,即可通过无熟料水泥配置新型水泥。上述技术的推广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最终达到节能目的。
1.2.2友好型特征
绿色生态混凝土的友好型特征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与混凝土的和谐共生上。与传统混凝土相比,绿色生态混凝土能缓解环境负担,并积极改善环境。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在上海世博会上就采用了一种由粗骨料、水泥、特殊增强剂等材料和水搅拌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与常规混凝土相比,该混凝土在质量、透水性能、透气性能中存在优势,使雨水能快速深入到地表中,不仅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压力,也进一步保证了会场卫生。
1.2材料过程工程学理论
材料过程工程学理论被认为是绿色生态混凝土技术发展的基础。在传统资源生产中,人们只能无止境的从资源环境中获取资源,在使用后的混凝土被当做废物而随意排放,严重降低了原材料使用价值。针对这一现象,部分学者进行的积极探索,并提出了材料大循环理念,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材料大循环结构示意图
上述结构是材料大循环的基本结构图,从各点的分配内容来看,除了地球与废弃物外,每个驻点都代表着一种产品,能满足人类生产活动需要。但随着现代技术发展,废弃物终将会演化为一种产品,在通过一系列转化后被人们所利用,并转化为整个结构中的任意一点,这就是绿色生态混凝土的发展演变。
1.3绿色混凝土加工模式
就绿色生态混凝土而言,在工程建设中应用这种混凝土,能在保证整体施工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混凝土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利用固体废弃物,结合多种再生资源配置高质量混凝土,实现混凝土加工过程中的绿色无污染。
以混凝土生命循环过程为例,其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图2混凝土生命循环过程示意图
从该示意图中可发现,整个混凝土的生产、使用、废弃、再使用等共有6个环节,基本涵盖了绿色生态混凝土技术的主要内容。从该结构中可发现,实现混凝土生命循环过程的关键就是在生态设计角度分析绿色技术,并充分考虑混凝土废弃后的资源回收要求。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绿色生态混凝土技术
1.混凝土循环经济模式发现的可行性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的一种经济模式,该模式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要以高效利用资源为核心,并通过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根本性变革。
对绿色生态混凝土技术而言,其本质就是要实现混凝土产品的“绿化”,需要从生产、施工、使用、报废、再利用等多个环节对其进行优化,最终实现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生态处理。结合材料过程工程学理论的相关内容,需要通过对单元过程进行优化重组,可以形成满足不同性能和使用要求的绿色生态混凝土的最佳生命循环周,实现这一过程的具体途径,就需要在现阶段的混凝土生产中,进一步联合生态设计、能源减化利用等,在循环经济的思维框架下建立绿色生态混凝土体系。
2.发展分析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再生混凝土是绿色生态混凝土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要求设计人员在混凝土设计阶段就有意识的选择可循环使用的原材料,当混凝土达到使用寿命后,能够以较低的能源代价回收,将原有混凝土材料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资源转化为新混凝土生产的原材料,实现混凝土资源的可再生生产。
结束语:
主要讨论了绿色生态混凝土技术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先分析了绿色生态混凝土技术,再结合循环经济对绿色生态混凝土做讨论。总体而言,绿色生态混凝土在未来省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应该得到推广与应用。对工作人员而言,要正确认识到绿色生态混凝土的发展前景及循环经济理念对绿色生态混凝土的影响,重视对创新与应用的研究,为获得更好的工程施工效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立久,艾红梅.绿色生态混凝土技术与循环经济发展[J].混凝土(理论研究),2009(01):6-11.
随着我国现代国民的基本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大,其在物质生活欲求与精神生态建设结构之间的矛盾特征呈现了不断凸显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在改善城市国民精神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本文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问题展开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精神生态
在现代国人面对较为严重精神生态畛域失衡现象的背景之下,当代生态学领域基本理论的研究触角已经逐步延伸到精神生态的学理层面。精神生态学是以人类个体的精神性存在属性为研究基点,重点关注作为独立生产社会实践主体的人与现实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将这一门全新学科中涉及的具体理论研究内容引入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发展版图中,给我国艺术设计工作者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问题展开了简要论述。
一、环境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分析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
1.环境艺术的基本概念界定
环境艺术概念本身具备着极为宽广的内涵指涉,包含“偶发艺术”、“地景艺术”以及“景观艺术”等建筑装饰工程领域的艺术设计工作实务形态。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环境存在和分布的形态各异的建筑物、城市市政建设工程装饰设施、城市路灯或者是商业网点外部分布的内容各异的动态或者是静态广告版,以及人类在基本日常化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接触和展现的服饰搭配、和购物、休闲、运动等基本活动行为,都纳入到环境艺术构成效果的表意元素体系之中。从这种界定研究模式之下,可以真切感知到环境艺术概念在内涵界定以及指涉层次方面的宽广性特征,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实际承载的工作任务所具备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2.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基本任务
环境艺术设计的工作目的在于为城市国民基本日常生活,工作任务达成,以及基本社会交际实践活动的顺畅有序开展,构筑和提供具备合情性、合理性、舒适性、美观性以及有效性属性特征的空间性活动场地,从学科门类划分以及学科知识体系构成状态的视角分析,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工作实现了对多个具体学科涉及内容的综合性整合与应用。要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重点关注自身设计创作方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对实际自然社会环境的生态性考量特征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以做好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基点的,具备充分的可持续性,以及延续性发展特征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观念。
3.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基本实践特征
缘于“环境”概念本身具备着多个方面的学理解析内涵,并且在基于“宏观”学理解析视角,以及“微观”学理解析视角对其展开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获取彼此截然不同的解析认知结论,直接引致了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在内容对象构成体系层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可以是城市市政建设装饰工程的综合性设计规划,也可能是建筑物室内局部使用结构的指向装饰规划。
(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
1.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界定
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就是要在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开展背景之下,实现人类个体生存实践发展,与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客观物质存在对象之间的整体化发展和谐状态,尽可能地减少相互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竞争,以及斗争精神,最大限度地引导和诱发独立化的人类个体之间形成和发挥合作化的实践行为品质。生态性环境艺术的产生以及普及发展,使得传统发展背景之下,自然化人类本性实现稳定顺畅的相互结合,有效改善了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形态,以及城市商业文明演进形态给人类所造成的精神扭曲以及桎梏,提升了人类在基本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的幸福感强度。
2.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实践原则
第一,人本性原则。人是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基本主体,所以在开展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原则,通过不断满足人类在物质性和精神性层面的基本需求,助力人类基本生存实践环境优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人类在应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度”的把握,在有效维护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促进人类生存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第二,整体性原则。从“环境”概念基本内涵指涉的丰富性角度出发,客观上要求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在实际开展设计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扎实秉持整体性的设计认知理念以及设计工作开展原则,要将实际设计的对象区域内已经存在的一切形式的自然性,以及社会性物品对象表意关照元素,都纳入到实际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形成方案的表意构成元素体系之中,确保实际形成的设计方案,能够切实做好针对对象设计区位的,在自然性、生物性以及社会文化性表意要素之间的和谐稳定,以及整体一致的建设发展目标。
二、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事业的基本支持技术
要切实减缓现代环境工程项目施工作业过程给开放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强度,有效减缓人类社会化生产生活实践行为所引致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因此,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节约淡水资源消耗规模,以及做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版图中重点关注的技术目标,围绕这一技术目标,世界范围内致力于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目标实现的技术工作者,接连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支持技术形态的探索应用活动,以下选取其中部分具备代表性的技术形态展开具体的介绍分析。
(一)能量活性建筑基础技术系统
能量活性建筑基础技术,其基本的技术构成原理就是要在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施工作业过程中,完成对上程塑料管技术构件的地下埋入技术处理目标,并通过这一技术操作实施手段,完成对闭式循环系统结构系统的建设工作目标,在循环结构系统中以淡水资源作为热量交换目标的实现介质。能量活性建筑基础技术最早于1980年年初诞生于欧洲,在其产生和发展演化的初始阶断,多被应用于居住性使用功能建筑之中,而经过长达三十余年的技术发展演进过程之后,这一技术在今天多被应用于商业性或者是工业性建筑实体之中。从技术实现难度角度分析,这一技术的最鲜明优点在于能够在不使用专门钻井技术设备的基础上,实现对地下热量交换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切实依照建筑物主体结构施工建设地点所具备的基本土质结构特征,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施工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处理环节,诸如能量活性基础桩、基础墙,以及基础板等建筑工程技术结构的建设处理工作等,这里展现了这一技术形态在具体应用范围层次的灵活性特征,给这一技术在现代生态建筑施工过程中广泛应用创造了充分的实践可能性。
(二)置换式空调设备新风技术系统
建筑物内部安装使用的空调设备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功能:第一,调节建筑物室内使用空间的温度状态,在冬季完成供暖任务,在夏季完成制冷任务。第二,为建筑物的内部使用空间提供完成过滤除尘环节的新鲜富氧空气。第三,针对建筑物内部使用空间的空气温度以及流通速率实施调节,避免建筑内外可能出现的噪声现象给使用者正常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现阶段,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新一代空调新风技术系统,其基本的技术特点体现在实现了空调设备内部的供暖(或者是制冷)系统与新风系统之间的相互分离。在空调设备实施制冷过程时,需要使用低温水(16℃-20℃),而在实施供暖过程时,需要使用高温水(25℃-40℃)。源于标准办公室本身具备较低水平的设计荷载参数,直接保证了商业写字楼可以引入并运用置换式空调设备新风技术系统,在持续全面开展新风输送技术指标的背景之下,舍弃交叉混合回风系统导致的空调设备分散布置的空间结构特点,扎实满足办公室空间使用者对温度、湿度等环境状态参数的动态需求特征。
(三)双层架空地面建筑系统
双层架空地面建筑技术系统是现代办公建筑的标准化配置要素,它是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形态,以及TIA空调技术良好发展条件下衍生的一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体系。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资料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当代建筑物中建设应用的双层架空地面结构,通常都会将其高度参数的取值范围控制在80mm-300mm,并且在这一建筑结构的内部空间之内,实际可以进行几乎所有类型的现代化办公设备,以及通信技术电缆线路的布置和敷设工作。其地面结构通常由模数600mm×600mm的建筑结构板块构成,并且在初步性的敷设工作完成后,可以随时开展通信电缆线路的检修和增补处理工作。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