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建造概论

智能建造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建造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建造概论

智能建造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居住小区 住宅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吞噬着现代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同时世界人口城市化的趋向和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向人们提出了如何建设大量既经济合理,又符合21世纪居住要求的住宅,为此集现代高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化小区应用而生,同时智能化住宅也必将成为21世纪住宅市场的主流。

“智能居住小区”的智能功能是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以最优化的设计、采用最先进的4C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图形显示技术),建立一个由计算机系统管理的一体化集成系统,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优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同时帮助业主和物业管理者在费用开支、生活舒适、商务活动和人生安全等方面的利益有最大的回报。故,它是对新建、拟建居住小区集规划、设计、施工与一次性的功能开发。

智能居住小区的发展形势

智能化小区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智能化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21世纪地产开发的主导方向。近年来国际互连网Internet的迅速发展下,人们与外界的联系是完全开放和快节奏的生活,各类网上服务项目(如电子购物、电子银行、电子医疗等)也将成为21世纪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基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口城市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我国目前的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33%,据统计,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达到30%~40%时,整个国家的经济将会有一个飞跃。依据这个规律,预计21世纪上半叶。我国将面临从事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住宅建设。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必将大大地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智能居住小区的建设更是今后住宅建设的“热点”。也是今后拉动住宅建筑市场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智能居住小区建设 的基本内容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新加坡等一些国家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智能建筑及智能居住小区。在我国智能居住小区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认识水平尚不够,更有不甚了解,因此,在智能居住小区建设中产生了盲目、重复一味追求先进的建设者,更有甚者把智能建设看作先进科技或电子产品的“堆积”,曾一度出现十分盲目与混乱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认识和规范,为此我们对智能居住小区的建设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智能居住小区的建设内容有:

(一)小区的信息接入与传输网络

为了实现小区和家庭与外界连通、采用宽带接入,可以满足家庭中图象、数据的传送、可视电话、小区的防盗报警、巡更保安、数据采集、交互处理的需要。

(二)小区信息服务与物业服务

(1)网上综合信息服务

(2)小区各类物业管理服务

①住宅盗窃、住宅火警、煤气泄漏报警和疾病呼叫(向小区,个人报警,向110、119报警)

②小区的物业保养与维护、小区设备的集中监控与管理,小区内家庭三表计量统计,物业收费,物业通知,小区物业房产与承租管理,小区网络可视会议等。

③小区的智能IC卡系统、控制(车流的控制)

(三)家庭的智能化系统

家庭布线系统的作用是实现智能居住小区家庭智能化这个最终目的。包括:

动力总线(为各种设备提供电力而敷设的分布布线系统)。

视听总线(为各种视听多媒体设备敷设的分布布线系统)。

家用设备总线(为各种家用电器设备敷设的分布布线系统)。

电话总线(为语言、数据、图象传输设备敷设的分布布线系统)。

安全保卫总线(为各类安全保卫设备敷设的分布布线系统)。

射频总线(在需无线通信的场合、为无线通信敷设的布线)。

三、智能居住小区的设计原则

由于智能居住小区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人们对其不甚了解,也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因此在智能居住小区的建设中产生了盲目攀比、盲目追新、追求最高配置的现象。为此,为使智能居住小区这个新生事物,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必须在建筑的设计上下功夫。在建设中应遵循“设计是灵魂,管理是保证”的方针。

在智能化的设计中,须经过可行性分析论证、系统总体设计、深化设计等环节,又要做到功能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维修方便又要有可扩充余地,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智能化的设计中,须与智能化系统设计协调一致,同步进行,以提高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智能化的设计中,应在同一个计算机网络支持平台,统一的操作界面运行环境下,各个系统集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全球环境日益突出的情况下,21世纪的住宅小区应该是智能化技术达到绿色理念,是绿色与智能化相结合的住宅小区。

四、智能化居住小区的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的建设也不断完善和健全,无疑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然而智能化居住小区的建设和实施,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在家办公、在家购物的乐趣和智能物业管理、事故监测、损伤报警诊断等益处。智能居住小区之所以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其根本原因是无论给投资者,还是建造者和使用者均能带来长期和短期的效益。为此,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倡导大力发展智能居住小区。

参考文献:

1.周洪、张世荣、郭爱文《智能建筑控制系统概论》中国电力出版社

智能建造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特点 ;发展方向

1 土木工程的涵义

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 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的含义可从两方面去理解。一层含义是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局坝水电和水利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为了建造工程设施应用材料、工程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土木工程的实践和研究己取得显著成就,无论是结构的力学分析,还是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结构的施工手段,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特别是近若干年,在高层、大跨结构和钢结构方面成绩尤其惊人。但展望未来,土木工程领域中仍然有许多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2 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2.1 建筑材料方面

高强轻质的新材料不断出现。比钢轻的铝合金、镁合金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已开始应用。但是这些材料有些弹性模量偏低,有些价格过高,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因而尚待作新的探索。另外,对提高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虽已取得显著成果,仍继续进展。

2.2 工程地质和地基方面

建设地区的工程地质和地基的构造及其在天然状态下的应力情况和力学性能,不仅直接决定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还常常关系到工程设施的选址、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地下工程影响就更大了。工程地质和地基的勘察技术,目前主要仍然是现场钻探取样,室内分析试验,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为适应现代化大型建筑的需要,急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创造新的勘察方法。

2.3 工程规划方面

以往的总体规划常是凭借工程经验提出若干方案,从中选优。由于土木工程设施的规模日益扩大,现在已有必要也有可能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规划水平。特大的土木工程,例如高大水坝,会引起自然环境的改变,影响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等,这类工程的社会效果是有利也有弊。在规划中,对于趋利避害要作全面的考虑。

3 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3.1 高性能材料的发展

钢材将朝着高强、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方向发展。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把屈服点为700N/mm2以上的钢材列人了规范;如何合理利用高强度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它复合材料也将向着轻质、高强、良好的韧性和工作性方面发展。

3.2 智能土木结构理论的体系构成

传统的土木结构是一种被动结构,一经设计、制造完成后,其性能及使用状态将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控制性,这就给结构的使用和维护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展出了在线监测结构,它赋予传统土木结构以在线监测机制,从而为探知结构内部性能打开了窗口,使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结构内部物理、力学场的演变情况,这就是结构智能化的第一层次。在在线监测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监测数据的智能处理机制,使得结构具有自感知、自诊断、自推理的能力,从而使结构实现了第二层次的智能化。进一步在结构中引入自适应及自动控制机制,即根据自诊断自推理的成果,由在结构中耦合的作动系统做出必要的反应,从而实现智能控制结构,这就是第三层次的智能化。比如,对结构的开裂、变形行为,结构的锈蚀、老化、损伤行为,以及结构的动力振动行为做出抑制性控制,在更高层次上对结构起到保护和维修作用。可见,在结构智能化演化过程中,按其智能化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自感知土木结构,它是智能结构的最低级形式;第二层次:自诊断智能土木结构,具有对前一层次结果的智能化加工处理,包括结构内部力学物理场的自我计算,对结构特定目标参数的自我诊断,以及以做出结构自身行为的应对策略为目标的自我推理等功能。第三层次:智能控制土木结构,它是智能土木结构的最高形式。

3.3 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结构健康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性能退化,这将影响起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甚至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从建筑建成的一刻起,就要做好健康监测、修复和加固的准备。

随着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及结构动力分析理论的迅速发展,人们提出了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给土木工程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在结构上安装各种传感器,自动、实时地测量结构的环境、荷载、响应等,对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科学有效地提供结构养护管理的决策依据,确保结构安全运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近年来,大型土木工程特别是大跨度桥梁结构的健康监测技术成为国内外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国内外近年新建的许多大型桥梁都安装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如我国的上海徐浦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东海大桥、香港地区的青马大桥,韩国Seohae桥和Youngjong桥、美国Commodore Barry桥和加拿大Confedration桥等。

像这样,通过发展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预警,在第一时间发现建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复与加固,既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建筑事故,也基本解决了建筑过快老化损坏,不得不拆去重修的尴尬局面,及由此造成的大量经济、资源、时间上的浪费,实现建筑使用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此外,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基本建设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并且在土木工程的各项专业活动中,都应考虑可持续发展。这些专业活动包括:建筑物、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等工程的建设,海洋、水、能源的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

参考文献:

智能建造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物业管理;发展

一、智能建筑现状与发展

智能建筑主要由土建、机电、装潢、智能化设备、计算机网络五部分组成。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采用4C(即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技术,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实现通讯(CA)、办公(OA)、建筑设备控制(BA)自动化(即3A),以期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我国的智能建筑兴起于沿海特区和北京。8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出现了一批智能设施和系统较为完备的建筑物。中国大陆上“智能建筑”真正的普及和推广是在1992年改革开放大潮中,并伴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改革与发展。智能建筑是一种更智慧、更节能、更舒适的新型建筑,智能建筑行业目前已成为技术密集型的新型产业,为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代表了当今建筑的发展方向,将成为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主流。

二、智能物业管理特点

2003年9月1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对房屋及配套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智能建筑的兴起,对传统的物业管理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延续与完善,物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完善的系统,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将是物业管理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物业管理必将向高科技、高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智能物业管理目标

智能物业管理的总目标是使智能建筑保持高效、持续地运行,提高实际运行效果,提高投资效益。智能物业管理不仅仅是对人的服务,物的管理,更是物业的运营管理。智能化和绿色革命正在改变着建筑物,特别是家居的设计、建造和运作方式,为促进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必须重视建筑的智能化物业管理。

(二)智能物业管理特点

智能化系统物业管理的核心是保持物业设备设施安全节能、长期、持续的运行,在低消耗运行中发挥效益。智能建筑在传统物业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要求通过应用适宜技术、高新技术,实施高效运营管理,为人民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节约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的目标。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以微电子技术为主,智能化系统的物业管理工作与传统物业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系统与设备的维护管理方面,要求从以往的定性检查深入到对系统每个零部件物理层的定量化检测例如,对节能、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的管理,要求采用定量化,达到设计目标值;从电源的通断(定性管理)转移到供配电系统的电压,频率的质量与稳定性的检测(定量管理),对设备、线路、接点的老化与漂移的检测等。这些都是传统建筑物业管理中没有深入的工作层面。

2.智能系统的管理需要更多的相关环境条件的保证。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需要上升到非线性大系统的层面。例如,建筑的防水、防尘、防潮性能都会影响到智能化系统的运行精度和正常。建筑材料的防静电性能和措施、防泄漏屏蔽、周界干扰,也会关系到智能化系统的安全。外界供能的顺畅更是决定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方式。为了防止智能化系统的受损,对防雷措施的类型与全面性则更加严格。在智能化条件下,不仅是外来人员的非法闯入,任何人员的非法操作、或者有意无意的误操作都将给建筑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这就需要懂智能技术的专业人才的职业化管理。

3.智能化系统在突出信息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问题。传统物业的安全性管理主要关注人流和物流,但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管理必须从人流、物流、信息流三个角度才能完善安全性。智能化系统的物业管理特别需要严格内部人员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合法性管理。诸如通信传输方面,既要保证传输线路、载体的正常完好,还要采取口令、密码、多重复核等技术进行监视,制止非法入侵、窃听窥视和非法拷贝等信息资源的被破坏或流失。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的技术人员应该学习自动控制、通讯、电脑、仪表、机电设备、管理等诸方面知识,而且是工程加管理的综合性应用。

三、智能物业管理专业前景

(一)市场需求旺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2006-2010中国房地产发展预测报告》课题组所作的《中国房地产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中:“预计城镇居民的住宅需求面积2005-2010年期间年均增速为7.35%。我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将从2004年的131亿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00.89亿平方米,年均增加14亿平方米。2005年以后非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将持续增加,年均增速为14.43%,年均增加8000万平方米。”按照住宅万平方米3.13人,非住宅万平方米10人,技术管理人员住宅20%、非住宅30%标准配备计算,年均需要11万左右大专以上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智能建筑投资占总投资5~10%,按河南省2012年住宅竣工面积5261万平方米计,智能建筑年竣工面积约为500万平方米。经计算,河南省年均需约1000名智能住宅技术管理人员。而这,还不包括智能楼宇集中的写字楼、酒店商场和城市综合体。

综上,随着建筑发展、物业管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无论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专业化物业管理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但目前专门培养智能物业管理的工程兼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几乎空白,专业发展前景一派光明。

(二)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带动人才需求增长

2010年3月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指出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性能取决于运行阶段是否精心控制调整,是否保证设备保持长期、持续的运行,在精细化运行中发挥效益,针对性的物业管理就成为了新的挑战,新的行业,而这恰恰是智能物业管理的核心。建筑的智能化往往与绿色节能密不可分,也是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发展完善,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更需发展和完善,更需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队伍进行全面的人员素质、技能的提高,需要大量懂工程技术的管理人员,以赢得和缩短与智能建筑发展迅猛而形成的建设与管理的时间差。

(三)复合岗位复合待遇吸引学生加盟

物业管理行业的微利性和社会地位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传统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住宅小区的管理员岗位,工资收入在房地产业链中属于低端,员工流动率很高,学生的就业对口率低,从业热情不高。而智能物业管理的就业地点主要为高端写字楼、酒店、公共物业和城市综合体,就业岗位群有:工程技术现场操作人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懂工程的文员、懂工程的物业咨询人员、懂工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物业运营管理人员等,同时,按照知名物业公司的岗位结构调整,智能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知识和技能体系属于工程兼具管理,所以就业岗位为复合岗位,复合待遇。高起点、高要求带来的相对高收入和高的社会地位,将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盟。这点,从学校2009级95%以上学生愿意去物业公司,70%学生已提前成为公司的“准员工”的显性数据中就已经验证了智能物业管理学生的就业愿景。

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良性循环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发展的保证,更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的标志。

参考文献:

[1]陈志新.智能建筑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20.

[2]田丽.浅议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J].电气应用,2008(7):57-58.

[3]韩朝.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3):5-8,12-20.

[4]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秘书处.全国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cn.

智能建造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规划;绿色理念;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建筑业本身就具有高能耗的特点,因此绿色与节能就成为了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建筑业在这方面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关技术和理论都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增强对绿色理念的应用,以获得更多的实际经验显得尤为重要。建筑的规划设计人员要与实际的施工情况相结合,从工程设计阶段就融合绿色理念,令建筑的能耗降低,能源利用率则获得提高,这样才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一、绿色理念下的建筑概论

绿色理念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囊括了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四方面,其目的是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为此需要应用各种科学的建筑理念与技术措施。绿色建筑在对人们生产与生活需求的满足上能发挥出比普通建筑更好的效果,而且高完成度的绿色建筑技术是能够有效节约建筑资源的,对建筑的短期利益和长远效益都有有利影响。遗憾的是,我国的绿色建筑目前仍没能实现这点,往往在成本上与普通建筑持平甚至更高。

二、绿色理念下的建筑问题

(一)意识不足

大部分建筑商对绿色建筑的意识不足,只将目光放在盈利上,忽视了长远的环境价值和用户需求。在他们眼中,普通建筑不仅成本低,盈利高,而且省时省力,完全没必要以绿色建筑代替,却忽略了绿色建筑理念对工程资源的节省与长远效益的有利性。这种鼠目寸光的建筑意识令绿色建筑难以普及。

(二)数目稀少

正因为上述建筑商的不配合,令我国的绿色建筑数目极为稀少,即使偶尔存在一些绿色建筑,范围也很小。这令绿色建筑得不到有效的宣传与推广,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

三、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规划

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规划以节能设计为方向,因此设计核心就是降低施工能耗,令建筑能源在应用时能够获得更高的利用率。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与实际工程条件结合考虑,对建筑的规划、设备两方面进行绿色节能设计。

(一)规划方面的节能设计

建筑的节能设计要从对建筑规划开始,参考规划的实际环境,令绿色理念得以渗透。主要包括的方面如下:

1.建筑选址

建筑的规划选址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用途和建筑功能,以科学合理的理念进行选址,有效利用建筑空间,同时考虑建筑和环境的密切关系,令选址地对环境的良性影响提升,不良影响降低。

举例来说,建筑的规划选址需要尽量避开低洼凹地,因为这种地形有利于冬季冷空气的聚集,会引发霜洞效应,令竣工的建筑陷于相当恶劣的微气候;建筑选址应避开大范围的玻璃或光源,因为前者会在白天大面积反射太阳光,增强热辐射,令建筑所处的局部地区产生温度畸高,后者则会在晚间造成大量的光污染,影响人类在夜间的睡眠与休息。

上述情况在建筑选址时都应该尽量予以规避,如果实在无法避开也要通过绿化等手段尽可能消弭不良影响。

2.建筑布局

建筑的规划布局主要以建筑类型为参考要素,参考建筑的实际功用,希望在布局上能够实现对自然能源的最充分利用,并且进一步减小能源的消耗与散失。具体来说,是通过对建筑物朝向、密度、地势等要素的控制,满足建筑物对光、电、风等方面的需求。以功能性来说,只在白天使用的写字楼,可以不用考虑光污染进行布局;不需要强烈光照的某些研究设施,可以进行不考虑采光的高密度布局。而居民楼通常在布局方面的要求较高,举例来说,布局时要尽量避开其他建筑物的遮蔽,令日照时间能得到有效延长,这样不仅能节约为照明而花费的电能,而且能提高室内温度,降低冬季的供暖能耗,另一方面,明亮的环境也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布局时要合理控制风的影响,参考当地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计量实现冬季的避风和夏季的通风,冬季避免过强的冷空气流动引起的建筑温度下降,夏季确保良好的通风驱散过多的热量,分别降低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两方面的能耗。

3.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的规划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其本质可以说是为了令选址和布局的效果能够实现最大化。由于我国地域广大,不同地点的光照、气候、温度、降水、风向、季节变化等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建筑朝向的规划可以说比较复杂,设计人员在规划时除了实地考察外,还应对建筑地域过去一定的时期的气候资料进行调查,以令朝向达到最佳化。举例来说,如果在北方地区,则建筑朝向应尽量向南,以尽可能接受光照,主体思想是减少北方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中大量的热能消耗;如果是海南地区,朝向则应避开强烈的日照方向,防止四季长夏引起的温度过高;如果建筑地区位于沿海城市,海风的方向与变化也会大大影响建筑朝向的选择。

(二)设备方面的节能设计

建筑设备中以调节温度热量的设备和提供光源的设备能耗最高,前者的代表是空调设备,后者则以各种灯具为代表。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这二者都要选择节能型的设备。以空调设备来说,如果是中央空调,可以设置多重温度的监测系统,避免因建筑局部过冷或过热引起的多余能耗;以照明灯具来说,设置声控或光控的设施也能降低能量的浪费。

结语

绿色建筑的应用不仅能节约建筑资源与工程成本,而且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与影响力。因此相关规划设计人员要加大对其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令绿色建筑真正地能在我国普及和发展起来,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鲁丽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河北纺织,2006(1).

[2]王定娴.绿色建筑中如何实现节能减排[J].现代装饰(理论),2013(4).

智能建造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存在问题

Abstract: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all kinds of engineering facilities is the floorboard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type of work of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main type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in order to assure to choose to suit specific construction objec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guarante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for technical organization measures.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etc. Make construction technical level will continue to mature, and will constantly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rojec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services.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土木工程对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土木工程。工业、农业、交通、通讯、教育等各项事业,都离不开土木工程。诸如工厂、矿井、铁路、公路、桥梁、商店、住宅、医院、学校、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统称基本建设,都是土木工程的“用武之地”。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土木工程的进步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而且大大地推进了相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土木工程施工是以各工种工程(如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的施工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以保证能够选择适合具体施工对象的施工方案和制定保证质量、安全的技术组织措施。

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结构不断出现,大规模、技术复杂的土木工程结构也越来越多,施工技术也相应随之不断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工程建设数量多,规模大。促进了我国施工技术的发展。由于土木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生产组织与一般的工厂生产组织不同,每项工程都需要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单独进行施工组织,施工组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成败,一般来说,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如下特点:固定性和流动性:流动性包括施工队伍的流动和在同一工程上工人在作业空间上的流动;多样性和单件性:工程各不相同,完全一样的工程几乎没有庞大性和协作性、综合性:需要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商等多家不同单位配合协作完成;复杂性和易受干扰性:技术、管理复杂,易受气候、周围环境等外界因素干扰;投资大、生产周期长。

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3.1软土地基施工与石方爆破施工

软土地基施工特点:往往不能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要求,施工时如果采取措旅不当,往往会发生路基或建筑物地基失稳或严重下沉,造成建筑物破坏或不能正常使用,需要进行加固,加固方法:换土垫层法,强夯法、振冲法、砂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法、堆载预压法、化学法等;土石方爆破施工:适用环境:开挖时遇到岩石。施工现场地下障碍物的除、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拆除,旖工的工序:打孔放药、引爆、排渣;特点:施工费用低、效率高、有震动和粉尘危害,对旧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还可以采用静力破碎等配合施工艺,是拆除在低震动、低粉尘、无公害的情况下进行.

3.2灌注桩施工与墩式基础施工

1)灌注桩施工是在施工现场的桩位处用机械或人工成孔,然后在孔内放入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或者直接浇筑混凝土)而成的一种施工方法,主要工艺过程如图1所示:a成孔一b放入钢筋笼一c浇筑混凝土。成孔工艺:干作业成孔、泥浆护壁成孔、套管成孔、人工成孔、爆扩成孔等。其特点:能适应地层的变化、施工时振动小、噪声低、工艺要求较高、施工后混凝土需要养护且不能立即承受荷载。

2)墩式基础是在人工或机械成孔的大直径孔中浇筑混凝土(或者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而成的大直径基础。目前,我国多用人工挖孔,故又称为大直径人工挖孔桩。墩式基础特点:端部直接支撑在岩石或坚硬土层上,桩的强度和刚度都很大,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墩式基础施工如下图2所示:

3.3 沉井基础施工

沉井是由刃脚、井筒、内隔墙等组成的呈圆形或矩形的筒状钢筋混凝土结构,多用于重型设备基础、桥墩、水泵站、取水结构、超高层建筑物的基础等,施工过程:施工时首先制作井筒,然后在井简内挖土,使井筒靠其自重沉入土中。井筒的最下端为刃脚,形状如刀刃,在沉井下沉过程中使沉井切入土中。沉井的外壁为井筒,在下沉过程中起挡土作用,同时靠其自重可以克服筒壁与土之间的摩阻力和刃脚底部的土阻力,使沉井能在自重作用下逐步下沉。

3.4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截面小、刚度大、抗裂性和耐久性好,能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各自的性能,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施工具体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先张法施工:先张拉预应力钢筋,然后再浇筑混凝土构件的一种施工方法主要施工过程是在浇筑混凝土构件之前,张拉预应力钢筋并将其临时锚固在台座或钢模上,然后浇筑混凝土构件,待混凝土到达一定强度、混凝土与钢筋之间有足够的粘结力后,放松预应力钢筋,借助混凝土与预应力钢筋之间的粘结,使混凝土产生预压应力。2)后张法施工:是先制作混凝土构件后张拉预应力钢筋的一种施工方法,要施工过程:先制作混凝土构件并预留孔道,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将预应力钢筋传入孔道,利用张拉机具张拉预应力钢筋,然后用锚具将预应力钢筋锚固在构件端部,最后进行孔道灌浆。3)粘结预应力施工:是在后张法基础上发展起来,要施工过程:采用表面有涂料、外面包有塑料套管的预应力筋,铺设在模板内,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到达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再进行预应力筋的张拉、锚固。

图1工艺过程

(a)在保护圈下开挖土方;(b)支模板浇筑混凝土护圈;(c)浇筑墩身混凝土

图2 墩式基础施工

4、结语

总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在近几十年虽然有了飞速发展,但是土木工程施工至今仍以手工操作、半机械作业为主,劳动效率大大低于其他产业部门,还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除了要有满足当前土木工程建设需要而与之配套的施工技术,还要向高效率、无公害、高质量、机械化、智能化、高技术含量、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树金主编,土木工程概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2]湖南大学等四院校合编.土木工程施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