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用管理的功能

信用管理的功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用管理的功能

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第1篇

一、管理的联结功能是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形成的前提

在社会生产中,在劳动数量、质量和劳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劳动者所能发挥的作用之大小,决定于整个劳动力组织的状况。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工种、劳动者的素质确定劳动者的数量,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每个个体劳动者的作用,甚至会造成窝工浪费。同样,生产工具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武器,它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也必须与劳动者的数量和结构相协调,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是说,对生产工具也必须进行合理的组合。就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来说,更需要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情况,对各个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合理布局,协调各方关系。可见,生产力各实体要素之间不能自然联结成一个系统,只有通过一定的管理活动才能联结成为一个功能系统,其中管理正是联结这些因素并形成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的前提。

马克思在谈到工场手工业时指出:由于“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造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1](P399)这不正说明管理通过分工、协作的过程创建了一定的社会劳动组织,从而发展了新的生产力吗?劳动组织管理的合理化在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将生产力诸因素合理地联结起来,确定了生产力系统运动的方向,创造出新产品。为了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秩序性,还必须在生产者之上有一个集体意志的代表来协调各个生产者之间的分工,于是从生产者中分化出了执行联结职能的管理者。而管理者在生产力系统中实现这种联结协同效应的形态有三种:第一,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即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和增长模式以及结构、规模、布局、时间等等根本问题的长期总体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这恰是宏观管理的重要任务;第二,国民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就是按年度或按五年计划期限实施生产力发展战略的问题;第三,企业管理,它是微观生产力的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的途径,同时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基础,从而也是制订和实施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基础。

综上所述,生产力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可称为生产力的细胞,而这些细胞是通过管理这个创新手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生产力创新功能系统。

二、管理的转化功能是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实现的条件

我们知道:事物的“能力”和“力”之间虽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两者毕竟是有区别的。同样,生产力同生产能力之间也有这种区别:在每一时代的生产者和他们拥有的生产工具中,无疑包含着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这种生产能力在生产者及其生产工具同劳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之前,都不过是沉睡着的潜力或可能的生产力,并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当生产者运用生产工具或科学技术等其它因素进行生产活动时,这种生产能力才真实地发挥出来,变为实际的生产力。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只有表现出来才能实现,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挥出来。”[2](P189-190)同时,一个社会拥有的生产能力与它真正发挥出来的生产能力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有时候社会拥有的生产能力会得到较好的发挥,从而使生产能够有效地进行;有时候却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生产力既然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力量,就不应该是某种潜在的东西,因为潜在的东西并不能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更不能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任何使自然物质发生实际变化从而推动历史进步的物质力量,都必须是现实的或实在的力量。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生产力称为“物质生产力”的。但问题在于潜在的生产能力是如何在同其它因素的相互关系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的条件又是什么?马克思指出:“劳动能力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因为它与物质因素处于接触、过程和联系中,没有这些因素劳动能力就不可能实现。”[3](P56)那么,这种接触、过程和联系又是什么呢?马克思又指出:它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也即管理制度的创新活动。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事物能力存在的条件和这种能力转化为引起一定客观效果的“力”所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是单个事物中蕴含的东西,只要这个事物存在,它就具有了存在的条件,而后者则是事物运动中的表现,因而它所需要的是外在性的转化条件,而不再是单个事物本身所需要的存在条件。这个外在性转化条件只能是这种相互关系作用的组合者、运筹者、创新者和协调者。

事实上,生产力系统要素作用的过程不是生产力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生产行为,而是这种生产行为所创新的效力,即生产行为相互撞击形成的协力,也即劳动生产率。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2](P59)由于在生产活动中生产力诸因素的具体联结受到其它许多条件的制约,因而发挥出来的生产力的大小是千差万别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说生产力是由某几种要素形成的。例如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须要求人们之间结成一定的相互关系,而在不同的相互关系下,即使是同样的几种要素相互结合,也会形成不同量的生产力。在生产活动中,分工、协作等形式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量的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中人们积极程度的经济地位、政治环境、思想道德、心理因素、技术培训、保健事业等,也对形成不同量的生产有着重要的间接性的转化作用。细致地研究生产力系统中影响生产量大小的所有这些条件因素,并且按照科学的态度筹划、创新和处理这些因素,在实际生产活动中进行优化配置,使社会拥有的生产能力由潜在转化为现实,并发挥出最佳效能,这正是管理转化职能所要解决的创新问题。可见,管理不仅是将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联结者,而且也是对形成不同量的现实生产力有着极其重要作用的转化者和创新者。

我们之所以在以往的经济建设中一味追求生产者和生产工具等实体因素的数量,而不注重生产组织的管理制度创新,不能不说是与我们长期把生产力混同为生产能力、把能力归结为它的要素,而不注重管理转化功能的优化搭配,更不把管理转化功能放在其它因素之上作为高层次生产力因素来对待等错误认识和做法分不开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为什么同样的科学技术在我国和其它先进国家创造的生产效率不一样呢?这正是管理转化功能作用发挥的水平差距造成的,是没有在管理体制创新上下功夫的失误造成的。我们没有将科学技术、教育的潜在能力通过管理转化功能这个创新手段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三、管理的运筹功能是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调控的手段

根据辩证法原理,“生成”才是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并由此推动事物发展的活力所在。直接成为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的生成因素是来自生产力主体自身的创新能量。而这种创新能量的主体物质形态基本上是由二个方面构成:一是以手、脚、耳、鼻、嘴等物质器官为基本的物理力,即构成主体力的硬件部分;一是以大脑思维为基础的经营核算运筹力,即构成主体力的软件部分。在这两部分主体力中,经营核算运筹力是主体的内在创新力,物理力只有在其支配下才具有真正的创新力、开发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就像单个人不在自己头脑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一样,没有生产的组织指挥,生产活动就不能有秩序地运作和运转。”[1](P555-556)可见,这一生成力实质上就是源于劳动者个人因素而又置于其上的创新力,即软件力,也即管理者的运筹力。

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缆;时域反射;故障定点;路径巡测

地埋电缆在防雷击、外力破坏等方面较架空线有较大优势,随着电缆造价的下降和人们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升,电缆在配网的比例不断上升。但由于电缆埋设于地下,直观性差,一旦发生故障将很难判断故障点的确切位置,由此带来故障处理时间的延长;另外,因管理的缺失,电缆路径信息错误屡有发生(尤其是投运时间长的电缆),这不利于电缆改造工作的开展。

综上,利用先进探测技术“打造”多功能电缆测试管理系统是十分迫切的,文章将就此展开研究。

1 技术构思

时域反射(TDR)原理指出[1]:电缆可视为一条均匀分布的传输线,在电缆一端加上脉冲电压,该脉冲将按一定的速度(取决于电缆介质的介电常数和导磁系数)沿线向远端传输,当脉冲遇到故障点(在该点阻抗会突变)或阻抗不均匀点(如中间接头、T型接头、终端头等)就会产生反射。因此,利用一对“高频脉冲发生器-高频数据接收器”就可实现电缆故障测距、电缆长度测试、电缆路径探测等目标。

1.1 电缆故障测距

LX=V・T/2 (1)

式中:LX为电脉冲发射端到故障点的距离;V为电脉冲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T为高频数据接收器(闪测仪)记录下的发送脉冲和反射脉冲之间的传输时间。

1.2 电缆长度测试

L=V・T/2 (2)

式中,L为被测电缆全长,T为起点到终点的电脉冲运行时间。显然,若L已知,对式(2)进行变换,可获取V的数值。

以上两类情况可以图1来进行展示。

1.3 电缆路径探测

文献[2]指出:采用路径信号源配合路径探测接收机能可靠地探测各类埋地电缆的埋设路径及埋设深度。在本设计中,考虑到抑制工频干扰及电视机行频(15625Hz)干扰,将采用断续的幅度调制方式来调制15kHz正弦信号,这样可同时满足差拍式接收机和直放式倍压检波路径接收机的工作需求,大大提高了现场探测效率,探测路径距离达10km以上。

1.4 电缆信息管理

电缆运维需要用到电缆基本信息、电缆敷设图和电缆详细信息等内容,考虑到信息之间的同构共享以及维护方便性,应采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1.5 关于测试方式的选取

基于时域反射的测试方法是围绕电脉冲展开的[3]。根据电缆测试需求不同,测试系统应具备多种测试方式,详见表1所示。

2 系统研制

在完成详尽的技术构思后,义乌市供电公司与保定华创公司深度合作,进行了系统的研制。相关情况如下。

2.1 系统性能简介

系统可完成对电力电缆的开路、短路等各类故障的距离测定,测距限值在16km左右,误差小于1m,测试盲区小于10m。在电缆路径测定上,系统可以断续的振荡方式,输出15kHz、30W的正弦信号。系统在-10~40℃范围内工作稳定。

2.2 系统特点展示

首先,该系统能将非直观、难以判断的现象具体化,实现故障自动搜索、距离自动显示;其次,该系统具有低压脉冲、直闪、冲闪三种基本测试方式,并提供不同的取样方法,组合灵活、功能强大;再次,该系统可对电缆分布图、电缆编号、起止位置、埋设深度、日期、电缆介质、接头位置、维修记录等档案信息进行集成维护;最后,系统与高压完全隔离,对主机、操作人员绝对安全。

3 系统应用

2016年3月,义乌市供电公司下辖某10kV用户在配变投入时引起配变开关柜跳闸,经初步检查确定为电缆故障所致。首先用2500V摇表测出电缆A、B相绝缘电阻均为200MΩ,C相值很小;然后用数字万用表测C相接地电阻为6kΩ左右。由于运维资料严重不全,很难进行故障的下一步处理。因此动用多功能电缆测试系统进行辅助判断。

3.1 电缆全长测定

将电缆两侧与相关电气设备解开(即制造一个开路故障),将无故障相接到测试系统红接线柱上,选择“低压脉冲”测试方式(脉冲宽度0.2μs),将标尺定位于特征波形的起始拐点处,波形见图2所示。测得起点到终点的距离为109.6m。

3.2 电波传输速度测定

仍选择“低压脉冲”方式,输入电缆长度109.6m,移动游标至低压脉冲下降沿按“定位”,显示传输速度为160m/μs。

3.3 电缆故障测距

因C相接地电阻为6kΩ(>1kΩ),因此采用“冲闪电流取样法”测试。根据特征波形的起始拐点位置移动光标定位,得到起点到故障点的距离为64.8m。

3.4 故障点定位

在测出故障点距离后,由于受测量误差、电缆的余缆和拐弯等影响,在地面上还不能准确地找到故障点,必须进一步进行精确定位,相关接线见图3所示。在定位故障点后进行电缆沟开挖,发现真正故障点与指示故障位置仅差0.1m。

4 结束语

文章基于当前电缆运维工作的短板,提出新型多功能电缆测试系统的研制思路,并进行系统制作。应用结果表明:电缆测试系统具有电缆故障距离测定、故障点精确定位、路径巡测、电缆长度测试以及电缆信息管理等多种功能,满足电缆管理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健.智能型电缆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

2010,334(23):59-60.

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第3篇

基金项目:广东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粤教高函〔2013〕113 号),阶段性成果。

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市场的大量需求和学生就业困难同时存在,而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却暴露了种种的不适应。因此,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做出调整和创新,明确定位目标,突出就业能力,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关键词 :工商管理 应用型本科 能力 创新

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其主要功能是为广大本科生教授社会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即打造本科应用型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为了保障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就要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本质,明确培养定位,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一、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本科教育必然选择

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随着高校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出缺少实践,应用知识、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而社会各行业急需一大批具有管理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参与生产管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二、目前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中出现问

题分析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二是团队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有待加强;三是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将对毕业生就业时带来以下困境:

1.职业能力不足,就业竞争力差。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目前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差,就业竞争力弱,理论基础不及重点大学扎实,实践能力不及职业技术学院专科生。

2.难以胜任企业工作,职业发展无后劲。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由于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际管理技能的培训。毕业后面临企业的具体工作,很多学生感到茫然无措,无从下手。

3.职业定位不清晰,缺乏工作信心。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虽然学到了一些管理知识,但是却普遍感觉缺乏针对性,难以进行清晰的职业定位。缺乏深入扎实的专业能力,求职时常常表现出不自信。

三、强化能力培养的人才模式创新

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来改革教学过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根据学校的办学资源,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可构建校内实践教学综合平台,如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模拟实验或实习的校内场所,从而方便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应与地方企业或政府加强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从企业中聘请业务骨干为实践教学导师,对本专业的生产运作与管理、质量管理等课程,让企业导师直接将学生带到企业现场授课,将企业进一步完善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可将大一学生进行体验式管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学生可自主申请实战项目,参与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大二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产品销售;大三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大四部分学生实施创业计划并依托学校创业基地开办公司。

3.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实践教学团队。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是让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管理咨询、培训服务等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实战技能。三是积极引进具有丰富企业老总到学校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

4.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特点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能力为中心,按照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使用个性化培养方式。

5.非教学培养途径的补充。工商管理专业与社会联系异常紧密。首先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布置学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开辟第二课堂,有计划地举办营销策划、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功能训练;焦虑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亦称为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瘫。通常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患者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1]。患侧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露齿、鼓腮。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泪液外溢,眼部分泌物增多。患者生活、工作或学习受到影响,常常表现焦虑状态。因此,笔者针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做了以下治疗方面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 年5 月至2010 年12 月在神经内科及康复科治疗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 例,训练组20 例。见表1。入选条件:①确诊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②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瘫、外伤及肿瘤引起的继发性面瘫等;③介入时间:发病1~60 天;④无其他严重心肺疾病及器官功能障碍者。2 组患者性别、年龄、患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强的松、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同时,针灸取穴:地仓、颊车、阳白、翳风、合谷(对侧),瞩患者进行面部的自我按摩。每日1 次,持续10 日。

1.2.2 训练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

1.2.2.1 物理因子治疗

①微波治疗,采用南京产WBJ-1型治疗机,应用直径为8 cm圆柱形辐射器,患者侧卧位,辐射器置于患侧乳突区,距离5 cm,辐射器稍斜向前方,辐射岩骨,内耳投影区,微热量,每日1 次,每次10 min。最大输出功率

1.2.2.2 面神经功能训练

肌力三级以下患者取仰卧位,依次主动或在助力下完成抬眉、闭眼、皱鼻、呲患侧牙等四组动作的练习,每组动作重复10 次,完成3~5 组,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相结合。肌力三级及三级以上患者采取坐位,训练动作同上并逐渐加阻力,增加撅嘴、鼓腮隆颊动作。对于嘴角歪斜严重者进行口周围肌的牵伸,即由治疗师用指腹将患侧嘴角向患侧耳屏处轻轻牵拉,并保持20 秒,反复数次。当肌力0或1 级时以被动运动为主,也可以手指指腹轻叩刺激面部诸肌及各穴位,逐渐提高肌肉兴奋性。肌力2或3 级时应做适量的主动运动。肌力3或4 级时可用手指加以阻力,加强肌力训练,并协助抑制健侧的肌肉运动[2]。上述治疗每日1 次,持续10 日。 转贴于

1.2.2.3 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健康宣教。如,该种疾病的相关知识;应如何预防;患病后的注意事项;生活学习方面的指导等等。

1.3 评定方法

1.3.1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

见表2。

1.3.2 面肌徒手肌力检查MMT

笔者运用MMT测试标准,结合面肌运动的特点分级见表3。

2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结果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处理。见表4。

3 结果

表1可见2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

表4可见2组患者治疗前3 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治疗后H-B项及MMT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但对于焦虑评分项训练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见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多为单侧,发病与季节无关,通常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可于数小进内达到高峰。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是药物治疗结合针灸,按摩等,疗效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是,针灸作为一项创伤性的治疗,使有些患者因惧怕疼痛,心里紧张、年龄、主动配合性差等等原因而不能接受。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物理因子治疗加面神经功能训练的方法,无创伤,简单易学,患者能主动参与,更易积极配合,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在物理因子治疗中,①微波治疗是属高频电,其辐射能量能够达到面神经管及内耳深度,能够对面神经及其水平垂直段起到治疗作用,有镇痛、解痉、消炎作用,周围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效果显著可改善面肌的血液循环,促进面肌的功能恢复。②低频脉冲电治疗的原理是,将脉冲电流刺激神经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产生运动效应,同时改善血液循环,营养局部神经肌肉,达到治疗作用。在治疗师指导下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使患侧的表情肌运动,从助力运动到主动运动再进一步给予阻力,逐步诱发及增强肌力,并且通过牵伸训练降低健侧过强肌张力,保持肌肉正常长度,从而使训练更具科学性,监督性,保证了疗效,在治疗中,针对患者焦虑心理进行的心理疏导,对疾病的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综上所述,面神经功能训练加物理因子治疗是一种无创,有效,科学简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方法。

参考文献

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第5篇

(2013年10月2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就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 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

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5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七、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八、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省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做好整体设计,制订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规划方案,2013年底前报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年度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开发测评工具,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的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提升工程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成立执行办公室(设在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具体工作。采取招投标机制,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