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学;作文;意义;任务;要求
关于作文的含义,叶圣陶认为:“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道出了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一本质。我们要从作文教学的基本性质出发,来认识作文教学的意义、任务与要求。
一、作文教学的意义
1.在语文学科内部的意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作文教学主要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艰巨任务。由于作文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能集中反映出学生的思想认识、语文知识相语文技能等方面的情况,因而成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加强作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度、说、听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任务。
2.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意义
作文训练是一项综合训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思想认识、思维能力的训练。“文以载道”是语文学科的审要特点,文章是思想感情的记录,是反映作者自己的一面镜子,教学生作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学生做人的过程。作文要求从实际出发,内容真实,态度诚恳,形式平易朴素,并注意字斟句酌,反复修改。这种要求会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文风,养成诚实严肃的写作态度,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作文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因难的决心是不行的。教师要求学生坚持练笔,精益求精,这是锻炼意志的好方法。作文要求观点明确,主题鲜明集中,不能模棱两可,有助于培养学生坦荡磊落的个性;作文要求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学会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观察生活、搜集材料、提炼主题到构思成文乃至修改润色,包含着复杂约思维活动,是观察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作文训练,可以全面地、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丰富多彩的课外作文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等。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作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在社会实用方面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时时需要借助书面表达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传播社会信息。尤其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迅猛增长,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交往频繁,对写作能力的需求更迫切,它不仅要求人们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而且要求做到准确无误、快速敏捷、简洁清晰。只有充分认识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发挥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作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和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任务相一致的。
二、作文教学的任务
1.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写作习惯
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作文教学所特有的任务。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般包括审题立意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运用各种文体的能力、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迫词造句的能力、修改的能力,等等。作文教学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包括勤观察、勤积累、勤思考、勤练笔、作前构思、作后修改等多方面的内容。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
2.发展学生的智力
作文是一种智力活动,是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实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操作技能。智力是写作能力的基本要素,它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的窗口,是解决作文材料来源的关键所在;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它贯穿作文的全过程,对作文质量起决定作用;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智力的双翼,它们有助于开阔思路,丰富文章的写作内容。通过作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智力,既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所必需。又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所必需。
3.高认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学生的思想倾向、感彩、生活态度等,都会从作文中流露出来。思想水平的高低对于文章的质量起着决定的作用。叶圣陶在谈及通过“写作关”时就曾指出:“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能写?质料有了,还要求其好,不好的质料当然写不成好文章……。”因此,作文教学还必须承担提高学生认识、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任务。
结合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首先要加强写作目的教育,用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其次要培养学生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统一的写作观;再次,要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作文教学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初中作文教学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磨改文章的习惯。
(大纲)所提出的要求是比较全面的,从文体到能力,从思想内容到表达形式,从标点符号到格式、书写等都有规定,体现了德育与智育的统—,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统一,文体训练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与1990年大纲相比,现行大纲新增了对文风和写作习惯、态度的要求。要实现作文教学的要求,就必须遵循下面的教学规律:(1)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式提高;(2)与听、说、读相结合;(3)同生活密切结合;(4)课内作文与课外写作活动相结合。
【参考文献】
一、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注意设计与生活相关的任务,能学以致用的任务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教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与其生活相关的任务型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Go for it 》 starter Unit 5 What color is it ? 这个单元时,笔者围绕这个单元“确认颜色”的话题,首先介绍班内的一个小组成员们穿着的不同颜色的衣服及使用的不同颜色的文具,然后点一名悟性强的学生站起来示范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What color is her jacket /bag /pen ? ” 即通过表演给全体学生提供了重要的语言材料,为后边的活动任务做好铺垫。同时给学生布置本单元要完成的几个活动。(多媒体展示)
Task 1:Find out how many letters there are and what color they are in the show .
Task2: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picture 1 and picture 2.
Task 3:Play a guessing game .
笔者在指引学生完成第一个任务的时候,实行了限时抢答法,学生利用浅显的语言材料“This is letter Q. It’s blue....”各小组成员争相竞答,达到了教思结合,以数激趣的目的。在完成第二个活动任务的时候,大屏幕展示两幅非常相似的卧室的照片,让学生对话回答两幅画的不同点。所用的句型主要有 “What color is the desk ? It’s yellow . /In picture 1,the phone is green./ In picture 2, the phone is orange . ”学生通过观察、概括、讨论等思维活动,达到了开发智力的目的。 第三个活动是学生十分喜欢的竞猜活动,它体现了猜思结合,以猜激趣的目的。整个课堂活动节奏快。学生完成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运用内部语言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样一些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的活动若能持之以恒,能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兴趣和能力。
另外,教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设法使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满足学生在将来社会中运用语言的需要,为其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例如在教学《Go for it 》 七年级 Unit 3 This is my sister 时,笔者围绕“介绍家庭成员”的话题,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任务:
Task 1: Introduce your family people .完成任务所需句型(1)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2) Who are they ?
Task 2 : Identify people about your friends or partners’ family .完成此任务所需要句型: (1)Is he /she your?(Yes, he is . /No, he isn’t . ) (2) What’s her /his name ? (3) Who is he / she ? (4)How do you spell it ?
Task 3: Learn to write a letter and introduce your family to your pen pal. 完成任务所添加的新词汇有: nephew ,mother-in-law,father-in-law, granddaughter ,grandson .这三个活动的设计是层层递进,互为依存的。通过本节课这些任务的完成,实际上,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依据教学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笔者刚开始使用新目标英语教材时,但是绝大数老师觉得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得筋疲力尽,有的时候还完不成教学任务。笔者通过思考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摆脱“一天一课”式的五步教学法的模式。根据语言的“输入—输出”规律,我同本组成员共同探讨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安全性”调整。
1. 单元之间的调整:单元之间的调整指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识特点,对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例如 :单元与单元之间有相关的内容就大胆加以整合,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建构知识体系。我在使用《 Go for it 》七年级教材当中,在贯穿“一般现在时”时,把单元学习的顺序调整为: Unit 5,6,9,8,11,12。重新调整后的教学顺序激活了学生认识的兴奋点,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从而巩固加深了对 “一般现在时”语法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2. 单元内的调整:单元内的调整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结合本班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的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少时性和高效性。
三、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中医药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中医药人才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医药人才培养重点与难点分析
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的需要,决定了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小生产式的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而西方医学生院校教育制度所取得的成效,则加快了我国移植西方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进程。但更加侧重人文修养,感受体悟,长期临床,大器晚成的中医药学,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较之西医学又有着更为复杂的内在诉求。笔者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实为人才教育的根本,加之现行社会体制下,院校教育将会长期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流教育,这必将进一步凸显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思想占领高地,行动才会势如破竹,也更会为培养模式的创新创造条件。
王小云等认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以下规律:“早期培养、大器晚成的规律;师承为本、博采众长的规律;文化底蕴、通晓人文的规律;熟读经典,指导临床的规律;长期临床,坚持不懈的规律。笔者赞同此观点,并认为其每一种规律的背后,都有坚定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精神支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中医学子理想信念,磨练中医学子意志品质,进而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重要方法。
二、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刘彦晶认为,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就要从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创新教育的培养和深化教学改革三方面入手,其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导向、动力作用,是人的灵魂,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首要条件。作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文化,其不仅具有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专业特点,亦具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育人功效。概括而言,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隐性内化需要,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显性外在表达,而二者的有机结合则为满足现阶段社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隐性内化需要
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通过以下几方面对中医学子产生隐性内化的影响:第一,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天文地理,医案掌故,人情风土等知识不仅能够引起学者的兴趣,进而激发其研究的欲望,而且更容易使学者产生联想和顿悟,更有利于中医的创新。第二,中医药文化中所蕴藏的德育、励志的内容,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对于形成中医学子高尚的医德,坚定其持之以恒学医的信念具有鼓励和促进作用。第三,中医药文化中的一些修身养生的观念,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能够引导中医学子对简约生活的追求,从而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专研学术,学究天人。
所以,进行循序渐进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不仅对学子能否坚定信仰、坚持勤奋产生影响,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子的精神内涵和中医素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显性外在表达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哲学教授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一书中提出,大学应走出“象牙之塔”,主动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改良社会。作为救死扶伤的中医学子,社会实践能力、需求判断能力、统筹兼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服务奉献能力等等,都会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医疗效果,所以,中医学子在注重身心修养,独善其身的同时,还要以马列主义的光辉思想武装自己,主动走进社会,深入社会,弘扬道义,惩治歪风。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人类活动的分析,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医学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医学子把握学好中医药学的本质规律,拓宽其发展创新中医药事业的视野和渠道。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医学子将中医药技能顺利正确输出的思想保证,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显性外在表达。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多数大学生并未对其引起足够的兴趣和重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张耀灿、郑永廷等教授对其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接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与接受主体的自身需要、接受环境以及内在价值取向等有关,而中医药文化建设通过其隐性内化作用,形成学者救死扶伤的内在需要,兼容并蓄的学术环境,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创造条件。而单纯的中医药文化建设,虽然加强了中医学子个人修养,但其服务输出形式若无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外在表达,其服务的范围和被理解程度将大打折扣。
总之,将中医药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弥补二者单纯实施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其实效又大于二者单纯实施效果总和。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举例
笔者对自己所管理的学生进行以下改进措施:
1.党员帮扶活动,以成绩优异,思想先进的学生党员为基础,与成绩较差学生形成帮扶小组。
2.将各班级中的2~4名优秀同学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近30人的精英团队。该团队在相关同学的带领下,开展晨读中医经典、国学经典、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活动,以此来形成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并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3.组织大家抄写论文摘要,学习综述、论文撰写技巧,借此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策划组织了寝室、班级、学院等不同层次的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学生各个活动层面的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等。
经过半年上述尝试,整个本硕结合系平均成绩上升,学生挂科率同期相比下降13.6%;半年的时间,晨读团队也由30人发展到过100人。这个团队的成员占了我系国家、省、市、校、院、系等各层次荣誉奖励的全部名额。
总之,将中医药文化建设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二者结合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以及如何建立二者结合的长效机制的研究,成为所有中医教育者应承担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小云,许英,秦莉花.师承教育――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J].中医药导报,2010,16(4):126-127.
关键词:人文主义理念 中职语文教学 人文内涵 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141-01
1 中职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
语文学科浓缩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重视语文教学,挖掘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人文主义理念的渗透十分必要。语文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两个方面。
(1)从中职语文教育的内容来看,语文教材的编写一直被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语文教育内容具有着广泛性,即包括哲学内容,也包括生活伦理等,将这些内容通过文字表现出来能够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内容感受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真实情感,如爱情、友情、亲情等,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高尚的精神与崇高的经济,如职业道德精神、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思想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着推动作用。另外,语文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文字的华丽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美的享受,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挥着重要作用。
(2)从中职语文教育的教育方法来看,语文教育活动并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是呈现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情景,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出疑问来理解教学内容,而教师则应当通过了解学生来强化语文教育针对性。语文教育并不能像理科教育一样使用公式化、机械化、工具化的教学方法,作为一门需要感悟的学科,只有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才能够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相比较中职学校中的专业课而言,语文并不会带给学生过大压力,所以学生也不必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来应对语文学习,而可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喜好以及兴趣来发展自身能力,这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2 人文主义理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1 树立人文主义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观念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树立以人文主义理念为指导的教学观念不仅有助于健全学生独立人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同时能够实现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依靠课堂与教材,同时要向生活延伸,通过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要强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这是中职学校现代语文教育所突出的根本要求。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人和培养人来推动人的健康发展与全面发展,而不能对人以及人的发展造成约束与限制。当前中职学校中为了方便管理而在语文评价中采用量化考核,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虽然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但是实际上却容易引发学生反感并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厌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并对自身错误的行为与思想做出改变,所以重视强化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树立人文主义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观念无论是对学生发展还是对与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是十分必要的。
2.2 突出以人为本,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中职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与教师进行交互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在了解学生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并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主义理念的重要体现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对同一问题的认知差异,当学生提出疑问时应当以探讨的形式来为学生解答,并将学生的疑问当做学生具有学习积极性的表现并鼓励这种表现。在教学方法确定方面,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建议,从而确保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并通过观察学生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将对教师的喜爱迁移到对语文教学的喜爱中。由此可见,突出以人为本,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与学生开展沟通与交流对于体现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理念以及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而言具有着重要意义。
2.3 让中职语文教学贴近社会与生活
语文学科具有着广泛的内涵,它不仅具有人文性,同时也具有生活性,这种特点也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的空间可以向社会与生活做出无限的延伸。但是纵观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教学空间普遍被局限于课堂之内,并且教学内容也被局限于教材与课本知识。而由于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所以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心生厌倦,并使学校对语文教学缺乏足够重视。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来诠释社会化与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对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通过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与生活化,可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悟到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并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而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与生活化,要求中职语文教学摆脱课堂空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来感悟语文以及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率。为此,在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的调整中,有必要将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以及将来的就业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与技能在生活以及工作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认识本质的基础上给予语文学习足够的重视。同时语文教学实现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重点与难点:一是重视语言表达和应用文教学,实现学生表达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三是转变观念,推动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就业的结合,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葛德均.语文教学呼唤人文性的回归[J].江海纵横,2009(3).
[2] 严伟.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2).
[3] 杨天芬.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9).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还要注重对学生人文价值的引导。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及专业技能的实践和训练工作,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等都不够重视。这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还不够明确,有的强调其工具性,有的强调其知识传授性,有的强调其文学性等等。事实上,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对于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学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总体上不够受重视,甚至一度消失过,虽然恢复以后,其地位逐步提升,但还是与实际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总体来说,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1)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设置时间严重不足,往往是走形式的感觉,实在无法把如此丰富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很好地展开来传授给学生,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上,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2)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几乎就是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把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成公共基础课,难以调动语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另外一种模式就是依托中文系的老师来开展语文课的教学,没有专门的语文教师,使得大学语文课程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这就导致了大学语文课程无法真正发挥出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作用。
(3)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越来越向边缘化发展,开设比例越来越低,而且高职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他们对于语文的使用也表现出明显的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词不达意的尴尬现象,这是高职院校过于重视语文理论的教授,而缺乏必要的实践性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结果。此外,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还不够丰富,缺乏新意和更贴合实际的内容使得学生缺乏兴趣。
三、深化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新举措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真分析问题,并努力挖掘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所在。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载体,语文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促进其他学科开展以及就业方面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塑造学生人格方面,在学生陶冶情操以及提高审美观方面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际发展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深化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当前语文教学的边缘化倾向,有针对性地提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并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和普及到高职的师资队伍和学生当中去,使得高职上下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并且还要加大对大学语文的投资力度,从经费上予以支持。语文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多搞语文科研,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重新定位大学语文的侧重点,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综合素养。
(2)高职院校要积极倡导感悟式的语文教育模式,把语文学习与人的思想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人的价值所在,通过感悟式的语文教学,使得学生在学学语文的同时,立足于人的内在精神,从而铸就学生正确的精神根基和价值取向,进而不断地涵养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3)高职院校还要从语文教师入手,努力培养高职语文教师的人文意识,因为这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文关怀、氛围营造的关键所在,教师是学生的一本活教材,学生往往会效仿教师的行为。因此,我们要培养品德好、学识丰富、能力强和素养高的大学语文教师,构建一套立体化的语文课程体系,以大学语文为龙头带动学生对其他知识的需求,带动其他人文课程的开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外延,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链接,增强大学语文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大学语文立体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甚至其他学科教师的诉求。
(4)高职院校首先要弄清楚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增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针对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要特别加强写作能力培养,把侧重点放在科技论文的写作方面。大学语文课程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制定开放式的教学计划,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积极吸收社会各界对于语文教学的建议,还要不断地完善语文教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努力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要改革语文教学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独特的综合,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香珠.阻碍大学语文发展的“瓶颈”问题[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7).
[2]谢稚.优化教学过程,增强大学语文课程的魅力[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1).
[3]徐凤云.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