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学的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护理要点;心血管并发症;血液透析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35-02
糖尿病肾病(DN),广义上讲包括感染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
研究表明,心血管并发症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就我科收治的35例并发心血管疾患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配合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2年6月来我科的35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男17例,女18例;年龄42―71岁,平均56岁。均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病程10~30年,平均16.4年。接受透析前血肌酐平均(912.3±188.53)μmol/L,血尿素氮平均(28.1±6.7)mmol/L。
1.2 方法
将35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分成一般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每组17例,护理干预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按并发症对症治疗辅以饮食心理指导。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及病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均采用标准碳酸氢盐无糖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每周透析2~3次。
均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血管通路:置双腔管或动静脉内瘘穿刺。患者透析前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心血管方面的不适症状。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可适当调整透析方案。
2 护理和病情观察
2.1 一般护理
2.1.1 做好知识宣教,告知患者及家属血透原理、基本知识、自我管理、控制饮食、控制干体重的意义。
2.1.2 动静脉内瘘是透析血管通路,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广泛的血管病变,动静脉内瘘血管较脆,易栓塞,透析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密切注意血管血流量情况。
2.1.3 做好血糖监测,血液透析后,大多数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比透析前降低,为保证血液透析的正常进行,患者在血透前胰岛素减量或血透当天不用。
2.2 心血管并发症的护理要点
2.2.1 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低血压。是指患者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降低30mmHg以上,或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发生率较高。;典型症状为出冷汗、恶心。与血容量骤减,血管调节功能不良,透析膜相容性差,超滤脱水量过多、过快,贫血等有关。一旦出现低血压应使患者头低脚高位,停超滤,减慢泵流速,吸氧,必要时快速补充血容量。血透时尽量避免使有效血容量锐减,如控制水分摄入,以免脱水过快过多。血透前停服使血管收缩力降低的降压药。.
2.2.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除了与自身心脏已有的器质性疾病外,主要与透析过程中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有关。血透时,予以吸氧,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及血清钾离子的变化,脱水应避免过快过量,透析间隙控制体重,降低血透中的超滤率;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应用洋地黄时血钾应高于3.5mmol/L,高钾血症时不能将血钾降得太低,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病,给氧,改善贫血。严重心律失常应停止透析。
2.2.3 心衰最常见的诱因为高血压和水钠潴留。。因此有效快速地控制高血压,改善水钠潴留,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是关键。临床上左心衰多见。出现左心衰应立即吸氧,使用镇静剂。严格无菌操作,加强针头固定,防止针头管道滑脱引起出血,内瘘阻塞等,延误抢救。同时遵医嘱给予积极治疗。
2.3 饮食指导
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饮食,如牛奶、精瘦肉、鸡蛋;合理食用膳食纤维。糖尿病肾病每日饮食一日少食多餐,规律进食,控制体重。少食高磷食物如大麦、豆制品、动物内脏、海产品等;合理水分摄入,应根据尿量多少及失液量,严格控制进水量。
2.4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认真听取患者的诉说,向患者提供杂志,健康宣传手册。与患者家属多交流,让患者主观体验到社会和家庭的关心和支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结果
35例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12例,心律失常9例,心衰4例,其他并发症10例。全面护理干预组的心血管并发症比率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组。
4 讨论
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心血管的患病率很高,常见原因可能是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多有动脉硬化、糖尿病、动静脉瘘等,糖尿病肾病和血液透析,共同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通过以上病例护理得出,严密的病情观察、完整科学地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整体护理干预,可以保证血液透析的安全有效进行,有效降低了糖尿病肾病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了糖尿病肾病患者生活质量,也为以后糖尿病肾病血透病人的护理,积累了很多经验。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48-49.
[2] 陈春叶.透析性低血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5,4(1):60-61.
[关键词] 电子病历;PDCA循环;持续改进;规范化;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 C9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6-19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combined with PDCA cycle in blood transfusion examination. Methods Setting up a blood transfusion medical record group, after checking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PDCA cycle management method was used.Quality improvement of blood transfus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ial of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5 and the first half of 2016,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 method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quarters of 2016 was compared.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20.0 was used for analysis to promote standardization,standardization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ransfusion records. Result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to find the reasons,inspection,treatment process,the quality of blood transfusionmedical records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In particular,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examination have the role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PDCA cycle;Continuous improvement;Normalization;Standardization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院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医院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医院需求,电子病历系统就随之出现,并且成为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1]。输血病历是临床治疗疾病、抢救患者实施输血的原始记录,也是处理与输血有关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之一[2]。加强医院输血病历质量管理,是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的需要,更是防范因输血病历记录缺陷而引起医疗纠纷的关键[3]。2016年我院在纸质化输血归档病历质量检查方法中加入了对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的检查,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HMIS)对电子运行病历实现了在线监控,能及时掌握患者输血动态信息,有效地规避了传统检查模式繁琐、耗时、排查困难等缺陷,并结合PDCA循环(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科学管理方法,能及时发现问题,加强与临床的沟通,进行针对性整改,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促进了输血病历质量的持续改进,在检查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下半年(7~12月)EMR检查试行前临床输血归档病历资料384份:其中病房用血525次(包括同患者同一住院周期多次输血治疗),手术用血192次;2016年上半年(1~6月)EMR检查试行后输血病历403份:其中病房用血574次,手g用血205次,其中,2016年第一季度(1~3月)PDCA循环管理方法实施前病历199份,第二季度(4~6月)PDCA循环管理方法实施后病历204份,分别对EMR检查试行前后、PDCA循环管理方法运行前后三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2 PDCA方法
1.2.1 策划(P) (1)传统输血归档病历的检查方式。输血科轮班人员每月往返病案室抽查前一个月输血归档病历不少于60份,进行现场检查评分,不合格病历上报医事科,每季度由医事部门统一对临床进行整改。(2)传统检查方式的缺陷:病历查找受临床病历归档率的影响,针对性病历现场搜寻困难,翻阅检索难;问题病历较多,检查费时费力;纸质文件容易破损丢失,病历资料保存易受环境影响,缺陷病历较多;易造成纸张浪费,不利于环保;病历检查人员流动性大,问题反馈不及时;与临床缺乏沟通,问题解决不彻底;检查标准不完善,整改执行力度不强。(3)制定计划。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增加电子病历检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化,资料存储无纸化,数据查询便捷化,信息保存完整化,资源调配合理化,工作效率最大化,使输血病历质量检查工作有效进行。
1.2.2 实施(D) (1)输血科成立输血病历质检小组。确定小组名单,科主任为组长,科室中级职称(及以上)4名为组员。成员负责检查、沟通及汇总工作,协助医事科管理临床输血病历质检工作。(2)完善输血病历质量检查考核标准。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4]《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85号令)》[5]《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6]《浙江省病历质量评分表(2014版)》和《宁波市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考核标准》相关要求制定该院临床输血病历评价与考核内容。(3)指导与培训。除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组织的每年两次新职工岗前培训外,输血病历质检小组成员会对每月检查的问题科室、问题医生等进行当面沟通与指导,并针对检查中遗留问题进行持续整改。(4)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反馈信息。输血科每月召开科室会议一次,反馈当月输血病历检查情况,明确整改方向,制定次月工作计划与目标;在每年两次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议中,由输血病历质检小组组长反馈近半年的输血病历质检情况,讨论并制定长效机制。
1.2.3 检查(C) (1)日检。输血科病历质检小组每日至少检查2份输血电子运行病历,病历得分低于90分的告知住院医生进行整改,三天后复查不合格的病历直接进入月检名单。(2)月检。输血科病历质检小组每月抽查归档病历不少于20份(平均每科室1~3份),得分低于90分为不合格病历,名单上报医事科,统计分析不合格数据及原因,并督促临床持续改进。
1.2.4 改进(A) (1)结果公示。医事科将月检情况上传院内网公示。(2)落实奖惩。输血病历检查结果与住院医师当月绩效挂钩,严格执行奖惩制度。(3)持续改进。在定期召开的院级会议和科室会议中汇报相关情况,分析原因,处理遗留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确保输血病历质检工作持续有效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2015年上半年(7~12月)与2016年下半年(1~6月)输血病历质量检查合格率比较
2016年上半年EMR检查试行后,输血病历书写各项内容较2015年下半年有明显改进,特别是在病案首页、申请医嘱、执行医嘱、疗效评价与手术、麻醉记录项目上的改进较为显著,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2016年第一季度(1~3月)、第二季度(4~6月)PDCA循环管理方法运行前后输血病历合格发生率比较
在2016年第一、二季度PDCA循环管理方法实施前后,针对以往EMR检查存在的主要问题合格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DCA科学管理方法的实施对输血病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具有持续改进的作用,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运用EMR检查方式,并结合PDCA循环的管理方法,已通过实践的检验成为促进输血病案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7]。EMR内容全面充分、书写标准规范、检索使用便利、存储更加简易[8],能辅助远程医疗,且在降低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以及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9]。它不但能帮助我们及时掌握患者的输血动态信息,而且在病历检查工作中节约了时间、人力成本,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化,发现问题能及时沟通、快速解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为实现现代化输血安全的有利工具。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遵循的科学程序[10],即通过质量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过程。按陈帆[11]等报道,该循环对病案首页的质量控制也有成效。通过表1可以看出电子病历的检查方式运行后对我院临床输血病历质量的改进有显著成效,但检查中也发现临时医嘱、病程记录等的合格率虽有大幅度提升,但仍低于90%,特别是执行医嘱与实际输血数量不符、病程记录缺陷等,这些问题我们通过PDCA循环的科学管理方法得到持续改进,表2有利地证实了该方法的对病历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性。
病历质量控制是一项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工作[12]。夏磊[13]等曾提出PDCA循环四个过程的相对性,大循环包含着一个或多个小循环,且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各个环节,每一次循环都会促使体系的持续改进,从而促进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14],使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对新发现的问题建立新的循环体系,周而复始、持续改进,既进一步提高了病历质量,又建全了EMR检查的长效机制,还完善了输血病历质量管理体系。当然,在现有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不断去完善各项工作环节,例如:病案首页血型可即时提取检验结果,避免医生漏写;输血执行医嘱录入后病程记录自动生成对应的标准记录模板,医生可在模板上直接进行修改;输血后自动提取复检的血常、凝血功能等检验结果,自动生成可修改的输血后疗效评价,且对于次日未做相应检测的系统给予对话框提醒;麻醉系统与HMIS完成对接,术中输血记录自动导入手术记录和术后首程等改进环节都需要逐步完善,为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可控性及追溯性而不断努力[15]。
EMR检查有机地结合PDCA循环管理方法,努力实现数字化医院输血病历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可持续性管理。随着医院信息化的深入发展,EMR已成为建设数字化医院的核心,PDCA循环也成为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al quality improvement,CQI)的科学管理方法。因此,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质量持续改进能有效地降低各项输血病历指标缺陷率[16]。目前,在输血病历质量管理中运用EMR的检查方式符合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但在HMIS集成化、数据通用化、接口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和应用拓展化等方面仍面临众多挑战[17],而结合PDCA循环法有助于实现工作过程中的良性循环,前者只是技术手段,效果更取决于后者的科学管理,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安全输血。
[参考文献]
[1] 李素萍.国内外电子病案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病案,2011,12(8):2931.
[2] 唐先进.临床输血病历规范化调查与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1):108-36.
[3] 潘小良,宋朝晖,梁巧米.PDCA循环在临床输血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8):34-36.
[4] 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0,2(3):11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
[6] 中国医院协会.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792.
[7] 柳巧男,张春莲,张志伟,等.持续质量改进在基层医院输血病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3,14(7):17-18.
[8] 李彬.电子病历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医学与社会,2005,18(6):4649.
[9] Loomis GA,Ries JS,Saywell RJ,et al.If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are so great,why aren’t family physicians using them[J].J Fam Pract,2002,51(7):636641.
[10] 季芳,徐旭.应用PDCA提高电子病历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3):16-19.
[11] 陈帆,伍金林,李霞,等.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病案首页质量控制[J].中国病案,2014,15(2):27-29.
[12] 赵琪.病历的质量控制及电子病历的建设[J].医疗装备,2017,30(4):80-81.
[13] 夏磊,丁晶宏,张欣,等.以医院评审为契机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J].中国卫生质量 管理,2013,20(5):35-37.
[14] 许建国,朱华,束余声,等.PDCA循环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2):57-59.
[15] 康从越,王凌雪,马琳娜,等.电子病历推动R床输血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J].医药管理,2014,9(1):173-175.
[16] 梁军兵,姚亚萍,许亚亚,等.应用 PDCA 四步法在输血病历管理中的效果及评价[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5):476-477.
【关键词】 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点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4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93-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众多,而糖尿病在众多原因中是可以促使脑卒中的发生,并加重病情。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度较不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度高。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总数的20%-45%。糖尿病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发性病因之一,及早控制高发病因,对于控制脑卒中的并发症及复发症具有重要意义。高血糖可加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组织损害,使脑卒中的病情加重,病死率极高[1-2]。本文旨在探讨分析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减轻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收治的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不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59例。年龄最小患者45岁,年龄最大患者78岁,平均年龄58±10.5岁。其中有高血压病病史患者15例,心脏病史患者14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最小患者47岁,年龄最大患者79岁,平均年龄59±11.5岁。其中有高血压病病史患者12例,心脏病史患者11例。两组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四届)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程、病史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项目 临床表现(视野缺损,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吞咽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病情特点(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好转率,病死率),依据脑梗死的部位分为前循环梗死和后循环梗死,依据梗死面积分为腔隙性脑梗死(梗死面积
1.3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x2和t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较不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组织损害严重,且不利于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是由于机体发生应激反应,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还有皮质醇的分泌增多,使糖原的分解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多,同时使胰岛素的分泌受到抑制[4]。在皮质醇的升糖作用超过了胰岛素的降糖作用,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升高时内皮脂受到损伤,一氧化氮减少,导致血栓形成的几率增高,使动脉硬化形成的几率增加,最终导致脑卒中病情的进一步恶化。高血糖引起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也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5]。
脑梗死发生后血糖增高使脑部缺氧的程度加重,此缺氧机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高血糖和缺氧使缺血部位的水肿程度加重,由此可见,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应激性的组织损伤引起的高血糖使缺氧状态下的脑组织的适应能力降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其机体的器官已经适应,而脑卒中对脑组织作用不像血糖作用那样强烈[6]。本研究显示,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不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死亡者的血糖水平较存活者的血糖水平高。由此可见,血糖水平与病死率呈相关性,血糖的水平越高,则发生死亡的可能性越大,高血糖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直接影响临床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合并糖尿病可使脑卒中的病情加重,糖尿病可作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判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及早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血糖水平,能够减轻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
[2] 李晓玲,朱旅云,杨少玲,等.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观察[J].华北国防医药,2008,20(5):4-6
[3] 许晓辉,许予明,宋波,等.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2):79-82.
[4] 王久艳.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期间的生理指标变化[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2):34-36.
关键词:撤点并校;预期目标偏离;反思与建议
一、中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预期目标偏离的表现。
(一)合理利用资源配置目标的偏离。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由县级政府进行财政拨款来举办和管理农村义务教育,加上农村地区学校规模小、质量低的问题,促使“撤点并校”这一政策实施的首要目的是重新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预期的合理利用资源配置的目标偏离了。
首先,改革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撤并后,很多地方的学校所在地被废弃搁置,国家投资购买的教学设备统一搁置在空荡的教室内。其次,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引发了教育资源分配的新问题,政府缩减教育经费的目的落入空口。并校后的城镇中心学校人数大增,一些县城甚至出现了人数上万的学校。比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撤并南部山区学校,在城市建设几所学生近万人的中学,山西的学生都集中在这些学校就读。”[1]。
(二)提高教育质量目标的偏离。
针对农村偏远地区学校人数少、规模小、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政府撤除“麻雀学校”,合并成规模较大的城镇中心学校。但是,规模大的学校真的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
一是教师任务加重,影响正常教学。二是学生精力有限,难以充分理解接受到的课程知识。如果教师“教”是低效的,学生“学”也是低效的,那么就不可能提高教育质量。对教师而言,除了大班额的教学任务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往返问题,住宿管理问题等,教师不能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授学生知识上,更不用提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而言,上学路途遥远而产生的交通问题以及学校环境的变化都会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中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目标偏离的归因。
(一)民主决策方式缺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毋庸置疑,脱离群众的决策方式必然导致并校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决策失误必然造成“并校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
“民主决策就是指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通过可行性研究后,采取由决策者集体表决的方式而做出决策的方式。正确的决策是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3]然而,据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对山东、浙江、湖北、湖南等11个省进行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孩子所在学校面临撤并时,被征求过意见的家长仅占21.8%,75.3%的教师表示布局调整过程中没有用征求过其意见。”[4]
(二)政策执行中,实施者的决策能力和水平不足造成预期目标偏离。
“变革主体综合决策的能力和调整能力,对于变革能否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5]并校改革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是指实施者指对于一所学校撤并价值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撤点并校”实施者对撤并学校价值分析不全面造成城乡教育发展更加不均衡。分析一个学校撤并的价值,要从学校所在村落入手,全面分析学校状况、当地人口分布、经济状况、交通状况以及邻近学校的状况。根据该学校撤并的价值大小,最终民主决策该学校的“去留”。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并校实施者仅考虑到撤并学校状况,如学校规模小、人数少等,忽视该校所在村落的各种客观条件和邻近学校的实际承载力,即独断该学校的“命运”——撤除。撤并后,学生“上学难”,教育质量降低,家长经济负担重,城乡发展不均衡。实施者对学校撤并价值分析不全面造成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最终拉大城乡教育差距,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反思与建议,合理控制目标偏差。
(一)民主决策,程序公正。
我国并校改革民众参与度低、并校程序不透明致使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因此建立公平公正的撤并程序是合理控制预期目标偏离的必经之路和重要保障,提高民众参与度、推行民主决策又是建立公平公正的撤并程序的必要前提。
首先,要加大宣传,公开程序。在可能撤并的学校所在村落召集村民开宣讲大会,传达政府并校改革的意图,帮助村民分析理解并校改革后教育的转变,同时,公开撤并程序和步骤,使撤并过程透明化和阳光化。其次要推行咨询论证机制,既要参考相关专家的建议,也要听取群众的意见。最后,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梳理清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委托推行改革,因此当保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事权与财权对应,避免地方政府仅仅关注上级考核问题而忽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目标。
(二)提高政策实施者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美国学者艾力斯说:“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政策的有效执行。”保证政策实施者具备较高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是确保并校改革成功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一环。
首先,要选拔有能力官员,有经验的官员能够从宏观上掌控并校改革推行的进程,同时可以灵活处理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因此选拔有能力的推行者是合理控制目标偏差的关键关节。其次,改革之前对推行者进行培训,使改革者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施者对于教育规律有全面的了解,才可能在实践中避免学生“上学难”的局面的出现。再次,改革监督评价制度,开设群众匿名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1]万明刚,白亮.“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巨型学校”现象思考[J].教育研究
[2]李强.中国村落学校的离土境遇与新路向[J].中国教育学刊
【关键词】 急性呼吸道感染;非典型病原体;血中间细胞值
在急性呼吸道感染中,非典型病原体是常见的致病菌,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多为混合感染。临床上要快速做出准确诊断有时困难,经常与细菌感染相混淆,抗生素选择上更是不及时。经观察,近三年来,冬季呼吸道感染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应用抗非典型病原体治疗效果好,这部分患者外周血细胞分析常显示中间细胞值升高。外周血细胞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观测指标,而中间细胞值常为广大基层医生所忽视。血中间细胞值包括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其中嗜酸粒细胞升高为变态反应及肺炎支原体感染;嗜碱粒细胞升高代表包虫等寄生虫病及肿瘤;而单核细胞增高在《诊断学》(第6版)中则表述为结核等传染病及其他感染。在上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病毒、细菌和非典型病原体,前二者分别对应为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值,那么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中间细胞值升高除了结核、肿瘤、变态反应、寄生虫等,能否提示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笔者做了血中间细胞值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的临床观察,为准确、及时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均为2007年12月3日—24日来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其诊断符合《内科学》(第6版) 相关章节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64例;年龄7~80岁,平均37.32岁。
1.2 试验方法 静脉采血,用日本KS-21血球三分类计数仪测定外周血中间细胞值。用日本富石蕊必欧株式会社的肺炎支原体诊断试剂盒(被动凝集法)测定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 经3天治疗足量给药,症状完全消失为痊愈;症状减轻为有效;症状不变或加重为无效。
2 结果
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血中间细胞值可作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指标,符合率73.7%~87.5%。血中间细胞值增高共64例,其中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56例,阴性8例,抗支原体治疗100%有效或痊愈,阳性率87.5%。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76例,其中血中间细胞值增高的56例,抗支原体治疗100%有效或痊愈,降低的20例抗支原体治疗无效;阳性率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