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第1篇

一、 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如果长时间让一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势必只能当听众,达不到“动”的目的,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则能让每一位学生在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以4至6人为宜)、培养好合作组长、宏观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设计了“你认为故事中谁最可笑,为什么?请找出有关情节,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等。这些问题具有目标性,问题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学生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的提问可以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

在教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课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教师还应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三、 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即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思考、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学习的氛围。

四、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动机与兴趣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建构主义教学论主张: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背诵。即使是深层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师总结好了,念给学生听。学生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即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探究的兴趣也最浓。所以,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机会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一种学习品质

探究可以形成一种学习习惯。因为探究不仅给予了学生方法,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一旦成为习惯,那学生的主动性就更强,积极性更高,效果更明显。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天做到三个“一”:每天提出一个问题并通过探究解答;每天与其他同学共同参与完成一项工作;每天对所学内容提出有意义的见解。日久天长学生就养成这个习惯,即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他们也会镇定自若的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第2篇

(一)高职教育中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

据调查,相当大多数从技校毕业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其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相对较差,暴露出语文应用能力的薄弱。

(二)教材开发力度不足

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教育的局限性,使用的教材也常常具有局限性。大多教材生搬硬套本科院校使用的书本,或选用鉴赏性高但实用性低的课本。这样对于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工作岗位十分不利。

(三)教学过程中训练不够

高职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更注重于理论知识或者传统文化的传授,常常会忽略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不够,对学生训练力度不强。这样很可能导致学生认为语文就是写写文章看看书,不主动吸收知识,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财富。

(四)教学方法陈旧简单

教师往往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教室里听。教师主动灌输,“倾囊相授”;学生被动接受,“全盘接收”。课堂教育若长期采用这种不够积极、没有创新也没有活力的教学方法,那么培养出的人才很可能无法适应工作上的挑战。

二、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应用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最先提出的,旨在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个过程是预先设计好的,采取任务的形式,让学习者在这样有意义的实践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能力。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会进行充分的互动,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即通过完成一个个项目来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项目教学法十分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角色转换。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用项目教学法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对有积极作用。

(二)项目教学的应用意义

其一,项目教学可以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采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既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同时又能激发他们实践的欲望,还提高了环境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利于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二,项目教学过程具有多元性,有利于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兼具能够增加就业成功率。其三,学生可以在毕业后以一个有过实战经验且具备一定熟练度的身份立即进入社会和企业,直接参与工作过程,在薪资要求和任职职位方面也都更有说服力。交替周期短,工作易于上手,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另外对于应聘的单位来说,这样的求职者不仅可以较快上岗带来及时效益,还可以节约培训经费。

三、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技校语文教学的具体流程

(一)项目教学的计划与准备

项目教学的准备包含教师的备课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首先教师要对项目进行设计与选取。选入的内容最好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典型性和目的性。设计和选取项目是整个项目教学的前提和保障。项目教学效果的好坏与项目的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要根据教师下达的准备要求,充分为课堂实践做准备。学生可以事先向教师询问项目教学的有关内容和设计步骤,然后有小组讨论或者小组操作的要求的,事先分好组或者进行人员分配。需要进行资料收集的,可以在网上或者借助其他渠道获得信息。当然,最好能够提前写出项目分析的实施方案。

(二)项目教学的展开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者自己协商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教师分配给各个小组任务;每个项目小组的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完成任务。在项目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可以自行解决也可以求助同学或教师,来完成所承担的事项。另外,可以轮换小组任务,让学生在一次项目中接触不同的知识并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组成员的表现和任务的完成质量,记录下各项目小组的工作效率,对他们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的提高、团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都实施量化考核。

(三)项目成果的展示与分析

项目完成后,要及时将该活动的全部过程和成果展示出来,以座谈或答辩的形式来进行展示。这样能够让学生回顾和评估整个项目活动,从而通过整个项目活动的效果进行自我总结与评价,使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使该项目所用的理论和所得的经验真正纳入自身的知识网络。最后,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第3篇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发和研究能够传承母语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但由于课时有限和大班上课的客观情况导致成效甚微。笔者在多年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粗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将提升大学生的母语文化素质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历年来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研究观点颇多,大致概括为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而江立员、肖飞飞(2012)则提出“合理的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应该是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性合一’的课程”。这其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则充分体现了母语文化的丰富内涵。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如一地贯彻母语文化的传承及教育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母语文化的精髓并主动承担传承的责任,将提升大学生母语文化素质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美文,在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获得母语文化的滋养。例如,在讲授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悟关于秋的韵味的同时,可将内容扩展到中国古代诗文中关于秋的描写。中国古代诗文中关于秋的描写,多为秋风萧瑟、秋风落叶、秋风残照之类悲凉、肃杀气氛的写照。 诸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等。接着扩展到传统文化之中,也有秋风送爽、金风玉露、秋高气和、春华秋实的“正面”意象。诸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由此再与林语堂所揭示的秋的“另一意味”相比较:“于景物,为秋林古色 ;于文章,为纯熟炼达,宏毅坚实;于各色物事,为古老、纯熟、熏黄、熟练。总之,秋是代表成熟的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最终引导学生体会“秋天的况味也是人生的况味”这一主题。这样就可以将母语文化中关于“悲秋”和“喜秋”的文化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之中体会秋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以4A网络教学论坛师生互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趣味

引导学生关注母语,传承母语文化,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和讨论母语文化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在充分享受母语文化浸染的同时,参与师生互动,参与讨论,提升关注母语文化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论坛的功能,在论坛中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对“为何要阅读经典”“何谓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学之路将去向何方”“什么是真正的侠义精神”“汉字的趣味”“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月亮意象”“中国的酒文化”“中国的茶文化”等话题非常感兴趣,他们查阅资料,提炼观点,纷纷参加讨论,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在讨论中学生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母语文化素质。

三、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撰写读书笔记,演绎再现经典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母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传承母语文化的关键是要大学语文教师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根据大一学生的思想和实际的能力,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载体”的教学思想,使各项教学活动都围绕一个中心――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质;关照两个基本点――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和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弥补课堂教学课时有限的弊端,可以在大一的W生中开展“阅读文学名著,演绎经典桥段”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举办“回眸经典,挑战大师”为主题的文学名著改编舞台剧表演大赛,引导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改编与舞台表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进而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和再创作文学作品文本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母语文化素质。

实践教学结果证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不仅积极阅读文学名著,写出了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而且积极参加了文学名著改编舞台剧表演大赛,在改编与表演的过程中吸收母语文化的精髓,用实际行动演绎和传承着母语文化。

四、构建动态开放的微课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的逐步加深,微课教学正普遍应用于大学、中小学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微课”概念,将新媒体充分运用到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的课时本就少,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在课堂上传授,因此,教师可利用“微课时代”的契机,在课余时间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提升学生母语应用能力的知识分类进行补充,录制5~10分钟的视频,这些视频要求主题内容突出、指向明确,做到一课一主题,便于学生把握;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思考题,在微课平台适当进行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将微课制作成讲授类、讨论类、演示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以及微教案、微习题、微讨论、微评价等各种类型。”以此具备多元化和趣味性的特点,实现传承母语文化的终极目标。

面对边缘化的母语文化现象,大学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研究提升学生母语应用能力的方式方法。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传承母语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很多大学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大学语文的母语文化传承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江立员,肖飞飞.大学语文课程“三性合一”性质定位的新探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11).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维目标;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改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同,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遭遇了诸多尴尬。例如,有些教师错将三维目标当作教学目标,导致教学目标既空又大,无法落实。又如,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顾此失彼、无法统筹驾驭等。2016年6月,笔者在一所小学随堂听了一节语文课,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7课《梦想的力量》。执教的赛老师将三维目标有效地落在了实处,值得我们学习。上课后,赛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学。本节课是《梦想的力量》第二课时的教学,学案的设计包括了“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和“总结归纳”四个部分。“自研自探”既写明了学习的内容,也对如何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按照学法指导开始了独立学习,之后是合作探究学习,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展示提升与质疑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出了生成性的特点。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对其割裂,笔者也无意将三维目标进行肢解,但为了表述上的清晰,本文将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本节课逐一进行分析。

一、课堂教学有效地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识和技能”是指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属于知识目标,即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梦想的力量》的教学设计来看,赛老师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多音词和词语等。如给多音词注音并组词是这样设计的:汉字分身术:挣()();转()();又如对近义词“坚强、坚定”的练习是通过选择填空进行的:1.他的声音很小,但很(),“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2.那种疼痛常人难以忍受,但他很(),咬紧嘴唇一声不吭。赛老师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不仅认识了字、词,并能正确地书写汉字,掌握词语的基本用法,从而达到了对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效地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课堂教学注重实践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钟启泉教授认为,第二维目标“过程和方法”中的“过程”是指对话环境与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笔者认为,“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际上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倡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构建“对话环境与交往体验”的课堂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并获得“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赛老师的课堂教学来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她非常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实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展示提升和质疑环节有这样一个情景让笔者印象深刻:A同学发言:“文中让我出乎意料的句子是:瑞恩还小,他不知道2000元是个多么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这说明他是一个勇敢、勤劳的孩子。”B同学补充说:“我觉得瑞恩不仅勇敢,勤劳,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让非洲的孩子喝上干净的水,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他很快地答应了。”类似的情景还有很多,这说明学生融入了课堂教学的情景中,全身心地参与到了课堂学习的过程之中,建构起了对话教学的情景,有效实践了对话与交流的学习过程,体验着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导学案“自研自探”部分的学法指导三中,赛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从瑞恩的身上得到了哪些收获?”这个问题是让大家先自学然后再交流讨论。C同学:“课文中写道:‘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从这件事上,我觉得瑞恩不怕脏、不怕累。”赛老师:哦,不怕脏、不怕累。瑞恩为什么要干两个多小时的活呢?D同学:“为了攒够70元钱。”赛老师:“为什么要攒够70元钱呢?”D同学:“打一口井。”E同学:“给非洲的孩子打一口井。”赛老师:“瑞恩做了这么多事,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让非洲的孩子喝上干净的水。那你们觉得瑞恩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从瑞恩的身上,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在赛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逐渐从瑞恩的故事联系到自身,且延伸到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将瑞恩与自己作比较,以此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这不但是课程的目标,更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育的本质。在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能是广大教师最为“束手无策”的目标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许多教师即使考虑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任务,也往往是狗尾续貂,生拉硬扯,打补丁贴膏药,没有那种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在赛老师的课堂上,她完美地跨越了这道鸿沟,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参考文献:

[1]刘文婷,杜建群.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关系阐释[J].教学与管理,2016(4).

[2]钟启泉.打造教师的一双慧眼:类“三维目标”教学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2).[3]郭元祥.教师的二十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9).

[5]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1(5).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第5篇

一、紧扣“课程目标”,确定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如果笼统,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势必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还会导致教学的重复,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一定要仔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因为它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在课标的指导下,教学目标的设计就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课标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体系,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提出相应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也要围绕这三个维度来设计。“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发展性目标,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合作、交流、共享、表达……虽说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而言,这阶段更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对学习方法和价值观的引导。

二、注重“文本解读”,确定教学着力点

认真细致的文本解读是教学文本的前提。只有对文本进行了准确、深入的了解,教师才能明确该文本教学的重难点,制订出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一)深入解读文本,理出目标点

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对课文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有其内在的思想感情联系,为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便利。但同时,这种课文编排方式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整个单元的文章进行通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连接点,然后再对单篇课文进行精读,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理出目标点。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变化”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变化”这一主题,将村庄的今昔对比与中国的今昔对比联系起来,并通过黄河象的灭亡和楼兰古城的消失引起学生的警醒,意识到这里所说的“变化”是一种消极的变化,希望学生能用实际行动将其引向积极。像这样理出了教学的目标点,教师就更容易将单一的课文与单元群文在主题上进行前后衔接,形成序列的训练,帮助学生正确领悟主题的深意。

(二)精心取舍目标,聚焦着力点

虽然是“主题单元”教学,但是有的同一主题下的几篇文章却常常有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这时教师就要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提炼出文本所要传达的核心教学价值,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取舍,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的着力点。例如,“桥”这一主题单元下有《飞夺泸定桥》和《桥之思》两篇文章,主题虽然是桥,但是通过对两篇文章的研读我们不难发现,“桥”实际上只是一个情感寄托。教学重点应分别放在对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的歌颂上,引导学生从“有形的桥”中抽象出“无形的桥”,进行开放性讨论。可见,对文章的深入解读是多么重要,而在通常情况下,不同体裁的文章在教学着力点上也有本质的区别。像诗歌、散文等就更侧重情感目标,教师应引领学生感悟文中的价值取向,接受审美熏陶;而科技文、说明文等文章则更在乎的是读者对其表述内容的把握,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学习科学精神。

三、围绕“学生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拔节点

教师对文章的准确解读固然对教学目标的科学制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教学目标只有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其现有水平,二是其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而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在“最近发展区”上下工夫。

(一)打通学生与教材的连接点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从个人视角和学生视角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多次解读,准确捕捉文本中哪些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点,哪些是他们会感到陌生和困惑的点。教学时针对学生会感到陌生和困惑的点,引导他们与实际生活结合,从而实现学生情感世界与教材文本世界之间的连接。例如,学生对战争年代的社会背景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的扁担》前,首先请学生将文章中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或是现在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词语和句子列举出来,如“同志”“会师”“粉碎敌人的围攻”“记”等,让大家一起来探讨理解。再以这些词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缘由,进而达到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的目标。

(二)认清学生之间的差异点

由于不同学生在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一个班中的学生也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正视这个差异,在教学目标上实行分层设置。例如,在教学《西门豹治邺》这篇文章时,针对水平和能力上有欠缺的学生,教学目标就可以设计为:抓住人物神态和语言,品读对话,读懂故事。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将这个故事排成一个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加强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而对于水平和能力比较高的学生,还应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把握本文的写作特色,课后去阅读历史散文、小说、戏剧等,以丰富文学知识、提升阅读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水平发展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尝到进步的快乐,从而对语文学习树立起足够的自信,为学习添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