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植物保护方向

植物保护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植物保护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植物保护方向

植物保护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生存与发展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网络手段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不仅在各种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而且给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国,才刚刚起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主要靠口传心记、言传身教传承,具有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殊性质,保护难度较大。

我国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基本上停留在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这种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曾保存了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书籍的生霉、录像带的老化、录像色彩的蜕变、录音带的失真等,都会使所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不同程度地出现失真,加上拍摄角度的限制,影响了长期保存和利用。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许多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包括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数字化存储技术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许多新的保护手段,包括通过数据库、磁盘阵列、光盘塔、光纤和网络连接以及一系列相关规定、协议,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通过这些现代数字化采集和储存技术,不仅可以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如手稿、音乐、照片、影像、艺术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数字磁盘、光盘等物质介质中,而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使他们完整有序、便于检索,这能够整体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自此以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才全面起步。

2006年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监督和直接推动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纷纷建立,积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保护体系,并初步建立了涵括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专题数据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main.jsp)开通于2006年6月9号,其宗旨是为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和理论共识,充分调动和利用全社会的学术、经济、舆论资源及社会公众的参与,以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和健康开展。基于福客网(中国著名民俗网站)技术支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也向大众提供了部分较为详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2002年开始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站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与服务项目包括:第一,精品文化资源库中的“中国古琴”、“中国昆曲”、“中国舞蹈”、“地方戏曲”等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以数字化的文本、图像、音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示,提升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水平;第二,文化繁花(文化部直属单位数字化文化展示平台)、书海精藏(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展示平台)、文化广角(各地文化厅局数字文化展示平台)、文博精华(中国文物网站精品展示平台)等四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中包含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经典剧目、津门曲艺、民俗风情绘画等,其中福建省图书馆的“海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暨省图古籍保护成果展”、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都是综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展示。

高校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天津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数据的数字化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推动民间剪纸艺术数字化展示方面作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二、我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库存在的问题

1、现有数据库资料尚不完善

我国至今(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已经陆续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计有15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其中不包括扩展项目)。推荐项目是指国家名录项目公布前进行公示的名录项目,经过国务院批准公布后即为正式的名录项目。扩展项目是指即前一批或前几批已经是公布的名录项目,而这次不同申报地区或单位又一次申报成功,那么这次申报的名录项目就叫前面相同名录项目的扩展项目。如果算上扩展项目,我国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2000项,而目前中国为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信息统计中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12项,明显存在着严重的数据缺失。这证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现有平台相互孤立,没有发挥综合交互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最大的益处是不仅可以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在不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的情况下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数字生产(数字复制、数字出版、数字再现)和数字传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因此,利用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产业化生产与经营,有利于形成新的行业及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使文化产业的比重得到提高,这对当今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意义。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步伐,促使各民族服饰文化、民间技艺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

消费习惯、交际礼节、节日庆典、娱乐游戏以及饮食文化等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不断得到增值。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做的远远不够,这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提出挑战。

三、如何更好的让我国现有非遗数据库发挥作用

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分类体系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风土人情、传统礼仪、宗教及节庆活动等,又有口头流传的各种民间文学,如传说、史诗、民间故事、寓言、民谣、谚语等;既有淳朴生动的各类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民间戏剧、曲艺杂技等,又有技艺精湛、美轮美奂的工艺美术,如面人、糖人、剪纸、编织、刺绣、彩绘、蜡染等。由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不同、创造方式有别,对其数字化既要遵循普适性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又要采取因类而宜、适合各自特点的方法和措施。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传统性和整体性,在对其知识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内隐性等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美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重角度探索非物

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构成要素,提取知识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从When、How、What、Where、Why五个方面分别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演变、表现方法、形式、相应地域及其内涵,并对分类后的知识从语法粒度角度建立其间的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多层次类型分类体系。即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以便科学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

2、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采集技术标准

针对目前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技术目标不一致、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管理不规范的情况,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国家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和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相配套,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建、描述、组织、检索、服务和长期保存的需求,深入研究符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资源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包括资源数字化采集、资源描述(元数据)、资源组织、资源管理、资源长期保存等技术标准;制定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统一、科学和规范的技术管理规程。并应用资源管理与分发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统一有效的整合,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集、资源统一表示、资源权利信息描述、资源目录服务、注册服务、资源检索和等功能的实现。

3、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可视化表达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技术与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三维动画等形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使用传统数字化技术进行可视化外,更多的是属于知识可视化的范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可视化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离应用还有距离,但知识可视化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可视化表达主要包括知识源层、知识描述层、可视化表达层和知识应用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了不同的知识源,如史料记载文档、民俗活动、民间技艺、戏曲、舞蹈等,这些知识源在语义上具有异构性。知识描述层描述文化空间知识的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如地域类、时间类、表现方式类、表现形式类、原因含义类等文化空间知识。可视化表达层阐述根据知识的特征及其构成分类,选择恰当的模型进行表达,以便于不同用户进行知识的学习、共享与创新。知识应用层可以让用户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构成等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知识可视化表达方式来学习、构建文化空间知识等。用户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相关文化空间知识的学习与交流,自身的用户类型信息就会随之得到更新,并且文化空间知识经过学习与交流将会得到发展与创新,从而更新文化空间知识源。

四、结语

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是现代社会的两个“互为表里的超级产业”,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原创力,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然而从产业发展的逻辑上说,信息技术只是手段,内容服务才是目的和核心。因此,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内容的建设上,数字文化内容越丰富,信息的共享度就越高,人们从中捕捉的商机就越多。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前景更广阔,从而形成文化与传媒、信息交融的特色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为高科技与高文化价值结合的产业交汇点,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有效保护的同时,更要使之上升为具有知识产权和资源资本属性的文化产品,更好地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植物保护方向范文第2篇

生态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它是指在不损害环境和不影响生态发展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经验,融合生态学等理论知识,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植物保护技术需要进行一定的发展创新,以达到有效防止病虫害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成本,提高农业质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无公害、可持续的方向上发展。

作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条件,植物保护技术运用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植物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植物保护手段。在传统的植物保护方式中,为了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害,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手段来杀菌,而化学农药含有有害物质,存在污染,影响农业生产质量,而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应用则避免了传统植物保护方式的弊端。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技术可以减少病虫害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技术本身也对生态环境没有过多的负面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也降低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发展质量,降低了病虫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 植物保护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运用

2.1 “三诱技术”的运用

所谓的“三诱技术”,具体就是指频振式杀虫灯、黄板和性诱剂。频振式杀虫灯属于一种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时主要使用到了光、波、色、味4种方式。该项技术的效果目前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杀虫范围和杀虫量都极大,同时还具有无污染,无毒害等优势,安全性好,有利于降低虫害所带来的威胁,综合效益好,可以在生态农业中推广应用;黄板诱杀技术是一项物理防治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特点来对趋黄害虫进行诱杀。在传统的叶茎类植物防治中,农药药性大,不符合生态农业理念,而黄板技术的应用则具有绿色环保、成本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性诱剂是当前植物保护技术中的一项新型绿色防控技术。

2.2 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属于物理手段,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防虫网对害虫进行阻隔,防止其进一步危害和繁殖。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22目防虫网即可。通过在生态农业中运用防虫网阻隔技术,其价值意义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可以有效阻隔害虫繁殖,达到植物保护的目的;可以适当调节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因此综合来看,防虫网阻隔技术的运用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

2.3 其它植物保护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植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创新进步,各种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也开始被广泛应用。实际上在实施植物保护过程中,不能单一依靠某一项防治技术,要想提高防治效果,需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多种手段,确保植物保护的效果。

要加强对生态农业和植物保护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农业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和具体手段有充分了解,为植物保护工作打好基础。各地可以考虑建立病虫害测报系统和监测点,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植物保护预防工作做好。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植物保护工作队,向农民普及介绍相关技术,提供专业服务,打造科学防治体系。

植物保护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农药

中图分类号:F3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01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社会必需的来源,有害生物的猖獗危害往往造成极其重大的损失,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命安全及生活改善的需要,必然要求农作物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所以与有害生物做斗争是旷日持久的事情。那么,各种防治措施与方法都会用上,特别是化学农药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必然会带来好多副作用,这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是相悖的。这里就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

1 植物保护对环境的影响

1.1 农药的使用带来的危害

农业有害生物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不断增加对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改变了农作物原有的生存环境,主要表现为:农药不仅杀害了影响其生长的有害生物,也伤害了它的天敌,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这也违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农药的大量不合理、不科学的使用带来环境的污染,导致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下降,特别是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严重,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恶性循环的产生,农药虽然能够有效的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免受重大损失,但是这种保护是短暂的,如农药不科学合理使用,很多农业有害生物会产生一定的抗性,势必在防治过程中增加农药的使用量,随之带来的防治成本增加,抗药性更强,有害生物猖獗发生,农药寿命缩短,研发难度、成本增大,环境污染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绿色植保技术的支撑。

1.2 植保机械的落后

目前,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植保机械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植保机械还是以背负式机动、电动、手动喷雾器为主,喷雾效果不佳,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农药利用率较低,用药量大等,加上操作者文化素质较低,不注意防护,导致农药中毒、作物药害、残留超标等现象发生。中大型的植保机械近几年来从研发到使用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受土地分散种植,农艺与农机不配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率很低。

1.3 施药水平低,方式不科学

由于我国土地分散经营以及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等原因,多是一家一户分散防治,集中统防统治面积较小,农药过量使用,滥用现象严重。再是,施药方式单一,不能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时期、不同防治对象等科学合理选用施药机械、喷头、药剂、剂量等,无形中造成农药的单位面积使用量增大,各种副作用显现。

2 加强植物保护,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1 提高农民素质和植物保护知识水平

经过大量的调研得知,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农田产量成正比,但是目前我国农民大多数只有中小学水平,甚至还存在文盲。因此要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植物保护知识水平,增强科技意识,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加快植保现代化进程,才能克服制约植保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合理使用和农药研发推广

为了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植保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做好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做到因时、因作物、因防治对象选对药、械,选对施药方式及剂量,最大限度提高农药利用率,发挥防治效果,减少副作用;通过合理混用、交替轮换等技术最大限度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加大生物农药以及高效、低毒、低用量、低残留农药的研发、开发力度和推广步伐,加快“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知识普及,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力度,确保用药安全。

2.3 加强绿色植保技术集成融合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生物防治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物理防治、农业防治也备受关注,但化学防治仍不可缺少,只有把成熟的各种植保技术进行合理的集成融合才能最大限度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保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2.4 大力推进农作物有害生物统防统治

农作物有害生物统防统治是解决农药使用不合理、不科学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仅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量,降低防治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还可促进土地的流转,集中统一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管理,增加农民就业,显著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一举多得。是植保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5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为前提,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可减轻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降低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的使用量,对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生态安全必将发挥巨大作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3 小 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以及我国步入小康的步伐加快,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方式已从单纯追求产量开始向产量与质量并重的方向转移,生产模式也逐渐由粗放型向精致农业发展。所以植保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要努力创新发展,变单纯的保产为保产与增产并重,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安全,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骆敬明,徐庶,陈海彬.农药使用对植物保护的危害[J].西北植物学报,2013(04).

[2] 庞洋洋,周鑫,贾明.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吉林农业,2012(04).

植物保护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植物 保护剂 防治 害虫 效果 分析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46-01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植物保护剂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植物对害虫的化学防御类型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产生能够引起害虫忌避或抑制害虫取食的物质、产生阻碍害虫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利用的化学物质、产生某些物质使昆虫中毒死亡,或延迟其生长发育,降低繁殖率以及产生某些挥发性物质引诱致害昆虫的天敌,其中引诱害虫的天敌属于间接性防御。

一、植物茎叶乙醇抽提物防治害虫的效果分析

据统计,很多植物的茎叶在干燥和抽提物的过程中,会排除大部分的易发挥成分,而保留相对稳定的、持续作用时间较长的化合物。通过对多种植物茎叶乙醇抽提物对菜芯免受小菜蛾为害的作用分析发现,在喷洒药液后的五天内,例如把大叶桉、蟛蜞菊和三叶鬼针草等植物茎叶乙醇抽提物的水溶液喷洒到十字花科蔬菜的菜芯上,其杀卵及杀低龄幼虫的作用比较小,达不到防治害虫的相关要求,但是其对害虫产卵驱避的作用却比较大,其防止效果分别为95%、89%和87%,能够有效的满足防治害虫的相关要求。

二、机油乳剂防治拮全爪螨种群的效果分析

根据大量的实验证明,机油乳剂能够有效的防治柑桔害虫对柑桔的侵害。在机油乳的研究当中,我们主要选择了含有C23(即含23碳直链烃)的机油和优选乳化剂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害虫的毒杀作用以及避免柑桔药害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机油乳剂对桔全爪螨的成螨、产卵、幼螨、若螨都具有明显毒杀作用,同时对成螨的驱避作用也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如果我们在同一片叶子上,以叶中脉为界,在叶子的一半涂上机油乳剂,在另一半涂上清水作为对照,分别放上八成螨,通过四天的观察发现,成螨大部分在涂有清水的对照叶子上活动,而在涂有机油乳剂的另一半叶子上几乎没有活动的痕迹,这说明机油乳剂对防治成螨具有良好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整柱植物上喷洒机油乳剂并放入大量的成螨,在另一株植物上喷洒清水作为对照,通过四天的观察可以发现,喷有机油乳剂的那株植物上的大部分成螨逃避,而喷有清水的那个株植物遭到了成螨的严重侵害,这说明机油乳剂还可以有效的驱逐成螨。

三、植物保护剂引诱作用的效果分析

根据大量的实验证明,很多的植物保护剂对害虫的取食具有引诱的作用,例如十字花科植物中所含有的葡糖硫苷和烯丙异硫氰酸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L.)的取食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对很多植物体内的葡糖硫苷和各种氨基酸平衡具有明显的反应,使植物产生相应的次生化合物从而引诱甘蓝蚜在合适的叶片上取食;柑桔凤蝶(Papilio uthus L.)、美凤蝶(P.memnon L.)、玉带凤蝶(P.polytes L.)等昆虫与马兜铃(Aristolochias spp.)组织内的马蔸铃酸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使马蔸铃酸对成虫产生引诱作用,使其在合适的叶片上产卵,而马蔸铃酸对幼虫的取食也有引诱作用;除此之外,有大部分的植物在受到害虫的侵害之后可以产生一些特殊的次生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引诱害虫的天敌,从而防治害虫的侵害,例如玉米螟(Chilo partellus)幼虫在侵害玉米植株之后,可以刺激受侵害的叶片产生一些次生化合物,可以有效的引诱螟黄足绒茧蜂(Cotesia flavipes),而螟黄足绒茧蜂是玉米螟的天敌,从而防治该害虫的侵害。

四、植物保护剂刺激作用的效果分析

通过实验发现还有有很多的植物保护剂对害虫还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例如十字花科植物中所含有的葡糖硫苷和烯丙异硫氰酸不仅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L.)的产卵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从日本女贞(Ligustrumjaponicum)中分离出的次生化合物,主要包括苯乙醛-2-苯乙醇-6-甲基-5-庚烯-2-酮、醋酸苯甲酯、苯甲醛等,对菜粉蝶能够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从而改变该害虫的取食方向。

五、植物保护剂拒食作用的效果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还发现有些植物还可以产生一些使害虫拒食的次生化合物,其主要表现在阻碍害虫消化吸收和利用所食植物,从而有效的防治害虫对植物的侵害。通过研究发现,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植物所产生的次生化合物而决定的,如果害虫对某些植物所产生的次生化合物不适应,则就不会以这些植物为食了。例如茄科植物中的生物碱,包括垂茄碱或番茄碱等对马铃薯叶甲(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的取食和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很多植物中所含有的分子量较大、结构较复杂的萜类物质对害虫也有明显的拒食作用。

六、结语

利用植物次生化合物防治害虫是一种有效的防治害虫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较低,所以还有很多的地方不能有效的利用植物次生化合物来防治害虫,但是目前很多的专家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希望能够找到更方便的方法来使得这种防治害虫的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庞雄飞,张茂新,侯有明,焦懿,岑依静.植物保护剂防治害虫效果的评价方法[J].应用生态报,2000(1):123-124.

[2]陈嘉东.华南地区农户储粮害虫防治技术探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0(1):23-24.

植物保护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病虫害;加强防治;可持续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S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01-1

1 运用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科学用药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

1.1 生态调控技术

生态控制就是通过控制农作物生态环境中的温度、湿度、菌源等,进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时下较常用的有温室和大棚技术。

温室和大棚是能透光、保温和保湿的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植物不适宜生长季节,可帮助植物更加充分利用阳光,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生长,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1.2 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及生物技术获得的生物产物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本身,如虫、拮抗微生物等来防治病虫害。

1.2.1 以虫治虫 利用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害虫。首先应该提升害虫天敌对于害虫的抑制作用。所以为害虫天敌创造好的生存环境,使其数量有所提高,能够更多地捕获害虫,以有效防治病虫害。

1.2.2 利用拮抗微生物 拮抗微生物指一种微生物的存在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微生物。农业生产中很多时候使用秸秆肥、饼肥、绿肥、腐殖酸肥等有机肥,用来促进腐生微生物的生长,进而抑制病虫的生长,最终有效地防治病虫害。

1.3 科学用药技术

对于科学用药技术而言,是指坚持低毒、高效、低残留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原则,注重对于农药的科学合理利用,以促使相关配套技术的精准使用与用药安全,做到科学用药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3.1 把握用药的关键时期 根据往年病害的发生规律,应选择最佳的用药时期来科学合理用药。同时,对于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而言,应强化病害发生初期的防治,并对病害的发病中心进行科学控制,以有效抑制病虫害的蔓延与发展。假如病害爆发并蔓延,那样就很难防治,所以对病虫害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理,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就会大大减小。不同品种的农药所具有的性能不一,所以使用的时间也不一样,故要根据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和种类采用不同的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生物类农药而言,因药效的作用较为缓慢,应提前2~3天来进行使用。

1.3.2 科学用药 在农药的选择与使用过程中,不可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应农药成分的不同,在作用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将农药交替使用,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有效确保农药的药效以及使用年限。值得一提的是,在农作物生长前期,应注重生态农药和低毒高效类化学农药的交替使用,并在农作物生长后期使用生物类农药,防止药物残留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2 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可持续植物保护

2.1 以生态平衡为前提,保证可持续植物保护的实施

在可持续植物保护措施的实施过程中,确保生态平衡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对于可持续植物保护而言,其具体体现为尽可能地尊重各种群间的食物链等生态关系,并对多种控制手段进行辨证看待与运用,因地制宜,在坚持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合理性等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辨证调节,以做到对有害生物的控制,并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环境稳定等因素的协调。

2.2 维持生物多样性,确保可持续植物保护稳定

维护生物多样性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良性循环,从而确保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稳定。对于生物多样性而言,是指对生物物种系统多样性和变异性的综合。同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物种多样性,并且呈现一定的正比关系,即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大,对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更有利。同时,对于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而言,其能量传递形式也呈现多样化方向发展,个别能量传播路径的变化很难影响生态系统的循环。尽量减少对化学药品的使用,对非靶标昆虫进行有效保护,或者有针对性地引入其他物种进行生物链抑制,或组建新的生物链系统,都能起到很好的抑制病虫害发生的作用。

2.3 注重环境保护,强化对可持续植物保护成果的巩固

在可持续植物保护工作开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应懈怠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操作,以做到对可持续植物保护成果的巩固。在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机农业植物的保护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杜绝对合成化学药品、肥料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并按照规定选择适宜的农药产品,在规定范围内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同时,对于允许使用的物质而言,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化学药品不能对种子、动植物以及动植物产品等进行直接接触,在对多年生植物栽培过程中也应禁止在果实生长期进行药物处理。在植物的栽培过程中可使用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与污染的天然物质,并对物质的溶解、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规定,以将对土壤、环境等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强化可持续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进行综合治理也是最为有效的策略。在加强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贯彻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可持续植物保护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