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议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议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扶持;实体经济;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就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工业、商业等物质生产部门,还包括教育、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从多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认真对待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一、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在实体经济的结构中,小型微型企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共有6000多个小微型企业和个体商户,在我国的实体经济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为我国的GDP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工作岗位,解决了社会人群就业难的问题,因此,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在实体经济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另外,每年这些小微企业和合体商户在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的同时,也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但是,这些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在我国较多的金融企业都流向了大型企业,这样看来,小微型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劣势,没有金融的支持,这些企业难以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每年都有大量的小微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倒闭。

2.民间借贷风险大。现如今,民间的资本较为充裕,这样也就导致大量的社会闲钱流入了借贷市场。从理论上讲,民间借贷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民间借贷的利率近乎处在一个疯狂的状态,高利贷这种情况几乎到处都有,这样就使得民间的资金脱离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误入歧途。在社会上经常存在着小微型企业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向金融机构融资不成功的情况下,在民间借贷,更有严重者甚至转向高利贷,这样的发展状况无疑使企业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困境,在资金和市场的压力下,最终导致企业的崩溃和破产。

3.银行的借贷结构不完善。相对来说,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融资方面显得较为简单,银行支持大中型企业的融资,主要还是来源于对大中型企业的信任,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是由于银行信贷对小型企业制定的约束较多,大中型企业的频繁融资也占用了大部分的金融资源。在当前的形势下,银行的金融资源大都投入到重复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中,不仅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轨迹背道而驰,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样一来,由于银行借贷结构的不完善,就造成了金融资源被大中型企业占据,使得其他产业的发展规模受到了限制。

二、改善金融扶持经济发展的建议

1.强化金融市场机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抓住机遇,实现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必须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保证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市场的协调与适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依赖银行部门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政策杠杆强化金融市场机制,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调节金融市场机制的措施和政策,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市场机制。

2.优化金融信贷政策。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专业分析,优化调整现行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为主要目标,逐步出台具有多样性差异化的金融信贷政策,以适应社会各类企业的需要,在金融信贷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实施差异化的要求,另外,在优化金融信贷政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资金周期性的监管和风险的评估,减少信贷风险,保证每一分钱都流向正确的经济发展轨道。

3.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金融行业在做好原有的金融产品推广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根据实体经济市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客户的需要,创新出新的金融产品,并且确定合适的收费价格和应力空间,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投资的方式,从而扩宽融资的渠道,不断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推进基础资产的金融化,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4.规范民间信贷。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业缺乏的是内部之间的市场性和竞争性,在加上政府对利率的调控较为严格,这样的政策就造成了民间信贷的疯狂,较高的利率吸引了拥有资金的群众走向了高利贷的道路,然而简易的借贷手续又吸引了大量融资难的企业,这样民间信贷就显得没有那么正规,反而处于较大的市场风险中。因此,规范民间信贷,也是推进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民间信贷规范以后,大量的社会资金可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较大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较为可观的力量支撑。

三、结语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金融作为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必须在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发挥它最大的市场价值,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稳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佳卉.金融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关于进一步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J].东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01:7-14.

[3]陆岷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分析[J].西部金融,2013,12:6-10.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议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文中首先对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剖析,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泡沫经济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虚拟的经济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并且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虚拟经济也逐渐呈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但是,从以往虚拟经济的发展进程可知,虚拟经济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会因为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对实体经济造成破坏性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希望对分析总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有所帮助。

一、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一)虚拟经济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有效的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虚拟资本具有非常高的流动性,其可以根据经济形势迅速从效益低的产业撤出,并流向效益高的产业,从前景不理想的企业撤出流向更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从而不断的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实现资源重新配置。虚拟资本的这种特性,使得虚拟经济无形间对产业和企业产生一定的压力,并促使企业不断的寻求措施和途径来增加本耽误的效益,进而使得企业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有效的提高整个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二)虚拟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一定的融资支持

虚拟经济的发展能够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通过合适的方式导向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聚起起大量的资金,满足资金缺乏的单位的要求。因此,虚拟资本流动的便利性和迅速性,对提升货比资金的周转、转移以及结算等各个环节的速度,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均有很大的助益。除此之外,虚拟经济能够加速财产和资本的积累,其所具有的多样性和扩张性等特征,能够帮助实体经济超脱实物形态的约束和限制,实现大规模的增长和扩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融资支持。

(三)虚拟经济能够促进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资产价格随之上升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新兴产业上。新兴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收益的大幅提高和增长,由此可知资产价格和投资收益也同样将迅速增长。而新兴产业资产的价格,尤其是股票的价格超过其实际收益在上升时,就会带来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从而为传统产业的财富向新兴产业流动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并且与此同时,不仅会带来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其同时也会促使人才向新兴产业的方向流动,从而带来产业的迅速成长,促使实体经济不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因此,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提高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

虚拟经济的存在肯定离不开虚拟货币,通常来说虚拟货币包括纸币、账面货币和电子货币等多种形式。而当虚拟货币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进入生产或者服务系统的循环时,虚拟经济就会进入实体经济,并因双方之间的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两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的形成则会大大提升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为,其不仅受来自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还会受到更多的来自于金融市场上的与实体经济并不存在直接联系的各种交易和投机活动的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不确定性与风险性成倍的增加。

(五)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容易引发泡沫经济,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因为虚拟经济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其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因此,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需要而大幅度的增长和扩张时,就会带来经济泡沫,从而引发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但是泡沫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因此其是不可能长久和持续的,是早晚要崩溃的,而一旦泡沫经济崩溃,就会对金融系统造成严重的打击,并会进一步影响整个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就是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产物,因此,一定要避免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一旦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造成泡沫经济,就会对实体经济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二、有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而出现的,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虚拟经济的出现是经济形态多样化和高级化的表征。大力发展虚拟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虚拟经济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要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者健康持续的共同发展,必须妥善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注意适度的原则。要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适度的发展虚拟经济,切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另外,还要注意控制虚拟经济的总体规模,要保证虚拟经济始终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如果虚拟经济膨胀的速度过快、规模过大时,其就会脱离实体经济,带来经济泡沫。

(二)完善虚拟经济的监管措施和机制

要实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还要注意不断完善虚拟经济的监管措施和监管机制。这主要是指,随着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金融机构的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来源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同的虚拟资产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在金融行业中存在,而且相互之间的投资方式、交易方式以及交易期限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因此,不断完善虚拟经济的监管措施和监管机制就变得尤为重要。虚拟经济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措施,因虚拟经济自身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的特殊之处,首先,虚拟经济的监管应在行业监管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做到统一监管和协调。其次,要对市场上的金融交易行为和金融机构的业务状况进行实时的管理,并应规范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信息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刘晓欣.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虚拟经济全球化.南开经济研究.2002(5).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议范文第3篇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环境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且一直处于变化当中。经济环境变化之后,经济变量也会发生变化,在经济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存在着重复建设,尽管经济体制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而且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以及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习惯仍然存在,会导致泡沫经济发生的重复建设就存在,因而,泡沫经济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二、虚拟经济模式下防范泡沫经济问题的对策

1.支持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满足资金融通的需要,就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之后,社会融资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而且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基于此,我国要适度的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虚拟经济的过程中,要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进行科学的研究,进而营造出适合虚拟经济发展经济环境及政策环境;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首先要进行试点,以便于研究其可行性,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之后在逐步的扩大规模;建立完善的制度及法律政策,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虚拟经济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过,实体经济的规模和速度并没有虚拟经济大,如果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因此,我国要强化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并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

2.建立虚拟经济的预警指标体系

为了保证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之间的比例处于最佳状态,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虚拟经济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体系,可以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当处于临界境界点时,在发出警报引起决策层注意时,还会提供一些措施和建议,从而有效地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3.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泡沫经济风险

虚拟经济会受到实体经济的束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束缚被突破,而且效率越来越高,因而,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在金融市场中,经济制度的不完善、经济主体行为的异化,导致金融市场经常出现泡沫,因此,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正常发展,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就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规则,减少大炒家投机行为的发生,其次要限制资金的流动性,避免因为流动性太强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当前,在我国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上,由于投机行为的过度发展,导致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热,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泡沫经济的发生,因此,要抑制投机行为的发展,将泡沫经济风险化解掉。

三、结论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一、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主要影响渠道

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投资人购买的国际、国内金融产品遭受了重大损失。尽管我国投资人在次贷相关金融产品上的损失较小,但随着危机扩散,作为金融业重要支撑的各类投资者在香港以及国内证券市场遭受了重大损失,财富大幅缩水。财富缩水导致信用收缩,去杠杆化和低杠杆率将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可以把经济体比作一条大章鱼,当一条触手受到伤害,引起了所有触手的整体同时收缩。这种收缩对经济的破坏力是最强的。信用体系的支撑能力一旦下降,很多原来正常运转的经济活动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并引发骨牌效应。同时,一国国民金融财富在短时间内大幅减少将在较长时间内制约其金融业和金融中心的发展,因为金融从本质来说就是融通资金,实现资金供求对接,资金大幅减少必然需要相当长时间来重新积累。

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的另一个渠道是通过实体经济的国际贸易。中国融入全球产业链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由此享受了多年的高顺差、高增长。随着发达国家次贷危机导致消费需求快速下降,中国供应全球的生产能力就发生过剩并引起恶性竞争,企业盈利大幅下降,此时实体经济对金融的需求主要就是贷款,需求质量明显下降。这些连锁反应将加剧经济波动幅度,并将恶化金融体系的资产质量,埋下隐患,或延缓经济复苏。

二、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模式选择的理解

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模式选择国内很多学者专家做了研究。其中,黄运成、杨再斌先生的以国内经济为依托,分三步走,建设实力功能型和资金需求拉动型国际金融中心的观点比较实际。主要原因是:①金融与经济是唇齿相依的,当前中国经济的发达程度较低,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作为世界工厂具有产业投资资金需求,这两点使得中国具备通过满足国内资金需求建立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②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放开,当前的金融危机更增加了对金融安全的考虑,使得簿记服务型金融中心不具可行性,同时这两种模式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帮助不大。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是一项和国内实体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工作,两者互为依托,必须综合起来统筹考虑。

三、非常局势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危与机

基于前述一、二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金融危机短期内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从实体经济下滑和财富负效应两个方面造成了影响。金融危机造成了国内实体经济严重下滑,财富负效应显现。金融创新需求下降、步伐放慢,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下降,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出现业务收缩和资金撤离等等。但同时这些负面影响也作用于世界现存的其他国际金融中心,这使得城市间在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问题上出现了一段相对缓和期,这为我们相对落后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争取到了时间。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开放度更高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受到的影响程度更大。上海作为后起之秀,由于中国经济相对好的基本面,也由于相对封闭、简单的金融市场体系,使得其受损程度较轻,相对竞争力有所提升;另外,中央投资拉动内需的重大举措让我国更有机会率先走出经济低迷状况,这将有助于上海抓住国际资本回流和国内经济复苏的机遇提供所需金融服务,做大市场,确立地位。

四、未来的趋势

金融危机发展到今天,大部分的损失已经兑现,随着全球央行注入流动性,财富负效应进人尾声。从中期看。实体经济在危机的推动下可能下降的时间和幅度都会超过一般的经济周期。对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未来经济运行中的重要趋势做一些前瞻性的预测,尽管这很困难,也很难做到准确,但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趋势一旦发生。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我们的金融政策。我认为,在考虑金融中心建设中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作深入考虑:①美元在全球的储备地位是否会发生重大改变?储备资产多样化趋势是否出现并持续?如果出现。是否应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②国际资本回流可能造成对新兴国家金融市场的再一次冲击。如何保护国民财富?③危机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是否会升温,贸易流向会否改变,对中国过剩产能的消化以及资本流动会产生何种影响?④拉动内需的诸多投资是否会造成经济周期的更大波动,及波动对金融市场开放时间的影响?这些问题见仁见智,却很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关注,并在第一时间洞察其趋势,以调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政策出台的时间节点。

五、几点建议

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诸多工作中,抓住国内金融资源是当前最重要也最有操作性的一项工作。因此,即便是在当前金融创新饱受质疑的情况下,仍应坚持有序、快速推进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中心建设的各项工作不能放缓。

1、稳步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当前应以满足国内投资主体的金融需求为导向。加快提升金融市场服务功能以及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2、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努力通过金融服务创新,增强信用支持,帮助实体经济克服危机,减缓经济下滑;另一方面要遵守市场化原则,不能随意放松标准,防止道德风险和权力寻租,正确处理好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问题。

3、监管先行,积极干预。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要求我们加强金融监管,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环境也决定了政府的大力推动必不可少,这对监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当前应当以功能监管为重点,配备熟悉国际金融惯例、国内金融实际情况的专业人才,全面提升监管能力,提前做好监管准备。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货币存量 盘活 实体经济

一、我国广义货币存量的过剩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年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该数据已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多出近30万亿元,中国已成为全球货币存量第一大国。

我国的货币存量大多是在最近几年形成的。2000年我国M2余额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自2009年起,货币存量几乎每年跨越一个“十万亿”级台阶,近5年内增长了近60万亿,翻了一倍还多。观察广义货币存量的历史数据可知,如果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既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水平,那么目前75万亿的货币总量就完全足够。但现在,货币总量已足足高出22万亿,货币存量占GDP的比重已达到200%,资金使用效率连年走低。

二、我国资金存量的空转格局

根据央行金融统计数据,2013年一季度表外融资增加2.02万亿元,同比多1.33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32.8%。近年来,社会融资总规模中非传统融资方式占比逐渐加大,其总和由2002年的1637亿元剧增到2012年的75593亿元,10年间增长了46倍。而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到8.2 万亿元,其占比从2002年的90%降到52.04%,降幅很大。这种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表外融资、债券融资的大幅增长,与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和宏观经济产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事实上,释放出来的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和虚拟经济内自我循环,其中一部分资金在政府支持下进入了产能过剩行业沉淀下来,一部分因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率投机性的进入了房地产领域,还有一部分在金融体系内部套利空转、自我膨胀。

首先,大量资金进入“两高一剩”行业。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银行业“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余额为18675.39亿元,占总贷款比重为2.87%。尽管“两高一剩”贷款较以往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今年以来产能过剩进一步蔓延,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银行资产质量受产能过剩贷款拖累比较严重。由此,资金利用效率低进一步导致有效投资不足,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

其次,房地产行业吸引了大量资金。据统计,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总额在2003年末为1万多亿,到2012年末其额度达到7万多亿,几年内增长了几乎7倍。此外,据中经网统计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稳定增长,除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上半年其增速较慢,但随后就迅速跳升,近年来一直保持20%到30%左右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几年政府频频出台房地产紧缩政策,但并没有有效影响投机资本进入该行业的趋势。

最后,金融体系内部大量资本套利空转。银行间同业业务及其理财产品是银行进行监管套利的典型代表渠道。据中经统计数据库数据表明,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量在2001年末为876亿,而到2013年5月份,这一数值达到4.4万亿,其剧增程度可见一番。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联合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2》显示,近八成银行家对理财产品业务发展持支持态度。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自2005年开办以来发展迅速,2011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91万款理财产品,截至2012年11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达7.61万亿元。以上数据表明,金融体系内有大量资金在玩套利游戏,并没有对实体经济有明显的拉动效应,而这些资金正是我们要盘活的存量中的一部分。

此外,政府信贷也在“空转”,政府自身财政收入和项目收益率无法抵偿高额的融资成本。长此以往,这种缺口造成的政府信贷不可持续性导致的结果就是借新还旧的发生。根据审计署的报告,5个省会城市本级2012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借新还旧率超过20%,最高的达38.01%,这些空转的资金进一步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建议

首先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合理的增量和增速,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相适应;其次要切实加强对资本跨行业套利的管理,挤出泡沫,压低杠杆,防止资金空转,提高全社会融资与实体经济的匹配程度。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切实有效拓宽实体经济利润空间,营造让金融套利资本愿意进入实体经济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出于对盈利性和风险程度的权衡,往往具有“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不愿意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这就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支持,让小微企业“有钱赚”,让金融业心甘情愿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是优化信贷配置,把信贷资金引向资金使用效率更高、泡沫风险更小的领域。国企和房地产企业把拥有的大部分廉价信贷资源用于重复建设和投机,由此会进一步引致资金的无效运转和沉淀,同时高杠杆套利行为会给其资产负债表造成极大的风险。因此,我们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手段引导信贷资源再分配,同时规范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减少政府可能的“隐性担保”行为。

三是用好增量,把增量资金用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盘活存量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想要有效盘活存量,不仅要从金融政策和监管方面入手,在有效用好资本增量的前提下,通过实现实体经济的结构转型升级来拉活存量资金也是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时卫干.金融业如何“用好增量盘活存量”[N].第一财经日报,2013(7)

[2]刘俊,凌亮.盘活存量金融资产,险资“四两拔千斤”[N].证券日报,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