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入门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该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学好这门课有助于学习心理学的后续课程,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理论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抽象内容比较多,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说来难度更大。因此恰当的通过教学模式、方法、优化课程资源等,能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坚持的原则
1、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促进理解与应用。运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也包含讲练结合思想。理论与实际包括学生整理笔记、做习题、做小论文等。做好学生的体验活动。
3、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传授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处在“入门”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传授的原则,有利于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课程,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
4、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发挥双主体的作用
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既不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此教师要系统、准确、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学内容,学生要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才能做好学习过程的主体。
5、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教学的原则
知识是无限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思维、记忆、强化规律、学习理论等促进教学。
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
心理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绪对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进展等。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普通心理学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教学。
1、在讲授中“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重点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等。所以要细致讲解分析概念与规律、分析概念与规律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学概念、规律、原理、理论有所理解。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直观性,所以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
2、体验、讨论、教师导向结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叫学生进行讨论,对某种理论或某些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写课程小论文,既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地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能是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导向。
3、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视野,既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的机会。另外,每章讲授结束之后,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布置各种不同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报告等。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
1、精选教学基本内容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张述祖著《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这几本书比较经典。 教师在仔细阅读基础上,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系统、有深度、有逻辑性的,既有实用性又有学术性教学内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图画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有趣的与形象性材料。
3、关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学科新成果的内容。
四、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又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内容应注重考评学生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能够考评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评。
钟毅平教授长年致力于社会认知研究,成果显著。《社会认知心理学》是他继《社会行为研究——现代社会认知理论与实践社会行为》(1999)和《听障学生社会认知及其发展研究》(2007)两部著作后的又一部有关社会认知的力作。该书旨在解决这样一些问题,社会性知识如何在人们的大脑中进行构建,人们怎样理解他人,对社会信息如何进行推论并形成判断,如何预测他人的行为以及我们该如何反应。在本书的前三章,作者从整体上阐述了社会认知的概念和相关,并着重解析社会认知、社会认同、社会表征和话语心理学的内涵。除此之外,还介绍了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以及自动与控制加工、内部聚焦于外部聚焦加工。本书的后七章,作者对社会认知的中心议题,即社会知觉、态度、归因及归因理论、自我和社会认知、偏见、社会判断、情绪和社会认知,进行了详尽论述。纵览全书,钟毅平教授的《社会认知心理学》有着如下的特点和特色。
1 通俗易懂,流畅自然
心理学既古老又年轻。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开始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19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从西方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中国科学心理学的起步和发展比西方要晚、要慢,因此,很多心理学书籍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心理学内容,或对西方心理学著作进行翻译。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或其他原因,国内一些心理学著作有着严重的翻译痕迹,常让读者如同嚼蜡;另外,也有一些心理学著作,概念和条条框框过多,没有将内容阐述详尽,让读者深陷云里雾里。然而,在《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克服了以上两个问题,做到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譬如,作者在解释什么是“社会脑假说”时,毫无深奥难懂之言语,寥寥几句便表述清晰:“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大脑内肯定存在着一个旨在认识和理解他人表情的神经机制,在社会交往中人会通过该中枢迅速处理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作者在阐述“自我”的概念时,超越了抽象和晦涩,而使得“自我”的概念通俗易懂。在阐述图式及其对信息加工的作用、自我及自我表征、社会认知中的判断启发式、记忆中情绪的认知表征等章节中,无一不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平实的表述和流畅的行文,从而更近一步走近并理解社会认知心理学。
2 旁博引证,结合自我
对于每个研究主题,作者介绍了大量经典的研究和实验。譬如,在论及“对应偏差”时,作者通过多个详实生动的实验例子来阐述三种对应偏差的经典研究范式,即琼斯和哈里斯的态度归因范式、罗斯等人的智力问答游戏实验以及行为者——观察者效应。当论及“刻板印象”时,作者引证了更多的实验范式,如泰勒的刻板印象激活扩散实验、泰弗尔的刻板印象经典实验等。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大量新近的理论和研究。作者在旁博引证的同时,并没有机械地照搬他人观点和相关研究,而是在理解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譬如,在阐述矛盾态度时,作者结合了自己“对乙肝患者群体认知的矛盾态度”的研究,提出个体对乙肝患者存在矛盾态度,即个体对某一客体同时持有的积极和消极态度,矛盾态度的加工是个体根据背景对预存性评价予以修正的过程。在阐述单纯接触效应时,结合了自己有关“刺激呈现次数和位置对纯粹接触效应的影响研究”,提出纯粹接触效应的获得是一个内隐学习的过程,被试在进行偏好选择时通常都是依据自己的第一感觉进行的选择。在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这章中,作者在引证前沿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认知心理学在对两对加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了自己的总结。
1903年,George Gissing就说过,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心灵创造的;即使我们并肩站在同一块草地上,我看到的绝不会和你看到的相同。也就是说,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的认识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系。近年来,自我与社会认知已成为当前社会认知领域的热门研究主题之一,也是我国众多知名学者研究的主题之一。在这期间,钟毅平教授关注于自我正面偏见、自我参照加工、自我的程度效应等方向,成果斐然,在国内外知名刊物《Neuroscience Letters》、《心理科学》等杂志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中,与当代大多数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一致,作者认为自我具有个体自我与集体自我,身体自我与心理自我,内隐的自我与外显的自我等多重形式,即自我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概念,而是一个多重的概念。随后,作者就自我的结构和在记忆中的存储和提取方式,对多种相关网络模型、自我库模型、多重个样本模型、平行分配加工该模型等认知模型进行了细致阐述。娓娓道来之中,作者结合自己对自我研究的经验和理解,向读者呈现了自我研究的发展历程图和研究方向。
3 与时俱进,关注前沿
曾有几位修佛的友人说过我有佛缘,但因为我对佛学知识了解不多,当时也并未在意。或许是真的如朋友所说我与佛有因缘,或许是潜意识里我对心理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当书稿放在面前,我从内心感到欢喜,但也第一时间产生了一个困惑:《心经》是佛学的经典,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品,而心理学诞生于西方,带有强烈的西方功利文化色彩,心理治疗是现代文明的技术,针对的是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或不健康的群体,如此不搭界的两个体系怎么会放到一起呢?
通过与潜心研究并修行佛学多年,同时又是一名资深心理治疗师的马宏伟先生真诚交流,我理解了作者创作的初衷,他是要在西方心理学理论已成体系的今天,探索、寻找、确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心理治疗领域的理念与技术。国内心理学领域大腕李孟潮先生认为,佛教本身是一种心理化的宗教,其核心是一整套的调整身体和心灵的心理治疗性的技术和理念。尤其是南传佛教,几乎可以和现代心理治疗直接接轨。正因如此,也激发了历代心理治疗师们不懈的探索和挖掘,马宏伟先生就是众多探索者中的一位。然而,马先生站在自己人生的巅峰,并没有局限于个人的琐碎之上,而是更多地关注群体的现在与过去的整合。他在心理治疗专业道路上的修行与精进,着实令人佩服。
《心经与心理治疗》是马先生将传统文化、和职业生活融为一体的力作。它创造性地把心理咨询与治疗同解读《心经》结合起来,既普及了心理学,又把高深的佛学经典生活化,具有很强的普世意义;它聚焦于简短的《心经》,并且配合了鲜活生动的心理治疗案例,与西方心理学作比较,力图将心经的空性智慧融会到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现象中,使阅读者明心增慧,带领大家回归生命的本真,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和操作性意义;它将佛法的“道”与心理治疗的“术”两者有机地结合,去粗取精,取长补短,更加有助于对大众修心;它跨越时空,链接古今,串起先哲的思想情感与现代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将看似不搭界的思想融于一炉,为当代心理治疗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带领我们追寻心灵的自由、自在和安然、幸福;它是作者辛勤耕耘后的收获,犹如为我们经历的过去联结现在的由黑暗通往光明、平坦的道路,点燃了一盏心灯。不论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心经,或是从心经本身来阐释心理学的道理,还是将心经与心理学相融合并付诸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实践,作者都做出了难得的尝试和探索。
《心经与心理治疗》侧重实用指导性,将理论平实自然生活化,拉近了读者与佛学及其心理学理论的距离,并且将心理催眠的技术用到了书籍的编写中完整地解读《心经》的过程,丰富了《心经》应用于生活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对涉及到的部分心理学理论与技术,作者尝试着将其从面向患者拓展到面向正常健康人群,面向对大众的服务。《心经与心理治疗》在装帧方面增加了学习笔记的部分,即随书附赠的“百日行思”笔记本,精心设计的提示小字,大量留白的空间,暗合了心经佛法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标――令心量广大、心胸开阔,有利于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记录下个人心灵成长的足迹。
编辑图书的过程中几读书稿,对个人心理健康有了更多的认知,对个人心态调节能力有很大的助益:心存善良,与人为善,愉悦轻松友好相处,会始终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与人交往,学会宽容,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多理解和原谅他人,也彰显出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乐观处世,为自己创造可以激发个人的活力和潜能的空间,面对困难就会有一种逾越它的心境和力量;淡泊的心态,可能让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和地对待世俗的功名利禄,不会盲目地随波逐流。《心经与心理治疗》确实是一本滋养心性的好书。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临床心理学;411模式
0引言
在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日益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质量、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4]。心理健康教育在经历了从“心理治疗”到“心理辅导”再到更具广泛意义的“心理辅导”阶段的流变后,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成熟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以及自我心理意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从至今悬而未解的“朱令事件”,到当下轰动一时的复旦大学“黄洋投毒案”,不难发现关注大学生身心成长,发现早期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本文拟就高校心理辅导的价值理念和特殊性,结合临床心理学侧重个体能力的测量和评估以及综合实践的特点,提出了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新型411模式[3]。
1临床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构建
1.1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提出背景
目前,为防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广大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存在着诸多问题:①师资专业性问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教师大多对心理学辅导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②信息与技术缺乏问题:在心理辅导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并且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其评价作用,不利于心理辅导的发展。③流于形式的问题:许多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仅是形式,最重要的还是应试教育。基于此部分高校虽展开了心理辅导的探索及试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目,配置了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因为忽略教育工作者本身思维意识的变化及革新,最后导致对同学们的心理辅导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和预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有其特殊意义[8]:首先,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个体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这种测量和评估通常是针对个人,其针对性使得收集的资料更加可靠;其次,临床心理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的知识,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和评测,在评估中会侧重着重了解一般性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人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临床心理学者在对心理困扰进行干预时更注重理论研究和系统评估结果的作用,而不直接关注治疗。基于临床心理学的特殊意义,本文在保密性原则、尊重与理解的原则、启发性原则、辅导中立原则、以学生为主原则、行动化原则等原则的基础之上,引入临床心理学理论,建立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新模式。
1.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主要内容
临床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10],即在高校构建一个能基本涵盖全体学生,可以向学生展开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心理咨询帮助,可以维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四层组织结构和一个教育体制、一个协会团队的运转机制,构成横纵交汇、彼此联系的交互式网络体系,搭建高校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4+1+1平台,继而达到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合理化、系统化和正规化。依据此模式的内含,把它命名为心理辅导411模式,如图1所示。在图1中,411模式中的“4”是指各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二级院系辅导员以及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两个“1”各自指的是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以及学生心理社团[7]。1.2.1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411平台中的首支力量即为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他们处于最根本、最基层的一层,是由各个班级选出一名同学,即为一支心理素质保健力量。他们可以和同学们进行无距离无障碍的交流,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明了同学们的心理症结,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得到适时的解决,其首要职责见图2。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是通过选派得出的,在经过成体系的课程培训后,形成了他们自身的独特优点:第一,心理辅导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观念形成、自我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了解和成长,自我意识更加清晰,自我觉察力显著提高;第二,他们在同理心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唤起和提升能力,很好地开拓了自己的情商,增强了感受他人心情,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第三,他们把握了心理辅导的基础要领,可以为同学提供简易的心理辅导服务,可以组织领导心理活动的展开;第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了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调整学生心理情绪的能力;第五,他们对心理学怀有热爱的情怀,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乐于帮助同学、服务同学;第六,他们会得到监督老师的定期专业指导,可以积极理清并化解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可以对自身资源进行及时的补充和有效的整合。1.2.2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支力量即学生心理辅导义工,这支队伍由优异的学生志愿者组建而成,他们处在下能和学生沟通,中能帮助学生,上能和教师交流的桥梁位置。他们需要首先自发报名和通过院系推选,再经由测试及选拔,达到要求的学生需要参加全面系统的课程培训和联系,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并实现一定的自我成长。和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区别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培训体系要加上关于任职学校心理辅导办公室义工所必要的知识、才能和工作能力,并对应地进行工作实践的练习项目,使其达到义工的要求水准,可以胜任义工工作。1.2.3二级院系辅导员高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三支力量即为二级院系的辅导员老师,这也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心理保健队伍。这支队伍起着承前启后,上下联系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心理保健队伍的主要力量,其主要工作职责见图3。这些辅导员常年工作在学生第一线,对学生心理非常了解和熟悉,相比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他们更加稳定,也更具权威性,比心理辅导中心更加熟知和明了学生的心理情况,工作起来更加具有直接性和针对性。辅导员老师必须参加学校定期开展的心理学常识、心理辅导方法、团体心理等内容的培训,一步步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使他们更加重视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勉励和拥护他们使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化解学生遇到的各种现实性问题,率领和指引他们进行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经由不断努力,讲辅导员老师塑造为一支熟练使用心理学原理化解学生心理问题,自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尽力培育学生健康完善人格,推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过硬队伍,就能牢固而持久地建立起学生心理保健的第三级平台,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1.2.4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大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最权威机构是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它同时也是维护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中的最后防线,这一机构从它的组织设置,人员和资源设备以及它的职能、业务内容、机构性质和工作范围等方面都接近专业化水平。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具备奉献意识的教师团队是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设定一些具备一定专业水准及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岗位,开展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工作并通过发动各方力量来服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兼职教师要具备心理学或教育学的相关专业文凭或者是那些热衷于学生心理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员。怀抱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助人为乐良好品质及专注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理念也是这些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1.2.5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411模式中的第一个1。开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所承担的职能是任何工作都无法替代的,所体现出的教育效果也是任何活动无法比拟的。该机构的教师应该专兼职结合,具备工作热情,同时专业化水平高,阅历丰富,理论及实践能力强,能够广泛地联系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的主要职能是: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入门讲座;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多侧面、多角度的选修课;组织开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课;组织专题团体心理和成长小组的训练;为学生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学生心理辅导义工以及二级院系的学生辅导员;为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的心理活动提供支持;对学生进行心理调研和相关课题研究[5];备课;参加相关的培训、进修、访学以及学术研究活动;进行有关心理学的科普知识宣传和刊物编印工作等。最主要的是研究学生需要什么方面的教育,不同教育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什么样的不同的作用,如何对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并提高它的效果等。1.2.6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社团是学生心理教育411模式中的第二个1。它是一个独特的工作平台,是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建立“助人自助”的心理教育机制以及形成“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通过为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成长与壮大提供支持与帮助,引领和指导该社团的工作与活动,组织该社团多纬度地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号召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社团中来,就会实现学生心理社团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目标。它主要职能有:组织开展心理讲座或培训;举办心理方面的文艺活动;开展心理主题沙龙;组织相关训练营;举办心理主题读书会;开展心理影视剧的展播活动;定期出版有关心理健康的宣传栏;定期进行心理小测验服务类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组织“心心相印”等交心畅谈活动;针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组织相关的宣传协助工作等。
2临床心理学视角下心理辅导模式实施建议
建立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的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6],应当首先从创设心理辅导中心开始,然后定期继续培训各院系辅导员作为中坚力量,系统培养班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义工,并且对于心理素质教育教研室和学生心理社团,要不断加强建设和监管。每个建设步骤都要对应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一个全面的培养部署,然后对照实际实施情况,再加以后续的补充和改进[2]。以下几个方面在推进和建设的进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2.1以思路和方法为指引,构建新型辅导模式[1]
构建心理辅导新模式[1],首先要了解新模式的内涵与功能,构建的难度与关键,实施的步骤与方法,运行的机制与效果,硬件的建设与投入,信息的反馈与完善,管理的方法与评估等。要做到胸中有数,胸有成竹。只有思路清楚,方法科学,目标明确,新型模式的建设才能实现。
2.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是新模式实施运行的必要条件
新型模式的建设和实施[9],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通过持久的创新才能达到成效。考虑到学生和老师的人员流动等情况,必须对新模式的机制进行长期不断的维护,特别要在内容更新,形式多样,机制完善,科学管理,人员培训,以及整合资源上提高重视和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新模式的功能才能够实现持续提升,新机制的潜力才能被发掘出来,同时达到激发其网络活力的目标,推动它的发展及不断的改进,发挥新模式的力量,实现它的真正目标[2]。
2.3硬件建设与经费的投入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基础成为无米之炊
要保证新模式的良好建设,发挥它的功能,实现它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硬件建设和经费投入之间的问题。硬件、经费、人员和领导这四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2.4心理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是新辅导模式构建的核心
队伍建设是新模式的开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队伍就会出现涣散的问题;相应的培训教育的缺乏,就会使人员变得软弱平庸。因此,通过加强队伍的建设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时新模式开展的重要保证;合理运用激励原理可以实现激发人员的敬业与奉献精神的目标;通过集思广益来激发人员的智慧和灵感;相互间的支持是优秀团队必备的理念,通过这些途径才能保持新型心理教育模式的青春与活力,以及保证新机制的顺利实施和效能的实现。
2.5注重课题研究,以科研促进新辅导模式
[1]的完善和创新以工作带动科研,并通过科研来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质量水准,是该模式的建设和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不断地对大学生心理进行样本和个案研究、以及加强在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展规律及相应的辅导技能和治疗手段的研究总结、并开展有关团体心理训练形式和内容的研究、课程效果的研究与评估等,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心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新模式运行的水平和成效。
【参考文献】
“好的心理咨询师可以让困惑的人茅塞顿开,如沐春风;而一个糟糕的咨询师可能会让人在做完咨询后自杀。”美国威灵基金会董事长、原北京大学心理系客座教授徐浩渊博士如是说。
曾在美国学习了四年临床心理学的徐浩渊,1998年回国后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通“徐博士心理热”节目。1999~2001年,徐浩渊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教授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的课程。
在记者面前,徐浩渊并不掩饰对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失望,“通过考证就可以进入这个行业,太多不应当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进来了。有些人简直是在屠杀心灵,他们没有资格做心理咨询”。
“给病人开腹后扔到大街上”
徐浩渊曾接触过很多国内的心理咨询师,她的感觉是真正懂得用合适方法做咨询的人太少。
1998年,刚从美国回国的徐浩渊发现,国内的心理咨询师爱跟病人讲道理。“我告诉他们,讲道理没用,那是你的模式,你要了解对方潜意识里的问题。”
不久徐就发现她的劝告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因为多数从业者“没有受过正规的心理学教育”。她不止一次地看到,那些把内心伤痕埋得很深的来访者,在咨询所因为咨询师的不当“治疗”而受到的伤害。
“好比肚子重有个瘤子,咨询师能够打开看。但他不知道怎样安全地把瘤子切除,然后安全地缝合。他能做的,就是拿着刀拼命戳那瘤子,最后就是让人开着腹走出门满街跑。”徐浩渊认为,很多人之所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都是因为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到一个并不合格的咨询师手里,这个人就很可能就会病情大发,“正常生活都被毁掉了”。
徐浩渊在美国接受临床心理学教育时,老师强调的第一点便是“安全”。
“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往下挖,什么不能挖,在怎样的情况里可以动,都是非常有讲究的。好比是一个手术,这人体质根本不行,非要打开肚子给人动手术,缝上人就死了。”徐浩渊说,不少心理咨询师包括很多大学里的心理学教授,把让来访者痛哭流涕看成自己“会了”,这样的咨询无异于杀人。
“赤脚医生课程发医学院毕业证”
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的多数心理专家认为,现行的心理咨询师认证制度存在很大缺陷。
2005年10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对心理咨询师的入门门槛做了提高。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等级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其中申报心理咨询师三级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条件一中的被业内称为‘学院派’,偏重理论研究,实际进入市场执业的并不多。”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系的郑军,现为天津作协会员,发表过《心理误区二百例》、《心灵简札》、《说文解字话心理》等数部心理科普类作品。郑军曾走访过全国多个城市的心理咨询机构,发现多数从业者是通过培训加考试的方式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
“很多人跟他们_接触就知道,这人没上过大学。”郑军说,学员花上数千块钱,在四个月周六日上课,一共五百多个课时。教材的内容是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各个科目的一个浓缩本,相当于大学心理系学生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
“如果学员一点心理学知识都没有的话,看了之后只是一个入门。如果本身就受过专业教育的话,这个培训是没有用的,还不如当年在学校学的东西多。”郑军认为通过这样的培训拿到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非常尴尬。“好比一个赤脚医生的课程,培训完以后就给他发个医学院本科的证书,你说这人出去能看病吗?”
雨后春笋,成材不多
北京心恺信心理事业发展中心首席顾问张丽,从2003年开始讲授心理咨询技能和咨询师个人成长两门课程。在4年的培训生涯中张丽发现,学员在参加培训时“为考而考”的心态明显,少有人能主动去学习咨询师心态等与考证“不那么大相关”的知识。
“我们说到培训,首先就会想到英语培训。计算机培训等这种技能性的培训。心理咨询被戴上一个培训的帽子后,学员就会觉得:我交了钱接受培训了,我就知道怎样做了。事实上不是那么一回事。”张丽说。
在张丽看来,心理咨询师不是能培训出来的,而是一定是用师傅带徒弟的实践带出来的。在美国,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或医学的博士学位和两年以上的咨询实习证明才可从业;而国内的情况,多数还是在边干边学。
郑军曾在北京、天津、重庆、济南等城市摸过底,每个城市中真正实现赢利并良好运营的民营心理咨询机构都不超过十家。“这几年确实是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笋子长成竹子的太少。”
目前,全国心理咨询行业收费价格是根据咨询师的级别而定。最低每小时收费100元到150元。普遍价在200元到300元,再往上走是500元、800元、1200元不等。但郑军认为,心理咨询行业普遍经营惨淡,他们“用宣传自己的价位的方式来宣传他们的红火”。
“很多人敢进来,是因为这个行业门槛很低。一两万块钱租间房子,还不用门面,居民楼上的那种就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合伙,撑两三年,最后没业务也就散掉了。”郑军说。
张丽也认为这个行业需要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考完证后就开业,多数人慢慢就会发现做不下去,最终选择退出。因为来访者在掏钱后,如果发现咨询师对他的问题没有帮助,可能对咨询师整个行业都会产生质疑。这个新兴行业对口碑的依赖很强烈。
“真的想靠做咨询来养活自己,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张丽说,有志于做心理咨询,还需要有一定的费用支付能力,他们需要在执业后还得“经常充电”。“国内的老师讲课,一个班五六天下来就得两三千。做心理咨询的人为了能更好的工作,可能一年得参加六七个班,这些费用就不下两万块钱。”
“这些问题我们在培训时也跟学员讲到,要对做心理咨询师之后遇到的困惑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急于考证,这些问题不大能听得进去。只有当他遇到这样的问题,才能意识到。”
学员身份五花八门
进入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人群中,女人比男人多。“女性能占到60%~70%,因为女性更敏感,对人本身的问题更加关注,相比之下男性关心具体的事。比如我跟你抱怨,一边哭一边说,男人就会认真听我说的事情,而忽视了我一边哭一边说的情绪。”张丽说。
学员的身份也是五花八门。最受张丽们欢
迎的是被他们称为“行业内”的人:武警,监狱管理者,妇联,教师等。因为他们是“源源不断”的,单位出钱。批量供应。
自己掏钱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大约占到五六成,其中有人力资源工作者,医生,律师,“也有跟你一样的记者”,张丽笑笑,“大家出于职业规划的需要,也都是想有个好前程。不过接触到的大部分人,聊到后来就发现,都是跟个人的困惑和问题有关”。
部分靠单纯一对一咨询难以维持运营的心理咨询所,逐渐将业务转向心理咨询培训。“搭一个平台,请当地的大学老师来讲课,他们收取一些中间费用。”郑军说。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模式与传销倒是有几分相似。
“早年有个比喻:大家都去加利福尼亚淘金。也有一些人跟着去卖水。淘金的人里面,有的人发财了,有的人一无所获,但无论如何,卖水的人肯定会赚钱。搞心理咨询培训的人就好比那卖水的。”
郑军认为,心理咨询行业从2001年到现在,几乎没有人“淘到过金子”。“重庆曾有人投资400万,搞大型的心理咨询机构,最后也是血本无归。在下游持续不能淘到金子的情况下,上游奏水的生意也不好做了。”
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专家们看来,国家现行的心理咨询师认证制度“达到了普及推广心理学知识的效果”,但作为专业队伍的建设而言,还“远远不够”。
“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做心理咨询的认证都是心理协会的行为,政府不应当成为认证的把关人。”张丽拿中国香港地区为例,心理咨询师有自己的联合会。联合会中的专家们根据他们多年的经验去审核培训教材。认证一个咨询师是否可以进入这个行业,他们会考虑申请者是否取得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受过多少年的专业训练,再看他受到的技能培训如何。
张丽介绍,香港地区的心理咨询师每年都要经过审核,其案例报告、学术论文、案例督导都有详细的备案和记录。“有一个专业的行业协会来很好地维持这个行业的纯洁度时,心理咨询就会在公众中有可信度,也就意味着其学术的位置越高,公众才会愿意花钱去购买这样的服务。”
美国被认为是心理咨询制度较为成熟的国家,但在美国有过多年学习生活经验的徐浩渊却认为,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而言,收费心理咨询是失败的。
英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奥德综合北美西欧等国对心理咨询业的调查数字后,得出结论:在西方工业社会,每年大约只有平均4%的成年人接受心理咨询服务。
徐浩渊说,美国看心理咨询师的人分布在两个极端,演员、明星每年扔十几万给心理咨询师,听他们倾诉垃圾,讨个舒服。还有一些吃低保的穷人,他们宣称“政府应为我的情绪低落负责”。而普通工薪阶层中,光顾心理咨询机构的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