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美孝心少年作文

最美孝心少年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美孝心少年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美孝心少年作文

最美孝心少年作文范文第1篇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太感人了。当同龄人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来自父母的宠爱时,有一群孩子早早地担起了家庭重担。孝心少年的故事让我们动容落泪。他们用单纯、善良的孝行诠释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正能量!

第一个出场的便是我们很熟悉的五河小黄凤,不,她现在已经长大了,长成16岁的小姑娘了。6岁时黄凤爸爸意外摔伤高位截瘫,妈妈离开家。11岁时她推着400斤的铁板车把爸爸带到上海治病。连续10年,她独自照顾爸爸,给他喂饭、翻身、按摩、换尿片。风霜雨雪再累再苦也不曾放弃!16岁的她说:委屈时看见我爸笑,就没事了。

12岁,正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时候。可12岁的邵帅却面对着一个连大人都会皱眉的抉择。为照顾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母亲,休学到北京为母亲捐献骨髓。最终在医生劝说下,妈妈同意了接受移植儿子的骨髓。邵帅少年捐髓救母,孝心感动社会!

17岁的龙花是湖南凤凰县的苗族女孩,为了照顾重病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她选择了放弃学业,勇敢担起一个家。然而,龙花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这朵开在吊脚楼里的坚强小花用她的乐观照顾着家庭,用她的坚持守望着梦想。

贪玩调皮,本应是13岁少年的特质,而命运却没有给文龙这样的机会。没有父亲的相伴,他每天扫地、做饭,照顾患有脊椎裂和尿毒症的妈妈。面对生活的艰难,从不抱怨。他说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要让妈妈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

成都女孩路玉婷一边上学、一边骑车送机票以维持家用。这个“奔跑女孩”的高中生上个月迎来变故:母亲离世……坚强独立乐观的玉婷,孝敬长辈,勇担家庭责任,自强不息、阳光向上,看似柔弱却一直迎着苦难坚强飞奔。

在家庭陷入困境时,她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咱家我顶着。”自此,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全家人生活的担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生活虽然苦了点,但是,只要我勇敢地往前走,我就一定能走过风风雨雨……”卖烧烤的小女孩高雨欣这样说。

重庆忠县的吴林香六岁时父母离异,2011年母亲被检查出肺癌晚期,继父外出打工,小林香成了唯一的劳动力。小林香本来不爱笑,但是从妈妈病了之后,她便总是用笑容面对妈妈,逗她开心。虽然妈妈最终离开了人世,但她依然微笑着生活。吴林香,逆境中她始终微笑。微笑着坦然面对生活,不抛弃,不失望,坚强地面对逆境。

最美孝心少年作文范文第2篇

节目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雨欣,一个比我大一岁的十一岁女孩。虽然年幼,却一个人承担起了照顾全家的担子。她2002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市通北镇农村。2008年春天,父母离异后,母亲郝敏带着当时只有6岁的雨欣和5个月大的妹妹雨彤投奔年迈的姥姥,住在患有精神疾病的舅舅家里,一家五口靠着姥姥和舅舅的低保费度日。可是不幸的事情终究发生了:在2010年,精神失常的舅舅突然砍伤了妈妈,让这个原本生活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妈妈因为右手落下残疾,不能干重活,所以小小的高雨欣从此就独自看守妈妈的小吃摊,过起了不同于常人的生活。

想起视频中的阿姨说的话,“我姑娘都十三十四了上学呢,你还这么小就……”我不禁想到,十一岁正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这个时候的孩子,哪儿个不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呼风唤雨吗?而高雨欣却在这个时候,独自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

生活虽然过得如此艰苦,可是雨欣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似乎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生活的艰苦并没有影响到雨欣的学习,雨欣虽然每天都忙着家里活,好像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但她的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在学校,雨欣一直是他们班主任的得意门生。

最美孝心少年作文范文第3篇

很难体会那么弱小的肩膀是如何挑起家庭的重担,稚嫩的心灵如何经受起失去亲人的痛苦。然而生活的贫苦、家庭的灾难并没有压垮他们,他们用微笑面对生活,用爱心支撑起家庭,用孝行诠释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最令人敬佩的是“板车女孩”黄凤,她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的父亲,用铁制的板车推着父亲千里迢迢去上海求医,这样的执着与坚持,这样的信念与毅力,这样的不畏前途路漫漫,一心只为父康健的孝行怎能不令人动容。让我的眼泪汹涌而出止也止不住的是吴林香的事迹,她6岁父母离异,2011年母亲又患肺癌晚期,家中五口人她是唯一的劳力,可她始终微笑面对重病的妈妈和一贫如洗的家。其中一个镜头:吴林香向妈妈展示她两三岁时候和妈妈一起拍的照片,妈妈看着照片,不知不觉间笑容洋溢了整个脸庞,这一刻仿佛没有疾病与任何痛苦。可是紧接着镜头又转到了当天晚上:林香妈妈被癌症折磨的痛不欲生,林香强忍住泪水还在努力劝说妈妈。看到这一幕我心碎了,谁都是为人子女者,亲眼看到亲人承受折磨,自己却无能为力,该是怎样的心痛与悲怆,命运给了一个小女孩太多的磨难,而她却说:“这一切都是天意,是上天让她来到这个家并且服侍妈妈一辈子。”最令我惋惜的是龙花,她的奖状贴满了墙,作为学习委员的她多么渴望上学,可是为了照顾病重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她不得不放弃学业,却没有放弃梦想,能让弟弟妹妹考上大学是她的梦想之一。难忘她带着斗笠的镜头,说到羡慕别的孩子可以无忧无虑的上学时,眼泪哗哗流过她的脸庞,而她做什么事情都会想到她的妈妈和她的家庭。

看过节目后,我也陷入了深思:眼泪是暂时的,感动也只停留在心底,怎样才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又怎样能从行为上真正学习这些孩子们呢?首先我们不能只有孝心,更多的应该体现出孝行。或许命运没有让我们经历磨难,去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珍贵,去让我们付出惊天动地的孝道。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情做起,去孝顺老人。常回家看看,不要总是赶到过年过节才回家。能多陪在老人身边说说话,而不是电话问候。

城里的孩子是衣食无忧的一代,是被很多人关爱着长大的一代,看节目时,他们也会掉眼泪,那更多的是同情的泪水,她们难以找到内心的共鸣,因为没有相似的经历,所以难有体会。但是只要他们能知道,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把生活给予的磨难当作自己人生的历练,他们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值得所有人学习。

最美孝心少年作文范文第4篇

六一班景逸帆 辅导老师刘丹丹

中国的“孝”字上边是“老”,下边是“子”。古往今来孝是最具有美德的文化。孝是一种力量,更是传承了炎黄子孙伟大的精神。

我观看了《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后,深深地受了触动。这些和我年龄相仿的少年,因为家境的贫寒,从小便懂得自立,从小就承受着照顾一家人的重担。

来自湖北恩施的一个苗族小姑娘林章羽。住在万寨乡,这是个偏僻的小乡镇。林章羽才17岁就在家照顾年迈的奶奶和弟弟。弟弟也长的了,林章羽在城里上学,弟弟就负责照顾奶奶。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弟弟每天上山要背三十多斤的柴,于是肩上就有了深深的疤痕。弟弟何秀巡还不满十岁,就起早贪黑地耕地,锄草,砍柴,做饭。洗衣服......可见姐弟俩是多么懂事啊。还有来自重庆的14岁女孩吴林香面对着残缺的家庭,脸上仍露出了坚强的笑容。爸爸早年去世,妈妈生重病,小林香每天做家务,不怕脏,不怕累地照顾母亲和爷爷奶奶还有弟弟,她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名校—巴山中学。

最美孝心少年作文范文第5篇

“试卷上有一道开放性的题:‘在《咏鹅》这首诗里,写出你认为最好的一句诗来’。孩子在试卷上写了‘曲颈向天歌’。结果,不仅试卷上被批了‘×’,而且孩子也被老师‘请’到了办公室,一番苦口婆心更是一番好意地给孩子讲解这里应该填什么。既是‘你认为’,那表明试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填哪句都是可以的,只要说出好的理由就可以。一个标准答案,还谈什么开放性!”朋友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些忿忿然,更有不解。

的确,对于这道题,既然题已经出成了这个样子,就把它当成一道检测学生识记情况和语文基础知识的题好了,只要写的是《咏鹅》这首诗里的诗句,并且字字都对,就应该给分。因为无论哪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这首诗的时候,不会讲哪句或哪几句好,哪句不好。再翻翻《唐诗鉴赏辞典》或其他有关对这首诗的解析资料,对诗中的每一句,也都给了极大的肯定与赞美。既然如此,上面那道考试题,写其中任何一句,不都可以吗?

对于孩子的教育,“个性呵护”与“创新培养”应该是提得比较响的两个核心词,也应当是每个老师都能随口说出或在自己的工作总结、报告中用得较为频繁的词汇。这个问题放在这里来讨论,大家当然不会有太多的异议。可是,作为老师,如果放在考试后的阅卷中,在一个人为设置的“标准答案”面前,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是不是也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种情况呢? 一个标准答案,让我们思维变得麻木与迟钝的同时,更少了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宽容空间。

或许有人会问,如此说来,是不是语文这门课程里就不讲求客观性与知识的标准化了呢?我的理解是,对于语文这门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来说,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东西,那一定是客观的、标准的,不容有任何质疑;而对于其非本体性的内容,如审美、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就属于个体体验范畴了,若依然采用统一标准的答案来对待,就不仅是学生个体的不幸了,更是语文这门学科的不幸了。

教育的机械化,让各门学科逐渐沦落为一条又一条流水作业的生产线。消灭个性,追求统一,这是现代化教育的特点,又是现代化教育致命的缺点,它与教育是发掘个性潜能的活动相悖,与因材施教观念不符。个性化的教育,只有在名师或大师级的教育者那里,才可能有发展或实现的空间,在普通一线老师那里,追求个性的,有创意的教学,仍难免陷入尴尬的境遇。

在编辑本期杂志稿件的时候,读到张志华老师《没有完成的“测试”》这篇稿件,同样让我深深地为之一震,几度陷入沉思之中。我思张志华老师课被当堂中止的尴尬与纠集,思这样的体验是否真的“残忍”,思王崧舟老师为什么能上这一课并获赞誉,而普通一线老师却不能拿来效仿。王崧舟老师《亲情测试》一课,在我的记忆中当是五六年前就已上过的公开课,并且“火”过大江南北;直至今日,这一课依然是人们盛赞的经典作文课之一。可是到了张志华老师那里,这节作文课却被活生生地打断,成了一节“没有完成的”的作文课。不能进行下去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听课的领导认为设计这样的一节课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太残忍了”。王崧舟老师当年上这一节公开课时,面对的也是小学生,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五六年前上的时候不“残忍”,五六年后上的时候就变得“残忍”?有点不可理解。或许,当年在全国上这节公开课的如果不是王崧舟老师,而是一位崭露头角的教坛新秀,其在现场和课后的遭遇,就如同张志华老师一样了吧。只是,王崧舟老师当时就是一名很出名的特级教师,课的设计又是那样巧妙与完美,课堂上情感的引导与带动又是那样地深入,不仅上哭了学生,也同时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老师。于是,这节课主题是否“太残忍”,人们压根都想过。至于原因,完全沉醉于名师的感染力与魅力是一方面,名师的引领与权威不容置疑,当是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在名师面前,人们似乎就失去了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而在普通人面前,人们的思维就变得异常地清醒与敏锐。是思想的惯性与惰性吗?这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