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和经济发展

金融和经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和经济发展

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自银行产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King、Levine等从产业层面对经济和金融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健全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帕特里克(1996)从“供给导向型”和“需求导向型”两个方面来辨析金融和经济的关系。他认为在金融水平较低的阶段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会起到支配作用,金融体系为那些急需资金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最初的资本,帮助企业启动起来,这个阶段处于“供给导向型”形式。而当经济发展逐渐成熟,由各部门对投融资的强烈需要而引起的对金融系统的需求成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就是所谓的“需求导向型”模式。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何风隽( 2005)对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来自不同方面的观点和争论进行了客观的比较和总结。张旭军(2007)回顾了最近几年来国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其中一些有失客观和全面的观点,指出了有待改进之处。

我国关于金融发展和金融增长的研究总的来说大概有以下三种论断。

第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长期增长存在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促进关系。杨晓华(2005)通过研究证实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如韩廷春(2001)建立了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我们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资本市场的更大规模。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是互相促进,还是单向因果,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我国充分利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在世界经济的产业链中占得一席之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今,人口红利已经慢慢减弱,如何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M2/GDP代表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用FD表示,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样本选取1995年到2010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是世界银行。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证实在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此,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查。本文选择ADF单位根检验法,GDP和FD都是不平稳序列,为了消除不稳定性的影响,对GDP和FD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为LNGDP和LNLNFD,再次对变换后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可见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

在得到平稳变量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通过格兰杰检验来验证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该结果显示了在置信度为95%的水平下,第一个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LNLNFD是LNGDP的原因,而第二个假设成立,LNGDP不是LNLNFD的原因。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实证研究证明,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并未成为驱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说明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体的货币化程度提高很快。金融发展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我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经济增长并未促进金融的发展。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的程度,争取形成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

尽管金融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体现了重要作用,我国金融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产品的结构不尽合理,层次不够丰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充分;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同步建立,存在真空地带;汇兑换自由化问题等。这些都是我国金融深化进程中比较困难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实现金融的自由化。

(一)加大市场机制在金融市场的作用

政府应当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尤其是给与利率和汇率机制更加灵活的空间,使得外汇市场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更加直观地反映出来。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够集聚社会闲散资金,为生产性活动筹资,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部门和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普通民众对理财的需求更高,而各企事业单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些都会倒逼金融体系的发展。最近比较火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广大平民阶层提供了理财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大大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二)重视金融深化中的质量问题

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中比较重视金融体系量的扩张,对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关注度不够,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却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金融系统的整体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我国金融深化的过程中应注意逐步确立良好的金融系统的架构,监管部门在减少行政干预的同时也不能对风险的防范掉以轻心;逐步改变以往政府兜底的局面,引入竞争,健全推出机制,全面提升金融系统运行效率,避免出现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状况。

(三)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程度相适应

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分割的,忽略金融监管的金融发展就像海市蜃楼一样根基不实,无法抵御来自外部或内部的风险,而金融监管过于严格繁琐,则会束缚金融的发展,同样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如何协调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是确保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重点。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催化剂,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经济的发展深度和广度,决定着金融体系的规模和质量;金融通过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断彼此促进,相辅相成,这才是经济健康 稳定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何风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争论的述评.生产力研究,2005(08).

张旭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近期国内外文献综述.嘉兴学院学报,2007(01).

李钊,李国平,王舒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基于两部门模型中国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06(04).

杨晓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纵横,2005(07).

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1973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浅化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他们分别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这两个不同角度,将货币金融理论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全面论证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可以缓解。

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如Patrick认为,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供给主导”的作用。金融发展在动员储蓄、管理风险、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对于金融发展究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却存在许多争论。以Goldsmith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直接增加储蓄,从而促进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Sinai和Stokers(1972)及Wallick(1969)的有关文献均对这一假说提供了经验支持。

而另一方面,以Mckinnon与Shaw为代表的金融压抑主义者却认为,现金余额的实际收益率是资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根据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金融发展绩效取决于利率的发展绩效。因此金融压抑主义者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利率管制最为重要。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JoanRobinson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

新古典学派同样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如RobertLucas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分析,认为经济学家过分强调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为理性的人们往往可能会在货币供给量变化之前就已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故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会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即使在短期内也是垂直的。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综述

1.国外方面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国外学者一直走在前面,Goldsmith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他使用金融中介体资产的价值与GNP的比率作为一国金融发展指标,通过检验35个国家在103年间(1860年~1963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般是同时发生的,经济增长迅速的时期总是伴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但是不足的是,他并没有能够指明两者何为因果。

King和Levine针对Goldsmith研究不足,采样80个国家30年的数据,系统地控制影响增长的因素,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亦然。Levine的研究也自此引发了寻找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证据的。Levine和Zervos(1996)通过在回归模型中引入一些反映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的指标,扩展了和对金融中介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其研究结果是银行发展、股票市场流动性,不但都与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资本积累率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都是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资本积累率的很好预测指标。

Arestis等(2001)使用来自5个发达国家的数据,采取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在控制股票市场易变性和银行体系效应的基础上,检验了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结果也表明尽管银行和股票市场都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银行的效应更大。

2.国内方面

国内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不足。然而,通过借鉴学习国外既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定性研究和大量定量研究。前人的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国外既有理论成果,同时考虑了我国现实经济状况,运用了国外成熟的实证分析方法,得出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很有价值的结论。

宾国强(1999)采用OLS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实际利率、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验证了麦金农的理论,实际利率、金融深化确实与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对金融深化有促进作用,得出结论我国的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

韩延春(2001)采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运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为关键因素,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

史永东(2003)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下的计量分析,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在格兰杰意义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数值。

袁云峰等(2007)利用Battese&Coelli(1995)提出的随机边界模型以及中国1978-2004年的跨省份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间接度量我国金融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金融发展只是通过资本积累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并未促进我国技术效率的全面提升。

随着现实的经济金融状况不断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虽然诸多的学者基于各种理论试图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但仍未能达成一致,不过,通过对以往成果的研读,可以使后来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有更深层面的了解,从而在路径的选择上更好的决策,以指导中国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小结

从以上的综述可见,目前为止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其一,“金融”这个概念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谁能够给出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特别是随着经济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总是处于变化发展当中。因此,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就不好确定,基于此之前研究中的数据的可靠性和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也就值得商榷。其二,技术手段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诞生到现在为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科研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仍然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计量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必将随之出现,未必现在认可的东西就永远正确。

所以,笔者认为进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是:

1.衡量指标和数据方面,随着理论上“金融”这一概念的不断发展,随着现实经济与金融创新的发展,着力寻找更全面准确和易于衡量的指标,以及质量更高的数据。

2.学科基础方面,经济计量学的发展应该引起科研工作者相关机构足够的重视,要从制度上引导和促进其发展,以期更好服务于该课题和相关课题的研究。

总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亦是永无止境的。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借助金融创新.实现经济增长[J].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12期

[2]王亮:中国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paneldata分析[D],2007

[3]张倩: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2007

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综述过程中笔者给出了适当的述评,并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尽管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而言,中国还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金融领域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业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还需要在构建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和谐金融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

构建与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和谐金融体系,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要构建和谐的经济金融发展关系。发展金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因此,金融的规模、结构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当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整体上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中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在不断加深,但所占份额仍然十分有限。还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进一步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在金融发展中,注意处理好规模扩张与风险防范、规模质量、规模效益的关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形成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构建金融与经济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

其次,要构建和谐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组织体系的健全程度,决定了金融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市场主体的各种金融需求。我国金融业虽然基本形成了种类较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但银行业特别是大银行仍然占绝对主导地位,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特别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小企业的融资需要。金融组织体系的不足,阻碍了经济增长从以投资为驱动的传统方式,向以科技进步、效率提高为驱动的现代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使国民经济中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经济体都能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

第三,要构建和谐的金融市场体系。现阶段,中国还不是资本富裕的国家,资金成本不应很低。但由于市场化的资金和资产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利率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成本,结果造成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一些资金投入需要量大、但产能已经过剩的行业不能被市场及时淘汰,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统一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有序流动,基于真实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率才能形成,符合资源节约要求、产出效率高的产业才能被市场发现和培育起来。因此,我们还需要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研究各类金融市场的联动发展关系,促进金融基础产品市场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外汇产品市场与本币产品市场等各类市场之间的协调发展。

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金融;经济发展;人才

当前我国逐渐进入经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实质,而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能够为国家资本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可靠的基础,并促进先进科技与实体产业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实现经济转型,推进国家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的创新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形势下,各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关注力度,建立健全了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并通过政府资金导向作用来引导技术、资本以及人才等重要因素逐渐向科技型企业集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科技与金融的融合能够最大程度上为企业争取资金投入,进而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优良的融资环境,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换的资金需求,在推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型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并强化科技创新,加强资金管理,促进现代化的投融资价值链的形成,确保政府资金引导作用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积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科技融资体系,促进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切实推进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2 搭建优良服务平台,将科技与金融有机融合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当积极创建优质的科技型企业服务平台,为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提供可靠的平台。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设立科学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立科技金融谷以及成立科技支行等都是可行的服务平台,便于对政府有关科技结合金融的支持性和鼓励性政策进行宣传,并且能够及时开展金融结构域科技型企业的专项对接活动,切实解决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科技结合金融过程中的难题,为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融资服务桥梁,促进科技及金融信息的有效传递,保证实体经济与企业债券融资以及股改上市等融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真正意义上推进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3 丰富科技金融产品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就宏观层面来看,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能够深入挖掘科技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促进科技创新的顺利实现。在此种情况下,为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应当立足于科技金融的服务方向进行系统化分析,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科技资源,以此为主要依据积极探索出一条科技创新的金融组织形式,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为科技创新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

在此基础上,应当积极加大科技金融结合创新的粒度,结合科技型企业的资产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开发出具有示范性的科技金融产品,并构建一条完善的业务链条,促进投贷联盟、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以及产业链融资等产品的实现,切实提高组合性产品、集合类产品以及新兴类产品的服务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强化科技型企业的专业化融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与此同时,积极借助多方资源、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金融指出和服务。

4 做好风险控制工作,促进科技金融深层次融合

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过程中,风险控制是制约融合效率的一项重要因素,针对此问题,各地区纷纷开展积极探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解决风险控制难的问题,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层次融合。

4.1 建设信用体系

信用是科技与金融之间的一道看不见的墙,极易对科技融合金融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各地区明确指出在科技与金融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结合时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金融改革,提升企业整体信用水平,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4.2 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系统

坚持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并鼓励企业对自身进行评估和披露,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依法面向社会公开企业的信用信息,营造守信受益和失信惩戒的良好信用环境。同时,在信贷评审中引入科技专家参与评估与调研,有效降低科技贷款的风险。

4.3 不断拓展科技成果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手段

如与银行、保险等开展战略合作,创新金融产品,成立科技金融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对担保机构专利权、商标等知识产权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质押担保或有损失的补偿,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实现无形资产的“有形化”;培育组建融资再担保公司,提升融资担保功能,引导融资性担保行业走向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行业融资担保能力,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比如科技金融新模式“科技之星”贷款业务,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有效抵质押物担保的难题,帮助众多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市场推广,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开展科技型企业信用履约保证保险贷款业务,帮助有技术、有市场,但缺乏资金、缺乏有效担保的企业加快成长;针对具有先进技术、获得有关专项基金拨款的科技型企业开发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宝贷款业务,为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对科技附加值较高,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创新研发专利权质押授信业务等。

5 强化服务,推进科技型企业成长

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短、频、快”,对时间、效率、服务的要求较高。服务部门应打造过硬的营销队伍和专业化的审批团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通融资绿色通道,从企业提出贷款申请到实现放贷,承诺限日完成,帮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把握商机,切实将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到实处。要创造条件,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为各科技企业规范化管理和发展提出了各种建议和帮助。

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通过二者协调配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在此种情况下,应当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以科技创新拉动金融创新,逐步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推进产业发展,最大程度上激活科技资源的潜在价值,提高科技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立民,张玲霞,田生虎,陈参军,王永强,牛玉凤.陕西省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研究[J].西部金融,2016(3).

[2]李丹.建行中关村分行:科技金融助推“双创”[J].中国金融家,2016(4).

金融和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蓝色经济;金融创新;绿色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97-02

1 金融业与蓝色经济关系

“蓝色经济区” 寓意深远,是指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展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面向未来、应对挑战、建设海洋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金融是连接各种要素市场的纽带,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能够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城市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因此,金融业理应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强力助推作用。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为高效便捷的载体,从而对信贷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不仅会推动山东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给金融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战略机遇。

2 日照市蓝色经济和金融业现状

日照毗邻黄海,紧邻青岛,海洋环境和港口条件优越,全市陆域面积5310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达600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99.6千米,优质沙滩岸线64千米,深水可建港岸线20多千米。2009年,日照生产总值860亿元,比2008年增长14.5%;进出口总值稳居全省第四位,达到83.5亿美元;港口运输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81亿吨,增长20.1%,增幅居全国沿海十大港口之首;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94亿元,增长10%;机械制造、粮油加工、化工、装备制造业、港口物流业、综合旅游业等“十大产业”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年来,全市海洋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滨观光旅游业、临港工业等重点海洋产业成效日益显著,海洋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鲁南城市带出海门户,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日照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战略地位突出且重要,并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日照市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定位是:打造临港产业区、国际区域性的航运中心、滨海文化和旅游名城,以及海洋科技和教育的阵地,具有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

目前,日照市共有9家银行、26家保险公司。2009年年末,全市信用总量余额1137.36亿元,较年初增长52.13%;各项存款余额819.47亿元,较年初新增184.4亿元,增幅30.04%,增幅居全省第二;各项贷款余额830.24亿元,新增贷款255.7亿元,较年初增长44.51%,增幅居全省第一。

3 日照市金融业支持蓝色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是资金支持品种单一,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目前,日照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是政府融资、银行信贷以及引进外资。尽管日照市海洋产业的融资额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涉海产业贷款占全市贷款余额比重仍然较低,实际利用外资水平更是很少。

二是抵押物创新滞后,增加贷款融资障碍。海洋经济产业获得贷款的有效抵押品较少,一方面,动产在海洋经济产业资产中占比较高,海洋经济产业获得的贷款超过90%为信用担保贷款或厂房土地、机器设备等抵押贷款;另一方面,海洋经济产业可用于贷款抵押的机器设备多属专用设备,其抵押率相对较低,大多仅在 25%~60%。此外,海域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抵押虽然没有法律障碍,但由于金融机构的认知程度较低、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还不够规范和明确,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没有开展这一业务。

三是风险规避手段缺失,形成潜在无形损失。海洋经济产业多为涉外企业,相对于一般陆地经济,要面临更多的汇率风险。在汇率波动尤其是单边升值的背景下,汇率风险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资金特别是社会资金向海洋经济产业的投入。

4 金融业支持日照市蓝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4.1 以金融业务创新为突破口,不断满足蓝色经济区建设对金融产品的需求

蓝色经济区建设既对融资总量和融资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丰富提出了更高需求。金融业应加大针对蓝色经济区建设信贷融资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探索发展海域使用权抵押、无形资产质押以及港口物流业发展需求的信贷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客户环保分类识别系统,对符合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按照“绿色信贷”原则加大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多种形式的低碳金融产品,积极开展经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确认的核证减排量质押贷款业务,通过支持低碳经济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4.2 以建设蓝色经济区为切入点,搞好金融服务保障职能

一是紧抓服务蓝色经济的市场切入点。围绕日照市“一带三轴八区十大重点产业”的规划格局(“一带”指的是鲁南临港产业带的核心地带,“三轴”指的是南、中、北向西辐射有三个产业轴,“八区”是八个产业功能区,“十大产业”包括机械制造、粮油加工、化工、装备制造业、港口物流业、综合旅游业等),紧跟以蓝色枢纽、蓝色旅游、蓝色科技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和发展,跟踪蓝色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等蓝色工业布局,积极支持特色海洋旅游、海洋文化产业、会展产业以及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日照蓝色经济活力和创新力。二是紧抓服务蓝色经济的布局切入点。根据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特点,做好服务蓝色经济业务发展布局规划,确定业务发展目标和结构,促进银行自身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客户群建设的进步,从资源配置、人员数量和素质等多方面支持和保障服务蓝色经济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蓝色经济区网点覆盖面和服务功能。三是紧抓服务蓝色经济的业务切入点。围绕蓝色经济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条提供特色服务,促进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发展;围绕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提供系列融资服务,促进银行中长期贷款等优质资产业务的发展;围绕蓝色旅游、蓝色科技建设带来的财富管理等高端金融需求,促进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4.3 以完善抵押担保方式为支撑点,强化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

针对蓝色经济区中大量闲置的土地和海域使用权,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增强金融机构认可度,有利于降低信贷门槛,畅通融资渠道。一是积极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加大宣传和引导,尽快规范信贷管理办法和有关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的规章制度,落实相应的操作制度;加快专业性评估机构建设,健全评估标准;积极发展和培育海域使用权二级交易市场,构建海域使用权的变现平台;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财政贴息政策,降低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风险,加大金融机构对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的认知程度和投放力度。二是推动土地流转与交易。积极争取国家用地、用海指标,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用海计划,全力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此外,针对部分生产分散、信用较弱的涉海经济个体,可以借鉴农村金融中的互助担保方式,大力发展信用联合体贷款,有效提高从事海洋经济发展的微观个体的信贷能力。

4.4 发展多样化的投融资方式,提高吸引利用各种资金的能力

一是加快产业和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采取引进或多元化投资方式等措施,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积极探索银行信贷业务、中间业务与创业投资的结合,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二是推动期货和债券市场发展。依托日照口岸煤炭、铁矿石、粮食等大宗散货物流中心优势,积极争取设立商品交易所,积极争取国内外期货机构设立营业部及石油、大豆等品种交割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筛选部分企业申报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通过期货业和债券市场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物流和港口等实体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快市场化投融资体制创新,包括引入不同类型的战略投资者,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扶持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发展专业性融资机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强力支持蓝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海洋经济企业,积极引导、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经营权和资产转让、联合兼并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还可鼓励和引导企业发行海洋高新技术的可转换债券、可调利率优先股票等,在发展初期扩大融资来源。四是积极利用外部资金,全面放开外商投资海洋经济领域,努力提高蓝色经济区与周边经济圈的融合程度。

4.5 打造 “绿色金融”,推动蓝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增加绿色信贷,对符合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的海洋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对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金融机构给予倾斜政策。比如,财政资源倾斜,在大项目建设中优先考虑等。财政资源是各家银行竞争的优质业务,建议政府对此资源加大力气整合,在财政招标、公务卡、工资等业务上向对绿色金融开展贡献大的金融机构适当倾斜。三是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比如,鼓励银行创新发展“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确保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吉亭.蓝色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2]张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研究[M].济南:山东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