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养生学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杜绝养生热中的误区

温长路认为养生热跟生活水平有关,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养生需求的提高是正常现象,人人追求健康长寿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但当前养生热中出现的问题不少,他提醒大家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偷梁换柱

中医养生是门科学,它既来源于生活,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又不能与生活和文化划等号。因为它是经过中医学者研究、改造、升华之后才形成的。例如中医对饮酒问题的认识就是两方面的:一是无损害饮酒,有益于健康。无损害,就是适量,健康的人可以适量喝一点;肝脏有问题的人,喝一滴都是有害的。中医还强调:“过饮不节,杀人顷刻。”这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的。如果把一些和中医学毫不相干的东西,拿来与中医挂钩,其结果肯定是既危害医学,也危害人民健康。

二是以偏概全

中医学有三大特点:一是天人相应观,二是整体认知观,三是辨证论治观。中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不是“斗”;提倡从整体看事物(人体),不能机械分割;提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中西医有不同的理念,各有所长。中西医的结合应扬长避短。有些所谓的养生忽略了中医的基本思想,不管客观规律,不管个体差异,采用固定模式或方法,片面强调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或层面,很难达到中医学要求的养生或防病治病的效果,给民众正确认知中医学造成了负面效应。

三是囫囵吞枣

一些人混淆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中医学非常重视食物的保健作用,这也是当今健康养生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医在饮食养生上有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一是药食同源,许多中药既是食物,又是治病的药物;二是食补(食养)与食疗(药攻)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譬如绿豆,如果作为食养(食物),利用的是它的食性(性味、口感、营养成分等),只要体质、喜好和节气符合就可以选用,用量以食论;如果作为食疗(治病)时,它就成了药物,必须有严格的适应症、禁忌症和用量,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某些所谓的养生专家混淆了二者的概念,误导了民众的正常生活,那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四是瞒天过海

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任何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局限的,在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任何食物和药物都不能包治百病,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选择、多项选择的。不分青红皂白让全民都去吃某种食物,让所有的病人都去用某种药物是不科学的,是脱离中国国情、民族习惯和中医基本思想的。某些“养生”宣传中刻意让大家去吃某一种食物,把它说成“唯一的”、“最好的”,这显然不是科学态度,起码不符合中医学的基本思想。

五是混淆是非

养生与进补是不能打等号的,首先是要弄清需不需要补,二是怎样补、补什么。中医把补法分为平补、温补和峻补三类,要根据人体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类型辨证选用。如果运用得当,对体质虚弱、久病体虚的人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运用不当,会出现各种副作用。中医的进补原则是无病不用补、无虚不可补、火大不能补、阴虚不受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补法,盲目进补,害处无穷。

正确选择养生专家和书籍

温长路认为选择养生书籍时首先要选作者。作者必须是具有学术职务的专家;其次,书籍、讲座的内容应该是他本人所从事的领域。如果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来讲治病,从事骨科的专家来讲内科,肯定讲不好。专家的价值就在于专;第三,看策划者和组织者的背景,他们的目的必须是公益的。对出版社也要有选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医疗出版物的出版单位要有医学资质。

温长路认为现代人讲养生,只要不脱离文化背景,必然要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谈到中医。一些不健康理念的传播者也必然会利用人民群众对中医学的厚爱,见利忘义,把一些本不属于中医的内容披上中医的外衣,鱼目混珠,混淆视听,造成对人们对中医的误解、生活的误导。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新专辑带来新体验:音乐融入中医养生概念

Q:听说这张专辑是要向父亲致敬的?

A:这张《奇经八脉》是一张融合音乐和医学为一体的概念大碟。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师,从小我便耳濡目染,而我自幼学习武术,讲究气息身法,学生时代我学习西方医学,更多的探究了人体本真的奥秘,而后又因为从事音乐工作结识了WENDY,在上一张原生态的音乐专辑《九霄云外》的愉快合作以后,我们发现,其实完全可以以音乐为介质,结合养生医学,以一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和汲取的形式传递正面的能量。因此,我们以此为目标,创作出“能量音乐”这种全新的概念音乐。

Q:听音乐会让人心情愉快,这张专辑有很明显的医学气息啊!

A:在《奇经八脉》这张专辑中,你可以发现我们很多歌曲从歌词部分就运用了中医学的术语,并且透过专辑中的10首歌曲,你可以感觉到我们想要带给大家的是一种积极的、纯美的快乐体验,希望大家可以通过听这些音乐唤起内心对抗心内种种焦躁困苦的蓬勃力量,最终平静下来,找到获得恒久喜悦的方式。

Q:你认为什么样的曲风最有治愈性?

A:一直以来,不断地尝试各种曲风是我觉得音乐很“好玩”的地方之一,各种曲风都有他们独特的表现力,让音乐人可以实现他们天马行空的创作动机。在这张《九霄云外》中,我更多地使用了ROCK风的乐队气质的曲风,还加入了少量的民谣音乐,配合口琴的演奏。当然也还是没有放弃情歌的抒情元素,我们所有的曲风的使用都是围绕着“能量音乐”这个概念,所以尽管曲风多样,但是每首歌其实都拥有共同的一个“灵魂”,像是汩汩的支流,每首歌都有着自己的姿态,鳞次栉比,但是由于目的地相同,他们最终会汇成一条美好、深远的河流。

邰氏独家养生秘笈:感受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喜悦

Q:同名主打歌《奇经八脉》是如何融入中医元素的?

A:《奇经八脉》这首歌是由我来作曲,WENDY和我共同来填词,在歌词中我们融入了很多中医的知识,加入了一些探究人体经脉循环的养生等概念,这个歌词也要得益于WENDY专业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我们在副歌里把人体随着四季不同会有的一些内在的变化揭示出来,也以此指导大家如何通过对我们自己本源更深层的了解来更好地调适我们的身体,使之达到最健康积极的状态。其实我们最想通过歌曲揭示出人生道理,这也是我们为何在歌曲尾段急速的吉他SOLO之后进入了一段舒缓悠扬的旋律,我们希望最终每个人都能够懂得幸福的真谛其实就在停下匆忙的脚步,静静地品味清福与安宁。

Q:你曾经推荐过《返璞归真》,是否这是你自己也比较追求的状态?

A:因为专辑中每一首歌都凝结了我们的心血,所以《奇经八脉》台湾版专辑发行之后我们也很留意歌迷的回馈,因为专辑中有四首歌我们拍摄了MV,所以大家对音乐和影像结合后的作品会更加关注,如果要我只能选择一首来推荐,我更希望大家可以静下来仔细地体会民谣风的作品《返璞归真》,这首歌的歌词其实是我一直以来的人生态度,不要强求,顺应快乐,以平静宽阔的心态追溯我们生命之伊始的简单与从容。专辑的MV拍摄的也非常简单,我们用一个长镜头一直追着我一个人从蜿蜒的路途弹着吉他前行,一直走到最后一块平坦开阔的地方,一把燃着火焰的吉他在等待我,就像我们的人生,耐得住一个人前行的寂寞和未知,以平和心态,终会遇到那个等待你去做精彩表演的时刻。而这个时候,那些默默的支持你陪伴你的真正的亲朋好友,也会毫不吝惜地为你喝彩,共襄盛举。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针对现在一波接一波的养生热潮,层出不穷的养生主张真伪难辨。日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Student BMJ》上发表述评,呼吁严格监管养生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请媒体健康地传播和普及科学正规的医学知识,切莫误导大众。

养生节目“占领”黄金时段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吃得健康长寿,养生意识日益提高。为迎合大众的养生诉求,电视台养生类节目异军突起,已经超过了上百档,并占据着不少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现在最红的一档养生节目,就是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和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都是讲老百姓身边的养生治病小常识,受到中老年人的关注。

吴孟超院士认为,电视养生类节目火爆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其次,电视具备一定程度的权威性,成为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此外,电视媒体大力宣扬防病抗病的养生疗法,迎合了公众强身健体的需求。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国玺补充说,还有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原因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老百姓只好从其他渠道寻求强身健体的方法。

电视养生类节目五宗罪

不过,也有人对电视养生类节目的权威性提出质疑,这些电视上侃侃而谈的专家为我们提供的养生常识是否靠谱?想当初张悟本就曾经在《百科全说》上大谈“绿豆养生法”。

中医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重点推荐的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温长路教授用“偷梁换柱、以偏概全、囫囵吞枣、瞒天过海和混淆是非”五句成语来概括当前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五宗罪。

“这五个关于养生的问题需要得到澄清,属于伪中医养生范畴,是造成老百姓养生意识混乱的重要原因。”温长路说。

温长路说,偷梁换柱是指电视上的所谓专家把各种说法都塞入养生。“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样,其实喝水也是养生,所以养生是人类本能的保护措施,不是复杂的事。”养生应该是真正符合科学的理念的,是经过科学家们提炼并符合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和习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部分,而现在“总有人把过去文人著作中一般的说法,或者老百姓的个案个例一股脑儿拿来都冠以养生的帽子,有些方法还不分青红皂白,人人都可以使用”。

另外,以偏概全,抽象中医的个性化理念。“有伪专家提倡吃什么养生就号召大家一起,这是不对的”。比如气候干燥的西部和气候湿润的南方,如果用同一种方法让大家去吃就会“吃”出问题。

所谓囫囵吞枣是指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很多养生家把所有的食物都说成是珍贵的药,把所有的药物和食物都结合起来,这是对中医概念的混淆。食养和食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食养运用的是食物的营养作用,按照营养素、维生素、微量元素,以营养为主要目的;而食疗就有治疗性质,有严格的用量、禁忌症等。食物有治疗作用,但绝不等同于就可以把它拿来当药。

另外,一些专家习惯瞒天过海,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有局限的,没有最好的药物、万能的药物可以包治百病,一些养生专家夸大了食物和药物的作用,因此就出现了吃绿豆、吃泥鳅包治百病的事例。

混淆是非是指迎合“以补为尚”的世俗偏见。老百姓以补为尚,总认为养生就是补,温长路说,“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事实上,中医对补是很严格的,且将之细分为劲补、温补和平补,根据每个人身体呈现的状况,决定该用哪种方式进补。

温长路认为,一些人借着中医和中国文化的深厚关系,以及老百姓对中医的信赖,“打着中医的旗帜到处乱讲”从而让中医成了养生乱象的替罪羊。

收视率为王是主要原因

“电视台简直成了养生台了,随便打开电视挑一个频道,有时候北京台几个频道都是不同的养生健康专家在宣讲,简直是狂轰乱炸。”一位观众对电视上泛滥的养生节目提出了他的看法。

一些专家的观点也相互“打架”,比如,有养生专家说菠菜豆腐可以同煮,黄瓜西红柿可以同食,但又有养生专家说吃了就会出问题。到底听谁的?观众被搞得很是困惑。

“这些问题要首先问责电视媒体盲目追求收视率的不负责任的炒作和宣传。其次,监管部门反应迟滞,准入审查制度缺失,以及权威卫生机构未及时回应,也都难辞其咎。”吴孟超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位南方电视台养生类电视节目编导私下无奈地告诉记者,收视率是决定电视台一个节目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而养生类节目是老年观众最喜欢的节目,他们也是收视率统计的重要部分,所以,养生类节目才会如此火爆,占据电视节目的黄金位置。

对于专家审核方面,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编导说,现在对于专家的界定并没有太明确的规定,节目组在选择嘉宾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考虑,不仅考虑专家的权威程度,还要在外表形象、语言能力等方面符合电视媒体的特有规律,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收视效果。

“自从张悟本事件曝光后,我们在专家的选择上要求明显严格了许多,力图从源头上杜绝伪专家的出现。但是,很多时候,我相中的专家没有时间,有时间的专家又不够权威。”这位编导告诉记者。

作为权威的电视媒体,如何成为类似张悟本这样的“伪专家”的表演舞台呢?张国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众对健康养生的强烈需求和专家资源的匮乏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电视上的养生专家伤不起”

“对电视台做养生节目的专家应该适度宽容,而不应该过分地挑剔。”张国玺不同意用“泛滥”一词来形容目前的电视养生类节目。

张国玺也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做过养生类节目,称“在电视上做科普节目不容易,特别是做健康科普更不容易。”

虽然出现了一些江湖骗子冒充“养生专家”,但是,张国玺认为不要因此把电视养生类节目一棒子打死,因为大部分电视养生节目还是能传播健康科学的养生知识的。

“养生类节目深受中老年观众的欢迎,广大群众希望更多地了解健康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让自己不得病或少得病,电视的养生类节目在宣传科学的健康理念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医强调‘治未病’,西医强‘预防为主’,宣传健康知识就是为人民的健康长寿服务。我国拥有那么多的专家,两院拥有那么多的院士,但在电视上做科普宣传的有几个人,有几个院士?”张国玺反问道。

为什么很多专家不愿意在电视上做科普节目呢?张国玺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吃力不讨好”。“很多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养生专家穿着得体、侃侃而谈的一面,但是谁又能知道他们的苦衷呢?”

据张国玺了解,很多专家在外面做科普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而科普工作不但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还往往被单位里的人看成是“不务正业”,因为科普工作和科普文章既不能评职称,也没有经费支持。

一方面是人民大众对健康养生类节目需求的日益强烈,另外一方面是没有更多的专家愿意来电视台做科普宣传,这就给“张悟本”一类的“假养生大师”提供了机会。

自从张悟本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卫生部、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单位呼吁权威专家来占领科普市场,中华中医药学会还在全国遴选出了28位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但是,愿意走上电视来为大众普及养生常识的专家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

同时,张国玺也体谅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苦衷,“一周出几次门诊,每次都要看几十个病人,下午再去电视台做节目,别说老专家,就是年轻人也没有几个能吃得消。”张国玺说。

“电视上的养生专家伤不起!”张国玺强调,很多专家告诉他,现在完全是出于一份热情,一份对大众健康知识的责任心在支撑着他们在电视上做科普,如果社会上在对这些专家“说三道四”、“鸡蛋里挑骨头”,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谁还愿意到电视台为全民健康做科普宣传呢?张国玺也希望提意见的专家先做三年的科普宣传工作,也到电视台的养生节目做客,然后再来提建议,这样可能会更加合理。

电视养生节目应该加强监管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范文第4篇

1中和观的涵义

中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贤们在不同时期对“中和”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在西周时期,史伯在《国语,郑语》写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首次阐述了“和”的哲学含义,即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状态。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则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提出“中和”的完整概念,并且认为“中和”是世间至善至美的道德。先秦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和”思想发展成熟,并且已成为具有哲学意义的文化。与此同时,中医学也在奠基阶段,作为具有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意义的“中和”思想自然也被吸收进来。因而在中医学理论发展中,“中和”思想起到了指导作用。

2中医生命观与中和观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待自然生命的一种态度。中医学中的生命观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应的理念,提倡人的生命活动必须遵循天地自然的法则,顺应自然,才能保证身心健康,不受疾病侵害。

中医学关于生命活动的中和观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气机升降出人以和为期;第二,阴阳运行均平调和;第三,五行生克制化谨遵规律。《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巳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人,无器不有。”说明气的运动需处在动态平衡之中,升降出人各守其位,生长化收藏各运其能,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和谐运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这说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变化,都应以阴阳均平调和为要,阴阳失和是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保证阴阳的协调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的根本原则。五行生克制化在中医理论构建中已被广泛吸收,它给中医理论带来了系统的概念,基于五行生克制化而构成的中医藏象理论,完美诠释了人体脏腑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指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例如五脏相互制约的表现: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可防止脾胃壅滞;脾胃正常运化,可保证肾水的运行通畅;肾水上济于心,可防止心火亢盛;心火又能制约肺金,可防止肺气清肃寒凉太过;肺金又可制约肝木,防止肝阳上亢。

3中医发病观与中和观

中医学认为,生病起于过用。当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就会导致机体疾病的产生,有可能是饮食,有可能是七情,也有可能是六气的变化,这些本是帮助机体生理正常运行的因素,却因为“过用”,也就是变化超出了一定的度,破坏了“中和”状态,最终导致百病生。

例如平日里常见的四时之气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如若正常,都是可被人体所利用的有益之气,可若异常变化,则会变为危害人体的邪气,人体受到邪气的侵害,各种疾病就会出现。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同时,七情也是如此,正常的生理活动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如果七情不及或太过,则会致病,如《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这些例子都说明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是失去了“中和”的状态,这就是中和观在中医病因学说中的体现。

4中医治疗观与中和观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因而,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应该以阴阳最终的均衡协调为目标,也就是达到中和观中“和”的高度,保持一种动态的制约。

中医的治疗讲求顺势而为,根据自然规律进行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僳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如此根据疾病的病位与病性,围绕保持阴阳协调这一核心,拟定出基本的治疗原则。

中医的用药规律也是谨守中和之道。《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基者病,所谓时也。”这便是对系统整体的把握,顺其势而利导之,以致“中和”。同时《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提到:“夫五味人胃,各归所喜攻,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人脾,辛先人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根据中药的药性特点,再结合五脏的制约关系,将五味分人五脏,纠正五脏的偏胜偏衰,使五脏之间恢复平衡状态。

还有中医治疗法则中的以情胜情法,《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是一种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而衍生出的治疗方法,以情志的偏胜偏衰,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的偏胜偏衰,从而达到机体气血协调统一的状态。

从治疗原则到用药到情志疗法都体现了调和致中的中和理念。

5中医养生观与中和观

中医学认为,“不和则病,不和则治,治则和,和则生,和则寿。”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遵循自然界阴阳变化的法则,饮食有节制,运动注意适度,作息有规律,以求达到身心与自然的统一,内外的和谐,形与神、气与血的执中适度。这是对中医养生观最全面的概括,也是中和观在中医养生中的最佳体现。

相对于中医的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中医的养生观则强调适度,保证生命状态的“中”,尤为重要。例如《素问·宣明五气》中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劳或过逸都会造成脏腑气血的失衡,成为致病的隐患。再如《素问·五藏生成》中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这是由于五味过度,通过五脏的相互关联影响了五脏所主。因此,在饮食养生中要充分考虑五脏制约规律,做到谨和五味,食饮有节。在做好饮食管理的同时,精神调摄也需得到重视。《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多一分从容与淡定,维持七情的适度,才能保证气血的调畅,脏腑功能的正常,精神安定内守,形神协调统一。

6结语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范文第5篇

并不仅仅是一种锻炼方式,更是一种健康的活法。

纹理清晰的木质地板上,放置着几个蒲团,供人打坐之用。天花板上覆盖了一层乳青色的纱帘,一直垂落至窗边。风起,纱帘飘散,露出挂在墙上的牌匾—是北京一位书法家题写的“元和堂”三个大字。禅修室里,桌上的一张古琴很是显眼,而几盆绿色植物则悄然点缀着属于角落里的宁静。元和堂的主人迷罗每天都会在这里静坐—点一支自制药香,放上舒缓的音乐。

前些日子,迷罗离开了北京,到佛教律宗的祖庭—终南山净业寺闭关静修七日。在山上,他过起了纯僧侣式的生活。每日清晨五点半,他就起床打扫寺庙,跟着庙里的和尚诵经练功,也会翻山越岭,寻访隐居深山的高僧。在净业寺里,吃的是纯粹的素食,学的是僧人们的养生之道,三个小时的瑜伽练习和五个小时的静坐,则是他每日的必修功课。“乘春风自在,入林壑深幽处,处绝谷佳境中,听梵呗声声,是内在净化的好机会。”迷罗说。

从国学到中医

采访时正值清明时节,雨水丰沛、春暖花开。迷罗便应和节气,在元和堂里亲手熬制了清明润脾和胃药茶,教授学员们针对清明时节所设的养生课程。迷罗的养生课程很独特,不是纯粹的中医讲堂,也不是简单的瑜伽健身训练。在他的课上,你可以一边听着古琴的悠扬琴声,一边品着药茶的甘香。这一天,他在课上先是讲授了一种和脾健胃开穴法,接着又教了一招祛湿排毒秘方,再来一个养颜古法秘诀,最后是介绍一套清明养生餐谱,当然,其中还少不了一些帮助养气健身的瑜伽套路……简单说来,关于养生的各种技巧,在迷罗的课程里都能觅得。

人们给迷罗的头衔是“京城最帅瑜伽导师”,平日里,刚过而立之年的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时尚型男,掩不住的是眉宇之间的英气。人们经常看到他身着一袭中式服装,以养生专家的身份,出现在电视机的镜头前。迷罗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家人便让他开始研习国学。一手漂亮的书法和国画自然是不在话下,至于国学经典《弟子规》、《道德经》等,更是他从小便日日研读的书籍。

国学的研习使迷罗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在迷罗看来,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它属于国学的一部分。“很多中医的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都是古时候的医药经验总结。需要有国学的功底,才能够把它们研究深透。”因此,在迷罗的课堂上,最基本的一门课程便是研习《黄帝内经》等古著经典,“这是养生入门的基础,也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迷罗看来,养生能将疾病扼杀于萌芽之前。“人们都有自我疗愈康复的能力,中医的治疗正是调动自我内在的疗愈能力。通过中医的调理,把内在的身体正气养足,就可以对付各种疾病。”在家乡,迷罗的家族是当地有名的长寿世家—他家中老人们的平均年龄都在90岁以上。迷罗的姥爷便是一位老中医,家中的老人们大多都懂中医,平时也特别注重养生,体质非常好。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迷罗也逐渐爱上了中医。

元瑜伽的养生之道

虽然早早地接触到了中医,但迷罗对于中医仍是一知半解。真正开始摸到中医入门,还源于迷罗小时候得过的一场大病。迷罗是早产儿,自幼身体便非常孱弱。而小时候,又因一次高烧引发了心肌炎,让他的身体变得更加糟糕。为了使迷罗有强健的体魄,家人便让他拜了当地有名气的一位师傅学习武术。师傅见迷罗心脏不好,便不再教他武术,而让他转向学习动作轻柔、修身养心的瑜伽。另一方面,师傅对中医造诣颇深,迷罗便跟着他学习中医之道,“从小,师傅就给我讲中医的道理,我给师傅捣药、配各种药丸,他给乡亲们看病的时候,我就在一旁跟着学。”跟随师傅研习瑜伽和中医后,迷罗的身体好了起来—各项身体指标逐渐在改善,早搏、心律不齐等心脏问题也都迎刃而解。“身体不好的时候,每个月都得感冒一次。回头看看这五年来,我连感冒都没有再得过。”

很多人不能理解,迷罗这样的年轻人,为什么会爱上中医这种传统而古老的职业?迷罗笑说自己并非另类,只是中医世家的氛围影响了自己。虽然身为教师的母亲并未继承姥爷的衣钵,但她将学医的期望寄托在迷罗的身上。本就对中医很感兴趣的迷罗,在父母的支持下,一步一步走上了自己的中医之路。

“以前总觉得中医就是拿草药看病,但现在我认为中医是一门更加超前的医学。”有了师傅的言传身教,迷罗的中医之路豁然开朗。上了大学,迷罗开始接受更为系统的中医学习。由于专业是中西医结合,迷罗接触到了很多国家级的名医,也中西融合地平衡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迷罗坦言,学习了系统医术之后,自己对中医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很难解释诸如经络、气血这样的说法,但这并不是迷信。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的奥妙,必须更好地去学习、去挖掘。”迷罗说。

如何将中医发扬光大,同时推广养生的理念?迷罗的答案是,改良。二十多年的中医研习和瑜伽训练,让迷罗发现了当中的联系。于是,他试图把中医和瑜伽结合到一起,以期达到养生的目的。他给自己这个天马行空的“创造”起了一个名字:元瑜伽。顾名思义,元即元气,元瑜伽即养元的瑜伽。“元气可以指代我们的基本能量。如果处于元气充足的状态,那么我们的精气神就会很好。”迷罗介绍,中医古书中有记载,于人而言,元气犹如树之根。“如果树的根坏掉了,这棵树就会逐渐枯萎死亡。”迷罗所做的,便是借用瑜伽的练习姿势和气息调节以养元气,同时配合中医,将养生学渗透到生活的各方各面。

在迷罗看来,元瑜伽不是一种锻炼方式,而是一种健康的活法。和普通瑜伽相比,元瑜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中医来指导、按照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来养生:在迷罗的字典中,“养生”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这个词背后,涵盖的是饮食习惯、经络穴位乃至于瑜伽动作的相互配合。“元瑜伽训练的时间和频率都是无限制的,因为它直接融入在生活之中。哪怕你在等公交地铁的时候,也可以配合着呼吸抬抬脚跟,促进腿的血液循环之余,还能减轻心脏的负担和压力。”

向老天爷要健康

每天清晨一睁眼,迷罗便从床上跳到瑜伽垫上,进行一个小时的瑜伽晨练。晨练过后,他便开始自己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到了下午的五点到七点之间,他又会来到禅修室,进行自己的瑜伽练习—用他的话说,这是一天之中的体温最高点,身体对于疼痛感和疲劳感的感觉度会降低,最适合肢体的运动。

谈到自己的养生观,迷罗笑言“按时吃饭、早睡早起”便是最基本的要求:“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我的养生观很简单,就是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习惯的力量可以很巨大,但同时也可以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所以每个人都要有好的习惯。”他将自己的养生观带给了更多人。六年前,迷罗创办了元和堂。来到这里学习养生之道的学员大都是企业的高管和白领,当中也不乏政商圈的精英人士。由于经常在电视台录制养生类节目,还有门户网站特地为迷罗开设了健康讲堂。许多电视台主持人与他接触后,都对元瑜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成为了他的学生。因为对养生之道的共同兴趣,演员方青卓和迷罗成为了好友,不拍戏的时候,方青卓便经常来到元和堂,跟着迷罗练一练瑜伽。

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是现代人平日里最常面对的困难。迷罗的学员几乎都是有着一定社会地位的高端人群,所面对的压力尤为巨大。迷罗的解决方法是,定期带着学员们去外地,海边、山间、森林里……在大自然的环境里练习,亲身体验天人相应的感觉。

中石油的高管杜女士、在联合国能源部工作的刘女士,都是迷罗的学员。杜女士是一名乳腺癌患者,刚刚来到元和堂时,病情的反复使得她从身体到精神的状态都非常差。而刘女士则是因为巨大的工作压力,患上了飞蚊症,整整半年的休假都没有让她的病情得到好转。迷罗对症下药,先是通过瑜伽的练习,让她们的心态得以放松,同时辅以养生知识的传授。迷罗还给她们布置了不少关于养生的“课后作业”—平时在家做什么样的饭菜,如何通过经脉穴位的按摩来改善身体,如何配合节气和个人体质寻找出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通过生活上的每一个细节,来让她们更珍惜自己的身体。”两人的变化非常明显。杜女士的癌症病情得到了控制,同时身体也在逐渐改善。而刘女士的飞蚊症,更在来到元和堂一个月后便痊愈了。“她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气色越来越好,原来忧郁的性格,也越发开朗阳光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