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学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多媒体利用不当
许多年轻教师比较喜欢使用多媒体,但不知不觉地便养成多媒体依赖症,或者说过于迷信多媒体。一位老师教《大雨小雨》这堂音乐课,为了利用多媒体达到“下雨”之声效,也为了让孩子倾听大雨小雨交替之声响,但未想到雨中不规则的雷声明显地干扰了孩子的正常倾听,听课的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的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大雨小雨》音乐课多媒体导入部分出现教学反效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正是因为教师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课堂内容反而成为形式的奴隶,渲染效果成了表面的热闹,而课堂的预设内容及教学目标反而被冲淡,这当然不应是课堂本来所应该具有的状态。多媒体是物,物要由人支配驾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于对多媒体的科学合理利用而使之为教学内容服务,要使多媒体成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载体,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者――教师的能动思维与智慧调度。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技术的重要手段,用得好如虎添翼,用得不好,则是画蛇添足。如何利用好多媒体呢?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多媒体永远只是手段,手段要为内容服务,手段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多媒体从设计到运用,应当与课堂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多媒体的设计运用考验着音乐教师对技术的掌握,更考验着音乐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掌握和对学生需求的把握。多媒体形象生动的后面还有形式和内容巧妙对接的课堂艺术构思。这是矫正多媒体使用反效果的一个着力点和落脚点。
二、旋律、节奏与歌词脱节
如果说,绘画的表现在于线条与色彩,那么,音乐的表现就在于旋律与节奏。但这并不代表在教学中就可以忽略歌词。包括教《大雨小雨》这节课,很多音乐老师重视旋律和节奏的教学,而忽略了歌词的教学。其实,一首歌的歌词是其思想内容最直接的表达,也是旋律与节奏设计的题材依据。一首优秀的歌曲,一定是旋律与歌词的完美结合。同时,一首好歌词,它的朗朗上口本身就有音乐上的节奏美感。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在中央电视台的艺术课堂上专门讲歌唱的艺术,他说:“要想唱得好,首先要说得好。”他认为“说得好是唱得好的基础,练唱也要练说,或者说先练说再练唱,唱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原来说的艺术与唱的艺术是如此相融相通。至于说歌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歌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一定能给人无限的思想与情感的空间。而歌词作为一种书面语言表达,它具有最强大的表情达意功能。如此看来,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书面的文字符号与书面的旋律符号,它们本质上都是一致的――表现生活、抒写人生、传递思想,倾诉情感。不重视歌词教学的音乐老师,其实就是一个不合格的音乐教师。如何改变不重视歌词的音乐教学呢?首先要将歌词的学习与理解纳入到旋律与节奏的全过程教学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唱时,嵌入教说的环节,在说与唱的交替中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实践中我还逐步体会到,在音乐教学中让词与曲浑然一体,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
一个高明的老师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多学科贯通的思想,不但让音乐教学成为美育的支撑,更成为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
三、教与学的游离悬浮
教与学之间的游离感与悬浮感是“教学论”中的一个常识问题。要思考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有机统一,丰富的音乐教学内容如何与科学的音乐课堂教学艺术统一。如果教师没有对音乐课堂艺术的真正理解,没有对教与学,学与教全过程的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那么,其后果一定是教师主导则并非在导,学生主体则难以自主,学生充其量是一个被动的音乐知识的容器,而难以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主体。
为什么很多音乐教师的课堂给人以游离感与悬浮感呢?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原来设想好的东西和实际教学过程并不一致,即学生并不能完全配合教学设计。教师的许多设想、设计,学生并不能接受,这样必然导致教与学的脱离、脱节。尽管老师教得很卖力气,但有一部分学生不响应、不呼应,老师的力气似乎有点白费,这就是典型的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上海音乐学院陈蓉教授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从头到尾玩音乐》,其中介绍了综合运用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节奏感,注重给孩子带来音乐的快乐,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就比较理想。对照陈蓉教授的成功课堂教学,孩子不配合、不响应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原来是因为老师教学方法的僵化单调,音乐在教学中并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对僵化、单调、教条的教学给予了无情的拒绝。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市内初中三个年级段,共288人参加个性问卷调查,年龄范围13~15岁。
(二)研究工具
EPQ的少年式,适用于7~15岁的少年儿童。E分量表测量内外向维度;N分量表测量情绪稳定性;P分量表测量社会适应性维度;L分量表测定被试做答的掩饰性。结合E、N分量表可以测得气质类型。
二、调查结果
EPQ测试以班为单位进行,并以班级为单位提供结果。测查班级中,初一(3)班在年级学习成绩、班级活动等的排名均处于中等水平,被确定为实验班。以下测试结果以初一(3)班为例。
(一)E分量表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20%的学生内向,安静、保守,倾向于做事前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42%的学生外向,爱交际,渴望兴奋的事,易冲动,回答问题迅速,随和、乐观,喜动不喜静。38%的学生兼具了内向和外向的一些特点,有时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文静,有时也比较活泼。
(二)N分量表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44%的学生情绪较为稳定,易平复情绪;56%的学生情绪不稳定,易焦虑、紧张,好抱不平,情绪不易平复。
(三)P分量表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38%的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人际适应良好;62%的学生倔强、孤独,不求实际,好挑衅。
(四)结合E、N量表的气质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胆汁质42%,多血质38%,粘液质8%,抑郁质12%。
三、实施班级管理措施
(一)运用成长记录袋
根据学生性别、学习记录、个性特点、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等建立和完善了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这便于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及时反思自己,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帮助,真正将班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效果。
完善并正确运用成长记录袋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因此,它必然地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中心。
(二)成立班级管理合作小组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性别、学习记录、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等,进行分组。大体遵从E量表(1内向、2外向、2兼内外向);P/N量表(2低分、3高分);气质分布(2胆汁质、2多血质、1个粘液质或抑郁质),再兼顾学生的性别、学习记录、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等,将5人分成一组,从而让这些异质的小组成员在合作管理中相互激发,各展其长,彼此受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性格。
正如新课标中说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交流与合作不单是检验、纠正和完善自我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倾听别人意见的重要渠道。
(三)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全员管理制度
以班级管理小组为基础,建立学习和管理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小组内评定层次法,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小组内的每个人都积极合作,为自己所属的小组赢得荣誉,从而使每一名学生在不同高度的起跑线上竞赛,都受到激励,在合作中找到了自信,不断完善自己。进行“人人爱集体,争做主人翁”活动,使每名学生树立参与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自理、自立和自治能力,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四)班主任工作要求
1. 坚持对“好学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坚持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尤其是奖惩方面。一般好学生易得偏爱,后进生易受偏见,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处事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否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班风。
2. 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要积极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绝无局外之人,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如让学生自己设计班旗、班标、美化自己的班级,创设自己的评比台。发动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再结合老师的见解,取得共识,大家共同制定和执行。再次,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通过参赛,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3. 充分调动和运用学生家庭的力量参与班级管理。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充分调动和运用家庭的力量参与班级管理,可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四、取得的成效
(一)班级日常管理效能明显提升
在学校组织的班级日常管理评比中,班级考勤、早自习、广播操、仪表、环境卫生、文明休息、爱护公物、黑板报、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综合排名明显提升,成为年级进步最显著班集体,连续两学期荣获校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
(二)学生对班集体满意度明显上升
由开始时的很满意84%,满意16%,到一学期后的很满意98%,满意2%,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个充满阳光、积极上进,同学关系融洽,每个学生都为能成为班级的一员而感到荣耀。家长们一致的反应是遇到了认真负责的好班主任。
五、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班集体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结合班级实际,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特点,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班级实际来进行。
(二)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文化的导向作用。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
黄晶晶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5期中撰文,分析了若干典型国家现代学徒制教育的形态与特征,并提出要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分别分析了“双元制”、“合作教育”、“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四种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第一,“双元制”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德国和奥地利实施的“双元制”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对发展职业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教育形态是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学徒在企业参加培训的时间与在学校参加脱产学习的时间比例约为7∶3,学校与企业既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特征是:1.突出企业本位的特征;2.法律制度保障机制完善;3.普职教育等值。第二,“合作教育”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在英国,工学交替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教育起源于“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继承了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是美国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中所采取的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特征是:1.实施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2.有完整的依托项目教学的培养培训计划。第三,“产学合作”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日本职业教育形成了“产学合作”的主要特征,包括校内(职前)教育和校外(职后)教育的形式多样、结构完整的职教体系,而“产学合作”模式的现代学徒制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各阶段办学实践中。特征是:1.有政府的全面指导;2.有社会的广泛参与;3.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立法。第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指导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现代学徒制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从合作的形式看,可分为工学交替模式、订单培养模式、项目驱动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按各方参与的程度可分为,政府推动型模式、学校主建型模式、企业主建型模式、校企联建型模式、校企共建型模式等,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奠定了基础。特征是:1.政府主导性特征突出;2.学校主体性地位明显;3.企业自觉性意识增强。
现代学徒制教育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满足了学生/学徒自身发展需要和企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追求的理想模式,也是我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现代学徒制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方向。
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动态心电图;电解质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发展的最后阶段,其主要治疗手段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 dialysis,MHD ),而MHD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很多并发症,其中以心律失常为猝死的主要诱因,因此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律失常的防治显得十分重要[1]。本研究通过分析尿毒症MHD患者动态心电图以探讨患者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的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或门诊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5例,女25例,年龄23~79岁,平均62.8±14.6岁,其中高血压肾病2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9例,糖尿病肾病37例,多囊肾1例,梗阻性肾病5例,维持性治疗时间为6各月~14年。
1.2 方法 本研究所有MHD患者治疗仪器均为德国费森尤斯 4008B型透析仪、三醋酸纤维膜、聚砜膜和血仿膜透析器,膜面积为1.1~1.4m2,患者每周透析3次,每次持续时间为4h。动态心电图检查仪器为美国DMS 7导线三通道动态心电图记录仪,选择不接受透析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时详细询问和记录生活日志,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回放,结合生活日志对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发生的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特点进行分析。
1.3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参照相关研究[2]中对于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早搏分级:①偶发: 早搏
2 结果
本研究患者100例,其中窦性心律88例,异位心律12例,患者24h平均心率为(78.9±14.0)/min,最高心率(117.2±26.1)/min,最低心率(55.9±7.4)/min,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早搏现象、ST-T改变和左心室高电压,其中偶发15例,较多11例,经常12例,频发8例,缺血性ST-T改变和T波高耸54例。心律失常包括早搏、心房纤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其中房性早搏31例,室性早搏2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7例,心房纤颤11例,缺血性ST-T改变28例;T波高耸26例;左心室高电压62例。26例T波高耸患者进行电解质检查提示血钾有不同程度的升高(5.85~6.23mmol/L),透析后1h复查提示血钾降低,T波振幅降低。
3 讨论
尿毒症患者常常伴发有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报道[3]有9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可能有心电图的异常改变,而MHD则提升了循环系统压力,加重了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导致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的发生。尿毒症MHD患者常常扮演左心室肥厚和ST-T改变,本研究中缺血性ST-T改变28例,左心室高电压62例,患者伴有明显的高血压、慢性肾衰竭、水钠潴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增高。血管紧张素II能够导致心肌细胞肥大,长期高血压能够导致左心室扩张和心肌受损,且引起全身小动脉硬化,动脉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心肌后负荷增大[4]。左心房异常是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主要指标。本研究采用动态心电图为主要的检查手段,分析患者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特点,结果显示房性早搏检出31例(31%),室性早搏检出28例(28%),再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和临床资料,显示ST-T缺血性改变时患者无典型的胸痛、胸闷等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提示尿毒症对心肌缺血痛觉感知方式独特。T波高耸26例(26%),提示有高钾血症。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心律失常与ST-T的改变原有是综合性的,除患者本身原发性疾病外,尿毒症产生的毒素、患者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都是导致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的主要原因,尤其以电解质紊乱最为常见,因此临床上对于尿毒症引起的严重心率失常患者应给予充分透析并及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5]。
临床上高钾血症常常提示心电图改变,主要包括T波高耸、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等,出现上述表现时均需及时给予治疗,以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全面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的程度和特点,有效减少误诊误诊。
参考文献:
[1] 张晓峰.肾功能衰竭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2):84.
[2] 卢小琼.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后并发急性心衰临床探究[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21):1-2.
[3] 王润蕾,周莲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10例临床报告[J].黑龙江医药.2013,26(6):1096-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