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濒危植物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琅琊山;珍稀植物;古树名木;资源保护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32-03
Abstract: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are the most precious resources to be protected.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and trees of Langya Mountain,and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plant survival statu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Langya mountain.
Key words:Langya mountain;Rare plants;Ancient and famous trees;Resource protection
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华东地区著名的旅游景区。该地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分明,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其潜在植物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风景区内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其中,对高钙、干旱的石灰岩山地适应性好的榆科植物尤为丰富。
1 调查目的和意义
生物物种及基因资源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植物多样性又是生物多样性的一方面。由于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得植物物种多样性受到很大的威胁,很多植物面临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危机,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2-3]。植物如果灭绝,其基因资源将会永远失去,不可能再出现,而一种植物的灭绝又会引起其他若干物种出现濒危状况,因此,保护住一种植物就等于保护了许多基因资源。珍稀植物往往数量稀少,生境恶劣,面临灭绝的威胁,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研究与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十分的紧迫性和重要的意义。
2 调查方法
2.1 资料查询 通过中国知网、学院图书馆数字资源等文献查询,以及查阅《琅琊山植物志》《中国植物志》《安徽植物志》等现有工具书,了解琅琊山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基本情况,筛选出珍稀、濒危植物的大概范围。
2.2 普遍调查 结合实践教学工作经历,近年来利用植物野外实习,多次带领学生到琅琊山,对该风景区的植物种类、群落及其生境等进行{查,记录植物种类、规格、数量、生境、特性等,并现场拍摄照片。此外,利用周末、寒暑假期集中对琅琊山风景区的植物进行全面调查。
2.3 每木调查法 在普查的基础上,重点对琅琊山风景区的古树名木,包括醉翁榆古树、琅琊榆古树、银杏古树、欧梅古树等,进行详细调查和记录,调查内容包括种类、数量、胸径、高度、冠幅、生境、年龄、生长势等。
2.4 咨询调查 通过访问和咨询滁州市林业局、园林局、琅琊山风景区管理处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乡土专家,了解一些已知的珍稀植物信息。
3 调查结果
3.1 特有植物及古树名木 我国有关部门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为名木[4-6]。琅琊山大部分区域为高钙的石灰岩山地,盛产榆科植物,其有的榆科植物主要是琅琊榆和醉翁榆,另外还有很多青檀古树、朴树古树、榔榆古树及榉树古树。此外,琅琊山醉翁亭景区内还有生活一千余年的欧阳修手植梅等。具体种类见表1。
3.1.1 银杏 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琅琊山风景区内有3株树龄超过百年的古银杏,其中1株3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大树位于琅琊山揽秀堂的门前,1株近200年树龄的古银杏大树位于醉翁亭景区内。
3.1.2 醉翁榆 榆科榆属,落叶乔木,我国特有树种,全国范围仅在安徽琅琊山有分布,是国家三级保护濒危种,为华东地区高钙石灰岩山地的优良造林树种。主要分布于琅琊山醉翁亭景区的墙外、山溪两侧和门口道路对面山坡上,数量极少,对榆属植物分类和种质保存有一定意义。该植物树干通直,树冠秀美,庞大的根系紧紧抓于的石灰岩上,可营造出顽强生命力的独特旅游景观。
近年,醉翁榆古树损毁较多,百年醉翁榆相继死亡。经过实地调查,发现现存胸径近1m的醉翁榆古树共4株,其中3株分布于醉翁亭景区门口外玻璃沼的旁边,另外1株分布于醉翁亭后山上。醉翁榆的幼苗、幼树多分布于林冠下或灌丛中,大多干形弯曲,侧枝横生,呈丛生灌木状,自然更新困难,难以长成乔木。对此,国家林业局及时拨出专款,对醉翁榆进行扩繁。目前,琅琊山林场已经培育出上千株醉翁榆幼苗,但数量远远不够,宜加快育苗和栽植。
3.1.3 琅琊榆 榆科榆属,落叶乔木,国家三级保护濒危种,仅在琅琊山及江苏宝华山有少量分布,分布面积日益窄小,数量甚小。在琅琊山上主要分布于琅琊寺、南天门一带海拔200m以下的石灰岩山地,散生于杂木林中,现存大树10余株,生长良好。作为滁州市市树,琅琊榆也应加快育苗和栽植,禁止采伐。
3.1.4 青檀 榆科青檀属,落叶乔木,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琅琊山上青檀资源很多,几乎遍布琅琊山的各个区域。其中,有不少树体高大的古树,林下更新幼树数量也很多。2006年琅琊山已建成滁州市青檀、琅琊榆林木采种基地,建立制造宣纸的原料基地。目前,对现有的青檀林要严禁砍伐,促进生长与更新,其古树则应重点保护。
3.1.5 欧梅古树 蔷薇科李属,杏梅类,落叶小乔木,为欧阳修亲手栽植,全国四大千年古梅之一,是琅琊山千年文化的遗产。欧梅树已值暮年,长势每况愈下,但仍风韵犹存,每年3月15日前后开粉白色花。目前,对该树进行了树干支撑牵引,花池面积扩容,动态监控养护等保护措施,但仍存在树干被白蚁啃食等健康问题,应加强保护与管理,禁止游客攀爬,恶劣天气进行特殊保护等,尽可能的延长其寿命。
3.1.6 黄檀 豆科黄檀属,落叶乔木,虽不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但一些黄檀古树需要进行保护。
3.1.7 古树林 在醉翁亭到琅琊寺的道路右侧,有连绵3km的天然次生林中,其中很多树木的树龄超过百年,主要集中在古典建筑与寺庙周围。除了上述提到的树种外等,还有壳斗科和槭树科的一些古树,如槲栎、槲树、栓皮栎、麻栎、栾树、臭椿、三角枫等,这部分古树需要保护其生境,促进其正常更新,从而良好生长并可持续发展。
此外,琅琊山风景区还有多株朴树古树、榉树古树、榔榆古树、三角枫古树等,不再一一介B。
3.2 其他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及现状 经调查与核对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第二批)》和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我国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等[3,7],以及结合琅琊山的植被现状、历史与文化,发现琅琊山风景区中的珍稀濒危植物主要有以下种类(表2)。
3.2.1 金钱松 松科金钱松属,落叶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琅琊山上多处有栽植,资源量不多,值得大力发展。
3.2.2 水杉 杉科水杉属,落叶大乔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我国特有的古老孑遗树种。在琅琊寺内有1株胸径53cm的大树。另外,在琅琊山景区多处栽有水杉林,如醉翁亭东边的道路南边、欧阳修纪念馆处三岔路口旁等。
3.2.3 榉树 榆科榉属,落叶乔木,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琅琊山内多处山坡均有分布,如琅琊寺左侧南坡的青檀+榉树混交林、琅琊寺后方及前右侧山上的麻栎+榉树混交林等。目前榉树在各地绿化中已普遍应用,但琅琊山上的野生资源仍需引起人们的重视与保护。
3.2.4 凹叶厚朴 木兰科木兰属,落叶乔木,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琅琊山有栽植,宜加强保护并扩大人工繁殖与栽培。
3.2.5 杜仲 杜仲科杜仲属,落叶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古生孑遗植物。目前资源丰富,琅琊山有栽培。
3.2.6 流苏树 木犀科流苏树属,落叶小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琅琊山景区深秀湖南侧山坡有少量分布,观赏价值高,值得进行保护和推广。
3.2.7 野大豆 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种子药用,三级保护渐危种。我国资源虽然丰富,但植被破坏严重。琅琊山的灌丛、树林下和山野、河岸等地零星有分布,需要进行保护。
3.2.8 金荞麦 蓼科荞麦属,多年生宿根草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琅琊山的路旁草丛或溪边湿地等处有分布。
3.2.9 明党参 伞形科明党参属,多年生草本,国家三级保护稀有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野生资源日趋减少。琅琊山琅琊寺周围山坡岩石缝隙中有少量分布,应控制采挖,并进行引种栽培和育苗繁殖。
4 琅琊山珍稀植物保护建议
由于部分树木的自身树龄较大、生活环境的恶化以及病虫害的发生等原因,使琅琊山风景区部分珍稀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出现生长不良的状况。尤其是近年来景区不断地扩大规模,大肆进行建设,加上景区游客量大增,人为破坏和影响较大,这对琅琊山植物资源的生长和保护都是不利的。植物资源一旦被破坏,恢复非常困难,甚至不能再被恢复。植物如果灭绝将永远不复存在,人类也将失去一个价值不可估量的基因库[7]。因此,珍稀植物保护要以防为主,尽量避免出现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针对琅琊山风景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以及古树名木保护,可采取如下措施。
4.1 加强宣传与科普教育 通过加强宣传,如导游对珍稀植物进行引导性介绍、植物挂牌、网站宣传、保护标识牌宣传等,使游客对琅琊山的珍稀植物有所了解,并清楚这些植物的现状与困境,从而主动爱护植物,避免无心地破坏。目前,琅琊山风景区少部分古树名木进行了挂牌,有一定的宣传和知识科普的作用,但还远远不够,仍需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
4.2 加强原地保护 对于琅琊山景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应该加强保护措施,如在植物的周围设置围拦、设置宣传挂牌等[2,7],对于特别珍稀的物种,还应禁止采集标本。还可设置专人专岗,让专业技术人员持续关注珍稀濒危植物及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对病虫害及其他异常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另外,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划定特定保护小区,从而减少人为活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保护好野生植物的生境[8-9],促进植物的天然更新。
4.3 部分植物进行迁地保护 对于生境恶化、在原产地不能自然繁育的植物,可以采取迁地保护。通过建立琅琊山珍稀濒危植物引种驯化基地,结合珍稀濒危植物的生长习性及生境特点,将整株植物或植物的一部分引入到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保存。
4.4 建立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监测体系 对于部分濒危植物或珍稀濒危植物较为集中的地点,设置实时监测点,进行远程监控,可以不间断的观察到植物及群落的动态,及时了解到濒危植物的生长状况、种群动态和群落变化等。如欧阳修手植梅已经进行了动态监控管理,这种方法可以在其他珍稀植物中进行推广应用。
4.5 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的科研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首先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生境、习性特点等。其次,可以根据植物资源的现状及保护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科研工作。如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寻找濒危原因,探索对策,研究珍稀濒危植物的繁殖方法,扩大植物数量等,从而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 结语
虽然,琅琊山风景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大多已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但部分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不容乐观,生长势呈下滑趋势,如欧梅、醉翁榆古树等,这还需要专业人员持续研究保护对策。
参考文献
[1]夏爱梅,聂乐群.安徽植被带的划分[J].植物科学学报,2004,22(6):523-528.
[2]张永夏,邢福武.深圳的珍稀濒危植物[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1,9(4):315-321.
[3]但国丽,尹露曦,李柱,等.石林县珍稀植物现状调查及保护建议[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3):57-60.
[4]张义清.丰宁满族自治县古树名木的分布与保护[J].科技信息,2012(23):421-421.
[5]李建华.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复壮措施[J].绿色科技,2010(10):10-11.
[6]王楚荣.新技术在古树名木保护上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0):228-228.
[7]王淑荣.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J].甘肃林业科技,2004,29(3):26-28.
[8]章理运.河南大别山区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初步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24(5):24-27.
[9]张蔚,彭银中,杨怀.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248-249.
附图
湘南山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以常绿的壳斗科树种为主,并含有大量的樟科、杜英科、金缕梅科、桑科以及安息香料的一些成分。
湘南植物区系属泛北级植物区,中国—日本亚区。三级区划单元是华东、华南、滇黔桂、华中四地区交汇的区域。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地史时期,丰富的水热条件,复杂的地形地貌,是孕育湘南山地区植物多样性高,区系成分复杂,保存各地史时期残遗种以及珍稀濒危植物最为根本的原因。
2 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基本特征
2.1 种类组成丰富
湘南山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稀珍濒危植物十分的丰富,笔者在多年野外实习中调查统计表明,有第一批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1种。它们隶属于34科,53属。分别占全国珍稀濒危植物102科,245属、389种的33%、27.6%、和15.6%。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16种,被子植物44种。见表二。
各濒危类别和保护级别的种数见表3
表三 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类别和保护级别种数统计
附图
此外,还有许多省级珍稀保护种。如江南油杉(Keteleeria calcarea),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瑶山梭罗(Keeresiag laucophna),白克木(Symingtonia tonkinesis),东方古柯(Ergthoxylum kunthianum),紫草(Lithosperinum crythrorhizon)等十数种。
2.2 起源古老,残遗成分多
湘南山区地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的直接的影响,保存了丰富的原始古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及其它们的后裔。珍稀植物很多是它们的重要代表。
表二 湘南山区的珍稀濒危植物
附图
附图
附图
裸子植物银杏,起源于石炭纪末,笔者近年来调查表明湖南应是它原生分布区之一。其依据①湖南有大量古银杏树的分布。如祁阳白果镇的一棵银杏树,树龄高达2000年以上。②现代的分布多处偏僻的山村,并非古寺庙附近。它是我国举世著称的古老残遗种,活化石。
红豆杉科是松柏类中最为原始的类群三科之一。另二科即南洋杉科和罗汉松科。它们都是由原始的柯达树演化而来。穗花杉和白豆杉是红豆杉科重要组成成分。二者均为保护植物,前者分布于桂东八面山,后者分布于莽山。穗花杉为少种属,是红豆杉科最为原始的。而白豆杉属为单种属。
松科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科。外国学者认为冷杉属和油杉属又是该科最为原始的。湘南山区有该二属三个种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资源冷杉分布越城岭北坡舜皇山和炎陵县的桃源洞海拔1500米—2000米的高处。此为我国特有种,处我国该属所有种最低海拔分布线。由此可知,它极可能是我国第四纪冰川残遗地理替代种。而油杉属的黄枝油杉和柔毛油杉则分布南岭北麓的山前丘陵区。
银杉隶属于松科,我国特有的单属种。一级珍稀保护植物。第三纪时,曾广布欧亚大陆。这由德国和西北利亚第三纪地层的化石而得到证明。但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最终收缩到我国的西南和南岭山区残遗至今,呈孤岛状分布。分布湘南山区有银杉类似遭遇的古老残遗保护裸子植物还有金钱松,水松、福建柏、长苞铁杉、黄杉等。在这里应该指出,如此丰富古老残遗裸子植物集中于一地,湘南的山区,应是我国裸子植物分布与残遗中心或起源中心之一。
一般的认为,多心皮的木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这种地位,近年来由于新的地史资料的发掘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是它仍不失为一个古老原始的类群。该科在湘南山区有9个种的珍稀植物的分布。其中,隶属于木莲属的红花木莲分布于桂东八面山和新宁舜皇山,木莲属是木兰科最为原始的。而观光木属是该科最进化的单种属。隶属它的观光木分布莽山和桃园洞。可见,湘南山区很可能是本科的残遗中心、分布中心或发详地。
金缕梅科也是被子植物中古老而又复杂的科。塔赫他间认为双花木属是本科最为原始的二属之一。另一个原始属为马蹄荷属。原种双花木分布于日本,而变种长柄双花木则分布于湘南山区道县的千家洞,由于种群数量大且又分布集中,常处群落优势种地位,并伴有同科另一个原始属马蹄荷属的存在。因此南岭山区也应是该属的分布和起源中心。
水青树科,连香树科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是接近上述二科古老原始单种科,隶属它们的水青树和连香树都为我国珍稀植物。其中水青树还拥有裸子植物的解剖学特征,二者在湘南山区分布于舜皇山、源口、和大远自然保护区。
在植物系统分类中,有部分学者认为,@①荑花序类植物是原始的类群。尽管这种观点已被否认。桦榛、青檀、华南锥等珍稀植物属于该类群,在南岭山地到处都可以见到它们踪迹。如舜皇山、莽山、桃源洞、八面山等地。
我国前一辈植物地理学者一致认为植物区系的古老性、残遗性特征还可以以系统分类上多处孤立地位的单种科,单种属及少种属而得到证明。南岭山区单种科有银杏科,连香树科、水青树科、钟萼树科、杜仲科五科。单种属如马蹄参属、香果树属、银杏属。少种属如鹅掌揪属,半枫荷属,拟单性木兰属。单、少种属合计有30属,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属的57%。
综上所述,表明湘南山地珍稀植物古老性残遗性和原始性的特征。湘南山区是我国古老种子植物的残遗中心和许多种的发详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2.3 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特有性明显
据吴征镒教授对我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南岭山区的珍稀植物可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表明南岭山区地理成分复杂性。同时也表明南岭山区植物区系与其他区系广泛而又悠久的历史联系。见表四。
表四 南岭山区珍稀危濒保护种子植物的分布类型
附图
从表四可见,湘南山地珍稀濒危植物热带性属16个,其中以热带亚洲成分为多,计有9属,占南岭山区珍稀植物总属数的16.6%。显示湘南山区植物区系与亚洲古热带区系悠久的历史渊源。
温带性19属,略多于热带性属。其中东亚及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占有15属。从而也表明湘南山区植物区系显著亚热带性质和南北过渡的区系特征。这是因为①地史上,湘南山区正处古热带和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交接地带。②侏罗纪的印支运动使我国南北古陆连成一片,南北双方的成分有可能在此交汇。③第四纪冰期和冰间期二类成分南北迁移而混杂。
湘南山区珍稀濒危植物过渡性特征还表现在东西的方向上,不仅有华东、华南地区的成分,也有华中和滇黔桂的成分。华东成分如黄山木兰,长柄双花木,鹅掌楸、独花兰。华南成分如水松。福建柏,观光木、华南五针松、长苞铁杉、半枫荷。华中成分如银杉、穗花杉、钟萼木、珙@②。滇黔桂成分如毛枝五针松、伞花木、马蹄参,白辛树等。
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还多特有成分,计有14属,占南岭湘南山区珍稀植物总属数26.5%。是各类成分中最多的。不仅有特有种、特有属还有特科。特有科如银杏科、钟萼木科、杜仲科、珙@②科。特有属如银杉属、八角莲属、白豆杉属、独花兰属、金钱松属。但以西南组和华中一华东组为多,特有种则更为丰富,计38种,占湘南山地珍稀植物总数的62%,如资源冷杉,银杉、鹅掌揪、观光木。足见湘南山区植物区系显著的特有性特征。
2.4 地理分布相对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态幅度的狭隘性
自然分布于湖南植物区系中珍稀植物有78种、而湘南山区就分布有61种,占省总种数78%。仅莽山和舜皇山二地就占30余种。还有许多湖南区系中仅分布于湘南山区的种类。如毛枝五针松、南方铁杉、资源冷杉,华南栲,马蹄参、任木等。就它们种群而言,它们的中的许多分布面积狭小,种群数量稀少,且呈岛状间断分布。此中最为典型的是毛枝五针松,它间断分布湘南的莽山和云南的麻粟坡。二者直线距离达800余公里。类似的还有水松、全省仅三株,分布于湘南的资兴、永兴和湘西的永顺,二者距离也达500公里之多。
在垂直的分布上,湘南山区珍稀植物多处海拔800-1400米的高度。就具体生境而言,有不少珍稀植物还处恶劣的环境之中。笔者就在莽山和舜皇山看到华南五针松一般都生长山脊及其两侧,或者是陡坡,长势良好,挺拔粗壮,一些露出的粗壮根系支撑在地表。但平坦肥沃之处很难见其踪迹。这可能是因为华南五针松因受排斥处恶劣的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在舜皇山、莽山自然保护区的银杉也有类似的分布特征。
上述表明,在分布上,湘南山地的珍稀植物表现出显著的集中性,局限性和生态幅度狭隘性,这是珍稀植物古老残遗性在地理上的表现。
3 珍稀植物濒危原因的讨论
3.1 遗传保守性特征
珍稀植物多古老残遗种,在漫长的地史时期内处特殊生境残延至今,形成了其固有的遗传的保守性。一般生态幅度狭隘,变异可朔性小。而它们所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日趋现代,由于人的干扰,这种变化日趋频繁和激烈,显见二者是矛盾的。因此,环境变化绝对性和遗传变异的有限性,是珍稀植物濒危重要因素之一。如福建柏,在湘南地区生长在800-1400米的海拔高度。有的生长高度达1800米。一般处较冷湿的环境。移植到衡山海拔450米林间空地一般生长尚可,可移栽至衡阳市郊的向阳平地(海拔30米左右),在夏天则迅速死亡。
同时,由于珍稀植物分布区收缩,种群数量下降,从而导致近缘和等位基因的固定,遗传变异衰退和下降,这就更强化了濒危程度。Hamrick和Gode(1990年)在对653篇涉及449种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报导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后得出,广布种的遗传多样性远比特有种高。
3.2 生物生殖学特征
珍稀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特征,如生殖方式,传粉、生殖能力、授精过程和种子发育特征、果实散布方式也常是物种频危的原因。如穗花杉,它雌雄异株,笔者见到二者花期经常不遇。因此结实率很低。而且从花开到果实成熟需经15~17个月,此间必须经过严酷环境的考验及鸟食和虫蛀。果实得来极不容易。近来有资料表明。穗花杉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二者对光的需求迥然不同。显见这些都是穗花杉濒危的原因。在湘南山地,类似穗花杉生殖特征的珍稀植物还有白豆杉、鹅掌揪、银杉等十数种。
3.3 地史演变
地史演变是物种变异、濒危、绝灭的强大动力,它常使某地史时期某庞大的家族毁于一旦。一些物种的足迹仅能在化石和“避难所”中见到。上述银杉是典型的例子。金钱松也是如此。据现有化石资料表明,金钱松起源于白垩纪,第三纪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最北可达挪威匹次卑尔根群岛。第四世冰期后大为收缩,而现代仅分布我国长江中下地地区,呈松散斑状分布。南岭山地九嶷山是它的分布最南界。类似遭遇的还有水松、黄杉、穗花杉、银杏等。
3.4 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加,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必然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森林大面积砍伐,生物资源中的许多种群被无竭止地采猎,生态系统破坏,致使许多生物种群变得稀少,沦为濒危。五十年代初,湖南省森林蓄积量达2.8亿立方米,而到76年则只有1.8亿立方米,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减少1亿立方米。五十年代初,兰山县志记载“兰山以山名也,合慰苍翠,浮空如兰,百里森林,封殖广远。”秀丽壮观的风光已不复存在。一些地区已面目全非。笔者孩提时代所见湘南广莽的森林,时有神密之感。但由于近十几年来无序的开采各种矿藏和炼砷,森林大量砍伐和破坏,一些山头已经是光秃秃的了,寸草不生,见时确有满目疮遗之感。今夏湘南洪水的肆虐,泥石流频发是在预料之中的事了。
浙江省重点林区县开化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林业生产历史悠久,是木材、果、茶、蚕桑、药材、木本粮油,林副土特产品的主要产区。
1.基本情况
1.1林业生产基本情况
建国以来,全县累计人工造林19万hm“,年均4000hm2,速生丰产林17480hm2。回顾40多年造林史,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50一60年代的群众运动造林为第l阶段,生产大呼隆,重视数量,忽视质量,造林保存率仅为28.70/0;第2阶段,进入70年代,开始营建商品材基地,逐步完善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与管理体系,普及实生苗造林,改变传统造林方式,保存率上升为91.40/0;第3阶段,1985年起,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全垦整地挖大穴,注重幼林抚育管理,推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造林等措施,促进了基地适度规模发展,为集约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4阶段,1991年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不仅强调了速生丰产的技术要求,更重要的是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最主要内容,把环境意识融入营林措施,营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1.2林地利用及资源情况
根据1994年资源清查结果,全县现有土地总面积22.2万hm“,其中林业用地18•6万hmZ,占84%,非林业用地3•6万hmZ,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山区县,林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为土地资源,全县山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极宜发展林业生产。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7.1万hmZ,林地利用率91.9%,与“一五”期间相比增加6.5万hm”,在有林地中.用材林13.8万hm”,经济林2.66万hmZ,林木总蓄积量为543万m“.毛竹857.7万株,森林覆盖率为79.2%。
2问题
3生态生物学特性
要求温凉湿润水分充足的环境,产地年平均气温12.8℃(一16.0一34.3OC),年平均相对湿度86%,年降水1gl7.smm,年蒸发量约1ooomm,雾日200余d,有霜期169d,结冰期sod。山地黄壤,湿润疏松,枯枝落叶层松软,土层总厚度30一120cm,pH值5.0一5.5。与茅栗、圆锥绣球、荚速、盐肤木、芒等杂草灌木混生。多为4一10株丛生,在乔木层下可长成小乔木,高达5.sm;在次生灌木丛中只能长成灌木,树高一般不超过2•4m。花期2一3月,8月下旬果实成熟。扦插繁殖十分困难,压条繁殖已获成功,种子繁殖、组织培养、嫁接等繁殖试验正在进行。
4保护价值
4.1学术意义
景宁木兰为我国亚热带特有种,树形、花被片等特征接近于日本的星花木兰M•stellata(Sieb•etZuCc•)Maxim•,树形均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花被片为12一18片,但后者当年生小枝灰褐色,叶较小,长4一10cm,先端钝尖或微凹,花被片长为宽的3.5一4.1倍,雄蕊37一47枚〔2〕;枝叶的特征与天目木兰M.amoenacheng相似,但后者为乔木,高达25m.花被片仅9片,明显不同〔2飞该种对研究木兰科植物的分类和区系有较大的学术意义。
4.2观赏价值
景宁木兰开花早,在高海拔山地2月中下旬即开花,若能在低海拔地区引种驯化成功,花期可望提早到春节期间。花被片12一15片,是木兰科植物中花被片最多的树种之一。花淡红色,群众十分喜爱。树高0.35一5.sm,多丛生,既适宜于庭园绿化,又能盆栽。综上所述,该种园艺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3濒临灭绝
该种1987年发现时约有120株(丛),不到10年时间种群数量已减少一半,现存约60株(丛),路边植株已基本上被个体木兰园和花卉爱好者挖光,任其发展,不久就将灭绝。
5发展和保护意见
5.1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做好就地保存工作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列出了两批保护植物,1989一1991年先后出版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及《中国植物红皮书溉浙江省1994年也出版了《浙江省珍稀濒危植物溉对保护和挽救濒临灭绝的植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景宁木兰由于发现较迟,没有被列入国家和省级植物红皮书。为了增强社会各界对景宁木兰资源的保护意识,建议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再版《植物红皮书》时予以列入,以使该种能得到依法保护,今后野生植物除允许植物园和科研单位少量引种外,严禁个体木兰园和花卉爱好者挖掘。另外,对景宁木兰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其个体和群体,而更要注意保护其周围的环境,使它的适宜生境不遭受破坏,以保证野生植株继续繁衍生息。
关键词: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濒危;生境特征;群落特征;西湖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381-03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at
West Lake in Hangzhou
DONG Yuan-huo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China)
Abstract: Habit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dangered aquatic fern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at West Lake in Hangzhou, China were surveyed using methods of sample and α-diversity inde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 pteridoides at West Lake was found in ditch. The population area of C. pteridoides was 25~30 m2, and the frequency and coverage was 53% and 1%, respectively. It was small population, as the population size was about 15 individuals. It was found that in 2009, there were 7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5 families and 6 genera in the community, among which Leptochloa chinensis,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Cyperus microiria, and Rorippa indica were dominant species. The vegetation was called Leptochloa chinensis-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Ass. α-diversity index analysis revealed that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D), Simpson index (H′), and Evenness index (J) was 0.7330, 1.4650, and 0.9103,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low levels of species diversity at the C. thalictroides community.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 thalictroides and Cyperus microiria(r=-0.5297,P=0.0471
Key words: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endanger;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 West Lake
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格局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是认识群落的组织水平和功能状态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中至关重要的方面[1]。研究群落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为一年生水生或湿生的同型孢子蕨类植物,有重要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在基础研究中也有重要的作用,遍布于世界亚热带和热带各地[3,4]。在20世纪60年代前曾广布于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现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中国的邻国如越南和印度等地也将水蕨列为濒危植物[4]。
目前,水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学、形态学、孢粉学、生态学、生殖发育和保护遗传学上[3,4,6,7]。试验对2009年位于杭州西湖的水蕨种群的生境特征及其群落基本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其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水蕨种群和群落基本特征野外调查方法
根据水蕨标本的记录,2009年8月对在杭州及周边地区的水蕨分布进行了广泛调查。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定现存水蕨所在地的经纬度。测量水蕨的种群面积、个体数量等主要参数。记录所在地的生境特征,采集和鉴定水蕨及其主要伴生种,并记录了各物种的相对数量。相对数量采用布朗-布朗喀(Braun-Blanquet)的多度等级划分标准,即5(非常多),4(多),3(较多),2(较少),1(少),“+”为极少。以Cook[8]的水生植物概念划定水生植物的范畴。采用目视法测定和记录每种植物的投影盖度、个体数量、频度等。由于水蕨种群比较小,分布在浅水沟中,因此采用沿水沟延伸方向每隔1 m按1 m × 1 m的样方共取15个样方,研究群落的基本特征。采用优势种原则对群丛进行命名,即以群丛优势种的名称作为该群丛的名称。
1.2 物种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
采用重要值和α-多样性指数来分析群落的组成特征及物种多样性。采用SAS 8.0分析软件分析水蕨群落中主要物种的相关性。物种多样性测度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R)、香农威纳指数(H′)和辛普森指数(D)等进行评价。各指标的计算如下述有关公式,其中下列各式中Pi指样方中第i个种的相对重要值,Pi=第i个种的重要值/所有种的重要值之和,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
重要值(IV)的计算公式为: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其中相对密度=某个种的株数/所有种的总株数,相对频度=某个种在样方中出现的次数/所有种出现的总次数,相对盖度=某个种的盖度/所有种的总盖度。
物种丰富度指数(R):R=S
辛普森指数(D)=1-ΣPi2[1]
香农威纳指数(H′)=-Σ(Pi ×lnPi)[1]。
Pielou均匀度指数(J)=H′/lnS=-Σ(Pi×lnPi)/lnS[1]
2 结果与分析
2.1 杭州西湖水蕨生境及种群基本特征
水蕨种群分布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园的一人行道旁的浅水沟中,位于西湖风景区的核心区。沟深70~80 cm,微流水,水清澈,红壤土。地理坐标为30°14′N,120°06′E。水蕨零星分布在水沟中,长势较差,平均株高20 cm,最高25 cm,与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杂草相伴而生。这些杂草长势也一般。水蕨种群面积25~30 m2,植株数15株左右,多度为极少(+),频度约为53%,盖度仅为1%左右,为小种群。
2.2 水蕨所在群落植物组成及其重要值特点
水蕨群落面积为70~100 m2,水蕨群落的群丛名为千金子-空心莲子草,其群丛类型为湿生类。与水蕨相伴生的物种主要有5科6属7种。主要伴生种分别为千金子、空心莲子草、莎草(Cyperus microiria)和印度蔊菜(Rorippa indica)等。盖度最大的为千金子,最小的是水蕨;频度最大的为千金子,最小的为莎草和水蕨。重要值和相对重要值最大的为千金子,最小的为水蕨,具体见表1。
2.3 群落物种多样性特点和相关性分析
α-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水蕨群落丰富度指数(R)、辛普森指数(D)、香农威纳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5、0.733 0、1.465 0和0.910 3。利用SAS 8.0统计分析软件,以15个样方中每种植株的数目对水蕨群落主要物种之间的Person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蕨与莎草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529 7,P =0.047 1
3 小结与讨论
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主要因素。人类在湿地或水生环境中的各种活动都会使湿地或水生环境发生变化,进而破坏原生群落,同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中,以生境或景观的破碎最引人注目[9]。大量事实证明,对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是栖息地(生境)的破坏和丧失[9]。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主要源自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工业和商业活动以及城市化扩张等[4,9]。
此次研究的水蕨群落分布在杭州西湖茅家埠景区龙井茶园的浅水沟中,是西湖旅游区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水蕨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R)、辛普森指数(D)、香农威纳指数(H′)分别是5、0.733 0、1.465 0,低于先前研究的一些沟渠植物群落,如荆州市西郊乡村沟渠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R、D、H′分别是39、0.954、3.560)[10],也低于杭州西湖茅家埠景区自然生态景观的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D、H′分别是0.896、2.897)[11]。这可能与茶农在茶园管理中定期清除杂草等生产活动以及旅游活动的影响密切相关。该水蕨种群面积为25~30 m2,约有15株,多度为极少,盖度最小,表明该种群是小种群。小种群的种群数量少,更容易受到环境波动、灾害和遗传多样性等随机因素的影响,灭绝率较高。人类活动造成的小种群可能比自然形成的小种群更容易濒危[4,9]。由于该种群受耕作和旅游双重的影响,制约了种群的更新和恢复,加剧了该水蕨种群的濒危。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时,一个明智的做法是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最易灭绝的小种群的物种上,首先防止它们的灭绝[12]。保护生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办法[4,6,7,9]。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杭州西湖的水蕨种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就地保护,将此地点设为保护点,作为生态旅游的一部分进行管理,并树立保护标识牌,提高公众对水蕨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二是迁地保护,将部分水蕨个体迁入到杭州植物园(30°15′N,120°16′E)进行保护。近50年来,杭州植物园引种成活了66种珍稀濒危植物,包括一级濒危蕨类植物中华水韭,但没有水蕨的保护记录[13]。由于该水蕨种群所在地与杭州植物园位于同城同区不同地点,气候和地理条件包括土壤等生境极为相似[13],因此杭州西湖水蕨迁入该园应该容易成活,并可以得到更有利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马克平,黄建辉,于顺利,等.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Ⅱ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J].生态学报,1995, 15(3):268-277.
[2] 尚辛亥,阎玉凝,王文全.甘草(Glycyrrhize uralensis)不同分布区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生长特征比较[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33(2):13-16,20.
[3] HICKOK L G, WARNE T R, FRIBOURG R S. The biology of the fern Ceratopteris and its use as a model system[J]. Int J Plant Sci,1995,156(3):332-345.
[4] DONG Y H, CHEN J M, GITTURU W R,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endangered aquatic fern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Parkeriaceae) in China: implications from RAPD and ISSR data[J]. Bot J Linn Soc,2008,157(4):657-671.
[5] 于永福.中国野生植物保护里程碑[J].植物杂志,1999(5):3-11.
[6] 董元火,王青锋.中国濒危水生蕨类植物研究进展[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57(4):335-342.
[7] LIAO Y Y, YANG X Y, MOTLEY T J, et al. Phylogeographic analysis reveals two cryptic species of the endangered fern 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 (L.) Brongn. (Parkeriaceae) in China[J]. Conserv Genet,2011,12(5):1357-1365.
[8] COOK C D K. Aquatic plant book[M]. Netherlands: SPB Academic Publishing,1990.
[9] PRIMACK R B. Essenti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M].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Inc.,1993.
[10] 费永俊,刘志雄,叶玉娥.荆州市西郊乡村沟渠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05, 2(2):10-13,35.
[11] 李 琦,夏宜平,吴彩芸,等.水湿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景观效果关系研究——以杭州茅家埠景区为例[J]. 陕西林业科技,2008(2):1-6,14.
【关键词】 中药资源保护;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野生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随着人类“回归自然”呼声的日益高涨,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与日俱增,野生中药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一些中药材如甘草、麻黄、银柴胡、肉苁蓉、雪莲、红景天、冬虫夏草、川贝母等由于过度采挖或掠夺式开发,资源量逐年萎缩,已开始影响到中医临床用药及制药企业的生产。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才能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野生中药资源的开发现状
据统计,传统中医所用药材达13 000种之多,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约为11 146种,其中野生种类约占80%。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地道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在1992年公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168种,占42%还多,其中稀有种38种,渐危种84种、濒危种46种。如何拯救濒危的药用植物,更有效地保护现有中药资源,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1.1 野生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野生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剧增,仅出口十年间就翻了三番,为我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中草药的对外贸易已发展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类达400~500种,其中低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料药材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
但这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出口也为资源的枯竭埋下了隐患。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中药资源认识不足和经济利益的趋使,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收,加之违反自然规律的不适当垦殖和其他一些原因,使一些药用植物丧生了合适的生态环境,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许多种类趋于衰退或濒临灭绝。据调查,药用植物资源中甘草、光果甘草、羌活、单叶蔓荆、黄皮树、肉苁蓉、银柴胡、紫草等100多种中药材的资源量普遍下降,影响到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八角莲、杜仲、见血封喉、野山人参、黑节草、小勾儿茶、凹叶厚朴等30多种药材因野生资源量稀少,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而无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以野生甘草为例,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为200万t,而目前不到35万t;许多地方野生甘草的覆盖度从90%以上降到零星分布。对珍稀濒危药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
许多中医药专家已经开始了对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据初步统计,几十年来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不下60种,引种国外药用植物约30种;在46种常用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有天麻、黄芪、明党参、北沙参等13种植物经过系统的研究,已具有了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这些都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但即使有成熟的栽培技术,如果不对野生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随着物种的分布区域和面积的继续缩小,种质资源的大量流失将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有可能出现象当归等一些有长期栽培历史的药材一样,难以找到野生资源。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栽培植物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保护好野生物种,则不能根本解决药用植物的濒危问题。
1.2 野生药材资源濒危的原因
造成野生药材资源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少数物种本身的一些特殊原因之外,主要是人为因素。
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是,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过度的开发必然导致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大量减少,甚至濒危灭绝。
二是在资源开发中,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野生中药材资源乱采滥猎状况严重,致使一些品种出现衰退甚至濒临灭绝。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比较热门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的大量出口,造成了对野生中药材资源新的更大的破坏,如甘草、草麻黄、红豆杉、冬虫夏草、肉苁蓉等等。
三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以及城市建设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森林、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从而威胁到药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
四是全民药用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意识不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往往是先破坏后保护,这也是致使有经济价值的药用资源短缺,甚至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
1.3 濒危等级划分的三大误区
保护等级是以物种受威胁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兼顾人类对其保护的目标。长期以来,药用植物一直没有特定的濒危和保护等级划分标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均将收载的药用植物分为濒危种、渐危种和稀有种三类。在国务院颁布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将保护等级分为三级,一级:濒临绝灭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二级: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三级:资源严重减少和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因而,药用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划分标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独立的体系,在认识方面也存在亟待澄清的三大误区。
1.3.1 濒危等级不等于保护等级
濒危等级是对现有环境下一个物种绝灭的危险性评估,评估绝灭危险性的目的是对分类单元绝灭的可能性做出定量的估计。而保护等级划分是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的问题。因此,评估绝灭危险和确定保护行动优先权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过程。绝灭危险的评估一般在优先权确定之前,而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除了考虑绝灭危险,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其他许多相关的因素,例如:经费开支、开展保护行动的人员、受威胁物种保护的法律框架或一些物种相对于其他物种的生态的、系统发生的、历史的及文化的优先考虑。
1.3.2 地区性濒危不等于全球性濒危
在地区或国家水平上使用濒危等级划分时,必须认识到对于一个特定的分类单元,其全球性的受威胁等级不一定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等级一致。这里存在一个地理尺度的问题,在全球被定为无危的一个分类单元,在某个特定区域,由于其数量很少或正在衰退,或许仅仅因为它们处于全球分布区的边缘,而可能被划为极危;反之,根据数量和分布区存在全球性衰退的资料被划分到易危的分类单元,可能因其在特定地区种群数稳定而被定为无危。因此,地区或国家特有的分类单元在任何地区或国家的标准应用上都需要进行全球评估,避免出现认识上的误区。
1.3.3 栽培品种不能代替野生品种
由于药用植物有较为悠久的栽培历史,加之国家对中药材栽培基地建设的重视,因此,对有大面积栽培的药用植物,强调濒危植物的保护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这里存在一个对濒危物种概念的认识问题。在世界自然保护盟(iucn)红色名录中明确提出物种濒危等级标准只适用于在自然范围以内的野生种群和由良性引种而产生的种群。因此,在药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的划分时,应该只以野生种群的数据为依据,不能因为该物种有大量的栽培种群而降低其濒危和保护的等级。相反,有大量栽培面积的物种,其野生资源的保护应该更有优先权。其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从种质方面考虑,栽培种群不具备野生种群所蕴涵的诸多优良特性,如高产优质、耐寒抗旱、抗病虫害等等。其次,栽培种群并不能全面有效的缓解野生资源的压力,栽培人参与野山参价格的天壤之别极好的说明了在中药材特别是名贵药材的保护上,栽培品的多少有时并不能减轻野生资源的压力。再则,具有成熟栽培技术的药用植物种类有限。目前,我国可以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仅有492种,而其中只有13种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
2 加强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是大势所趋
2.1 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野生中药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加强保护。
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具有无法估量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目前所知的药用价值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对药用资源过度利用而导致物种的灭绝,将会对全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许若干年后人类所遭遇的某一疾病正需要依赖这些物种来治疗,而它们却已经灭绝了。因此,保护野生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包括中医药界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
2.2 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传统医药——主要是传统中医药使用野生动植物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1997年6月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第10次成员国大会上,英国和美国分别提出关于传统医药和《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文件,对东方医药进行全面的评价。主要的观点和意见是:传统医药利用大量濒危物种是导致犀牛、虎等野生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它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地球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承认人工繁殖和栽培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作用,但认为其对缓解野生资源面临的压力效果较小;大量传统医药进入国际贸易反过来加剧了对资源的压力;提出限制传统医药的使用和贸易,要求加强国家立法和执法等措施,对传统医药利用野生动植物进行检查和管理等。由此可见,传统医药利用野生生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问题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敏感问题。
3 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应以利用为主;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资源应以保护为主。如何正确处理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药用植物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客观现实,也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1 管理部门不协调
野生动植物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农业部和林业总局,中药材生产经营和使用主管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多个部门。由于保护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的相互矛盾和不协调,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没有形成保护管理与经营使用的统一机制,从而造成了国家颁布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实施中难以贯彻执行。
3.2 相关法律法规有矛盾
中药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难依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一方面符合国家药品生产经营法规;另一方面却又违反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有的法规相互冲突或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必然使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无所适从。
3.3 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不一致
中药出口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以杜仲为例, 1986年以来,有关杜仲的开发性研究获得了许多专利,国外的需求也很大,人们看到杜仲潜在的经济效益后,开始大面积种植。但1997年,我国为保护杜仲,对其出口实施濒危管理并征收高额费用,湖南等地的农民就开始挖了杜仲当柴烧。这种资源的破坏与国内外出口环境的恶化有很大的关系。
4 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国内外贸易活动的增多,经营活动与法规以及法规与法规之间不相一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面对中药行业普遍存在的濒危药材资源短缺问题,只有从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和人类健康的整体需求出发,通过国家政策法规的补充和完善,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才能实现中药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1 正确对待国际社会的批评和意见
我国中医药记载和曾经使用过被视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如犀牛角和虎骨等,招致了国际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各种批评,乃至抨击。这和中医药界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之间缺乏沟通、未能有效的宣传自己有关。对于中医药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系,我们的态度是:我们加入和遵守《国际濒危贸易公约》,我们现有的12 000多种中草药中,有80%以上系以植物原料为基础制作而成,并且常用的种类均有栽培品种,仅有一小部分中成药含有动物药成分。在利用及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已成为我国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已经成为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客观评价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疗效
由于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目前条件的限制,部分珍稀濒危中药材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对前人记载的功效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因此,我们应通过科学研究正确区分哪些是传统中医药中的精华,哪些是确有疗效、应当加以开发;哪些是因受眼前利益驱动,或悖谬误传,将会对未来的用药基础构成威胁的。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才能切实遵循“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才能为濒危物种替代物的研究提供客观标准。
4.3 加强科研,为保护立法和强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立法,健全相关的法制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急待开展以下的科研工作。
4.3.1 本底资料的调查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的调查濒危中药材的种类、数量,分析种群区系的分布特点(包括广布种与濒危种),绘制地理分布图,了解当前保护现状等,这是濒危程度评价的前提。
4.3.2 珍稀濒危程度的量化标准
评价标准除充分考虑动植物分类学特点外,还应考虑药用价值对物种、族群的影响,应从分布特点、野生资源量、栽培状况、保护现状、开发利用、药典收载等方面细化量化标准。评价时需特别注意影响因素间的权重系数、交互作用。据此标准划分濒危程度、确定保护等级和主管机构、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及奖惩办法等。
4.3.3 中药材致濒原因的研究
要对濒危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必须查明中药材致濒因子。如查明濒危物种的种群动态、繁育系统、极端环境压力下的抗逆性、人为干扰对物种的影响等,从而可以揭示濒危中药材生活史薄弱环节,区分致濒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原因,为物种保育、人工栽培或驯养提供科学依据。
4.4 加强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科技支撑
国家医药主管部门应对中药企业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药材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在基本掌握我国药用资源底数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资源监测网络。同时,加强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和掌握重要药用野生植物物种的遗传育种、人工繁殖、养殖和栖息地条件改善等技术,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如野麝“活捕取香”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在实践上也很有可能做到在不伤害野麝生存的基础上获取麝香,国家应大力支持类似的科研项目。
4.5 成立野生中药资源管理委员会
成立行业委员会是加强濒危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国目前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情况,成立药用濒危动植物种养委员会,起到协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发挥服务、协调、指导、监督的作用,促进药用濒危资源种、养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我国的药用濒危资源。
4.6 严格管理药用濒危资源的生产经营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濒危动植物管理的有关法规和国际公约规定,对濒危动植物的经营要严格管理,有效控制,实行许可证管理。由国家医药行业主管部门指定专业中药经营机构实行限量收购、定向使用、专业经营和规范化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含药材专业市场)不准收购经营濒危动植物药材。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专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