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的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心理学 导向性 职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全面,要求层次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还应具备全面的岗位素养能力和职业道德。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给学生成长带来更多挑战,对学生发展影响越大越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高校教育需要开展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心理疏导,为他们提供及时全面的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健康学习生活和成长,同时也应把心理学教育与他们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体现一定的职业导向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服务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学开展基于职业导向性教育改革,强化学生 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
1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与高职学生心理需求职业化倾向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非常突出的职业化倾向,人才培养的定位非常明确,教学目标极为清晰,高职教育就是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一线生产、服务以及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以提升专业应用技能为基本教育方针,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必须掌握相关行业发展的所需的基本知识理论,必须做到职业素养过硬,专业技能突出,具有较好的岗位素质。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中突出应用能力,人才培养以训练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对学生综合实践实训教学,不断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能够尽早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流程,提高熟练操作程度,把所学知识在生产中应用锻炼,并结合社会发展及时学习新的技术。为了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高职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也应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确保学生心理需求职业化得到满足。
为此,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把握好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进行心理教育的时间安排以及内容选择都应突出明确的职业性,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训练需要体现职业紧迫感以及行业的竞争性;再次,在进行智力教育和训练能力技能时需要和行业发展相联系,体现鲜明的职业化特点;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专业教育和行业发展需要,进行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学会做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在现实教育中,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也表现出一定的反职业化倾向,首先是不少学生学力热情不高,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其次,职业化教育让很多的学生一切都为了就业和发展,过分地强调造成不少学生生理疲劳、心理疲劳,学习方法单一;再次,职业化会使不少学生渐渐造成主动性记忆减退,产生焦虑甚至抑郁等;最后,单一追求职业化,很多学生学习内容、方式、目标都集中到一点,容易产生一种排异心理,不能建立持久的心理兴奋灶,造成专业兴趣降低。
2高职心理学教育的职业差异性分析
(1)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普通本科教育和高等职教育,这也是全球主要的高等教育分类。高等职业教育有着特殊的职业性,必然影响心理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首先,高职院校需要把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够一定的学分,达到合格甚至优良。其次,心理学教学需要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需要开设与之相适应的心理学课程,比如,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与之相关的《管理心理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消费心理学》等。高职院校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应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社会发展中更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适应工作岗位性质,具备相应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并且能够具有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跟上社会和时展,做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建立理论知识培养体系和应用实践实习训练体系,做到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化,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强化他们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实践技能操作实践能力培养,丰富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2)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级技能人才,尤其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围绕国家工业4.0规划,高级人才需求更加旺盛,高级人才的技能要求更高。与之相应的心理学教育也必须面向行业发展,提高职业导向性,突出行业针对性。不同专业的心理学教材应突出行业指向,需要做好情境定位,体现专业的差异性和行业的导向性。但是,现行的高职心理学教材在分化方面不够细致,不能完全根据岗位要求、职业定位以及行业发展进行合理安排,比如,文秘专业、物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需要开设与之相应的《管理心理学》,但是,不同专业对应的行业在人才定位方面具有很大差异性,需要在心理学教育方面有所体现。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劳动关系管理、绩效管理、人员配置、人才招聘、薪酬管理等方面,这就要求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注重心理学教学的个体心理、激励理论以及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心理学教学内容。心理学教学需要结合学的专业和成长需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专业特点、行业性质和年龄特点,做好针对性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提高专业技能,优化心理结构,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和健康性格。
3高职心理学教学需要紧扣职业化导向选择教学手段
3.1在高职心理职业导向性教学中积极推广微格教学
微的意思就是微型,就是选取片段,注重小步推进,而格的意思就是探究、变革。微格教学的教学理论依据是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控制论以及教育评价学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先进的视听设备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更好地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高职心理学教学推广微格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获取信息,学会自我评价,做好自我规划,强化自我管理,能够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能够把心理学的知识与自己的应用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在实践中感知,能够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把专业学习和自我发展统一起来。能够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能够把专业学习和行业发展有机结合,根据职业发展需要进行自我教育和提升,根据工作行业性质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自己的性格,培养良好的品格,尤其能够结合岗位需要进行自我心理品质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培养良好的情感,逐步改善素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职业技能人才。
3.2做好团体心理学教育咨询指导的推广应用
以团体心理辅导为方式和技术手段成为当前心理学教育发展的最新方向,以团体辅导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教育需要一定的氛围,在团队情境下进行相关指导,选用适宜的方法与策略,有利于学生的团体互动,强化学生的相互影响,在具体交往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习和体验,不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探究的意识,学会调整自我,学会调整人际关系。尤其是模拟各种职场环境,既能够激活课堂氛围,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突出职业化导向。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能够敞开胸怀,相互交流,大胆实践,真正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职业素质。
总之,心理学教育是高职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立足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围绕学生专业发展,突出心理学教育的职业导向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规划、自我发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融合;提升
【中图分类号】G44
一、 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高校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个学校对德育工作都非常重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者所面对的受教育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强调,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本文拟对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两者的结合的方式,进而提升德育的实效性,以期对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所帮助。
二、 心理健康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组建心理社团、
开展心理咨询、开展朋辈互助等。笔者在所在的学校是德育、心理教师,同时也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参与到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因此对学校的德育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了解。往往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较多集中在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亲子问题以及发展问题,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大部分都不是心理本身的问题,而是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这些德育层面的问题,使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极易出现心理失衡的现象。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人生价值观偏差
在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价值观的偏差,对他们来说,一旦取得了一点成功,便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凡事都不过如此而已,但是一旦某件事情失败了,就会陷入痛苦的深渊,觉得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甚至觉得自己的人生都很失败,从而影响到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2.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足。
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他们中大多数人基础差、底子薄,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他们当中大概50%的人会回答,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心再野点的会说让自己有车有房,剩下的49%的人大概会回答不知道。而在回答不知道的人中,大概有一半人会成为正宗的“啃老族”。那剩下1%的人呢?他们大概会讲,为人类的进步而读书,但讲到为什么的时候,他们都答不上来①。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热情,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报考学校与专业时的选择自由,使许多学生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或学校就读,因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在于部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是在为老师、家长学习,这一点,新生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由于扩招,高校的整体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低。
3.个人主义心理较重,组织纪律性差。
当今的高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部分出生在家境较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从小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任性、占有欲强、自私自利等坏习气,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家庭过多的照顾使他们怕苦怕累,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部分学生旷课、迟到、上课睡觉、作业抄袭等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找人替考、作弊等现象。
4.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风气影响。
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了父母老师在身边的管束,学生更感到自由。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社会兼职、宿舍活动、专家讲座、自习课、网络游戏、恋爱等,这些丰富的生活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生活活动的关系。也有不少新生入学以后听高年级学长、老乡的一些不负责任、不正确的言论,说大学很自由,上课可以逃课,考试时临时抱抱佛脚或采取考试舞弊等不良手段也可以勉强通过,最后导致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降低,从而把学习当做了负担。
5.自我认识不理性
有些学生很好表现自我,但又很计较个人得失,他们往往一次获得没组织好,或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和不利的议论,便满脑子产生不良认知,这些不良认知牢固地占据了他们的一部分思维,并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他们不能理性地认识自我,不能理性地分析、评价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从而陷入焦虑和痛苦之中,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学习情绪。
三、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德育环境的优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心理机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拥有健康的心理,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素质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道德行为以及个性心理方面符合社会和学校要求。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与心理是息息相关的。血学生的心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受客观世界的影响,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会对客观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使思想行程错误的认识。因此,对学生有些思想道德问题难以用常用的德育模式和途径解决时,可以考虑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比如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以民主平等、有好和谐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而德育以为地强调利用外部条件来压迫学生服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忽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德育效果甚微。只有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辅导,才能使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让德育工作者找到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依据,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循序渐进地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活动,挖掘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达到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开展心理训练活动与德育教育相比,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一项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科学地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性格爱好、人际关系等特点,这让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情况能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地展开。
四、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提升高职学校德育实效性
1.教育内容上相互结合
德育教育的内容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他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觉悟。而这些都是外在强加给人的,过多的灌输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不同,他以“价值中立”为原则,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采用心理学的方法,训练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以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障碍。两者相结合,能有效地把教育者要灌输给学生的观念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观念,从而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教育方法上,德育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比较德育教育而言是很丰富而且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
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方法来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他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识,达到保障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同样,德育工作者要改变那种板起面孔训人、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方式,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关注、尊重、温暖、真诚等性质,认真倾听学生的申诉,在与之交谈中接受,观察与辨别,了解其思想问题,以热情的态度、真挚的感情和多方面的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3.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学校应当加强宣传,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常识的讲座,让心理健康的理念
深入人心,学校心理咨询室也要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德育工作者、教师都应当把心理健康辅导看成自己的任务,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加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一方面,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做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和缓解学生的思想问题。
4.教育队伍上相互融合
德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两者相互融合,让德育工作者在掌握德育的原则、方
法等的同时,兼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校卫生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并且经常与心理学专业教师一起交流各自工作上得到的经验,分析研讨一些具有特色的个案,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从事道德品质教育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链接得多一些,他们提供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并增强实际效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方法、手段要清楚些,有助于其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只有将两只队伍结合起来,才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构建情感德育,转变学生的认知模式
目前的德育教育侧重于对知识的考察,忽视对个人品质的考核,德育目标并没有真正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同。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影响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优良德性②。情感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模式,将情感贯穿德育过程的始终,在层次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也容易取得实效。目前,双重人格的心理疾患在学生中较多存在,尽管他们对对道德的有关知识了然于胸,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同样会有很多不道德的行为,即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因此,德育一定要以情感为中介,以知识认知为基础,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将德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心情感。
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是很复杂的,很多思想和行为问题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原因,因而德育工作要深入,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就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从而大幅度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注释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
“知”——指的是认知、观念,认知包括感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
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心理学把认知定义为:“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即对某一真实、普遍事物的感觉、认识、觉察以及在脑海中形成的该事物的各种形象。我们常说认识升级,就是要去探索更多的事实事相,而不是局限于我们的认知边界里。那些通透豁达的伟人和大师们,也正是这样,才能把世间的万物看得更高、更远。
“情”——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感过程:“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比如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基于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在人的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如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与情绪不同的是,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生(心)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比如,当我们喜欢上一个人,我们的情感是指我们对这个人整体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而情绪是指我们在追求和与这个人相处时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情绪。
“意”——指的是思维模式,并形成固定的观念与意志。
意志过程: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主观愿望自觉地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行”——指的是行为与表现。
知、情、意、行整个是一个逐步上升逐步整合的过程,从了解到触动,再到思考与行动;人的认知和观念,有的是正确的、合理的,有的是不正确的、不合理的。人的情绪有正性的、有负性的。人的意志品质也各有不同,意志的本质就是人对于自身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
“知、情、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步骤,而行是对前三者的实施过程。
行为体现了思维的过程,所以一些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和盲目冲动的行为一般很少有意志成分的存在。没有认知的事实,就没有情感的发生,没有情感的发生,自然就没有行为的产生。
【知、情、意的辩证关系】
认知、情感与意志分别反映了三种基本的客观事物(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其次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再要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第一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情感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意志,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
知、情、意的辩证关系在根本上取决于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的辩证关系。
1、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意志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客体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也是客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才与其它关系属性区别开来,因此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本质力量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价值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才与一般的价值属性区别开来,因此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意志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从广义角度来看,知、情、意都是一种认知活动,只是各自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情感侧重于从意义的角度进行认知,意志侧重于从行为效应的角度进行认知。
2、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区别。其主要区别是:认知一般是以抽象的、精确的、逻辑推理的形式出现,情感一般是以直观的、模糊的、非逻辑的形式出现,意志一般是以潜意识的、随意的、能动的形式出现;认知主要是关于“是如何”的认识,情感主要是关于“应如何”的认识,意志主要是关于“怎么办”的认识。如果把情感与认知割裂开来,就会使情感没有客观依据而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把情感与认知混淆起来,又会使情感失去公正性而变成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把情感与意志割裂开来,就会使情感成了空洞的情感;如果把情感与意志混淆起来,又会使情感成了糊涂的情感。
3、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没有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价值关系,行为关系也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认知是情感的源泉,情感是意志的源泉;事实关系以价值关系为导向,价值关系又以行为关系为导向,因此认知以情感为导向,情感以意志为导向;情感最初是从认知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意志最初是从情感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情感的发展;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同发展
2.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意志、情绪、理智
性格的结构特征有四个,其中态度特征是核心
性格的态度特征:指对人、事、物的态度,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等;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如顽强拼搏、优柔寡断、当机立断等;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如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等。
3.态度的结构——知、情、行
态度结构包含三个,其中情感成分是核心。
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4.社会态度的成分——知、情、行为倾向
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其中情感成分是其核心。
态度的结构与社会态度的结构非常相似,核心都是情感,在多选题中注意区分。
5.人际关系的成分——知、情、行
人际关系的成分有三种,其中,在正式群体中行为因素起主导作用,在非正式群体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
6.品德的结构——知、情、意、行
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四种,其中知是核心、基础,行是关键。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在这次活动中,通过对规定学习篇目的学习,使得自己在日常工作当中,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行关于加强内控管理的精神和银监局74号文件要求,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切实使自己作为一名会计主管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落实到实处。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风险无处不在,而在其中临柜柜员的操作风险是首要风险。从200年全行操作风险大检查查出的的问题,到今年##金库案的发生,无一不在说明内部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及时性。作为一名会计主管,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防范案件的第一道关口。如果在这一个关口,丧失了我们的职责,丧失了我们的立场,那风险的防范就无从谈起,内部管理就会混乱、失控。所以说合规教育是必要的、必须的、及时的。我们要结合年初市行制定的“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依这次内部综合治理活动为契机,真正把强化内控基础管理落实到实处,把会计主管的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从这几年各级行通报的各类案件来看,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混乱,风气不正,违规操作。这些现象都在说明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古人云:“徒法,不足以自行”,意思就是光有好的规章制度是不够的,还要看在实际情况下是否能进行好的执行和贯彻。执行制度是我们的天职。在这次学习活动中,结合发生在我们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查问题,找原因,深挖问题发生的核心根源,对照各类问题所对应的操作规程进行一一整改,以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1可在临床常规应用的治疗新策略
1.1 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1,2]AHA/ACC的治疗指南和国内的治疗建议均将ACE抑制剂(ACEI)作为收缩性心衰的首选药物,但目前国内外医院治疗收缩性心衰应用ACE抑制剂都不够普遍。
1.1.1应用指征和病例选择任何病因引起的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反流性心瓣膜病等,经超声心动图或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证实LVEF<0.40者,不论有无症状均为ACE抑制剂的应用指征。ACE抑制剂除了治疗心衰外,还可预防心衰的发生。ACE抑制剂的绝对禁忌证文献多有提及,此处不再赘述,对其相对禁忌证低血压、肾功不全在此稍加讨论。①低血压:我院以综合欧洲心脏病学会及WHO/老年心脏病学会的意见,收缩压90~100mmHg不伴有低血压相关症状者可使用ACE抑制剂,应参照以下"应用注意事项";②肾功不全:血肌酐轻度增高(<200μmol/L)仍可使用ACE抑制剂。CONSENUS试验表明,血肌酐增高的CHF患者病死率增高,但服用ACE抑制剂获益也最明显。重度CHF患者服用ACE抑制剂后血肌酐可增高10%~15%,继续服用,血肌酐可保持稳定或下降。一般认为血肌酐>225μmol/L(3mg/dl)则应停用。
1.1.2应用注意事项当前我院用于临床的ACE抑制剂有10余种之多,其药理作用大体相似,主要差别在于药代动力学。多数学者主张对CHF患者采用长效制剂如依那普利、赖诺普利等。使用任何一种ACE抑制剂都应从小剂量开始,如能耐受,每3~7d倍增1次剂量,尽可能用至临床试验量。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生化(特别是血钾、肌酐)及血压变化。血钾>5.5mmol/L者应慎用或停用。ACE抑制剂与利尿剂合用可加重低血压,血压偏低患者服用ACE抑制剂前,应停用利尿剂2~3d,至少24h。首次剂量最好在睡前服用,以免发生"首剂反应"。血容量过低和血钠过低可加重低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服用ACE抑制剂患者应适当控制利尿剂用量,以免发生血容量过低和低钠血症。非固醇类抗炎药(NSAIDs)可加重肾功不全,应避免合用。
1.1.3与其他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ACE抑制剂与利尿剂合用可增加钠的排泄;与地高辛合用无不利的相互作用;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有相加的疗效,可进一步降低CHF患者病死率;大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弱ACE抑制剂的疗效。
1.2血管紧张素(Ang)Ⅱ受体阻滞剂[1]AngⅡ受体阻滞剂阻滞AngⅡ受体的作用,其药理作用与ACE抑制剂相似,但有以下不同点:①对缓激肽系统无作用;②AngⅡ受体阻滞剂仅抑制AngⅡ作用于AT1受体,导致AngⅡ对AT2受体的作用增强,这对CHF的利弊尚不肯定;③AngⅠ转变为AngⅡ除ACE途径外还存在非ACE途径,ACE抑制剂只能抑制ACE途径,而AngⅡ受体阻滞剂则可抑制任何途径形成的AngⅡ对AT1受体发生作用。
1.2.1我院已应用指征和病例选择AngⅡ受体阻滞剂不能作为收缩性心衰的首选药物,主要用于对ACE抑制剂禁忌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应用AngⅡ受体阻滞剂的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与ACE抑制剂相似。低血压、肾功不全者慎用,血钾>5.5mmol/L者禁用。
1.2.2应用时注意事项我院当前用于临床的AngⅡ受体阻滞剂有6种,哪一种对CHF患者最适宜尚不明确,临床试验常用的为缬沙坦(代文)和氯沙坦,肾功不全者慎用坎地沙坦、依普罗沙坦。
1.2.3与其他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一些临床试验显示,ACE抑制剂与AngⅡ受体阻滞剂合用可增加对心衰的治疗作用,但对病死率无影响。Val- Heft试验显示,CHF患者服用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加服缬沙坦总病死率增加42%(P=0.009),心衰病残率和病死率也有增加趋向(P=0.10)。新近发表的CHARM- Added试验表明,CHF患者不论服用ACEI+AngⅡ受体阻滞剂(坎地沙坦)或ACEI+AngⅡ受体阻滞剂再加 β受体阻滞剂均同样有益。
1.3 β受体阻滞剂[1]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治疗作用为延缓和逆转心室功能不全和心衰的进展,降低CHF的猝死率。改善心室功能的作用需数月才能充分显示出来,降低猝死的作用出现较快。
1.3.1应用指征和病例选择任何病因/任何年龄发生的收缩性心衰服用β受体阻滞剂均能获益,我院以新近发生的CHF如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者获益最明显。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收缩性心衰(经超声心动图证实LVEF<0.40),如无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或大量液体潴留,均可考虑服用β受体阻滞剂。除支气管哮喘外,CHF患者伴有轻度低血压、心动过缓、糖尿病和周围血管疾患者仍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但应从极小剂量开始,加强观察,而且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前应停用可能引起低血压、心动过缓的药物。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β受体阻滞剂,因为多数β受体阻滞剂经由肝脏代谢,肾功不全影响不大,但血肌酐>200μmol/L者不宜服用。
1.3.2应用注意事项经临床试验验证对心衰有效的仅有比索洛尔、美托洛尔和卡维地洛。新近COMET试验显示卡维地洛的疗效优于美托洛尔,使用同等程度的β受体阻滞剂量,卡维地洛组总病死率明显低于美托洛尔组。CHF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均应从极小剂量开始,如能耐受,2~4w增加1次剂量,一般需要2~3个月增至靶剂量。如患者不能耐受较大剂量,不要过分勉强,小剂量也有一定疗效。CHF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常见的副作用为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心衰暂时恶化。卡维地洛具有扩血管作用,引起低血压者较为多见。每次增加剂量在第1次服药后观察2~3h,注意血压有无降低。如血压轻度降低,不引起症状且不伴有肾功能恶化,无需处理,继续服用,由于心功能改善,血压可逐渐升至正常。如低血压伴有相关症状,可考虑:①暂缓增加β受体阻滞剂剂量;②控制利尿剂用量,必要时暂时减少ACE抑制剂剂量;③β受体阻滞剂与短效ACE抑制剂(卡托普利)服用时间应间隔2h以上。如心率≤50次/min,不伴有症状,也无需处理;如伴有无力和呼吸不畅,可减少β受体阻滞剂剂量,如心率过于缓慢而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者可考虑安放人工心脏起搏器。开始服用β受体阻滞剂时,心衰可暂时恶化,如体重增加≥2kg,即使无症状,也应限制盐摄入,增加利尿剂剂量,暂停增加β受体阻滞剂剂量;如有明显液体潴留和呼吸困难,除增加利尿剂和ACE抑制剂剂量外,还可加用地高辛, β受体阴滞剂剂量可暂时减少1/2。CHF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尽可能不要完全停用,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增加猝死的危险,对病情不会有根本的改善。
1.3.3与其他心血药物的相互作用β受体阻滞剂与ACE抑制剂合用有相加的疗效;与利尿剂无不利的相互作用;与地高辛合用可增加使用地高辛的安全性,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1.4醛固酮受体拮抗剂CHF时R- A- A(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被激活,AngⅡ合成增加,通过AT1受体介导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醛固醇,心衰患者血醛固酮浓度可比正常高20余倍。体内醛固酮增加,不仅促使钠水潴留,血钾降低,而且可促进心肌纤维化和大血管重钩,抑制心肌细胞摄取去甲肾上腺素,使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从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室性心律失常,增加猝死的危险。ACE抑制剂对醛固酮的抑制作用是暂时和不完全的。临床观察到CHF患者经ACE抑制剂治疗一段时间后,血醛固酮浓度重新升高,称为醛固酮逃逸现象,此时只有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才能对抗醛固酮的有害作用。RALES试验显示,重度心衰患者在服用ACE抑制剂、袢利尿剂和地高辛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可明显降低心衰病死率和住院率。EPHESUS试验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在服用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基础上加用新型醛固醇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Eplerenone)可明显降低所有原因病死率和心血管病死率(主要由于猝死率降低)。
1.4.1应用指征和病例选择AHA/ACC建议重度心衰患者经ACE抑制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病情仍不缓解者可加用小剂量螺内酯。服用螺内酯前应测定血钾和血肌酐,血钾>5.5mmol/L、血肌酐>200μmol/L者不应使用。
1.4.2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螺内酯应从小剂量(20~25mg/d)开始,测定1次/w血钾,如8w后血钾无变化,可增量至40~50mg/d;如血钾>5.5mmol/L,应减量至12.5mg/d(或25mgqod)。
1.4.3与其他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与失钾利尿剂合用,可保持血钾在正常水平;与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合用,有相加的疗效,可进一步降低心衰病死率和病残率;地高辛可刺激醛固酮分泌,当其与螺内酯合用,可增加使用地高辛的安全性而不影响其疗效。
2尚需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的新策略
2.1高渗盐水合并大剂量呋塞米高渗盐水和呋塞米都是老药,但高渗盐水合并大剂量呋塞米治疗难治性心衰却是一个新理念,一个向传统观念挑战的新策略。Licata等认为难治性心衰的心功能很难改善,高渗盐水可恢复动脉有效血容量,改善肾灌注,促使Na+通过近曲小管输送至亨利袢升支厚段(呋噻米作用部位),配合大剂量呋噻米静滴可起到明显的排钠利尿作用;不仅如此,动脉有效血容量恢复后可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活性,降低血AngⅡ和醛固酮水平,从而改善预后。此外,高渗盐水还可能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Paterno(2000)、Licata(2003)先后报道167例难治性心衰使用高渗盐水合并大剂量呋噻米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心功能明显升级,症状明显缓解,治疗组利尿作用及尿钠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血钠比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组再住院病例明显减少(P<0.05),死亡病例也明显减少(P<0.001)。笔者对数例难治性心衰采用上述治疗方案,也取得满意疗效,患者均能耐受,无明显副作用。
2.1.1应用指征和病例选择治疗对象为难治性心衰,心功能Ⅳ级经ACE抑制剂、地高辛、大剂量呋塞米(250~500mg/d)及(或)利尿剂联合治疗(呋塞米+双氢克尿塞+螺内酯),病情不见好转者,年龄及病因不限,血肌酐<2mg/dl(176.8μmol/L)、尿素氮≤60mg/dl(21.42mmol/L)。
2.1.2应用时注意事项入院前测定体重、血压、心率及血生化(钠、钾、氯、肌酐、尿素氮、尿酸、血糖),拍摄胸片及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治疗过程及出院前重复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禁服NSAIDs。治疗方案为高渗盐水(1.4%~4.6%)150ml+呋噻米500~1000mg静滴30min,2次/d。高渗盐水的浓度根据测得的血钠值而定。血钠<125mEq/L输入4.6%盐水;血钠126~135mEq/L输入3.5%盐水;血钠>135mEq/L输入1.4%~2.4%盐水。疗程一般6~12d。补钾20~40mEq/d,盐摄入量7g左右(120mmol),液体摄入量<1000ml/d,原有标准治疗方案不变。每日测体重(早餐前),24h尿量,血压,血、尿钠、钾含量等。根据患者的体重、尿量、血压及瘀血的症状和体征调整呋塞米的剂量。待患者病情稳定、心功能升至Ⅱ级,停止静注高渗盐水,呋塞米改为口服(250~500mg/d),口服氯化钾或其他钾盐,盐摄入量和液体摄入量保持不变。每1~2w随访1次。
2.1.3与其他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大剂量呋塞米可引起血钾过低,应注意补钾,否则可引起洋地黄中毒。卡托普利可减少呋塞米从肾小管排泄,降低其利尿作用。
2.2精氨酸加压素(AVP)受体拮抗剂AVP或称抗利尿激素(ADH)是一种非肽类激素,由脑垂体后叶所分泌,主要作用为维持血浆渗透压,通过肾脏排泄游离水进行调控。现知AVP有三种受体:V1a受体主要位于血管平滑肌,当AVP活性增加时可引起血管收缩,在心肌则可引起心肌肥厚;V1b受于脑垂体前叶,当AVP活性增加时可引起ACTH分泌,从而增加醛固酮的释放;V2受于远曲小管,当AVP活性增加时促使游离水重吸收。慢性CHF患者由于动脉压降低和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AVP分泌明显增加,导致容量负荷过重和血钠降低,减弱利尿剂的利尿作用,对心衰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肌重塑产生不利的影响,并可加强去甲肾上腺素和AngⅡ的作用。当前用于临床的口服AVP受体拮抗剂有V2受体拮抗剂Tolvaptan和V1a/V2受体拮抗剂Conivaptan。根据Lee等的使用经验,心衰患者服用Tolvaptan后可增加游离水排泄和血浆渗透压,升高低钠血症患者的血钠水平,并能减轻体重和瘀血症状;心衰患者服用Conivaptan后PCWP和右房压力降低,心率和血压无明显改变。至于AVP受体拮抗剂的长期疗效、安全性,与其他利尿剂合用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试验。
2.3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内皮素(ET)- 1为缩血管肽类,由血管平滑肌细胞合成,其主要作用为维持肺循环血管阻力。CHF患者血ET- 1水平增高,为形成周围血管阻力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可促使心室功能减退和液体潴留。CHF患者血ET- 1水平与心衰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恶化程度呈正相关,为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ET- 1受体也成为心衰治疗的靶点。当前用于临床的ET- 1受体拮抗剂有波生坦(Bosentan)和达洛生坦(Darusentan)。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显示两者的疗效大体相似,波生坦和达洛生坦都能改善心衰动物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防止左室扩张和肥厚,增加钠排泄,甚至可改善生存率。波生坦临床试验结果不够理想。较大剂量临床试验(REACH- Ⅰ)虽能改善心衰患者症状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但因转氨酶明显升高而提前结束。小剂量波生坦临床试验(ENABLE)未能显示其疗效优于安慰剂。达洛生坦迄今还缺乏较大样本的随机临床试验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
2.4利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NP)系统利钠肽系统由数种NP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心房利钠肽(ANP)和脑利钠肽(BNP)。这两种利钠肽主要由于心房受牵扯而产生,在进行性心衰患者心室肌也可产生。ANP和BNP均具有利钠、利尿、扩张血管和减轻前负荷作用,此外,还可抑制肾素分泌,减少AngⅡ和醛固酮释放,降低交感神经活性,ANP还可能松弛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增加肾小球滤过率(GFR),CHF患者血浆NP水平比正常明显增高,但实际上仍呈相对缺乏。这可能由于NP受体下调、机体对NP产生抵抗致反应性减弱,还可能由于降解NP的中性内肽酶(NEP)活性增加等。外源性NP用于治疗心衰已有多年历史。美国2001年批准人工合成的BNP(Nesiritide)用于治疗心衰。临床试验显示BNP可改善心衰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增加利尿作用,降低动脉压而不增加心率,很少引起心律失常,且不激活R- A- A系统。新近临床试验表明,BNP对急性心衰安全、有效,其改善血流动力学作用优于硝酸甘油,促心律失常作用则远比多巴酚丁胺少见。口服NEP抑制剂用于治疗心衰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长期应用逐渐失效,有人认为与R- A- A系统活性增高有关。于是兼有NEP和ACE抑制作用的血管肽酶Vasopeptidase)抑制剂Ompatrilat被合成并用于临床。新近临床试验显示,Ompatrilat不宜用于心衰的长期治疗。
2.5抗肿瘤坏死因子CHF患者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如TNF(肿瘤坏死因子)等含量显著升高,而且TNF表达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直接相关。近年来发现P75TNF受体融合蛋白(Etanercept)可阻止TNF与受体相结合,具有特异的抗TNF作用。动物试验显示,Etanercept可降低血TNF水平,增加运动耐量和射血分数,减轻心衰的进展。但Ⅲ期临床试验(RENAISSAN- RECOVER)未能发现Etanercept对心功能Ⅱ~Ⅳ级心衰患者有益,而且可能增加病死率。十分遗憾的是动物试验结果并未能转化到临床疗效,其发生分歧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试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