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从加快实施基础上提升教育水平及稳步提高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质量切严格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脚步,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探讨了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在深入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 :新疆 少数民族大学生 就业 问题 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疆少数民族大学就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关于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和这一地区少数民族自身素质的提升;关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自治政策的成效,关系新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大问题。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等55个民族使用7中国语言文学教学,2013年5月6日新疆自治区统计局的全国第8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人口总数21813334人,其中汉族人口总计8746148人,少数民族人口1306716人。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国家扶持和自身努力,新疆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根据往年数据,新疆普通本专科高校32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7281人,少数民族大学生10235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5%;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在校生从1999年的23224人发展到2013年的102358人,增占了4.4倍。毕业人数不断增多,由于少数民族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新疆区域内就业,就业压力较大。

2003年开始,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随后几年过程中少数民族毕业大学生当中尤其民考民毕业生的就业率越来越难,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一次性就业建业率远远低于汉族毕业生,基本维持在20%左右。自治区党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2010 年以来,新疆全面落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就业问题扶持政策,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一直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虽然自治区采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开展毕业生创业培训等,但是民汉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存在着差距是事实。根据初步测算目前仍有近万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没有实现顺利就业。

二、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因为目前在短期内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会根本改善,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太乐观。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主观原因。首先,就业观念保守。近些年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自择业的导向,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虽然在观念上有所变化,但总体来看还是比较重视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失业单位等稳定性工作,不愿意去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其次,传统的习俗影响。绝大多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喜欢选择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区域,跨省区就业数量极少。造成局部择业空间狭小,流动性差等问题。最后,综合竞争力比较弱。由于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优势的项目和产业较少,尤其是民族特色企业和民俗文化产业比较弱小,汉语水平普遍不高,导致专业水平偏低。并且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导致就业信心不全,等待和依赖思想较重。

2.客观原因。首先,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新疆地域出我国西北内陆,经济发展总体相当滞后,从经济发展看,虽然近些年新疆的GDP增长较快,但是新疆的基层县市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收入较少,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短,就业岗位以及机会和收入等方面都偏少。基层就业环境较差,个人发展受限,基层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其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但是,由于新疆地域辽阔,广大农牧区的基础教育还存在着较多困难,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等显示问题。这仍然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出来就业竞争处于劣势的趋势。再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语言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较差。因此专业理论学习吃力,基础不够扎实。二、教师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虽然在加强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学质量,但是少数民族教师推行汉语授课,教学水平受限制。三、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遭“结构性失业”较为普遍,着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最后,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因为新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比较晚起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不够,造成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不强,此外,虽然,新疆地区的就业保障制度都已建立,但政策和保障措施还不够完善。

三、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从长远来看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实际出发,多方努力,提升交易质量,增强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1、稳步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以就业为导向,各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从发挥少数民族学生优势来调整专业,优化课程建设,尤其要改变目前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改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了的培养模式。

2、加强本地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加强高校在校学生的增强实践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并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去向开展相关的就业培训工作。形成已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就业教育服务体系。

3、更加完善本地就业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权益保障的各项制度,整理就业市场的不规范现象,消除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各种障碍;畅通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渠道。创新少数民族大学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充分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途径。

4、营造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要提供各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就业岗位。此外,自主创业也是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政府对自主创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要从正确的政策与舆论导向方面积极鼓励。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创业方面的知识与机会,促进待业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顺利走上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少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特殊性及对策建议[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比较优势博弈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两会”期间也被纳入议题提案,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式下,大学生就业更成为与中国经济大环境密切相关的话题。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1.扩招政策。自1999年起,全国高校开始扩招,当年就扩招了48%。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大规模的辅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这些都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2.就业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劳动力市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3.盲目择业现象严重。目前,大学生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由于“毕业即失业”的悲观论普遍流行,毕业的时候盲目投简历,以先安顿为目标,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导致不少学生盲目就业,对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另一方面也产生大量违约现象,给大学生的社会信誉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失业率有上升之势,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普遍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究竟是就业还是考研,客观的说,目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09年全国将有610万应届毕业生,加上去年未就业的100万人,超过700万的庞大人群。

我们可以进一步运用博弈论的模型来分析,假设大学生毕业只有考研和就业两种选择出路(这里仅就普遍存在的这两种毕业选择进行讨论),那么将这两种选择做博弈,得出最佳选择组合:

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人同时选择一种途径的预期收益没有部分人选择就业、另外一部分人选择考研的预期收益大,所以,大学生还是应该准确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优势,正确选择毕业去向。

大学生就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才培养成本比较优势。人才培养的成本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时间成本。一般大学生的学制为四年,而要考研还需要2年~3年,如果我们用考研的时间先去就业,势必会比考研的同学多2年~3年的累积工作经验的过程。二是教育成本。选择考研的学生会比选择就业的学生多出2年~3年的教育费用,包括学费和住宿费。三是其他成本。如图书资料等,投入会更多些。因此,研究生在择业时要求待遇高,本科生则要求低些,二者对比,就使大学本科生就业的比较优势更大。

2.就业期望值不同。研究生就业难,主要受制于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而本科生则不然,他们更容易面对现实,更愿意从基层做起,大多不计较报酬。

3.自身优势。大学生一般都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比较能够容易接受和适应,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相对少地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因此他们更有可能开创全新的产品和市场。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问题的探讨。世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内发展地区就业市场趋于饱和,下岗职工占有很大的比率,大批海外学子学成归来,这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影响了我国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如果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通过其他的途径得到解决,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需求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系统。

2.注重中国经济转型与就业问题的联系。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重心将实现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一般制造业到高科技先进制造业的转换。因此,从长期看,中国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改革现行教育模式,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这次就业困局也将是化“危”为“机”的好时机。扩大就业重在开源,以创业促进就业,全方位启动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打造自主创业的造血机制才是破解就业瓶颈的根本解决之道。为此,要加快建设多层次创业政策体系,从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构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参考文献:

[1]陈玉婷:论高等教育过度产生的经济影响分析.,2009.2.24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47-02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农村大学毕业生由于受到自身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深入了解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是非常必要的。

一、农村大学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由于受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知识能力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影响,农村大学毕业生往往成为求职场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要么由于心理准备不足,要么因为过高的就业期望,面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就会产生忧虑、紧张、恐惧等焦躁不安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意志消沉,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心理,出现极端行为。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农村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心理问题。由于所拥有的社会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较少,能力较单一(主要在学习成绩上),缺乏掌握信息的有效渠道,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无法与他人相比,不敢参与就业竞争,或者即便参与竞争,也伴随着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情绪体验。

3.刻板、功利心理

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刻板、功利心理。主要表现为:他们对某些职业、某些区域存在着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式,比如认为教师、医生、公务员等稳定职业是他们的首选;在地域的考虑上,他们认为凡是能进入大城市里工作的毕业生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由于这些心理的作祟,他们往往忽视自己的兴趣,片面追求在部分农村家长眼里所谓“稳定”、“光鲜”的职业。

4.盲目从众心理

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盲目从众,往往表现为犹豫不决,反复无常,见异思迁,躁动不安,缺乏主见,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在校期间他们不能够有针对性地充实自己来提高职业能力,就业过程中忽视自己的特长,不会恰当的自我推荐,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因此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5.退缩心理

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较少,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或对就业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不顾现实情况,企业以通过考研、考证等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逃避就业。更有少数人为了不思考与就业有关的问题,他们不去做就业的相关准备,反而在就业的关键期选择打游戏、上网来麻痹自己,逃避现实。

二、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自身原因

一是其自身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合理。很多农村大学毕业生受父母传统就业思想和同伴群体价值观的影响,在就业观上存在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加上自身对国家就业政策的不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搜索、加工能力,不能把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很容易表现出自卑、盲目从众、功利等消极就业心理。二是自身能力欠缺。一方面,农村教育资源的欠缺导致农村大学毕业生在起点上就和城市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野上的局限、教育观念上的片面、父母在学业指导上的缺失,使得部分农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缺乏竞争力而变得自卑,当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时,他们很容易对未来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三是就业心理准备不足。部分农村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面临就业就没有准确的就业定位,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旦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他们很难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从而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2.家庭原因

家长所从事的工作及就业观、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亲子关系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而言,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父母希望子女能从事稳定的职业,比如教师、公务员、医务工作者等,他们仍保留传统中的包分配、要编制的就业观念。在区域的选择上,他们仍希望自己的儿女在身边(主要是本市、县级单位),但又不希望子女回到家乡(主要指农村),这就使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减少。长期的教养方式、就业观念的影响又使得农村大学毕业生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从而导致复杂就业心理的产生。

3.学校原因

一是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不符合市场需求,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毕业生无业可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面临就业时自然衍生出一些负性心理。二是高校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而且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咨询,导致农村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疏导。三是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政策教育,缺少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缺乏健康心理疏导,导致大多数农村大学毕业生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不能准确地把握机遇,因此产生了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

4.社会原因

一是总体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日益突出,整个就业大环境给农村大学毕业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二是就业市场体制不健全、社会用人程序不完善,导致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平等。这对于缺乏广泛的人脉关系的农村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

三、消解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农村大学毕业生自身应积极、主动地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1)科学合理地评价自己,准确定位,减少盲目从众

首先,自我反省,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通过与自己条件、情况类似的人比较,从而认识自己,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1]。其次,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从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中来分析、评价和认识自己,在客观上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再次,做心理检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选择标准量表,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从而减少就业过程中盲目从众的心理。

(2)加强人际交往,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

农村大学毕业生应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活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学习与人相处,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会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氛围,把自己融入集体的共同发展中去,在参加活动、与人沟通的同时,提高自信心。

(3)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挫折,农村大学毕业生应善于从困难、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培养自己的勇气、能力和智慧,对产生挫折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找到合理的心理调适途径。

2.学校应针对农村大学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

(1)指导农村大学毕业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

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帮助农村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1)树立主动、积极进取的就业竞争观,消除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2)树立“大众化教育”观,正确认识就业制度从“包分配”到“找工作”的转变;3)树立科学的职业选择观,妥善处理好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待遇与发展、就业与创业的关系;4)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可变职业观”,正确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

(2)对农村大学毕业生详细介绍国家的就业政策

农村大学生相对城市学生而言,信息渠道较窄,对国家很多就业政策不甚了解,因此,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针对农村大学毕业生大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如自主创业、报考公务员、到部队工作、面向基层就业等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3)充分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尽可能为农村大学毕业生提供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

首先,发挥现代网络优势,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劳动人事部门可以联合各高校建立统一的就业信息网,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另外,及时准确地将校内校外就业信息公布于学校就业网站上[2]。其次,培养农村大学毕业生积极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并及时更新网页,避免农村毕业生错过招聘信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门的课程、讲座,培养农村大学毕业生积极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意识和有效获取、筛选、运用信息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因就业信息匮乏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第三,鼓励校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农村大学毕业生,拓展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平台[3]。

(4)及时有效地做好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农村大学毕业生面对的就业环境十分复杂多变,面对就业中的困难、挫折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其心理问题的出现频率非常大,因此应组建一支有相应专业水准和实际指导经验的就业指导及心理咨询队伍,让心理咨询工作贯彻就业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地为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及时解决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3.农村大学毕业生父母应减少对子女就业的压力

父母是大学毕业生求职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避风港,在子女就业阶段,农村大学毕业生的父母也应尽自己所能积极主动加强与子女的联系与沟通,凭借自己的阅历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努力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以积极、坚强的心态度过就业这一特殊阶段。

4.政府应为农村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学生从小就能够拓宽视野,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宽知识面,学到更多知识,提高农村大学生综合能力,减少城乡不平衡因素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差距。

参考文献:

[1]年静.职校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9).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就业难已成为众所周知社会问题,毕业前的焦躁、不安、忧虑困扰者众多学生,对他们进行毕业前的心理调适,使他们良好择业,迅速融入社会,这是一个亟需关注的问题。

就业难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社会普遍问题,大学生从"安逸"的大学校园,走向极具竞争力的社会,工作的压力、环境不适应压力、焦虑、恐慌、寝食不安、无所适从。心理焦虑是指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毕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毕业形势产生焦虑心理在所难免,但要实现顺利毕业,就必须认清毕业形势,正视毕业现状,转变毕业观念,调适毕业心态,把握毕业机会。

大学生要认清毕业形势,正视毕业现状。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四倍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的毕业形势会相当严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毕业形势,正视毕业现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缺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焦虑属于正常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固然重要,但他们的个人形象、气质、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更加受到招聘单位的关注。而考研、突发事件、经济拮据等不愉快的经历,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焦虑。事实上,部分大学生也存在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的问题,有的学生不能正视毕业形势,产生了素质恐慌,加上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顺利毕业。

只有正视毕业压力,大学生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适度的心理焦虑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可以变成动力,它可增强大学生的进取心。但是,如果心理过度焦躁、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调整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会埋没大学生的潜能,给毕业带来额外的困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焦虑心理的评估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面临毕业,自己正处于严峻的形势之中,这时的焦虑心理是一种正常反应,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正视毕业;如果我们对毕业形势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估,即不能正视毕业形势,则产生的焦虑心理就不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就会使我们自己感到异常紧张,严重时会导致焦虑障碍。

1.大学生要转变毕业观念,调适毕业心态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存在着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群体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毕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特别是挫折心理,对大学生毕业影响最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毕业形势,冷静地做出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保持良好心境;要排除诸如不满、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毕业"一锤定终生"的陈旧毕业观念,建立新型的毕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毕业观。

应届毕业生面对毕业形势,回避的应对方式虽然可以缓和焦虑程度,但作为一种消极的方式因为没有真正解决毕业问题,长此以往是要付出较大代价的,焦虑源并不会因此自动消失,反而会对本人纠缠不休,不定期还会出现,所以必须随时戒备。如果我们一味地自怨自悔,只能继续滋生失望的心理,戕杀自信心;如果我们反复玩味挫折,咀嚼挫折带来的痛苦,只能使自己更加心灰意冷,举步不前。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毕业形势,心理挫折不可避免,但因噎废食,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徘徊在失败的阴影中的做法不可取。大学生要进行心理调适,克服焦虑心理,关键是要转变毕业的思想观念。应届毕业生要打破传统的事事求稳、事事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竞争就要伴随自己一生。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缺乏竞争意识,不再继续努力,也会失去这个工作。有竞争就会有风险,确立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心理就会得到缓解。面对毕业焦虑,进行理性思考是基础,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关键。

2.大学生要把握毕业机会,顺利实现毕业

毕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在许多的情况下,当良好的毕业机会到来的时候,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机会,导致毕业机会丧失。一方面,许多学生自我认知不准确,有的产生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有的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毕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毕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对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坐等就容易失去机会,如果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就会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毕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一些良好的毕业机会。

焦虑心理会让大学生觉得紧张和担忧,良好的心态有利于他们把握毕业机会。在毕业过程中,大学生既要适当地放松自己,使自己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又要注意把握机会,不能让毕业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把握机会并不是越紧越好,就像我们手中的沙子,你把握得越紧,留下得就会越少。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成为递增的趋势,就业市场需求快要饱和的现实情况下,就业难成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国家也一再强调高校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来完成的,当代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怎样找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提出解决策略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就业观的意义与价值

1.从学生自身来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制定了正确就业观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就业的期望过高,而个人的能力并不能满足自身和市场的需要。所以合理正确的就业观非常重要。

正确的就业观有利于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正确的就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2.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具有现实价值意义。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的制定自己的就业计划,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一个人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学生有正确的就业观不仅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帮助,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认识的不足。缺乏对职业的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对自我在思想、情感、能力、行为等方面的主观反映。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客观清醒的认知自我的职业是尤其重要的。他们对自身,对职业的概念都是一知半解的,缺乏一定的重视和认知。

2.就业观太过于理想化,目标不明确。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导致他们对自身、对社会认识的不足,就业观太理想化,目标不明确,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目标定位不准确,就业目标模糊不清。

3.就业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观的不成熟、不合理,除了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外,与就业市场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业相关政策的不合理、不完善,导致大学生不能对就业环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加上就业市场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生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就业计划,最终形成了大学生不成熟的就业观。

三、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引导学生重视就业观的形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方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在上就业指导课上,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做出合理的规划。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学生由于对自身认识的不足,不知道自己具备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不知道自己本身应该做什么,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这个时候学校和教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自身的潜能。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怎样去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位大学生应该关心和考虑的问题。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学校要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的必修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2)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职业。学生通过对自身的分析,确定自己就业的方向。现在社会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职业的细化与此同时职业选择也变得多样化,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具备的职业技能来进行职业的规划。有时,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当代就业指导教师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引导大学生从职业生涯规划出发,结合自身的兴趣与特长,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有计划的实施就业规划。

2.学校和社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就业观。大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里学习,而学校相比社会又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环境,没有社会那么复杂。从而导致学生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出过于理想化的职业规划。太过于理想化的就业观,并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把要求定的太高,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这样很难找到对应的工作,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挫,会引起很多的社会问题,学生找不到满足感和归属感。

(1)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不是很完善,国家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完善,加强市场机制的规范与协调,这样可以促进人才的流通。相关部门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用人单位的制度,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家应该从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2)完善就业市场。从目前就业的大环境分析,民营企业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我国应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调整他们之间的经济结构比重。大力倡导发展民营企业。同时在执法的力度和完善劳动立法上都要加强。完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使企业在选择人才上能够更加的公开、公平,使人才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

(3)引导大学生去西部地区发展。西部地区相对于一线城市,就业和发展空间比较大,是高校毕业生一个好的发展地方。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大学生应该抓出这一机遇。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作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更应该去接受挑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学校要及时的把人才市场供需的消息反馈给学生。人才招聘会每天都有,但由于学生经常处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与外界的接触不会很多,最主要的还是从网上了解。学校可以提前安排大三即将毕业的班级进行定期组织去招聘会,这样可以提前让学生们适应招聘环境和提早准备好简历及心理准备,学校网站要及时更新有关就业的新信息。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就业的大环境,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怎样更好为社会做出贡献。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可以很快的使大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通过在职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社会水平。避免盲目的去就业,少走很多的弯路。

参考文献:

[1]徐秀凤.大学毕业生就业观调研与教育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87-190.

[2]杨东.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培养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237-239.

[3]曾宏.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J].前沿,2014,Z4: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