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职业院校;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学策略

一、不同层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科学研究型和工程设计型人才[1]。职业院校又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中职)之分。目前的定位大致是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白领”,职业院校培养的是“蓝领”。

长期以来,我们多关注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与人才定位方面的差异,却较少关注高职与中职在培养目标与人才定位方面的不同,这是导致高职学院双语教学开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即“灰领”人才,即相对于白领与蓝领,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即“蓝领”人才。基于这种对高职学院与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界定,在高职学院开展双语教学就有“据”可循了。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既有应用技术的能力又有专业外语的能力,从专业语言的角度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专业语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与中职区别开来,在应用技术能力方面又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显著区别。

二、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双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十一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得到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相比其它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参与国际经济交流的广泛性与深入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对外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一线的技术与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为交通运输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与本科层次与中职学校显著区别。这种培养目标的差异准确定位了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当是“知识够用、技能娴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知识够用、技能娴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标志,“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职业院校区别于中职学校的标志。

三、国外双语教育的主要模式

国外的双语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体系。在实践中,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大力开展双语教育的实践,构建本国特色的双语教育模式,自此,双语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关于双语教学模式或者策略的选择方面的研究趋于丰富。[2]其中,1993年,克林·贝克综观国外实施双语教育的现状,依据各国双语教育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社会目标、实施双语教育的目标、语言习得标准等,将国外双语教育细分为以下10种模式。(见表1)[3]

克林·贝克对弱式双语教育与强式双语教育并未从概念上进行界定。弱式双语教育因主要采用单语制,故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强式双语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双语水平、培养双语双元文化专业人才为最终目的,代表着世界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4]

在强式双语教育模式中,学生的母语和课堂教学的目标语在双语教学中被坚持应用。据表1,强式双语教育模式分为四种。

1.沉浸式双语教育

所谓沉浸式双语教育(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用目标语作为双语课堂教学语言的一种双语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的每个阶段几乎全部被“浸泡”在目标语的教育环境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目标语,又利于学生学术及技能的提高,因此广受推崇。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双语教育模式最为成功。其具体做法是将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编入一个班级,教师完全用法语进行各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短期内学生突击掌握法语。学生法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就用学生的母语进行常规的单语教学。

按不同标准,加拿大的沉浸式双语教育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照学生参与双语教育的年龄分三类,一是早期沉浸式(early immersion)——从婴儿期至幼儿园;二是中期沉浸式(middle immersion)——9至10岁;三是晚期沉浸式(late immersion)——中学阶段。每一阶段特点及实施如下:

2.保持/传统语言式双语教育

保持/传统语言式双语教育(maintenance and heritage language bilingual education)模式是指在语言多数民族语言中占主流地位的社会中,政府允许语言少数民族的学生通过其母语接受教育。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既可以用学生的母语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学生的母语与目标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这种双语教学模式的最大作用是维护语言少数民族群体在国家中的地位与权力。

这种保持式双语又细分为“静态保持式”与“发展保持式”两种模式。前者旨在保持语言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水平,以避免他们的母语随主流语学习而弱化;后者旨在提高语言少数民族学生主流语言水平,并发展语言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使他们真正成为双语双元文化者。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专业;教学理论;教学能力

1 教学理论的分类

国外关于教育理论类型的划分观点纷呈,说法不同。时至今日,随着“元教育学”研究的兴起和深化,已经形成有关教育理论的一系列比较成熟的专门研究成果。西方学术界历来对教育理论作二重区分,即把教育理论分为教学艺术(不同于机械的操作技艺的实践理论)与教育科学,后来分为“实践教育学”与“理论教育学”。二分法基于认识已经存在的事物与变革已有事物的区别划分理论成分。这种划分,归类简单清楚,界限明确,是至今学界比较认同的区分教育理论性质的主要观点。问题在于只认定教育科学为“理论教育学”,使得规范教育哲学处于尴尬的境地。因为它既不是纯粹的“理论教育学”,而归入“实践教育学”亦不恰当。在此背景下,布雷岑卡对教育理论作了三重区分。他认为教育理论应由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及实践教育学(原称“教育行为学”) 三种类型构成。三分法实际上把教育哲学作为另一种“理论教育学”,把“实践教育学”作为两种“理论教育学”成果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的运用。问题在于在三分法中,“实践教育学”与两种“理论教育学”除了命题包含的内容可能具有的区别外,没有其他实质性的区别。三分法中应由狭义的“规范教育哲学”回答的问题,即教育“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也正是二分法中“实践教育学”回答的问题。鉴于二分法、三分法都未把教育理论中的规范成分与价值成分、科学成分与技术成分区别开来,我国学者陈桂生提出了教育理论四分法的构想,即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技术理论、教育价值理论、教育规范理论。

受学界对教育理论不同划分方法的启示,笔者将教学理论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教学科学理论、二教学技术理论、三教学操作理论。而体育教学理论属于教学操作理论层面是微观层次的教学理论,属应用性教学理论。它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各门学科课堂教学中最具体、最微观的教学实践问题的理论。由于它重在关注解决各学科教学实践中遭遇的具体问题,因此,教学操作理论可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可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2 教学能力的分层

教学能力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也是体现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因素,明确教学能力的层次将有助于对教学能力本质的认知和界定,并促进教师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能力,从而提升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关于教学能力的层次划分,学界可谓仁智互见。我国学者申继亮认为教学能力作为一种特殊能力,其“特殊性”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教学能力的智力基础一般教学能力具体学科教学能力,其特殊性依次升高。[4]学者唐玉光则认为教学能力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5]第一个层次为教学的基础能力,一般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第二个层次为教学的一般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和反思能力。第三个层次为教学的具体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检查评价能力。而日本学者小山悦司认为教学能力可以分为技术侧面和人格侧面两个层次。 综合中外学者对教学能力层次划分的代表性观点,本文认为教学能力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一般教学能力( general teaching ability )。指作为教师这一专门的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如关于教学原理、方法和教学设计等教学专业能力、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观察力、想像力等。一般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必备的最基本能力。

(2)学科教学能力( pedagogical teaching ability)指教师在教授某一具体学科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语文学科教学能力、数学学科教学能力。这是一种特定的教学能力,它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自我教学效能感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3)特殊教学能力( special teaching ability)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与人格方面的能力。个性层面的教学能力,是体现个体独特的智能结构和个性倾向性的能力特征,其中个体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是其最核心的能力要素,具体表现为每个教师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层面的教学能力一样,人格层面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效果也有显著的影响。如教师的气质、语言表达能力、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情、敏感性、移情理解等人格特质对顺利完成教学工作也至关重要。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层次的教学能力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特殊教学能力。

教学理论转化为体育教师的缄默知识――默会型知识教学理论要转化为教学能力,除了必须通过明确、显性的陈述性知识这一中介以外,还必须经由缄默知识这一中间环节。缄默知识( tacitknowledge),也称默会型知识、隐性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的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是未被作为“焦点意识”而感知的、未被精确化的、不能被系统表述的、在行动中起“支援意识”作用的知识。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范文第3篇

2、学习时间区别: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实行学分制,学制二年,学籍八年有效。 网络教育也一般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期限。

3、入学门槛区别:电大无需进行入学考试,具备相关学历就可以注册入学,而网络教育则是需要具相关的学历,参加教育部相关政策的要求下,各高校自主招生,自主出题的考试。高校会根据自己的培养要求和教学情况安排入学考试。大部分学校都是采取“宽进严出”考试策略,只要符合基本的学习条件,入学注册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另外,符合相关规定,还可以免试入学。

4、证书含金量区别:电大、网络教育都是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其毕业获得的待遇与普通高校同类毕业生相同,都可以参加研究生和公务员的考试。符合相关条件者,都可以申请获得学士学位。相对来讲毕业证书的含金量差异并不大,电大文凭也得到英、美、日等多国承认,而网络教育的文凭含金量重点在于网络教育学院所依托的名校品牌和专业实力。

5、学习费用区别:相对来说电大的学费较低一些,按学期进行收费。网络教育的收费一般按照学分计算,不同的学校收费标准也不同。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基金项目: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08124;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O802006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33-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改变女大学生在社会与学校中的弱势地位,实践教育公平,成为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因此,采取措施培养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且紧迫。

一、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为了解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主要对河北农业大学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20份,回收问卷818份,有效问卷804份,有效率98.30%,其中男生366人(45.50%),女生438(54.50%)。对调查结果从性别、年级、专业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期望从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现代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从性别角度来看,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在创新的综合能力方面均属于一般水平,没有显著区别,但有些微差异;从年级角度来看,女大学生的创造潜力很大,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创新能力有一定提高;从专业角度来看,各专业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并不显著。

二、影响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2.1性别差异教育

家庭教育是导致男女大学生人格差异的重要原因。父母对待子女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导致子女在今后生活中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女生常常是父母溺爱、呵护的对象,从小就容易形成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弱的特点。

学校教育中性别分化教育是导致大学生后天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如果从社会性别意识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教育,我们会发现教育中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课程(学科)方面的性别取向,逐渐形成社会上普遍认同的高等教育中的“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教学中教师的性别忽略,教师对女学生的评价标准多是文静,听话,但是,对男生的好动、淘气则多是欣赏的态度。

2.2自身因素影响

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对女性成长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女大学生人格和心理上的一些弱势,例如自信心不足。在问卷的基础知识部分,在基础知识水平一栏的自我评估中,认为自己基础知识很好的,女生只有36%,但是,男生却有51%。据统计,在2008年度河北农业大学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学生初审名单的1029人中,女性729人,占总数的71%,男生300人,占总数的29%。不难看出,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女生有些过于自谦了。

2.3专业教育特点

调查结果显示,各专业女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没有显著区别,但是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林学(35%)、生命(35%)、机电(39%)等专业学院的优秀率较高;外国语、商学、经贸、人文等专业学院优秀率相对较低,不足30%。

这可能主要是各专业不同的教育教学特点造成的。如:机电等学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有关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研究方面的内容或要求较多,这无形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塑造有促进作用;而外国语等学院在教学内容中倾向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知识接纳与记忆,无形之中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2.4学校创新教育的缺失

这从男女大学生在创新知识水平的共同选择中能找到答案,70%左右的男生和女生认为自己仅仅是了解创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是没有掌握创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还有20%左右的男生和女生认为自己不懂得创新。

三、培养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参考性建议

3.1高校应以社会性别意识审视自身,为女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环境

学校要开设与女性相关的课程,向学生系统地进行先进性别意识教育。在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入男女平等的观念和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认识女性及与女性相关的社会现象,鼓励女性自主创新,帮助女大学生客观认识性别弱势,消除自卑心理,克服陈腐的性别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才观。

3.2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调查中,70%左右的男生和女生都认为自己仅仅是了解创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是没有掌握,同时还有20%左右的男生和女生认为自己不懂得创新。这说明学校在创新教育的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缺失,所以,高校可以考虑将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有意识的纳入教育教学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开设专门课程或在教学中渗透创新的理论与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创新的一些基本方法。

3.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注重学法指导,构建创新教育评价标准

为了实现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要调整目标的体系结构,把知识作为基础性的目标,重视能力、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中改变一言堂的讲授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倡师生研讨,减少课堂教学时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过程和创新实践过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改革考核方式上,改变单一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注重从平时观察、作品评价、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考核学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4加强学术交流、学术报告活动,营造创新氛围

开展校内外的学术报告、学术研讨、名人讲堂等活动,尤其多请一些女性的学者与专家,这不仅有利于女大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向,感染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而且还可以从同性学者专家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自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力。

参考文献:

[1]沈晓梅.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区别范文第5篇

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培训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性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追求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的人才。所以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学必须实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手脑并用。职业培训是指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职业知识与实际技能的培养训练活动,其目的是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与工作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共性与区别

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特定地位,使两者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职业培训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均根据职业技能标准、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确定。(2)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教学要紧紧围绕生产实际进行,另一方面要贯彻勤工俭学、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原则,通过教学与生产经营相结合,既培养了人才,又创造了物质财富,获得社会、经济的双重效益。(3)培训方法上强调理论知识教育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突出技能操作训练。

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在教育中,知识主要是通过教而学会的,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真理。在培训中,知识主要是被发现的而不是传授的,培训师只是促进和帮助学员去发现真理。(2)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培训以学员为中心。(3)教学主要关注那些可测评的行为,培训虽然也关注行为,但它同时关注态度。(4)教学注重明确的行为性目标,强调信息获取培训虽然也注重目标的明确性,然而更强调人际技能的掌握。(5)教学内容关注与理论性能力,培训内容涉及人的各种技能。(6)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一般采用讲课的方式,培训学员主动参与较少。培训更个性化和多样化,注意与环境的融合,更强调发挥培训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二、职业培训对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启迪

工作过程教学是由工作实际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程开发上以情境性原则为主,教学过程应是经验的形成过程和策略的构建过程,这点与成人学习特点有相似之处。因此高职教学可以借鉴成人培训中的一些方法。具体可以考虑在以下几方面实施。

1.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位,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改变“单一课堂讲授”为丰富多彩的“多种教学环节”。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难免使知识世界失去本色。而工作过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做中去学习、体会,从而感受知识世界的本来面目。

2.改变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因为不愿接受知识积累式的教学方式,才在应试教育中呈现劣势。这类学生“只有面对问题无法解决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开始”。其学习特点是:想学才能学,喜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要借助不同学习手段,让他多分析少记忆。因此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有以下特点:(1)从应用角度讲理论:把课题内容转化到应用环境中的问题;(2)让他想学:让他觉得有用而且能学会;(3)多学少教: 减少老师讲解比重,缩短信息灌输,增加应用练习。

基于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参考培训教学原理进行:首先通过企业调研对学习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培训对象的知识需求,然后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安排出相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进而编写相关教学资料,包括教材、操作手册,课件等;然后通过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和表达方式对教学内容实施传授,最后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与跟进,得出本次教学工作的经验与不足。

在高职教育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教师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问题中的咨询师。教师可以借鉴学习螺旋,引导启发,构建和谐课堂。可采用五个阶段的教学方法。

(1)教师引出项目,提出问题,讲述必要的知识,学生获取信息;

(2)师生讨论项目的实施方案;

(3)学生实施方案,教师帮助,解惑释疑。

(4)师生共评项目成果;

(5)教师提供新信息、新要求,学生另辟路径完成项目,或变动优化,扩展项目功能。

教学中强调指导性与构建性原则融合,让学生在自我构建与情境引导中学习,在主动存在与受动存在中转换,而教师在激励、咨询中指导、在解释中教,在反应存在与主动存在中转换。教师尽量从应用角度讲理论,把课题内容转化到应用环境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学少教:减少老师讲解占总课时的比重,缩短信息灌输,增加应用练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让学生感觉你教授的东西有用而且他自己能学会,这一点往往是决定学生能否保持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与动力的关键所在。

教育与培训有诸多区别,但企业培训的一些理念与方法用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是值得借鉴的。将企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实现高职学院将职业教育做优做精,将企业培训做大做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屠群峰,兰杏芳.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衔接探析.成人教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