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医结合的看法

中西医结合的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医结合的看法

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第1篇

中国医学,或日医疗事业的发展方向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思想,始于16世纪明末清初“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到张锡纯所著的《医学哀中参西录》一书问世。在1913年做的《讲堂录》笔记中留下至理名言:“医道中西,各有所长”,“又各有所偏”。

李鼎铭在延安用中药给治愈了风湿性关节炎、胃病以后,征求李鼎铭对中西医的看法。李鼎铭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中医有中医的长处,短处;西医有西医的长处,短处。只有把中西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听后,十分赞同李鼎铭的意见,高兴地说:“你这个想法太好了,今后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不久,陕甘宁边区成立了中医研究会和中西医协会等等,为中西医结合方针的确立作了可贵与有益的探索。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视中医事业,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1950年11月2日,在为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的题词中号召:“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从而正式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在中西医并存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对待,今后应该如何发展?又于1953年明确指出了发展方向,就是走中西医结合、创立我国新医学的道路。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在中国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成立了一批中医学院、大学、科研机构,设立中医医院,在西医医院中设中医科,中药店到处可见等。

然而,“中西医结合”由方针政策到医学科学概念的过渡,是一个极为复杂、严肃的医学科学问题。中西医并重、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并存和共同繁荣是“中西医结合”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走过相当长的创造衍变之路。这是政府和医学界所应考虑、解决的问题。

作为平头百姓,作为病家,所面临的“中西医结合”,是狭义的,是生了病,要用中医,还是西医,还是中西结合的新医来治疗的问题。

我生活在上海已半个世纪,我偏向于有病先找中医。我考虑,中医是祖宗传下来的治病经验;它是针对人体整体素质情况来治病的,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中药的副作用相对比较小。我听过北京301医院一位著名专家的报告,他说时下药源性疾病很普遍、很严重,如抗生素用得过多、过滥。

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医药;西医药;高血压;治疗方法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运动不足,老龄人口增加,我国高血压病患者人数已超过两亿。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是脑、心脏、肾脏疾病发病以及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治疗高血压病主要以药物为主,单纯运用中西药物治疗本病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能较好地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及治疗并发症[1]。同时,中药、西药还可以优势互补,减毒增效。

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诊治和存在不足

在中医学中,没有原发性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是,由于高血压病患者多存在头晕、头痛的症状,所以中医学将其列为“眩晕”“头痛”[2]。造成眩晕、头痛的原因可分为外感与内伤。本病主要在心、肝、脾、肾,诸脏邪实主要表现在湿浊、痰浊与血瘀。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其病机在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发病机理多为复杂。

中医理论根据其发病机理的不同、临床症状的表现不同和发病的病因病机不同,将高血压病大致划分为肝阳上亢型、肾阴不足型、气血亏虚型等,针对不同的类型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配方对症治疗。例如肝阳上亢型用清肝泻火的方法治疗,阴虚阳亢型采用滋肾平肝的方法治疗等[3]。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单味和成方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在诸多中药中,影响钙通道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赤芍、黄芩、丹参、前胡、肉桂、羌活、独活、三七等[4];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中药当归、红花[5],可抑制肾素活性;甘草、白芍、地黄、板蓝根、半夏、山楂、何首乌、牛膝、泽泻[6]等影响血管紧张素;利尿的中药有茯苓、泽泻、桑寄生、杜仲、山楂叶、防己、罗布麻、决明子[7]等。多数中药均具有降压作用,他们还分别具有镇静、补肾、利尿、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聚、强心、扩张冠状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以及抗心律失常等。

尽管有多种中药具有降压特性,但是,如果单一用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比西药降压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①中药降压起效较慢,对于危急性高血压病患者救治效果欠佳;②中医辨证施治,对不同个体的高血压病患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③中药汤剂煎煮费时,气味难闻,若常年连续服药患者很难坚持。

2 西药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及副作用

在我国,西医临床使用的降压药主要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BB)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五大类,并已联合用药。这些降压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时作用靶点明确,降压作用较强,能迅速地控制血压。但几乎所有的降压西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若长期使用某种降压药,就会产生耐药性,只有不断增加剂量或定期反复变换其他西药,或者合并多种西药使用才能控制住血压。另外,还存在即使用药后血压已经降到正常,但患者的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却得不到明显改善等问题。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可以优势互补、减毒增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仍以西药降压为主,中药降压为辅。西药重点是快速使血压降到正常值,与中药配合应用,可以减小西药用药的剂量,减轻西药所引起的毒副作用,还可以弥补中医对不同个体辨证施治所引起的局限性。中药主要是纠正和弥补西药在降压过程中产生的毒副作用,减轻高血压病患者的不良症状。中西医结合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加临床疗效,延缓原发性高血压出现靶器官(心、脑、肾)损害和发展,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够使患者长期、稳定地服用一种中西药联合配方,消除用药过程中的耐药性,克服患者经常变换降压药的烦恼,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4 中药+利尿剂+BBC治疗多型原发性高血压的探讨

根据中药、西药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不同特点及存在的副作用,笔者结合多年临床联合用药的经验,采用中药配方(天麻、龙胆、钩藤、丹参、地龙、桑寄生、黄芩、杜仲、白芍、罗布麻、泽泻、川芎、当归、生地黄、牛膝)共为散剂,临床称之为天麻平肝散,配合利尿剂+BBC治疗多型原发性高血压。对照组患者500例口服利尿剂双氢克尿噻片,每天1次25mg,硝苯地平片每天1次10g。治疗组(大部分为口服西药降压效果不理想者,或有明显副作用反应的患者)50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天麻平肝散每天每天1次,每次3克。观察组治疗3个月,结果对照组显效205例,有效212例,无效83例,总有效率83.4%,且有6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恶心、干咳、面部潮红、肌无力等症状;治疗组显效47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9.4%,且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多数患者反映经过上述联合用药后,眩晕、头痛、烦躁、干咳、水肿、失眠、口干口苦等高血压的不良症状都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截至目前,采用上述联合用药的方法,已为4000多例不同类型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建立了治疗病案,跟踪服务。患者最长的服药时间已达13年,血压水平非常稳定和正常,服药每天1次,非常方便,经济实惠。且用药量可随着血压水平稳定的情况,逐渐减少用药剂量,有的患者目前已达到间隔2d或间隔3~4d服用一次,仍然保持血压正常和稳定。此种方法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使用中药或西药。

在高血压病临床治疗中,正确开展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可达到中西医优势互补、减毒增效的作用,治疗效果也非常理想,使得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不断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慧君.王知佳.刘玉芳.从高血压病的治疗谈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882-1883.

[2] 宋安华.中医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1,18(25),164-165.

[3] 张坦生,王荣霞,等.自拟降压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8例[J]安徽中医临床,2011,21(5):138-142.

[4] 孙晓光,蒋伟哲,黄仁彬,等.龙眼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SD大鼠血压的影响[J].中草药,2001,23(8):727-729.

[5] 刘发,魏苑,杨新中.红花黄素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J].药学学报,1992,27(10):785-787.

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中药药理研究、剂型改革的迅速发展,大量中药制剂应用于临床。现代西医学尽管与祖国传统医学体系各异,但各有所长,互相取长补短更能促进医学的发展。作为中国的西医生,如能主动地学习、应用中医药,结合自身的优势,一定会取得可喜的学术成果,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作出贡献。这对临床医疗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在中药制剂应用过程中,也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就笔者近年在中医会诊工作中,发现西医应用中药制剂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西医;中药;临床

目前我们对医学方面的了解和分析,中医药已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作为中国的临床一线的西医生,脚踏在中医药宝库的福地,完全应该和可以发掘祖国医药的宝贵资源,充实自已的医疗技能,更快更好地为患者,做好防病治病工作,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医药学而奋斗。

一、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1.1  盲目用药

由于医生缺乏中医基础知识,用药过程中,寒、热、虚、实基本病证分辨不清,而导致盲目用药,违反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多见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受药商、药厂宣传的影响,在科里形成的习惯性用药,几乎每个患者都用同一种药。如脉络宁注射液,因介绍本品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及抗凝血、溶血栓的作用而用来治疗动脉硬化,脑血栓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这无可非议,但必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该药性偏凉,有清热养阴作用,对无热、无阴虚的患者虽有血淤也不宜应用。尤其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阳虚寒凝者用后反而加重病情。又如参脉针剂能强心升压,改善冠脉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但在应用时,宜根据患者的体质酌情选用。偏热体质用后会出现牙痛、咽痛等内火症状;二是医生对某些药物的功效一知半解,生搬硬套。一般认为大活络丹祛风湿,六味地黄丸补肾。殊不知大活络丹辛香走窜,药性温燥,对红肿热痛的急性期关节炎不宜用;六味地黄丸补肾阴,肾阳虚或兼实证不宜用。临床上往往可见到舌红苔黄厚燥,脉滑,湿热很重的关节炎患者,医生还用大活络丹;舌淡苔白厚腻者用六味地黄丸。这都是原则性错误,应引起重视。1.2 久用不止

会诊过程中,常发现有些中成药,从入院一直用到出院。对体虚无明显兼证,需要用补益药的患者,可以较长时间服药。而对虚实夹杂的病症,应本着“急者治标,缓者治本”的原则酌情用药。如脾胃虚弱所致的胃胀、胃痛,可暂用六味安消胶囊、保和丸之类行气消导治其标,症状缓解后,改用健脾益气的香砂养胃丸治其本。还有老年习惯性便秘,临床经常用番泻叶冲剂。老年便秘多为气血亏虚,大肠津液不足所致,宜缓补兼用润肠通便之品。即便用番泻叶这类攻下性烈之品,也只是在紧急情况下临时运用,不可久用。有一典型病例:某患者,66岁,男性,患“陈旧性心肌梗塞并心力衰竭”。入院时,服用冠心苏和丸1个月,出院后又按医嘱服用近半年。接诊时,患者一派心气不足的表现。冠心苏和丸用于胸痹疼痛,久用则耗气伤正。何况是一老年患者,又有心力衰竭,更要谨慎用药。

1.3 多药合用

在临床科室中,特别是内科系统,个别医生常同时将多种中药制剂联合运用。如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胶囊、银杏片等功效相近的药物重复运用。有的甚至将药性相反,相互拮抗的药物混合使用,往往影响疗效。

二、 西医应用中药

西医应用中药的时候我们学习中医思维和技巧。首先是当医学生时,已有简要的中医课程,执业后还有许多形式的“西学中”的培训学习,只要感兴趣和主动学习,向中医老师求教和实践的机会有的是。西医学习中医,首先要拼弃向不科学倒退的思想。其实,能治病就是科学。至于科学依据,有的已揭示,有的尚待揭示;其次,还要拼弃西医搞中医难出成果的看法。作为临床医生,更快更好地治好我们遇到的疾患,就是成绩,至于出科研成果,西医使用中药,或许更容易出成果。我在学医和进修的老师中,就有不少有高深医学水平的西医专家,他们在临床用药时根据需要,中西并重,中西药选用,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如虎添翼。如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附属珠江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解放学中将级军医、中央首长保健医师田时雨,如中华医学会广东皮肤学会会长,中山医学院皮肤科教授,中山二院皮肤科主任曾凡钦虽本科毕业后又留学外国,掌握着本专业的高尖理论和技术,仍在诊疗中应用以前学过中药知识,按病情需要开中药处方,在他的治疗“红斑性狼疱”书著中,也专列了中药疗法。他们的成就也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和并重的科学性。

三、 利用优势,研发创新

西医生研究中医,使用中药,开展中西结合的优势在于:(1)我们掌握了现代医学的基础顾理论和研究方法,而过去写出中医经典的前辈名家当时没有掌握到;(2)我们中国的西医有这个环境开展中西结合,而外国的医生办不到。这两方面的优势就可以取得比前人和当代外国人都得不到的成果。此外,他还根据临床疗效,拟定了几十个药对。他对中西医结合的看法,也颇为客观:“中西医只有相互佐证和补充,才能提高疗效。”祝老的这句话,其实也鼓励西医参与到中西结合的实践中去。

四、 建议与对策

医院及临床医生要重视存在的问题,改变过去歧视中医的观念。树立一种在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国医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祖国医学基本知识的理念,调动积极性,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普及中医基础知识。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使临床医生掌握基本的八纲辨证及用药原则,做到合理应用中药制剂。加强中西医协作,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医院中医科医生可分管指导各科中药制剂的应用,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虚心求教学习西医知识,双方互利,共同提高。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科普宣传,使广大患者懂得服药方法、用药禁忌等中药常识。

综上所述,纠正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刻不容缓。只有科学合理地用药,才能使中药制剂在临床医疗中,真正发挥其功用。生活,工作在中国的西医生,面对祖国传统医药的博大精深的氛围,有与中医和中西结合医生共事的有利条件,又有应用中西结合临床医疗的宽松环境,真应好好掌握机遇,为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为促进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路亚平,姬威威.中药外敷结合西医治疗糖尿病足90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2).

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第4篇

此前,关于我国中医针灸“申遗”的新闻曾引来不少关注,因为不少公众一度担忧我国中医针灸“申遗”可能遭邻国政府反对。然而,好事多磨,如今中医针灸顺利“申遗”成功,这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但随着中医针灸成功“申遗”,相应的后续问题也跟着冒了出来。譬如,中医针灸治疗价格是否提高?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回复: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和价格没有必然联系。

王国强局长认为,如果中医的服务价格长期不能体现其劳务价值、技术职能价值,可能造成中医不愿意从事针灸,最终导致中医针灸失传。然而,作为一名中医药从业者,笔者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目前公立中医医院的收费标准并不低。单从药品的价格比较,中成药价格并不低于西药,况且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让不少中医师早已经习惯于依赖器械辅助检查。因此,患者到中医院看病不比西医院便宜。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患者似乎更喜欢到西医院看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药价格不菲,且疗效不够明显、治疗周期长。

另一方面,中医的特点决定诊疗费用应低于西医。关于中西医特点比较有一种说法:西医看“庙”、中医看“人”。现代医学的发展建立在诸如生理、病理、生化等各类基础学科之上,因此西医需要凭借一系列的仪器、生化检查后参照诊断标准作出明确诊断,因此治疗过程中更多地依赖器械。但是中医诊断的手段主要通过望、闻、问、切来收集信息,决定了中医药治疗所需的人力、物力成本要低于西医,这也是中医药疗法与生俱来的优势。

可见,中医针灸等传统中医药疗法当下处境尴尬,中医药事业发展步履维艰,其根源不是因为收费标准太低,而是没有赢得广大患者发自内心的认可和信赖。很多公立中医院之所以效益不好,主要原因是未充分发挥中医本身的特色和优势、诊疗效果无法让患者满意、优秀的中医药从业者后继乏人……因此,要让中医针灸等中医药疗法被公众信赖,充分发挥其特色和优势是必要的前提,拥有大量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则是保障。

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腹泻病; 儿童; 治疗; 进展; 综述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6.042

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在我国5岁以下小儿约有2.98亿人次患腹泻,发病率为每年0.86~3.9次/人,平均每年2.5次/人[2],其中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3-4]。小儿腹泻发病因素多而复杂,多持续数天,无特异性治疗方案,易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限,甚至引起死亡,其治疗原则为临床疗效最佳,不良反应最少,费用最低。近年来对该病的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现总结如下。

1 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是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1998年我国制定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提出了饮食疗法,随之得到了广泛认同,并在腹泻病中得到广泛推广。小儿腹泻期间,母乳喂养者可继续母乳喂养,但应缩短喂乳时间,适当延长喂乳间隔时间;年龄在6个月以下的人工喂养者可继续喂配方乳,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年龄在6个月以上的患儿可继续已经习惯的日常饮食,如奶粉、稀饭、粥、蛋、面条、鱼末、肉末、新鲜果汁等,但应避免给患儿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饮食,以免使病情加重或迁延难愈。病毒性腹泻常有继发性双糖酶( 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不宜用蔗糖,暂停乳类,改为腹泻奶粉,时间1~2周,腹泻好转后逐渐转为原有喂养方式[1]。杨鸿斌[2]认为限制高蛋白食物的供给,合理调配饮食,更有利于腹泻次数的减少及疾病的恢复。

2 病原治疗

2.1 抗生素 小儿腹泻传统治疗方法中, 禁食、过多输液和滥用抗菌药物是不合理的。非侵袭性细菌感染者(水样便)可不用抗菌药物,但对新生儿、小婴儿、重型患儿等可选用敏感抗菌药物,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必须使用抗菌药物。赵晓颖[3]对头孢噻肟钠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进行了观察。该研究将214例小儿细菌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与对照组104例,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两组均用药7 d,治疗期间主要观察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观察的结果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2%,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9.5%,经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抗病毒药物 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其中7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对于单纯病毒感染的患儿,临床上可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更昔洛韦、干扰素等)治疗,但其疗效有限,病毒感染病程有自限性,预防脱水,合理补液患儿多可自愈[5]。

3 微生态制剂

大部分腹泻患儿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现象,微生态制剂主要为益生菌,它可通过占位效应、营养竞争、分泌抑菌或杀菌物质、产生有机酸、刺激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分泌等机制阻止致病菌及毒素黏附,抑制或拮抗致病菌和其他微生物生长,从而纠正菌群失调,以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6]。目前用于临床的益生菌常见的有地衣芽胞杆菌活菌、双歧三联活菌、双歧四联活菌及枯草杆菌肠球菌等。国内外研究表明益生菌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安全有效,能明显减少腹泻次数,改善大便性状,较快缓解病情[7-9],但因抗菌药物在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也杀死了正常肠道菌群及微生态制剂的活菌成分,因此,使用微生态制剂时应与抗菌药物相隔2 h以上。

4 肠黏膜保护剂

蒙脱石散是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是天然的吸附性物质,对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气体等有极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的作用;此外对消化道黏膜还具有覆盖保护能力,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力,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作用。其不影响食物在胃肠道中的运行,不被胃肠道吸收,不进入血液循环,对肝、肾、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均无影响,用于急性水样便腹泻及迁延性腹泻安全且疗效好,至今在临床应用中还未发现与蒙脱石散相关的严重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10-13]。服用此药时不能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应在服本药前1 h服其他药物。

5 补充微量元素与维生素

锌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锌对肠道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消化相关酶的活力有着重要影响,研究表明锌缺乏是腹泻的原因之一[14]。文献[15-17]报道,腹泻患儿血锌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补锌能够保护肠黏膜,提高免疫功能,能降低腹泻病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对治疗及预防小儿腹泻有积极的作用[18-21]。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为人体重要的微量营养素,对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铁代谢、免疫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研究结果证实,维生素A(VA)缺乏与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故有学者提出通过补充VA来预防和治疗小儿腹泻。但国内外学者对此看法并不一致,Sattar等[22]研究证明单独补充VA并不会减少急性腹泻的病程及降低腹泻再入院率等,所有他认为非营养不良儿童在腹泻期间无需补充VA。国内学者李杨研究认为VA辅助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的疗效不确定,但随着疗程的增加,VA对锌辅助治疗小儿迁慢性腹泻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23]。此外,国内还有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小儿腹泻补充叶酸、硒、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等均可获得满意疗效[24-28]。

6 消旋卡多曲

消旋卡多曲是一个脑啡肽酶抑制剂。脑啡肽酶可降解脑啡肽,本品可选择性和可逆性的抑制脑啡肽酶,从而保护内源性脑啡肽免受降解,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腓肽的生理活性,减少水和电解质的过度分泌。口服消旋卡多曲后作用于外周脑腓肽,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腓肽酶活性,且对胃肠蠕动和肠道基础分泌无明显影响。临床实践表明,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水样腹泻或分泌性腹泻安全、有效、简便[29-31]。

7 疫苗研究及应用

7.1 轮状病毒疫苗 3~5岁儿童几乎都会感染轮状病毒,轮状病毒是导致全球年龄

7.2 细菌性腹泻病疫苗 细菌性腹泻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其病原体主要包括志贺菌、霍乱弧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及空肠弯曲菌,因此安全有效的疫苗是控制细菌性腹泻的关键措施。细菌性腹泻病疫苗可分为灭活全菌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减毒活疫苗3大类,目前市面上已使用的只有霍乱疫苗,尚无其他有效的预防细菌性腹泻的疫苗[36]。张文汉等[37]研究认为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对儿童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效果安全而明显。

8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已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涌现出针对小儿腹泻病的自拟方剂或内外结合的中医药疗法,并取得了较好疗效。文献[38-40]报道,黄芪建中汤(黄芪、白芍、党参、白术、茯苓、桂枝等)、敏煎汤(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甘草)、七味白术散加味联合暖脐膏(胡黄连、干姜、苍术各50 g,肉桂、丁香各25 g,冰片5 g)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肯定。

9 经皮给药治疗

经皮给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最新给药途径,主要是指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吸收进入皮下组织和血液,直接治疗浅表疾病或经血液运送到全身,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给药方式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使用,被誉为继口服、注射两种用药方式后的第三种给药方式。经皮给药具有作用持久的优点,能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提高了药物在体内的预见性,避免了胃肠道及肝脏的首过效应,此外,该给药方式不必频繁给药,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无创伤,明显降低了口服用药及注射用药的危险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目前儿科经皮给药的方法主要有散剂、油剂、搽剂、硬膏剂、软膏剂和膜剂,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巴布剂、贴剂和微乳等。王隆阁[41]使用炎琥宁静滴联合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取得了显著疗效,且能缩短患儿病程,不良反应少。张学芝[42]研究认为腹泻贴片辅助治疗小儿腹泻安全、简便、有效。

10 中西医结合疗法

当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但西药联合中药治疗此病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吴晓霞[43]对15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方药(茯苓、车前子各10 g,扁豆衣、白术、猪芩、泽泻各6 g,葛根、黄芩各5 g,黄连1.2 g), 大大缩短了腹泻时间,且提高了大便转阴率。妥忠[44]使用理中汤加味和肠道微生态疗法治疗46例小儿慢性腹泻总有效率达95.7%。

11 中医推拿治疗

中医学认为,小儿腹泻多因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脏腑虚弱引起,病变主要集中在脾胃。因此,在治疗小儿腹泻时,应当首先调理患儿的脾胃功能。小儿推拿疗法是中医儿科常用的外治方法,其在治疗小儿腹泻在临床上亦取得了明显疗效。蒋菊等[45]运用推拿治疗小儿腹泻150例,痊愈72 例,好转29 例,无效13 例,总有效率91.33%。刘丽等[46]运用虚实推拿手法在非感染性腹泻患儿46例,痊愈36 例,好转8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93.6%。综上表明中医推拿方法治疗小儿腹泻简单易行,疗效好,且不受设备、医疗条件的限制,无明显不良反应。

12 肠外治疗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轮状病毒不仅对肠道损害,而且还可损害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肝脏损伤、肾脏损害、肝脏损伤、神经系统损伤、血液系统损害、皮肤损害(皮疹)等多个系统损害[47-49]。因此治疗小儿腹泻时要注意观察病情,早发现、早诊断,合理治疗,以免造成误诊、漏诊,延误病情,增加治愈时间及费用。

综上所述,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案。治疗小儿腹泻时需调整饮食,合理补液,预防脱水,慎重使用抗菌药物,抗病毒治疗疗效有限;使用微生态制剂,肠黏膜保护剂,补锌及维生素可显著提高疗效,且无不良反应。近年来,尤其是中医药现代制剂的不断涌现,小儿腹泻病的治疗方案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中医或中西药结合疗法都是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有效方案。注意肠外治疗,针对不同的腹泻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小儿腹泻病的疗效及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09, 47(8): 634-636.

[2]杨鸿斌. 饮食疗法对小儿腹泻的效果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18): 98.

[3]赵晓颖. 蒙脱石散与头孢噻肟钠治疗小儿细菌性腹泻疗效分析[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3): 60-61.

[4]李爱媛. 头孢硫脒与蒙脱石对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1): 95-97.

[5]焦富勇, 白涛敏, 蔺婧. 小儿腹泻病治疗新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26(07): 535-537.

[6]张石革. 微生态制剂进展与应用中的药学监护[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 15(4): 433-436.

[7]沈潜, 杨戎威.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4, 26(11): 1305-1307.

[8] Perez C. Probiotics for the treating acute diarrhea and preventing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children[J]. Nutr Hosp, 2015, 31(Suppl 1): 64-67.

[9] Varughese C A, Vakil N H, Phillips K M.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 refresher on causes and possible prevention with probiotics--continuing education article[J]. J Pharm Pract, 2013, 26(5): 476-482.

[10]郭辉煌. 小儿腹泻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17): 52-52,54.

[11]金路. 蒙脱石散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探讨[J]. 中外医疗, 2014, 34(34): 139-140.

[12]满丽娜, 吕向阳, 栾馥, 等. 蒙脱石散剂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10(2): 54-55.

[13]穆艳顺, 刘花玲, 刘萍. 苍苓止泻口服液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2): 96-97,98.

[14]袁~, 钱素云. 锌缺乏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研究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10): 789-791.

[15]况凡, 杨琼, 吴皖.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的微量元素锌检测结果分析[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3, 20(12): 8-11.

[16]王湘蓉, 刘嘉娜, 朱燕, 等. 轮状病毒胃肠炎患儿与非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微量元素水平变化的病例对照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15, 22(6): 669-671.

[17]杨莉. 小儿腹泻患者全血中五种常/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 2014.

[18]兰平.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 2013, 34(2): 203-204.

[19]李梅君. 锌制剂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 2015, 8(2): 118-120.

[20]熊丽. 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腹泻332例疗效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15): 47-48.

[21] Dickinson B, Surawicz C M. Infectious diarrhea: an overview[J]. Curr Gastroenterol Rep, 2014, 16(8): 399.

[22] Sattar S, Ahmed T, Rasul C H, et al. Efficacy of a high-dose in addition to daily low-dose vitamin A in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severe acute malnutrition with other illnesses[J]. PLoS One, 2012, 7(3): e33 112.

[23]李杨. 维生素A与小儿迁慢性腹泻关系的研究[D]. 重庆: 重庆医科大学, 2013.

[24]邱灵, 左荣钊, 梁燕杏, 等. 复方冬眠灵联合维生素K3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7): 405-405,406.

[25]吴惠群, 刘洪艳, 卢雪冰, 等. 炎琥宁联合维生素K4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7 (28): 64-65,68.

[26] 张德珍. 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辅助治疗秋季腹泻140例疗效分析[J]. 首都医药, 2014, 18(6): 46.

[27] 王颖, 赵维. 锌剂联合叶酸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17): 156-157.

[28]魏众新, 李盈. 小儿腹泻临床治疗及效果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 23(4): 1689-1689.

[29]林道煌, 陈燕霞, 林国深. 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 2015,5 (6): 49-51.

[30]魏秀芳. 消旋卡多曲与锌剂联用治疗轮状病毒性水样腹泻疗效探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4): 136-137.

[31]赵昕, 吴秀清. 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婴幼儿急性水样腹泻49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 5(1): 45-47.

[32]龚震宇. WHO关于轮状病毒疫苗的意见书[J]. 疾病监测, 2013, 28(7): 606-608.

[33]孔继连. 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特征及轮状病毒疫苗的临床应用进展[J]. 医学综述, 2014, 20(6): 1051-1054.

[34]余凤, 许红梅. 中国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疫苗保护效率研究进展[J]. 临床儿科杂志, 2015, 33(2): 191-194.

[35] Paternina-Caicedo A, Parashar U D, Alvis-Guzman N, et al. Effect of rotavirus vaccine on childhood diarrhea mortality in five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J]. Vaccine, 2015,33(32):3923-3928.

[36]董岩, 曾明. 痢疾疫苗研究近展[J].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4, 37(1): 15-18.

[37]张文汉, 胡素君, 熊家郑 等. 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预防儿童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性腹泻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5(35): 4144-4147.

[38]代如民, 张滟, 刘向丽.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75例[J]. 陕西中医, 2014, 35(3): 297-298.

[39]张海波, 刘冬敏, 王志强, 等. 过敏煎汤治疗小儿腹泻274例[J]. 陕西中医, 2014, 35(7): 815-816.

[40]赵星星. 七味白术散加味联合暖脐膏敷脐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30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 6(6): 559-561.

[41]王隆阁. 炎琥宁联合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5(6): 127.

[42]张学芝. 经皮用药治疗儿科腹泻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10): 137,142.

[43]吴晓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50例疗效观察[J]. 中医儿科杂志, 2014,10 (6): 42-44.

[44]妥忠.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 31(6): 542-543.

[45]蒋菊琴, 齐永福. 推拿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J]. 中国优生优育, 2014, 25(6): 406-407.

[46]刘丽, 丁景余, 杨文婷, 等. 虚实分型推拿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47例[J]. 中医儿科杂志, 2013, 9(4): 45-47.

[47]蔡小明, 周峰.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肠外表现临床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3): 101.

[48]李迎春, 范开慧, 彭程, 等.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表现与肠道外多脏器损伤的相关性[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33): 6577,6581-6583.